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成因与矫正
教育科学学院 09小学教育数学班 任梅芳 09247016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儿童身上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研究,主要有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儿童克服攻击性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成因;对策;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
所谓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用过度手段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以解决个体间矛盾冲突的反社会行为。其表现可分为:一是身体侵犯,用身体或物件攻击他人。二是言语侵犯,用嘲笑、讽刺、咒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凌。三是关系欺侮,用争吵、诽谤、挑拨手段让他人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不利境地。四是群体公共规则破坏,为了达到欲望满足,在群体中采用贿赂、讨好、撒谎、偷窃等手段以实现其自私性目的。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变化特点,国内外的研究很多,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1.从儿童攻击的类型看。学前儿童不仅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性,而且争吵和打架也更多是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是“工具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则更多的使用以人为中心的攻击或叫“敌意性攻击”如嘲笑、辱骂等。儿童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这一转变的原因可能是年龄增大的儿童具有了推测对方的意向和动机能力,因而儿童的报复就更多的指向攻击者本人。2.从攻击性的表现方式看。幼儿更多的使用身体上的攻击,儿童使用言语攻击的比例逐渐增大,他们更多的采用言语攻击而非身体攻击,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儿童言语沟通技能的提高,而且也因为成人期望与规则的变化。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孩子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4).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孩子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孩子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从表面上看,孩子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原因是年长孩子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
(6).在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判别一个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积木塔的意图是偶然的还是敌意性的破坏,或是亲善行为(如为了打扫房间)。结果显示,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半(42%)。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四年级儿童达到72%。
(二)性别差异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1974年Whiting和Pope在七种文化下考察了3岁-10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现男孩更多参与模拟攻击游戏,相互之间言语辱骂也多于女孩,如果受攻击,男孩比女孩更多的以言语或身体行为加以反击。1980年Maccoby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幼儿期男孩和女孩攻击性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在受到攻击性后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报复行为。总之,无论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攻击的倾向性上,自幼儿起男孩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并且这种性别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外,在攻击的方式上,男孩较喜欢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而女孩则喜欢采用言语形式的攻击,而且年龄较大的女孩更多地采用间接攻击,但在直接的言语攻击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同攻击行为的类型和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长短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三)稳定性
.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 2 系紧张。.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研究证明,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儿童的某些生理特征(如体质、气质、外貌特征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儿童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具有难养型气质的儿童往往在学前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敌对性,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的儿童。
(二)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方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一个家里因侵犯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侵犯性。因为孩子模仿父母的侵犯行为。另外在孩子面前经常暴露矛盾,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加攻击频率。由此可见,家庭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2、学校因素 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行为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不同学校的准则和学校风气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如学校的欺侮行为,在欺侮情境中,教师对欺侮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欺侮行为的发生。
3、同伴冲突 人际交往必然会有冲突产生,攻击性儿童由于缺乏社会技能而不善处理与同伴的人际冲突,常常用暴力来简单对待,因而伤害同伴,这样,他所付出的代价是被同伴拒绝,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人缘差。反过来使他产生挫折感、不信任感甚至敌对情绪,这种心理状态已加强了他的进攻意向,因而形成恶性循环,从而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性。
4、社会传媒影响 儿童接触的传媒主要是电视、网络游戏、儿童书报等,传媒中的暴力信息与所有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攻击性都存在着正相关。其表现为:给儿童传递进攻性技能技巧;让儿童放松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诱发暴力倾向;给儿童提供“暴力理由”,加大对暴力的认同。研究证明,哪个国家的媒体承载的暴力信息越多,这个国家的儿童进攻性就越强。
(三)自身心理因素
在认知方面,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对价值观、道德行为的规范的认知有偏差,不能正确的理解人际交往,以至于对自己被排斥的情况不能理智归因。有的常常把盲目胆大视为“英 3 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认为使用暴力对自己有利,缺乏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容易因为小事情发生冲动,并且也缺乏自我控制力,表现出的攻击性常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幼儿期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
1、行为干预法。家长、教师要在儿童攻击行为发生后进行干涉,使进攻儿童认识到进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且要帮助受害儿童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对旁观儿童进行曲预警教育。其具体做法是:一是表扬正当的亲社会、亲群体的交往行为,强化正常社会技能抑制进攻性行为发生;二是批评、处罚攻击性行为,切不可纵容默许。对攻击行为应当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如果发生了严重的进攻行为,应当按照事先的规则,给予相应的惩罚。三是沟通。对发生进攻性行为的儿童应当与人从心灵上沟通认识和感情,要耐心听取孩子的说话,并作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因为进攻性儿童自我认同感、判断力都比较低,自卑自责心理则较强,情绪往往有障碍,因此沟通是必要的。
2、行为模式训练法。向儿童提供理想的易于接受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社会交往模式,使儿童能直观的进行观察模仿,并进行重复性的实际演练,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发现儿童几乎所有社会技能的形成都是来自模仿,因此,所有的交往过程都应当有直观的“脚本”,否则儿童只能盲目选择他们认同的儿童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3、人际关系认知法。提高儿童对如何思考和对待人际交往的认识与评判水平。认知是导致行为变化的中介。它可以教育儿童如何确认人际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理论认识来指导交往行为。提高儿童交往技能,这下技能主要包括对人际问题的敏感性;寻找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对交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的理解力;对个人行为后果的预测水平;认识自我情感与别人情感的能力;自己在整个交往中的角色定位等六个方面的技能的认知。儿童通过对交往的认识的提高,能够引导自己从理性上预防进攻行为发生。
4、情感调节法。是指利用情感来消除儿童攻击性行为。首先是移情,即指导交往中,人们彼此感情的相互作用它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感情绪。利用移情促使儿童经行自我调节,可以有效地降低进攻行为频率。让儿童设身处地体会受害人的痛苦,产生“共鸣”是消除儿童进攻行为的有效措施。其次是宣泄。4 不良的情绪如烦恼、焦虑、愤怒、厌恶等,积累到一定量度就会引爆进攻性行为。积累越多,爆发性就愈大,愈猛烈,如若压抑,则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宣泄是必要的。如教会儿童向父母、同伴倾诉内心积累的进攻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场合喊叫或痛哭,以发泄积郁的情绪,迁怒于无价值的物品,用有趣的其他活动来代替和消退不良情绪等都是有效方式。
五、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者对攻击性行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矫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学校里,教师要不断增强儿童的心理能力。因此攻击性行为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1】赵建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心理科学.2005 【2】李俊,3-9岁儿童攻击性行为调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4 期。【3】韩进之,《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2版
【4】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J】2002年8月第十五卷第四期
【5】王振宇 儿童心理学 第265-270页
【6】张文新,张福建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 04 【7】郭博亮、王燕、张雷 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 【8】石伟,同伴关系对儿童行为倾向影响的研究现状【J】四川心理学1998 【9】周运浓,《儿童社会技能与矫正研究》2004年2月
【10】高桦,攻击者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科学。1997(4)26-29 【11】陈鹤群,《家庭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12】 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 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4】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认知评价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 2003年19卷1期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Abstract: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personality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it is a child of the more common, bad behavior, go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future.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led to a number of factors, both at home and on abroad, mainly has the comprehensive genetic factors, social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individual factors.Only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effectively help children overcome intervention, aggressive behavior, learn to solve problems, and promote its reasonable social health development.Key Words: Against behavio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factor;countermeasure
第二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和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道德发展的从他性。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二、如何发展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及做法
我认为:第一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要热爱、尊重并了解幼儿。它应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幼儿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在实际生活中就有老师偏爱某个孩子,其他的一些孩子就会说老师喜欢XX不喜欢我等。
第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轻松、愉快、情绪饱满地参与活动,这有利于他们与人交往获得宽容、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获得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第三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真实的、与社会要求接轨的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化。让幼儿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接触,为幼儿最初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更快、更好地融人现实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教师们自觉的、率先垂范的自我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幼儿内化社会性要求。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质与水平,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他人。在许多规则面前,我们许多教师充当的是一个说教者角色,而不是一个实践者角色。
春天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景,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诗歌内容,知道诗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学用不同语气语调朗诵。
活动准备:春天的FLASH课件作品
活动过程:
1、用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故做神秘状)我有一个秘密想告诉你们!你们想知道么?
(轻声说)我知道,春天来了,你们知道这个秘密吗?你们怎么知道的呢,谁能告诉我?
2、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刚才你们告诉我一些关于春天的秘密,其实春天还有许多的秘密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诗歌。
3、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里告诉我们哪些秘密呢?
幼儿讲述。
4、演示课件,再次完整欣赏散文。
春天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散文,是谁告诉我们春天在这儿的秘密呢?
5、向幼儿介绍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提问:是谁告诉我们春天在这里的呢?
(小河、垂柳、桃花、燕子)
那么小河、垂柳、桃花、燕子它们真的能说话吗?
那这首诗歌的作者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让它们说话的呢?
让小河、垂柳、桃花、燕子象我们人一样说话,这样诗歌听起来就更美了。这种手法叫作拟人化
6、教师带领幼儿分段欣赏诗歌,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有表情地朗诵。
小河、垂柳、桃花、燕子它们说了什么话?“春天在这儿!”
因为这是春天的秘密,秘密应该怎样说?(小声说)
有谁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小河、垂柳、麦苗、燕子小声地说:„„
有谁微笑的说?
谁在轰隆轰隆地嚷嚷?
拖拉机!在农田里,农民伯伯忙着播种,拖拉机也在干活,它很兴奋地想把春天来了的好消息告诉很多人,因为声音很大,我们叫“嚷”。(幼儿学念)
7、再次欣赏课件和诗歌。
我们知道春天这么多秘密,你觉得春天美不美?
你对春天有什么样的感觉?
现在让我们一起边看边说,共同感受春天的美!!
8、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去找找春天的秘密,把它编进我们的诗歌里好不好?
第三篇: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2018-02-10 09:36
15岁道20岁以上的听障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当于或低于正常儿童五年级(13岁)的水平。此外,只有10%的听障显示可以达到初中二年级的阅读水平。导致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三个因素最为关键,一是听力损失程度,二是听障出现的年龄,三是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环境。
一、听障儿童的语言环境与正常儿童有着根本不同
听障儿童获得语言与正常儿童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多数听障儿童来说,如果他们的父母也是听障人,用手语的自然对话情况也许与正常儿童的一样,但是手势交流与视觉交流(如读唇)的相互混合都会影响后期儿童的语言发展。大多数听障儿童的父母是非听障人,也不懂手语。因而父母与儿童互相交流的作用在听障儿童语言获得中就更为复杂。很多听障儿童都是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以后才学会手语,他们的语言并非从父母那儿得到,而是从伙伴那儿学来的。
二、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存在争议
在教听障儿童学习语言上有些争议。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种学习语言的方法论。
(一)采用先听说后读写的方法:即首先强调说与理解能力,因此这两方面是社会交际的最重要方面。这一方法包括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读嘴唇理解语言(读唇),以及充分利用儿童残缺不同的听力。
(二)坚持教授正常语言:即只教听障学生读唇技能,也不允许用口语的混合。这一方面法论的理由是任何手势交流与视觉交流(如读唇)的相互混合都会影响后期儿童的发展。另外,手语交流较其它都容易,因而会导致儿童无兴趣继续学习其它语言技能。
(三)教授手语:即一种专为听障人设计的手语。理由是听觉受损坏的儿童的视觉与触觉较常人更为敏感,因此,手语对他们更为适合。这种方法也较易使听障儿童不能与其他正常人交流,因而产生距离。
(四)综合交际法:即各种交际方法都让听障人使用。对有些人来说,综合交际法即是手语及口语同时应用,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强调先学会手语然后将手语做为基础去获得其它形式的语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教听障人学习口语(指依赖听觉的语言)的方法论占主导地位。近几十年来,综合交际法逐渐成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总之,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受到以下几个不同因素的影响:1﹒听觉受损程度;2﹒父母是否同属听障人士;3﹒接触语言的年龄及接受语言训练的持续性。此外,这些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正常儿童的发展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三、听障儿童阅读与写作存在困惑
听障儿童的手语能力虽然能够发展很快,但是一旦到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阶段,就不那么乐观了。据一些研究指出,听障儿童的阅读能力一般远落后于正常儿童。研究者在英格兰与威尔士的聋哑儿童的调查,发现一般15到6岁的听障学生只有9岁左右正常儿童的阅读能力。这种类似情况在新西兰、瑞典以及丹麦均有,这似乎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通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提出听障儿童的语法系统与正常儿童有着质与量的区别。听障学生的错误不但忽视正确答案,而且还将一些不合语的句式认为合乎语法。语言系统与正常儿童有不尽相同之处,写作能力自然校正常儿童低。真正的写作问题是因手语系统不同而呈现不同。手语使用者的语法与汉语语法不尽相同,因此,语言转移现象出现在写作语言上。
学习手语及口语的听障儿童,尽管运用与汉语同样的语法系统,但由于在大脑中的表现形式有区别(在正常儿童主要以语音形式,而听障儿童则以手势形式),因而影响到听障儿童写作能力的发展。如果听力受损为轻度,儿童的成绩与正常的类似。但是如果听觉受损严重,其成绩就低得多。研究者认为用语音形式记忆的听障儿童通常较易发展阅读及写作能力。听障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他们能否将语言在语音上与外形上的特性应用在阅读写作上。因此,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能在阅读中学会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但这种能力对听障儿童更为困难。
四、听障儿童交际能力与正常儿童不同
由于大部分听障人的交际是面对面的交际,其它形成的交际则很少应用,例如电话交流,隔墙交流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交流告诉我们语言的应用因场合而异。但是听障人是与非,听障父母的交际方式与正常儿童不同。这种不同甚至在婴儿期就存在。研究者发现听障儿童的父母常较多地运用命令性控制性语言。此外,听障儿童与非听障母亲的交流也往往是单向的,不同于正常儿童的语言环境。由于听障儿童的父母常用指示性语言,因而使儿童本身较被动,最终导致母亲不再与听障儿童进行正常的会话交流。而用手语口语相结合的交际方式的母亲孩子较仅用口语的母亲孩子会话交流要频繁得多,而且相互合作也较多,对听障儿童的交流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不同年龄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
及对教育的启示
府谷县第三幼儿园
吴雨霞
一、中班年龄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4---5岁儿童处于幼儿园教育的中班阶段,与小班儿童相比,其思维加工材料仍以图形为主、但符号加工得到较大发展,思维加工能力以认知、记忆为主,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能力偶有体现。在加工材料上,能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等图形,能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能清楚老师的话并按要求进行活动,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该阶段孩子的观察、判断、分类能力大大胜过小班儿童。如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一根是横放着的直绳子,另一根绳子与第一根两端对齐但是弯曲着摆放。小班儿童大都肯定地回答二者一样长,即使让他们用手沿着弯曲的绳子比划;只有当实验者当着他们的面把绳子拉直后,才能正确地判断它比较长。中班儿童第一反应与小班儿童一样,但当得到提示之后再重新判断时,便能得到正确答案。在进行分类活动时,小班儿童通常没有统一的标准,如要求他们把一堆不同颜色、大小和形状的积木进行分类时,他可能把小的物体都归为一类,因此他把红色小方块、蓝色小方块和红色小三角形房子一起,但是三角形的积木又引起了他的注意,因此他又继续加入红色大三角形和绿色大三角形。但中班儿童的分类有一致性,他会按大小或者按形状或者按颜色直接分类。
二、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集体活动15分钟,中班为25分钟左右。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三、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4---5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四、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5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五、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六、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七、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
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么鸟会飞、洗衣机为什么会转动等等。
八、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4---5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儿童则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这时期的儿童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的水平还很低。其分类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功能或情景等。如把苹果、桃、梨归为一类,认为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来水分多;把太阳、卷心菜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
九、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4---5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会区别轻重、厚薄]粗细等。部分儿童还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从大到小摆成一排。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
十、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4---5岁的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儿童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他们还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有时他们也能表述相当复杂的句子:“我还没来得及把蛋糕放在桌子上,小红就把它吃掉了。”
十一、游戏中表征水平提高
4---5岁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有人说:“4---5岁左右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儿童不仅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如他们会用积木代替电话机、用“雪花片”代替公园门票等,表征水平有了提高。他们的游戏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情景,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大人有大人的方式交朋友,小孩有小孩的方式,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关系。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游戏伙伴,“铁哥们,好姐妹”。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多鼓励,不要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制止和责备。
十二、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4---5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当儿童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当心,他会说:“没关系,我会飞。”他们还喜欢假装做什么,常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他们有时会“撒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实。
十三、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 4---5岁的儿童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6—8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
第五篇:儿童篮球架特点
儿童篮球架特点,篮球架标准尺寸,篮球架规格,篮球架高度
篮板:尺寸:1.8*1.05米为国际标准钢化玻璃材料制成,完全胜任灌篮和其他激烈的运动
篮球架的主杆:优质方形钢管直径为140mm(国际标准移动炮式篮球架的主杆直径为75mm)篮球架的移动底盒:优质钢板制成,尺寸为:20(高)*100(宽)*180(长),篮圈:优质元钢制成达国际标准,内径450mm
篮球架的高度:篮圈到地面标准高度为3.05米。
儿童篮球架的特点:
儿童篮球架专为青少年儿童设计,高度可升降,移动也很方便,产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移动和运输的人性化,底座前面有2个轮子,在使用的时候轮子是不着地的,当你想移动的时候,只要把篮球架向前倾斜一定的角度就可以推着跑了。盈通体育儿童篮球架的技术参数如下:
1.圈到地面可调节高度:2.1米到2.6米
2.板到地面可调节高度:2.7米到3.1米
3.蓝圈内直径:42CM;蓝圈材料:16MM铁
4.盈通体育蓝板尺寸:90X60CM;蓝板材料:高强度PP
5.网的材料:尼龙
6.管子材料:3节钢管
7.底座尺寸:93X60X17CM 底座材料:PE,底座可装65公斤水或者100公斤沙子
8.包装方式:一个装一个盒子;毛重/净重:18KG/16KG
9.适合人群:儿童
10.人数受限
11.13岁儿童跳0.5米即可实现灌篮梦(考虑到儿童体质,虽篮筐较低,但仍有一定危险性,使用时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