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茶花女的故事情节谈其作者的创作特点
从《茶花女》的故事情节谈其作者的创作特点
摘要:威尔第的《茶花女》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其创作几极具特色;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书法人物内心情感;注重重唱、合唱的烘托及管弦乐的作用,充分体现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威尔第 歌剧 茶花女 创作特色
歌剧是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舞台美术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由于歌剧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完整性,歌剧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有时与特定的戏剧结构和任务关系又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完善地展示音乐的戏剧,音乐(声乐、器乐)必然成为 关键性要素。
歌剧《茶花女》是一部描写人们书序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抒情歌剧,是作者威尔第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讲述了玛格丽特和阿芒的爱情故事。由于玛格丽特出身低微,他们的爱情遭到阿芒父亲的反对,并向玛格丽特提出与自己儿子断绝关系的要求玛格丽特为了顾全阿芒全家的幸福和所谓的 “名誉”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违心的离开,不明真相的阿芒当众痛斥了她变了心。玛格丽特有口难言,肺病加重、卧床不起。杜瓦得知她得病后才将真相告诉儿子。阿芒追悔莫及,赶紧来到爱人身边,但是她已经奄奄一息,最后死在了爱人的手里。作品表现了真挚相爱与世俗偏见的对立。威尔第将抨击的目标指向贵族,对受屈辱的人寄予深切的同情。它不仅包含感情的写出了玛格丽特的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
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作品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充分体现了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当年,法国作家小仲马观看了由他的话剧《茶花女》改编的歌剧之后曾感叹道:“100年后,我的话剧也许不会再上演,但是歌剧却将不朽!”果然如此在今天世界的剧坛上,歌剧《茶花女》的上演率一直高居榜首,而他的话剧原作虽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却渐渐淡出了。这足以说明了歌剧《茶花女》的艺术魅力。一下是对其作品创作特点的具体分析。
一、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威尔第的歌剧的特点是始终坚持以“歌唱”为主角、保持器乐与声乐之间的平衡感,他为剧中人物设计了最优美、最有欣赏价值的合唱、重唱和独唱的宣叙调以及咏叹调等,所以这些唱段都有规整的结构。此外,他选用的题材大部分是悲剧性的故事,反应的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和真善美。正是这种人类情感的真实和戏剧性因素,才赋予了它音乐创作的充实而广阔的天地,在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中即使是小小的动机都不会使人感到呆板和乏味,也就是说最抒情完美的咏叹调中随剧情发展而出现的任何音符都是恰当和必要的。它是用来体现人物内心活动、思想痛苦挣扎、情绪混沌不清的十分重要的手段。
《永别了,过去的一切》是歌剧中第三幕,小提琴奏出了序曲中出现过的主题音乐富有悲剧色彩的玛格丽特悲惨的一生被浓缩在这哀婉的音乐里。屋外,整个巴黎都在狂欢;屋内,不久于人世的女主
人公在由于和悲泣情绪里独自深思。玛格丽特又一次深情地读着乔治的来信,最后发出一声绝望的呼喊“太晚了”。
这一咏叹调的前奏是由双簧管奏出的,充满哀伤的情绪,在这里双簧管所独具的音色被作曲家用来准确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内心感情,是在是在适合不过了。声乐部分前9小节为a小调,切分节奏形象的刻画了一个病弱的人在失望中向人生告别,旋律平稳缓慢。从第10小节起情绪产生变化,主人公心中对情人依然由衷的爱恋。在剧词中她呼唤着“阿芒”的名字,音乐以C大调上行趋势的旋律饱满而悠长的表现了热闹而炽热的情感。接下来音乐随主题的不断深入展开,掀起又一层感情的波澜,在具有推动性的旋律的不断进行中,逐渐加强直至高峰。三次连续出现a2这一高音,均以由强至弱或是由弱变强的控制为表现手段,这种似断非断的旋律线,准确刻画了玛格丽特由于悲伤和失望已支撑不住的悲惨形象、形成悲剧的特色,在死亡面前显露出超脱与自慰的感觉。玛格丽特此时也从光彩照人、充满活力的形象变得身心憔悴。全曲结束时,乐队奏出了a小调主和弦,沉重而绝望地预示着主人公即将迎接死神的降临,随着她的死去,悲哀和痛苦都将消失,更强调和渲染了悲剧色彩,深刻地表达出音乐的内涵。
二、重唱、合唱和烘托
威尔第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入的刻画,吧类型化的形象提炼成个性化、典型化的形象,并且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紧密的联系起来,不断的采用重唱、合唱推动着戏剧发展。因此,他创作的音乐布局与结构也起显著变化,逐渐取消了 “分曲”的局限,变得灵活,一气呵成。
《茶花女》的音乐名段《饮酒歌》在我国的歌剧爱好者中间可谓脍炙人口,但由于全剧的音乐及其与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的有机联系却有待深入了解。人们常常以为最好由花腔女高音演员来扮演玛格丽特,好胜任第一幕中她迎合阿芒的爱情表白而唱出的玩世不恭的轻俏旋律,以及最后的咏叹调里表现她决心在狂欢的旋律中度过余生的精彩大段花腔。其实,除了第一幕的音乐之外,玛格丽特在第二、第三幕中素有的唱段都是很富于抒情性的,要求演员平稳、深沉的音调变现出来,甚至如第二幕里玛格丽特被杜瓦说服,为了不损害爱人的家庭名誉而做出自我牺牲离开时,用歌剧前奏的第二个主题构成的玛格丽特向阿芒告别的旋律:爱我吧,阿尔弗雷德!着生离死别味道的剧词和音乐,必须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戏剧音乐才可以完成!因此,要将玛格丽特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恰当的表演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她不同于咪咪、巧巧桑那样纯情的少女在戏中逐渐的成长、升华,而是从一开始就尝遍了人生酸甜苦辣,渴望脱离苦海,却又不能轻率相信阿芒热情的求爱,但是等到她一旦决心接受爱情之后,他便义无反顾,甘心为爱做出 一切牺牲,哪怕被误解、被侮辱都在所不惜。
三、管弦乐的积极作用
作品中的管弦乐也改变了它的从属地位,起着积极的作用,管弦乐的倾诉可以使听众不必通过男女生主人公的演唱就可以大概推断
和感知人物的内心活动或剧情的发展,通过器乐曲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更加突出人物和事件的矛盾冲突,从而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歌剧简短的序曲建立在两个主题上,这两个主题都是用来表现玛格丽特的。第一主题是一段富有表现力的旋律,知道第三幕这段旋律才再次出现,并产生了绝妙的效果:哀婉悲诉、纤弱无力的音调刻画出女主人公临终前最后几小时的痛苦沮丧的心情。第二主题是描写作为情人的玛格丽特。在第二幕中,玛格丽特在与老阿芒的严酷会面后,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深情地向阿芒道别,这是,再次响起了这段旋律。在序曲中,乐队两次演奏这一曲调。在第二次演奏时,加入了一些与旋律相对应的小小的装饰音符,以便加强人们对玛格丽特性格中轻浮的一面的联想。作曲家的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效果却总是遭到人们非难。出现的装饰音在音乐上有幼稚的感觉,就像初学作曲技巧的人所作的那种“带变奏的歌曲”,但是威尔第终于以他的真诚平息了这种批评。
在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完全靠威尔第一个人在维持,他的艺术生涯实际上就是多尼采蒂以后50年的意大利音乐史。他始终坚持的是“歌唱家的歌剧”信念,从不为瓦特纳的交响乐重于歌唱之潮流所动,他以过去的方式在声乐、戏剧和舞台效果方面达成最大限度的平衡。因此威尔第被称为“西方音乐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素朴大师”,正是在他的手中,意大利歌剧达到了空前的尽善尽美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张弦等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中外音乐发展史
题目:从《茶花女》的故事情节谈起作者的创作特点 指导老师:王珊 学生姓名:赵曼曼 学号:200908010122 专业班级:音乐09101
完成日期: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第二篇:从《茶花女》的故事情节谈其创作的创作特点
摘要
威尔第的《茶花女》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其创作几极具特色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书法人物内心情感注重重唱、合唱的烘托及管弦乐的作用充分体现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威尔第 歌剧 茶花女 创作特色
abstract
the music of verdi's “La Traviata” engaging exquisite and smooth, with heartfelt the tragic effect of its creation several distinctive is applied mainly to sing the arias calligraphy characters feelings notice the foil still, chorus and orchestra of fully embodies verdi's superior wri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talent.Keywords: a verdi opera La Traviata creation
目录
摘要„„„„„„„„„„„„„„„„„„„„„„„1 英文摘要„„„„„„„„„„„„„„„„„„„„2 目录„„„„„„„„„„„„„„„„„„„„„„3 前言„„„„„„„„„„„„„„„„„„„„„„4 一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6
二、重唱、合唱和烘托„„„„„„„„„„„„„„8
三、管弦乐的积极作用„„„„„„„„„„„„„„9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3
前言
歌剧是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舞台美术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由于歌剧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完整性,歌剧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有时与特定的戏剧结构和任务关系又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要完善地展示音乐的戏剧、音乐、声乐、器乐。必然成为、关键性要素。歌剧《茶花女》是一部描写人们书序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抒情歌剧,是作者威尔第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讲述了玛格丽特和阿芒的爱情故事。由于玛格丽特出身低微,他们的爱情遭到阿芒父亲的反对,并向玛格丽特提出与自己儿子断绝关系的要求玛格丽特为了顾全阿芒全家的幸福和所谓的 “名誉”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违心的离开,不明真相的阿芒当众痛斥了她变了心。玛格丽特有口难言,肺病加重、卧床不起。
杜瓦得知她得病后才将真相告诉儿子。阿芒追悔莫及,赶紧来到爱人身边但是她已经奄奄一息,最后死在了爱人的手里。
作品表现了真挚相爱与世俗偏见的对立。威尔第将抨击的目标指向贵族,对受屈辱的人寄予深切的同情。它不仅包含感情的写出了玛格丽特的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作品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充分体现了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当年法国作家小仲马观看了由他的话剧《茶花女》改编的歌剧之后曾感叹道“100年后,我的话剧也许不会再上演,但是歌剧却 4 将不朽”果然如此在今天世界的剧坛上,歌剧《茶花女》的上演率一直高居榜首,而他的话剧原作虽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却渐渐淡出了。这足以说明了歌剧《茶花女》的艺术魅力。一下是对其作品创作特点的具体分析。
一、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威尔第的歌剧的特点是始终坚持以“歌唱”为主角、保持器乐与声乐之间的平衡感,他为剧中人物设计了最优美、最有欣赏价值的合唱、重唱和独唱的宣叙调以及咏叹调等。所以这些唱段都有规整的结构。
此外,他选用的题材大部分是悲剧性的故事。反应的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和真善美。正是这种人类情感的真实和戏剧性因素,才赋予了它音乐创作的充实而广阔的天地。在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中即使是小小的动机都不会使人感到呆板和乏味也就是说最抒情完美的咏叹调中随剧情发展而出现的任何音符都是恰当和必要的。它是用来体现人物内心活动、思想痛苦挣扎、情绪混沌不清的十分重要的手段。
《永别了,过去的一切》是歌剧中第三幕,小提琴奏出了序曲中出现过的主题音乐富有悲剧色彩的玛格丽特悲惨的一生被浓缩在这哀婉的音乐里。屋外,整个巴黎都在狂欢,屋内不久于人世的女主人公在由于和悲泣情绪里独自深思。玛格丽特又一次深情地读着乔治的来信,最后发出一声绝望的呼喊“太晚了”。
这一咏叹调的前奏是由双簧管奏出的,充满哀伤的情绪,在这里双簧管所独具的音色被作曲家用来准确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内心感情,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声乐部分前9小节为a小调,切分节奏形象的刻画了一个病弱的人在失望中向人生告别旋律平稳缓慢。从第10小节起情绪产生变化,主人公心中对情人依然由衷的爱恋。在剧词中她呼唤着“阿芒”的名字,音乐以C大调上行趋势的旋 6 律饱满而悠长的表现了热闹而炽热的情感。接下来音乐随主题的不断深入展开掀起又一层感情的波澜,在具有推动性的旋律的不断进行中逐渐加强直至高峰。三次连续出现a2这一高音,均以由强至弱或是由弱变强的控制为表现手段,这种似断非断的旋律线,准确刻画了玛格丽特由于悲伤和失望已支撑不住的悲惨形象、形成悲剧的特色。在死亡面前显露出超脱与自慰的感觉。
玛格丽特此时也从光彩照人、充满活力的形象变得身心憔悴。全曲结束时乐队奏出了a小调主和弦,沉重而绝望地预示着主人公即将迎接死神的降临,随着她的死去,悲哀和痛苦都将消失,更强调和渲染了悲剧色彩,深刻地表达出音乐的内涵。
二、重唱、合唱和烘托
威尔第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入的刻画,把类型化的形象提炼成个性化、典型化的形象。并且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紧密的联系起来不断的采用重唱、合唱推动着戏剧发展。因此,他创作的音乐布局与结构也起显著变化,逐渐取消了 “分曲”的局限变得灵活,一气呵成。
《茶花女》的音乐名段《饮酒歌》在我国的歌剧爱好者中间可谓脍炙人口但由于全剧的音乐及其与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的有机联系却有待深入了解。人们常常以为最好由花腔女高音演员来扮演玛格丽特,好胜任第一幕中她迎合阿芒的爱情表白而唱出的玩世不恭的轻俏旋律,以及最后的咏叹调里表现她决心在狂欢的旋律中度过余生的精彩大段花腔。
其实,除了第一幕的音乐之外,玛格丽特在第二、第三幕中素有的唱段都是很富于抒情性的,要求演员平稳、深沉的音调变现出来,甚至如第二幕里玛格丽特被杜瓦说服,为了不损害爱人的家庭名誉而做出自我牺牲离开时,用歌剧前奏的第二个主题构成的玛格丽特向阿芒告别的旋律,爱我吧,阿尔弗雷德,着生离死别味道的剧词和音乐,必须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戏剧音乐才可以完成.因此,要将玛格丽特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恰当的表演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她不同于咪咪、巧巧桑那样纯情的少女在戏中逐渐的成长、升华。而是从一开始就尝遍了人生酸甜苦辣,渴望脱离苦海,却又不能轻率相信阿芒热情的求爱,但是等到她一旦决心接受爱情之后,他便义无反顾,甘心为爱做出 一切牺牲,哪怕被误解、被侮辱都在所不惜。
三、管弦乐的积极作用
作品中的管弦乐也改变了它的从属地位,起着积极的作用,管弦乐的倾诉可以使听众不必通过男女生主人公的演唱就可以大概推断和感知人物的内心活动或剧情的发展,通过器乐曲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更加突出人物和事件的矛盾冲突从而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歌剧简短的序曲建立在两个主题上:这两个主题都是用来表现玛格丽特的。第一主题是一段富有表现力的旋律,知道第三幕这段旋律才再次出现,并产生了绝妙的效果,哀婉悲诉、纤弱无力的音调刻画出女主人公临终前最后几小时的痛苦沮丧的心情。
第二主题是描写作为情人的玛格丽特。在第二幕中,玛格丽特在与老阿芒的严酷会面后,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深情地向阿芒道别。这时再次响起了这段旋律。在序曲中,乐队两次演奏这一曲调。在第二次演奏时,加入了一些与旋律相对应的小小的装饰音符,以便加强人们对玛格丽特性格中轻浮的一面的联想。作曲家的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效果却总是遭到人们非难。出现的装饰音在音乐上有幼稚的感觉,就像初学作曲技巧的人所作的那种“带变奏的歌曲”但是威尔第终于以他的真诚平息了这种批评。
在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完全靠威尔第一个人在维持,他的艺术生涯实际上就是多尼采蒂以后50年的意大利音乐史。他始终坚持的是“歌唱家的歌剧”信念,从不为瓦特纳的交响乐重于歌唱之潮流所动,他以过去的方式在声乐、戏剧和舞台效果方面达成最大限度的平衡。因此威尔第被称为“西方音 9 乐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朴素大师”正是在他的手中,意大利歌剧达到了空前的尽善尽美的境地。
结束语
歌剧是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舞台美术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由于歌剧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完整性,歌剧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有时与特定的戏剧结构和任务关系又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完善地展示音乐的戏剧,音乐(声乐、器乐)必然成为关键性要素。
歌剧《茶花女》是一部描写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抒情歌剧,是作者威尔第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讲述了薇奥列塔和阿尔弗雷德的爱情故事。由于薇奥列塔出身低微,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德的父亲反对,并向薇奥列塔提出与自己儿子断绝关系的要求,薇奥列塔为了顾全阿尔弗雷德全家的幸福和所谓的“名誉”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违心地离开,不明真相的阿尔弗雷德当众痛斥她变了心。薇奥列塔有口难言,肺病加重,卧床不起。乔治得知她病重后,才将真相告诉儿子。阿尔弗雷德追悔莫及,赶紧来到爱人的身边,但是她已经奄奄一息,最后死在了爱人的怀里。作品表现了真挚相爱与世俗偏见的对立。威尔第将抨击的目标指向贵族,对受屈辱的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薇奥列塔的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作品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充分体现了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当年,法国作家小仲马看了他的著作《茶花女》》改编的歌剧之后曾经感叹道:“100年后,我的话剧也许不会再上演,但是歌剧却将不朽!”果然如此,11 在今天世界的剧坛上,歌剧《茶花女》的上演率一直高居榜首,而它的话剧原作虽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却渐渐淡出了。这足以说明了歌剧《茶花女》的艺术魅力。以下是对其作品创作特点的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弦等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第三篇:从后其创作中看余华活着的哲学(定稿)
从后期创作中看余华活着的哲学
摘要:在当代文坛,作为先锋派巨匠的余华,以其独特的性格和文化冲击力创作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按其风格分类,我们可将其小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针对余华后期创作的主要作品,结合小说文本与作家经历,从小人物在苦难的经历中去重点剖析“人为何而活”。在论述的过程中将以“欲望”、“亲情”、“责任”和“活着本身”等体现作家生存观念的一种独特的叙述姿态去解读作家的生存哲学。除了隐语和结论,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为欲望而活;
二、为亲情而活;
三、为责任而活;
四、为活着本身而活。关键词: 活着的哲学 欲望 亲情 责任 活着本身
一、为欲望而活
余华曾说过,比起性格,他“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在九十年代作品中,余华书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欲望。
作品《兄弟》中,除了继续表现人性的丑恶与善良外,同样欲望也成了人活着的理由。主人公李光头小小年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违背伦理去偷看女人屁股。当被揭发后,刘镇的男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打听林红身体的秘密的私欲而去贿赂李光头,这也让李光头歪打正着,吃上了一碗碗三鲜面。这其中无不充斥着对欲望的渴望。
李光头和林红纠缠的爱情应该属于现代的故事,而这个纠葛从偷窥门就已经开始。后来,身为福利厂厂长的李光头在桥上偶遇美女林红后,自认为身份显贵的他以为林红对他也有意思,充满了对林红的占有欲,就自编自导的上演了一幕幕让人捧腹的求爱片段。
“文革初期,整个刘镇沉浸在游行狂欢中,五个小男孩被李光头指使,向林红大喊求爱也同时进行,场面非常壮观:
李光头兵临城下,带领他的福利厂职工向林红求爱的滑稽场面:李光头雷厉风行,第二天下午就兵临城下了。李光头带着十四个瘸傻瞎聋的忠臣在我们刘镇的大街上招摇过市,我们刘镇的很多群众亲眼目睹了当时热闹的情景,群众笑疼了肚子,笑哑了嗓子。李光头担心两个瘸子走得太慢会掉队,就让他们走在最前面,于是整支求爱的队伍向前走去时故障不断,走得七零八落。领队的两个瘸子,一个往左瘸,一个往右瘸,走着走着一个走到了大街的最左边,一个走到了大街的最右边。让后面的三个傻子迟疑不决,往左边跟上几步,又赶紧退回来再往右边跟上几步。三个傻子手挽手一副齐心合力的样子,他们忽左忽右地走着,把后面用竹竿指路的四个瞎子撞得晕头转向,跌倒在地重新爬起来后,只有一个瞎子还在往前走,两个往后走了,一个走到街边被一棵梧桐树挡住了,他手里的竹竿对着梧桐树指指点点,嘴里一声声地叫着:“李厂长,李厂长,这是什么地方?”[1] 刘镇的男人们在得知林红要找到对象时,个个露出了了贪婪的本质。在面对自己日思夜想的人时,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
十九个想入非非的人里面只有两个是正牌单身,这两个刘镇之骄子启动了求爱之程序,都说自己既无婚姻史,也无女友史。有一个还拿着病历给林红的父母看,上面写着无精神病史,无慢性病史。另一个知道后立刻拿上自己父亲和母亲的病历,得意洋洋地放在了林红家的桌子上,像是展开两幅名画似的,将两份病历翻开来,让林红的父母仔细看看,知道他的父母无精神病史,无慢性病史。至于他自己,他拍拍胸脯说连个病历都没有。他说自己从生下来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叫生病,身体健康得连个喷嚏都没打过,小时候看着别人打喷嚏心里十分好奇,以为鼻子也会放屁。[2]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的欲望膨胀,有的成了超级富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钱人,成了欲望的奴隶。处美人大赛更是物语和性欲的结合。作品中为了尝试恋爱的滋味,李光头更是以奖金为条件,希望得到一个处美人,满足他睡一个有处女膜的女人的欲望。三千个真真假假的处美人参加了大赛。一方面每个人成为欲望的奴隶,另一方面又不自觉的在欲望的网络下迷失了自我的精神方位。在情节安排上,就连自命风雅的文人也也绝妙的表现着对欲望的追求。作为刘镇的两大文人的赵诗人和刘作家,同样垂涎着林红。他们没有光明正大的暴漏自己的欲望,而是借助李光头来满足自身隐秘的私欲。赵诗人从以优雅的文学风格发表感慨,到显露一个男人的粗俗本相。既融合了作者对人物的荒诞嘲讽,也充分展露了当时人们欲望的膨胀。
作品《兄弟》的前一部写人们对施暴和权力的欲望,这种欲望导致了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的发生,宋凡平的惨死,长发青年孙伟的无端送命、孙伟爸爸的惨烈自杀等都是那个时代权利暴力欲望的牺牲品。余华在描写这些场景的时候,他的叙述不再是冷静和抑制了,在很多地方都流露出一种欲望。
到了后半部,余华更展示给我们一个完全物欲横流的世界,每个人都在金钱中沉浮:苏妈被钱牵着鼻子走,烧香拜佛;陶青为了升官发财,荒唐的来策划处美人大赛„„刘镇这个小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被卷进了这种物欲横流中,就连宋刚,这个一直被作为善良的象征在书中出现,到最后也因为欲望的驱使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分析他的死,李光头和林红是直接的罪魁祸首。对于宋刚,一个是相濡以沫的妻子,一个是相依为命的兄弟,正是两个生命中最亲近的人把他推向了生命的边缘。而李光头与林红的背叛却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林红对于物质和性的欲望与李光头对于林红这个梦中情人的占有欲交织在一起,欲望的强力撞击直接导致了两个人的背叛。在宋刚穷困潦倒之后,并没有向已经飞黄腾达的李光头寻求帮助,默默忍受着痛苦以及别人的嘲笑。即使这样,他仍然坚守着自己,可是一旦走错,之前的坚守就瞬间崩溃。为了林红的幸福,他被骗推销处女膜,当尝到金钱的甜头后毅然选择和周游去闯荡世界,贩卖男性保健药。甚至为了做乳霜的生意,不惜为自己做隆胸手术。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背弃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出卖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欲望将这个硬汉子一步一步的推向了绝境,直到最后一刻,他也在未能带给林红物质上的财富而感到愧疚不已。
在宋刚临死之前,他看见一只孤零零的海鸟飞翔在万花齐放里,我们能感觉到宋刚是带着怎样的痛苦和绝望离开这个他爱着的世界的。宋刚所做的一切无疑是为欲望的达成,他的最大欲望就是尽全力的去满足林红的欲望。而他的死也是这个时代迷信金钱,对物质过度欲望未达的结果。
中国社会自90年代以来,主流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无法产生对大众的精神影响。价值观的市场化让多年来的禁欲主义完全释放,个人的欲望逐步膨胀。人在追逐欲望的时候往往变得盲目、混乱,如果越过界限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但都有自己的欲望,或许他们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满足自身的欲望。但当人的价值以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时,欲望将让人迷失了自我。
二、为情而活
人们常说,人活一世不容易,从生到死都为了一个“情”字。这个情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及时体会到,并好好珍惜?
现当代作品中以“情”为主题的作品数见不鲜,很多也能够让人泪流满面。而像余华这样,能够让同情和感动的感性体验升华到理性高度的并不多见。他以一个外科医生般的方式像世人们展示生活中的残酷的同时,也用简洁平时的叙述去渗透读者心中的温情,正是这种温情的手法完成了对生存哲学的又一次追问。
作品《活着》中,作为地主阔少爷的福贵,却因为腐化堕落、嗜赌成性而败掉了家中所有的财产,一下子坠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虽然他败光了家产,让人愤恨,但还是获得了家人的谅解。父亲还是将房子和一百多亩地都做了抵押。父亲让富贵亲自挑着铜钱去还债,当福贵还债回来后还要看福贵的肩膀磨破了没有,并自嘲父子俩都是败家子,并没有将责任全推到福贵身上。到了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嘿嘿”地笑,把福贵精神上的负担一下子卸了下来。母亲在听到他败光家产后,也只是哭着眼泪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她依然关心福贵,没责怪福贵,反倒是去骂丈夫。富贵的妻子更是哭着替他捶背,说:“只要你以后不在赌博就行了。”这个家虽然面临困境,但家人在亲情中不但没有互相推诿,而且相互安慰,不离不弃。后来,当父亲摔死了以后,家珍和母亲都没怎么大声地哭,她们并不是不伤心不难过,而是担心福贵想不开,跟着去了。她们都知道只要亲人活着家就在,温情就在,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怕。
正是这种淡淡的的温情不断抚慰富贵一次又一次的创伤,让他从痛苦中坚强的走了出来,开始担负起对这个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可是妻子家珍却被父亲领回娘家,刚刚看到希望的家瞬间被弄得四分五裂。即使再坚强的男子汉也感到了自身的脆弱,他变得失眠,整日没精打采,可他并没有因此堕落下去,因为还有女儿凤霞,还有这个家。城里小姐出身的家珍不仅没有嫌弃这个败落的家,最后还抱着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看到了新的希望,对亲情的复归非常珍惜,从此也开始心疼自己的女人了。
好景不长,命运总爱和跟福贵开玩笑。当宁静团圆的家庭生活的希望刚刚点燃的时候,母亲病倒了,福贵在进城请郎中的途中又被抓了壮丁。从此他开始了与生存的较量,在战场上经历了硝烟子弹带来恐惧,被围困的狼狈和死亡的包围,真正算得上是九死一生。是他想到自己还有个家,家中还有母亲、家珍、凤霞和有庆,就又有了温暖,有了活着的力量;想到此生还能和家人团聚,他就疯疯癫癫地往家中跑。最后当家珍病了向他交待后事时,福贵说:“按理说我是早就该死了,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偏偏我没死,就是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来见你们,你就舍得扔下我们?”这话正道出了福贵活着的动力,源自那最简单真实的亲情。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也就是家人了,唯有家和亲情才是活下去的全部内容。
福贵作为一家之主的形象慢慢建立了起来,然而新社会并没有给他的困境带来任何的转机,一样的贫穷。为了儿子有庆能够上学,不得不牺牲凤霞,将她送给别人,也希望凤霞能遇上一个好的人家。
命运的捉弄已经让福贵痛不欲生了,可现实生活的苦难也参与了他的悲催人生的制造中来。大跃进时期人们遭受饥饿的灾难,家珍又总是被病魔缠身,最后都只能躺在床上了。然而,家珍并没有叫一声苦,坐在床上将自己的破旧衣服拆了给凤霞和有庆做衣服,还要给福贵做一件,可是还没做完连针都拿不住了。家珍的病还没好,儿子有庆又因为给人输血过多而死亡。福贵第二次留下了眼泪,而且是在众人面前,无法控制自己失去亲子的痛苦和愤怒情绪。失去亲人的伤痛福贵想瞒着家珍,一个人承担。凭借那种亲人家的感应,家珍还是知道儿子有庆死了。两个患难夫妻不得不共同承受命运的无情折磨。
二囍娶了女儿凤霞之后,本来幸福的一家人,被命运之神又一次次夺去了家人活着的权利。苦根出生时凤霞因大出血而死去后,二喜“哭得声音都没了”,在家等待报信的家珍“没有哭喊”,这种“无言”的背后是对于亲人离去巨大的痛楚和冷静的接受。后来连家珍——福贵最亲的妻子也离开了人世。家珍临死前,对福贵说:“你要得好好活下去。”富贵已经不再恐惧死亡了,他已然习惯了死亡,家珍的离去带给他的更多的是对死亡与活着的思考——好好活着,像家珍一样活得干干净净,才能够死得干干净净、平平安安。
“福贵过往的一生是痛苦的,然而,因为有了那难以割舍的温情,他至今还活得好好的,淡然地向余华讲述了他那死亡相伴的一生。福贵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呵。”但作者看到水田里只有一头牛,便问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福贵以死去亲人的名字称呼老牛,表明了福贵把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情寄托到了老牛身上,而老牛也以亲人的身份给予了福贵活着的希望。即使亲人死去了,但福贵还是在这种温情的关怀下坚强乐观地活着。福贵与亲人之间本能、朴素、温暖的亲情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苦难的折磨下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并成为福贵坦然直面人生变故的精神支柱。老牛也并非福贵最后的“亲人”,福贵最后的亲人是他自己,因为“福贵”也是老牛众多名字中的一个。如果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贵活着的希望依然不会破灭,他还要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会好好地活着。对福贵来说,善待自己就是善待死去的亲人。” 作品《活着》向读者传达了“亲情”这种人间关怀,让主人公福贵将强活下去的理由就是它。亲人一个个的离去后,福贵一家人表现出了超常的镇定和淡然,他们相互理解、互相支持、,上演了一场令人感动的的亲情。正是这亲情一直支撑着福贵,让他战胜了死亡,与命运之间的相互博弈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最终亲情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支撑着自己坚强地活下去。[3] 在余华的笔下充满了暴力和血腥,而在血腥的背后却是纯真的“情”在做支撑。在美国东奔西跑半年多后,失去漫长叙述欲望,回到北京而创作了《兄弟》。他的素材来自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并没有从中作理性的批判与启蒙,而是将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人物”的苦难经历展示给世人看。整部作品时而让人捧腹大笑,时而让人感动不已。通过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的辛酸、无奈、坚韧里面明白:亲情或许是我们活下去的最强有力的理由。[4] 作品《兄弟》主要叙述了两个家庭在不幸遭遇后有重新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家中的两个男孩成了“兄弟”。虽然这样,但由于种种原因,从小就一直受人歧视,被人欺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互相哭诉,互相依靠,结成了深厚的情义。
文革期间,外界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李兰为了不让李光头到处乱跑,只得把窗户钉死,将他反锁在屋内。从日出到日落,他的世界只有房间,他的童年是孤独的。就在李光头极其孤独的时候,是宋刚长途跋涉带上大白兔奶糖来看望他。
他敲着窗户喊叫“李光头!李光头。。。你在里面吗?我是宋刚”。。“ 宋刚,宋刚,我在里面!”
兄弟两人看不见对方,只能喊叫着让对方听到。“李光头,我想你了。” “宋刚,我也想你。” [5] 可能这是属于孩子最单纯的几句话,却也是两颗最纯真的心,是兄弟间的情义。五颗大白兔奶糖什么也不算,但在当时,那却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他把最珍贵的东西给了兄弟。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雪上加霜的是,父母也相继的离他们而去,只剩下兄弟两人相依为命。兄弟间的感情不但没有淡化,而是更加牢靠,并且伴随他们的一生,将两个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也正是这样兄弟俩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获得一次有一次新生。
而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代表——宋凡平,也无时无刻不在这家的温情中汲取能量。
“宋凡平在与别人打完架后,鼻青脸肿,拉着妻子和两个儿子走在大街上。逢人便说,这是我儿子,这是我妻子。”他是幸福的,别人或许不知道在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背后正经受着多大的折磨。当一切都像利剑一样的对向他们时,生活让这个刚刚组建的家遍体鳞伤。或许对家人的爱,家人对自己的爱,家中的亲情,是那是支撑他们的力量,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三、为责任而活
“宋刚,李光头是你的兄弟,你要一辈子照顾他。。。宋刚,我不担心你,我担心李光头,这孩子要能走正道,将来会有大出息,这孩子要是走上了歪路,我担心他会坐牢。。。宋刚,你替我看好李光头,别让他走上歪路。宋刚,你要答应我,不管李光头做了什么坏事,你都要走照顾他。”
宋刚抹着眼泪点着头说:“妈妈,你放心,我会一辈子照顾李光头的,只剩下一碗饭,我会让给李光头吃的,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我会让给李光头穿。”[6] 这是妈妈对儿子的嘱托,是死前最后一丝牵挂,更是哥哥对妈妈的承诺,每一句话都那么令人揪心。兄弟间的情谊已然转化为了使命,是哥哥对弟弟的爱与责任。确实宋刚也是这么做的,他没有忘记对妈妈的承诺,尽到了一个做哥哥的责任,是这份责任让他们击碎了一切困难,互相搀扶着向前走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责任作为使命是,一切将会为了使命而服务,就算再贵重的东西——自己的女人,自己的使命面前也黯然失色。
有记者问过余华关于社会责任的问题。余华回答:“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肯定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有些人可能多一些,有些人会少一些。”
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人物。与其说是生存的逼迫,不如说是责任的前推。他身上既有典型的小农自我意识:爱占小便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比如,为了能在献血时能增加血液的分量,宁愿在河边喝八碗冰冷的河水。同时他又是典型的男子汗的代表,因为出了一点点的私欲外他肩负的更多一个男人是责任,并以一次次的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这份责任。
纵观许三观一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里面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阶段。故事中清晰的记得他共卖了十一次血,有的体现了自我,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个男人的责任。下面我们就一次次的来分析这个男人是如何捍卫自己的责任的。
第一次卖血表面上是证明自己身体结实,其实是为了娶媳妇和盖房子。因为他担负着为祖上延续香火的责任,这一刻他为传宗接代的责任而活。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一乐打伤了方铁匠儿子的脑袋,无力支付医药费时,方铁匠叫人把许三观家的物件都搬走了,面对自己辛苦积攒了数十年的财产,被一扫而空,无奈的他只能去卖血。费劲千辛万苦,抽血换来的钱偿还了医药费,赎回了家具。他这么做是为了一乐,更为了这个家。
第三次卖血是为了报答林芬芳的好。不过大部分的钱还是用在了妻子和孩子身上,诠释的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责任。
大饥荒的时候,全家人喝了五十六天玉米糊,看着三个儿子一天比一天瘦,许三观心疼了,他坚决地踏上了第四次卖血的路。用自己的血换来一顿像样的饭菜,这一刻他肩负着全家人生存的责任。
上山下乡时,一乐回家探亲。看见病怏怏的一乐,许三观伤心了,为了能让两个孩子吃的更好,同时能在逢年过节给生产队长送礼,许三观第五次去卖血。
第六次、第七次。。而后5次卖血完全因为儿子一乐病了急需用钱。为了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儿子,一个月之内连续卖了5次,听之令人害怕,但是这是这个淳朴的卖血人,通过卖血支撑这个家庭一次又一次地走过了艰难。
可能这个男人是懦弱的,是可笑的,但他肩负的是对妻子,对儿子,对这个家的责任,他在最需要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挺身而出,用涌动的鲜血帮助这个家渡过难关。
他一生中都在为责任而活,以至于
“十一年后的一天,许三观突然特想吃一盘猪肝,两两黄酒,他又决定卖血了。这次卖血不为别人,是为自己。这次卖血之后要吃猪肝和黄酒,而是想吃猪肝和黄酒才卖血。去到医院人家却不让他卖了,因为许三观老啦,六十多岁的人啦,门牙都快没啦,死血太多,没人要啊。”
许三观活的是责任,是父亲该尽的责任,是丈夫该尽的责任,更是这个家中顶梁柱的责任。在我们生活中不同的角色要担负不同的责任,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并去执行?而许三观,一个小市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或许没有思考自己该尽什么是责任,但他一次有一次的用鲜血去践行了自己的责任。
四、为活着本身而活
“我没有死,那就说明我还活着。而活着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活?如果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现在我是一切为了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7] 的确,我们有时会想问,我为何而活?想来想去却没有答案,活着或许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因为我们活着。在余华的笔下,活着是生命状态本身。他用凝重舒缓的情怀来书写死亡这一无法躲避的终极悲剧,在探究像富贵一样生活在底层的人民苦难时,诠释了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的意义。
《活着》这部小说或许阐述了人存在的哲学。主人公富贵把家产输光后,父亲被活生生的气死,没多久,母亲也不治身亡,在十几年后,儿子有庆因抽血过多而死亡。女儿难产去世,就连妻子也积劳成疾离开人世。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女婿也意外身亡,最年幼的孙儿苦根也被豆子撑死。。。。当一个个与自己有着血与肉的生命一个个离去的时候,足以让人痛苦一生。我们猜测富贵会在什么时候倒下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平淡如水的生命情感。当富贵与那头老黄牛漫步田间的时候,他却以坦然和平静去面对过往,并为亲手埋葬了亲人而感到安慰。悲伤已溶入血泪,活着成为唯一活着的理由。
“余华说过:‘《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十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被卷在强大历史洪流中的普通民众在权力争夺和政治更迭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最大的期望只是能够活着。” [8] 余华对苦难的迷恋和叙述表现出小说的思想含量立足于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和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作品的深厚性则建立在余华对人的本能、行为和结局的平静提示中。他道出了人的命运与存在在不同历史是空中的内在痛苦和欢乐景象,产生了让人振奋的美感效果。他虚构的不只是表象结果,已经向我们道出了心灵永远的真实。人活着为了什么?价值何在?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呼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在于在于人与人间的情义,在于我们每个人该尽的责任,更在于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隐忍。活着不仅仅是结果,更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是它使我们在阅读自身中得到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通过对余华,对其作品的品读,我们会思考人为何而活。其实答案已在其中:余华的人生,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生已进行了很好的诠释。生命是一个过程并非结果,正因为如此,处于生命过程里的人才不至于沦为落在命运之神手里的工具。死亡这个结果的存在,恰恰凸显了生作为一个过程的内涵。不管我们为何而活,但活着就意味着永不放弃。参考文献:
[1]余华.《兄弟》(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2]余华.《兄弟》(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3]张世臣.亲情,活着的理由--浅议余华《活着》.《魅力中国》2010年7月第3期供稿文,http://www.xiexiebang.com [4]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8/后记
[5]余华.《兄弟》(上)【M】.上海文艺出版社.P137 [6]余华.《兄弟》(上)【M】.上海文艺出版社.P161 [7]张贤亮.绿化树.【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01月
[8]金虹谷.余华的生存哲学:以《活着》为例.短篇小说/评说.作家与作品
第四篇:从杜邦安全理念谈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作者
从杜邦安全理念谈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 75评论:0 更新日期:2013年05月15日-
摘要:杜邦公司优异的安全业绩得益于其独特的十大基本安全理念,本文借鉴杜邦公司的安全理念,探讨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供煤炭企业研究和探索实践。
关键词:杜邦安全煤炭企业安全文化
1.概述
安全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关系到民族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兴盛。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安全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安全文化的国度,将如何实现生产安全、生活安康、社会安定、社会和谐。
“安全文化的创新”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五项创新”之一,近年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国发[2004]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推进安全生产理论、„„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不断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2004~2010)在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和措施” 篇章中用专门标题提出“培育和发展安全文化”。
2006年9月1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李毅中局长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开幕式上所作的《践行安全发展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致辞和主题演讲中,分析我国现阶段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易发”的主要因素,除了“
(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高风险行业发展势头不减,加大了事故风险。
(二)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总量的扩大有可能导致事故增加。
(三)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迫切需要进行教育培训。
(四)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素影响制约外,也与政府监管力度、安全文化建设等密切相关。同时指出:为了实现我国安全发展的战略目标,将继续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揽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依靠人民群众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来自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2004年,中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500亿元人民币,几乎占当年GDP的2%。而一般情况下,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损失的5至10倍。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2001~2005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5起、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117起。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134起,其中煤矿58起,百人以上的矿难4起。
煤炭企业除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安全投入、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监察、查处责任事故等工作以
外,如何创新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个摆在煤炭企业面前持续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2.杜邦安全理念
美国杜邦公司是当今西方世界200家大型化工公司中的第一大公司,是2005年财富杂志评选出世界500强最受尊敬的企业之一。目前其业务遍布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00多家子公司、联合公司,产品超过2000种,年销售总额超过270亿美元。杜邦公司于1802年建立于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市白兰地河畔。如今,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已使很多人忘记了公司最初依靠制造火药白手起家的历史。杜邦公司在第一个100年里,主要是一家火药制造商,从1802年到1880年杜邦的主营业务始终没能脱离黑火药的生产。火药时刻会爆炸,尽管在厂房选址及车间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将可能的爆炸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但接二连三的重大伤亡事故仍然发生,以至于杜邦公司的创始人E.I.杜邦的几位亲人也没能逃脱厄运。最大的事故发生在1818年,当时杜邦已有100多名员工,40多位员工在这次事故中死亡或受到伤害,企业面临破产。特殊的行业造就了杜邦对安全的重视,公司很早就规定在制造黑色火药时,任何一道新的工序在没有经过杜邦家族成员试验以前,其他员工不得进行操作。该公司目前保存着自1911年以来的所有安全操作记录。杜邦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出安全条例的公司。
杜邦公司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把安全、健康和环境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在杜邦公司所有的安全目标都是零,这意味着零伤害、零职业病和零事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十大基本安全理念:
1.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
2.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
3.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
4.安全是被雇佣的条件;
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
6.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
7.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消除;
8.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内的安全同样重要;
9.良好的安全就是一门好的生意;
10.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
正是这种安全理念使杜邦公司的“生产零死亡”成为现实,享有“全球最安全公司之一”的美誉。杜邦安全业绩号称有两个10倍,一个是杜邦的安全记录优于其他企业10倍;另一个是杜邦员工上班时比下班后还要安全10倍。杜邦深圳独资厂从1991年起,因无工伤事故而连续获得杜邦总部颁发的安全奖;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1993年创下160万工时无意外,成为世界最佳安全记录之一。
如何借鉴杜邦公司的安全理念,创新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
3.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普遍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煤炭工业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使企业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磨练中,逐步培育了市场观念、服务观念、营销观念、人才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等,形成了新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文化。“安全文化”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甚至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法规文件之中。但是,据调研了解许多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企业“安全文化”常常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安全活动、安全教育走廊、宣传口号和标语等表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层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全体员工自主推动企业持续安全发展、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煤炭企业领导觉得,企业还未走出困境或刚走出困境,没有时间和精力搞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些中小企业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的事,与中小型企业、民营个体企业关系不大;还有的认为搞企业文化建设就要花钱,经济实力不足,没法搞企业文化建设;国内大多数企业认为搞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投入多、见效慢”的软肋;有的企业主管领导认为搞企业文化建设仅是分管政工的副职和党群部门的事情;还有的认为企业安全文化看作一种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东西,等等。上述种种认识,都是没有认识到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安全管理理念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作用。
4.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一个百年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技术不断改进,人才不断更替,其产品、技术、人才不是决定企业最终竞争力的优势,只是一个阶段的竞争优势。百年企业留传下来的不是产品、技术,人才没有好的机制也难以留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具有强劲竞争力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是企业管理的新阶段。从企业管理的发展看,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经验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初级阶段,注重管理者个人的经验、能力和水平,主要表现为“能人管理”、“拍脑袋决策”。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级阶段,注重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强调制度化、法治化、共性和集体价值。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高级阶段,注重员工主动意识、自主管理,强调个性发挥和个体价值实现。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多数企业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文化管理还只是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安全文化是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基础,培育和建设安全文化是文化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和创新安全文化,不但是新世纪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
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杜邦公司成立不久发生刻骨铭心的事故让E.I.杜邦认识到:设备和厂房的安全并不能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真正的安全,必须有制度和意识的保证。事故发生后不久,E.I.杜邦做出了今天看来可堪称影响杜邦历史的三个决策:首先,建立管理层对安全的责任制度,即:从总经理到厂长、部门经理、组长等,所有管理者均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其次,建立公积金制度,即:从员工工资、企业利润中定期提取公积金,为万一发生的事故提供经济补偿。第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并不是对他们生产行为的约束与纠正,而是对他们人身的真正关怀与体贴。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现在的杜邦安全文化,其形成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本能反应。处在该阶段的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安全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
第二阶段:依赖严格的监督。处在该阶段的安全行为特征是: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员工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是被动的。
第三阶段:独立自主管理。此阶段企业已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及体系,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把安全视为个人成就。
第四阶段:团队互助管理。此阶段员工不但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且帮助别人遵守;不但观察自己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和条件,而且留心观察他人岗位上的;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关心其他员工的异常情绪变化,提醒安全操作;员工将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现在杜邦已经发展到团队互助管理阶段。
我国目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决定了现阶段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必须依赖严格的监督管理。我国确立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以及“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颁布的有关煤炭安全生产和许可经营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的规范,都明晰地规定了严格的监督管理内容,带有很强的法定强制性。
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目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如何引导煤炭企业从目前依赖严格的监督管理阶段走向独立自主管理、团队互助管理的阶段。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主旋律是“人命关天,健康发展,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安全和职业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人、机、环境及相关方利益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文化素质,推动企业的安全健康发展。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建立企业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着力实现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源泉在于积极倡导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安全发展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从注重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情感管理、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民主管理,过渡到员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遵循企业理念和制度、“自己管理自己”的自主管理,从而实现全体员工在超越制度之上、共同认同并自觉实践的价值观、发展观和自觉行为规范的个体自觉管理、团队互助管理的文化
管理高级层次。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进行策划设计、持续实施、改进提高时,必须搞好以下几个结合:
1、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策划时要结合企业自己的现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着眼于未来和企业发展,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符合国内外同行业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把企业安全文化作为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全面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素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来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企业没有长远战略发展的规划蓝图,就构建不成适合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没有科学的价值观、理念信条、企业精神,同样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限于盲目。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策划设计首先要考虑如何让全体员工牢固树立“人命关天,健康发展,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和“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的思想认识。
2、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必须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格局,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这样才能不致偏离于安全生产工作实际。
3、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总体规划,在总体目标下结合各阶段安全生产形势,制订各阶段目标,并有效推行和不断提升,避免形成空的框架。安全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如同建筑工程一样,立足于过程很重要,它的目标更为重要,没有过程永远也达不到目标,而没有目标会造成其过程混乱或曲折。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目标明确,又要稳步推进、逐渐深入,才能取得各阶段成效。
4、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有机结合完善企业基本制度和政策,逐步形成有煤炭企业特色的安全行为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安全行为准则要以价值观体系为基础,结合安全理念,界定企业成员基本安全行为规范。要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个性特点,按不同岗位进行划分,切忌千篇一律。同时落实各级管理层(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班组长)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并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消除。
5、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结合企业形象塑造和企业品牌建设,共同推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是由企业产品形象、服务形象、经营管理者形象、员工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综合而成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本质上是“企业人”的形象。树立企业形象要从培育企业人入手;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都会通过企业人表现出来。CI设计是企业识别或企业形象设计,是企业形象在技术和艺术上的表现。由MI、BI、VI组成。MI是企业理念形象,主要包括企业愿景、使命、精神、道德、作风以及经营战略、发展目标等要素。BI是企业行为形象,主要包括企业行为规范、基本政策和制度等。VI是企业视觉形象,主要包括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基本要素以及办公、交通、制服、环境、包装设计等应用要素。
6、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结合阶段目标,进行指标量化、标准检查、评价考核,严格奖罚,做到安全文化建设、生产经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7、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结合各种安全活动,各级展开。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统领各种安全活动,以各种安全活动为载体,宣传、普及、促进安全文化建设。
8、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结合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工作,突出“以人为本”,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技术培训,并不断接受安全教育,以提高综合素质。
9、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要结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开展创新,与时俱进。不仅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借鉴西方先进的安全文化,不断焕发生机。实现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推动企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磊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宣教中心主任)在安全文化与社区安全论坛分会的综述发言,北京
[2]国发[2004]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3]《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2004~2010)
[4]李毅中(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第三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主题演讲《践行安全发展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安全生产事故统计资料
第五篇:从办公室工作的特点谈秘书的职业道德
从办公室工作的特点谈秘书的职业道德[1].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年..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卷第.期 从办公室工作的特点谈秘书的职业道德 张相琼
摘要办公室工作具有全局性、机要性、事务性、周密性等一系列的特点, 这些特点要求作为办公室 的秘书必须具备忠于职守、胸有全局、严格保密、谦虚谨慎、严谨细致、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办公室工作特点职业道德
无论是党政机关, 还是企事业单位, 一般都设有办公室这个部门。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 部门, 在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 起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 是一个单 位或一个部门的工作枢纽。同时, 它又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窗口和门面。办公室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形象和工作的正常运转, 关系到上级的决策能否及时传 达到基层各部门, 基层情况和问题能否及时反馈到上级领导层。办公室秘书是办公室人员结 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办公室开展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 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办公 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而在秘书的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当是秘书的职业道德。
一、忠于职守, 忠诚可靠
忠于职守、忠诚可靠是秘书首要的职业道德, 秘书应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做好本职工 作, 把自己的职业活动同领导层的需要和社会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有对组织、对工作的
耿耿忠心, 认真负责, 做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秘书人员还应勤学习。一是结合工作学习。高校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从其它部门调进来的, 没有受过专职秘书的系统训练, 刚到办公室 这样的综合部门, 工作很难开展。为了很好地工作, 必然要主动去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二是
学习各种理论知识。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要原原本本地读原著, 在 学好原著上下功夫。还要及时学中央文件,平时多看一些报刊, 多看一些历史、科技、市场经
济理论等各个方面的书籍。三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的操作使用是一个办公室工作 人员的必备技能, 现在许多的信息、资料均可从网上得到, 为搜集资料节约大量时间和精 力。尽管工作忙, 业余时间有限, 但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补充一些新知识。二、胸有全局, 贯彻意图
办公室是一个综合部门, 是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中枢。它处于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承 上启下的地位。这个地位决定了办公室工作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办公室秘书在工作中, 要从 全局出发, 办事、做工作不能站在部门的立场, 成为部门的代言人。办公室工作的全局性要求
办公室秘书要胸有全局, 要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 必须坚决服从 领导, 体现领导活动的要求, 严格按照领导意图办事。
三、严格保密, 守口如瓶
办公室直接同领导层相联, 主管着本单位的机要工作。具体体现在.一是领导们和部门 的涉密事件# 二是负责机要文件的管理。这就决定了办公室是接触机密最多、最广的办事机 构, 因此, 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密工作。办公室秘书要增强保密观念, 对自已听到和
看到的很多机密情况, 即使对自已最亲的的人也不能说。这就要求办公室秘书具有好的政治
第.期张相琼.从办公室工作的特点谈秘书的职业道德
素质, 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保密工作的政策和法规, 不该说的不能说, 不该传的不能传, 做
到守口如瓶。和平时期不松懈, 警惕敌对分子窃密活动。领导同志之间有不同意见, 讨论问题
出现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 决不能去传播, 在办公室保密工作中,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秘 密级文件的管理。对秘密级文件的印制、收发、登记、阅读、传递、保管、清退、销毁等各个环节
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确保无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四、严谨细致, 迅速敏捷 处理大量繁杂、具体的日常事务, 是办公室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日常工作如 办文、办会、电话、接待等, 范围广、头绪多、难度大# 同时, 办公室工作是周密性的工作。无论 是领导政务活动的安排, 办会、办文、档案收集整理等都要做到周密细致, 丝毫不可大意, 否
则, 可能就会发生问题, 甚至使工作无法开展下去。如办公室办会就要周密的筹备和组织, 会
前, 要明确会议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拟发通知书, 准备文件材料, 会议议程、日程和程
序的安排, 车辆的配备及会议物资购置、会场的布置、会场上的设备及主席台人员座位的规
划安排及会场工作人员的安排等, 每个环节都不可大意疏忽。再如办文, 在公文的形成过程 中, 文件的起草、审核、签批、打印、发出, 每一步骤和环节都要做到细致、周到, 马虎不得。因
此要求办公室秘书人员必须养成全面周密、井然有序的良好习惯, 切忌粗枝大叶、马马虎虎、丢三落四。一丝一毫的粗心, 都可能给学校工作带来严重的后果。优秀的秘书不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而且迅速敏捷、注重效率, 在秘书活动中处处体现一个“ 快”字.反应快、理解快、行
动快, 在快节奏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快节奏中跟上领导工作的需要。五、埋头苦干, 默默奉献
办公室的工作大部分是服务性工作, 为领导服务, 为部门服务, 为广大群众服务。秘书的 劳动成果具有潜隐性, 所做的是大量幕后工作, 没有必要到处出风头, 更不能有名就沾, 有利
就抢。因此, 作为秘书, 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 要有奉献精神, 要有一颗寻常心, 对工作不躲、不推、不拖, 知难而进, 勇于负责, 互相协调, 保证办公室各项活动能顺利进行。另外, 在办公 室工作要做到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做秘书的经常跟领导在一起, 看到的、听到的都很多, 有
些事情不一定都很合理, 一定要以平常心待之。如果心里老想到不平, 心理难免失衡。做秘书
工作的必须做到任劳任怨。办公室工作需要的是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 需要的是名利面前让 一分, 退一步# 需要的是无名英雄。
六、谦虚谨慎,平等待人
办公室是领导机关的“ 窗口” 和“ 门面” , 秘书的一言一行直接关联着领导机关的作风和
领导者的形象。对此, 秘书不应产生一种优越感、特殊感, 而应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已, 特别
要注意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办公室虽然处领导的身旁, 但和同级仍然是平等关系, 不是领导
和被领导关系。遇事要协商解决, 不能以我为是, 唯我是从。秘书要密切联系群众, 做领导与
群众沟通的纽带与桥梁。秘书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的道德规范, 还要求当代秘书强化公关意 识, 言谈适度而得体, 举止文雅而优美, 体现修养, 展示风度, 通过自已的努力, 为领导和机关
树立良好的形象。
参考书目
《现代秘书学》史玉娇主编青岛出版社% 《业务通讯》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主办% &张相琼本校学校办公室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