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文阅读实践活动的研究阶段总结
群文阅读实践活动的研究阶段总结
刘
梅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课内与课外知识能更好地结合,以阅读儿童读物为辅助刊物,进行阅读活动,我校开展了群文阅读实践活动的研究
一、班级学生阅读情况分析
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被动地读一些课外书,但能主动阅读的学生比较少。学生在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能够保证。在家中,家长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而且现在电视、电脑泛滥,这些立体视听的趣味远远超过了平面阅读,又吸引了大批的孩子,占用了他们大段的时间。这样,孩子的阅读时间根本无法保证。
2.群文阅读涉及的范围比较少,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90%的家长、学生买的就是作文书,形成了作文书等于课外书籍这样的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家里更是没有一本藏书。常常布置下去回家看课外书,可常常有50%学生反映家里没书而无法完成作业。3.学生群文阅读效果差。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大多数学生虽因老师的要求做了读书笔记,但无非是摘了几句好句,根本没有其他能让自己开卷有益的笔记方法。一本好书看了也就看了,第二次再去精读品味的也很少,不但不会精读品味,在学习运用方面也差,作文还是那样的作文,连最基本的“依葫芦画瓢”都不会。
活动成果: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并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
2.使广大学生借优秀诗文诵读的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为终生学习发展奠基。
3.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与经典、好书交朋友,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营造书香校园奠定基础。
三、活动时间
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二课堂活动课、课余(自主阅读)
四、活动地点 各班教室、图书室
五、主要措施:
(一)激发兴趣,主动阅读。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群文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群文阅读。
1、故事引路——树立读书榜样。
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现身说法——激发阅读欲望。
教师经常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读书故事,讲自己的阅读体会,或组织班级内爱读书的学生讲读书的收获,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组建班机图书角。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献一本看百本活动,并借此 活动,建立完善班级图书角。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班级,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借阅,形成好书都来读,我来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4、欲说又止——引发阅读动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 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通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篇篇美文,告诉他们,这些美文来自《学语文》、《新作文》等,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走进故事,认真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二)推荐读物,优化阅读
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我也发现一些学生沉湎于武打、卡通漫画书籍,课外读得津津有味,课上还欲罢不能,将课堂上应学的知识和老师的要求置于脑后全然不顾。对学生来说,如果不分时间场合、不管书的内容、品质,而一味强调群文阅读,这不仅不利于学习,还会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做教师的一定要适时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优化阅读内容。
要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堂学完后,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课外阅读,去课外书本上找相关的答案;推荐与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推荐与习作相关的优秀书籍报刊。
(三)培养习惯,高效阅读
1、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定” :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保证每天20分钟的午读时间,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规定好课外读书的时间,一周至少要安排四次,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一本书准备多长时间读完,然后,坚决按计划执行。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为了让学生读有所得,我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读读,圈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划,想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抄,写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四)不断反馈,深化阅读
通过检查反馈,不断地改进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的知识才能不断增长。加强学生家长与老师的互动督促;举行班级“读书会”;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举办“名言古诗积累”大赛。
总之,群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要积极拓展学生阅读的渠道,为学生的群文阅读开辟绿色通道。让学生沉醉书海,在书海中吸取精华,浸润书香,陶冶情操,不断造就人才。
第二篇:群文阅读实践活动的研究总结2
群文阅读实践活动的研究总结
刘 梅
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多读书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岂能仅仅读《语文》,必须在国文教本之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崔峦先生也讲过:“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80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提高。”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从事生产劳动,以及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教师和家长不可能永远陪伴着孩子,而好书却可以成为他们终生的良师益友。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每年学生不少于5万字。随着学生识字量的不断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针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读书的层次不齐,我主要从培养孩子的读书方法和读书兴趣来抓起,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一步一步地走进课外阅读的多彩世界。下面我就谈谈平时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激 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丑小鸭》的故事,当我讲到丑小鸭由于长得难看,受到兄弟姐妹的嘲笑和欺负离开了家后——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安徒生童话》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我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需求,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二、鼓励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使学生会读。
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不是说放任自流了,而是要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建议他们读那些有趣味性、篇幅不长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其次要有科学性,如《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等书。
三、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多读。
1、保证书目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给他们时间上的保证。我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我经常鼓励孩子多买课外书,班里的孩子每人都有好几本课外书,孩子们把自己的书都放在教室里的图书角里。班上图书角的建立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读书空间。找班上读书优秀的几位同学,负责班上同学的借书还书。资源共享,大家轮流着看,读书的范围更广了。
2、保证时间
我每天挤出时间来,让他们读。天天读,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每天到校,只要走进教室,就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习惯。中午的时间,也是读书的时间。另外,减少重复、无效、无意义的课外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使孩子们读书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
3、注意积累
在进行阅读时,要教育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阅读累了,就在本子上或画一朵小花,或描一只小虫,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规定每晚的读书内容,每读一篇,让父母检查签名。读读背背较短的诗歌,每完成5篇,奖一颗星,一篇较长的文章,3篇奖一颗。由班上的小组长和老师作为考查人员。如果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能恰当地用上去,我们就奖给她一枚表达章。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
“学海”“书山”之间,从而稳定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填记录表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鼓励那些爱读书、读书认真的孩子,我细致的做了份阅读记录表,由学生每周填写一张,内容包括阅读篇目、字数、认识的新字,里面的人物。从阅读记录表里,我详细掌握了孩子们的效果、收获。知道了他们每天都坚持读书,每个月最少的也会读六千字,最多的能读一万字以上。
5、开展活动
(1)班里经常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每天下午,都会分小组交流前一天的个人读书情况。每周都会举行一次读书活动。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每周让学生至少背诵一首古诗,为了便于检查,内容我统一指导,程度好的学生可再选出自己喜欢的来背。
第三篇:群文阅读的实践和研究
群文阅读的实践和研究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界定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种阅读形态: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
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府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二)项目开展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师所认识和接受。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难怪乎语文教学一直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少、费、差、慢”。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孩子们,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在课外多读书吧!”为师者仅仅停留于这样的说教式的宣传、鼓动,而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那么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普遍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内涵不够清晰,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儿童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在教育部组织的质量检测中,儿童失分最多的就是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总之,儿童阅读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家庭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二、群文阅读简介
(一)课程理念
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1.“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2.“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3.“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在“群文阅读”里,老师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
4.“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
5.“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老师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更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二)课程目标
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和特点
1.丰富和完善了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单元教学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在课内外开展精读。课外的理解和拓展,为大量阅读搭建了课内平台。
2.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过去人们批评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确实如此,如果只孤零零地进行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教学,就很难形成学生系统的知识结构,而“群文阅读”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问题。
3.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进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均能获得不同的质和量。大量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
4.有利于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兼顾应试。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共识,然而“应试教育”也是我们现在绝对回避不了的。进行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将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即使是应试,老师也用不着担心。5.有利于在班级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有了这样一个阅读展示的平台,学生充分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把它带入到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去。
三、群文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议使用《全阅读》〈1—6年级〉)
教材中的课文,主题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尽量选用了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如说明书、广告、手工制作图示等。还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
为了让儿童有丰富的阅读积累,课程采用了“单元合成、整合拓展”的结构方式,由主题单元、名著课程、认识汉字、名言佳句四部分组成,全面建构儿童的阅读体系。主题单元部分,根据儿童心灵和世界的对应关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真细致地安排了各单元的主题。入选的文章内容上有情趣,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光辉、大自然的和谐和童真童趣。语言上有意味,文字有质感、有张力。名著课程所选的大都是堪称经典的名作。而在名言佳句单元,所选的名言都是经过长期积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佳句。
在体现《全阅读》的阅读理念的广泛性、经典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文本的可朗读性,让儿童在朗读童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二)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
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要读好几篇文章,客观上决定了“群文阅读”和单篇文章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客观的被动的“不同”不是我们选择“群文阅读”的理由,“群文阅读”也应该树立自己的教学取向。
1.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就像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一样,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太少”。
也许有人会说,单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也在强调“多读”,实现“多读”的途径是反复读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一篇经过剪裁的“去情境化”的短文。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没有读的新鲜感和探究欲,没有多少人愿意去重读一篇“一目了然”的短小文章,尽管这篇文章可能有其精微深刻的地方。“群文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学生的主动阅读会占取很大的比例。
2.多质疑,多分享,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前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在20世纪初就有一个“石破天惊”的教育观点:在学校里往往只发现记忆力:读课文、讲述、背诵。而一个记忆不好的儿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华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我们的“课文教学”不能否认还是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缺少质疑和发现。我们在课文教学的课堂里,即使有问题,大部分是老师的问题,即使有发现,大部分是老师的发现。这不仅是我们的教学操作出了问题,也是由于单篇文章自身的局限。“群文阅读”的方向,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课堂里,真的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发现。
3.多学习、多实践浏览、略读、跳读等阅读方式
大家都明白,课文教学比较强调逐字的阅读、朗读和美读。凡是阅读教学的研讨,都强调有感情朗读,课堂上的书声琅琅可以掩盖这堂阅读课的许多不足。逐字的阅读、朗读以及美读当然重要,但是过于强化乃至强势,就让人忧虑。沈大安老师说:“把课堂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来练习有感情朗读,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时间运筹上的一个失误。”沈大安老师的这一观点,法国政府教育部早在1972年就落实到实践上。1972年法国政府教育部将“无声视读”正式定为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阅读可以只需依靠眼睛,而无需依赖嗓音)。因此,朗读作为教育体制的首选手段和最终目标的地位,在70年代的法国已经受到严重动摇。
那么,除了朗读和美读,我们还可以怎么读呢?我们还可以默读,我们还可以速读(扫读、跳读和技巧阅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以及其它各类阅读。过去,信息交流缓慢、不够准确、有限并且昂贵;如今,交流变得快捷、相对准确、无限而且廉价,但同时也将我们淹没在信息之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要求每一位成熟的读者每天进行理性选择、分析和理解。因此,那些帮助我们获取信息、更适于思考的阅读方式,如浏览、略读、跳读等,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且让学生学习和实践。
4.多了解、多尝试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
最近由于赵镜中老师“教课文”还是“教阅读”、吴忠豪教授“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的追问,以及PISA、PIRLS阅读测试的出现,大家开始关注“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例如重读、比较、视觉化、连结、统整等,关于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在专门的文章中探讨。“群文阅读”就是要变单篇的课文教学,重视分数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模式为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模式。
这里要强调的是,阅读策略需要透过老师的教学活动,步骤化、程序化,让每个学生,不限天生能力、先天条件,不管背景知识多寡,都能循着老师有步骤、有程序的教学设计,每个人都往前进展一些。所以,真正成功有效的“群文阅读”,在选好文章的基础上,还要相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那种有步骤、有程序的阅读策略教学,才有可能缩短儿童天生能力间的差距。
(三)群文阅读的基本课型:
主要课型:主题单元阅读课和名著导读课
在主题单元和名著课程中,每个单元前都设置了精短导读,目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选文后面设置了简短的阅读提示,用于引导孩子与文本和作者进行阅读对话,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判断、评价、反思。单元后面的阅读感悟则侧重引导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或引导他们对文学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对文本空白进行补充想象等。
此外“认识汉字”部分,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于对汉字的起源进行探究。通过认认、读读、说说、辩辩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探究中意会汉字的基本规律。
还有“名言佳句”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诵读,但最好是老师安排一定的时间(如早读课)引导孩子诵读。并在诵读的基础上,对部分难点进行点拨、疏通,但不必要求学生每处都透彻理解。可鼓励孩子熟读成诵,但不可将其作为硬性目标。
亲近母语研究院
总课题组
卞国湘
第四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阶段总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阶段总结
曙光小学王小平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来,在我直接组织、参与、指导下,中高段语文教师及学生们进行了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我们研究小组的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无论是教师的点拨、引领能力还是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积极参与意识,都有了较大提高。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实践活动的时候,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发言、大胆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另一面,也让我们走进了孩子的心里,这是我们以前在教学工作中体会不到的乐趣。下面我就对本课题的实施研究做一简单总结。
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活动的开始,我们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这样做,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活动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中,我们关注了每个学生的表现,尽可能地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去调查,按自己的想法去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帮助别人、协助别人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 1
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有的小组不但与组内同学合作,成果展示时还请来了外援;有的小组在活动中意见不统一,这时学生想到了“为了小组的团结,我只有听他的了”,看似无耐,却也是一种睿智的表现。至少,在大力弘扬个性的今天,孩子们学会了权衡利弊、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与人愉快地合作,这也正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所在。
二、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选题阶段,我们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然后引导学生谈对这个选题的了解,由于学生产生了一种从多方面了解的愿望,于是活动主题就确立了,主题确立后,我们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意见,确立了研究的子课题,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说都是不着痕迹的,是尊重孩子意愿、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
各年级的孩子对每个选题的了解都是片面的,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提出的问题也许是没有深度的,也许是没有价值的,然而我们却接受了他们的选择,因为我们始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参与者是孩子们,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他们研究的应该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只能起一个“支架”的作用,只能帮助,引导学生研究、思考、设计,只能帮助学生在自我的探索中构建新的认知。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注重过程性指导
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强调教师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有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
也更有热情了。如三年级学生在调查其它同学爱吃的蔬菜水果时,他们采取了问卷的形式。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就问他们是否还有其它更快捷的办法。一个孩子提出来:拿一个小黑板到班级调查,说明情况后只需要举手、数数就可以了。教师对他的方法加以肯定,陪他们深入到班级采访,有老师的陪伴,他们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即使面对六年级的大哥哥、姐姐仍是那么自如,结果出色的完成了调查任务。
四、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些实践活动确实让孩子们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他们不但能从书本上、网上找到一些资料,还学会了从别人那打听消息,获得一些有用的资料。为了了解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他们去市场进行了采访;为了了解同学们压岁钱的使用情况,他们调查了100余人,并把数据制成了表格,用具体的数据说明问题。举行 “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古诗背诵比赛”等,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流利讲普通话的能力。开展“每日论坛”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内容不限,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当众表达的能力。举行的“作文比赛”“课外读文”“剪报、辑报、办报”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还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举行的“成语接龙”、“给歇后语找尾巴”、“抓错别字俘虏”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
思维活动的材料,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们正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得善于思考,懂得了从多角度了解问题,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说明问题。
五、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一位实验教师说:“教语文时,我总想一节课让学生学会什么,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不一味的惦记着给学生什么,而关注能为学生做什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她这一番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我们此项课题的意义所在。在研究成果交流时,我们把活动的最终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动地位。在评价时并不要求学生调查成果有多具体,而是以学生调查的热情高低、合作得是否默契、参与人数的多寡为评价依据。
六、拓展延伸,寻找新问题
在每项活动结束后,我们引导学生谈谈:对于每一次活动,你还想做些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说出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可以说是给学生留下了“思考题”,又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埋下了伏笔,也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连续性。
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活动中还存在着内容不够全面,调查不够深入,没有充分的利用家长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全面提高教师的“指导”艺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篇:“群文阅读课内外资源整合”研究活动总结
“群文阅读课内外资源整合”研究活动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群文阅读课内外资源整合”研究活动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学期以来,我校围绕“群文阅读课内外资源整合”计划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单节单篇、多节单篇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了学生的阅读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现将这一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思想动员引领教师积极参与
开学初,课题组成员在教务处动员下学习了“群文阅读”教学特色项目实施方案。
二、精选文本为实证研究提供素材
为使开学之初这一活动便能全面开展,我们精选了大量的适合不同年段儿童阅读的文本加以归类整理,为“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了素材。
三、理论学习了解“群文阅读”内涵及研究现状
本期我们开展了多次学习,了解了“群文阅读”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1。内涵: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的过程。
2。研究现状:“群文阅读
四、外出学习促进交流与提升
4月12日,我校二位“群文阅读”种子教师参加了县教师素养大赛。活动中,我们观摩了县直学校各位优秀语文教师的精彩课例;聆听了资深教研员关于群书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大家对群文阅读的含义、实施途径、方法和意义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听取了兄弟学校群文阅读课题开展的经验介绍;最后,在校长主持的互动环节中,各兄弟学校老师畅所欲言,展望群文阅读教学美好的未来。
五、深入实践探讨课堂教学策略
4月7日,我校群文阅读研讨活动在录播室如期举行。参会人员有学校领导及全体语文教师。活动当中,刘老师、李老师各上了一节研讨课。吴校长对这两节研讨课做了精彩点评、对我们的群文阅读研讨活动做了高度评价,同时给予了殷切希望。
吴校长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群文阅读研讨活动,这两节课都上得很不错,都极大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的阅读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李老师有程序、有步骤地引领阅读,便于不同层次的儿童都学有所获;指向写作的群文阅读,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刘老师的课把握了学生学习的重点,注意了内容的深度;她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主体……最后,吴校长给我们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群文阅读要立足教材、联系教材。
六、多项展示凸显研究成果
我校自开展群文活动以来,举办了多项群文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各班以读书心得、读书小报、美文诵读等方式展示了活动成果。
5月10日,我校举行了全校性的大型诵读活动展示。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研究的进程。
七、总结回顾展望下一步工作计划
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对我校教师来说,还只是一种尝试。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一定会突破旧有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经典内容、吸收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思想、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