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谈玩具(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4:1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谈玩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谈玩具》。

第一篇: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谈玩具

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谈玩具的选择与运用

一、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1)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2)是孩子一生中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到了5-6岁时,脑的结构已经较成熟,这意味着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

1、语言表达

儿童开始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出现了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它既可以帮助儿童出声地思考,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专家提示:

这一时期,儿童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在与他们交谈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不必太在意他们的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

教育重点:

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2、思维与想象 他们开始逐渐学会在动作之前就能在头脑里进行思考,思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但是,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对事物的概括也总是具体的、形象的。6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如口算10以内数字的加减,判断一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等。已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集中表现在游戏以及积塑、泥工、绘画、讲故事等活动中。

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如流汗时要画出大颗的汗珠;大萝卜比人还大,要大人、孩子、小狗、小猫等一齐拔。

教育重点:

可以事先想好游戏活动的主题,计划游戏活动的内容,并预期游戏活动的结果;还能事先分配好角色,确定活动规则,在游戏中按规则、角色身份行事。

3、记忆

对图像的辨认和记忆能力很强,认记图、字都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完整地记住一个短小的故事或大人委托的一件小事。一记牢,就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4-5岁时,还不会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6-7岁时,虽不会主动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但一经提醒,记忆的效果就会迅速提高。

专家提示:

孩子的记忆容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发生现实与臆想混淆的现象,如他们十分相信童话或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自己也会编织一些向往的却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家长不要误以为他们在撒谎。

4、情绪和情感

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他们大部分已体验到了。

他们的情绪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常常极度高涨。有时会出现极度的恐惧,有时会莫明其妙地发脾气。

在集体生活中,道德感得到进一步发展,能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与行为准则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道德体验。

理智感产生,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和好问,他们的提问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们的注意。

他们还特别喜欢收集“破烂”、拆装玩具,这是探究性的强烈表现。

专家提示

儿童第一次从家庭踏入同伴的集体行列,往往会产生许多不适应,如果片面地把大人的愿望强加在他们身上,会使他们情绪压抑,影响身心的发展。

教育重点

提供丰富、适宜的智力玩具,启迪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耐心热情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经常结合生活实际向他们提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

5、社会技能的发展

他们大部分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游戏转向联合性和合作性的游戏,玩伴关系由比较松散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玩伴不稳定,经常在变化。

游戏中争吵是常有的事,一般是为了争夺玩具或争演某个角色,也有的是为了使别的孩子服从自己。不过争吵的时间不长,也不会因此耿耿于怀。

专家提示:

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假想一个同伴跟自己玩,这种情况在3~6岁儿童中占一定比例。独生子女、智力较高的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这种情况一般到入学时会自行消失。

教育重点:

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分工合作的活动,比如几家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出门游玩,分配一些任务,让他们分工合作;组织一些游戏,玩一些复杂的玩具,需要几个小伙伴一起参与,分享交流或竞争。

6、个性

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已经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如知道自己是聪敏的还是愚笨的,是勤快的还是懒惰的,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是讨人喜欢的还是惹人讨厌的等等。

6岁时,幼儿已养成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

专家提示

·孩子的自我意识基本上是家长、同伴、教师平常对他们的评价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幼儿往往对自己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周围人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幼儿会对自己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

·孩子的行为习惯全是成人强化的结果,他们一般认为被成人接纳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反之则是不好的行为。

·这一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只能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儿童的亲身经历一次次出现极严重的转折,否则是很难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

教育重点

多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和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形象化的教育,培养他们与同伴友好合作、谦让,为别人着想,讲礼貌等优良品德,并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适当的玩具、恰当的作用

玩具是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其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精神食粮。由于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同,玩具对儿童的适用及启发程度亦有所差异,作为家长,如何适龄、适度、适当地为儿童准备合适的玩具,并发挥玩具的积极作用,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问。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1、如何选择玩具(玩什么);

2、发挥玩具的作用(怎么玩);

3、玩具的价值以及达到的效果(为什么玩)。

1、如何选择玩具(玩什么):不同的年龄段,孩子需求不同。

笔者在幼儿园工作,幼儿园每周都安排一天为自带玩具日。在平时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小朋友带来的玩具绝大多数是成品玩具。不少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存在“满足孩子就是好”、“贵就是好”和“买来的就是好”等误区。

不少家长认为花钱买来的才叫玩具,因而很少会为孩子收集类似小木棍、废纸盒、树叶等不用花钱的材料,作为玩具。

其实,孩子对玩具的选择和认识不同于成人,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玩具好不好玩,却不会去想这个玩具的价格。因而,从玩具对孩子的重要意义来看,玩具的价值取决于孩子对它的喜爱程度,而不是价格的高低等。

总的来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玩具。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

(1)满足孩子的需要。

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有目的地选择玩具。

好动的幼儿,家长可为其选择静态性的智力玩具,如积木拼搭、插塑玩具、图书、棋类等,以利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逐步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的孩子,家长可为其选择动态玩具,如声控玩具、双人或多人操作的玩具等,让其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中产生愉快和自信的情感,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粗枝大叶、性情急躁的孩子,家长可为其选择制作性玩具,如提供半成品或纸盒、小棒、磁铁、碎布、数字游戏等,让孩子在专心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敏锐的辨别能力及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2)启迪孩子的智慧。

他们多选择一些活动变化、功能多样、能满足孩子智能发展需要的玩具。各种建构类积木、镶嵌玩具、拼图、建造模型等都是理想的玩具。游戏材料,可以使孩子根据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发展需要替代玩具或自己制作玩具,较好地发挥孩子的创造想像和思维。(3)发展孩子的能力。

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玩具、与生活切实相关的玩具,帮助孩子在玩中学,以及关注生活的能力。

3岁左右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而且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喜欢用身体各部分去感知周围。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宜选择促进他们体能发展的玩具,这类玩具一般体积较大、颜色鲜艳、质料安全。如小皮球、手推车、小木桶、积木、娃娃等。

4岁的孩子,随着语言功能的发展,比较喜欢模仿周围成人的动作和生活,是语言发展和动作发展的最好时机,因此可为他们选择模仿生活的主题玩具,如娃娃过家家玩具(娃娃、餐具等)、医院玩具(针筒、听诊器等)、交通玩具(汽车、摩托车、飞机等)、还可以选择小型的音乐娱乐玩具,如不倒翁等。

5至6岁的孩子,知识经验逐渐增多,自主性加强,可为他们选择自己动手、动脑的玩具,如棋类玩具、建筑积木、橡皮泥以及一些工具性玩具和半成品材料——木板、木棰、安全剪刀、胶水、火柴盒、牙膏管、干果壳等。可引导孩子、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观察生活,利用这些东西随意制作自己理想的物品。

2、发挥玩具的作用(怎么玩)。

当家长为孩子准备了充足的玩具之后,如何有效地使用也很有讲究。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这里不做详细的讨论。我们来谈谈如何运用好这些玩具的原则,总的来说,分为三个方面:(1)自由发挥。

虽然,许多玩具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包含有一些学习的功能,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但在这之外,家长更应该放下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让孩子自由发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玩具,从中获得满足感,保证安全和不影响他人就行。家长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哪怕他们遇到了困难。

其实,一个熟悉、信赖的成人在身旁,就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2)进入情景。

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他们参与一件事情需要,也善于寻找一种情感支撑、一个情景烘托,其实成人也会这样。把孩子融入一个设定的环境中,他会比任何时候都投入的去做他认为有意义、值得去做的事情。孩子就像中了魔法一样,一个个向你设定的目标冲去。比如,你希望他成为武林高手,他真的把手中的积木变成兵器,把自己一步步学习变成修炼独门绝技。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可以引导他设定自己的目标,逐渐培养他们自主的能力。

有意识的把玩具和某种情境结合起来——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生活场景,还可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道德感以及学习生活常识。比如,在设定的情景中,加入一些困难、设置一些“意外”的障碍,让孩子们凭自己的能力,运用所知的常识,解决问题;在情境中,让孩子们扮演正义、善良的角色,帮助其他人或动物。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玩具运用策略。

(3)合作与比赛。

家长有意识的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和他一起协商,设定玩具游戏的方案;一起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适当的向孩子“示弱”,请教孩子一些玩法,提高他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设定一个目标,合作完成,体现合作的力量;适当的比赛,激发他的兴趣与动力,但注意适度,以免造成比较严重挫败感和虚荣心。

鼓励孩子多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玩具、分享游戏中的经验、合作完成游戏中的“工作”、相互激励,适当竞争,并在成人的帮助下,在游戏中建立大家认可的游戏规则。

总之,引导孩子与家长或与其他玩伴合作玩玩具,可以建立团队意识,养成分享与合作的习惯;并营造良性竞争的环境,体会竞争激发出的动力和建立积极的心态。

3、玩具的价值以及达到的效果(为什么玩)

玩具的价值在哪里?直观的效果,是小孩子能从中获得愉悦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进一步的是教育的功效,很多玩具融入了教育的元素在其中。它们的价值可以从下面来看:(1)孩子获得自我的满足。

孩子在这些与玩具为伴的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感到此刻自己能够有力量把握一些东西,在游戏中,他们内心的力量逐渐得到成长,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这些感受,综合表现出来,就是孩子的愉悦感,小孩子乐此不疲。

但这种感觉,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对他来说,这不是一种时间的消磨和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自己的“工作”和成长方式。孩子要从复杂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愉悦是需要努力的。他们要完成一项自己渴望做成的“游戏工作”,不只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还需要技能、耐心和意志力。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和自信,对他们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2)亲子关系的融洽。

许多大人不愿意和小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放下自己,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时,成人对于玩具或游戏的感觉,只不过是幼稚的消磨时间的举动罢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与成人不一样的智慧个体来看待,并尝试着去感受他们的游戏活动,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参与其中,成人相对成熟的思维以及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可以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探索欲和征服感带来的喜悦添加一双翅膀。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孩子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愿意与父母分享与交流;父母在与孩子亲密接触,心与心沟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体验带来的喜悦。

这种亲情的流淌,远远超越了玩具本身的价值。

(3)教育的功效。

这一点无需多说,对于儿童来说,玩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尤其是精心设计的玩具,本身就融入了教育的元素,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吸收知识,并与外界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教育的功效,简单的可以分为三小点:

1、习惯的养成。比如玩具的摆放整齐、归类,对游戏时间的把握,○本身就是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搭建类积木,锻炼了小肌肉群的协调性、初步了解完成一项工作的科学思维等。

2、技能的培养。比如分享、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良性竞争中保持○积极性,以及共赢的思想;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玩法,因此也有不同的技巧,如搭建类积木的搭建技巧、智力类玩具的非常规思维。

3、知识的学习。不同的玩具融入了不同的知识元素,比如搭建一辆○汽车,可以了解汽车的一些知识;玩一套医院主题玩具,可以了解到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

总之,家长给孩子选择玩具,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又要有意识的来引导孩子,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在保证孩子心灵自由的前提下,尽量的发掘出玩具的最大功效,实现玩具的教育功效,让孩子在玩乐中不知不觉的获得成长。

第二篇:从儿童语言发展特点谈儿童口语交际教学

从儿童语言发展特点谈儿童口语交际教学

邱娟飞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浙江上虞312300)摘要:口语交际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对儿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儿童进 行口语交际教学要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要明确规范D语交际的特点,并据此按低、中、高=个学段各有侧 重地安排训练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儿童;口语交际教学;特点;内容和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67— 03

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幼儿掌握的词为800〜1000个左 右,5〜6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量发展到3000个左右,他们基 本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闻。因此有人认为,学龄初期儿童的口头语f已经发展到了相 当的水平,他们入学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的书面语言 水平,没有必要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周士魁在《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一文中指出,汉语 是我们的母语,小孩子7〜8岁,基本能说完整的话,基本符 合汉语规律。他们学语文应着重于读写,把听说读写作为 语文教学四大能力目标提出来,未必科学。所以,认为语文 教学大纲能力目标中关于听说的陈述有失妥当,不该将听 说读写同等视之。

事情真的如此吗?

一、学龄儿童(6〜12岁)口语交际水平现状

首先从学龄初期儿童(指6〜12岁)的言语表达的质量 来看0上世纪80年代,戴宝云曾对初入学的31名儿童进行 口语测试。在儿童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让他们回答 ‚你家里有几R人?有那些人?他们是干什么的f等几个 问题。测试结果显示:甲类占10%,乙类占70%,丙类占 20%。乙丙两类的主要问题,一是用词不确切,语句不够恰 当;二是层次不清楚;H是语t不规范,方t 土语、口头禅很 多。2003年上海市教育局对上海小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口语交际态度、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调查,情况也不容乐观。说得连贯与流畅达到满分的,一年级为58.3%,在涉及‚安 [2]

[1]收稿日期:2007— 04— 02 基金项目:浙江省绍兴市教育科学2005学年规划课题(XK05001)作者简介:邱娟飞(1965 —),女,浙江余姚人,讲师,硕士,从 事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研宄。慰别人、交新朋友、在商店买东西、请求别人帮助‛等主题 时,学生普遍存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缺乏的问题,80%的 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打断别人说话。由此可见,学龄儿童的 口语交际水平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他们的口语交际虽有 一定的基础,但还是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他们往往习惯 于用简单的句子东一句西一句地讲话,不能用连贯的句子 来表达。

这是因为儿童进校前的语言是在自然的语境中无意识 掌握的,‚惯于说他感兴趣的东西,说话时随心所欲,要说什 么就说什么‛。他们的大部分谈话属于‚自我中心语‛,‚在‘自我中心’的言语中,只谈论他自己,对他的对话者不 感兴趣;并不设法交流,不期待任何回答,而且甚至不关心 是否有人在听他讲话‛。在与成人进行言语交际时,一般 只是向成人提出问题或要求的简单的对话言语,很少有表 达式的独白言语。因此这一时期的言语在文法结构、逻辑 系统和得体性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严谨。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4]

[3]当今国外的S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 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t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 波特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 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 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 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 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

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cmsl^)为代表的‚ I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 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 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 机制开始工作。‚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 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 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 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 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 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 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 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 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 放缓。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 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 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 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 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他对当今国外存在着的H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即后天环 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做了客观的分 析,并对三理论作了某种继承和发展的工作,尤其是对伦 内伯格的理论作了继承与发展。语觉论在继承儿童言语能 力是天生、遗传的基础上,对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本身 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重视,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具有‚关 键期‛(也称‚最佳敏感期‛),同时又发展了‚关键期‛理论。语觉论提出:

(1)儿童语言的发展靠先天遗传的只是语觉能力,即对 语音和语义的感受与辨识的能力,而非全部寶语能力。

(2)由于除了语音、语义的感受与辨识能力以外的言语 能力,如词性识别和词组构成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后 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儿童在后天仍需要有一段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掌握某种语言。

(3)在伦内伯格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称语言发展 的敏感期)基础上作出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如图2 所示。

语觉敏感度

从上图不难看出,‚语觉敏感度曲线‛比伦内伯格的‚语 言发展关键期‛(2〜12岁)的描述更为翔实。儿童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不是呈现水平状态的,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 期是在8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 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0左右,已经进入了儿童语言发 展的末期,而且在8〜12岁的学龄阶段,他们的语觉敏感度 随年岁增加而迅速下降。、三、口语交际教学

学龄儿童(6〜12岁)口语交际水平现状不容乐观。这 种现状对学龄儿童的语文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众所周 知,小学生语文学习是按‚听一说一读一写‛的基本顺序发 展的,听说也是形成与发展读写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 个前提也就谈不上形成书面语言能力。张志公说:‚ 一个人 口头上词句妥帖,干净利落,写下来就不会残缺错乱,拖沓 累赘;口语上有条理,细致严密,写下来就不会颠三倒四,矛 盾百出。基本上照着所说的去写,写出来当然还需加以润 饰,然而不费力。说话支离破碎,语无伦次,到了提起笔来 才去选词造句,调整思路,作文成了苦事,写出来再去修改,也十分艰难。‛^费根和法伦1982年也说过,‚(如果)没有足 够的交际技能,那么,他们在整个受教育的时间里成绩会很 差。除非他们迅速掌握大多数儿童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口语交际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书面语言的发展。

儿童进入学龄阶段,开始了正规的、有序的语言学习,它的目的和任务、质量和规格要求、教学方法和形式与学龄 前都不^样。这时的口语表达教学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 纲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非常 关注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学龄前儿童在自然的语境中掌 握口语,它的随意性很强,成人(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 长)一般不会给幼儿指出他们的错误,更不会帮他们纠正。而有序的口语交际教学不仅指出他们的错误,还要求儿童 t语的发音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求儿童掌握的口头语言 词汇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精确,要求在口语交际时注 意文明、自信,使学生根据各种前后关系说话,说的时候注 意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听众并随时调整语言,说得得体,等 等。这种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教学能让学龄儿童的语言(不单指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向规范、健康、得体的 方向发展。

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认为,对学龄儿童开展口语交际 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更 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因为学龄前儿童虽然处在儿童语言 发展关键期的黄金阶段,掌握了简单的日常交谈,但由于这 一阶段语言发展处在无意识状态中,他们的语貪在文法结 构、逻辑系统和得体性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严谨。儿童进 入学龄阶段,口语交际教学对他们的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他们的语言由儿童语言向正常的成人语言过渡,由‚自我 为中心‛的语言向社会化语言过渡,由不规范的语言向规范 的语言发展。如下图所示i

上图所示儿童语言向正常的成人语言过渡的年龄为8 〜12岁,这时语言发展虽然已处在关键期的末期,但在语言 关键期末期进行规范的口语交际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有 选择的行为。这一阶段的教育与学习能更有效、更深入地 促进学龄儿童的口语进一步规范化。如果错过了这个阶 段,再训练学生的规范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很难有效果。各 地先后出现的‚狼孩‛、‚熊孩‛、‚羊孩‛、‚猪孩‛都是证明。

无论从学龄儿童口语交际水平的现状,还是从学龄儿 童语言获得的理论角度,对学龄儿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都 是必要的,它符合学龄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那么在学龄 阶段如何有序地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呢?

首先,要明确规范口语交际的特点。规范口语交际是 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不仅要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 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和机敏。口语交际具有动态性、复合 性、临场性和简散性等特点。1)动态性:口语交际不仅包括 单向表述,也包括双向交流。在单向表述时,学生要考虑如 何组织词句和言之有理,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听话人的反应 调整话题。于是,话题在交互式的交流中,在双方的配合下 被逐步推进。2)复合性:复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 学生个体来说,在交际过程中他是发话者,同时也极可能是 受话者;其次,对于言语行为来说,完成口语交际必须有多 种系统参匈,如思维、语言、情感、态势、语境等,各种系统互 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完成交际任务。3)临场性:所有口语 交际活动都是面对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的,因此交际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根据具体 语境进行貪语交流,说话要看人、地、时,要合乎分寸;第二,交流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灵活采用各种交 际策略,如解释、重复、停顿、迂回、猜测、转换话题等。4)简 散性:‚简‛为用语简略,‚散‛为结构松散。在P语交际尤其 是双向交流活动中,这两点尤为明显。其原因一方面是因 为受时空限制,交际者来不及组织结构复杂的长句;另外一 方面是,在特定的情景中,交际双方往往可以依赖体态、表 情、语境等因素会意,无需多费口舌。

其次,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范口语交际特点,按学段低、中、高三阶段进行各有侧重的内容训练和形式 训练。其中低年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口语水平高于 书面语言,但U语规范性较鑛,该阶段应重视学生表达能 力、模仿能力、良好的交际习惯、文明的礼仪等方面的训练。从口语交际的内容看,可以是介绍类,介绍自己、介绍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季节(动、植物,花鸟草虫等)、介绍旅游景 点等;也可以是简单的访友待客类,如做客、待客、祝贺、问 路、打电话、接电话等。从口语交际的形式看,在小学一年 级多采用看图说话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形式。中年段学生 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口语水平与书面语言水平持平,并开 始反超,应开始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想法,锻炼学生交际 的能力,并重视体态语的教学。从口语交际的内容看,可以 是表演类、说小笑话、说故事、说说自己的愿望、说读后感观 后感、说经验教训、演童话剧、演小剧本、主持节目等,更可 以是商量、请教、赞美等内容。从口语交际的形式看,在这 个阶段要多注重交谈这种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式的 训练,设计贴近生活的交际内容,营造多样化的情境。高年 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此时他们的书面 语言水平已远远超过了口语水平,学生的生活圈子已日渐 成人化。高年段重点训练学生的表达和调节的能力,不仅 要学生能听、敢说,而且要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做到大方、得体,学会如何适当地回应他人。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是 演讲、访谈、辩论,也可以是劝说、沟通、协商、对话。从口语 交际的形式看,既有对话形式,也有较高层次的独白形式。

总之,口语交际教学对于学龄儿童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清楚地认识这一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才能让学 龄儿童的语言(不单指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向规范、健康、得体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食品安全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食品安全学前一班

3-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这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比整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重要,也更得法。在食品安全上我们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自护自律等良好个性品质。在生理上,幼儿的肝脏解毒能力较差,幼儿肠管相对较长,容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或便秘,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怎样挑选绿色食品,怎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因为好胜和喜欢尝试,总挑选奇特怪异的食物,对甜品、包装精美的食品尤其兴趣,不能区分食物多吃或少吃的利弊。因此我们要粗浅地让孩子知道营养的合理搭配,良好的食用方法以及掌握识别包装的知识。在情绪发展上,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多,他们会模仿成人喝酒、吸烟,虽能按照成人的道德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但不知道好坏。要教育幼儿正确地对待各年龄段该吃什么,不该多吃什么?在社会化方面,幼儿开始喜欢同伴游戏,游戏类型转入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如几个人一起偷吃药物,几个人一起吃一颗棒棒糖。心理上,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很高,经常买小摊小贩的油炸品,爱吃肯德基,爱喝饮料;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为此,我们认为,幼儿园开展食品教育可采用内部诱因和外部刺激法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

内部诱因直接提升幼儿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

目前国家已相当重视食品安全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积极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而幼儿作为食源性疾病易感人群,幼儿期也是观念、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他们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幼儿园要抓住这一有利形势乘胜追击,建立全程的幼儿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使幼儿园食品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幼儿园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内部诱因就是要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被动吸收的双重效果双管齐下。首先作为幼儿园内部要有规范常态的管理:

从园部出发,幼儿园要抓好园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基于事件的成功经验要

提炼。幼儿园每学年要有食品安全的计划、总结,日常监管的记录,各类台帐齐全(索证、留样、消毒、出入库、检查),有专人保管。制订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时组织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培训活动,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送、分析工作,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基于问题的管理行为要改进。不管是本园、外园突发的、已发的事件要引以为戒,要将幼儿园的食品安全管理做到:规范化,常态化,在管理规范和常态的基础下,再进行能本化(能者有其岗;能者有其位;能者有其利)管理。我们要让能者做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专职人员,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从幼儿出发,食品安全教育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到离园为止,在不同年龄段制订相应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时间、途径加以全程指导。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2.5—6岁幼儿的三个关键期,即——社会规范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兴趣的敏感期分段进行相机教育,提出不同段的不同内容,循序渐进,持续积累。

小班段:要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盥洗等习惯。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基本功能。教幼儿了解不同食物的吃法,区分食物剥皮吃、削皮吃、去核吃、生吃,煮熟吃等常识。教育幼儿不吃腐烂变味的食物以及怎样区分霉烂变味的方法,如:食物上出现了黑色斑点,发霉了、手摸起来感觉变软变稀、闻起来发出馊味、酸味、苦味等得食物。

中班段:学习整理物品的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注意公共卫生,继续培养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知道更多关于食品的吃法,初步识别食品容器、包装方法的鉴别,收看园内的食品新闻,学习适当的保护方法。

大班段:认识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志,具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不同职业的成人及其劳动的社会意义,尊敬他们,爱惜劳动成果。学习参与社区的活动,体验并宣传健康绿色食品对人类的利益。了解成人的消费内容,尝试适宜的消费活动。

在这些教育课程和活动中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点:

1.环境教育贵在持之以恒环境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得到学习和发展就要持之以恒。开辟专栏让师幼互动,利用晨间谈话、点心时间、午餐时刻探讨、讨论每周的食品安全主题。根据小、中、大年段的特点系统展开,有效助推。并延续到家庭和社会,包括入园与离园、课堂与课外、社区与家长、教师与幼儿,家长与幼儿等等。

2.活动体验精在直观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通过一定的课时安排、社会实践、工厂参观、新闻小记者、啄木鸟行动等活动体验让幼儿学会生存,善于发现,掌握区分“绿色食品”“有害物质”的技能和方法,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园的课程要注意声画并行,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

3.趣味游戏深在铭心刻骨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一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好动、好玩是幼儿的个性特点,因此,幼儿园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更应让幼儿有“奇、趣、闹”的体验,教育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体现,如:《食物的旅行》通过故事人物的虚拟知道有毒有害物品对人体的危害,通过可怕、危险的“添加剂”魔鬼形象开展“打妖怪”的主题教育或让他们亲身观察喝了毒害物品后的小白鼠试验,以此增强和加深幼儿对食品“安全”两字的理解和认识。

4.日常渗透巧在系统安排幼儿园的教育除了课堂、环境、区域等,还有晨间接待、晨间谈话、午餐时刻、午睡安排等,所有时间都是教育幼儿和影响幼儿个性形成的良好时机,因此将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在一日活动的时时刻刻,都是非常有益的。如每天幼儿都要喝豆浆,我们可以出示图片:豆浆不能和谁一起吃?(鸡蛋,蜂蜜),午餐的时候,幼儿不能多吃蛋白质特丰富的食物,那会让幼儿时时处于兴奋状态而影响午睡……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相机教育,孩子们听得认真也记得精确。

第四篇: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

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1.目前幼儿园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

2.为了纠正偏差,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的任务

分三个课时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一)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1.概括地说

概括地说,幼儿其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心理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身心的良好发展是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2.具体地说

具体地说,有三个特点:

(1)幼儿心理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思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带有无意性,有意性刚开始发展;

(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分年龄段说

(1)3—4岁幼儿心理特点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2)4--5岁幼儿心理特点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交往能力有所发展,会自动结伴交往,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有意行为开始发展。

(二)怎样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1)对幼儿有一颗博爱的心;

(2)对幼儿有一颗包容的心;

(3)对幼儿有一颗公平的心;

(4)对幼儿有一颗忍耐的心;

(5)对幼儿有一颗赏识的心。

2.掌握了解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个案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肩负起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1.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 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 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 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

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

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案件:

典型案例:据有关消息报道:2011年1月1日——5月24日,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大专院校竟有41位大学生自杀。

自杀形式:跳楼、上吊、投河、服毒、割腕,其中跳楼自杀的23人,占56%。

自杀原因:除了一人是病痛、一人因被强奸,其余,可以说都是心理问题,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深思。

令人震惊的数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严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15岁以下各类精神病患者共计3000万人。

发人深省的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

有学者研究表明: 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是2岁,这些活生生的现实说明心理健康多么重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至关重要。

2.肩负使命,心系责任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是教育者的责任,担负起这个,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健康概念梳理

1.什么是健康

传统健康观 没有病就是健康

现代健康观 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健康概念深化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并提出11个具体的健康标志。

健康的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 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

• 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

• 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的良好发挥,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主要包括六点:

心理健康的标志: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 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八点概括:

(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5)人格统一和调和;

(6)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义,是与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而言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总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什么是幼儿健康

幼儿健康首先指的是儿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组织结构的正常要与不同时期幼儿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成正比,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1)情绪良好:情绪积极向上;

(2)人际和谐:人际关系融洽;

(3)适应环境:生理系统能良好发挥作用;(4)人格完整: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环境适应教育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独特造型的建筑设计能令幼儿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化、教育化的装饰环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美的熏陶。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 能缓解幼儿的压力, 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影响儿童。

成人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不因一点小事就生气、沮丧和懊恼。

经常谈论些有趣的话题,讲些小笑话,活跃气氛。成人要有些幽默感,善于用一些轻松的方式化解一些可能令人不快的事。

(2)人际关系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久而久之,他们在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

注意发现儿童的优点,多肯定他们的良好行为,鼓励其进步与努力。当幼儿表现出尊重同伴的选择与想法,主动安慰不开心的同伴,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小客人玩时,及时给予肯定。

宽容儿童的无心之过。如儿童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只需要提醒下次注意即可,不要厉声斥责,更不要讽刺、挖苦或打骂。

帮助儿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果儿童的失败和挫折是由于方法问题,成人要和孩子一起,探讨应该采取的方法,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这时候,孩子特别希望获得成人的指导。

儿童做错了事要明确地指出,并告诉他错在哪里,以后如何改正,但不要打骂。当孩子做了不礼貌的行为,如:模仿盲人走路、嘲笑小朋友的缺点时,应及时制止,并引导儿童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感受。

和儿童交流时要平视儿童,态度和蔼。

认真听儿童的讲话,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与儿童有关的事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接纳儿童提出的合理请求。

经常提醒孩子关心身边的人,注意他们的需要。如: 爸爸下班回来,妈妈提醒孩子接过爸爸的包,给爸爸拿拖鞋;看奶奶腿疼时提醒儿童给奶奶捶捶;小朋友哭了,提醒儿童给他擦擦眼泪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因没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时,应该安慰和鼓励,不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失望。

只要儿童努力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鼓励,同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避免只根据结果评价儿童。

• 不要比较儿童的长相和身体特征。不要拿儿童的不足与其他儿童的优点作简单比较,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 减轻身体缺陷对儿童的影响,身体的缺陷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明显的挫折感。减轻这些孩子的失败和挫折感,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4)情绪情感教育

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教育幼儿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理解孩子,允许向“我”发泄。

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成人自己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

降低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的挫折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增加经验、接受教训,丰富阅历,从中接受积极的信息。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帮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避免以盲目的攀比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2)非价值性原则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仅凭心理测验的结果就随意对幼儿进行价值评价,以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协同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体育、音乐、美术等一日活动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协同发展。

(4)游戏性原则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彻到游戏之中,可使幼儿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其性格和意志品质,使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5)客观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6)教育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到时间安排等,都必须符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要求,都必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靠上几次课,谈几次话能达到的,因此,应建构养成性教育模式。

养成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角色扮演 ☆情境陶冶 ☆行为练习☆作品展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幼儿中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多动症的问题,占0.2%;

2.社会行为问题,占15.7%,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

3.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占0.25%。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4.不良动作问题,占12.9%。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5.性格和情绪问题,占12.3%。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

6.学习上的问题,占2.8%。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还应该分析、研究幼儿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让我们看看病根在哪里。

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父母没时间陪伴、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脾气太坏态度粗暴、抽烟、吓唬、未履行承诺等。

教师和保育员的惩罚批评、教师误以为他做了坏事、未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上课没表现机会、对幼儿态度不好、冷落幼儿、不公正、无意的伤害或忽略。

同伴排斥、同伴间的争执、被同伴欺负和嘲笑、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同伴竞争等。

陌生的环境

家长为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幼儿园呈小学化趋势。学习方面的压力,虽然幼儿还未进入学龄阶段, 小学化课程、兴趣班使得学业也成为幼儿重要的心理压力源。而成年人往往对此认识不足。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发生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于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把身体发育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

2.偏重发展好的幼儿,忽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

3.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4.偏重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视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

5.偏重幼儿园内的教育,忽视家庭中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由于教师的忽视,给幼儿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带有隐蔽性的,具有潜伏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矫正方法与途径

1.矫正的主要途径——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2.矫正的主要方法——补救性教育法

(1)行为矫正

(2)游戏矫治

(3)体验成功

(4)个案追踪 可设计一个简单的个案追踪问卷表

幼儿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姓名、关系、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职务、是否独生子女、教养方式等。

《家庭教育》杂志编辑部1993年曾做过一次调查,约有20%的幼儿3岁后仍有吮手指的习惯,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年轻的父母。

编一首儿歌:

吃手不卫生,手上有小虫,眼睛看不见,吃了肚子疼。

3.矫正的主要原则——与家庭教育相结合(1)宣传家长

(2)了解幼儿

(3)设立幼儿心理档案。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①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②幼儿个性特征表;

③幼儿社会化心理测试;④幼儿意志行动分析;

⑤幼儿某一心理问题追踪记录表。

总之,新时期的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既要重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需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的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就得到了快乐一生的基础,重视并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就是对幼儿一生的幸福负责。

让我们把新的健康观作为航标灯,照亮自己前行之路;让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望远镜,看清幼儿未来的幸福之路;让我们把时代赋予的使命作为标杆,衡量自己光荣神圣的指数。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创出一片新天地,心理健康之天地!

第五篇: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思政一班 学号:*** 卢文龙

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高中生是身心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高中生也是青年的初期阶段,在生理发育上已成熟,智力发育也接近成年人,在个性和其他心理品质上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一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1、独立性。高中生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如做事情不愿意让家长参与,不愿意让家长进入自己的房间。这一阶段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带有闭锁性。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表白自己的想法,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

2、平衡性。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在情感方面,他们很脆弱。有的具有害怕挫折的脆弱心理,意志薄弱,感情用事,在挫折面前,承受不了打击,一回失败,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不能正确面对,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青少年时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时期,也是身体发育趋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逆反心理。他们对小时候所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另一方面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态。他们崇拜港台歌星、影星,在校园里形成一群为数众多的追星族。逆反心理和盲目崇拜并存说明青少年学生心理还处在成长期,心理状态起伏大。

4、攀比心理。不挣钱却乱花钱,有的学生有个奇怪的嗜好他每天都要花上十几块钱才舒服,特别在男、女学生之间花钱,来显示自己。没赚钱时就已经养成了花钱的习惯,这是独生子女教养方式造成的消费特征。如:手机、名牌鞋、衣服,互相攀比追潮流,同学之间过生日下饭店,讲排场,互送贵重礼物,小到几元大到几十元,出手不凡,认为不算啥,只要需用钱就伸手与家长要。学生不了解家长的钱挣的不容易、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

5、、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需要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 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份逐渐减少。

(2)自我意识成份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高中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位。

(4)自我评价的成熟。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5)有较强的自尊心。高中生在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6、高中生价值观的变化

高中生在确立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的点。诸如: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实施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及不仅仅要说明自己对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 可能。

7、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高中生强烈要求自治的特点体现在他们对现实社会所具有的一种不满情绪中。高中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可归因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高中阶段仍处于理想 主义的阶段,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期望都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因此,对现实中存在的弊端极为敏锐和反感,有时甚至产生强烈愤怒或绝望的情绪,从而影 响其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和态

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还带有片面性及表面性,所以其思想认识上易出现偏颇,导致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只顾一 点而不及其余。

二、从生理上:

从生理上讲,个体的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感知能力、心肺功能、体力和速度、免疫力和性机能等都达到最佳状态,疾病的发生率最低,进入身体健康的顶峰时期。

参考文献:

杨西利,掌握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班主任工作有效性.现代教学.2010,7 罗佳宁,浅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及有效引导.科教新报(教育科

研).2011,11

易琦,初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的建立.法制与经济(中旬

刊).2010,7

下载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谈玩具(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谈玩具(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家庭教育指导 专题简介(范文)

    专题简介 专题:0-6岁幼儿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 0-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变化最为快速的6年,本专题主要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安全依恋建立等方面,介绍幼儿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些典型......

    言语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养护和营养建议

    言语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养护和营养建议 言语能力的正常发展是儿童智能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有少数儿童由于种种原因,言语能力的发展产生......

    儿童身心发展敏感期及智力开发妙招

    儿童身心发展敏感期及智力开发妙招(0-6岁) 0-6岁是儿童身心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对1500多名幼儿进行了长达20年......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成因与矫正 教育科学学院 09小学教育数学班 任梅芳 09247016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儿童身上较为常见的,不良行......

    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来源:秦汉胡同国学书院4月校报作者:秦汉胡同教师国学启蒙教育是以中华文化典籍来取材,它凝聚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教育史,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的历史......

    从老字号现状谈老字号发展

    从“老字号”现状谈发展道路 常州梳篦“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曾经的老字号风光无限,如今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约有老字号企业数万家,于1991年被正式认定的“中华......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