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传播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新闻传播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高校新闻传播课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越来越不受学生喜欢,这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过程中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作为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以史传文化与史官精神为主要载体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文化,却为自己的民族所冷落,所漠视,到了不想、不愿甚至不屑被提及的程度,不能不让人痛心,也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新闻传播学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越来越不受学生重视呢?笔者认为,新闻传播学文化性与人文性的弱化与丧失,过于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是当前新闻教学丧失趣味,失去活力,难以引起学生青睐的根本所在。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中国人的精神上不应该缺少根的意识。对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和文化采取一种积极态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新闻传播教育应有的使命。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重视新闻传播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既有利于深刻认识新闻教育的本色,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有利于积极推动新闻教育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有效预防不良文化对学生思想的侵蚀。新闻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不仅仅是教学生新闻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启迪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新闻人格,并帮助其形成新闻人所应具有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新闻教育的方向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走进真正的新闻,走进深厚而又广博的文化艺术天地,走进一片让心灵栖息的树林。在学校教育忽视正面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社会上一些负面的文化,诸如不良通俗文化、网络文化以及西方糟粕文化等,反而乘虚而入,腐蚀着学生的观念和灵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加强。
当然,新闻课堂人文性与文化性的缺失,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一是教师人文素养不够,新闻教学重知而轻人;二是评估量化模式僵化,新闻学习急功近利;三是教材内容陈旧,鲜有生命活力;四是物质生活迅猛发展,人文精神被严重弱化。这些原因又都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忽视新闻传播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的文化传承功能,不能真正理解新闻传播的应有之义和真正价值,使学生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感受不到人文精神的感召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而无效、学而无趣、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新闻学习怪现象。
当前很多教师的新闻教育理念普遍落后于时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诉求,也跟不上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新闻传播是通过对新闻史观、新闻现象进行教学从而教会学生理解并学以致用的学科,同时也是以其承载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来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意识新人的学科。很多教师对新闻传播缺乏根本认识,不能形成以文化传承为载体的大新闻教学观,只是一味地讲解传授,人云亦云,毫无新鲜感、厚重感和创造感。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新闻传播课这一极具人文文化张力的学科变得面目可憎。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社会,教学理念模糊,人文精神萎缩,以致传统文化传承难以走进课堂。新闻传播课要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彰显文化魅力,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走进新闻、喜欢新闻的根本保障。
当然,当前的新闻考评量化模式也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只为学分,教师只为完成任务,严重束缚了本该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充满张力与美感的新闻教育的发展,使课堂不能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传导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只注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虽然不能改变重理轻文的现实社会环境,不能改变僵化单一的评估模式,不能改变单薄机械的教材文本,但完全可以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锻造学生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新闻传播观、人格价值观。
教师要内化新闻传播价值,重塑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不能把以人文性熏陶为核心的新闻传播简单地等同于以技术训练为核心的科学学科。新闻教育应充分体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及其独特优越性,建立一种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教师要提升人文素养,深挖传统文化因子;要善于挖掘新闻教材中的文化因子,激发学生热爱并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齐太史简,晋董狐笔,司马迁之《史记》,崔浩之《国史》。让学生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教师是文化传承的媒介,理解固有文化并且继往,才能唤醒学生,使其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将文化薪火相传下去的责任感。
教师要建设开放性的课堂,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课堂的建设要以文化传承为主导,以质疑、讨论、互动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根本目的,建设开放性的课堂。不必把学生死绑在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上,应注重陶冶人文性情,发展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讨论活动中积累知识,开发自身的潜质。长久以来,学生在新闻传播学习过程中只看重分数,让分数来决定他们快乐与否,这对于学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开放性课堂的建设,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增强学生新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实现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闻传播学科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以己之能,尽己之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为新闻教育的振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教师应做的贡献。
第二篇:新闻与传播硕士
重点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
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保过保录取
一、培养目标
为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和广告公司、企事业等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新闻观念和传播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实务型的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
二、领域简介
新闻与传播是研究媒介与媒介信息传播活动规律、特征、策略与方法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有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等。
研究内容包括大众传播与新闻生产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新闻采写编评、中西新闻报道分析和新闻管理等实务知识与技能等;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探寻其规律及操作规范,以及广播电视媒介与社会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广告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包括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管理、广告产业发展等实务知识与技能等;网络传播活动的发展规律,探索网络内容的表达、创意、营销与管理等。
根据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新闻与传播领域可覆盖:新闻媒体、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商业网站、党委及政府各部门以及学校及各类科研机构等。
三、报考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大专毕业两年,达到本科同等学力
四、报考时间
1、报名时间:10月份网上报名
2、考试时间:1月份
3、考试科目: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五、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倡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集体研讨、案例分析与教师的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聘请国内外专家及新闻与传播的业界知名人士授课。
六、学制、学历学位授予
在职学习,北京上课,每月授课一次,节假日上课,学制3年,学费四万。
学习期满,修完规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者,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注:为便于学员理解报考条件及获取硕士学位的流程,我们特将学校原招生简章简化处理,只保留学员想知道且必须了解的内容。
对考试及录取有顾虑者--我单位可提供解决方案,保证其顺利通过考试并录取,最终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
联系方式: 010-82228588 *** 王老师
第三篇:新闻传播与党性原则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进入文学院分党校培训班学习后,总会联系自己的专业在课余时间思考,根据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尽管在战争时期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有所不同,但都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进入培训班学习后,这种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认识更加得到了强化。
什么是党性呢?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而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一切有关政治问题和政治事件所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具体到我们来说,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所固有的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就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而所谓党性原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2、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
3、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4、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组织纪律。
5、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6、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公开申明党性并坚持党性,这是我们新闻事业的一个基本特性。我们的党性原则是铁的纪律。从发展史上看,自然要追溯到民主革命时期的党报阶段。党报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自然要严格遵守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事业所遵循的党性原则,就是战时党性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确切地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具体到新闻实践,我们又该如何怎样坚持贯彻党性原则呢?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宣传的根本指针。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的新闻宣传实践中,能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是衡量我们的新闻事业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具体到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就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密切结合实际,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明白晓畅。
2、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各种新闻事实进行正确地分析、解释、报道和评论,使人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3、坚持真理,敢于并且善于同各种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斗争。
马克思主义要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高度的政治坚定性和鲜明的战斗风格,在原则问题上明确是非,“对于那些攻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观点的谬论,要进行有充分论据、确实能够说服群众的批判。”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应该坚定地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贯彻和执行马克思主义。没有坚定的捍卫和宣传,就没有坚定的贯彻和执行;而没有坚定的贯彻和执行,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也只是一句空话。
二、积极、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正确制定和宣传贯彻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作为党的喉舌,新闻工作要积极、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党的政策化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贯彻这一要求就要做到:
1、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2、明确由来,把握实质。
3、坚持辩证法,防止片面性。
4、内容生动,形式灵活。
三、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
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接受党的领导,是新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事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党的统一领导,不允许同党闹独立性。为了保证实现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宣传工作的组织纪律和工作制度:
1、全党服从中央。
2、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3、坚持重要稿件的送审制度。
4、坚持向党政机关反映情况的制度。
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利益完全一致。
我国的新闻事业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纽带作用,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要坚持党性原则,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做好新闻工作,同时又要表达人民的利益,充分反映民情舆论。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作为一名尚在校园接受新闻教育的学生而言,我们可能缺少充分的新闻实战经验,但是我们仍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醒自己,不忘党性原则始终是新闻工作遵循的宗旨,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结合培训班的知识对党性原则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以便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更好地为我们党的宣传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新闻传播法制与伦理
《新闻传播法制与伦理》部分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章 宪法规范
“两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言论自由: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是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表达权:公民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总称表达权。知情权:(广义)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狭义)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预防制: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在出版物出版之前,由政府的专门机构对出版物内容进行检查,以决定出版还是不出版或删改后出版。
追惩制:政府对出版物内容事先不做检查,出版后如发现违法内容依法惩处。
1、为什么说我国新闻传播法蕴涵了新闻自由的原则?
其实,新闻自由已经逻辑地蕴涵于我国新闻传播法的现有概念之中。
首先,新闻活动作为表达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报刊进行的表达受到出版自由的涵盖,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介进行的表达受到言论自由的涵盖。
其次,新闻活动公认属于文化活动,《宪法》规定的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应该涵盖所有种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
2、为什么说言论自由包含了表达和知情两方面的权利?
表达自由包含了寻求、接受以及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就是说,表达自由的内容不仅包括表达的权利,而且包括知悉的权利。这是因为:(1)了解情况是表达意见的前提(2)表达必须以他人为接受对象,自言自语不是表达,面对旷野的呼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保障表达自由又必须保障他人接受表达内容的权利。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狭义的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在新闻活动中,明显体现了表达权和知情权的这种统一。
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
煽动:指采取刺激性、鼓动性语言、文字或者图像。在公开场合散步或张贴以疑惑、鼓动群众的行为。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煽动性言论有哪些特点?
(1)表述方式的非理性。
(2)内容的非事实性。
(3)直接面向公众,即公然散布。
(4)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
2、国家秘密有哪几项构成要件:
(1)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2)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而不应由个人或组织任意确定。
(3)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人员知道。
3、我国新闻工作实行哪些保密制度?
(1)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2)通过内部途径反应设计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
(4)新闻发布制度。
第三章保障社会正常秩序
1、为什么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不是淫秽物品?
为什么包含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1)指有关科学、性解剖、性生理、性病理、性心理这一类科学著作,既包括专门论著,也包括进行性教育、宣传性知识、指导性生活的普及性文章。这些论作当然会有性的描述,但是同淫秽描写有本质的区别。作为科学论作,总是理性的、冷静的、严肃的,即使涉及性的问题,甚至非常具体地论述性器官和性行为,但并不会发生诲淫的效果,所以不是。
(2)所谓艺术价值,必须是在文学领域有公认的地位。著名的例子如《金瓶梅》,虽然书中有大量直露的性行为的具体描述,但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深刻反映了16世纪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状况,开创了我国近代小说创作先河,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不视为淫秽物品”,所谓“不视为”,是因为文学艺术是有感染力的,其中的色情内容难免会有诲淫的效果,所以只是不把它当做淫秽物品对待,但还是要有一定控制。
第五章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
名誉: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低他人人格,使人蒙受耻辱。
公正评论:有可靠消息来源的,有关社会公共利益的,没有恶意的评论。
肖像:特定自然人外貌形象的固定形态。
肖像权:公民以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为内容的具体人格权。
1、新闻诽谤行为的特点?
(1)陈述虚假事实
(2)有关虚假事项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
(3)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
2、怎样避免侵害他人隐私权?
(1)公共利益原则
(2)当事人同意
(3)使之不可辨认
第八章 新闻传播活动与著作权
合理使用:就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作品。
法定许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而使用作品,但使用人必须向作者支付稿酬。“法定许可使用”和“合理使用”都是不经著作权人同意可以使用作品,所使用的作品都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但前者必须支付稿酬,后者不必。
1、作品的著作权人有哪些不同情况:
著作权人有:作者;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是作者的自然人或组织。
有些作品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会涉及多个主体,这样就有著作权的归属问题:
(1)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
(2)演绎作品
(3)汇编作品和其中被使用作品
(4)合作作品
(5)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6)委托作品
2、法人或其他组织什么情况下视为作者:
(1)由法人或其他组织组织创作
(2)代表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志。
(3)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
3、为什么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
(1)首先因为时事新闻往往不具有著作权客体必须具有的独创性。
(2)同时,这又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知情权而对著作权予以适当的界定和限制。
4、报刊在行使对作品的使用权方面与图书出版者有什么不同?
报刊社除了拥有对于报刊版式设计的出版者权利外,还拥有一些图书出版者没有的权利。如对作品作文字性的修改权和删节权。在时事新闻中对他人作品的引用权。
对公众集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权。以及报刊之间的相互转载、转摘权。
6、误登抄袭、剽窃之作的媒介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a.如果著作权人提出请求,媒介就应该与侵权者共同承担责任。
b.媒介理由按照著作权人的请求恢复其正当权利,如署名权、获得报酬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因此,发表侵权作品的媒介支付著作权人稿酬,公开披露侵权真相的都是必须履行的补救措施。理由:(1)受侵害的著作权人通常只能找媒介,而不可能找到抄袭者。
(2)主观过错上看,媒介发表侵权之作事先虽不知情,但当著作权人主张权利并查明真相后,要是拒不采取更正措施,那么对著作权人的侵害在事实上就处于持续状态,就从无过错转化为有过错。(a)
(3)从客观损害上看,媒介发表侵权作品,实际上就是使用了该件作品,但却是错误地以侵权行为人为著作权人来使用的,当真正的著作权人提出权利主张并查明真相后(b)
第九章 新闻产业
为什么要把广告和新闻区分开来?
广告和新闻性质完全不同:
(1)新闻的立足点是社会公共利益和需求,广告的立足点是广告主的自身利益和需求
(2)新闻必须客观公正,广告则是自我宣传。
(3)新闻的取舍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固有的新闻价值,广告只要广告主付费即可发布。
(4)新闻以满足人们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需要为目的,广告以实现广告主推销自己产品或服务的需要为目的(5)新闻是从客观的新闻事实产生的,广告是按广告主主要意图制作的(6)新闻是公益行为,广告是市场行为。
把广告混同为新闻,发布“广告新闻”,在受众看来,似乎是新闻,但其内容和价值取向,则是广告,实质上就是把广告的自我需求、自我宣传冒充为具有普遍新闻价值的信息,把市场行为冒充为公益行为,把广告主个体的局部利益冒充为社会公共利益,是对受众的误导和欺骗。而新闻单位如果把新闻报道活动与广告活动混同起来,对新闻报道的取舍不是以新闻价值为标准而是像登广告那样以收费多少为标准,钱多多登,钱少少登,无钱不登,新闻就不成其为新闻,势必声誉扫地。
第五章 小重点 …
1、广义的新闻侵权行为包括了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等一切可能发生的行为。
狭义的新闻侵权行为只指侵害名誉权,并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范围内加以保护。
2、新闻侵权法:
指有关新闻侵权行为的定义、构成以及调整因新闻侵权行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3、新闻侵权法渊源:
(1)宪法(2)基本法律、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
4、新闻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1)作品已经发表;(2)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3)具有特定指向;(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5、名誉: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6、侵害名誉权的对象:
(1)自然人(2)法人(3)非法人组织(4)死者
7、侵害名誉权的方式:(1)诽谤(2)侮辱
8、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诽谤的特点:
(1)陈述虚假事实
(2)有关的虚假事实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
(3)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
9、诽谤VS侮辱(笔记+书本)
(1)二者的侵害客体不同:
诽谤是贬低他人某一方面或若干方面的社会评价造成名誉减损。
侮辱则是贬损他人的整个人格和人格尊严。
(2)二者表现方式不同:
诽谤主要特征是虚假陈述,侮辱则是辱骂和丑化。
诽谤通常具有理性的表现形式,侮辱是不讲道理的。
10、侵害名誉权的排除:
(1)真实(2)公正评论(3)特许权
公正评论:有可靠事实来源的,有关社会公共利益的、没有恶意的评论
公正评论的两个区分:a 把意见和事实区分开来 b 把词语过激同辱骂、丑化区分开来
【注意不要与“侵害隐私权排除”--… to第14】
11、隐私: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12、隐私权包括两个方面:(笔记)
(1)私人事项和个人资料有权要求不被知悉
(2)私人生活安宁有权要求他人不与干扰
13、侵害隐私权的方式:
(1)公布、宣扬隐私
(2)侵入私生活区域
14、侵害隐私权的排除
(1)公共利益(2)当事人同意(3)使之不可辨认
【具体见P203】
15、肖像的特征:
(1)可辨认性(2)专属性(3)财产性
16、肖像权内容:(笔记)
(1)肖像制作专有权(2)肖像使用专用权(3)肖像利益维护权
17、肖像合理使用情形(笔记):
(1)为了科、教、文、卫等公益事业需要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2)为了时事新闻报道需要
(3)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而使用
第八章 小重点~
1、著作权客体的两个条件:
(1)独创性(2)可复制性
2、不适用于著作权法保护的(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据以、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死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2)时事新闻
(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公式。
3、著作权主体:著作权所有者,即作品的著作权人。
4、著作权人包括:
(1)作者(2)法人或其他组织(3)不是作者的自然人或法人(4)国家
{(3)转让、赠与、继承等“继承著作权人”}
5、法人或其他组织成为作者:
见简答
6、职务作品的法律特征(笔记)
(1)作者与原单位有隶属关系
(2)创作的作品应当属于作者职务范畴
(3)供本新闻单位使用
(4)基本上以作者的意志创作,而不是依照单位意志创作。
7、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一般情况下)但单位有优先使用权。
作品完成2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本单位使用的同样方式使用该作品。
8、以下两种情况,职务作品作者只享有署名权:
(1)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有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9、演绎作品著作权:
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受。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著作权。
在演绎前必须征得原初作品作者同意并支付报酬,第三方要使用演绎作品,须征得原作者和演绎作者双重同意。
10、汇编作品的著作权人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著作权。
11、合作作品著作权人:共同享有
可以分割使用,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完整的著作权。
12、电影作品和…………的著作权人:
制片人享有
13、委托作品:
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
如果没有合同做明确约定,属于受托人即,作者。
14、著作权人身权(重要):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财产权(N多,见书)
15、美术作品的原件展览权随着物件转移而转移(属于财产权中,展览权)
16、(修改权中)图书出版者经作者许可,可以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
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做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要经作者同意。
17、作品发表权、著作财产权保护期限: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
18、合理使用:就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作品。
(1)为学习、研究、教学科研目的而使用(2)为新闻传播而使用(3)其他公益使用(4)免费表演(5)特定群体使用
法定许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而使用作品,但使用人必须向作者支付稿酬。“法定许可使用”和“合理使用”都是不经著作权人同意可以使用作品,所使用的作品都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但前者必须支付稿酬,后者不必。
(1)报刊互相转载法定许可(2)电台电视台播放法定许可(3)录音制作者法定许可(4)教科书出版法定许可(5)网络传播法许可
第五篇: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
专业课入学考试要求和内容
说明:此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入学考试的命题参考大纲,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如有考试大纲,则不再另列参考书目。
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专业课入学考试要求体现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的水平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合格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功底、良好新闻职业道德和扎实专业知识及综合业务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以及新闻传播技能技巧的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和新闻传播实务的操作为命题主要方式。
专业课考试分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两部分实施,分别命题和计分,每部分各150分。
三、考试内容专业课一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中外新闻传播史。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1.新闻传播行为和新闻传播起源
2.新闻传播的本源
3.新闻的特征和新闻的定义
(二)新闻传播过程1.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传播的双向性
2.价值传递和新闻价值
(三)新闻传播的要求1.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2.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3.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4.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
5.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四)新闻传播者1.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2.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规定
3.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和角色权利
4.新闻传播者的培养与教育
(五)新闻传播受众1.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定位
2.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3.受众的权利与责任
(六)新闻媒介的演进和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及发展1.新闻媒介的演进
2.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3.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4.新闻传播的现代化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1.新闻传播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党性原则
3.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八)新闻传播效果1.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
2.传播致效的原则与方法
传播致效的原则
传播致效的方法
3.影响传播致效的因素
(九)新闻传播调控
1.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条件
2.新闻传播自由
3.新闻传播调控
4.新闻传播调控的法治化和制度化
专业课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实务与传播实务两个方面的主要知识。要求考生了解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公关、广告、新媒体等实务环节的涵义与适用范围,熟悉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一)新闻采访1.新闻采访的诠释、特点及活动方式
2.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作用、分类及流程
3.新闻采访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活动流程与内容
(二)新闻写作1.新闻主题与新闻材料
2.新闻角度与新闻语言
3.新闻结构、导语、背景及结尾
4.新闻体裁与写作特点
(三)新闻编辑
1.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属性与特点
2.新闻的确认
3.新闻的梳理与修改
4.新闻的标题
5.报道的配置与合成6.编排设计的原则、方式及程序
(四)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诠释、特点与分类
2.新闻评论的要素
3.新闻评论的选题、立意与论证
4.新闻评论的谋篇、文采与大忌
(五)以新媒体(web2.0)为核心技术的媒体环境1.web2.0的基本技术特征和平台样式
2.web2.0条件下的信息传播规律和受众权力
3.媒体融合条件下的媒介地位和信息控制
(六)现代广告的运作环境和特征1.现代消费者的信息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
2.现代广告的媒介创意和媒介策略
3.现代广告的策划原则和效果评估
(七)公共关系的运作和管理1.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现状
2.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规律
3.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