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雕幼教师学习文献研究法后的心得体会
雕幼教师学习文献研究法后的心得体会
顾婷嫣:一直以来,文献都是被我们所忽视的一部分,原因主要是查阅太麻烦了。听了居老师的讲解,忽然觉得文献研究在我们的研究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知道现在,还能帮助我们描绘未来,使我们的研究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研究意义。同时本次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具体写参考文献,懂得了许多参考文献的查阅方式。
张霞:说起文献研究,我们老师在课题研究的时候都会用到,但真正用的好、用的实处的却不多。还记得我与夏老师做课题时,我们在研究方法里列出了文献探究,但在结题时专家就提出:“你们的文文献研究体现在哪”,当时我们有些哑然,说实在那时对文献研究我还只是一个名词的了解,追其究竟,我也说不出什么。但从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隐约感觉文献研究的重要性。我听了本次讲座,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了文献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如何进行文献研究,尤其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索引等,对我们自己做课题有了个实质性的指导。他不是我们在课题方法上随便挂的一个名称,也不是我们在论文后面胡乱写的参考资料,他需要真真实实的去查阅与我们课题内容相关的权威性的资料。本次的学习真是受益匪浅。
邵丽娟:从来没有在任何研究中使用过文献研究,也从来没有在什么论文中运用过,总是自以为做些实际的,并整理好就行了。今天听了学习,有感而发,国外的科研人员花了一半的时间在文献研究中,所以才会有较好的成果。而我们也不应该去忽视这种科研方法。我相信,如果我们走进文献研究了,我们的视野会开拓许多,我们的经验会丰富许多,我们的实际操作也会得到很好的帮助。
谢婧:文献研究法是我们写文章,进行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在我们的研究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大概在50、9%左右。所以能否利用好文献资料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之间的正逆转换利用也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这种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王莉:讲座中讲述了许多关于文献研究的定义、分类、以及关于文献的来源,听起来让人感觉比较的枯燥、乏味!但是通过居老师的提炼,使我了解到,它并不是与我们的工作毫无关系,它是提高我们理论功底的秘诀!对于我们以后在撰写时提供了直接性的帮助,同时也了解到阅读是撰写的重要环节,要想自己肚子里面有货,就是要像蜜蜂一样不停的工作,才有收获!我觉得这样的培训对于我们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卞爱莲:教育研究法是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不怎么接触到的,特别是文献法,对我们工作在教师岗位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很少接触到的,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接触到文献法之后发现,它对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也是有帮助的。我们多多少少也会用到一些,就是有些查资料文献的时候有点困难,并不是每个方法都适合我们。
沈洁:文献研究是精细化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文献研究法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了文献研究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新时代幼儿教师,每天都要阅读书籍、资料,而自己平时很不注重资料的整理。今后,我要学会提炼资料并且加以保存,供自己或他们需要时使用,这样能使自己在整理、收集的过程中再次的学习,而且为以后的教学、研究积累丰富的资料。
仇燕华: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文献研究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教师而言,在应用文献研究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有效地使用文献研究法。虽然有些对于我们来说显得太过专业化,但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陈平:说起文献研究法,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也都学过,可是当时在学的时候就觉得似懂非懂,也觉得很无所谓,反正也用不到。但每到些论文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肚里的货不够,想参考些资料也无从下手,所以撰写也形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本次的文献研究培训之后,才发现,虽然我不搞课题研究、不需要这么深入地文献研究,但是却给了我们很好的信息来源资料,那么我们在论文撰写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文献来源查阅资料,等到以后研究课题的时候还可以有所参照。
赵红霞:讲座刚开始的一句名言很有道理:抄一个人的作品是剽窃,而抄很多人的作品是科研,从中可以读出要搞科研,必须看别人的研究成果。联想到自己平时在写论文的时候,只要想到了要写的题目,就直接写个提纲,开始写论文,很少去关注专家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在讲座中说到的“滚雪球”法,我觉得非常实用,先是找相关的文章,通过相关的文章再找参考文献资料,资料越来越多,更加有益于论文的写作。
胡虹姣:今天,听了居老师给我们讲的走进文献研究,学到了很多,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实用的,平时在写论文的时候经常会用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更方便快捷的找到我们想到的资料了,同时也知道了撰写文献的格式,方便日后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去,学以致用,这个才是真正的学到了。
倪芳:第一次深刻接触“文献研究法”是在本科学习学论文的时候,当时的指导老师要求我们根据选题去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上网阅览相关文章。由于心中积淀了一定的内容,所以在写作中的确受益匪浅,不仅写了洋洋洒洒的一篇大论文,而且也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从今天居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的内容看来,文献法虽然我们平时所用并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理论的运用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查阅与研究相关的文献,不断搜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解决教育研究中的理论盲区、了解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顺利开展本课题研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资料与事实是教育科研的立足点,在我们开展不管是课题研究还是其他研究中,都必须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利用文献研究法很有必要,通过资料的收集,从中可以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写教育教学论文积累素材。它对于增强教师资料积累的信息意识,引导教师博览群书,了解多方教改信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赵维:通过对文献研究法的学习,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文献研究的重要意义。结合自身的实际,我认为对于印刷型文献,可以采用标记批语式的记录方法。在阅读和研究文献时,用一些特定的符号,如圆圈、着重号、疑问号等等,可以将文献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等标记出来。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特别是带荧光的笔)将重点部分划出来,这样在以后查阅时,就可以一目了然。另外,还可以用札记式的记录方法把对文献的阅读体会、联想、意见及启发等记下来,作为一种积累,为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印刷型文献之外,如今更多的信息资料来源于网络及多媒体。对于这样的文献,记录的方法就更加简
捷方便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对文献进行编辑、整理和加工,并将自己的体会和观点作上批注,然后存贮起来。总之,采用何种方法,可以因人而宜,因资料而宜。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文献研究有所积累、有所收获。
邹益金:对于如何撰写文献综述这一方法,其实我觉得挺重要的,因为自己研究的毕竟少,大学毕业论文很多人都是用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取人之常,再加上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幼儿园的工作中由于资料比较少,操作起来也比较有局限性,所以还是以一种实践加理论的方式来进行研究显的比较实际。觉得此次学习最大的实用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如何写参考资料的确切格式。
王秀萍:课题培训活动中,我们听了”走进文献研究”的讲座,对文献研究有了初步的概念,尤其是在具体研究活动中,我们也能够正确地运用”文学研究”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了,希望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能得到应有的作用和帮助,如果遇到困难,希望得到居海燕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2009年11月6日
第二篇:文献研究法的概念
文献研究法的概念
基本概念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
文献研究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
没有继承和借鉴,科学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在研究先前的历史事实时需要借助于文献的记载,在发展科学领域时需要继承文献中的优秀成果。现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以人之间协作为条件,同样需要以利用前人的研究劳动成果为条件。利用科学文献是实现利用“前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也是促进和实现“今人的协作”的条件和基础。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这是科学、有效、少走弯路地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必经阶段。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文献研究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要被使用。没有一项科学研究是不需要查阅文献的。
第三篇:学习《教师与法》心得体会
我们的教师培训课程中,重要的一节是谈及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给我以最深感触的,除了教师要学习一般的职业道德外,还要学习与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与我们每一个人 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的保护神。作为教师,对于法律应该有必要的民解。
记得xx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xx*同志在新的世纪,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学说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它既需要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完善的行政执法、司法、监督体系,又需要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逐步提高。
我们作为新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然而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在这支队伍当中对教师法的认识可以说是盲人摸象的。以前,我国的教师长期处于无法可依可依的境地,因而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教师、拖欠教师工资、无故开除教师等。然而许多教师不懂教师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故有法等于无法。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
此外,我们还明白到我们一直以来所谈及的权利,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权,一类是私权。后者是一种可放弃的权利,而前者则不可放弃。或者换句话说公权是一种同时夹带着义务。合理行使公权和私权也是我们当教师的一种重要的素质。
我们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西方国家批评为“人治”的国家。现在国家政论既然下决心要从原来的“人治”改革为“法治”,于是每一个公民自然而然肩负起知法、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重责。
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所以我认为给予我们这些新教师上一节用法的课更有实际的必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通过对《教师法》的的学习,我认为要很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其次“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文献研究法的特点
文献研究法同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抽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实验法的直接面对研究对象相比,文献研究不’j研究对 象直接接触,它通过非直接的途径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具有间接性特 征。这是文献研究同其他研究方法最大的区别。
文献研究法的优点和缺点都源于文献自身的特点。其优点主要有:
i.可研究无法接触的对象。文献研究法的基本优点是,可以超越时空 的限制,使研究者对不能亲自接近、从而不能以其他方法进行研究的对象做 研究。比如.要了解早就不在人世的人群的一些悄况.通过除文献研究法之 外的任何其他一种研究方法都是无法实现的。例如,在.%g年,关国社会 学家兰兹等人打算研究工业革命前美国的娇姻和家庭。可是,生活在那个时 期(1700年前后)的人们没有一个是活着的,他们无法采用调在或访问的 方法去收集资料.于是他们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美国独立前的[K.州
当时的杂志进行了分析。尽管他们所用的资料存在某些问题,但这却是要达 到其研究日的的惟一可行的途径。
2.无反应性。在直接接触性的研究方法中,因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接触以及调查情境的不同,研究对象的反应常常是这些因隶交互作用的结果.从而使收集到的资料不够客观。文献研究法由于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它接触的仅仅是有关研究对象的文献,因此不会产生研究的这种.于扰效 应”.即在研究过程中不会使研究对象有意识或无愈识地改变原有的状态、导致收集到的资料失真的悄况的出现。当然,这种方法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有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偏见的彭响,但收集资料的方法本身却不会使正在收 T的资料性质发生变化。
3.研究费用低。文献研究所需要的费用因研究文献的类熨、文献分散 的程度以及获得文献距离的远近而有很大不同.但是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如进行一项大规模调六、一项严格的实脸或一项深人的实地研究.所需要的 费用要少得多。文献往往集中在图书馆或报社资料室等中心地点.而且资料 档案馆也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可以极易获得的计算机化的信息,只要得到 相关负责人的允许,一般只要支付车费和资料使用费就可以了。因此这种方 法可能是最经济的研究方法。
4.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假如研究者进行一项调查.或进行一项实验时.由于设计不周密或准备不充分.导致结果不理想。那么.如果他重做一遏.则要花双倍的时间和经费。而如果一项实地研究没成功.要重做一泊也许根 本就不可能,因为你所研究的事件和环境己经改变或不存在了。但在文献研 究中,弥补过失就相对容易一些.你只需要对你所用的资料电新进行编码或 统汁处理,而不用一切从头开始。
文献研究法不可避免地也具有一些缺点,主要表现为:
I.倾向性。许多文献.其撰写的目的同研究人员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因此从某种怠义上讲,研究人员利用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是一种二次研 究活动,他们是报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再次分析,得出自
己的结论。但是最初撰写文献者的兴趣、立场、目的和意图会使文献带有各 种各样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常常会使文献部分偏离其描述和反映的事实,从而严重形响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考察。
选择性。从前面所讲的文献的分类中,可以知道文献的保存需要一 定的条件、方法和技术.因此井不是所有的文献都能保存下来。通常来讲,只有那些有关爪要人物和事件的文献能够得以很好地保存.而普通人所写的 文献通常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被祝坏.就是已经不知放在何处.难以找到。这种文献保存的有选择性常常使得研究对象的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信息的有限性。这是指由于研究者缺乏相关体验、知识.使得许多 文献反映出来的信息对研究者来讲是有限的和不充分的。比如私人文献—
日记和信件就是如此。日记常常是个人心灵和生活历程的自我担露.其读者就是写日记的人白己,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对他是充分的,但对研究者而言,如果对写日记的人的情况不能了如指掌(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的),那么 日记所包含的信息就很有限了。信件相对来说反映的信息要多一些,但由于 通信双方的信件内容通常以大量的共识为革础,因此其反映的信息也是不完 整的。如:
你还记得我们.上次去游玩的那个地方么?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这样的一句话,通信双方都知道其要表达的意思,但对于研究者来 讲,其传达的信息却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现在广泛使用的沟通媒介—网络 来说也是如此。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网络沟通特有的语 言,比如86或者88代表再见,如果对这些语言的含义不T解.那么就根 本无法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进行研究。
4.有些资料难以获得。由于许多文献不是公开的或不可以随意取得,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比如 说,个人的日记、私人的信件往往属于个人的隐秘.一般不会公布于众。此 外,某些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内部的保密性文件、决议、记录、统计数字等 文献资料,研究人员通常也很难得到。在中国目前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社会 科学研究者和社会调查机构产生的大量原始调查数据被长期闲置,不仅其他 研究者得不到.就连初始研究者自己也很少再去理会它们,造成极大的资源 浪费。
研究方式是与一定的资料搜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相联系的,但由于不同的 资料搜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互有利弊,因此一项研究中常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 式和方法。同样,文献研究法同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也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 是相互割裂、互相排斥的。社会现象非常复杂,而且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单一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无法对其做出准确的描述、解释和预侧的。虽然文献 研究法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在一项研究中,文献研究法常常和其他方法结合 在一起使用.通过研究方式的整合达到更好地进行研究的目的。
四、文献研究的适用范围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 方法来使用,同时也是任何社会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或必要阶段,尽管它这时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研究方法来使用。它主要适用于以下几 个方面的研究:
I.纵贯分析。这是指作为一种完全独立的、完整的、非辅助性的研究
方法。文献研究可以应用在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其他调查方法.如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悄况,因而往往难于用
来进行纵贯分析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法尤其适于做长时段的研究,研究的 对象往往是一种趋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 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因此,如果 我们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比如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婚姻观 念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这50年来的各种有关婚姻观念 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理论研究和社会变迁研 究。
2.探索性研究。我们知道,在正式对调查对象进行研究之前,一般都 要进行探索性调查研究。在进行这种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到现场去观察、访 问,走访专家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可以 有效地帮助了解有关问题和研究对象的历史和现状.形成有关问题和研究对 象的某种一般的整体印象;帮助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避免重复性 的无效劳动;帮助了解研究对象的来龙去脉,获得现实研究的比较资料。在 这种研究中.文献研究是保证研究具有创新性的有效方法。
出自 禁止转载
第五篇: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 理论基础 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展了不少以“合作”冠首的学习和教学改革。从这一角度看,合作学习可以说是对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称。另一方面,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大都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但在活动取向上却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四类: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及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本文所指的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虽然各个研究群体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表述有所差别,但在合作学习内涵和活动取向上,具有共同的认识。即认为:合作学习是“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群性的协同发展”。[2]基于这一共同性认识,结合美国约翰逊兄弟以及我国主体合作学习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本文将合作学习界定为“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3]
二、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有着深厚而宽广的理论基础。众多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由于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其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也不一致,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给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丰富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罗伯特·E·斯莱文[美]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介绍了六种理论。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认知理论、自控理论、集体动力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
吴向丽在《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一书中认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动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4]
“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加以探索。” [5]
王坦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中认为“合作学习主要奠基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之上,其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制理论,接触理论。[6]
上述所列,都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理论基础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及建构主义,其中社会学部分以社会互赖论
(The social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为主;心理学部分则包括认知发展论(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及行为学习论
(The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
三、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美国是合作学习的发源地。无论在合作学习的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方面,美国都为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在对美国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对美国成熟理论及实验成果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例如,杭州大学的盛群力教授发表于1992 年2 月和3月《外国教育资料》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较早对国外合作学习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其后的此类研究还包括:《西方合作学习研究述评》(刘振中.上海教育科研,1997.4)、《合作学习的新进展——FCL 教学方案述评》(姚国.山东教育科研,1998.6)、《美国一项合作学习实验研究评介》(高向斌.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1)、《STAD 型合作学习简介:目标、模式、实施及评价》(何李来.外国教育研究,2005.1)等。
另外,我们还应当看到,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①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没有清晰的界定。②缺乏对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
(2)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从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代表性的有:《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王坦.学苑出版社,2001)、《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裴娣娜.学科教学,2000,2)、《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周林.四川省主体教育文集,2005.9)、《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曾琦.学科教育,2000.6),分别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或系统的研究,旨在探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些研究,合作学习的价值逐渐被教育系统内部成员所认可,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与此同时,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
2、研究者与教师缺乏密切合作。
3、忽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7]
四、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主持我国“主体教育”课题的裴娣娜教授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8]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合作学习的两个重要目标: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新开拓:
1、合作学习开拓了我国现代教学的新领域。2、合作学习丰富了我国教育生态理论和教学互动理论。3、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的情意功能。4、合作学习探索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5、合作学习建立了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2]
五、结语
从国内合作学习的发展历程来看 ,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 ,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近几年 ,国内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趋于成熟 ,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在发展其理论以及实践策略的同时 ,还注重与其他相关教学理论进行交流和融合 ,使合作学习拥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理论基础 ,也使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理论的丰富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对于提高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以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 ,教学理论将得到不断的完善 ,合作学习理论作为其中之一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合作学习理论的未来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王 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 王 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
[3]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
[4] 吴向丽.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M].青岛出版社,2006.8
[5] 沈 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 [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6] 王 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1[7] 曾 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
[8] 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 [J].学科教育,2000.2
[9] 史铭之.中美合作学习的对比研究 [M]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黄政杰.合作学习[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2004.[11] [美]R.E.斯莱文.王坦译.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 [J].山东教育科研,1994,(1)
[12] 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3] 丁桂凤.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
[14] 李家黎、谢芳.合作学习:历史发展、现状及展望 [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11)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