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时间:2019-05-14 21:4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第一篇: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但他们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不一定非常清楚.本节内容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并归纳出操作流程图,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数学证明,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课时分配

2课时.第1课时综合法,第2课时分析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综合法证明的概念;

(2)能熟练地运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

(2)引导学生归纳出综合法证明的操作流程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综合法的学习,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抽象性、科学性;

(2)通过综合法的学习,养成审慎思维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理解综合法;

(2)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难点:(1)对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的概括;

(2)运用综合法证明与数列、几何等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提出问题:给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

请同学们证明:

已知a,b>0,求证:a(b2+c2)+b(c2+a2)≥4abc.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并注意与学生交流.

活动结果:(学生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因为b2+c2≥2bc,a>0,所以a(b2+c2)≥2abc.又因为c2+a2≥2ac,b>0,所以b(c2+a2)≥2abc.因此a(b2+c2)+b(c2+a2)≥4abc.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体会综合法证明的思考过程,为引出综合法的定义做准备.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你证明这道题的思维过程.

活动设计: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发言,得到证明上题的思维过程.

首先,分析待证不等式的特点:不等式右端是3个数a,b,c乘积的四倍,左端为两项之和,其中每一项都是一个数与另两个数的平方和之积,据此,只要把两个数的平方和转化为这两个数的积的形式,就能使不等式两端出现相同的形式;

其次,寻找转化的依据及证明中要用的知识,本题应用不等式x2+y2≥2xy就能实现转化,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证明的依据;

最后,给出证明即可.

(在总结证明上题思维过程的同时,向学生灌输解决问题先粗后细,先框架,后具体的思想)

这样,我们可以把上题的证明过程概括为:从已知条件、不等式x2+y2≥2xy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结论成立.

活动结果:

综合法定义: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表达综合法证明的特点,但他们对综合法的内涵和特点表达不一定非常清楚,因此再由老师整理出综合法证明的思维特点来,进而将问题一般化,得到综合法的定义.

运用新知

例1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思路分析:本题首先把已知条件进行语言转换,即将A,B,C成等差数列转化为2B=A+C,a,b,c成等比数列转化为b2=ac,接着把隐含条件显性化,将A,B,C为△ABC三个内角明确表示为A+B+C=π,然后寻找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把边和角联系起来,建立边和角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这样,就可以尝试直接从已知条件和余弦定理出发,运用综合法来推导出结论.

证明:由A,B,C成等差数列,有2B=A+C,①

由A,B,C为△ABC的三个内角,所以A+B+C=π.②

π由①②,得B=,③

3由a,b,c成等比数列,有b2=ac,④

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b2=a2+c2-2accosB=a2+c2-ac,再由④,得a2+c2-ac=ac,即(a-c)2=0,从而a=c,所以A=C.⑤

π由②③⑤,得A=B=C=△ABC为等边三角形. 3

点评:在证明数学命题时,经常要把已知条件进行语言转换,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把命题中的隐含条件显性化,然后寻找条件与结论的联系,最后运用综合法来推导结论.

bn1an111设a+b>0,n为偶数,证明+.abab--

bn1an111an-bnan1-bn1证明:=,ababab----

(1)当a>0,b>0时,(an-bn)(an1-bn1)≥0,(ab)n>0,--

an-bnan1-bn1bn1an111所以≥0,故+ababab----

(2)当ab为负值时,不妨设a>0,b<0,由于a+b>0,所以a>|b|.又n是偶数,所以(an-b)(ann-1-bn-1an-bnan1-bn1bn1an111)>0.又(ab)>0,故>0,即+.ababab----n

bn1an111综合(1)(2)可知,≥ abab--

理解新知

(1)由于综合法证明的特点,我们有时也把这种证明方法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

(2)框图表示

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2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侧面SAB与侧面SAC均为等边三角形,∠BAC=90°,O为BC中点.

证明SO⊥平面ABC.思路分析:从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出发,推出要证的结论.

证明:由题设AB=AC=SB=SC=SA,连接OA,△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A=OB=OC=2SA,且AO⊥BC.22,从而OA2+SO2=

SA2.2又因为△SBC与△ABC全等,故有SO⊥BC,且SO=

所以△SOA为直角三角形,所以SO⊥AO.又AO∩BO=O,所以SO⊥平面ABC.点评: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思维过程与特点,学习综合法证明的规范证明过

程,同时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操作流程图.

巩固练习

11+已知a,b,c∈R,求证:(a+b+c)()≥4.ab+c

a+b+ca+b+cb+c11a+证明:由于a,b,c∈R,则(a+b+c)(+=+=1++1+ab+caab+cb+c

b+ca=2+(≥2+ab+cb+ca4.ab+c

变练演编

+已知x,y,z∈R,a,b,c∈R,b+c2c+a2a+b2求证:+y+≥2(xy+yz+zx). abc

思路分析:抓住要证明式子的结构特征,合理运用均值不等式,用综合法证明上述不等式.

b+c2c+a2a+b2b2c2c2a+证明:由于x,y,z∈R,a,b,c∈R,则+y+=+++abcaabbabbacacby2+2+2=(x22)+(x2+z2)+(2+z2)≥2xy+2xz+2yz=2(xy+xz+yz),ccabacbc

b+c2c+a2a+b2所以有+y+≥2(xy+yz+zx). abc

点评:学会结合条件及所证的结论,寻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充分体会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规范解题步骤.

达标检测

1.综合法:(1)一般的,利用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2.已知a,b,c均大于1,且logac·logbc=4,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A.ac≥bB.ab≥c

C.bc≥aD.ab≤c

答案:1.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 一系列的推理论证 推导出证明的结论成立

2.B

课堂小结

1.综合法证明是证明题中常用的方法.从条件入手,根据公理、定义、定理等推出要证的结论.

2.综合法证明题时要注意,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3.综合法可用于证明与函数、数列、不等式、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有关的问题.

布置作业

课本本节练习1、3.补充练习

基础练习

1.△ABC中,已知3b=23asinB,且cosA=cosC,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由3b=3asinB3sinB=23sinAsinBsinA3π2πA=.23

3π由cosA=cosCA=C,且A+B+C=π,所以A=C=B.所以△ABC为等边三角3

形.

拓展练习

22.已知函数f(x)=x2++alnx(x>0),f(x)的导函数是f′(x).对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正数x

fx1+fx2x1+x2x1、x2,证明当a≤0时,>f(. 2

22证明:由f(x)=x2++alnx,x

得fx1+fx212211a(x1+x2)+(++1+lnx2)22x1x22

x1+x212=(x2+x)++alnx1x2.221x1x2x1+x2x1+x22x1+x24=()+aln,222x1+x2

∵x1≠x2且都为正数,x1+x2212122有(x2+x)>[(x+x)+2xx]=(.① 212214122

2又(x1+x2)2=(x21+x2)+2x1x2>4x1x2,∴x1+x24.② x1x2x1+x2

x1+x2x1+x2∵x1x2<∴lnx1x2

x1+x2∵a≤0,∴alnx1x2>aln.③ 2

fx1+fx2x1+x2由①、②、③得. 2

2设计说明

本节通过具体证明实例,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能用综合法证明数列、几何等有关内容.本节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主要是点拨思路,与知识升华,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新知和理解新知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证明问题的能力.

备课资料

例1已知a,b,c为正实数,a+b+c=1,求证:a+bc3.思路分析:此题是应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问题,需要用到不等式中的均值不等式的知识来进行证明.

证明:∵a,b,c∈R,∴a+b≥ab,b+c≥2bc,c+a≥2ac.∴2(a+b+c)≥ab+bcac).∴a+b+c+2(ab+bc+ac)≤3(a+b+c)=3.∴(a+b+c)2≤3.abc3.点评:运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关键是要由已知条件寻找到正确的所需知识,进而来证+

明问题.

例2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3-m)Sn+2man=m+3(n∈N),其中m为常数,且m≠-3.(1)求证:{an}是等比数列;

3(2)若数列{an}的公比q=f(m),数列{bn}满足b1=a1,bn=f(bn-1)(n∈N,n≥2),求证:

21{为等差数列. bn

思路分析:本题要求证明数列为等差、等比数列,恰当处理递推关系是关键.

证明:(1)由(3-m)Sn+2man=m+3(n∈N),得(3-m)Sn+1+2man+1=m+3,an+12m两式相减得(3+m)an+1=2man,由于m≠-3,∴.∴{an}是等比数列. anm+

3(2)b1=a1,q=f(m)=2m332bn-1∴n∈N,n≥2时,bn=f(bn-1)=×.22bn-1+3m+3

11111∴bnbn-1+3bn=3bn-1.∴=.∴{}是首项为1,公差为 bnbn-13bn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综合法和数列的定义,合理处理递推关系的数列证明问题. 例3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已知a2-c2=2b,且sinAcosC=3cosAsinC,求b.思路分析:此题事实上比较简单,但学生入手却有些不知所措.对已知条件(1)a2-c2=2b左侧是二次的,右侧是一次的,学生总感觉用余弦定理不好处理,而对已知条件

(2)sinAcosC=3cosAsinC,过多的关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学生还想用现在已经不再考的积化和差,导致找不到突破口.

解:由余弦定理,得a2-c2=b2-2bccosA.又a2-c2=2b,b≠0,∴b=2ccosA+2.①

又sinAcosC=3cosAsinC,∴sinAcosC+cosAsinC=4cosAsinC,sin(A+C)=4cosAsinC,即sinB=4cosAsinC.b由正弦定理,得sinB=sinC,故b=4ccosA.② c

由①,②解得b=4.点评:在解题中应注意总结,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设计者:莫静波)

第二篇:综合法和分析法

课题综合法与分析法课时 1课时课型 新授课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精读教材P60-P64内容,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导学案的问题,二次阅读教材部分内容,并回答,时间为15分钟.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和质疑.3.必须记住的内容: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2.会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3.高效学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激发学习数学激情.学习重点

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学习难点

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一.预习自学

1.常用直接证明方法有和

2.综合法:一般的,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的思维过程的全貌可概括为下面形式:“已知→可知1→可知2→…结论”.3.分析法:一般的,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成立的条件,直至最后,把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的思维过程的全貌可概括为下面形式:“结论→需知1→需知2→…已知”..如果a,bR, 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时, 等号成立..如果a,bR,那么ab当且仅当时, 等号成立..如果a

2bc

a,b,cR, 那么

3

当且仅当时, 等

号成立.40.如果a,b,cR, 那么

baab、caa

b

bc

二、合作交流

1.若a,b,c是不全相等的实数,求证:a

2b2

c2

abbcca. 证明:∵a,b,cR,∴a2

b2

≥2ab,b2

c2

≥2bc,c2

a2

≥2ac

变式训练

已知a,b,c0,且不全相等,求证:a(b2c2)b(c2a2)c(a2b2)6abc

2.用分析法证明 求证:3621.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B.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C.综合法与分析法都是直接证法D.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同一题的证明中不可能同时采用

2.分析法是()

A.执果索因的逆推法B.执因导果的顺推法 C.因果分别互推的两头凑法D.逆命题的证明方法 3.以下数列不是等差数列的是()

A.B.π2,π5,π8

C.D.20,40,60 4.若P=a+a+7,Q=a+3+a+4(a≥0),则P、Q的大小关系是()

A.P>QB.P=QC.P<QD.由a的取值确定 5.已知

a,b

是不相等的正数,x

y,y,则

x的大小关系

是.6.用分析法证明(:15(2)

7.已知a,b,cR,abc1,求证:(1a

1)(1b

1)(1c

1)8

8.已知a,b,cR,abc1,求证:1a

11b

c

9

变式.已知a,b,c是两两不相等的正实数,bca

acb

bc

a

b

ac

3

综合法与分析法各有何特点?

【思考·提示】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求它的充分条件;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分析法与综合法各有其特点,有些具体的待证命题,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均能证明出来,往往选择较简单的一种.平时我们常用分析法探索解题思路,然后用综合法书写步骤.

第三篇:综合法分析法

综合法分析法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高考题:1.(2012安徽理19)

(Ⅰ)设x1,y1,证明xy111xy;xyxy,logablogbclogcalogbalogcblogac.(Ⅱ)1abc,证明

2、(2010全国卷1文数)(10)设alog32,bln2,c52则

(A)abc(B)bca(C)cab(D)cba 1教材分析: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知识遗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使课堂上进度比较紧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保证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节的教学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考点预测:1.高考题多以选择题和填空为主,是高考常考内容;

2.主要考察综合法。

授课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2.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ab(a0,b0).2(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

教学例题:

综合法证题

1、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2b2c2(abc)

2证明:左-右=2(ab+bc-ac)

∵a,b,c成等比数列,∴b2ac

acac 又∵a,b,c都是正数,所以0bac≤2

∴acb

∴2(abbcac)2(abbcb2)2b(acb)0

∴a2b2c2(abc)2

abba例

2、已知a,bR,求证abab.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

进行。

证明:1)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

a,b对称,不妨设ab0.ab0

aabbabbaabbb(aabbab)0,从而原不

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ab0,aabbaa1,ab0,ba()ab1.bb ab故原不

等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

(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3、若实数x1,求证:3(1x2x4)(1xx2)2.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3(1x2x4)(1xx2)

2=33x23x41x2x42x2x22x

3=2(x4x3x1)

=2(x1)2(x2x1)13=2(x1)2[(x)2].2

413x1,从而(x1)20,且(x)20, 24

13∴2(x1)2[(x)2]0, 24

∴3(1x2x4)(1xx2)2.分析法证题

例1.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

a2b+ab2.

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

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

>0

亦即a2-ab+b2>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a2-ab+b2)>

(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

2、已知a,b,c,d∈R,求证:ac+bd≤(a2b2)(c2d2)

分析一:用分析法

证法一:(1)当ac+bd≤0时,(2)当ac+bd>0时,欲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ac+bd)2≤(a2+b2)(c2+d2)

即证a2c2+2abcd+b2d2≤a2c2+a2d2+b2c2+b2d

2即证2abcd≤b2c2+a2d2

即证0≤(bc-ad)2

因为a,b,c,d∈R,所以上式恒成立,综合(1)、(2)可知:分析二:用综合法

二:(a2+b2)(c2+d2)=a2c2+a2d2+b2c2+b2d2=(a2c2+2abcd+b2d2)+(b2c2-2abcd+a2d2)

=(ac+bd)2+(bc-ad)2≥(ac+bd)2 ∴(a2b2)(c2d2)≥|ac+bd|≥ac+

分析三:用比较法 证法三:∵(a2+b2)(c2+d2)-(ac+bd)2=(bc-ad)2≥0,∴(a2+b2)(c2+d2)≥(ac+bd)2 法

∴(a2b2)(c2d2)≥|ac+bd|≥ac+bd,即ac+bd≤(a2b2)(c2d2)例

3、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0

亦即a2-ab+b2>ab

22由题设条件知,a+b>0,∴(a+b)(a-ab+b)>(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课堂小结

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1,P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1、a,b,cR,求证

abc)

2、设a, b, 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c2a2b24ab.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abcosC4absinC,即证:2cosCC,即:CcosC2,即证:sin(C)1(成6

立).新学案31页6、7,33页3、4.作业:教材P52 练习2、3题.

第四篇: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1)》导学案

编写人:马培文

审核人:杜运铎

编写时间:2016-02-24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重点难点】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3.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学法指导】

① 课前阅读课文(预习教材P85~P89,找出疑惑之处)② 思考导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并提出你的观点。

【知识链接】

复习1

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

。复习2

直接证明的两中方法:

。知识点一

综合法的应用 问题

已知a,b0, 求证

a(b2c2)b(c2a2)4abc。

新知

一般地,利用

,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综合法。反思

框图表示

因导果。

【典型例题】

1111变式

已知a,b,cR,abc1,求证

(1)(1)(1)8。

abc

要点

顺推证法;由已知a,b,cR,abc1,求证:

1119 abc

小结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应用重要不等式和不等式性质,要注意公式应用的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

例2

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为△ABC等边三角形。

变式

设在四面体PABC中,ABC90,PAPBPC,D是AC的中点.求证

PD垂直于ABC所在的平面。

小结

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基础达标】

A1.求证

对于任意角θ,cos4sin4cos2。

B2.A,B为锐角,且tanAtanB3tanAtanB3,求证

AB60.(提示:算tan(AB))。

【归纳小结】

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Q1,Q2,,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运用综合

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知识拓展】

综合法是中学数学证明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的命题,综合法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方法。【当堂检测】

1.已知x,yR,则“xy1”是“x2y21”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如果a1,a2,a8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差数列,公差d0,则()

A.a1a8a4a5

B.a1a8a4a5

C.a1a8a4a5

D.a1a8a4a5

3..设P1111,则()log211log311log411log511A.0P1

B.1P2

C.2P3

D.3P4

3314.若关于x的不等式(k22k)x(k22k)1x的解集为(,),则k的222范围是。

ab,yab,则x,y的大小关系是5.已知a,b是不相等的正数,x2____。

【能力提升】

bcaacbabc1.已知a,b,c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3。

abc

2.在△ABC中,证明

cos2Acos2B11。2222

【学习反思】

① 基础知识 ___。

② 学习方法___。

③ 情感认知 __。

高二数学选修2-2

ab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综合法和分析法习题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

B.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C.综合法与分析法都是直接证法

D.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同一题的证明中不可能同时采用

2.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结论与条件同时否定,推出矛盾

B.肯定条件,否定结论,推出矛盾

C.将被否定的结论当条件,经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只与原题条件矛盾,才是反证法的正确运用

D.将被否定的结论当条件,原题的条件不能当条件

3.若a,b,c是不全相等的实数,求证:a2b2c2abbcca.

证明过程如下:

∵a,b,cR,∴a2b2≥2ab,b2c2≥2bc,c2a2≥2ac,又∵a,b,c不全相等,∴以上三式至少有一个“”不成立,∴将以上三式相加得2(abc)2(abbcac),∴abcabbcca.此证法是()22222

2A.分析法

B.综合法C.分析法与综合法并用D.反证法

41.

1

1,即证7511

1,∵3511,∴原不等式成立.

以上证明应用了()A.分析法

5.以下数列不是等差数列的是()

A.

B.综合法C.分析法与综合法配合使用D.间接证法

B.π2,π5,π8

6.使不等式A.ab

1a16

D.20,40,60

成立的条件是()

B.ab

D.ab,且ab0

C.ab,且ab0

二、填空题

7.求证: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用反证法证明时的假设为“三角形的”.

8.已知a0,b0,m

9.当a0,b0时,①(ab)

1a

1

≥4b

2nlg

m与nn的关系为.

;②a2b22≥2a2b;

;④

2abab

以上4个不等式恒成立的是.(填序号)

10.函数f(x)sinx2sinx,x[0,2π]的图象与直线yk有且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

11.设函数f(x)lgx,若0a,b,且f(a)f(b),则ab.

12.已知平面,,满足,,l,则l与的位置关系为.

三、解答题

13.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不能同时大于

14.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公差d1,数列cn满足cnan2an21(nN).判断数列cn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

15.若下列方程:x24ax4a30,x2(a1)xa20,x22ax2a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实数aa的取值范围.

答案

1.答案:D2.答案:B3.答案:B4.答案:A 5.答案:C6.答案:D7.答案:三个内角都小于60° 8.答案: m≤n9.答案:①②③

10.答案:1k3 11.答案:(0,1)12.答案:l

13.证明:假设三式同时大于

14,即(1a)b

164

14,(1b)c

14,(1c)a

14,三式同向相乘,得(1a)a(1b)b(1c)c

11aa又(1a)a≤

24

.①,14164

同理(1b)b≤

14,(1c)c≤.,所以(1a)a(1b)b(1c)c≤

与①式矛盾,即假设不成立,故结论正确.

14.答案:是.证明:由条件ana1(n1),则cnan2an212n2a11. 所以cn1cn2,所以数列cn为等差数列.

116a24(4a3)0,

15.解:设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2(a1)24a20,2

34a4(2a)0,

下载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编号:3姓名:班级:评价:编制人:许朋朋 赵阳领导签字:§2. 2 .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

    综合法分析法习题

    课题:§选修22.2.1综合法、分析法习题课时: 两课时班级:高二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过程与方法: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综合法与分析法(范文模版)

    课题:§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希望我今天的说课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选修2-2第......

    分析法与综合法

    实验中学高二数学(理科)学案日期:审核人: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等级:————————————————————————————————————————————————......

    分析法与综合法论文

    目录内容摘要和关键词„„„„„„„„„„„„„„„„„„„„„„„„„„21. 分析法与综合法„„„„„„„„„„„„„„„„„„„„„„„„„22. 分析法与综合法在......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2.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

    04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法与综合法 教学目的: 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证明及其关系 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分析法与综合法证明数学命题 教学过程: 引例:已知ab0,求证aab 1、综合法是由原因推导到结......

    _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知识遗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使课堂上进度比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