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课体会
备课感受
一、英语备课有几个必要环节 1)吃透教材内容、知识中难点;
2)理解教材设计意图,是在语境中呈现知识,让学生感知,还是要求学生根据语言结构操练;是听力输入接受信息,训练听力,还是阅读输入信息,加强阅读理解;还是在接受新知的基础上机械操练、意义操练或用语言完成任务;
3)分析学生情况,原有认知基础,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习惯等;
4)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本节课结束时能够达到的标准; 5)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学环节中有递进层次的主要教学活动(可以在教案中写出主要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
6)作业设计
7)板书、教学资源准备
8)可有课后反思,或课后在教案中的活动或教学环节旁注上灵感、启发、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建议等。
二、备课时还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1)写出教学流程图,更明确教学环节和主要活动顺序与相互间的关系;
2)考虑教师活动同时,要考虑学生活动,不能只是看、听和重复,要有思考和实践;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活动可以有几种不同的预设; 4)课前考虑好导入的活动、教师所用语言;呈现新知的方式、途径、教师引导的语言;操练过程中学生有哪些体验、感知、理解和学习、运用的活动;
5)要考虑遇到偶发事件如何应对,哪些环节容易引发学生分心、走神或躁动;
6)考虑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具体形式;
7)年轻教师备课易细,避免课上漏掉内容和环节,有经验的教师不必过细,备课时考虑好,细想整个过程、活动和语言,但不要每句话都写出,特别是学生要说、要回答的内容不可能事先知晓,教师应是大致估计,不致使教学完全按教师预设的一字不变地进行。
8)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写卡片、准备实物教具、图片、照片、课间、录音等,不要因缺教具和学具影响教学效果。
三、老师平时很容易忽视的问题:
1.确定教学效果评价、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几个方面是我以前是忽视的,没有在备课时所考虑的。
尽管老师们备课的方式因人而异,但备课中所需要考虑的一些要素我想都应该是共同的: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需要,确定教学路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确定教学效果评价,选择和准备教具,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在考虑这些因素时,不同的教师可能在备课的详略上有所差异。但是往往有些老师将确定教学效果评价、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几个方面给忽视了,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课上说的什么,我能在备课中全写出吗,其实你可以预设、或期望在相应情境中,预期、期望学生能说出什么、想说出什么、可能会说出什么,这样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输出的语言与所学内容有差异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解、记忆、想像发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学环节中有递进层次的主要教学活动,这个教学活动包括了主要活动和可选择活动。我以前设计的活动就是以主要活动为主的,很少涉及到可选择的活动。我一直误认为,根据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完成我所设计的主要的活动已经很不错了,上课的时候是没时间再做可选择的活动,这可选择的活动是没有必要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个可选择性活动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没有注意到的吧?只有参赛或者要show的教案才考虑到的吧?这个其实还是很必要哦,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需要好几套方案,就像鸟巢的供电就有4套独立系统,防范意识超强啊。上课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没有内容可上了,或者有些太难或者太乏味,需要做调整,要是事先有选择“备案”的话,就不会那么慌张了吧?
3.忽视了教学反思的作用。
做教师时间长了,肯定在教学思路和教学习惯上开始固化,包括教学反思的方式和范围,不想动笔写。我以前还就给自己找来一个有利的借口:没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利用外出观摩学习、校内老师们相互听课、评课等方法去开阔思路,但最关键的是事实求是的分析自己每节课的效果,适当放大一个或几个教学环节,没准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呢!坚持写教学反思,多则多言,少则少言。
不会反思的老师永远成不了名师。叶谰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教授巴里斯在《培养反思力》一书中说 : “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一般的教师成长。”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也有的专家认为:优秀教师 = 教育教学过程 + 反思。
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自我的有效措施,其实许多名师就自觉地进行着这一行动,且收到显著的成效。课后反思实际上是一次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的再备课,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对于教师的备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
第二篇:创新备课体会文章
关于备课改革的一点体会
自我校实行备课改革以来,已经有一年了。在这短短的一年中,我体会到备课改革的优势,将一些优秀教案拿来“据为己有”;将以前的教案加以增删修补,改头换面;只有部分教案是需要从零开始的。这样不仅可以资源共享,选用优秀的教案,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用来钻研和学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革后的备课纸分为两栏,左边三分之二处用来写教案,右边三分之一处用来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三分之一”中的几点做法。
一、写教学中的亮点。成功的教学,体现了老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去设计教学环节,去驾驭整个课堂。因此在这“三分之一”中,可以将教学实践中自己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的和值得探究的做法记录下来。别开生面的导入新课、由浅入深的提问、承上启下的过渡、画龙点睛的小结、举一反三的练习设计、标新立异的板书等,这些都是教师们在教学中的亮点,是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将其及时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引用和完善,定会直接促进老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写教学中的灵感和创新思路。教师备课只是能保证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但是,无论多么详尽的教案,也是纸上谈兵,不可能完全符合课堂实际情况,更不可能预见课堂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等,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冲破备教案的框框,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如变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插入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手段和习题等等。课后及时地将这些灵感和有创新价值的做法写在“三分之一”中,对于以后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必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写学生的感受感想。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有没有产生直接、深刻的体会。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常会产生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好见解,老师要积极予以肯定并虚心接受,及时将它记录在这“三分之一”中。这既是提倡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了学生,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师的思路,使教师的教学能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写符合实际的教学思路。教师上完课之后,应在这“三分之一”中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性思考,体会学生的反馈情况,设计下一次课堂教学新思路,并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要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时缩短备课设想与实际教学的客观差距。
五、写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由于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决定了教师难以真正全面把握好每一节课,因此教学实践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妥、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教法选用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练习手段缺乏趣味性等等。教师应当客观地面对这些失败之处,及时将问题记录下来,并进行思考,从主观上寻找原因。还应请同事听课,征求意见,采取多种形式,找出不足之处,使之成为今后教学中的经验,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弥补和解决,从而改进今后的教学。
这些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闪光点,它们稍纵即逝,如果不注意积累,很快就会忘掉,课后及时去捕捉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再经过“精雕细刻”,就会不断改进,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能力。
不要小看备课纸的“三分之一”,它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会大有裨益。
备课改革心得体会
沿袭了多年的备课形式和评价管理制度,虽然是封闭的、呆板的,给教师增加了很多负担。但为了应付检查,教师们只好硬着头皮去进行所谓地备课。终于,在2001年10月,一套题为《备课>资源化+个性化》的备课改革方案向传统的备课观提出了挑战,并提出了新的实施方法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今,这套改革方案付诸实施已经一年多了。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已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备课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及收益,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心得体会。
一、备课形式变了,备课变得轻松了、灵活了。
备课改革后,备课形式变了,采用活页纸代替装订成册的备
课本,每页按3:2分成两栏,第一栏写首次教学设计,第二栏写教学后记及再上此课时的修定意见。有了这种新的备课形式,教师就可以把教参上的精彩片断,或杂志上的课堂实录,或听课笔记上的优秀课例,或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等剪贴、复制到活页纸的第一栏,然后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进行增删,修补,甚至改革创新,从而既保证了备课设计博采众长,不断地学习、汲取新东西,又减轻了教师繁重的抄写工作,避免了大量重复低效的劳动,使备课真正变得轻松、灵活了。比如,在备《乡下孩子》这一课时,我就把一次听公开课时的笔记剪下来贴到活页纸的第一栏,其中有一个环节,上公开课的老师放了一段乡下各种动物叫声的录音给学生听,考虑到我们平时上课不可能有这样的教具,于是我便在第二栏进行了修改创新,重新做了设计,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先一一地学学乡下所能见到的动物的叫声,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全班学生同时发了各种叫声,以创设一种乡下热闹的 情境。后来,在课上我便这样实施了,效果很好。
二、备课评估侧重点变了,备课的实效性增强了。
备课改革后,对备课设计的评估不再拘泥于篇幅、详略、书写
格式等表面的形式,而是着重收集资料,学习他人及设计更新上的创造性劳动程度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因此,备课的实效性增强了。课前,教师把精力花在对上课确实有用的资料收集、活动设计上,课后,活页纸的第二栏为教师总结教学中的得失成败提供了舞台,为今后撰写教学论文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利于不断提高备课、上课水平,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本学期教学顾问陈校长听过我的一节课,题为《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后,陈校长及时地与我进行了交流,指出了课上的优点与不足,回到办公室,我便在活页纸的第二栏把整理过的交流意见写在上面,为今后备课、上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之,我坚信,备课改革如能长期地坚持下去,必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边备边学
边思边创
扬州市东关小学
吴玲
多年来,教师抄写教案其工作量大,耗时多,成为教师的一大负担,而这种只重形式,忽视实际,只重书写,忽视钻研,写是一套,教是一套,貌合神离,备教脱节,乃形式主义的繁锁哲学。针对备课过程的这一弊端,我校率先打破传统的备课形式,推行备课改革,将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提出“备课>资源化+个性化”的新策略,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经过一年这样的备课实践,本人以为这样的备课是以学习、思考为主线,贯穿其始终的。
首先,让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博览的过程。
我们现在备课时,首先要找,找到有关本册教材上的内容,有关本课的内容,再看,看到有用的内容还要圈划,然后再剪贴,并作批注。这样,一找、一看、一划、一贴、一注,动用了多种感官,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能说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吗?找来的一篇篇教学设计,教学精彩片段,怎能都拿来用呢?但所阅读的一篇篇材料,又往往对领会教材重点、难点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也许就是一个“厚积”的过程吧,长期坚持这样的学习,克服了盲从,不唯教参、不唯教案,博采众家之长,汲取他人之精华,为我所用,慎辨去留,尤裨益于自己教艺的提高。
其次,让备课过程成为教师有思考地借鉴的过程。
学习别人的任何经验或方法,决不能简单地模仿或照搬。一年的备课实践告诉我,没有哪一篇别人的现成教案能适合本班学生实际,可以拿来就用的,而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加以借鉴。也就是说,教者更要多动脑筋,从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能力、教师自身素质等实际出发,目中有“人”,更重视学情。与已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相吻合的部分,就“成块”地采用;与已不合的部分就调整后再用或不用。这样的处理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让它纳入到自己的教学轨道上来,这都需要教师充分思考,综合诸家之长,最终落实到课堂四十分钟上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学的质量。这对于教师来讲,也许这一课并不是四十分钟就能备好的。课堂仅四十分钟,但属于教师的时间能有多少呢?这恐怕就是叫做“薄发”吧!没有前期的“厚积”哪来课堂上的“薄发”呢?这更不是以前“抄教案”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这一备课过程,对自己来讲是一个提升,对教学过程来讲是个优化,当然,最受益的是学生,这不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学”这一教学宗旨吗?
再次,让备课的过程成为教师创新的过程。现代社会是一个倡导张扬个性,鼓励创新的时代,而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因此,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我们应当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对于成功的经验,我们要采取“拿来主义”,经过改选、消化,吸纳其中有利于我们创新的成份,决不能食而不化,生搬硬套。同样的教案,不同教师在使用时,却可以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对教法处理时,加上教师自己的某些独特构思,便可形成一篇课文的新的教学设计。因而,成功的、出色的教学活动,常被人誉之为“艺术”,原因就在于此,这就体现了每一位教师的创造才能。
这样的备课,重在过程,看似写得少了,其实学得多了,思得深了,于教者自身来说,每备一课都在学习、思考、创新,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更好,收获更大。
第三篇:暑假集体备课体会
2011暑期集体备课心得
8月25日在中山小学听取了XXX老师对人教版三、四年级教材的解读说明让我加深了对教材的认识颇有感触。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待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合理的预案、拓展教学思路,提高业务能力。
首先,我认为个人钻研是集体备课的基础,因为每个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加工处理也是不同的。集体备课前,应先布置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集体备课时,提出自己的思考、经验、困惑,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有了充分的思考和酝酿,教师才能主动参与,畅所欲言,以个人的思考凝结集体的智慧,最终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
其次,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应是求同存异。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期望一个教学方案放之各班而皆准,显然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教师们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蜜蜂采集花粉酿蜜”的观点,应该是我们对待集体备课的积极态度。
最后,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是解决问题。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定位在研讨并解决问题上,就有利于教师在设计教案的基础上开展自我反思,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也就有利于紧扣教学的需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进行释疑解惑;还有利于避免备课中照搬照抄的现象,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论中深化认识,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其实集体备课可侧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备教材:把握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各章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研究教学难点;做好“用教材教”的研究与设计。(2)备教法与学法: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3)备教学资源: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做到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有机结合;搜集、共享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教学网站、教学课件,自制课件与教具、学具等。(4)备学生:对学生中已经出现的错误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矫正策略,对下阶段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等。
无论是教材的使用,还是课上教师的反应技能都要求我们透彻理解课标的精神,钻研教材,广泛阅读,开阔视野,虚心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第四篇:备课磨课体会
备课和试教给我很多收获,同时也给我很多遗憾。就像一个平面上画圆,随着圈起来的部分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圈外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化很大。
这是一节学校的教研课,这节课我试教了三次,每一次都给我不同的感受,当我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课堂的经历和生成是不同的。学生思维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我需要根据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是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过程。每次和同组的老师们交流,总是有很多发现,如果说从课中能感受到学生的智慧,那么这也是我们组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想,一节好课的背后需要深刻的思维方式,翔实的资料的掌握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我想老师在从中需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深入研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这节课的内容,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我,都是有很大挑战性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从学生中来,学生的第一组数据出不来,第二组数据就不会出现,就无法进行数据的比较和交流,这节课就无法上下去。对于学生来说,挑战就是在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小组合作要求很高,这是一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这样就需要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挑战的。
我一直认为,“磨课”的道路上学生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学生探索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要求学生去进行交流、合作和研究,但是课堂只有40分钟,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取舍,我是选取老师讲、学生听,还是花时间和力气让学生自己探究,我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肯定选取后者,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另外一个问题是当学生自主探索成果达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教师应怎么办?是匆忙讲给学生听,还是再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去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形成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我想,我会选择后者,但是教师要做的是要进行有效的引导,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验证。
一节课的研究,需要教师在“磨课”中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能力,在这节课中,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使学生在这样的研究交流中逐步形成知识技能,同时,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这次上课和“磨课”,我感触很深,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学之路的宽广与魅力,有了以下几点感受,和大家一起共勉:“磨课”的道路上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个体成长需要团队的精神;老师要及时反思和积累,这样教师才会在磨课中成长起来。
通过这次磨课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新东西,我感觉教师离不开的人是学生,教师离不开的那片地是课堂,教师的教学就是在与学生的不断磨合、不断评价中适应着学生的需要、提高着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磨课的目的离不开以下几方面:
一、把课“磨”得能离学生“近”一点
学生是一个“平凡人”。我们的课应降低“门槛”,在平常生活中切入、展开、提升,不要一开始就高深,让学生顿生惧感,而应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道路上、在亲切的生活情景中攀援高峰
二、把课“磨”得能与学生“亲”一点
学生是一个“有情人”。我们的课应充满“感情”,在知情合一中关联、张扬、升华,不要一开始就枯燥,让学生产生倦意,而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意绵绵中、在知识的情景交融中情投意合。他们把能与我们同玩视为荣耀而努力。
三、把课“磨”得能让学生“强”一点
学生是一个“思想者”。我们的课应体现“高度”,在思维锤炼中发生、加深、延伸,不要一开始就平淡,让学生缺乏挑战,而应让学生在知识的磨难中、在思维的碰撞中耳聪目明。注重教学 的参验味,力求讲得少一点,让学生参与多一点,在参与中质疑问难;力求扶得少一点,让学生体验多一点,在体验中释疑解难。
四、把课“磨”得能使学生“灵”一点
学生是一个“发明家”。我们的课应追求“创新”,在探索研究中联想、猜想、创想,不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让学生缺少创造,而让学生在知识的空白处、在思路的发散处浮想联翩。一堂课,就是一座“畅想屋”,天高任鸟飞;一堂课,又是 一座“点子库”,海阔凭鱼跃。注重教学的创新味,知识的“再创造”、解题的“再创造”,让学生在创造中笑口常开。
“磨”课,有付出就有收获:“熟悉着学生的熟悉,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挑战着学生的挑战,梦想着学生的梦想„„”
第五篇:网络备课的体会
电子备课的心得体会
电子备课,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传统的备课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价值。
①电子备课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当教师能掌握和熟练的运用计算机操作技术后,采用电子备课,可以克服传统备课方式中教师过多地把时间花在查找资料和书写等方面的弊端,使教师把更多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做上课的准备上来。另外电子备课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也更利于反复修改自己的电子文本,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②电子备课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搜集处理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
③电子备课便于教师组建个人教学资源库。采用电子备课,教师可以把平时在网络和报刊中看到的相应资料、课件等,很方便地通过拷贝和输入保存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去,对自己的教案采取动态管理与日臻完善。这种不断更新、完善和充实的动态过程,可以使教师经过多年的积淀后,形成一个十分完善的个人教学资源库。
不管采用何种备课方法,认真备课、精心备课、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才是关键和根本,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到位与否,比采用何种备课方式重要得多。
不认真备课,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是不可能提高的,教师对备课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