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著名作曲家刘长远先生作品音乐会、作品赏析讲座有感
观著名作曲家刘长远先生作品音乐会、作品赏析讲座有感
民乐靠挖掘乐队潜力的严肃创作前行
——观著名作曲家刘长远先生作品音乐会、作品赏析讲座有感
刘长远的作品百听不厌,耐人寻味,这是多数观众对他作品的评价;在专业圈内,演奏员们对他作品的印象多是刚接触时叫苦叫累,拿下来以后大呼过瘾。因此,也流行着这么一个玩笑,在乐队排练刘长远作品期间他从不露面,因为他总是挑战演奏员的演奏技术和速度极限,大家练起来辛苦,愁肠百结。但排下来以后,刘长远就笑呵呵的来了,那时演奏员们也都换了副嘴脸,喜笑颜开地大声叫好。
这场周末音乐会,是'指挥家彭家鹏带你赏民乐'系列首次以作曲家个人作品构成的专场演出,选曲民族管弦乐《抒情变奏曲》《忆》《龙跃东方》三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不仅在专业圈内得到认可,在广大听众中备受欢迎,也是海内外各大乐团争相上演,中、小学乐团比赛的必选曲目之一。作品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彭家鹏挥舞的棒下总能得到完美诠释,柔情与动感并存,激烈而又内在,音乐流淌入心,令观众为之倾倒、震撼。
下午的讲座中,刘长远详细讲解了民族管弦乐《未来的希望》《梦释》。为了让讲座更加生动,他特意邀请了青年演奏家王玉珏首演扬琴协奏曲《月下无影》,音乐灵动,技巧高超;赵志勇吹奏了唢呐协奏曲《金声》,展示了唢呐细腻委婉的一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获奖的民族室内乐《水墨画》,虽然学术性强,但可听性也不逊色,在张莹莹、丁雪儿、董淼的演奏下,其精致的旋律线条优美动听。
有趣的是,一位号称'拒绝听民乐'的听众却破天荒地从头到尾跟着聆听。他是从青岛特意赶来的著名歌剧导演王景彬。曾经,王景彬和彭家鹏一起合作歌剧《茶花女》,演出非常成功,他就对彭家鹏说'你还是跟我一起弄歌剧吧!中国民乐有几个问题解决不了——律制不对音不准、齐奏混奏不具交响性、音响太杂噪音多。'彭家鹏习惯性地耸耸肩,只微笑说了一句'民乐你还是要听一听'.王景彬听了彭家鹏'劝告',看了音乐会,他惊讶地发现:彭家鹏把民乐这三个问题天衣无缝地解决了,刘长远的作品更是把民乐的张力和潜力挖掘深入,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民乐!他像是被敲开了喜爱民乐的心门,'以前没有真正认识到民乐这个瑰宝。现在有了好作品,在一流指挥和乐队的诠释下尽显了民乐的美,民乐完全可以交响化、国际化!'王景彬改变了对民乐的旧识。
《中国民乐》杂志内页
从偏见到偏爱,发现一片未开垦之地
刘长远真正介入民乐写作,是从2003年《抒情变奏曲》一炮打响开始的。第一次写民族管弦乐就获得巨大成功,给了他很大鼓励。2005年,他创作了琵琶协奏曲《戏弹》;2009年用自然音写成展示多种乐器solo的民族管弦乐《四季》;2010年受上海民族乐团委约创作了打击乐分量十足的《龙跃东方》;2011年受澳门中乐团委约为纪念辛亥革命而作《未来的希望》;2012年写下了名扬海内外的《忆》……他的很多民乐作品常闪耀在舞台上,刘长远对民族管弦乐创作越来越熟悉,对它表现力的掌握也越来越自信了。
然而,在这之前,刘长远对民族管弦乐的理解也有些偏差。他9岁开始拉小提琴,还坐过交响乐队,1985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获硕士学位;1992-1995年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获艺术大师文凭。这些经历使他掌握了扎实先进的作曲技法。虽然也写过一些民乐小重奏,但他对民族管弦乐还是比较陌生的,民乐也一直不像西方音乐那样能钻到他心里去。在八九十年代,像很多人一样,刘长远也曾觉得民族管弦乐音不准、节奏不准、声音偏小偏窄。直到2000年以后,面对写交响乐得不到演出机会,呕心沥血谱出的乐章仅上演一两次就被尘封在抽屉中的无奈现状,使刘长远深深感到作为作曲家的身份价值得不到体现,恰好此时指挥彭家鹏也总是鼓励他催促他写民族管弦乐作品,就这样,刘长远踏进了民乐领域。
渐渐地,刘长远发现'展示民族乐器本身的特色取决于作品'.民乐作为独奏和重奏形式非常好,但同时,作为管弦乐队,它诠释的那种柔美和张力更具韵味。因为中国乐器跟西洋乐器不同,西洋乐器音准稳定,但民族乐器善于表现变化音,有些还可以通过气息随心所欲控制音高。并且,民族管弦乐队也可以在节奏、音准上做到非常准确,关键在于指挥的要求。运用好中西乐队之间互补、相融的关系非常重要。
这让刘长远感觉进入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新领域。十余年光景,他不断挖掘民族管弦乐的特色。他有一个使命感——在世界音乐中证明中国作曲家能像西方作曲家一样对艺术做出贡献'.他希望不只自己这一代人这样想,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去证明。他说:'中华民族管弦乐发展60多年,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才刚刚开始。我们中国作曲家比较幸福,因为我们有民族管弦乐这片未开垦的土地。'
与肤浅对立,追求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
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有人喜欢突出色彩性的创作,有人喜欢描写民间风土人情,有人喜欢优美婉转的曲调,有人喜欢先锋派的无调性音乐。而刘长远创作的最大特征则是思想深刻、张力十足。
刘长远认为,'有思想性的音乐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平时看起来,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但在他的作品中,却不时体现着严肃性。他喜欢在音乐中表现思想,表现人生哲理,让人听完音乐之后不禁深思。就像听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思考什么是死亡,刘长远的《忆》让人想到伟大的母爱或者爱情,《抒情变奏曲》则寓意人生的沧桑变化。在刘长远的音乐中,这些对人生意义、人性情感的表达与思索时常流露。艺术哲学家阿诺德?豪塞尔指出:'严肃的、真正的、担负责任的艺术必定会卷入生命和人类存在意义之类问题的探讨。'历史的车轮也证明了这一点,载入史册的多是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作品,这样的音乐实际上才是真正的主流文化。
其次,音乐张力巨大,旋律独创也是刘长远作品的一大特征。弱的时候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强的时候疾风骤雨一般,慢的特慢,快的特快。著名作曲家、中华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曾评论'刘长远的音乐极富>戏剧效果,给人以画面感'.它给人带来的触动和震动较大,易引人入胜。彭家鹏不止一次赞叹'刘长远所有的旋律几乎都来自自己的灵感,他是自己想出来的,这太难了,就像上帝告诉他的一样,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声音,无法代替。'
刘长远的观点是:'人要追求不肤浅,肤浅的对立就是深刻。因为毕竟是严肃音乐,不是娱乐音乐,娱乐音乐是另外一回事。'但好在,他的深刻是考虑听众的,他从来不迎合不讨好听众,却想尽办法能让观众听懂。他主张作曲家必须要把民间的艺术提炼上升到人文的艺术,与专业相结合,又让听众喜欢,才能雅俗共赏,引领观众的审美品位。
用心挖掘乐队潜力,推动民乐向前发展
事实上,现在很多民族管弦乐作品都非常棒,但彭家鹏似乎对刘长远的作品'情有独钟'.在他指挥的音乐会中,几乎都会安排刘长远的作品,一首,甚至更多。这种偏爱缘于'刘长远不断把民乐的潜力和空间向前推动',这是刘长远的贡献和追求,同样也是彭家鹏的。
当前,中华民族器乐演奏家和指挥家贤者辈出,可是没有好作品,乐团难以提高。作为贯通中西的一流指挥,彭家鹏指出'刘长远的每一首民族管弦乐作品都是对乐队的飞跃提升'.刘长远特别用心地挖掘民族管弦乐内部的可能性,在民族器乐的演奏速度、演奏方式上挑战极限,他把民族乐器好听的、科学的东西写了出来。手法新颖,音乐语言和节奏型运用复杂,配器与技法应用现代又适度,极具时代感和表现力。虽然在每次排练过程中,彭家鹏和演奏员们都感觉很辛苦,但他们还是坚持要做,在尝试中不断突破自我。
至于怎么写好民乐作品,也是门艰深的学问。由于民族管弦乐队没有铜管,很多人都误以为民乐出不来非常有张力的、气势恢宏的场面。细心的彭家鹏发现,刘长远在处理作品矛盾冲突时,除了使用中乐的管乐以外,他把民族管弦乐团独有的弹拨乐发挥、调动,用弹拨乐的扫弦、轮指,像狂风急雨一样渲染氛围,效果同样令人震撼。因为看到中西两种乐团的发音、编制、和声、共振、思维方式、音乐语言等不尽相同,刘长远非常智慧的寻找到了中国民乐自己的创作方式,决不盲目照搬模仿西方音乐。
还是那句话,作品决定了民族管弦乐发展的未来。西方管弦乐经历了几百年发展,是各国作曲家共同创造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作曲家,就没有今天传世的经典之作,也没有那么多优秀的交响乐团。而中华民族管弦乐,目前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来写。彭家鹏感慨:'如果多一点像刘长远这样用心想把民族管弦乐提升到国际水准的作曲家,我觉得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发展能够缩短时间寻出一条非常科学的发展道路,迅速达到一定高度,在历史上,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是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义!'
文/李美玲
第二篇: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
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
瞿秋白,别名瞿霜、瞿爽、瞿双,号熊伯、雄魄。1899年1月29号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的主要作品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诗词作品有:《江南第一燕》、《卜算子·咏梅》、《咏菊》、《哭母诗》、《红梅阁》;翻译作品有:《高尔基创作选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等。
作品介绍:
《赤都心史》:作于1921年—1922年,长篇报告文学,为瞿秋白在莫斯科一年中的杂记,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见闻及感想。俄国革命在瞿秋白的眼里和心里,是婴儿、新声与黎明,尽管他看到了这个浴血而生的新生儿所带来的阵痛、血污、丑陋和贫穷,可是他并没有失望,他抱着同情、理解和认可的态度深切而冷静地观察着他所信仰的主义在一个异国国度里被拿来所做的那一场大尝试,但同时他也尽可能地生活到那个布尔什维克社会的不同的人们的生活里,那是被赶上架、跟不上潮流的艰辛的农民,是被横扫了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的落魄的贵族,是信仰非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坚定的异见者和异教徒,悉心地发见和听闻他们的惊悸的、愤懑的、无奈的神色与灵魂,不是革命本身,不是它的制度与法律,而是严酷的革命风暴下的各色的人令《赤都心史》获得了它的文学魅力与价值。
《饿乡纪程》:亦名《新俄国游记》。瞿秋白的著名散文集,写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当时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本书即为自哈尔滨至莫斯科的游记。它拨开了国内外反动派所散布的“重障”,真实地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俄现实。无产阶级革命所引起的深刻变化,俄国劳动者以主人公的姿态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创造性劳动,以及革命后的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苏俄的现实深深地触动了作者,促使他向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度迈进,因而,这部游记是一个伟大的心灵为了探索真理与祖国的光明未来而经过的一段艰苦历程的实路录,有着巨大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是“五四”运动时期优秀散文之一。
《多余的话》:瞿秋白在就义前夕写下的遗文。此书把一个共产党人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曲折的心路历程,都以其本来面目呈现在两万多字的自白中。《多余的话》的独特价值就在于他的坦诚与真实。文中表达的个人际遇感受,与时代的洪流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突,给后人留下了不同解读的历史谜题,也曾给他身后造成了诸多误解与政治的余波。
诗词作品:
《卜算子·咏梅》:1935年,瞿秋白同志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敌后坚持斗争,不幸被俘,囚于福建长汀监狱。身陷魔窟,面对屠刀,备受屈辱,自知来日无多,写了些诗词以自遣,《卜算子·咏梅》一词被确认为其遗稿之一。原文为: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江南第一燕》:原是瞿秋白婚后寄给妻子王剑虹诗中的意象。诗云:“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诗歌明写新婚燕尔之余,也不忘“暗示”自己的凌云壮志。且别说整首诗能收能放,亦敛亦狂,一句“为衔春色上云梢”,声情已响彻碧空。正是豪气万丈,全都付笔端。
《咏菊》: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这是瞿秋白在十三岁前后,曾经写过一首咏菊诗,这首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号:霜、秋、白三字。瞿秋白在三十六岁临难以前,在汀州狱中,又写了一阕《卜算子·咏梅》,有句云:一任风和雨,花落知春残;待到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瞿秋白喜爱傲霜的秋菊,也喜爱耐寒的春梅。他把原来的名字瞿双,改作瞿霜,即取菊花傲霜的精神;自署别号铁梅、涤梅,则取梅花耐寒的风格。《哭母诗》。因家贫被咄咄逼人的债主逼得痛苦不堪,瞿秋白的母亲金衡玉,在1916年农历正月自杀,享年41岁。母亲的死,极大地震撼着瞿秋白的心,为此,瞿秋白写下了《哭母诗》,他在诗中悲愤地写道:“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瞿秋白在斧钺交加的战场上脸不变色心不跳,在敌人的枪口面前,他说“此地甚好”,大义凌然,视死如归,但在慈母的遗体面前,他却泪水涟涟,悲痛欲绝。这就是瞿秋白完美人格的体现,堪为今人之楷模。
《红梅阁》瞿秋白嗜爱文学,仰慕先贤,也喜欢和欣赏那些能够反映自国历史和大自然风貌的文化古迹名声,红梅阁便为其一。红梅阁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区红梅公园东南隅。瞿秋白和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早年经常到红梅阁攻读嬉戏,并作《红梅阁》:“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来记述儿时旧游的情景。翻译作品:
《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在三十年代初期,中国革命文学运动仍然处于幼稚的阶段,急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和借鉴苏俄作家与作品。因此,翻译介绍这类著作和作品,在瞿秋白看来,是中国革命文学运动的起点。1932年,瞿秋白编译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一书,译文有恩格斯论巴尔扎克和易卜生的两封信,普列汉诺夫的《论易卜生的成功》、《别林斯基的百年纪念》、《法国的戏剧文学和法国的绘画》、《唯物史观的艺术论》,拉法格的《左拉的“金钱”》。
《高尔基创作选集》:译于1932年,包含《高尔基自传》、《马克西谟·高尔基四十年的文学事业》、《作家与政治家原序-卢纳察尔斯基》、《马尔华》、《二十六个和一个》、《海燕》、《市僧颂》、《同志-故事》、《大灾星》、《坟场》、《莫尔多姑娘》、《笑话》、《不平常的故事》十三篇作品。同时,瞿秋白为《高尔基创作选集》写了长篇的前言和后记。瞿秋白与《国际歌》:
瞿秋白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1920年10月,瞿秋白在莫斯科参加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的大会上,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并感到这支歌“声调雄壮”,决心把它介绍到中国来。1923年1月23日,瞿秋白回到北京便着手翻译歌词。他既会弹钢琴,又会谱曲,很快就把歌词译成中文并配到歌谱里。同年6月,瞿秋白把《国际歌》的中文译稿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新青年》的显要位置上,并加了按语,介绍《国际歌》的来历和意义。从此,《国际歌》便在中国传唱开了。
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重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选集》、《瞿秋白文集》。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的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第三篇:观莎士比亚作品有感
大四结课小论文,供参考,jinjiache
观莎士比亚作品有感
——记《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无论是人物设置、情节冲突、还是语言和主题意蕴都精妙至极,是我最喜欢的莎翁作品。下面我就谈谈我较感兴趣的几点:
一.连环死亡扣
一个复仇的故事自然意味着有杀戮、有死亡,这也正是其悲剧性的显现。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安排一个个主要人物相继死去,而且他们的死是彼此联系的,并由此推动复仇故事的开展,也就是说,这些人物为了这个故事完成而“不得不死”。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这串精妙的“连环死亡扣”。
①是先王之死。老哈姆莱特被弟弟克劳狄斯毒害致死,由此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正因为他死了,才有了克劳狄斯登基为新王,王后改嫁,哈姆雷特由无忧无虑的王子成为一个延宕的复仇者的转变。他的死是故事的源头,是一切死亡的开端。
②是波洛涅斯之死。波洛涅斯是躲在帷幕后偷听哈姆莱特和王后谈话时,被哈姆莱特误认为是克劳狄斯而一剑刺死。他的死充分说明了哈姆莱特的仇恨与冲动。而且,作为克劳狄斯派来刺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疯的权臣,他代表了新王一派的黑暗势力。同时,也正是波洛涅斯的死,为后面的其子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的仇恨、其女奥菲利亚发疯做了铺垫。
③是奥菲利亚之死。奥菲利亚是非常让我心疼的角色,她美丽、天真又脆弱。一方面她深爱着哈姆莱特,她是哈姆莱特的爱情期待。另一方面,她又被克劳狄斯利用来刺探哈姆莱特,这使装疯中的哈姆莱特有苦不能言。奥菲利亚面对恋人的发疯以及老父被恋人杀死的打击下而精神失常,最后落水而死。她是必定要死的,因为她的柔弱、纯洁无法在肮脏的现实和残酷的复仇中存在。④是王后之死。过去在哈姆雷特心中,王后与先王的感情是完美的,高尚的。可是王后却在先王死后不到两月就改嫁。他将这视为背叛、不忠。这让哈姆莱特不相信女人、不相信爱情。然后当王后得知先王被害的真相时,她愧疚了,愿意隐瞒哈姆莱特装疯的真相,并在最后误饮毒酒,以死完成自己的救赎。她的死,护了自己在哈姆莱特心中的形象,也加深了哈姆莱特对克劳狄斯的仇恨,促使哈姆莱特最终刺死克劳狄斯。
⑤是雷欧提斯之死。雷欧提斯因为父亲、妹妹之死而与哈姆莱特结仇。这最终导致他在决斗中被哈姆莱特刺死并在毒发中与哈姆莱特互相宽恕。他持的涂毒的剑恰好暴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为最后哈姆莱特向新王复仇作了有力催化。
⑥是克劳狄斯之死。无可厚非,一场复仇的完成必定是仇人的消灭。克劳狄斯杀先王窃国,娶王后窃妻,并千方百计迫害哈姆莱特,这一切都注定了他的罪孽和哈姆莱特对他极度的仇恨。只有他死,才能使哈姆莱特这场延宕的复仇划上句点。
⑦是哈姆莱特之死。我认为《哈姆莱特》最大的悲剧性就在于悲剧主人公最后也死了。哈姆莱特为死去的父亲复仇而告别了过去的快乐王子生活,在延宕的复仇计划中,朋友被利用来监视刺探
他,奥菲利亚死了,王后死了,他失去了亲情、友情、爱情,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连他之前所有关于复仇的坚定信念与痛苦矛盾也随着克劳狄斯之死而不再。他的死,将整个故事的悲剧性推向最高潮,完成死亡连环扣的最后一扣。正如曹雪芹说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二.自我复仇、同归于尽——与《铸剑》的比较
①话说,向杀戮者复仇的同时,复仇者自己的双手也染上鲜血,成为新的杀戮者。这种变化即使一种向自我复仇的形式。
如同《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原本是一个快乐无忧的王子,在大学里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戏一开场,他就陷入不幸中,他崇拜的父王死去,母亲改嫁,坚贞的爱情,忠贞的友谊,一个人文主义者所宝贵的生活理想,都开始破灭。他忧郁地感叹“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在先王的鬼魂出现之后,他彻底成为一个复仇者而陷入矛盾痛苦中,“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在延宕的复仇筹划中,他认识到了新王统治的黑暗,朋友、恋人被利用来刺探自己,失去友情、爱情,王后误饮毒酒死后,他失去亲情。整个复仇过程中哈姆莱特的思想性格变化即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信念的自我摧毁的过程,包括最后哈姆莱特的死,即归为整个复仇的终极。
而在《铸剑》中,鲁迅一开始就表现了主人公眉间尺善良,悯弱的性格。眉间尺听到老鼠的嘶哑声无法入睡,后来一只老鼠掉进了水瓮里死掉,他觉得自己仿佛是做了大恶,心里非常难受。这时他的母亲告诉他自己的身世与所背负的家仇,提醒他已经是十六岁了,应当具备一种成人的性情,做大事的性情,而替父报仇是迈向成人的一个重要举动。他母亲提醒他,“你从此要改变你的优柔的性情;用这剑报仇去!”可见,眉间尺要复仇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俗世生活,改变自己的性情,可以说小说一开始就暗含了复仇行为的自我指向性,对于他者的复仇首先必须指向自我,这是复仇的必然性开端。
《铸剑》中作为复仇精魂的黑衣人有这样一段话“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所加我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从这句话看来,他帮眉间尺复仇,也是实现自己的复仇愿望——毁掉他自己!与眉间尺报杀父之仇不同,黑衣服的复仇指向自身,根源于自身的绝望和对绝望的反抗。
②两者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结局——同归于尽。《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在刺死克劳狄斯后,也因为之前受了被克劳狄斯涂毒由雷欧提斯刺中的一剑而死亡。《铸剑》中,眉间尺最后是把头切下给黑衣人,在沸鼎里与仇人的头撕咬,最后黑衣人的头也加入进来,三个头稀烂在一起,分不开来。都用同归于尽的方式,完成了复仇。
然后,哈姆莱特最后同归于尽的死是整部《哈姆莱特》悲中之最,而《铸剑》里三个头颅同归于尽的撕咬使这个故事荒诞、诡异而讽刺。两者的感情基调是不同的。
鲁迅说:“只有大痛苦,才可望有大欢喜”。同归于尽带来“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结果,毁灭穷尽的背后是否暗含着新生的希望,这又是我们不可知的。
三.鬼魂复仇——与《窦娥冤》比较
鬼魂一旦出现,那必是有在人间不能昭雪的冤情。于是“鬼魂复仇”这个模式出现了。其本质是人把在现实中不能解决的矛盾寄予鬼魂的幻想中,来借此抒发不平与痛苦。
《哈姆莱特》中的先王鬼魂和《窦娥冤》中的窦娥鬼魂都成为各自故事的真相揭开者和复仇引领者。但两者在塑造鬼魂形象时,又不同。
窦娥的鬼魂从出场到结束,关汉卿都没有在形貌上对她有直接描写。从她“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仇人等待,慢腾腾昏地里走,足律律旋风中来”的出场镜头中可见这鬼魂只模糊有
人的影子,感觉很飘渺。关汉卿是没有拘泥于现实中人的具体形态来写的,转而忽略形貌而写神骨,重在表现窦娥鬼魂冤屈不已,忍泪复仇的内在精神意志。重点在“神似”。这无疑受到中国美学“以形传神”“形神合一”的思想影响。
而西方,想来强调的是再现、模仿,追求艺术的真实。于是,在先王鬼魂一上场,莎士比亚就对他的形貌做了细致描绘:“他身上的那副战铠,就是他讨伐野心的挪威王时候所传的;他的脸上的那副怒容,活像他那次在谈判决裂以后把那乘车的波兰人击溃在冰上的时候的神气”。这里,莎士比亚把鬼魂的形貌变得清晰可见,从而达到由形貌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先王鬼魂总是半夜就准时出现在城堡,为的就是等待儿子,告诉他真相而让他去复仇。其强烈的仇恨情绪是通过形貌和动作表现出来,达到“以象立意”的效果。
再来说说让我刮目相看的《威尼斯商人》,过去高中课本节选过法庭那一段,于是先入为主有了夏洛克贪婪刻薄,巴塞尼奥慷慨有义,安东尼奥仁慈善良的成见。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很欣赏导演对于影片开头宗教背景的叙述和对夏洛克这个人物的表现,颠覆了我过去狭隘的视角。下面就来说说“我眼中悲情的异教徒——夏洛克”。
夏洛克最大之悲在于他异教徒的身份,这也是那个时代犹太教与基督教对抗的悲哀。14世纪,反犹浪潮高潮。欧洲鼠疫肆虐,犹太人背上莫须有的罪名——瘟疫制造者。中世纪基督教对犹太人的迫害方式之一——隔都。即通过法律手段将犹太人赶到犹太区,使之与外界隔绝。“隔都”使犹太人失去了人身自由和从业自由,但是他们却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顽强地生存下来。犹太人的特殊身份和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职业——放高利贷,没有固定资产。然后这种致富方式是基督徒无法忍受的,财富没有改变犹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依然被视为劣等民族。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莎士比亚创作了《威尼斯商人》。剧中夏洛克的出场是在一片混乱之中,犹太人被基督徒推入水中,挨打,当夏洛克呼喊安东尼奥的名字时,安东尼奥对其吐了唾沫,这是何等的侮辱。
夏洛克曾引用圣经中雅各为舅父拉班牧羊的故事,来证明按照契约收取利息是天经地义,而非欺诈和贪婪。他厌恶安东尼奥借钱不取息的做法,认为把威尼斯城里放债这一行的利息压低了。他说“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宿怨。”
他抱怨自己被看作是一个异教徒的社会地位,被人们所歧视:“犹太人没有眼睛吗?犹太人没有手、器官、感觉、情感或者热情吗?如果一个基督教徒误解了一个犹太人,他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种遭遇呢?报复?我将会把你们教给我的罪行实施在你们身上。”
接着,他的女儿带着财产,与基督徒罗兰佐私奔,背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给他巨大的打击。而恰好安东尼奥的担保给了他报复的机会。这个时候,他不仅仅是一个悲情的父亲,更是一个异教徒对基督教世界压迫的控诉,是给犹太人争取尊严的斗士。
然后最后,一个孤立无援的异教徒在基督教的世界捍卫本民族的尊严只能是失败。比如看似“公平”的法庭上,公爵是站在安东尼奥一方的。“去个人,叫那个犹太人进来。”这里他连夏洛克的名字都没有叫,可见他是瞧不起夏洛克的。
莎士比亚用安东尼奥来表现基督教的“普世情怀”:“要是殿下和堂上愿意从宽发落,免于没收他的财产的一半,我就十分满足了,只是要他能够接管他的另外一半的财产,等他死了以后,把它交给最近和他女儿私奔的那位绅士。可是还要有两个附带的条件:第一,他接受了这样的恩典,必须立刻改信基督教;第二,他必须当庭写下一张文契,声明他死后,他的全部财产传给他的女婿罗兰佐和他的女儿”
于是,夏洛克不仅仅失去女儿,失去财产,连宗教信仰都失去。犹太区容不下他,基督教世界瞧不起他,他彻底地被抛弃了,被剥夺了安身立命的保障,无异于死刑。
莎士比亚相信着基督教用博爱的普世情怀能够同化异教徒,从而让基督教发展成世界化的大宗教,这是出于他自己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于是戏中除夏洛克最终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改教外,还有两个犹太人心甘情愿地被基督教同化: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厌恶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与基督徒罗兰佐私奔;夏洛克的仆人郎斯洛特无法忍受夏洛克的虐待,投奔基督徒巴萨尼奥。当然要说明的是,在同情夏洛克的同时,我们是不能要求莎士比亚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来看待宗教问题的。
最后,以莎翁“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话来结束我的观后感。
第四篇:读沈从文先生作品有感
读沈从文先生作品有感
我的老师说在文学理论这一研究领域最难做的要数文学批评了。在我看来也是这样。一位作家要写一部作品是不容易的, 要用上他从出生到现世生活中所有的阅历以及对生活的体悟还要搜集大量的材料,更不用说那些扎实的文学功底了。要成为一个文学评论家更是不易了,不仅仅要搜集材料通读作家的作品,有丰富的阅历还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最重要的是要读懂作家要从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及其要表达的东西并用文字精确地表达出来。
李健吾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读懂了作家并能用文字精确表达出作家所思所想的文学评论家。读了李健吾先生《咀华集》中的关于沈从文先生《边城》的分析。我才较深地了解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
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笔下的湘西未被近代文明所沾染,是一个肝胆相见的真情实意的世界,里面的人物也都各自有着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篇首这样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就将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有种淡淡的味道。篇中人物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有着丰富的情感,总为别人着想。老船夫为孙女,大佬为他的弟兄。老船夫为了孙女日后有幸福的生活而日夜操心,天保、傩送弟兄两都喜欢翠翠,天保却为了弟弟的幸福去了青浪滩……
沈从文先生从来不分析而只用大量的描写。《边城》中描写湘西
第1页 赛龙舟、人物风情、溪流。“小溪宽约廿丈,常年水皆静静的,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故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描写简明、细腻、准确。在《八骏图》中写海,在《三三》中写碾房、写少爷,都透露着真淳,细致而不琐碎,美丽而不做作。少爷出场时这样写“白白的脸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作品中用很多描写从四面八方来烘染,用外在烘染内在,他不破口道出却无微不至地写出,让读者自己去感觉。
作者写的人物虽说全都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边城》中老船夫、天保先后离世,傩送的离去,最后只剩下翠翠孤身一人。结尾中写道“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读着让人徒生感伤。《三三》中那白面少爷的去世,使三三和她母亲原来的“心思”全部落空。这些都为作品本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
要是让我在先生的作品里选一篇最喜欢的,我会脱口而出是“《边城》!因为它比其他作品更丰满、完美。它不仅能透视作者怎样用他艺术的心灵来体味一个真淳的生活,还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第2页
第五篇:中外著名现代室内设计师作品赏析
中外著名现代室内设计师作品赏析(课程设计)
一、安德莉·普特曼(Andree Putman)
她的名字是个奢侈的符号
安德莉·普特曼 国际顶尖设计大师。曾获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设计成就奖,以及法国文化部长颁发的国家工业创新设计大奖。
其作品包括纽约摩根斯(Morgans)大酒店,巴黎Pershing Hall大酒店(原巴黎的美国驻军处),Peter Greenaway电影《枕边书》场景设计,法国航空公司最著名的“协和”飞机机舱体。除了备受赞誉的波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CAPC Museum),她还设计了巴黎贝西区财政部的新大楼、文化部部长和教育部部长的新办公室。现任法国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的办公桌也是出自她的手下。
安德莉的作品还包括香水、LV围巾、施华洛世奇水晶、Swatch手表、Hoesch浴缸、无数的家具、灯、浴室用品、地毯、瓷砖等家居用品。
安德莉·普特曼(以下简称“安德莉”)出生法国一个教育良好,条件优越的家庭。家人都希望她能获得音乐学院奖学金,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可是安德莉却在1960年开始为设计杂志《L‘Oeil》当记者,并为《Les Cahiers de Elle》撰写装饰专栏。
法国一位艺术评论家曾说:“如果法王路易十四还在位,一定会邀请Putman设计凡尔赛宫。”从这句话,足可以看出法国女设计师Andree Putman的实力所在。
但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Andree并非极致繁华设计风格的代名词,相反,“让美成为人人都能拥有的东西”是她的设计理念。“质朴”的风格是她最喜欢的一个设计形式,无论是设计品,或是室内空间设计,都强调简单明了的线条、颜色和层次感,从而创造出无限的、自然的“成熟感”。正是这种匠心独运,反而使得她的作品流露出心灵的奢华感,Andree Putman亦因此成为一个顶级的奢侈名号。
(一)作品展示
1、此作品展示于波尔多当代视觉艺术中心,椅子设计的宽度最适合用于展示中心
2、设计师安德莉·普特曼与法国最古老的的钢琴制造商Pleyel合作的儿童钢琴Voie Lactee,黑漆亮铬表面,宝石蓝色琴盖内点缀着点点繁星,只有7.12英寸宽。当然,还有普特曼标志标志性的黑白棋格作为琴盖支撑和乐谱板。
3、设计特色:把美丽的事物带给每一个人,她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和谐地结合传统与反叛的元素,巧妙地令两者达至完美的平衡,令观者赞叹不已。前任法国文化部长Jack Lang曾感言:“Andress Putman不独是设计界的魔法师,更是超越时光之流的灵感女神。”
4、Andress Putman室内设计特色
浴室:运用黑与白两种最简单的颜色,营造出对比的贵族世界。
客厅: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家具风,很难看得出法国、中国或者日本的差别,但是简约主义的精神却发挥的淋漓尽致。
卧室:空间感很强,运用灯光营造层次感,整体感觉舒适而简约,床头收纳的壁橱,都令人联想到鸭寮:原木的床体看似北欧风格,但是细节的处理十分精致,突出了现代艺术风光。
Andress Putman认为过于奢华繁琐的设计只会令人感到压抑,而应该“让美成为人人都能拥有的东西。”善于将观念和材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树一帜的“成熟感”。“质朴”的风格是她最习惯的一个设计形式,无论是设计品,或者是舍内空间设计,都强调简单明了的线条、颜色和层次感,从而创造无限的、自然的、熟悉而又不跟风的空间、身为女性设计师的最大的优势,正是对细节的关注,拒绝累赘的装饰。此外,她的设计风格间接质朴,但又严谨细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注。无论是出自美感考虑还是功能性的发挥,非常重视细节的处理,例如,所设计的可拆换床头靠板布料,正是源自身为家庭主妇,因为不易于清理肮脏的床头布而衍生出来的设计作品。
二、凯莉·赫本(KellyHoppen)
凯莉·赫本(KellyHoppen)是英国顶尖设计师,为很多名人设计住宅及很多商业场所包括航空公司头等舱等等,她将奢华做到极至。以冷静、简洁、优雅并富有创意的设计而闻名于世的顶级室内设计师凯丽•赫本Kelly Hoppe可谓载誉无数,早在1997年,她就赢得了安德鲁•马丁“国际设计师奖”;2006年,赢得“Ella室内设计奖”,2007年是凯丽•赫本的奖项丰收年,这一年中,她赢得了“Homes & Garden Awards”、“GRAZIA设计师”,不过,这些奖项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她在6月赢得的欧洲妇女联盟颁发最杰出女性企业家奖,这个奖项让她的名字与田径运动员Paula Radcliffe、女帆船运动员EllenMacArthu、成功穿越南北极的探险家Fiona Thorne、畅销书作家Kate Mosse和播音员Angela Rippon这些杰出女性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欧洲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Kelly Hoppen Home品牌家具,正是Kelly Hoppen的设计精髓,利落的线条加上简约的外型,Kelly每件作品皆散发出洗练沉稳的设计,“我想要做的是将我所洞察到的事物呈现给所有人” Kelly说:“我相信设计一个家就像是一个深度的个人旅程。”
(一)作品展示
1、棕色躺椅设计了最适合颈椎的弧度和厚实的头枕,甚至连金属质感的椅架也延续了这种弧度,饱满而圆滑。
2、这是Kelly Hoppen2011最新的作品——Bubble Chair。透明球体,裸色沙发,感觉就像一个躺在球体中优雅慵懒的时尚名模。而金属亮面的椅架,则让整个家具多了科技感与独立的个性,让整个家具既优雅、安全,又有时尚、前卫的品味。流畅的线条与特有颜色,充满时尚感。
3、她喜欢用对比的材质来激起一个深层的感官体验。比如这款深棕色的沙发,运用了克什米尔羊毛、针织、衬垫、棉花、木头等不同特质的材料,使居家空间形成一种优雅自得的别致和统一性。
可以得见,这些家具的设计并没有奢华的气息,而且非常突出简约的风格,但却令家居充满了神秘的华丽的感觉,这种华丽不在于表面,在于一种气质,一种前卫的时尚。
对许多人来说室内设计师Kelly Hoppen的设计是自然融洽的。在她所设计的作品里,室内空间里的物件看不出设计的痕迹,仿佛每个物件在与生俱来就与空间和谐的融为一体。没有冗余或者缺憾。这极大的满足了现代家居风格的追求。所以有人说,凯丽赫本是所有业主最理想的室内设计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4、带有人性的生活空间营造,Kelly Hoppen提出了几点简单明确的方针,她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色彩,而适度的将这颜色表达于空间里,不随着所谓的设计潮流而将每个人的家居空间皆是大量的白与空白的墙面,也可以藉由布料以及不同的花纹织品营造空间的层次,让它显得丰富以及有温度。
5、家具与空间的比例或颜色可以玩出一些鲜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选择与摆置图像或照片,以及一些具有纪念价值的物件,这些看似小型的装饰物件却常常是空间里的主角。
6、Kelly Hoppen的设计特点
1)、擅长揉合东西方特点、重视平衡与对称、以折衷主义展现个人设计手法 2)、创造个人专属的时尚王国,以东公元素、复古及现代的混搭
3)、白色、米色、棕灰色、褐灰色等低调淡雅的大地色系,搭配少许金银特殊材质去点缀奢华
4)、用对比的材质和差异性的色彩来激起一个深层的感官体验,并让居家空间形成一种优雅自得的别致和统一性。
三、梁志天(Steve Leung)
梁志天(Steve Leung),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拥有香港大学建筑学学士,城市规划硕士多个显赫学历,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1997年创立了梁志天建筑师有限公司及梁志天设计有限公司。梁志天以独特的简约风格,已经为不同的居停空间赋予了全新的感觉,用他的作品演绎着七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酷:以
前瞻性的设计笔触,给予胆色和前瞻性的生活品位,在平淡和谐中凸显强烈的感触设计师利用简洁的线条和强烈的色调对比,配合不落俗套的挂饰和家具,把酷气和帅气全面呈现,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峻:把后现代科技的冷峻和客观引进家居设计,以硬朗的物料和明快的色调,迸发出赏心悦目、隽永怡神的效果。设计师以清新笔触勾划钢材和银白家具,赋予空间素净明亮的神采。
闲:引进大自然的阳光、空气和树木,把满腔闲情溶化于浓淡有致的碧青和原木中,让人在紧迫的城市生活节奏下享受那难得的一刻闲暇。
净:一尘不染、素净澄明。设计师用平静的心灵看世界,利用淡淡的家具布局把原有的空间净化,把屋主的气质和品位含蓄地表现出来。
颐:是东方浪漫情怀与西方简约雍容的巧妙结合。设计师以深木色与米白色的家具组合缔造中国的古品书香,配合别具风雅的挂饰和小物摆设,让空气中弥漫一股颐乐之象。
醉:糅合巴洛克典雅风格与现代唯美主义,把宽敞舒适的空间修饰为富丽堂皇的尊贵府第,令人醉倒在满泻的浑黄灯光下
宽:跳出框框,跃进广阔的视觉空间。设计师以简约笔触演绎现代豪宅的气派与和谐,为偌大的空间带来家的感觉,令人开怀。
追求简约美,是因为天地本身就提供了两种最基本、最完美的设计元素 光影和空间。能善用这些元素,再加上点点创意和对人的体贴,点到即止,就能为生活的每个角落,营造舒适和谐。
(一)作品展示
找到梁老师春夏秋冬居室设计中的冬,因为我比较习惯白色为主色调的家居设计。
1、黑色地板,白色墙面,白色吊顶,白色家具,这些白色元素的大量运用,简洁,素雅,高贵而不失大气。软装饰的采用,使得整个室内极具人性化。再加上白色灯光为主,以及硬朗金属的使用,这些适度的色彩表达,让这个居室冷静,大方,也让居住着时刻感受家的味道。
包括卧室都是以白色地板,白色家具为主要元素,简约中不会显得简单,并且家居设计中灯光的设计并没有特别突出,只是保证了正常照明,使得白色不会显得刺眼,反而在一些白色聚集的地方配有黑色,黑白的配合才体现出典雅大方的主题,在凸显冷静的同时不会让人感觉到冷清、寂寞。
2、这一套设计是与冬相对的夏
中国风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传统家具(多为明清家具为主)、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中国传统室内陈设包括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而在装饰的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这套设计并没有采用很多的中国风元素,而是运用了一些仿古的元素,像木质吊顶,木质衣橱等,并且在这一套设计中,主色调也从冷静的黑白色变为暖暖的黄色,散发着夕阳与麦香的黄,但依旧采用了简约的风格,没有很多多余的装饰,保证了采光,将灯光的作用降到最低。仿古的家具与现代家具相结合,时尚中又不失儒雅,让人有一种家的温暖。
中国的室内设计起步较晚,但是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简约也好,奢华也罢,家居设计都是为了给主人提供最大的舒适度,我希望学习更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有一天会对室内设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