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叙事歌曲《文成公主》的音乐形象塑造
谈叙事歌曲《文成公主》的音乐形象塑造
【摘要】:王志信先生是我国当代的一位著名民族声乐作曲家。他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仅题材丰富、格调鲜明,且音乐语言形象生动,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其中,尤其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的叙事性歌曲,在中国的民族声乐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例如:《兰花花》《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孟姜女》等这些民族声乐作品不仅深受广大歌者与人民大众的喜爱,不仅被许多高等艺术院校选编入教材,并且能满足当今民族声乐在技巧上的表现和发挥,多年来更是专业歌手们在声乐比赛和音乐会上的首选曲目。可见,对于研究如何演唱好王志信的叙事性歌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文成公主》这首作品正是王志信先生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五大部分的阐述,将“文成公主”这一光辉女性形象,鲜活的展现出来。文章第一部分为“歌曲背景及渊源”,第二部分介绍了“歌曲的音乐风格”,第三部分对作品进行了“演唱分析”,第四部分从“艺术的对比”方面入手,阐述了它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第五部分谈谈自己在音乐会中演唱这首作品的一些“心得体会”。【关键词】:文成公主背景演唱分析音乐风格艺术对比心得体会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6.2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前言8-9第一章歌曲背景及渊源9-101.1歌曲《文成公主》历史背景91.2歌曲《文成公主》政治背景91.3歌曲《文成公主》的渊源9-10第二章歌曲的音乐风格10-12第三章作品演唱分析12-14第四章艺术的对比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14-19第五章演唱《文成公主》心得19-21结语21-22参考文献22-23附录23-28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8-29致谢29-30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30-3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二篇:文成公主教案
文成公主教案1教材分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⑴ 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⑵ 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30.文成公主进藏
乐意进西藏
过河
怎样进西藏 沼泽
听到死讯
背乃巴山
相会在西藏
建设在西藏
文成公主教案2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30*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B案,文成公主进藏,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成公主教案3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四、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那么,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2.3
教学难点:
2.3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故事画面或挂图及阅读要求、《一千零一夜》、小黑板;生:《一千零一夜》、《东郭先生和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sā撒网塞sāi塞车
sǎ撒种sài塞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意义段,并把段意写在书上。(给一定时间读书。教师巡视与生探讨。)
第一意义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口锡封,一股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第二意义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救他的渔夫,并讲出了理由。
第三意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战胜了魔鬼,转危为安。
2.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多媒体展示故事或挂图,图书结合看,并板书。)
五、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多媒体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组长管理,从参与,教师参与。)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钻入了瓶里。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板书)
5.读第三意义段。
六、读《东郭先生和狼》,认识魔鬼的本性
七、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板书设计
32*渔夫的故事
渔夫捕鱼捞到黄铜胆瓶放出魔鬼
魔鬼要杀渔夫恩将仇报
渔夫引诱魔鬼入瓶用智慧战胜魔鬼
教后记: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文成公主教案4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学生自读。因此,应让学生先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精读课文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师:《寓言两则》中的《纪昌学射》告诉人们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扁鹊治病》则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促进汉藏民族团结的课文——《文成公主进藏》。(多媒体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图,并简要概述这一历史故事)不过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讲述的故事远比老师刚才讲述的更具传奇色彩,相信大家一定愿意读一读。
(老师恰到好处的导入,能较好地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哪些与文成公主进藏有关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两点读书要求认真读课文,像学习《寓言两则》一样边读边想,争取读二至三遍后就能达到要求。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自学课文。
(学生可默读,可轻声读,完全进入到边读边画的自学活动之中;教师一边巡视了解学情,一边指导个别同学的读书活动。)
(教师提出的读书要求清楚明白,学生在读书要求的引导下开展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与文本对话从容充分。)
三、对照检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教师检查学生认读“臣、婚、绢、豌、沼、吉、祥”后,分别请几名学生依次读课文,对错读、误读的地方教师给予即时纠正,个别难读的句子可组织全班同学齐读。)
2.在检查学生对课文中故事的整体把握上,教师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课文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哪些事情?(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理清先后顺序。)
第二步:文成公主进藏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唐朝皇帝出了“区分马匹”和“辨认公主”两个难题来考察吐蕃使者的智慧。)
第三步:同学们按照文成公主进藏前、进藏中、进藏后给课文分段。(学生先自由思考,再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正确分段为:第1~4自然段为第一段;第5~13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4自然段为第三段。)
第四步:我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如果大家能够按照顺序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讲一讲就很棒了。为了让大家讲得更流畅一些,可以先对照课文做一做准备,重点关注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学生先自由准备,接着同桌进行了交流,最后老师请两位同学来讲述故事,师生可对两位同学的讲述进行点评。)
(层层推进的教学,降低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为进一步学习铺垫了认知基础。)
四、巧设话题,交流阅读感受
1.设置话题。
师:我们对《文成公主进藏》有了整体上的了解,想必故事或多或少留给了同学们一些印象。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美丽、动人、神奇)
2.自读自悟。
师:请大家任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边读边体会,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画。)
3.交流感受。
(学生在交流感受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了体会,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4.画龙点睛。
师:文成公主进藏加强了内地与西藏的往来,请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西藏的哪些变化?
(学生发挥想象,畅谈西藏因为文成公主进藏发生的系列变化,深入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
(开放的话题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现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比较体会,渗透文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的是一个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与老师刚上课时讲述的历史故事相比,是不是更神奇更有趣?(生:是!)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其中的原因。
(学生通过交流体会,明白用树枝搭桥、剪羊毛铺路、背走乃巴山等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成公主进藏的神秘感,以及对文成公主的崇拜与爱戴,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略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文学启蒙教育,让学生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
六、扩展阅读,丰富文本感悟
教师下发教师用书中的“相关链接”——文成公主进藏的另一个传说。
(通过不同版本的阅读,提升学生对同一故事的感知深度。)
七、课外拓展,深化阅读进程
师:下课以后,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和《猎人海力布》两个民间故事,也可以广泛阅读其他资料上的民间故事,然后在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
(让略读课文成为联系课内课外的纽带,体现阅读资源的整合意识。)
文成公主教案5四年级语文《文成公主进西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 7 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下面谁来谈谈对文成公主的了解?
教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取和亲的政策。为了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 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初读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学生读生字。
大臣 求婚 绢花 豌豆 沼泽地 吉祥 可恶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说说课文的大意。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归纳:求婚成功——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的贡献。
五、重点交流“进藏”部分
1.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那么课文的哪些部分具体地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
2.浏览课文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同桌讨论“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了几件事”?
3.交流汇报。
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发生了四件事
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来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
在沼泽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
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子纪念他;
遇见神鸟天鹅,动身前往拉萨,途中把乃巴山背走。
4.自由读读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想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讲述出来。同桌互相讲,指名讲讲文成公主进藏这部分内容。
六、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
1.文成公主进藏前的几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赶快读读,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七、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八、布置作业
1.《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回家后请你把故事简单地讲给父母听。
2.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力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文成公主教案6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德育目标:
了解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
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
自读、自悟、自我探究
课前准备
1、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三、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四、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文成公主教案7学习目标: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同学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师述: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敬,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身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要求:用讲故事的语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请同学分局部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2、交流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引导: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什么人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唯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得动乃巴山呢?
引导: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同学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溢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家长听,你想怎么讲?
2、自身练习讲述。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同学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文成公主教案8教学目标
1、会自己列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懂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为促进民族团结作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成公主以民族团结为重的精神,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难点: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
板书与电教媒体设计: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进藏。
3、文成公主进西藏受到了热烈欢迎。
4、藏族人民永远怀念文成公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谈谈对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和西藏的了解
二、查自学:
1、检查生字。
拉萨 大昭寺 松赞干布 吐蕃 仰慕 唐太宗 嫁 遥远 陌生 依恋 书籍 牦牛
2、查词语,质疑解释。
3、读课文。
三、说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学生独立分段,说段意。
3、交流评议。
一(1)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的事迹,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二(2、3)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接受松赞干布的求婚,乐意进藏。
三(4——6)文成公主进藏受到了热烈欢迎。
四(7)文成公主为建设西藏做出贡献,藏族人民永远怀念她。
四、按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五、交流、评议,随即朗读有关课文。
(1)文成公主为什么愿意嫁到遥远而又陌生的西藏?因为当时西藏首领松赞干布“仰慕唐朝文化,想和唐朝加强友好往来”于是“到长安向唐朝皇帝唐太宗求亲”,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所以……
(2)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什么?(理解所带的人、物都是为了促进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是为了个人享用。)
(3)西藏人民是怎样欢迎文成公主的?先写(),接着写()再写(),最后写().。.写作顺序——由远到近
(4)西藏人民为什么热爱文成公主?(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回答)质疑问难。
六、学生默读课文,列出复述提纲。
七、交流提纲、评议。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进藏。
3、文成公主进西藏受到了热烈欢迎。
4、藏族人民永远怀念文成公主。
八、学生复述。
1、各自准备。
2、指名复述,评议。
3、同桌复述
文成公主教案9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三、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文成公主教案】相关文章:
1.《文成公主进藏》教案
2.文成公主进藏教案
3.文成公主进藏课文
4.智娶文成公主故事
5.人教版语文《文成公主进藏》优秀教案
6.人教课标版《文成公主进藏》优秀教案
7.韩红文成公主歌词
8.文成公主进藏的教学设计
9.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第三篇:文成公主的故事-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
文成公主的故事-关于文成公主的故
事
文成公主简介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文成公主的故事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16岁的文成公主知书达理,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相传,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
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
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文成公主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
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
一切特点。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生番破城及屠,屠杀汉族男性,掠夺女性为奴;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
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
第四篇:公主历史故事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庙宇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主历史故事文成公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李姓,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女子,吐蕃尊称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受封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为王后,促成唐蕃结为姻亲之好。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身患天花,去世。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二.和亲背景
文成公主,祖籍山东济宁市任城,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多猜测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就生在任城。史书中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记载她为宗(室)女。
唐贞观8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638),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三.文化交流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17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病逝吐蕃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拉萨至今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已有1300多年历史。
四.人物评价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公主历史故事文成公主
第五篇: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
[摘 要]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是涿郡的一介平民。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刘焉大量征兵。刘备见军书,念为汉室后裔,却无力挽救汉室,只得哀叹。这时遇到张飞,二人情投意合,到酒馆交谈,遇到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义,共讨黄巾。220年,曹丕篡夺汉室,建立魏国,刘备随即建立蜀国,同年为报弟仇东征孙权,被陆逊打败,223年在白帝城病死。
[关键词] 《三国演义》 ; 刘备;尊贤礼士;仁德爱民;谋略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古典小说,对于刘备形象塑造,人们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有人干脆否定了鲁迅先生的意见,认为作者罗贯中还写了刘备的枭雄行径,作者写刘备虚伪是有意为之,鲁迅所批评的,“恐怕不应该算作作品的缺点,而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刘备形象塑造,本文想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仁德爱民
在三国时期,刘备的“仁义、德高、爱民”没有谁可以跟他一争高下。前辈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谓是在三国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当时,罗贯中笔下塑造的枭雄人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之利,另外一位霸主孙权,继承父亲和兄长打下来的基业占了地利之利,而书中塑造的刘备,则以仁立世,用义号召,占了人和之利,并得以白手起家且三分天下!可以说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不知道遇到了多少困难和危机,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深的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以宽仁厚德服人,与那些趁乱残害平民,谋取个人利益,暴力征服手段的乱贼有着天壤的本质之分,因而争取到了人心,使得大伙不论怎么都愿意跟着他打天下。
(一)刺不忍杀之
刘备一边着力抵御贼寇,一边在内对老百姓乐善好施。在当时,即使不是身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坐在一起,同一张桌子吃东西,刘备都不会不会有所嫌弃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当平原相时深得人心,郡民刘平特别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为此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刘备。此后,连修史的陈寿都不禁叹道:“其得人心如此”。由此可见刘备对人的仁德是有多发自肺腑!
(二)火烧新野不肯放弃百姓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曹操此时觉得这是个良机,便亲率大军南下。刘表次子刘琮无奈投降曹操,长子刘琦则联合刘备。刘备做县尉时,名声不错:“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主政新野时,“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在新野失陷,向南长征时,老百姓都愿跟他一起走。而且,刘备看到老百姓为他受苦,还心疼得要投江自尽。虽然自己苦于没有地盘,却三次拒绝接手陶谦的徐州,一次拒绝接手刘表的荆州,又多次拒绝部下关于杀死刘璋夺取西川的怂恿。进川之后,他还公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戒令,感动得老百姓扶老携幼到路边参观,还有人对着他烧香磕头。正如老百姓所传唱的:“谁不夸咱刘使君好啊,嘚儿呦,嘚儿呦!”
(三)桃园三结义
刘备的义,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刘备一心想要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刘备得知关羽被害时,刘备想着报仇,于是他不顾各官员的劝阻,点兵七十万亲自攻打东吴。其中,张飞因为太着急报仇,不能看情形势理智对战,导致酒醉后毒打手下失去了人心,而被手下暗算。从这可以看出,刘备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地之王了,而改变当初结义时候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由此可见刘备“仁义、德高、爱民”之功夫有多深!真正做到了“人和”的境界。
二、尊贤礼士
刘备在“尊贤礼士”这方面,相比于三国人物中的曹操、孙权,刘备的表现也是很突出的。
(一)三顾茅庐、不计前嫌、托孤
建安十二年(207),时为左将军领豫州牧,年已47岁,被视为天下大英雄的他,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不是社会上的传言。
建安十九年(214)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只要有才能就任用,做到“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率大军伐吴,又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以防魏。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蜀汉主管官员为此要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照样优待黄权的妻子。对此,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黄权传》时由衷称赞道:“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悬邈远矣。《诗》云‘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其刘主之谓也。”另一位名士,荆州零陵人刘巴,与刘备作对的时间更长,当曹操南征荆州时,众多荆州士人都追随刘备南撤,刘巴却归顺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欲与刘备抗衡,由于刘备及时夺得三郡,这一图谋失败了,刘巴无法回去交差,诸葛亮写信劝他归顺刘备,刘巴却拒绝了,远远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为恨”。后来,刘巴由交趾辗转到达蜀中,当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时,他又一再劝阻,直到刘备夺得益州,刘巴才表示归顺。而对这位刘巴,刘备表现得更加宽容大度,进攻成都时,他就号令军中道:“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平定益州后,刘备很快便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法正去世后,又将刘巴晋升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这些,充分表现了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宽容之度。
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四月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后人对此或有猜疑乃至诛心之论,不过是妄相忖度而已。纵观数千年封建社会史,皇帝临终前委任顾命大臣者固不少见,然而,有几个皇帝愿意或者敢于像刘备那样托孤?当然,刘备并非鼓励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诸葛亮尽力辅之。但如此气度胸襟,实在是难以找寻。还是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价比较公允:“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二)知人之短
刘备的尊贤礼士的另一面,便是知人之明,用人之长。如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当然是最好的“知人之明”,对此不必多论。而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之举,非明君不能为。
三、谋略
刘备是一个聪明并且眼光远的英雄,在没有权势的时候,他特别能的忍,坚信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并持之以恒的做到了。同时,刘备还是一个非常会演戏的人。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知道,他的哭功厉害,无论是真哭还是假哭,都是流露出真的感情,让旁人看了,会不自觉的想去帮他。还有,刘备也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管理人才的能手。
(一)刘备善于笼络人心
他在被曹操追剿的过程中好几次遇到危险,都幸好有于手下大将的奋不顾身因而化险为夷。当赵云把阿斗从百万军中救出来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不是高兴,而是愤怒,他故意把阿斗往地下一扔,说为了这样一个孺子差点毁掉一员大将;其实他扔阿斗的方向是有意的,是往赵云的这边,赵云是一员勇猛的战将,当然眼力和反应力都是极快的,赵云在阿斗落地的一瞬间把阿斗接住,并且双膝往地下一跪,泪流满面的呜咽着说话,他不知道这是刘备的心机,从此赵云对刘备更是死心塌地,每次战斗都是奋勇争先,杀死了无数的敌人,为刘备的蜀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既保住了儿子,又拉拢了人心,他想不当皇帝都不行了。
至于刘备和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很多人认为他们说着许许多多的结义人千篇一律的话语:“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是用来忽悠兄弟的,是用来哄骗兄弟为自己卖命的,你看后来关羽死了,刘备还在当他的皇帝,后来有去报仇;张飞也死了,刘备仍然在当他的皇帝;当初的誓言哪里去了,他为什么不去追随义弟们呢?可惜的是后代的人们还没有从这样的誓言中醒悟过来,还在重复这样的故事。刘备就用一句空头的承诺,吸引着别人对他死心塌地,他的计谋不可谓不高呀。其实,只要大家静下来想想,他们当时结义的时候,是有共同的志向的,那就是救百姓于水火中。是志同道合才结的义!关羽、张飞为了这个伟大的共同目标先走了,作为兄长的刘备,怎么能在伟业没有达到的时候,也任性妄为的跟着去呢?刘备只能独自扛起这个未完成的使命,艰难的走下去。
(二)刘备的“忍”
“忍”是大智者的生存准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成就大业者无不具有坚忍不拔、宽宏大量的品德。要懂得进退之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不可能长期站立在风头浪尖在早先的时候。刘备刚刚封为“皇叔”,但自己却在曹操的大本营里,居然没被曹操找到好的借口杀了他。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讲到曹操在许田打猎“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迎受之”。对曹操如此无礼僭越的大逆不道之举,刘备非但制止关羽杀操,反而称贺曹操“臣相神射,世所罕及”。可见,刘备不但是能忍,还能笑着拍曹操马屁。再者,拥有雄心壮志的刘备何时何地都坚持“忍”为上策。在三国的英雄人物里,刘备既不是雄才大略之人,也不是英勇善战之人但他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不但忍过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还忍下了兄弟、妻儿离散之苦,暗暗积累力量、蓄势待发就为有朝一日复兴汉室。在各路军阀穷兵黩武、逐鹿中原的时候,他还是位卑职小,势单力簿,无处安身,只得带着兄弟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他先从吕布,再事曹操,又投袁绍,后依刘表,直到曹操统一北中国、孙权坐领江东之时,他还几乎没有什么势力,更没有一块地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刘备的“忍”,不仅是表面的忍耐,还是胸怀天下的肚量。求贤若渴的刘备以真诚、胸怀和信义待人,在面对刘璋的旧部刘巴“宁当汉贼也不愿跟刘备”等如此明显的“讨厌刘备”之举面前,他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以礼相待。刘备不但自己能忍,还告诫兄弟也要忍。在关羽要杀曹操时,在张飞怒鞭督邮时,刘备都是劝诫兄弟“小不忍则乱大谋”。正因刘备与兄弟都有能容忍的肚量,才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兄弟。如此,刘备确实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三)哭
在罗贯中笔下的刘备,给人映像最深的还有他的哭功。每逢有重大的事情或是见到人才时,刘备都会上演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哭求。可是他的哭居然让大家感动,使得事情总会有因他的哭而改变。所以,后人为刘备的哭总结有二。
一哭。书中曾今写到“玄德闻言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者再得奉教。”当时的徐庶如孙乾所言,“尽知我军虚实。”孙乾劝刘备用一切手段挽留住徐庶,但刘备不以为然。“玄德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事。’”其实,刘备从知道这件事开始就意识到徐庶的心已不在此,即使留住,徐庶心绪不宁,也会影响他才智的发挥。同时,留住徐庶,不符合刘备做仁人君子的标准。而且,刘备知道,他的一番话必定能够传到徐庶的耳中,从而加重徐庶对他感情上的砝码。晚上,刘备请徐庶饮酒,对徐庶说:“‘备闻公相去,如失左右手。’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刘备第二哭,是无声的流泪。大家会猜想,刘备一夜之间,肯定对徐庶讲了许多贴心话,而且是边哭边掉眼泪。大伙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哭一晚上,这就是刘备的本事。关键是一夜之间,发自肺腑的真情话语再一次打动了徐庶,使徐庶更强烈地意识到刘备是值得信赖的领导,是值得以性命相交的朋友。
第二天,两人红着眼道别,经过一晚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徐庶为了表忠心,终于说出了刘备最想听到的一句话:“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当然,不是只哭一晚就能拢络住徐庶的心。由此不难看出,自徐庶到来,刘备对徐庶肯定是以师长相待,在生活上问寒问暖,在工作中虚心求教,从不自居老大,给徐庶了一个宽松的展现才能的环境。古人讲,一诺千金。从而后人有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为什么?是因为刘备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无可比拟的个人魅力。终于,徐庶要策马离去,“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此时的刘备,感情的闸门已经打开,想起徐庶在新野帮他抗击曹操;想起两人促膝谈心;想到徐庶走后,无人能帮他出谋划策;想到自己多年以来,居无定所„„。所有的一切,都使他伤心欲绝,难以抑制住自己的泪水。
徐庶走了,可又拍马而回。刘备的泪水终于得到了回报。徐庶对刘备说:“某因心绪不佳,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使君何不求之。”那这个神秘的人是谁呢?就是司马德操所说的伏龙诸葛亮。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也为古今传颂。刘备自此恍然大悟,引出三顾茅庐的故事,请诸葛亮出山。从此,天下三分,刘备得居其一。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哭”的章节可谓不少,每一次都达到了效果,达到了目的。没有三哭,刘备得到诸葛亮的时间会推迟,他可能失去最佳时机争霸天下,诸葛亮也可能终老乡间。实践证明,“哭”是刘备情感的流露,是刘备的政治策略,是刘备以仁义立身的手段。正因刘备如此仁厚,徐庶、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才会团结在他的周围,为他效忠。刘备后因关羽被害,举全国之兵伐吴,导致兵败身亡。这符合他做人处事的标准,我们为他可惜,也被他感动。
(四)托孤稳军心
在他不得不为义弟们复仇,然而最终失败的时候(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实际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他知道自己为时不多,但是他放心不下他的儿子刘禅,他深深知道刘禅根本不是一个治理国家的料,但也不能把皇位拱手让人,他担心薨后诸葛亮会取代刘禅,所以使出了最后一招杀手锏,他告诉诸葛亮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不然的话就取而代之;这句话在诸葛亮的心里不啻于惊天霹雳,我估计诸葛亮当时的后背都被汗水湿透了,当时诸葛亮要是敢表现出一丝喜悦或是答应的话,估计就会被拉上断头台斩首示众的,原因可能是莫须有。诸葛亮反映挺快的,双膝一跪,信誓旦旦的表示了自己的忠心不二:一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丝毫不敢有反叛之心。刘备听到诸葛亮的表白之后才放心的离去,为自家的江山的承袭扫除了可能存在的危险,使刘禅能够安安稳稳的当几十年的庸碌皇帝。他的计谋实在是高呀。
刘备,尊贤礼士、仁德爱民、有谋略,在乱世中取得卓越的地位。以上是我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笔下刘备形象塑造的浅析。
参考书目:
【1】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一》·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2】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二》·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3】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三》·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4】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四》·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5】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五》·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6】 何军编红钊著·《蜀汉昭烈帝刘备》·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12月
【7】 王少农吴宗骏著·《刘备用人有一绝怎样招到精兵强将》·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