第一篇:初识建筑之美
初识建筑之美
题目:浅谈建筑的美
摘要: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本文浅观福建土楼,对建筑的美以深度思考。
关键词: 建筑 土楼 功能 文化 艺术
社会日益变化,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桥、教堂不断问世:福建的客家土楼、广东开平市的碉楼„„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就一座座建筑而言,它们的形体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你能从其中领悟它们的意味、读懂他们的语言、欣赏他们的美吗?建筑师历代以来对建筑形式美的各种思考与探索,展现了当今多元化时期建筑的形式美,引发了人们对建筑形式美以及其表现形态的进一步思考。
梁思成与林徽因曾这样描述建筑:“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血流成渠的杀戮。”
勒·柯布西埃则在《走向新建筑》这样说:“石头长年沉睡在石床之中是毫无生命力的,但把它砌在圣彼得教堂上的拱顶上就成了动人的戏剧。„„建筑的戏剧和生活在万物中的人类的戏剧是一样的。帕提农是动人心弦的;埃及的金字塔,„„也是动人心弦的。„„就是这些石块造成人类的房子,这就演奏出一曲万物协调的交响乐章。”由此可见,建筑赋予石头生命,同时建筑的每块石、每块砖都在诠释着着设计者的思想,向世界展示建筑的美。
就建筑的空间层面而言,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个容器,就连城市也是如此。刘易斯·芒福德直接将她形容为盛装人类文明的“巨型容器”:“若没有不漏的容器,新石器时代的村民便无以贮存大麦酒、葡萄酒和油类;没有带盖的石坛子、陶坛子,也无以防备鼠类和害虫;没有箱匣、谷囤、粮仓,他们也无法经年累月地贮藏粮食。没有永久性的居住地,也无法集中照料和保护老、幼、病、弱。新石器发明创造超过其以前文化的地方,就在于这些永久性的容器:这时期的一些方法、材料和形式,我们至今还在受用。现在城市本身,虽有各种钢铁和玻璃材料,但本质上仍然还是些土生土长的石器时代的构造。„„城市无非就是一个„„巨型容器。”
从他们的话语,以及历代建筑师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筑的各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那么到底怎样发现建筑的美呢?下面就福建土楼浅谈建筑的美。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踏遍华夏大地后,曾感叹不已的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套用他的话,许多人士看了曾被外国误认为导弹发射基地的福建永定客家土圆楼之后,颇
有“土楼归来不看屋”之感。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历史之悠久,种类、数量之多,结构之奇巧,功能之齐全,堪称世界之最。有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三十多种。走进土楼,就像走进一个神秘的东方古城堡,又像走进一个和美、温馨的小社会。
总体来说,永定客家土楼的美体现在它的概貌、功能、艺术、文化等方面。
1、客家土楼之概貌
对于这些土圆楼外观,形似从天而降的神秘飞碟又似拔地而起的巨大蘑菇,以其奇特的造型震撼着世人。其外观可以与古罗马雄伟的竞技场相媲美,又让人怀疑许多现代体育馆的设计是不是受了它的影响。对于土圆楼,有曰:“犹如古罗马之城堡”,直指云天;有曰:“好似黑色的神秘飞碟”,从天而降;有曰:“好似一座汇聚万源之水的古井”,永不干涸;有曰“就像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博大精深,它就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世界居民建筑的一朵奇葩”。
同时说起美观,是就土圆楼的艺术独特而言。土圆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土圆楼造型艺术是土楼最大魅力之一,崇山峻岭之间,它以浑然一体的形态岿然屹立,气势恢宏,壮丽非凡。圆的外形与天穹相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融接。永定客家圆楼是那样的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仿佛神工。这些土楼或单体拔地而起,岿然矗立,或聚集成群,蔚为壮观;有的依山临溪,错落有致,有的平地突兀,气宇轩昂;有的大如宫殿府第,雄伟壮丽,有的玲珑精致,巧如碧玉;有的如彩凤展翅,华丽秀美,有的如猛虎雄踞,气势不凡;有的斑驳褶皱,尽显沧桑,有的光滑细腻,风流倜傥; 2
有的装饰考究,卓尔不群,有的自然随意,率性潇洒。这些土楼与蓝天、碧水、山川、绿树、田野、阡陌、炊烟、等元素交相辉映,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天地人相和谐、精气神相统一的美丽画卷。另外,土楼内部,雕刻、彩绘、镂空等图案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展示技艺精湛,出类拔萃;楹联、诗词等文辞的意境深远,更体现出满腹经纶、儒雅倜傥的士大夫气。
土楼除了外墙、瓦面的颜色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外,土楼外的所有附属建筑使用的材料均与主体建筑相同风格外表的楼门、门槛、及其他构件也是如框、门楣、门槛、门石、青石,或用硬质窗棂、窗台等全部用律用花岗石板或青设鹅卵石,围墙也用普通土楼所有木构
一致,暴露在台阶、窗户以此。楼门的门扇,或用花岗杂木;窗 框、杉木;台阶一石板。门坪铺鹅卵石砌成。件均不油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仍保持原汁原味。土楼的内部与外部的建筑风格一致。楼内所有建筑除了墙体外一律以木质结构为主,其风貌与楼外保持一致。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土楼内部只作一般装饰,既无雕梁画栋,也无油漆彩绘,一切保持本色,但仍不失古朴之美。
2、客家土楼之功能
就功能而言,土楼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成就。著名建筑学家方拥先生就指出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成就,是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结晶。它们在生土版筑技术上臻于成熟,在使用功能上周全完善,在艺术处理上具有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 3
蕴藏着深厚的积淀。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承受各种各种荷载,不会因受力不均而影响结构;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或地基不均匀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同时为了消除雨淋威胁,客家人在墙顶设计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屋檐巨大,如盖如伞,盖上红砖赤瓦,自然不用担心大雨会淋湿墙体,剥蚀墙体。客家土楼皆处湿润多雨闽西地区,但至今未见土楼遭雨淋而毁的记载。
而且土楼的结构布局都是轴线对称的,而且在轴线的中心显赫位置必定设置祖堂,以供敬奉。这是客家人强烈的家族凝聚意识的体现。另外土楼回廊贯通(无论哪一种楼型,即使等级森严的五凤楼,各房间各院落之间,必有贯通全楼的回廊或通道,以及公共楼梯),并且每座楼都有用来举行宗族宴请、婚丧喜庆、祭祀祖先等大型活动的厅堂和作节日欢庆场所或习武健身场馆或晾晒作物场地的门坪,无一不体现了聚族而居的亲情感。
土楼的功能还体现在它的经济实用上面。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料、沙、石灰、竹片、瓦等。当地有丰富的赤红壤和广袤的森林,生土和林木资源充足,这是大自然对客家的恩赐。用于夯筑承土墙的沙质黏土是指沙质黄土与黏土按一定比例拌成的泥土,既坚固又有一定的韧性。而且泥土来源于大地,回归于大地,取自山坡,不破坏耕地也不产生建筑垃圾。杉木也来源于当地山上,且可两次使用。石料更是遍布每一条溪河,用之不竭。
另外由于土楼用的是土墙,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而且有很好的防潮防湿作用。
3、土楼之艺术性
土楼的建筑艺术首先表现在选址的自然性。永定客家土楼的选址颇为讲究。由于永定境内山峦纵横,沟壑交织,坡度各异,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势地形选择楼址,必然会形成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的建筑风貌,有如南溪、初溪土楼群等,都依天然地势而建,置土楼于风景优美的大自然中。数以千计的土楼群也同样恰到好处地与所在村庄错落有致的群山、梯田、村道等融为一体,完美展现了土楼与周围环境的精妙融合
土楼的建筑艺术还表现在建造的科学性。永定客家土楼不仅选址讲究,而且结构奇巧:中轴线鲜明,厅堂、大门、主楼都建在中轴线上,横楼(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与远古中原生土民居建筑、殿堂等风格一脉相承;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古朴典雅,楼内整体 风格与楼外景观风格协调,部分土楼厅堂雕梁画栋、典雅堂皇;内通廊式平面,四通八达,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土楼的建筑艺术还表现在整体造型的多样性、装饰的简约性等等。
4、客家土楼之文化
永定客家土楼有内涵丰富、对仗工整的楹联,其内容主要体现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等传统精神,部分土楼还有众多名人题刻。这些都反映出永定客家人仍秉承着中原的传统文化。岁时节庆、婚丧喜庆、民间文艺、伦理道德、宗法观念、宗教信仰、穿着饮食等等,处处展示了客家的古朴民风。土楼人家的方言,较完整地保留了
上古汉民族的口头语。同时土楼内部还讲究阴阳八卦,加上廊道交叉纵横,错综复杂,房间门厅众多且十分相似,因此在当地就有“一座土楼就是一座迷宫”的说法。
由永定客家土楼可以看出,建筑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完美的受力结构是建筑之美更本。2)适应性: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性:社会、宗教、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
4)文化性:建筑的文化性首先体现于民族性 5)美观性:外观上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所以说,看建筑,应从它的的外观、功能、艺术、文化等方面入手,而不应该是只看外表。就像看人一样,不是只看外表就能了解一个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建筑也需要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才可以发现它的美。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建筑的海洋中找出最美的建筑,只有这样才可以领悟建筑的意味、读懂建筑的语言、欣赏建筑的美。
第二篇:中国佛教建筑之美
中国佛教建筑之美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民风相交汇融合,其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佛教建筑在东方地平线上已经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它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关键词:佛教;建筑;审美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认识它们,就是学习我们自己的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它们,就是聆听我们先人内心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理解它们,也就是理解我们民族精神中浪漫的情怀。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松柏、流水与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庄严肃穆,一 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无比丰沛的生命力量。
地来决定。一个寺院,如果经济收入高,高僧势力大,就会在山间建立大寺。唐宋以来,禅宗发展很快,禅宗主张“清净无为”,所以禅宗寺院一般都很朴实。大部分山寺都建在山腰偏上的部位,登入时,需沿着山间溪流逆流曲 曲而上。在山下远观,全寺藏于万树丛中,根本看不到寺院;如果站立在 寺院中,远望山下十里风光,则村屋林舍,尽收眼底。
一、佛教建筑历史
二、佛教建筑构造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其他塔院。
在中国佛教古建筑中的佛殿,是以供奉巨大的佛菩萨圣像为主,殿内不是用来集会共修及演讲的场所。平常僧众共修生活起居,别有各院的禅堂、法堂、斋堂、僧舍等附属建筑物。若举行大型法会,则集众人于佛殿之前的大丹墀中,所以每一座寺院的佛殿之前,除了极少数的因为限于地形而有例外,否则均有宽广的大庭院,庭院中多是石铺或砖砌的地面,种上三、四棵大树,没有其他花草树木,简单空旷,以便于公共活动。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从早期佛教到唐朝初,中国的佛家寺庙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据《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势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式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 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 分布于全国各地。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一直到广大 的乡村,都建有寺院。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 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寺院的用地大小,与其建筑物的配置疏密,关系也很重要。若有广大的建地,便可见其开朗雄伟之势,让人有进入灵山胜境的感受,殿堂高大,三门巍峨。不论是寺院包山如镇江的金山;或者四面皆环山抱寺院,如坐于莲台的九华山及五台山;也有三面皆山,如太师椅,都让人兴起遗世独立、绝尘超俗之思。唐高宗时代建于长安城南平原的大慈恩寺,共有十余个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殿宇房舍,也是壮大雄伟,气象万千,有类于净土变相呈现于人间。但是也有限于山区及市区的地形地幅,就得运用巧思,以影壁、照壁、墙垣、曲径等作陪衬,使人不至于一眼看透全寺景观,虽然纵身很浅,横面不宽,依旧让人有幽静、深邃、隐密、安定的感受,例如我所见的五台山镇海寺,那是章嘉**的道场,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其实,在大寺院中,也宜有若干局部的小院,在大统一的原则下,可让它们各别自成一格,各具特色。
三、佛教建筑文化
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无论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因此古建筑的存在已远远超过了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佛教建筑反应了宗教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宗教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绚烂一笔。中国宗教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民风结合,发展 为适于当地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形也不例外,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 河中,奔流融汇的结果,不但令原本富丽灿烂的中华文化再增内涵,也使 得佛教教义在中国人勤劳务实的民风助长下,得到更实质的开展。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对历代佛寺建筑的研究
中一窥端倪。例如:中国的佛寺由早 期摹仿印度及犍陀罗艺术的回廊寺宇建筑,到佛
教极盛时期的中国宫室形 制,乃至元、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受中国札制制度影响,它的总体布局 不仅显示了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的融合程度,更可由其材质、样式等来考 察当时建筑结构及装饰美学的发展情形。并且,从壁画绘制、塔殿楼阁、弘法讲堂、石质经幢的相继盛行,则能看出每个时代、地域对佛教的需求 各有不同,换言之,也就是佛教能因应时代、地域的需求,来发展其“普 度众生”的效果。无论是一 草一木,或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无比丰沛的生命力量。
四、佛教建筑审美
第一是自然风光之美。佛教寺庙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依山傍水,林草繁茂,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使大自然的动静在这儿和谐共存。在这里能领略到大自然之美,能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第二是人文景观之美。名山胜景之中的寺庙,是人们思想智慧、劳动创造的人文经典。佛教建筑特有的线条和色彩极富形式美,比如掩映于山林之中的寺院以及塔刹,在线条上,往往打破了山峦起伏与绿波伸延的节奏,远远望去,一片寺院往往成为线条延伸的一个暂停点,高耸的塔刹又突兀打破蓝天与绿山的分界线,使画面产生了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色彩上,寺院屋顶、屋檐往往镶以暖色的琉璃瓦,再配以土红色的门栏窗棂,塔刹或以青砖,或以红砖,或是木构而涂以红色,与整个山林和谐共荣,相得益彰,真是:“动人春色无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无论是精心布局,还是巧妙构思;无论是建楼修阁,还是造佛塑像;无论是晨钟暮鼓,还是经文书画,一切都把人文的关怀、人文的元素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历史文化的美感。加上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给人以天上人间的快乐感受。
第三是精神享受之美。佛教宣扬转世轮回的善恶因果之说,其目的是“神道设教,戒恶扬善”,以人们的顿悟和修行唤起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良知。在精神上有着博大之美。例如它超出尘世,站在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人间万象,虽有些玄虚,但其胸怀是博大的。再如它认为最高精神境界是“四大皆空”,没有自我、私欲、争名夺利之苦,虽有远离现实之弊,但其精神是高尚的。佛教更多的是人生哲学、道德、情感等泛神论的东西,开悟灵性、净化人心、修养道德、乐行善施,与现实比较贴近,突出的表现为宽容、仁厚、理智、通达、和平、信义。这种传统的精神之美,对人们陶冶性情、加强修养有积极意义。
五、佛教建筑典例
1、洛阳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寺院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2、五台山佛教建筑
五台山佛教建筑——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达58处,其中较著名的寺庙建筑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结构寺庙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
3、恒山悬空寺
恒山悬空寺——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西省境内北岳恒山悬空寺,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上靠危岩,下临深谷,造型独特,是极为罕见的建筑。悬空寺位于浑源县城南
参考文献:
[1]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薛林平.中国佛教建筑之旅[M].中国建筑
3.5公里处的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北魏时期,唐、金、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
4、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大、经堂高,建筑多依山势而筑。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庙建筑。始建于唐代的布达拉宫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整个宫殿建筑依山势叠砌,辉煌壮观,其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殿堂20多个,正殿供奉着珍贵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布达拉宫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五、结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体现,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后,便出现了新型的建筑类型,主要表现为佛教寺院,佛塔和石窟等。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建筑文化和外来佛教建筑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佛教建筑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了解认识中国建筑发展成长的历史,不仅是认识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整个人类文化与地区民族文化关系的基础。
工业出版社.2007
[3]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4]王其钧.宗教建筑[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转贴
[5]唐鸣镝、黄震宇、潘晓岚.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J].2003.8.[6]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J].2006.10.[7]张驭寰、陶世安.走进中国古建筑[J].2010.6.[8]商景桂.中国佛教文化常识[J].2007.9.[9]曹玉洁、杨永里.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江苏、上海[J].2003.7 [10]商景桂.中国佛教文化常识[J].2007.9.[11]唐鸣镝、黄震宇、潘晓岚.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J].2003.8.
第三篇:初识木刻版画 探索刻印之美
初识木刻版画 探索刻印之美
《黑白木刻版画藏书票》教学案例
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 姜玲 【针对问题】
针对小学木刻版画教学中技法指导问题。
【案例】
案例背景:
木刻版画是用刻、切、铲、凿、划等手段在木板上来表现形象的“以刀代笔”的艺术。少儿木刻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工具材料的特殊和刻印过程的好玩让孩子们觉得很新鲜很好奇。刻印版画包含了绘画活动又有手工活动的过程,毅力和耐心、特长和个性、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孩子们手脑并用中得到很全面的培养。因为好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我们学校将版画列为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其中木刻版画就是最重要的研究部分。
藏书票是一种小型的版画,最早出现在十五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印刷技术还很落后,拥有书籍是很奢侈的事,只有少数一些贵族拥有书籍,贵族们为了标明自己显赫的地位,让版画家们为他们做一些小版画,并且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家族的族徽,以示书籍的归属权和自己显赫的地位及身份,这就是最早的藏书票。后来,藏书票以它独特的魅力传遍各个国家,藏书票就被赋予一些新的意义——收藏、交友的纯艺术品。内容不受限制,可以表达自己的兴趣喜好,也是对学生进行读书、爱书、藏书以及情感交流的培养。因此,在版画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选择了藏书票的设计制作这个内容带着孩子们走进黑白木刻版画的世界的。
《黑白木刻版画藏书票》这个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作为黑白木刻版画的入门课程,为了不让技法的灌输给学生学习带来枯燥和无味。不能恪守传统美术技法教学的套路。所以我想要选择一些具有趣的环节,并用对比发现等方法来激起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让他们在刻印实践中感到惊喜”、“开心”、“盼望”从而有持续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目标:
1、欣赏黑白木刻版画藏书票作品,认识黑白木刻版画异于一般绘画的特点。
2、认识黑白木刻版画的表现语言,创作黑白木版画藏书票。
3、感受黑白木刻版画的独特艺术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美化生活。教学重点: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与表现语言。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刻印。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 媒体课件,木刻版画藏书票范画、木版、木刻刀、油墨和颜料、滚筒、木蘑菇、印纸、黑色油性笔。
学具:木版、木刻刀、颜料、黑色油性笔、印纸。
教学过程:
一、引发好奇,激起兴趣
1、课件出示老师的藏书,并带一本印有自己刻印的木刻版画藏书票的书,打开扉页给学生看。
设问:你知道老师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的是什么吗?猜猜看它有什么用?是怎么做的?
生:一幅画吧,黑白的,是是不是老师给自己收藏的书打记号……
教师小结:对,这个是藏书票,藏书票起源于欧洲。它是书籍收藏者的藏书标志,作用就是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可以贴在书籍扉页上,增添书的珍贵和美感,在上个世纪初传入了我国。
(设计意图:用老师的藏书票,激起学生的对学习内容探究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欣赏课件中各种各样的藏书票,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特征。设问:你发现藏书票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从这些藏书票中你发现藏书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般用什么方式进行制作的?
生:有文字还有图案……都有一个英文单词吧。教师叙述:藏书票包括图画和文字组成。图画都很简洁,都刻有“EX—LIBRIS”字样,这是拉丁文,就是我的藏书的意思。还可以刻上藏书者的名字。大多数藏书票通常是版画形式的,版画是用“版”转印到纸上的,可以重复印制很多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黑白木刻版画,为自己设计一张藏书票,你也可以在你收藏的书上都贴上你刻印上你的藏书票了。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猜玩中发现藏书票的特点,激发学生拥有自己藏书票的积极性。)
二、师生交流,探究方法
1、课件出示一盆景的照片和由这一盆景为图案的藏书票的黑白版画底稿。讨论:对比观察一下,构思版画底稿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底稿画出来的是白色衬托黑色,黑色衬托白色,黑白分明。师:说得很好,用黑白互相衬托。那外型上有什么变化呢?
生:底稿中的盆景比实际的盆景简单很多。
师:对,那就是画稿对盆景进行了简化了,概括了。教师小结:黑白木刻版画是用黑色油墨印制的,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先要设计黑白稿,稿子上的图要简练概括,可以夸张突出主体,省略不必要的细节。你可以把你喜欢的、能体现自己的个性的图案可以是动物、植物、卡通形象……画成简洁的线条稿,然后处理成黑白色稿。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黑白稿中图形的特点。)
2、教师示范起稿,在涂了淡红色墨水的板面上黑色油性笔直接画出。教师边示范边叙述:除了这样直接画,我们还可以将画在纸上的底稿下面垫张复写纸转印到涂了淡红色墨水的板面上。
3、课件出示一张藏书票作品,这张作品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生:它的字是反的。
设问: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可以避免呢? 教师小结:因为印刷出的画面与版面是方向相反的, 注意文字“EX—LIBRIS”或者名字要反过来写。印出来后才会是正的。
设问:说说你知道的办法把反字写好写正确呢?(设计意图:生硬的告诉学生字要是刻成反的,不如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在操作中他们更加能注意。)
4、让学生在小板上尝试体验用刀,说说自己是怎么用刀的?
师:请大家找出刀口是三棱和圆口的这两种刀,在小板上试着刻一刻,学生尝试交流: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刻的? 生:我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刻动…… 生:我的板子戳烂了…… 师边示范边讲解:
(1)正确的握刀方法:就跟拿钢笔写字一样,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样吃力,刀子的运动全凭大拇指、食指及中指来控制,左手拇指在刀的前方顶住刀柄前侧,用相反的力配合右手的运动,可以增加阻力,刀子就不会“飘”。(2)姿势:刻的时候人与版面形成大约30度角,姿势也很重要,侧坐着便于右手灵活运动与全身力量的协作。
(3)刀法变化:通过起、行、收、停等力的变化,可以创造出多种刀法变化。不同的刀刻出的效果不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试着握刀和用刀后,教师再示范很直观,让学生对怎么用刀来刻不再茫然,有了失败的经验后更容易掌握了。)
5、课件出示黑白木刻版画和一张平时的儿童画。比较:回忆你平时画画用笔涂颜色的习惯,思考黑白木刻版画里刻掉的是哪些地方?留下什么地方?
生:是不是留下黑色的部分,把没涂黑色的红色板子部分刻掉……
教师小结:木刻制版的方法与其他的绘画相反,其他绘画是一步步涂颜色,而黑白木刻是刻的愈多画面颜色愈少,所以刻制时要充分利用“刀痕和板味”的特点,不要太拘泥于画稿,一刀就是一刀,至于处理画面的灰色,像我们学习《线的秘密》那课一样充分运用疏密、粗细、大小、强弱不同的线条和点组成。
6、出示三张由同一版面印出的版画藏书票。对比讨论:刻好版后,我们就可以印刷了,这三张哪张印得很好?想想跟什么有关?怎么解决呢?
生:第1张油墨印制均匀,第2张少油墨不清晰,第3张张油墨过多太稠,很多线条被填盖了……
教师小结:第1张印得最好,解决第2张的问题,我们应该将油墨滚均匀地滚在木板上,版上的所有凸起部位都沾上油墨。如果一遍油墨滚得不够或者不均,可多滚几遍,直到滚好为止。解决第3张得问题,是油墨太多又不匀称,油墨太稠,可以滴一些松节油,滚动油滚,如果没有声音,是油墨太稀。如果看到玻璃板上的油墨均匀,油滚表面受墨也均匀,而且滚动油滚时可以听到“嚓嚓”的声音,才可上板使用。
7、出示同一版面印出的但有重影的版画藏书票,你知道这又是怎么回事吗? 生:可能是印的时候纸张移动了,所以弄脏了还出现了重影。
教师小结:所以说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在印刷之前,还要检查纸与木板是否粘牢,并将画面中不必要的碎屑除去,然后就可以印刷了。用木蘑菇在纸背上来回细细地磨,为了防止磨损印纸,可用蜡烛轻轻擦一遍或者垫上一层纸。小心揭下印纸,放在干净的桌子上或者用夹子夹好挂起来晾干,切勿用手触摸,以免弄脏作品,作品可多印几张。
(设计意图:这部分我运用了对比教学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探究发现木刻版画刻制的技法,让学生领悟到的技法要点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中了解的。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掌握好。)
三、提出要求,创造表现
用木刻版画的方法为自己设计刻印一枚藏书票。要求:有刀痕板味,黑白分明。
四、作业展示,评价反思
鼓励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版画作品,介绍刻印技巧和设计经验。
1、自评:我能运用所学的黑白木刻的制作技法,刻印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藏书票。我体验到了刻印版画的乐趣。我有了经验。
2、互评:评出别出心裁的的藏书票,说说自己的感受。
3、师评:鼓励和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的自我推荐展示,巩固了学习的重点,也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好机会,看着自己和同学们的第一次木刻版画作品,学生对木刻版画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欣赏他人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作品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的提高。)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刻印的木刻版画藏书票,有一定难度,但老师看到大家的藏书票都很棒!希望同学们在后面的木刻版画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智,慢慢体会木刻版画独特的“刀味”和“木味”,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版画作品来。课后反思: 版画的画、刻、印等制作过程能让孩子的心、脑、眼、手得到很全面的训练。我校将版画列为校本课程两年多了,孩子们在四年级之前接触了以实物拓印为主的版画和纸版画课程,拓印后的惊喜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木刻版画藏书票》这个内容是我带着孩子们走进黑白木刻版画的世界的入门钥匙。如果在教学设计时不考虑孩子的心理特征,就会是枯燥的技法说教,难以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持续,以后的木刻版画教学活动就会更加难以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少儿学习及理解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以满腔的热情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充分给予他们自主权。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自主、创新的原则。让孩子们发现并攻下一个一个的技法,为接下来的画面黑白的处理和刀法的运用与组织等的学习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教学中,我运用了观察、对比、分析,尝试、示范等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在探究发现中了解木刻版画刻制的技法,学生领悟到的技法要点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中了解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在发现探究活动中学会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很快理解了本来有些枯燥的版画技法。学生学得很自信,整个教学,学生得轻松、愉快。虽说是孩子们的第一张黑白木刻版画作业,大多数还是完整不错的。在“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的关系转化的掌握上,有些孩子表现得还不是很好,这是需要积累的一个过程的,还可补充一些图片资源让丰富学生的视野。部分学生作业:
第四篇:建筑之美——要和恋人一起去的教堂
【商都视觉】建筑之美——要和恋人一起去的教堂
基督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教堂在神圣和神秘之外,世界上著名的教堂还是精美、华丽和壮观的。它们不仅是忏悔和祷告之地,不仅是见证重大仪式之地,也是探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时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去处。
德国科隆大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经过632年才建成。1996年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科隆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正式名称为“圣彼得联合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由“忏悔者”爱德华建造,于1065年被封圣。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格兰的国王个个为其设计献力,结果把它弄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英国王室将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教区本堂”来举办婚丧仪式和加冕典礼。
凡蒂冈圣彼得教堂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规模令人惊叹,它能容纳5万人,教堂呈十字形,长212米,宽137米,高46米,平面面积为1942平方米。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圣殿,拥有百件艺术瑰宝。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十分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还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师们的共同杰作。在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琪罗25岁时的雕塑名作《母爱》,圣母玛丽亚右手紧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左手微微摊开,眼睛垂首凝目,悲痛欲绝。而进门靠左是贝尔尼尼雕塑的《圣水钵》,钵呈贝壳状,两个稚嫩顽皮的小天使各捧一边,用云母石雕刻而成。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的中央穹顶直径33米,顶点高约60米。建造时用了1万名工匠,耗资14.5万公斤黄金。537年12月26日举行落成典礼„„15世纪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廷帝国之后,把教堂改成了清真寺,在角上加建了呼唤穆斯林们按时举行礼拜的授时塔。经过多次战争索菲亚大教堂竟能免于劫难,它是唯一一座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
法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历时180多年才全部建成。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十分雄伟庄严。1953年6月2日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高45米。教堂有135个尖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内外共有6000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有一个107米的尖塔,塔顶上有圣母玛利亚金色雕像,在阳光照耀下光辉夺目。
莫斯科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是俄国沙皇伊凡雷帝庆祝1552年6月攻占喀山城而建,1559年落成。座落在红场一角,这座建筑成了俄罗斯的象征,体现的是俄罗斯人战胜鞑靼人的豪情。据说在圣瓦西里教堂竣工后,它的精美绝伦使伊凡雷帝十分震惊,这个性格暴躁而残忍的沙皇命人把主持建筑师的眼睛弄瞎,为的是使他永远无法再造出同样的奇迹。
巴塞罗那圣家赎罪大教堂
圣家赎罪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由于负责设计的天才建筑师高迪在未完成整项工程之前便去世,所以教堂至今仍未算完工。其外形满是精美的雕刻,三面均有高塔,分别象征“基督之诞生”、“受难与死亡”以及“荣光”。
第五篇:建筑之美-鞋子,著名建筑师设计的鞋子
建筑之美:库哈斯操刀设计United Nude鞋
建筑界与时尚界的合作也是有很多,毕竟都来源于设计,艺术的设计都有共通性,更何况服装设计也有讲究建筑轮廓。Zaha Hadid在纽约中央公园为Chanel设计的移动艺术馆,就是一个完美的时尚与建筑的融合。
英国品牌United Nude是在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鞋商Galahad Clark的共同合作下创办的,因此血脉里就融合了建筑与时尚的因素。简洁的款式却有很多创新的细节,正是建筑的美感融入到了鞋子当中形成的特殊魅力,超现代的风格也激发了时尚圈各领域人群的创意思维。
扎哈·哈迪德设计塑料鞋
关键字:扎哈·哈迪德;设计
建筑师扎哈 哈迪德(Zaha Hadid)以她的把金属和玻璃塑造成壮观的建筑物的能力闻名。最近,她与巴西的鞋子制造商“梅丽莎公司”(Melissa)合作,设计一种新的未来派女式鞋子。
这种售价为200英镑、限量发行的鞋子,具有扎哈 哈迪德的大型设计的特色,有切割的孔洞和对角倾斜的鞋带。
扎哈 哈迪德说:“我在建筑和设计的不同领域进行了30年的研究,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不仅在设计上,而且在技术上。”
简单的华丽:无底重心鞋
无底重心鞋
鞋子可以无底,你相信吗?下面就是桥梁设计师朱莉安根据在站立和行走时,人脚不同部位用力的不同,设计出的无底重心鞋。从外形上看仅仅是一个包围人脚的带子形成的几何形状。这条带子从脚趾开始,越过脚弓,绕到脚跟后扭曲向上,为脚跟和脚踝提供支撑。她称之为“莫吉托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