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它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我国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
关键字:园林艺术 古典园林 园林意境 诗画同源 融合与发展
引言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古典园林的定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的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古典园林,在词典上的定义是流传下来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被认为是正宗或典范的。
古典园林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利用自然山水、林木到人工造园的时期(公元前4000—公元前500年).造园艺术的萌芽时期,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公元前300—公元300的秦汉时期)。两汉时,私家园林也发展了起来,一公元些贵族、官僚在长安、洛阳两地建有园林。3.造园艺术的形成时期(公元265—公元589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再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与影响,这一时期,寺院园林极为兴盛。4.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公元581—公元907的隋唐时期)。由于经济得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唐代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贵族、官僚在京西筑园者甚多。
5.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高潮的时期(公元960—公元1125的宋辽时期)。宋辽的中国虽远不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但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也必然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古典园林的高峰期(公元1368—公元1911的明清时期)。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尤以康熙、乾隆两个时期为盛。
7.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峻,营造园林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致使连续性中断。
二、意境特征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园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离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园林意境自造园开始便赋予了造园的动机、目的,直至造园结束。园林能给游人感知,而由此产生共鸣,皆由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所致。
首先,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江南现存的私家园林中,不少园林的造园者,都是有文化、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由于其抱负在当时得不到发挥,便产生了寄情于山水、看破红尘、隐退山林的想法。如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40年),园主王献臣,因仕途不得志,隐退苏州,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是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以寄托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拙政园景点之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与谁同坐轩等,便是当时造园者看破红尘,寄情于景物之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如怡园的造园者顾子山在浙东做官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园中的“锁绿轩”、“金栗亭”、“碧梧栖凤馆”等都流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贵的生活态度。
以上两例证明,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指导着景物的构筑。虽然意境和景物是两个不同方面,但园林景观的营造构筑,是以园林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指导的。如园林景观中建筑的层次、石块的颜色、质地等;水系的曲直、开合;树木的高矮形态,均根据意境的立意要求,并为烘托渲染意境的气氛而确定。因此,园林意境存在于园林景物创造的全过程中。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刻体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时空。而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三、中国的诗画同源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林,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山水画和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简单的讲,写实就是还自然的原貌,而不着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写意则不然,它虽然也要顾及到自然的原来面貌,但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就象是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发法再现于园内。《园治》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在《园治》中,像这种说法曾多次提及。
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王维中就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但是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是不同的“画意”借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诗情不像画那么直观,不能单靠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因此我们把“观”改成“味”。古典园林借助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气候的变化而赋予诗的意境美的见解在《园治》中也提到了很多。这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谋求诗的意境美的做法,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
四、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元,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
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体会到,并运用到现在的园林设计之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提升当今园林设计的品位。读了《园说》和《园冶》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自己看不懂的,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敢贡已见,求教于今之方家。老去情怀,期有所得,当秉烛庚之。”是何等情怀,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似乎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为了让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继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
2.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
3.彭一刚,198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1:1-6;3:10-12
第二篇: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说》和《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说》和《园冶》有感
0.引言中国园林艺术的渊源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亲密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呈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产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吐露为设计园林的领导思想,因而发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意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园林意境开创时期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代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代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景致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斥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巨匠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1.古典园林的定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主要遗产,它被举世公以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寻求自然精力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标,从而到达“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的造园艺术历史长久,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运动。古典园林,在词典上的定义是传播下来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景致区,在必定的时代内被以为是正宗或典型的。
古典园林分以下几个阶段:
0.1应用自然山水、林木到人工造园的时代(公元前4000—公元前500年)
0.2造园艺术的萌芽时代,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公元前300—公元300的秦汉时代)。两汉时,私家园林也发展了起来,一公元些贵族、官僚在长安、洛阳两地建有园林。
0.3造园艺术的形成时代(公元265—公元589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统治阶级争取剧烈,国度处于决裂状况,再加之道教、佛教的风行与影响,这一时代,寺院园林极为兴盛。
0.4造园艺术的成熟时代(公元581—公元907的隋唐时代)。由于经济得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唐代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贵族、官僚在京西筑园者甚多。
0.5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高潮的时代(公元960—公元1125的宋辽时代)。宋辽的中国虽远不是一个富强的国度,但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绩。这些也必定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
0.6古典园林的高峰期(公元1368—公元1911的明清时代)。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提高,尤以康熙、乾隆两个时代为盛。
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格,营造园林的社会基本不复存在,致使持续性中止。
2.意境特点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到达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气象更为深入、更为高等的审美范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出色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意志品德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集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到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气象,暗示更为深广的优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限”。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华。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越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义相统一、相激发时,才发生园林意境。其特点可作如下说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光而演替变更。这种时序的变更,园林上称“季相”变更;朝暮的变更,称“时相”变更;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更,称“景象”变更;有性命植物的变更,称“龄相”变更;还有物候变更等。这些都使发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更。
在意境的变更中,要以最佳状况而又有必定呈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况的呈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光和特定的气象条件下,才是充足施展其沾染力的最佳状况。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况的呈现,从时光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美。
园林的意境完整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力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分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园林意境自造园开端便赋予了造园的动机、目标,直至造园停止。园林能给游人感知,而由此发生共识,皆由园林意境的特定后果所致。
首先,造园者的思想情感、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阅历等,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江南现存的私家园林中,不少园林的造园者,都是有文化、有抱负、有才能的人。由于其抱负在当时得不到施展,便发生了寄情于山水、看破红尘、隐退山林的想法。如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40年),园主王献臣,因仕途不得志,隐退苏州,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是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以寄托自己当时的思想情感。拙政园景点之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与谁同坐轩等,便是当时造园者看破红尘,寄情于景物之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不同的思想情感反应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如怡园的造园者顾子山在浙东做官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园中的“锁绿轩”、“金栗亭”、“碧梧栖凤馆”等都吐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贵的生活态度。
以上两例证明,园林的意境发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发明进程中,领导着景物的构筑。虽然意境和景物是两个不同方面,但园林景观的营造构筑,是以园林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领导的。如园林景观中建筑的层次、石块的色彩、质地等;水系的曲直、开合;树木的高矮形态,均依据意境的立意请求,并为衬托渲染意境的氛围而断定。因此,园林意境存在于园林景物发明的全进程中。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入领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括的时空。而到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发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后果,给予游赏者以情义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阅历的记忆联想,发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入悼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大师所寻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3.中国的诗画同源
对于意境的寻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林,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山水画和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中国画的最大特色就是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差别毕竟在哪里?简略的讲,写实就是还自然的原貌,而不侧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写意则不然,它虽然也要顾及到自然的本来面孔,但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就象是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发法再现于园内。《园治》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在《园治》中,像这种说法曾多次提及。
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宋代有名文学家苏轼在评王维中就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接洽和不可分割的。但是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是不同的“画意”借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诗情不像画那么直观,不能单靠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因此我们把“观”改成“味”。古典园林借助听觉、味觉以及应用时令、气象的变更而赋予诗的意境美的看法在《园治》中也提到了很多。这种综合应用各种手腕以谋求诗的意境美的做法,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
4.园林艺术的融会与发展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代,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伎俩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会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途径上,民族的融会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定是各个民族优良精髓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止,这个断层是无法补充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毕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当不断尽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髓,强调的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http://)
第三篇:读园冶有感
读《园冶》有感
张越 1301030108 《园冶》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也是世界造园学最早的著作。其作者计成是明末造园师,能以画意造园。他“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因此,久资林园。计成还是一位诗人,时人评价他的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是他提出了著名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理念。《园冶》原名拟为《园牧》,有经管构制之意。曹元甫建议改为《园冶》,“冶”原为铸造熔冶,引申为精心营造。读罢《园冶》,不禁感慨造园技艺的深奥与趣味,下面我选取了几个感兴趣的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是指:因地制宜,根据地基的高低不同,对地形进行整修,比如有些树木遮挡人欣赏美景的视线就要把枝条修剪;园中有溪流就要设法让其流经石上,石水相衬;开辟小径不妨选在偏僻幽静的地方,并使其蜿蜒有致等。“借”是指:晴川叠翠,古寺飞悬,只要是可见之景,都可借来为我所用。尽管园林分内外两个区域,但取景不受限制,远景、近景可以相互搭配映衬。借景的方法可以分作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使有限的空间向无限外景中扩展,帮助营造园林的审美意境。
“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造园之前,有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相地:踏勘选定园址,对整体布局有个大致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构筑成园。踏勘主要是观察周围的地势地形和自然条件,并对其进行建筑学和风水学意义上的评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山林地优借,城市地欲掩,村庄地野趣,郊野地清静,傍宅地巧用,江湖地借景。
“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中国古典园林的堪舆之说与形式之美是相互交融的。“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学把天道运行、地气流转以及人的活动,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套理论。在建筑选址上,堪舆学讲究“藏风聚气”,一般选择在山环水抱、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立基。立基之处要求既能进出自由又相对封闭、空间完整均衡。建筑物朝向必须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以前会觉得这种方式过于迷信,现在看来这本身就是中国古人生存智慧的一种反映。身处山明水秀之中,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佳木,面前是清莹如玉的碧水悠悠,怎能不怡然自得。
“路径寻常,阶除脱俗。莲生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是”。园林中的各种路面,不仅起分隔空间、组织路线的作用,还可以提供休闲休憩的场所。另外,造型不
一、风格迥异的路面,还直接构成优美独特的景观。铺路要与园中的景色相搭配,和周围环境相协调。若铺地的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则更胜一筹。
中国古典园林中处处都有假山的身影,可谓无园不石,无石不园。那些被精心搜集用以叠山的石头,在园林中有了生命力,成为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逗。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叼人力。”古典园林建造的最高追求,就是将人的某种情怀,以山水建造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超越世俗的境界里静享自然之美。这些假山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体现出造园者的性情和品味。
古时造园,不是在建造一座生硬的建筑群,而是在造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体。优秀的园林是有性格有态度的,抒造园者之情,表园主人之意,动园中人之心。汇江河山川,聚古木奇石,演化出人间仙境,终于一园,“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人在园中,园为人所用,我们在做园林设计的时候,应好好考虑人和园的关系,不要一味追求设计上的创造性而忽略人的感受和使用。古典园林的精髓不会过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尽情的加以运用,建造实用、优美,富有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的园林。
第四篇:读《园冶》有感
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读计成《园冶》有感
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我想这应该是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
起初只是觉得恰到好处的利用园林的四大元素,即山、水、植物、建筑,就可以很好的造园。其实却不以为然,园林中的门道又岂止是表面的这四个元素这么简单。园林也是一门深奥的中国艺术。《园冶》有曰:“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园冶》中的造园艺术我想并不是我一下就能理解,我只能在这里简单的谈谈我的真实感受。书中的各个元素介绍的很是详细,从相地开始就是一门艺术。不同的的地址有着不同的景色,也有着不同的诗意。看来计成更是对自然景色有着青睐!而人们的后期改造也只不过是在不规整的自然以外进行修饰。使得迷人景致可以更好的令人观赏而不被人破坏。看着计成的描述我也似乎走进了这番景色里。而这也只是造园之前的景致,竟也被他描写的如此美好。更让我觉得他似乎已经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可见在选址时已经构思好了如何才是适
合这地方的最佳建造方式及造景后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也应了书中这样一句话“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园冶》接下来的描述中我更是沉迷在了计成的搭建艺术、分割艺术、葵花艺术等中。看着他的搭建艺术,仿佛觉得他不仅是一位造园家,更是一位建筑家。而建筑的得过程中又能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建筑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构筑物,而是蕴藏着一份对大自然的既敬畏、又包含的的情感。建筑也被融入了情感这样的园林真可以做到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栏杆、门窗、铺地的设计可谓是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更精深的表现。门窗的图式把中国的佛教的具有代表性的佛物,中国的吉祥瓷器等等应用在了园林建造中。使这些死物有了生命。同时也应了中国的民俗。它既适应了人类的生活与文化,也丰富了精神和物质的事物;同时,甚至将研究对象伸延至人们的内心的生活与文化。这样的设计,已摆脱以前的狭隘与执着,成为园林的创新和建立了独立概念。在《园冶》中我最喜爱的一部分是“借景”,也许计成是一个喜欢变化,喜欢制造情趣的人。用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五种方式应用在造园中。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当远借时,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当邻借时,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当仰借时,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当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当应
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间接借景是一种借助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由于静止的水面能够反射物体的形象而产生倒影,镜面或光亮的反射性材料能映射出相对空间的景物,所以,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有助于丰富自身表象以及四周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使景非景,似有似无,一景两看。五种方法的借景这不仅增加了观景乐趣,也通过聚隐透借,幽曲疏露的方法,利用有限空间,表现出隐逸的山水文化趣味。使园中的游人可以体验到什么是用空间包裹时间。而进入的人们也可能会成为景中景或是其中的一个元素。意境已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同时意境的感染力也被放大。将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更唯美的表现出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立意,成功的达到的造园意境和艺术效果。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构想,充分的表现了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在感叹计成的《园冶》同时,也不禁对他的写作才华心生爱慕。文体方式,一咏三叹,感怀物事。骈文形式,精神超越的美感所在。话语简练却不使内容,用词精炼,表达却美轮美奂。仿佛令人真的身在其中。
通过对《园冶》的略读我重新认识中国古典园林,透过形式,超越诗情画意等浅层内涵,深入实质,廓清主要特征,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园冶》是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一个园林奇葩。
第五篇:园冶——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目录
摘要„„„„„„„„„„„„„„„„„„„„„„„„„„„„„2 1.前言„„„„„„„„„„„„„„„„„„„„„„„„„„„„„3 2.定义„„„„„„„„„„„„„„„„„„„„„„„„„„„„„3 3.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3 3.1商周时期„„„„„„„„„„„„„„„„„„„„„„„„„3 3.2春秋战国时期„„„„„„„„„„„„„„„„„„„„„„„3 3.3魏晋南北朝时期„„„„„„„„„„„„„„„„„„„„„„3 4.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3 5.中国古典园林分类„„„„„„„„„„„„„„„„„„„„„„„4 5.1中国园林按照地理位置„„„„„„„„„„„„„„„„„„„4 .2按照占有者身份„„„„„„„„„„„„„„„„„„„„„„4 6.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4 6.1借景种类„„„„„„„„„„„„„„„„„„„„„„„„„4 6.1.1近借„„„„„„„„„„„„„„„„„„„„„„„„„4 6.1.2远借„„„„„„„„„„„„„„„„„„„„„„„„„4 6.1.3邻借„„„„„„„„„„„„„„„„„„„„„„„„„4 6.1.4互借„„„„„„„„„„„„„„„„„„„„„„„„„4 6.1.7应时借„„„„„„„„„„„„„„„„„„„„„„„„4 6.1.6俯借„„„„„„„„„„„„„„„„„„„„„„„„„4 6.1.5仰借„„„„„„„„„„„„„„„„„„„„„„„„„4 6.2借景方法„„„„„„„„„„„„„„„„„„„„„„„„„4 6.2.2增加高度„„„„„„„„„„„„„„„„„„„„„„„4 6.2.3借虚景„„„„„„„„„„„„„„„„„„„„„„„„4 6.2.1开辟透视线„„„„„„„„„„„„„„„„„„„„„„4 6.3借景手法„„„„„„„„„„„„„„„„„„„„„„„„„4 6.3.1抑景 „„„„„„„„„„„„„„„„„„„„„„„„„4 6.3.2添景 „„„„„„„„„„„„„„„„„„„„„„„„„5 6.3.3夹景 „„„„„„„„„„„„„„„„„„„„„„„„„5 6.3.6漏景 „„„„„„„„„„„„„„„„„„„„„„„„„5 6.3.5框景 „„„„„„„„„„„„„„„„„„„„„„„„„5 6.3.4对景 „„„„„„„„„„„„„„„„„„„„„„„„„5 6.4借景内容„„„„„„„„„„„„„„„„„„„„„„„„„5 6.3.1 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5 6.3.2借天文气象景物„„„„„„„„„„„„„„„„„„„„5 6.3.3借人为景物„„„„„„„„„„„„„„„„„„„„„„5 7.总结„„„„„„„„„„„„„„„„„„„„„„„„„„„„„5 8.参考文献: „„„„„„„„„„„„„„„„„„„„„„„„„„6
园冶——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马昕璐
摘要: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既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
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关键词:园冶;借景;造园
1.前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这本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也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书中把“因”与“借”相结合,系统的讲述了我国造园技术的各个层次。在此处,“因”所指的是院内,主要说明的是如何利用园址自身的条件加以改造与加工。“借”则指的是院内外景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在此书中特别强调的是“借景”。“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他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在园中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墙,使园内外的景色尽收眼底。如果遇到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2.定义: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之一,指的是建造者有意识的把园外的景物“借”到我们所贴近的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如此而形成了格局不同,但在总体之中又会相辅相成的新景色。这一手法所形成的景物在园林中占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手法的主要目的则在于把各种在形态、声音、气味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原本的景色空间中来,使的原本的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由于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从而形成了现在多样的园林景色。
3.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3.1商周时期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3.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3.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4.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
园林总的来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得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协调、相互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5.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5.1中国园林按照地理位置
可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 5.2按照占有者身份
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6.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6.1借景种类
6.1.1近借。
在园中眺望点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6.1.2远借。
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6.1.3邻借。
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6.1.4互借。
两座园林或者是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6.1.5仰借。
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者相邻寺院的高塔。6.1.6俯借。
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美好景物。6.1.7应时借。
借助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者一天中的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河即时的动态景观。
6.2借景方法 6.2.1开辟透视线
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6.2.2增加高度
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者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6.2.3借虚景 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园的水榭。
6.3借景手法 6.3.1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6.3.2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农家乐园区的垂柳下观赏远景时,景色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6.3.3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6.3.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6.3.5框景。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6.3.6漏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6.3借景内容
6.3.1 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
如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 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6.3.2借人为景物。
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 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6.3.3借天文气象景物。
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7.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从山水造景到空间的意匠,以及一系列空间处理的技巧和手法,都偏重于感性形态,但在感性的经验中,却又充满着古典的理性主意精神,在艺术思想上提出了许多对立的范畴,闪耀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辉。中国古典园林将园林与自然溶于一体,使人在观赏中也更贴近自然,相信我们也能更加体会那种意境美。
参考文献: [1]朴爱民景观论文—浅谈中国古典造园艺术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张薇,《园冶》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7-139.[4]陈植,《园冶注释》卷1《说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1.[5] 陈有民.文化论.中国园林2007年06期
[6]论园林造园的艺术特点--《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