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

时间:2019-05-12 07:5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

第一篇: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

《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

玛丽·斯奈尔—霍恩比在 1988 年出版的 《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中,全面考察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法;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本在文化语境中的作用,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的观点。斯奈尔—霍恩比在书中阐发了场景一框架语言学、言语行为、格式塔语言学、原型学等这些语言学相关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和作用,拓宽了翻译工作者的视野,引发了他们对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审视和思考。

在本书的引言部分,斯奈尔—霍恩比首先回顾并分析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本书的目的是:“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gap…, it is rather an attempt to present recently developed concepts and methods, both from translation theory and linguistic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be usefully employed in the theory, practice and analysis of literanl translation.”之后变提出“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viewed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的独特见解,即应该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后简单介绍了本书中主要章节内容。

在本书第一章中,斯奈尔—霍恩比首先分析了西方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分为两派: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并指出了这两种研究的变化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向:literary and linguistic orientations,前者将翻译归为比较文学的分支,后者将翻译归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在此部分作者着重对欧洲翻译研究的两个流派: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前者视翻译研究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后者则把翻译研究归于比较文学之下。通过对莱比锡学派理论的考察,斯奈尔—霍恩比发现这些理论过于强调语言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其研究的视角较为狭窄,因而无法满足翻译研究的需要。此外,她在考察操纵学派翻译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这一学派所讨论的内容囿于文学翻译,也具有狭隘性。她认为,翻译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包括文学文本,也要包括普通文本和特殊语言文本,因而,操纵学派也同样不能满足翻译研究的需要。接着,斯奈尔—霍恩比又介绍了翻译研究综合法的理论基础: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和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格式塔整体 原理是心理学的一个范,它强调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关联,所以不能仅仅通过对部分的分析来理解整体。同样,原型学注重的是聚焦和细微的差异,斯奈尔—霍恩比运用原型框架,强调各种翻译文本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最后,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综合研究方法,并做了详细地介绍。

在第二章中,斯奈尔—霍恩比提出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的观点,因此,她首先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有关文化概念的三个重要特点:firstly,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s a totality of knowledge, proficiency and perception;secondly, its immediate connection with behaviour(or action)and events, and thirdly, its dependence on expectations and norms, whether those of social behaviour or those accepted in language ueage.由此得出:称职的译者不但要有双语基础(bilingual),而且要有源语和目的语双文化背景(bicultural);之后斯奈尔—霍恩比又介绍了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趋向,比如把翻译视为文化转换而非单纯的语际转换、把翻译视为交际行为而非符码转换、目的论等;接着,斯奈尔—霍恩比又探讨了索绪尔的语言两分法,进而总结出了系统(system)、范式(norm)和文本(text)三者之间的关系:the polarized dichotomy is once again resolved into a spectrum or cline, with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system at the one end and the concrete reality of text at the other, between these two outer areas there is the language prototype or unmarked norm.最后,斯奈尔—霍恩比从层次(dimension)与视角(perspective)两方面探讨有关隐喻翻译的问题,指出隐喻不能由一个单独的词构成,而是在impact、object和sense中构成的,还介绍了三种隐喻:the “dead” metaphor;the “original” or “individual” metaphor;the “faded” metaphor,继而用例子来进行解释,她认为隐喻翻译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差异,由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概念转换方法与隐喻投射取向,隐喻意义通常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

在第三章中,斯奈尔—霍恩比主要围绕翻译、文本与语言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首先她探讨了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与翻译研究的潜在关系,指出语言存在反常性还语言学中比较常见的四种教条,同时也揭示出了机器翻译的局限性、人与机器相结合翻译的局限性,并指出目前发展比较完善的翻译方法是以人为主的机器辅助翻译方法,另外,她认为翻译研究不能抛弃语言学,尽管有些语言学教条阻碍了翻译的发展,但是一些语言学成果可以应用到翻译中 2 去,是值得借鉴的,并给出了翻译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事例。其次,她又探讨了篇章语言学与翻译过程中的文本分析问题,并给出了“由上而下”的文本分析思路:textual analysis, which is an essential preliminary to translation,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top down,” from the macro to the micro level, from text to sign;同时,斯奈尔—霍恩比也给出了文本分析的详细步骤:the translator‟s text analysis should begin by identifying the text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situation, as “part of a world-continuum”, the next step is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proceeding down from the macro-structure to the level of lexical cohesion and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tle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text, and finally strategies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translating the text, based on conclusions reached from the analysis;之后她就给出了实例对英语文本与德语译本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对比,从而对德语译本进行了批判,并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自己决定要保留哪些内容,另外还揭示出了对文学文本分析的重要性。第三,斯奈尔—霍恩比还探讨了查尔斯·菲尔莫尔的场景—框架语义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在翻译研究中创造性过程经常被忽视了,所以查尔斯·菲尔莫尔提出了场景—框架语义学,菲尔莫尔指出原形在本质上是经历性的(prototypes are essentially experiential),他还分别介绍了frame和scene的来历,指出:scenes and frames constantly activate each other,语言认知的场景、框架是通过交流得以激活并得到推进的;在场景-框架语义学理论下,译者应该首先接触文本的框架,然后从文本的框架中依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来建构自己的场景并激活这些场景,最后在他激活的这些场景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译入语的框架。因此,斯奈尔—霍恩比还给出了德语文本跟英语译本进行了详细地对比与分析。第四,斯奈尔—霍恩比又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公共告示(public directives)翻译中的运用及翻译此类告示时要考虑的几个因素,还介绍了并列文本了作用等,并给出了例子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斯奈尔—霍恩比主要通过实例来探讨了词义的动态特性和翻译活动中词典(单语、双语)的使用等问题,她认为翻译不可能是直接将词典中的词条放入译文中的,是需要译者进行综合考虑的,而且翻译研究的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文学文本,还应包括普通语言文本和特殊语言文本(法律、经济、医学、科技等)。

在第四章中,斯奈尔—霍恩比对“从特殊语言文本翻译到文学文本翻译”这 3 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该部分也是本书的重点。首先,她从原文的地位(the status of the source text)开始探讨,介绍了翻译理论家门最近提出的一些观点,如Vermeer提出“dethroning of the source text”,从Paepcke到Newmark、Holz-manttari,他们都强调“the situ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translation”,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the „reale Situation‟ is not present in a literary text”,然后斯奈尔—霍恩比提出了她自己的观点:“I would support this premise that a literary text does not exist in a vacuum;while it is not bound to a single, specific situation as is a road sign or a legal contract, it has its own situation relationship to reality”,同时,她也给出了原因;之后她又指出文学翻译有三个功能维度:one is the function of intra-textual coherence, second dimension is “functional interaction”, and thirdly,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s much as an act of communication as any other translation,也给出了一些例子,并提出了四种假设,对四个不同的文本从“situation of source text”、“function of target text”、“status of the source text”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她概括到:从文学文本到普通文本,再到特殊语言文本,译者的态度和使用的策略都是渐变的。其次,斯奈尔—霍恩比又讨论了翻译中的风格问题(the factor of style),给读者介绍了风格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对待风格的不同观点,同时也指出文本的体裁分析仍旧要遵循由上而下的分析步骤,在语义分析的微观层面上,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即“opaque and transparent style”;之后,斯奈尔—霍恩比又探讨了“style” 与“convention”之间的关系,“the more specialized the text, and the more specific the situation, the more the individual style recedes to make way for group convention”,Leech和Short也曾指出:“style,as a system of choices in language use by an individual writer”,因此,“for translation purposes, conventions can easily be studied and compared in several languages on the basis of parallel texts.”之后,斯奈尔—霍恩比又选择了四个文本从“syntax”、“semantics and lexis”、“formal text presenta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斯奈尔—霍恩比再次提出了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

第五章为全书的结尾,作者通过对本书第一版和再版的简单回顾,从而对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前景作了一些预测和展望。

斯奈尔—霍恩比借鉴、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提出建立翻译研究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并运用格式塔整体原理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强调文化背景对翻译研究的重要作用,提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的观点。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开阔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2014英语六级翻译必备技巧之综合法

有些句子单独使用一种翻译方法是很难翻译好的,需要用几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主从结构或逻辑关系等重新排列,即进行句子重组。

我们先来看一句汉译英:

例1 除了服务于说本族语者的需要外,英语也是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一些重要著作编撰时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著作并非总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编撰的。

这句话虽然很长,但其实只说明了一个问题--英语是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由句子可知,英语有以下功能:服务于以母语的人;在科学等领域编撰著作时使用。英语还具有一个特征:用于科学等领域的书籍编撰时,并非总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担纲。而在英语的两个功能中,本句尤其突出他的第二个功能,所以在翻译本句时要注意重点和句子结构的重组,有些部分可以处理成修饰语成分。

译文:English is a language in which some of important works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other fields are being produced, not always by native speakers,besides serving the needs of its native speakers.我们再来看一个由英文转换到中文的例子:

例2 The technical aspects or applications of knowledge are equally necessary for man and are of the greatest importance, because they also contribute to defining him as man and permit him to pursue a life increasingly more truly human.译文:对人们来说,知识的技能及其应用是同样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也有助于对人类本身下定义,同时允许人类追求日益真实的人的生活。

第三篇:综合法

2.2.1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⑴-------综合法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综合法。

【重点难点】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3.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1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和。

2直接证明的两种方法

【新课导学】

知识点一综合法的应用

问题:已知a,b0,求证:a(b2c2)b(c2a2)4abc。

思考过程:首先,分析待证不等式的特点。不等式的右端是,左端是。据此,只要,就能使得不等式左、右两端具有相同的形式。

其次,寻找转化的依据及证明中要用的其他知识。本例应用了就能实现转化,是证明的依据。

最后,给出具体证明。

这样,从已知条件、重要不等式x2y22xy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推理的出结论成立。

证明:

新知1.综合法定义

一般地,利用,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综合法。

2.综合法的要点:

3.综合法的证明过程用框图可表示。

【讲解例题】

例1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为△ABC等边三角形。

分析:这是一道三角、几何和数列的综合题。首先把已知条件进行语言转换,即和;接着把隐含条件显性化,即将A,B,C为三角形内角明确表示为。然后再寻找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利用把边和角联系起来,建立边和角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反思: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课堂练习:

1.求证:对于任意角,cos4sin4cos2

2.《全优课堂》75页基础训练

课堂小结:

1.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Q1,Q2,(可知),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由

因导果,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综合法是中学数学证明中最常用的方法,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

2.综合法证明问题,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宜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

3.综合法解题的步骤:⑴分析条件,选择方向;⑵转化条件,组织过程;⑶适当调整,回顾反思。

如何找到“切入点”和有效的推理途径是有效利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瓶颈”。

作业:

第四篇:综合法和分析法

课题综合法与分析法课时 1课时课型 新授课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精读教材P60-P64内容,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导学案的问题,二次阅读教材部分内容,并回答,时间为15分钟.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和质疑.3.必须记住的内容: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2.会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3.高效学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激发学习数学激情.学习重点

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学习难点

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一.预习自学

1.常用直接证明方法有和

2.综合法:一般的,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的思维过程的全貌可概括为下面形式:“已知→可知1→可知2→…结论”.3.分析法:一般的,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成立的条件,直至最后,把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的思维过程的全貌可概括为下面形式:“结论→需知1→需知2→…已知”..如果a,bR, 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时, 等号成立..如果a,bR,那么ab当且仅当时, 等号成立..如果a

2bc

a,b,cR, 那么

3

当且仅当时, 等

号成立.40.如果a,b,cR, 那么

baab、caa

b

bc

二、合作交流

1.若a,b,c是不全相等的实数,求证:a

2b2

c2

abbcca. 证明:∵a,b,cR,∴a2

b2

≥2ab,b2

c2

≥2bc,c2

a2

≥2ac

变式训练

已知a,b,c0,且不全相等,求证:a(b2c2)b(c2a2)c(a2b2)6abc

2.用分析法证明 求证:3621.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B.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C.综合法与分析法都是直接证法D.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同一题的证明中不可能同时采用

2.分析法是()

A.执果索因的逆推法B.执因导果的顺推法 C.因果分别互推的两头凑法D.逆命题的证明方法 3.以下数列不是等差数列的是()

A.B.π2,π5,π8

C.D.20,40,60 4.若P=a+a+7,Q=a+3+a+4(a≥0),则P、Q的大小关系是()

A.P>QB.P=QC.P<QD.由a的取值确定 5.已知

a,b

是不相等的正数,x

y,y,则

x的大小关系

是.6.用分析法证明(:15(2)

7.已知a,b,cR,abc1,求证:(1a

1)(1b

1)(1c

1)8

8.已知a,b,cR,abc1,求证:1a

11b

c

9

变式.已知a,b,c是两两不相等的正实数,bca

acb

bc

a

b

ac

3

综合法与分析法各有何特点?

【思考·提示】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求它的充分条件;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分析法与综合法各有其特点,有些具体的待证命题,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均能证明出来,往往选择较简单的一种.平时我们常用分析法探索解题思路,然后用综合法书写步骤.

第五篇:综合法分析法

综合法分析法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高考题:1.(2012安徽理19)

(Ⅰ)设x1,y1,证明xy111xy;xyxy,logablogbclogcalogbalogcblogac.(Ⅱ)1abc,证明

2、(2010全国卷1文数)(10)设alog32,bln2,c52则

(A)abc(B)bca(C)cab(D)cba 1教材分析: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知识遗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使课堂上进度比较紧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保证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节的教学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考点预测:1.高考题多以选择题和填空为主,是高考常考内容;

2.主要考察综合法。

授课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2.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ab(a0,b0).2(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

教学例题:

综合法证题

1、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2b2c2(abc)

2证明:左-右=2(ab+bc-ac)

∵a,b,c成等比数列,∴b2ac

acac 又∵a,b,c都是正数,所以0bac≤2

∴acb

∴2(abbcac)2(abbcb2)2b(acb)0

∴a2b2c2(abc)2

abba例

2、已知a,bR,求证abab.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

进行。

证明:1)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

a,b对称,不妨设ab0.ab0

aabbabbaabbb(aabbab)0,从而原不

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ab0,aabbaa1,ab0,ba()ab1.bb ab故原不

等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

(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3、若实数x1,求证:3(1x2x4)(1xx2)2.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3(1x2x4)(1xx2)

2=33x23x41x2x42x2x22x

3=2(x4x3x1)

=2(x1)2(x2x1)13=2(x1)2[(x)2].2

413x1,从而(x1)20,且(x)20, 24

13∴2(x1)2[(x)2]0, 24

∴3(1x2x4)(1xx2)2.分析法证题

例1.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

a2b+ab2.

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

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

>0

亦即a2-ab+b2>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a2-ab+b2)>

(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

2、已知a,b,c,d∈R,求证:ac+bd≤(a2b2)(c2d2)

分析一:用分析法

证法一:(1)当ac+bd≤0时,(2)当ac+bd>0时,欲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ac+bd)2≤(a2+b2)(c2+d2)

即证a2c2+2abcd+b2d2≤a2c2+a2d2+b2c2+b2d

2即证2abcd≤b2c2+a2d2

即证0≤(bc-ad)2

因为a,b,c,d∈R,所以上式恒成立,综合(1)、(2)可知:分析二:用综合法

二:(a2+b2)(c2+d2)=a2c2+a2d2+b2c2+b2d2=(a2c2+2abcd+b2d2)+(b2c2-2abcd+a2d2)

=(ac+bd)2+(bc-ad)2≥(ac+bd)2 ∴(a2b2)(c2d2)≥|ac+bd|≥ac+

分析三:用比较法 证法三:∵(a2+b2)(c2+d2)-(ac+bd)2=(bc-ad)2≥0,∴(a2+b2)(c2+d2)≥(ac+bd)2 法

∴(a2b2)(c2d2)≥|ac+bd|≥ac+bd,即ac+bd≤(a2b2)(c2d2)例

3、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0

亦即a2-ab+b2>ab

22由题设条件知,a+b>0,∴(a+b)(a-ab+b)>(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课堂小结

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1,P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1、a,b,cR,求证

abc)

2、设a, b, 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c2a2b24ab.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abcosC4absinC,即证:2cosCC,即:CcosC2,即证:sin(C)1(成6

立).新学案31页6、7,33页3、4.作业:教材P52 练习2、3题.

下载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1)》导学案 编写人:马培文审核人:杜运铎 编写时间:2016-02-24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重点难点】......

    直接证明(综合法)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一、复习准备:1. 已知 “若a1,a2R,且a1a21,则2. 已知a,b,cR,abc1,求证:114”,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a1a21119. abc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二、讲......

    综合法教学设计

    沧源民族中学 高二年级 数学选修1—2教学设计 2011.04.18 第十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1 直接证明之综合法 主备教师:穆云映 课时计划:2节课 一、内容及其解析: 在以前的学......

    02直接证明--综合法

    2.2.1 直接证明--综合法(2)课型:习题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综合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实例,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情感态度与价......

    综合法和分析法习题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B.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C.综合法与分析法都是直接证法D.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同一题的证明......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编号:3姓名:班级:评价:编制人:许朋朋 赵阳领导签字:§2. 2 .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

    高中数学直接证明-综合法

    高二数学选修2-2导学案姓名:班级:编制人:审核:时间: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综合法学习目标:了解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掌握综合法的解题步骤;会用综合法证明一些简单的命题......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但他们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不一定非常清楚.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