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了解 联想 感悟 鉴赏
了解
联想
感悟
鉴赏
每次考试中的古代诗歌题,许多学生由于阅读、答题不得要领,凭借自己想象随意而答,离题万里,也有的学生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看到诗歌中有忧愁的词或景物,就设想作者一定遭奸人陷害,壮志未酬而苦闷忧愁,结果距离答案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未掌握古代诗歌阅读及答题方法,那么怎样完成古代诗歌的阅读及答题呢?
一、了解
了解就是知道一些有关诗歌的基本知识,这是诗歌阅读的基础,是阅读的前提和准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是借助语言来表达感情的,要像读文言文一样做到字字落实,需要读懂诗歌里每个字的含义,而学生喜欢用现代词语和臆揣的方法去理解古代诗歌,如“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穿”往往理解成“穿着”,该句也翻译成“战士们穿着金甲在漫漫黄沙里作战一百多次”,其实古代的“穿”是“穿透”的意思,战士们多次在漫漫黄沙里作战,身上的金甲已磨破了,极言战士作战艰苦。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怎么办,主要运用象形、指示、会意和形声等造字方法,通过字形结构去分析其含义,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中的“篁”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皇”,可以推测该字大概与竹子有关,其实就是“竹林”,泛指竹子,该句意思为“一个人独自坐在深深的竹林里”。
(二)诗词知识
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比较多,像诗歌的分类、诗歌的押韵、平仄、意象、意境,诗歌表现手法等,其中应特别注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这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意象是作者描绘的带有情感意义的事物,像边关,古堡、梧桐、鸿雁等,而意境则是作者描绘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的画面,每一首古代诗歌都会有意象,但不一定都会有意境。阅读时先把作者描绘的景物划出来,要看这些景物(意象)组成了什么意境,通过这种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其次还应该了解到古代诗歌一般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因为任何诗歌都是要表达某种情感的,不过,需注意古代诗人很讲究含蓄,在表达时常常会借用一些手法,比如起兴、比喻、拟人、对偶、象征等手法,开头写景,引出有关联的事物,往往是起兴手法的运用,运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相似的联系则是比喻,古代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亲人而说亲人正在想念自己,这种虚实结合写法就是为了把双方情感写得更全面详细,此外还应该了解古代诗歌比较短,人物单一,情节单一,写其他景物、人物都是为主要人物作铺垫,这时就要区分主要人物、主要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表达的含义。
(三)诗歌的作者与背景
诗歌是作者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在现实环境中思想受到压抑产生苦闷、彷徨、忧愁,或作者喜悦,悠闲等情感都可以成为诗歌,当然这些都与古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有助于阅读古代诗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尤其要对特殊时代的历史、地理知识有所了解。考试时唐宋诗歌比较多,要对唐宋时期的重大事件作详细了解,像唐代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执政,开元盛世,唐玄宗天宝误国,安史之乱,北宋的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掳北国的“靖康之耻”,南宋皇帝的偏安一隅,不思北伐,都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人就不能不借诗歌表达出来,如果读者熟悉了这些历史,可帮助自己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联想
“一首诗诗意的多少取决于他激起人们想象力的程度”,同样,对一首诗能有多深的理解,也取决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给与了这首诗多少想象。诗歌与想象不可分离,无联想就无法理解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联想就是由作者描写的自然景物、人物等自然而然地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一)由物及情
一般诗歌里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这些带有一定思想感情的景物组成了诗歌的意象,可以说诗歌是凭借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在阅读诗歌时对一些独特的有着固定情感的意象要予以特别关注,因为这些意象长期以来是诗人表达感情的独特载体。比如在古代诗歌中的“杜鹃”这一意象,杜鹃是蜀主杜宇死后化成的一种鸟,他因国家的灭亡而伤心,故杜鹃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伤感的情感,另外杜鹃在鸣叫中发出“哥哥回呦”的鸣叫,故又能联想到思念家乡的情感。此外像“柳”乃“留”的谐音,“莲”是“怜”及“恋”的谐音,梧桐是忧愁的代表,另外古诗中的梅兰竹菊等都代表着作者一种志向、情感。古代诗歌中大量的夫妻关系被比喻成君臣关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一诗中,“朝雨”除了写春色外,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在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如果在阅读古代诗歌中能注意作者在抒发情感时所运用的特定意象,由此及彼的联想,那么就能快速读懂古代诗歌。
(二)由事及诗
古代诗歌中出现大量的事件、人名、地名,读者就应该自然地联想到里面包含的深刻含义,这也就是诗歌中的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含义。任何事件、人名、地名不是孤单地出现的,先要看下面有无注释,如无注释就要联想学习过的历史、地理知识。比如作者在诗歌中提到了某个人名,就要想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人名,一方面羡慕这个人物的英雄业绩,感叹自己年龄已大而无所作为的感伤,另一方面这个人物就是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后人应当引以为鉴,不要再犯前人的错误。诗中提到的地名往往是有特定含义的,要么这一地方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如赤壁、京口,要么借这一地方交代作者的行踪,或者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一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人登上牛渚山,举目远望,自然就会联系到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了谢尚赞赏,从此名声大著,诗人想到袁宏被谢尚赏识,只能借此说明自己想与袁宏一样很有才识,只是像谢尚这样的人太少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三)由人及诗
这里的人是指诗人,实际上是由诗人及诗的联想,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去分析诗歌,诗歌不是偶然而成的,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情感受到压抑而为,阅读诗歌时要对一些比较著名诗人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心忧天下,一心想为朝廷干事,关心百姓疾苦,这些在他们的诗歌中都有反映。杜甫在夔州写了大量的著名的诗篇,这些诗篇是作者由成都回洛阳的途中写的,当时社会动荡,作者身体衰微,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心忧天下,仍用这些诗篇来记述自己的心灵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困苦潦倒而仍心系国家的诗人形象;柳永的《雨霖铃》抒发诗人在京城迫于皇命而不得不离开与心爱的人话别的酸楚心情。在诗歌阅读中大部分的写作背景下面都有注释,答题时一定要用上,如果考生在答题时未用到,答案可能错了或者书写不全。
(四)由诗及理
诗歌描写的景物有时是简单的,仅仅可能描绘一种自然情景,而后人往往给诗歌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也是一种联想,是由个别的诗中景物推及到一种普遍的意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浅浅的草刚刚盖住了马蹄子,后人常常由此联想到阴沟翻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现的是野草在春天到来后的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人常常联想到事物蓬勃发展。“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清代学者王国维选用了柳永、辛弃疾、晏殊的诗句来说明人生成功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谈学习要有远大的目标,就像秋风来临,树叶凋落,更能清晰看到远方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借对远方伊人苦苦的思念表达在治学中应勤奋努力,毫无悔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借找到伊人后的欣喜表达的是成功后的喜悦,这三句诗已经完全离开当时作者描绘的景象。
三、感悟
感悟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有的是渐渐地领悟,有的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地感悟使人们对人生、事物以及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而诗歌的感悟就是读者通过借助诗人的语言上升到情感上的理解过程,读者能够站在诗人的立场上理解诗歌。这是经过前面的语言理解,背景分析在心理上产生的感悟,能够通过多方面的阅读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产生必备的情感,从而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借此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感悟其实是读者与诗人在情感上相交流,古代诗人借助诗歌表达某种情感,有时这种情感还比较多样,可能是阅读整首诗产生的情感,也可能是某一句话产生的一种或多种情感,要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只要多读几遍,找出诗中的情感触发点,合理的联想即可。
四、鉴赏
诗歌能否读懂,最后体现在答题上,大部分诗歌鉴赏基本上都落脚在景、情、法这三个字上。“景”就是诗歌的内容,既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人物形象。“情”就是情感,“情”是诗歌的目的。“法”就是方法,就是运用一定的技巧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可以说“景”“情”“法”这三个字将诗歌大部分鉴赏题涵盖了。在高考阅卷中诗歌鉴赏题往往采用采点得分,考生要尽量多答,减少丢分。在把这一点答好后还要答到其他两点,如果这一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应先说什么思想感情,然后适当地串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如果问某一句或某一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就必须将这一句或这一联翻译出来,最后还应写出通过景物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诗歌鉴赏其实并不难,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中景、情、法的掌握,近年很少考察练字,比较两首诗歌异同这样的题了,集中在读懂这个角度上考察,只要抓住了景、情、法,并能灵活运用,那么诗歌阅读题就会迎刃而解。
(张德昌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华清中学 710000)
第二篇:联想 感悟 创造
联想
感悟
创造
——《字的联想》教学设计与解析
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真正兴趣,我们应该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挖掘、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美术课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新课标为指导的省编小学美术新教材已经使用三年了,新教材在装帧设计、图画选择更加美观,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吸引学生;在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广泛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突出对学生美术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发现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就第九册《字的联想》一课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以美激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那么他会作出的努力达到惊人的程度”。可见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创新。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在教室四周张贴了许多副图文并茂的经过联想装饰的作品,精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的情境场,这样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激起了探索学习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氛围
感受联想
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的创造的阶梯。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悬念的问题,为儿童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此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主要是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导入新课中,教师先在黑板上随意画了一个图形,提问:你看它像什么?学生纷纷说像茄子、像葫芦、像麻花、像天上变幻不定的云、像跳舞的女人„„ 多么丰富的想象啊!这就是儿童创造力的真实体现。这样,在轻松的游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在新课铺垫的同时也感受了“联想”。
三、启迪思维
引导联想
孩子们丰富的联想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来自对科学知识的慰藉,需要平时的观察与积累,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分四步启迪学生思维,学习联想方法。首先出示“甲骨文”的马、虎、鹿等字让学生猜想是什么字,并通过课件演示汉字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祖先创造文字得到生活和大自然许许多多的启示,文字和世界万象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知道学会创造的必要前提。其次通过比较学生上台板书“苹果”和经过装饰联想的“苹果”的不同之处,在讨论的基础上,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出示“花”字的联想变化,让学生了解关于字的装饰知识,其中包括字的形状、笔画粗细、颜色等。再次通过局部结构,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展开联想,同时可结合字形、字意进行夸张变形联想,让文字更形象、更别致、更有趣。本来美术作品就有直观、形象、具备感染力等特点,容易产生共鸣,再加上这些图片构思巧妙、色彩鲜艳,更增强了感染效果。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到起来,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望。最后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经过联想装饰的文字,说说它吸引你的地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的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自由、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更进一步熟知新知识,提高表现欲望与能力。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的与别不同,但由于年龄小,独立判断、自我探究的能力较弱,又受人人云亦云的束缚。因此,注意维护学生,哪怕是一点点求异思维的火花,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给学生以关爱和鼓励,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突破从众心理,迸发求异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当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或讲到重点、关键处,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的时间。在本课学生练习《字的联想》之前,教师通过屏幕出示了几十个汉字,如:田、沙、山、石、草、树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先说一说。哪些字可以进行怎样的联想来装饰?同一个字可以不可以有不同的联想、装饰方法?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在为学生创造自由选择空间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突破别人的思维定势,激发创作欲望。
四、留给空间 学会创造
一位名人说过:你能给孩子的最大恩惠莫过于让他完全靠自己的教走自己的路。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让教室成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空间。在学生对《字的联想》有充分的认识之后,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虽然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些不同的汉字,引导他们展开联想,可学生在创作中表现的汉字,大大超出了教师提供的范围,对字的联想也突破了教师举例、学生讨论的方法,甚至在色彩的搭配上也尽显个性,从而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和创作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吃醋在想象的海洋,创造出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自由讨论的范围越大,学生的创造空间越广阔。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和美术作品可以看出,省编小学美术教材在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使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促进的作用。画面、文字、音乐的巧妙结合,是光凭语言的描述所无法做到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再欣赏搜集的资料,学生就会很快掌握创作方法,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使学生感到新颖、愉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接受知识,轻松地掌握技能。总之,学生思维的创作性是一种高品位的心智技能活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渐进的过程,并非通过一两节课就能达到。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创造的姿态,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引导学生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寻求规律、发现问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能得以实现。
附:《字的联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理念:
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美术第9册《字的联想》。《字的联想》是美术字设计基础训练课,它与纯美术字教学有很大区别,注重了美术学习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联想”突出趣味性、应用性,将汉字的笔画结构与自然物象征性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有趣的象形文字的同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象内涵,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美术学习也是一种文化意义的学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之后,其人文、审美等修养才能更好地形成。《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了,美术课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启发和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激发民族自豪感。
2.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变化的无限魅力,体验各种不同形态文字的造型美感。用丰富的联想,将文字演变成有趣的图案,享受创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文字的联想,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联想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抓住字的形、意,对字进行联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设计创作“字义”和“形意”和谐统一的装饰文字
3.突破方法:根据学生比较喜欢色彩鲜艳、有动画和声音的视听效果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帮助学生了解文字的特点,根据字的形、意进行联想,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文字的装饰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从教材特点出发依据“情境教学法”的 原则,创设美观典雅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陶冶,张贴多幅字的联想的作品,给学生创设一种文化氛围。然后用启发引导法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教具,不断采用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欣赏评析自主探讨交流讨论等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准备:
1.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师生共同搜集各种装饰文字的图片资料。
2.分组准备各种绘画或者制作工具:水彩笔 油画棒 黏土(或橡皮泥)彩纸等。3.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课前三分钟实施)1.在音乐声中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装饰文字方面的资料,并欣赏介绍自己带来的资料。
2.教师和学生一起归整资料,张贴于教室恰当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欣赏、介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的能力,同时创设情境教学场,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 领悟装饰文字的美,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观察比较 导入新课 1.联想游戏
教师随意画图形,学生展开联想,说说它象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勇敢回答.设计意图: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感受联想。2.猜一猜
多媒体出示甲骨文 “虎”“龟”“鹿”“鸡”等字。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为什么这样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了解文字产生与自然的紧密联系。3.简单介绍汉字的发展。(尽量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小结,以虎为例加以说明。)课件演示 汉字发展经历的阶段: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草书
设计意图:设法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文字演变的过程,更直观的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4.引出课题
出示一组汉字和一组变体字,引导赏析比较。
设计意图: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总结出新的知识。a.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苹果”两个字,课件出示变化后的“苹果”,你更喜欢哪一组?为什么?
b.学生自由发言,感受联想装饰文字的别致、有趣。
c.让我们一起进入奇妙的联想世界,进行文字的联想练习。d.出示美术字课题: 字的联想
设计意图:营造美的氛围:装饰的文字美,教师的语言美,让学生感受美。<三>、赏析交流 联想感悟 1.课件出示“叶”,引导联想。看到这个叶,你想怎样装饰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能力。2.多媒体出示变化后的叶。(动画表现设计装饰的过程)字形变化 笔画变化 色彩变化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让学生更清楚的体会联想装饰的方法。3.讨论交流
老师的的想法是否与你的不谋而合?学生讨论说出巧妙和不足分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自信,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信心,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4.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包括在街道上、电视报刊上、各种书籍上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变化后的文字。
字的笔画,局部结构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展开联想,并进行替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的能力,感悟文字变化的无穷魅力。5.赏析书中作品
自由欣赏评述,你喜欢哪些字?说说喜欢的理由?还可以怎样装饰? 教师适时板书:结合字形联想
结合字义联想
夸张变形联想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比较联想感悟,体会总结对文字进行联想装饰的特征,自然过渡到下个环节的创新练习。<四>、自主讨论 创新练习1.出示若干不同的汉字,引导学生联想装饰。
(冰 火 林 木 花 沙 石 草 毛 风 雨 雷 电 胖 高 矮 舌 猪 果 鸟 酒 灯等)你会怎样装饰?学生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自由讨论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联想装饰方法吗?
设计意图:在为学生创造自由选择空间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突破别人的思维定势,激发创作情感。2.选择一个汉字进行装饰。
分组创新练习,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工具材料进行表现。学生自由分组:绘画组、纸工组、泥工组等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指出要求学生用各种工具材料尝试表现。3.学生创新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播放音乐《清晨》)a 鼓励大胆创新,联想不要脱离文字本身,要一目了然。b 笔画不要太复杂,线条要肯定,色彩任意选择,设计意图: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大胆实践,鼓励不拘一格进行操作练习。<五>、展评作业 自我激励
1.结合实物投影,对作业进行自我评述,而后相互评价。2.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评析,增强自信心,提高鉴赏能力。与同学交流看法,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教师点睛评价是审美的导向和对学生劳动的认可。这一环节充分体现评价的多元性。
<六>、课堂延伸 总结谈话
1.多媒体展示刊头报头以及版面。(配乐)欣赏由装饰美术字组成的刊头报头。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体会领悟。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用途,也为下节的版面设计埋下伏笔。2.全课总结
我们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字魅力无穷,大家的联想无边,咱们的创造更是精彩无限!
第三篇:感悟式鉴赏
“感悟式鉴赏”在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中的运用
【摘要】美术鉴赏不存在简单艺术和复杂艺术,我们的课堂不是让所有的学生成为专业艺术家,他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欣赏,创作来完成对人的培养,形成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宽容有责任感的公民。
【关键词】美术课程标准 艺术鉴赏 鉴赏形式 感悟式鉴赏 意境
一、认识美术课程标准之美术鉴赏内涵及开设意义《课程标准》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知道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5、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二、理解美术鉴赏中的四种鉴赏形式一部美术史,是人类不断探索、发现宇宙与自身奥秘的历史。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谓繁多,主要是四种类型。
1、感悟式鉴赏;
2、形式鉴赏;
3、社会学式鉴赏;
4、比较式鉴赏感悟式鉴赏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一幅作品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用感悟式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之美
1、意境的含义意境指自然景象或抒情性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情调和境界。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2、意境的特征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现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展示生命本身的美。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意境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2)状飞动之趣。(3)传万物之灵趣。
3、绘画中的意境意境的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形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
4、如何用感悟式鉴赏中国绘画中的意境之美如在讲述《蛙声十里出山泉》时,视频播放《百家讲坛》故事:老舍先生选取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名句请齐白石先生作画,白石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失去孩子,着急的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蛙声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分析齐白石先生创造的境界,巧妙的他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而是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诗情画意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认识加深,笔者想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让学生的灵性智慧得以启迪,个性得以张扬,天性得以自由舒展。如讲《荷花影》作品,画面布局也极为考究,荷花在上,背景空白,是天空;花影在下,数条波纹,是池水,上静而下动;荷花用浓色、焦墨,求其实;花的影子用浅色、淡墨和湿笔,求其虚。这幅画构图极其简单,一枝红荷,数尾蝌蚪,水波荡漾,趣味无穷,真是令人百看不厌。又如在教授意象美术作品《泼墨仙人图》和《李白行吟图》时,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纷纷发表分别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积极的参与了鉴赏活动,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艺术是人生命的一部分,是人生命以及精神物化的外在形式。艺术的教育之最大的功能就是完善人格,充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个体的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精神的自由,人性的尊严及个体的权利;认识到虔诚和爱;认识到多种可能存在的价值。
美术鉴赏不存在简单艺术和复杂艺术,我们的课堂不是让所有的学生成为专业艺术家,他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欣赏,创作来完成对人的培养,形成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宽容有责任感的公民。
第四篇: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想象
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鉴赏必须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那么怎样想象与联想呢?本文试图从诗歌创作虚实结合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按照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理论,虚实结合是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条基本原则,作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也都十分重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也必须抓住实与虚的结合关系去展开想象与联想。常见的做法,我以为可有以下几种。
1、有些诗歌为了笔墨经济和表达需要,常常只写出事物的一些断面,而把中间过程或某些情节省略和跳过。这时就应该抓住诗歌中实写出的一些片断,把省略和跳过的(虚写的)中间内容想象出来,把形象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间,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首联先写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思念雁群的情景,可是颔联却突然展示出高远云天中它那孤单纤小的身影:云海茫茫,路途遥远,它却不避艰难在那里追寻。同时描写了它心意的执著坚定:它望断远处云天也不见自已同伴的身影,但它却好像已经看见了一般;它声声哀鸣,虽不见同伴的应答,却又像已经听到了同伴的召唤。在首联和颔联之间,作者就运用了虚缺的写法,将孤雁先在近处追寻,追寻不到时并未放弃努力,而是千回百转,越追越远,越寻越高,直到高飞云天这样一个苦苦求索的过程省掉了。我们鉴赏这首诗时,首先就应当根椐上下文已写出的部分,运用由部分到整体的相关联想填补虚掉的内容,想象出它追赶雁群的完整过程,从而深刻体验孤雁的执著精神,把握它的完整形象。
2、有些诗歌还常常只是集中突出地展示事物本身的姿态,而不去交代与主体事物相关的任何背景材料,鉴赏时要善于透过事物本身想象出它的广阔背景来。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只是集中笔墨突出地描写石头城的现状:群山环绕、潮水默默拍击、冷月当照(这是实写),对它的历史却只字不提(这是虚写)。鉴赏时就应该通过实写的眼前景象,运用相关或相反的联想,把它过去的无限繁华热闹想象出来:如春风吹送,彻夜笙歌,人声鼎沸,欢乐无时等等。在联想中体验作者的那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3、有些诗歌还经常通过比喻、象征、比拟、夸张等方式,借助某些虚拟的形象去描摩实体形象,鉴赏时应该抓住这些虚拟的形象去类比想象实体事物,从而把握实体形象的特征。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用比喻,主体事物根本没出现。鉴赏时应抓住诗中新妇怕见公婆的情状,想象出作者自已在应试之前担心文章不合时宜,因而惴惴不安的心情。
4、有些诗歌还经常借助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来表现眼前事物,如借助于假想、借助于希望、借助于推测、借助于回忆等等。鉴赏时应抓住这些虚笔联想到它们折射出来的现实。如李煜的词《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通篇写梦,表面上写的是对住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处境的凄凉。作者对他当前的处境不置一词,而是通过梦中生活的繁华进行反照。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鉴赏时就应该抓住梦中情景,从反面想象作者的现实处境。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直接写自己思念家乡,但后两句却逆写了兄弟们思念他。这里用虚笔假想了家乡兄弟们遍插茱萸却发现少了诗人自己的情景,鉴赏时应透过这些假想的情景,正面体会诗人眷恋家乡、思念亲友的愁思深长。
5、还有一些诗歌虽然也描述了一些现实中的事物,但其真意却在于用它们作衬托去表现别的事物,鉴赏时应该运用相关相对等联想方式,想象出主体事物的具体特点。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不从雪本身着笔,却用“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这些事物从侧面烘托出雪下得大,使天气变冷,使窗户变亮,使竹子折断发声。想象时应该抓准这个角度。
第五篇:文学鉴赏感悟
《微神》简介 《微神》是老舍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从这仅有的一篇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的一些关于爱情方面的思考。在这部小说中,两个主角都没有名字。读者只能知道一个男的,是曾经留过洋的,另外一个女的,是拖着一双绿色的拖鞋,都经历了一些事情。他们十七岁就开始恋爱,但是男的碍着她的父母,似乎有些腼腆,女的更是这样。不过他们有一次没有打扰的爱情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他们最后终于天各一方。《微神》是老舍最得意的一篇短篇作品。一般来说,老舍的短篇小说都有一种强烈的传奇色彩,当中《微神》的写法尤为突出,他以独特的手法,将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写得别具韵味。《微神》在写作技巧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它如散文诗一样的美丽,二是它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营造出朦胧婉约的意境,情怀激汤。
日本老舍研究专家伊藤敬一教授曾花了十多年的功夫,才逐字逐句地解读了《微神》中的象徵含意,虽然他说这只是一家之言,但亦可见其蕴含的深度。《微神》还有一层秘密,就是其中一部分是取材於老舍早年的初恋,文中那姑娘是老舍暗恋对象的投射。
1933年,老舍发表短篇小说《微神》,写的是主人公“我”和“她”的初恋,一段让人落泪的初恋。俩人家住不远,一并成长,相互爱慕却未表达。之后,她家中落,我下南洋,虽是内心牵挂,终将姻缘错过。待我回国,已是物非人非,她迫于生计,先是嫁人后沦为暗娼。我平添悔恨,又忘却不下,愿意和她将爱重新拾起。而此时的她,虽珍重心底爱恋,却知无法找回自己,病中无奈选择自杀,将最美的青春留在我的心中……
小说虽以悲剧收场,可开头写得极美,现实的光彩,梦境的美幻,让我充满欣喜和希望,如文所说:“爱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样平凡。可是平凡的人们偏爱在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诗意。”这一实一虚,一喜一忧,一来一回,一生一死,让故事冲满了张力。
读《微神》有感
来不及遐思,我要记下这短暂又刻骨铭心的思绪,致老舍——《微神》 故事叙述的是一对年仅十七岁的恋人,因家庭干预他们不能结合。等他到外地读书、到国外留学十多年后归来时,那个曾令他牵肠挂肚的她却沦落为一个暗娼。他想帮助她,虽然没有勇气说继续爱着她,但那颗放不下的心藏着几多复杂的情感只有自己知道。当他托人说还想娶她时,对方带给他的是大笑,这笑比哭更让人难受。心里那点美好的念想和牵挂都没有了,她选择了死亡。得知初恋情人故去的消息后,他来到她的灵前,两人手牵着手又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这是梦中梦,情中情。她因母亲早亡,父亲抽鸦片烟,才不得不靠出卖肉体活下去。这些应该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可作者将其变成阴阳对白,使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是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它之所以获得了成功,除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外,当然还归功于文学大师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还有一点,我觉得就是老舍自己所说的“想必是世界上多数的事物是更缺乏色彩的”。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爱情更加索然无味了呢?或许吧,因为我在小说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两人的那份感情。越是没有便越是渴望,而小说,恰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安慰的地方。
或许有人对她的自杀不解,何必呢?“我命定的只能住在你心中,生存在一首诗里,生死有什么区别?在打胎的时候我自己下了手。有你在我左右,我没法子再笑。不笑,我怎么挣钱?只有一条路,名字叫死。你回来迟了,我别再死迟了:我再晚死一会儿,我便连住在你心中的希望也没有了。我住在这里,这里便是你的心。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声响,只有一些颜色。颜色是更持久的,颜色画成咱们的记忆。看那双小鞋,绿的,是点颜色,你我永远认识它们。”这就是她的回答!还是爱情惹的祸!
《断魂枪》简介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
《断魂枪》一书包括了《离婚》、《断魂枪》、《柳家大院》、《月牙儿》、《阳光》五部小说。其中《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传,还是不传?《断魂枪》里的沙子龙毅然选择了后者,那个枪炮隆隆的时代,火车、坚船、利炮、工业化生产......传统的记忆终于被历史碾碎,国人不需要再走镖,不需要再武艺,当沙子龙的镖局改成了客栈,他清晰地知道过往谋生的技艺是时候摒弃了,于是他不传,不传绝学,不传后人,只是在苍月下摸一把滑亮的枪。顺流而行,可至千里,沙子龙适时地改变了自己,虽舍了“神枪沙子龙”的美名,却安安分分地经营客栈,日子过得安稳。倘若逆流而上,死守镖局,必将惨淡经营,无处立命。识时务,成俊杰。这个智慧古人早就阐明,生存智慧,不可不循。
读《断魂枪》有感
《断魂枪》说的是三个拳师的故事,重点写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复杂心态。老舍善于把个人命运的小故事和时代变迁的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里营造出了大格局。“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这本来可以是平淡无奇的叙述,但放在西方列强的枪炮惊破“东方大梦”的大背景下,内涵和寓意就大不同了。沙子龙的职业更换,他震动江湖的武艺和名声,他行走于荒林野店里的豪放事业,之所以如梦幻般一去不返,与西方列强东侵后引发的中国社会变 动密切相关,是历史大变局的反映。小说很典型地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文化心态。在小说中,断魂枪和它的拥有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体。他们所体现的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都萃于他们的身上:儒家的,道家的,民间的,正统的,经历了历史的打磨,它精湛典雅;而正是由于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它同样为历史所裹胁,它又很封闭。在短短五千字的描写中,一切都非常明显。火车代替了马帮,快枪代替了神枪,封建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经如春水一般,东流逝去了。沙子龙握紧凉滑的枪杆,一枪斩断了自己的情思,不愧是“断魂”之枪。他的精明就在于用生命的惊变体会到什么是上一代的残物。月色的凄凉告诉他,放开自己 心中的一份情结,也就是对时代的一种报答了。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了。”这是《断魂枪》开篇的题记。这句话老舍是对沙子龙说的,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