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法与分析法 2
高
(二)数学选修2-2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导学案 课题:综合法与分析法(2)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方法:探究、精讲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习内容: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方法叫做。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1.分析法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
2.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是什么?
【精讲释疑】
例题分析:
例:基本不等式
要证
abab,2只需证abab(a>0,b>0)的证明就用了上述方法。2
ab2ab,只需证ab2ab0,只需证(a)20 由于(a)20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
变式练习: 变式:求证725。
【内化反馈】
1xa+b,B=f(ab),C=f2ab,则A、B、C的大小关系+1.已知函数f(x)=,a、b∈R,A=fa+b22
为()
A.A≤B≤C
C.B≤C≤AB.A≤C≤B D.C≤B≤A
2.对任意的锐角α、β,下列不等式关系中正确的是()
A.sin(α+β)>sinα+sinβ
B.sin(α+β)>cosα+cosβ
C.cos(α+β)>sinα+sinβ
D.cos(α+β) 3.设a、b、c∈R,P=a+b-c,Q=b+c-a,R=c+a-b,则“PQR>0”是“P、Q、R同时大于零”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已知y>x>0,且x+y=1,那么() A.xC.xx+y22 1.给出下列不等式: ①a>b>0,且a+1,则ab>ab; 42b22 2a2+b2②a,b∈R,且ab<02; ab ③a>b>0,m>0,则a+ma> b+mb 4④x≥4(x≠0). x 其中正确不等式的序号为________. 2.已知a、b、c表示△ABC的三边长,m>0,求证: 3.若a,b,c为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aa+mb+mc+mbca+b2+lgb+c2+lgc+a2>lga+lgb+lgc.【小结】: 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1,P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作业】: 教材P100 练习2、3题. 课题:§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希望我今天的说课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选修2-2第二章第二节的《综合法与分析法》。我想通过这节课表达一种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成长,构建高效课堂。本节说课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两部分。在教学设计部分,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何这样教”为思路从以下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教材编写背景、地位与作用、重点与难点(关于教材分析我将从……三个方向进行说明) 学情分析-------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然后从……两点来对学情进行分析) 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是本节课的三大目标) 教法分析-------教法、学法 (之后是从教法与学法来分析如何处理本节课) 过程分析-------定义、范例、练习、归纳总结、作业(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从………五点来安排) 评价分析-------课程设计、课后感想 (最后是对本节课的课程设计的介绍以及课后的一些感想) 一、教材分析 (关于教材分析首先我要讲的是) 1、教材编写背景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应用综合法、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但他们对这些证明方法的内涵和特点不一定非常清楚。本节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基本证明方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并归纳出操作流程图,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自觉地、有意识的用这些方法进行数学证明,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2、教材地位与作用 (我们知道)《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是在学习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学习证明数学结论的两种常见方法,他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证明方法已经渗透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等,可见,直接证明的方法在中学数学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综合法与分析法已经与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问题结合的比较紧密,这类问题重在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立意新颖,抽象程度高,更能体现高观点、低起点,深入浅出的特点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思考过程、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综合法、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或把不 同的证明方法结合使用 (本节课的最终目标是能)从实际问题中,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定理、公理,直接推证结果的真实性,从证明过程上认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推理过程,学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实际问题,并且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内在联系(突破本节课难点所在)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课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有利因素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证明思想,例如初中阶段的几何证明题,高一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初步证明了一些不等式的问题,在本节课前,学习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不利因素 学生对以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不强,三角代换、代数式的变形没有目的性,随意性较大。特别是与其他章节知识的交汇存在很大障碍 三、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这也是本节课重点所在),能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证题(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能力目标:通过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学习,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学习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同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应用这种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身心健康成长.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因为)本节课是直接证明的复习课,学生容易产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轻视态度与厌倦心理,较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果教学方法、策略不合适,很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采用了回顾、分析、启发、引导、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一题多解,错题剖析等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上述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在引导分析时,要留出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弄清。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的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精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教学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如下三部分 1、定义引入,考点诠释 2、演练导航,规范方法 3、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定义引入,考点诠释 (定义引入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意图在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综合法、分析法的定义,思考过程) 引入:因为本节属于推理性证明,所以我以学生熟悉的《名侦探柯南》中一个片段引导学生熟悉有序的逻辑思考过程 (看完影片后我要求学生回答从影片中都有什么收获) 提示: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必须有证据存在,已有事实是推理的依据。 ①学生演示例1的做题过程 例 1、在ABC中,三个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②教师以推理的结构重组做题过程 (讨论教师书写结构的特点以及看到这种结构的感想)③归纳综合法定义 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的方法,又叫顺推证法。 综合法是一种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由条件出发,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所需证明的结论 则框图表示为 特点:由“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已知”的必要条件 提示学生把解题过程进行综合法概念转化 P(已知条件)Q1 1Q3P(定义)Q2 2Q 3P(定理)Q5Q6Q7Q83 P(已知条件)Q44 Q8QQ9 Q3总结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条件,选择方向.仔细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分析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选择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确定恰当的解题方法 第二步:转化条件,组织过程.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解题所需的语言,主要是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组织过程时要有严密的逻辑,简介的语言,清晰的思路 第三步: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并对一些语言进行适当的修饰,反思总结解题方法的选取 (例2是一个几何证明题,接下来我做的工作是让学生)分析例2思考过程,写出思考过程 (分析完之后教师提示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法)类比例1总结做题过程得出分析法的定义及流程图 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公理等) 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 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得框图表示为 特点:从“未知”看“需知”,在逐步靠近“已知” 分析法的做题步骤 用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时,一定要恰当的用好“要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2、演练导航,规范方法 做一个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使用的例题,熟悉综合法与分析发的使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学生总结什么是综合法,什么是分析法,联系与区别)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分析法的证明过程恰好是综合法的分析、思考过程,即综合法是分析法的逆过程。混淆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易产生思维障碍,要注意两种证明方法的书写格式,否则易产生逻辑上的错误.六、评价分析 设计意图:数学总结,教师完善.复习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特别是注意事项的总结.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是对学习知识的升华过程.防范错误于未然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见,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必要的训练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反思: 1、力求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动手实践、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互动中一次次产生思维火花,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数学思想场所,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突破重点问题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逻辑过程,使问题自然流畅,层层递进,体现高效课堂。 3、设计愉快的引入环节让同学们在愉悦的心情中发散思维,体会推理带来的兴奋情绪,同时希望能提高同学们对生活细节的把握,为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4、本节课在课堂的把握上还是有所欠缺,引导不是很到位,这是日后我要改进的地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实验中学高二数学(理科)学案日期:审核人: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等级: —————————————————————————————————————————————————————————————————————————————————————————————————— 2.2分析法与综合法 学习目标: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分析法; 2.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3.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二.【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导学案问题导学部分二次阅读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2.限时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部分,书写规范。 3.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三.自学指导: 证明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1.直接证明分为和 2.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或出发,根据以知的定义,公 里,定理,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3.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方法。而分析法是一种从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说,综合法是从已知的条件出 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 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以知条件或以被证明的事实。综 合法是由导,分析法是执索。 【预习自测】 【我的疑惑】 课中案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 难点:分析法的应用 二.合作、探究、展示 变式1求证 实验中学高二数学(理科)学案日期:审核人: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等级: —————————————————————————————————————————————————————————————————————————————————————————————————— 例2在四面体SABC中,SA面ABC,ABBC,过A作SB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垂足 为F,求证AFSC.三.课堂检测 1.2,其中最合理的是() A.综合法B.分析法C.反证法D.归纳法 ba2.不等式①x233x;②2,其中恒成立的是()ab A.①B.②C.①②D.都不正确 【课堂小结】 1.知识方面 2.数学思想方法 课后案 1.已知yx0,且xy1,那么()xyxyA.xy2xyB.2xyxy 22 xyxyC.x2xyyD.x2xyy 22 2.若a,b,cR,则a2b2c2abbcac. 课题综合法与分析法课时 1课时课型 新授课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精读教材P60-P64内容,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导学案的问题,二次阅读教材部分内容,并回答,时间为15分钟.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和质疑.3.必须记住的内容: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2.会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3.高效学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激发学习数学激情.学习重点 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学习难点 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一.预习自学 1.常用直接证明方法有和 2.综合法:一般的,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的思维过程的全貌可概括为下面形式:“已知→可知1→可知2→…结论”.3.分析法:一般的,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成立的条件,直至最后,把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的思维过程的全貌可概括为下面形式:“结论→需知1→需知2→…已知”..如果a,bR, 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时, 等号成立..如果a,bR,那么ab当且仅当时, 等号成立..如果a 2bc a,b,cR, 那么 3 当且仅当时, 等 号成立.40.如果a,b,cR, 那么 baab、caa b bc 二、合作交流 1.若a,b,c是不全相等的实数,求证:a 2b2 c2 abbcca. 证明:∵a,b,cR,∴a2 b2 ≥2ab,b2 c2 ≥2bc,c2 a2 ≥2ac 变式训练 已知a,b,c0,且不全相等,求证:a(b2c2)b(c2a2)c(a2b2)6abc 2.用分析法证明 求证:3621.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B.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C.综合法与分析法都是直接证法D.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同一题的证明中不可能同时采用 2.分析法是() A.执果索因的逆推法B.执因导果的顺推法 C.因果分别互推的两头凑法D.逆命题的证明方法 3.以下数列不是等差数列的是() A.B.π2,π5,π8 C.D.20,40,60 4.若P=a+a+7,Q=a+3+a+4(a≥0),则P、Q的大小关系是() A.P>QB.P=QC.P<QD.由a的取值确定 5.已知 a,b 是不相等的正数,x y,y,则 x的大小关系 是.6.用分析法证明(:15(2) 7.已知a,b,cR,abc1,求证:(1a 1)(1b 1)(1c 1)8 8.已知a,b,cR,abc1,求证:1a 11b c 9 变式.已知a,b,c是两两不相等的正实数,bca acb bc a b ac 3 综合法与分析法各有何特点? 【思考·提示】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求它的充分条件;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分析法与综合法各有其特点,有些具体的待证命题,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均能证明出来,往往选择较简单的一种.平时我们常用分析法探索解题思路,然后用综合法书写步骤. 综合法分析法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高考题:1.(2012安徽理19) (Ⅰ)设x1,y1,证明xy111xy;xyxy,logablogbclogcalogbalogcblogac.(Ⅱ)1abc,证明 2、(2010全国卷1文数)(10)设alog32,bln2,c52则 (A)abc(B)bca(C)cab(D)cba 1教材分析: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知识遗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使课堂上进度比较紧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保证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节的教学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考点预测:1.高考题多以选择题和填空为主,是高考常考内容; 2.主要考察综合法。 授课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2.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ab(a0,b0).2(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 教学例题: 综合法证题 例 1、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2b2c2(abc) 2证明:左-右=2(ab+bc-ac) ∵a,b,c成等比数列,∴b2ac acac 又∵a,b,c都是正数,所以0bac≤2 ∴acb ∴2(abbcac)2(abbcb2)2b(acb)0 ∴a2b2c2(abc)2 abba例 2、已知a,bR,求证abab.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 进行。 证明:1)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 a,b对称,不妨设ab0.ab0 aabbabbaabbb(aabbab)0,从而原不 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ab0,aabbaa1,ab0,ba()ab1.bb ab故原不 等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 (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例 3、若实数x1,求证:3(1x2x4)(1xx2)2.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3(1x2x4)(1xx2) 2=33x23x41x2x42x2x22x 3=2(x4x3x1) =2(x1)2(x2x1)13=2(x1)2[(x)2].2 413x1,从而(x1)20,且(x)20, 24 13∴2(x1)2[(x)2]0, 24 ∴3(1x2x4)(1xx2)2.分析法证题 例1.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 a2b+ab2. 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 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 >0 亦即a2-ab+b2>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a2-ab+b2)> (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 例 2、已知a,b,c,d∈R,求证:ac+bd≤(a2b2)(c2d2) 分析一:用分析法 证法一:(1)当ac+bd≤0时,(2)当ac+bd>0时,欲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ac+bd)2≤(a2+b2)(c2+d2) 即证a2c2+2abcd+b2d2≤a2c2+a2d2+b2c2+b2d 2即证2abcd≤b2c2+a2d2 即证0≤(bc-ad)2 因为a,b,c,d∈R,所以上式恒成立,综合(1)、(2)可知:分析二:用综合法 证 二:(a2+b2)(c2+d2)=a2c2+a2d2+b2c2+b2d2=(a2c2+2abcd+b2d2)+(b2c2-2abcd+a2d2) =(ac+bd)2+(bc-ad)2≥(ac+bd)2 ∴(a2b2)(c2d2)≥|ac+bd|≥ac+ 分析三:用比较法 证法三:∵(a2+b2)(c2+d2)-(ac+bd)2=(bc-ad)2≥0,∴(a2+b2)(c2+d2)≥(ac+bd)2 法 ∴(a2b2)(c2d2)≥|ac+bd|≥ac+bd,即ac+bd≤(a2b2)(c2d2)例 3、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0 亦即a2-ab+b2>ab 22由题设条件知,a+b>0,∴(a+b)(a-ab+b)>(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课堂小结 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1,P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1、a,b,cR,求证 abc) 2、设a, b, 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c2a2b24ab.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abcosC4absinC,即证:2cosCC,即:CcosC2,即证:sin(C)1(成6 立).新学案31页6、7,33页3、4.作业:教材P52 练习2、3题.第二篇:综合法与分析法(范文模版)
第三篇:分析法与综合法
第四篇:综合法和分析法
第五篇:综合法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