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正元__《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
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概要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心得
娄底一中附属实验学校
杨正元
分析、研究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究数学学习心理的特殊规律。在整个20世纪中,数学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发展历程。我谈谈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和加涅的心理学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和受到的启发。
一、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巴甫洛夫总结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2、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在于习得律、消退、泛化与分化等方面。对于数学学习来说,习得律、泛化与分化等基本规律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熟能生巧”的道理其实就可以归结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尤其是习得律、泛化与分化等基本规律对于数学既能的学习、数学情感态度的积淀、数学经验的学习、数学思想的感悟都能给出一定的合理解释。
二、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积极影响,集中表现为:
1、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尝试---错误”的过程,只不过学生的“尝试----错误”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2、根据桑代克的练习律,数学学习中的练习环节不可缺少。
3、在学习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心理和生理的,主观的和客观的)。
三、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学生学会某门学科正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的反应,有效的教学就是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程序,用以诱发出学生的合适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该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方面是设计教学程序进行刺激控制(包括辨别刺激和强化刺激),具体表现为组织教材。设计教案、进行教学以及准备促进学生作出预期反应的有关刺激等等;另一方面是在适当时刻以恰当的强化刺激物。强化刺激按反应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的长短,分为及时强化和延时强化。在学习形成期,运用及时强化,而在学习保持期则运用延时强化。
总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对数学学习的最大影响集中表现在这两方面:
1、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及时作出评价,而且要以正面评价为准。
2、把复杂的内容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内容,采用“各个击破”的方针进行。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启发我们,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而且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层次精心组织好教材,要重视教学反馈作用,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
通过阅读第二章前四节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启发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这几位伟人的心理学理论,多关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并且针对学情多研究教材,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允许他们犯错,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在不断地尝试犯错中获得知识。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赞美,给他们物质和精神奖励来激励他们学习。
第二篇:刘娟__《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
读《数学学习心理学》的体会
娄底四中
刘娟
假期静下心来拜读了《数学学习心理学》,我了解了心理学的几种精典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数学学习的一般和特殊认知过程,更好地认识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课程、教材的编写规律。现谈谈我的收获。
一、心理学的理论概要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桑代克的“试误说”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尝试——错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有目的、有一时的;根据他的练习律,数学学习中的联系环节不可缺少。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说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作出评价,而且是要以正面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反应要有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及时反馈”、“步步清”。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而且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层次精心组织好教材,要重视教学反馈作用,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很好的诠释了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并非发现学习就是有效地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就是不好的学习方式,教学应当是有意义的接受和有意义的发现并举。教学最主要的一个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重要策略就在于,怎样建立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相应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但运算还有局限性;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必须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缺乏概括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
建构主义启示我们:知识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
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课改有着几点积极有益的启示:我们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关注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而不是仅仅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我们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二、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程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观念以及这些数学知识、经验、技能、思想观念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与特征。我们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建构认知结构中的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新知的形成过程谈的较少,学生的任务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而被动地思维,结果是学生只记住了数学结论,却没有学到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论和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被动地学习是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新知发生与形成的过程,把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越强,思维越活跃,认知结构的建构就越快,效果就越好。
2、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暴露数学思维的过程
数学认知的核心是数学思维。只有把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数学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个体的知识。教师对有关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行合适的思维模拟,进而根据学生的设计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重现学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注重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维方式方法是数学能力的核心问题,抓住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想学生传授知识时,要重视进行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和培养。以前我们对这方面重视不够,以后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要关注数学思维过程、学生基本思想的教学。
4、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数学知识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随时把新知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巩固、保持。
读书无止境,只有把理论用于实践,从实践中总结方法和经验,才能得以长足进步。数学学习的道路还漫长,有工作室成员的激励与陪伴,我有信心成长为一名问心无愧的明师。
第三篇:彭杰雄__《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
娄底市第二中学 彭杰雄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数学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切实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都倍感压力。人言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数学又是学习理科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数学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如何运用心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成为我们目前前进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常看到,枯燥的数学教学,不但不能激起求知内驱力不强的学生的听课动机,而且难以激起求知内驱力较强学生的听课动机。在很多人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的把握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认为熟能生巧,让学生进行简单重复行的学习,做了很多“无用功”。
通过学习孔凡哲、曾峥教授的《数学学习心理学》,个人认为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规律认识不到位,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去考虑。学习此书使我更加了解和明确心理学的几种经典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数学学习的一般和特殊认知过程。有了理论的支持,使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课程、教材的编写规律,更好地实施数学教学。
教学最主要的一个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重要策略就在于,怎样建立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相应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并且应该认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至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但运算还有局限性;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必须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缺乏概括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这些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是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必须注意的。教学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层次精心组织好教材,要重视教学反馈作用,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教师应该明白,知识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尝试——错误”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有目的。学生取得进步,就是需要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无疑不是“尝试——错误”最后掌握知识或者能力的一个过程。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多练习,甚至准备错题本,这就是符合这一理论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做出评价,而且是要以正面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反应要有及时的反馈和强化。我们平时教学中采用的“及时反馈”、“步步清”也体现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同时,帮助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鼓励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程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观念以及这些数学知识、经验、技能、思想观念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与特征。
总之,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数学的教与学有了新的认识,我受益匪浅,这些理论和观念将指导我的教学,让我重新出发,好好教学,好好学习!
第四篇:康钦春__《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
在数学活动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读《数学学习心理学》有感
娄底一中附属实验学校 康钦春
2017年12月,娄底市初数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尹志淑赠我一本《数学学习心理学》,这本书是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孔凡哲和广东省韶关学院党委书记曾峥写的。正好寒假没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多。其中有一节《基本活动经验及其培养》让我受益匪浅,在数学活动课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数学思考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在《体积与容积》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出示一个土豆和一个芋头(肉眼不能分辨它们的大小),让学生比较大小。在学生发现用“观察的方法”不能准确比较时,我及时提问:“有什么方法能准确比较出这两个物体的大小?”从而引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进行搜索的数学思考: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称重量:谁重谁大”,还是“排水法:用同样大的量杯装入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土豆和芋头,水面上升高的量杯中的物体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为下面选择最合理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作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动手实验后,教师抓住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追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水面上升的部分为什么不同?”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产生数学思考:“水面会上升是因为土豆和芋头都占有水的空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那是因为土豆和芋头占有的空间不一样有大有小”。从而亲身感受“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有空间有大有小”。使“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真正体现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容积的概念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杯子和一个饮料瓶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两个容器谁容纳的水多?”在学生观察得出饮料瓶所容纳的水多时,继续追问:“瓶子所容纳的水多,指的是所容纳的水的什么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对比与辨析的数学思考:“饮料瓶所容纳的水多,就是饮料瓶所容纳的水的体积大。”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理解容积的实际含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住容积念。由上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有效途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会去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不断变换思维的角度,不断的深入思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才有利于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二、在动手实践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前会进行实践方法筛选的数学思考、合理安排实践步骤的数学思考、实践中搜集有用数学信息的数学思考、实践后得到什么结论的数学思考等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动手实践,引发学生进行有序的数学思考又是至关重要的。如本节课我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先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准确比较出土豆和芋头谁大?在交流中选择最合理最可操作的实验方法——排水法;在合理选择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分三步:①在同样大的量杯中装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水不能太多,②分别把土豆和芋头放入水中③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你看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进行动手实践;最后分析现象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进行有序的数学思考、选择策略的对比数学思考、确定实践步骤的统筹数学思考、分析现象的数学思考、归纳整理形成结论的数学思考„„明白动手实践进行实验的方法分四步:首先选择实验的策略,其次明确实验的步骤,然后动手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本次实验所要理解的体积的实际含义,也学会了如何动手实践进行实验。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三、在“错觉”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当有一个错误的见解后,正因为这种错误点燃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使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炼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有意给学生创造“错觉”,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思考、求知、探索。体积和容积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区别这两个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有意利用学生的“错觉”(体积大的容器,容积也一定大。)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课件出示两个体积一大一小的有盖水箱,让学生猜一猜谁的容积大?”由于学生受已有认知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猜体积大的容器容积肯定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发学生进行对比辨析的数学思考:体积一大一小的两个容器,容积的大小不确定,因为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从而引发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明白,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容积的大小只能看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让学生真正区分体积与容积,真正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数学学习心理学》一书给我指了明方向,提供了我动力,利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让我们事半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把这本书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接班人!
第五篇:《科学学习心理学与化学教学》学习心得
《科学学习心理学与化学教学》学习心得
广东 刘俊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就要求改变传统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学会学习、培养个性、完美人格;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国培中有一场讲座是亓英丽老师的《科学学习心理学与化学教学》,是我在这方面获益匪浅。
一、教育心理学角度下教师的职责与定位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如果教师顺应心理过程规律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反之,一味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补课等未必能达到效果。所以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入手, 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育选择理论认为,教师不应强迫学生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试图强迫学生学习总是难以奏效的,所以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会精神饱满。
(1)利用化学实验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可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利用一些神奇的化学现象或者组织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实验来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在裹着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上几滴水,片刻后脱脂棉可以燃烧。这一神奇的实验现象改变了学生以往对水的认识:水不仅可以灭火,原来还可以生火。类似的实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以激励他们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利用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原理来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教学的铺垫,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将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衣服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渍,使用肥皂可以达到很好的洗涤效果。引导学生来探究肥皂的组成、性质和去污原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就会更深刻,更形象。再如: 在公园里我们见到过各种美丽的喷泉,展示利用NH3制成的喷泉实验后,分析喷泉的形成原理,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各种各样的喷泉实验,在很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学习化学的环境,唤醒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要注意,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刺激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都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而非单纯的“兴趣主义”,都要以顺利完成化学教学任务为目标。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生目标的实现起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科的学习,还会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心理研究表明:活动结果、他人态度及自我评价对自信心的建立起重要的作用。(1)尊重和信任增加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类似手法,把学习上信心不足、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想象成是罗森塔尔讲的将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天才,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使学生出现很少有过的满意和自信感。教学上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爱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老师决不能鄙视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既要看到他的不足,同时要看到他们身上不甘落后、要求上进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使学生感到自己能被承认,精神得到满足,心情愉快、学习自然感兴趣,自觉性、刻苦性得以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喜悦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这种喜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努力的价值,使学生的自信心在成功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教学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有难度的知识可以采取分散难点的方法,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同时对学生的成功要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每一次成功中,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巩固和提高。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1)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感情。
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生发报答老师的渴望并转化为对学习的强烈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这也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理解和尊重学生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没有顾虑,敞开心扉与教师自由交谈,达到相互理解的境界。在平等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及教学活动的主宰者,也不再是学生思维的对立面,而是“平等中的首席”。(2)、建立合作互助的师生关系。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教育全过程已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一方面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中获得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二、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实行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感知的效果;能够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记忆和思维特点,以长补短,并且逐步学会各种思维方法,全面地发展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认识兴趣,防止由于活动的单调而降低兴趣;有利于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改变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课本,把课堂和课本、书本和媒体、师生和生生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参观、访问、讲座、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2、利用实验教学。
要搞好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要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消除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功能隔离的壁垒,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其具体操作、现象观察、结论分析都得学生自始自终参与,突出了化学实验的自主性和过程性,实验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明确和提高。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达到教学目的。
3、利用多媒体
研究表明人在获取外界信息时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而多媒体手段正好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的教学信息量大,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为一体,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给学生以新颖和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沟通从“心”开始,而教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合作”和“沟通”的过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化学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研究现代心理效应,并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把化学课教活、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