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喜爱的马原课
我喜爱的马原课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却不是首先来自于十月革命的故乡苏俄。
二十世纪初,一艘来自日本的船缓缓靠岸,停在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一角,船上下来几名学生,携带几本日文书籍;与此同时,来自法国的留学生同样将几本书带入中国。由此,中国革命揭开新的篇章,将有无数人为这几本书上承载的思想文化献出生命与热血,至死不悔。
马克思主义就此传入中国。
生在中国,这片曾被战火和先进思潮洗礼的国度,马克思主义就如春风,拂过神州大地的每一寸肌理。不管你是否经历或者知晓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管你是否接受过中国的教育,只要生在中国,潜移默化地,你就受到马克思主义春风化雨般的影响。
但是,敢问一句,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在开始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之前,我只知道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是知道马克思主义,你要问我它是什么,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这是我可以从课本上得到的答案。那么马原课是否如课本一般刻板沉闷呢?
一位银发相间,戴黑框眼镜的老教授,穿着板正的中山装,坐在讲台上讲马克思主义枯燥的理论,底下学生昏昏欲睡。这是在马原课开始之前我想象中的课堂情景,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类课程固有的刻板印象。
而事实上,当我走进这间教室,进入耳畔的是马原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如海洋一般广阔,这应该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特质,吸纳包容。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你可以看到历史中鲜活的生命在挣扎,在奋斗,在大放异彩;你可以感受到激昂的思想文化碰撞出怎样闪耀的火花;历史与现实交融,什么叫以史为镜,什么叫不断重演的历史,在这里,你可以一一找到答案。
一堂课,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枯燥讲解,但是潜移默化中同学们就明白了什么叫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课本上那些死板的理论无关,马克思主义存在于历史,存在于现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那么,马原课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是一条路,一条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亿万同胞用鲜血与生命走出来的路,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的揭示,是紧贴人类生活而存在的,是完完全全为了全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存在的,只有紧紧跟随这条路,才能迎来全人类的幸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从学术上来说,这样的理解或许不够准确,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就已经够了,只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底线,跟随社会的变化不断变通发展,就一定能够走到实现全人类福祉的目的地。
马原课不仅是带领同学们领略马克思主义风采的一门课,更是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门课,试想一下,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中国未来该是什么样的风采?作为即将担当起振兴民族与国家重任的我们,该如何指点我们的江山,描绘新时代的蓝图?
感谢马原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形式自由,内容丰富的马原课堂顷刻成为各路思想激荡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发言和畅想,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融入历史,融入现实,也融入未来。
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分学生与老师,见解不分对错与好坏,大家只是在就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而且往往每节课都会有那么几个同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这种开放的思想交流与辩论,也是大学的精神所在,课本上的知识禁锢不住同学们思想的迸发,历史仍在继续,现实不断深入,未来并不遥远。在这样的课堂上,总让我恍惚之间仿佛看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学生们的慷慨激昂,爱国无畏。这是青年,这是大学,这是大学青年的国家与未来。
这样的马原课,怎能不叫人向往?马克思主义,以这样一种课堂形式存在于大学,是其之幸,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进一步丰富它的内涵,也进一步使其深入人心,扎根人心。
不得不说,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幽默的话语,以及同学们激情彭拜的思想碰撞,所有的这些,颠覆了我对马原课的刻板印象。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并在课本上占有一席之地,源于它的正确性和有用性,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理解与运用。禁锢于课本,被条条框框封住,往往让我们丢失了学习知识最初的目的,而作为概括性极强的知识,就像马克思主义原理,它概况了整个社会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如果我们单单从课本寥寥几字去参悟,可能很难理解,更别说运用了。这时候对于这类知识就需要比较开放和活泼的形式,马原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存在于课本上的知识是死的,但是存在于老师和同学们脑子中的知识却是活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部分活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互相交流和切磋,进一步加深对它的理解与运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马原课,我不光学习到了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知识,我个人的视野与观念也在此刻打开,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凭借在这堂课上学到的学习之道,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篇:我的金钱观 (马原课作业)
我的金钱观
任思远 经管院金融班 201211033056 钱,俗称孔方兄,一个颇受争议的奇特的人类发明。它的形状有圆的,有长条状的,有像刀一样的;它的材质很多,有金、银、铜等金属,有贝壳的,也有纸制的;它的味道有人说是世界上最好闻的,有人说是铜臭味;有人不停咒骂它,说它是万恶之源;有人毕生追逐它,甚至不惜赌上性命。好一个神奇的东西啊,它拥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可以引起一场战争,也可以化解一场危机;它可以使一个人家破人亡,也可以使一个家庭和睦幸福。最恰当的一个比喻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说它不好的人认为,钱激起了人们贪婪的欲望,此欲望之强烈,使人们可以做出任何事来:欺骗、贿赂、杀人、放火......总之,钱只要存在一天,就会有贪婪的人愿意为它铤而走险。
认为它好的人说,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因为只有人类才明白钱的价值,会使用钱,才与其他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从现实生活看,有钱不好么?有钱甚至能使磨推鬼!没有钱就等于人的安全、生活、教育没有保障,钱是一个人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源。
下面说说我的看法。以上两种说法太过偏激,钱不能简单地定性它是好或坏。诚然,钱不是万能的。钱虽然能直接快速地解决很多大事小事,但世上依然有很多事是钱所不能解决的。可悲的是,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似乎愈发感到钱就是万能的:钱可以买到爱情、友情;钱可以无视法律;钱可以买人命......我希望这也许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就像当年的欧洲。但是,人活着就只为钱么?钱是买不到人的理想、抱负的,买不到崇高的品质的,买不到道德修养的。这是钱的盲区,是人真正应该追求的。
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衣食住行需要钱,受教育需要钱,结婚需要钱,抚养下一代需要钱,赡养父母需要钱......毕竟我们生活于铜钱孔之中,受金钱的束缚。真正敢说钱是王八蛋的人,是富翁,因为他们不差钱了。
我,身为一个普通人,骂着钱也爱着钱。一方面知道钱的丑恶和翻脸不认人,一方面也无时无刻不在幻想自己中了500万。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吧。钱本身无罪,很客观,它什么也没做。只是,它反映出了世间百态,人的善恶美丑。钱真的很神奇。
所以,我的金钱观是:努力赚钱,为了让自己不在乎钱。
第三篇:我最爱的马原课
我最爱的马原课
最开始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时候,其实我心里是有点抵触情绪的。无论是初中政治课完完全全的死记硬背,还是高中文理分科造成的文科忽视,亦或是从别处听来的关于马原无聊的流言,都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种课完全提不起任何兴趣。在我想象中,马原课堂大概就是一个枯燥乏味一本正经的老师干巴巴的照着书本念,宣扬着共产主义伟大和新中国万岁,而下面的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即便要求严一些,也不过是点名提问和背书罢了。可是,这学期我真正接触了马原课,认识了孙老师和王老师,我才发现我错的离谱。原来思政课可以是这样的活泼生动、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先来聊聊活泼开朗的孙老师吧。孙老师的第一节课就让我对马原课大为改观,她一开始就直接提出来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马原课是什么样子的。本来还有些喧闹的教室瞬时间安静了,同学们都疑惑了:为什么要问这种问题?这和教学内容有什么关系?马原课不就是政治思想教育课,用来洗脑的吗?孙老师仿佛看穿了我们的想法,她说:“同学们可能会觉得马原课枯燥无聊,就是背背书罢了,那么,是什么让你们觉得马原课无聊呢?”许是感觉到了这位老师那份与众不同的开放、宽容与活泼,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的和老师聊了起来。“中学的政治课就是背书”、“高中理科并不重视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听起来就是老套又无聊的东西”“学长学姐们说马原课很无聊”。认真的听过了同学们的吐槽,老师对我们说:“马原课大家都还没有真正接触过,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仅凭别人的判断和之前的想象直接就判了死刑是不是有些不公道呢?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着去听一听、自己来判断这是一门怎样的课呢?”我一向自诩是公正客观的人,听到这倒真有些羞愧了,我以往对马原的看法确实带了不少偏见,这正如老师所说,是对一个还没有为自己申诉的人判了死刑。况且,孙老师看起来是个犀利的老师。于是我摆正了态度,决定认认真真听一听。
几节马原课听下来,我越来越觉得这课有滋味。本以为的宣扬马克思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有理有据的方式分析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其发展,指出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从而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课的内容已经是如此吸引人,老师讲课的方式就更让人兴奋了。本来第一节课我虽然有认真听,但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然而第二节课,老师开始提问,我才认识到马原不是那种听听算了的思政课,它和我们的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一样,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认真做笔记、仔细推敲的一门课。从这以后,我开始每节课认真做笔记,每次老师提问的时候我都会想,假如被提问的是我,我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在同学回答完以后,我会思考,他的回答有什么亮点,又有什么缺陷,我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就这样,我对马原课的兴趣越来越浓。我尤其喜欢的是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因为这一章里涉及很多公式计算,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喜欢理性客观的东西,而数字和计算是最公正的最理性客观的,另外我高中时政治课就对经济生活最感兴趣,所以第四章是我最喜欢的一章。
另外我印象最深的是孙老师的课上小故事。这些故事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挚深刻的友谊。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我以前也对恩格斯了解甚少,以为他只是单纯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听过了孙老师的故事,我不仅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来源的了解,更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为人生平有了更多了解。恩格斯为了马克思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转而从事自己讨厌的商业经营,最后又为了整理马克思主义而放弃了自己的著作,这是怎样伟大的情操!
接着就是我们和温柔可亲的王老师的相识。还在跟着孙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听孙老师说她和王老师的合作是黄金搭档,她是活泼风,而王老师是温婉风。果不其然,对比孙老师的干脆利落,王老师真是一个温和的老师。她循循善诱,一点一点启发我们得出最后的答案。记得有一次,王老师提问认识论是什么。有的同学托着腮苦思冥想,有的同学低头把书翻得哗哗响但是怎么都没找到答案。于是王老师开始启发我们:“论是什么呢?”有同学试着回答:“讨论吗?”王老师接着启发:“论,不是学说的意思吗?那么认识论又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恍然大悟:“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的学说!”王老师欣慰地笑了,总结道:“认识论研究的就是认识,是对认识的认识与反思。”就这样,课堂上无数个难点与疑问在王老师的清风细雨中化解了。听王老师讲课,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能力。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被批判的最多的就是填鸭子式的教育方式,然而在王老师的课上,她并不是单纯的给我们灌输知识,而是让我们自己慢慢去想,去思考,真正让我们动起脑子来。听这样的课很容易就能沉浸在课堂的氛围里。
孙老师干脆利落、雷厉风行,用清晰的层次和明白的思路让我们对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和发展有了清楚的认识,而王老师温和可亲、循循善诱,引导我们在思考中理解认识和人类社会,润物细无声。经过和两位老师的接触,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已经完全改观了。以前我认为马原枯燥无聊,现在我觉得它妙趣横生。以前我觉得它空洞无用,现在我发现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经得起推理和考验的对资本主义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从前听说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第一位,甚至位列爱因斯坦之前,我只是麻木的听,而现在,我从心底认同这个评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归功于我可爱可亲的孙老师、王老师!这就是我最爱的马原课!
第四篇:马原课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在分析材料基础上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材料范围内自己选取内容、角度和拟定题目,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有自己的见解、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性强、字迹清楚。本题50分)
材料1: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2:广大网民既是网络文化的享用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网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客等网络应用,为网民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网络恶搞、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等行为,损害网络和谐,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应加以引导和制止。———2011年11月3日新华网,“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辨析题:
1、根据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经济越发达地区人民道德水平肯定越高。
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社会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但这并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质。
第五篇:马原课感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感受及一个问题的探究
在短暂的七周的上课过程中,我不仅仅从赵老师的激情讲授中学到了有关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知识,更从老师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介绍以及自己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抨击中触摸到了老师内心的正义感、老师对人生的理解以及老师迫切希望我们读懂人生的真谛,读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真正对社会有意义的清华人的愿望。我也在这短短的八周内体会老师的话,思考人生,思考老师为什么会在课堂上对他不满的诸多社会现象进行慷慨激昂的批判。这八周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而是从老师的话语,从老师的语气、神态、思想中体会老师对于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生的理解,从而在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产生启发。赵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课时老师讲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时就会情绪激动,不过着也正吸引着我去思考我们这些学生是不是也需要认真思考人生、社会,去批判一些东西,倡导一些东西。
所以我想就老师对知识分子的良知的探寻的思路上做一些探索,看看当今知识分子的良知究竟为何物,当今知识分子的良知为何丧失。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05日 第二版)刊登文章《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在哪里?》征讨连日来各大学教授、学者学术造假现象。文中对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进行了深刻拷问:我们有些知识分子乃至高级知识分子,实在是不争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学术剽窃弄得“风声鹤唳”,让有些知识分子觉得“草木皆兵”,仿佛一个个“大耳百姓”天天都在盯着他们,稍有点风吹草动,便弄得满城风雨,不,弄得满世界都知道。可这又怪谁呢?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学术造假以及剽窃行为,让像我这样连低级知识分子都算不上的人也感到脸红,不能不感慨系之;不少人如今没了羞耻感;常言道:盗亦有道。这是说,即使是江湖之人,也还是讲些“规则”的。文章认为,如果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居然也不能坚守道德最后防线,让我们这些百姓该把希望寄托在什么人身上呢?
再来看一下王力雄先生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东方》杂志1993年发表了王力雄先生《渴望堕落》,王对知识分子的痞子化现象进行了犀利的讨伐。王先生所举知识分子的罪名,多是从价值观或者道德方面来说的;现在一些知识分子放弃了道德职守,摆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正在“痞”下去,具体的表现是言语粗俗,放弃理想,厚颜无耻,亵读神圣。中国知识分子经受几十年“改造”,只在八十年代有过短暂的地位上升,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彻底摆脱“被改造者”或意识形态“驯服工具”的角色,被扭曲的人格也未来得及舒展,很快又面临新的失落。他们习惯的是以“道”取“利”,几千年的中国士阶层都如此,即使在被改造时期,只要顺应当时的“道”,也能得到相应的“利”.然而现在,“道”却成了获“利”的障碍,以“道”为本的他们自然也就成了失“利”者。短暂的上扬只能把再次失落对比得更强烈。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以“死要面子活受罪”出名,有时甚至到可笑地步。长期生活于贫困使人易向金钱倾斜,面对社会转型,他们内心的欲望早已耸动燃烧,迫切期待投身于利益场的角逐。然而他们过去的角色——无论是作为历代道德的养育者和守护人,还是作为后几十年的道德受难者,都决定他们的道德遗传之深,即使仅剩“面子”,也极难摆脱。
知识分子以无耻告别了羞耻。……
知识分子的罪名还有很多,网络上也不乏对知识分子的口诛笔伐:同类相残(文人相轻),内心压抑,口是心非„„
王先生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说到: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本已百孔千疮,若是唯一担负对其进行重建、更新和修补之职能的知识分子放弃坚守,自甘堕落,并且再“反戈一击”,对于未来危机,中国知识分子恐怕是难以推脱自身责任的。我不同意王先生说的“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本已百孔千疮”,因为现实并没有文人想想的那么严重,但是我非常同意后面的一句话,构建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应对未来危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各种媒体对知识分子的良知的拷问遍地都是,众多名家也对知识分子的现状有各种评价,我认为当今知识分子的现状参差不齐,好的,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引领了正确的社会风气;不好的,剽窃他人成果,成为学术界、社会上的蛀虫,败坏社会风气,吃社会主义粮食却不做实事。
知识分子究竟堕落与否,究竟好坏,根本在于对人生良知,人性利益的理解,如果知识分子对金钱、对生命有正确的价值,把学术当成自己的使命,把取得成果视为荣誉,就一定能从人堕落的本性中振作起来。反思刚解放时的一帮知识青年,如邓稼先、王淦昌等在没有任何外国援助的情况下靠人工计算,在生活、科研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完成了外国人看来不可能万成的任务,在两年多时间内研制成功了原子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愿以身许国!”王淦昌说出了当时参加“596工程”所有科学家的心声,在这个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严峻时刻,他们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历史的重任,原子弹工程是国家最高机密,参加研制工作的人都必须断绝同国外的一切联系。因此,王淦昌等人从那时起就神秘地“失踪”了,他化名为“王京”。为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这批高级科学家隐姓埋名十几年,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牺牲。邓稼先不幸因为受到过量核辐射,死于辐射病。当年参加原子弹研制的很多工作人员都受到了一定的核辐射。而反观当今知识分子,有多少人在丰厚的待遇中,在优良的科研条件下却多年没有实在的科研成果,反而抄袭他人成果,为了评教授、副教授而写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文章。对人生价值、对金钱意义的错误定位导致知识分子不以报国为目的,而以追求个人生活美好为目标导致了现在知识分子的堕落。
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这给当代知识分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发展的代表和主力军,在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发挥出积极作用,要把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知识分子精神发扬光大。就像江泽民在1990年5月3日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在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外交等各条战线和各级党政机关,在城市、农村特别是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的边疆、山区、沙漠、海洋,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事业方面,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方面,在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安全方面,知识分子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大家知道的,我国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人造卫星的研制,最近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还有南京长江大桥、葛洲坝工程、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建设,高温超导的研究,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等等,都凝聚着我国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劳动,都是我国人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的巨大成就。在知识分子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物。他们有的曾在旧中国饱受磨难,有的是新中国建立后由海外归来的,有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起来的。他们真正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脊梁。最近,“奋斗者的足迹”知识分子报告团在北京等地讲演,事迹感人,在广大青年和人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召唤着我国知识分子大显身手。我们希望,广大知识分子继续积极地投身到这个伟大事业中去,创造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代表着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我们不能坐视知识分子如此消沉堕落下去,这个时代 需要呼唤他们的回归。只有唤回知识分子精神,才能拯救民族精神,才能使这个利益分化的社会具有坚强的凝聚力,才能使社 会的发展沿着一条冲突最小的路径前进。
真正的知识分子首先要做到具有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我们把一个人看做知识分子,就因为他有这一点理智的信仰,靠着头脑中那尊思维之神的鼓励,能够在世俗潮流的冲击中站稳双脚,不为所动,当整个世界都被利益的墨汁染黑了,知识分子的心灵还要依然保持纯洁。
同时,真正的知识分子要能够而且必然地承载着社会道义和良心。基督教创始人对他的门徒的嘱咐实际上也完全适用于学者: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分子,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所以,知识分子应当代表着社会公正的力量,学会拷问自己的灵魂,学会为对别人的不公平向自己控诉,为陌生人的冤屈而控诉,为社会良心的沉默而控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伸张正义。
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有勇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 对一切未能挽回的事实负责。知识分子要在社会的激流中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去路,关注现世民生,思考、张扬国家社会进步的理念。我们当代的知识分子应该发扬先驱们献身报国的澎湃激情,为国家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清华人更应该作为知识分子的表率,为全国知识分子起到引领、带头作用,从而真正地做到中国古代学者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行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