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老字号现状谈老字号发展
从“老字号”现状谈发展道路
常州梳篦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曾经的老字号风光无限,如今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约有老字号企业数万家,于1991年被正式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有2000余家,主要集中在医药、饮食、食品等行业。但是截止目前,这些企业中,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占10%;几十年来保持原状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占20%。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状况,除了是因为原有的国有企业在融入市场经济时,未能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参与竞争而被淘汰外,更多的是由于没有抓住品牌的效应,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时俱进,跟上消费变化步伐,从而导致了老字号品牌的衰败。
老字号的“老”是其最大特色,老工艺、老产品、老包装、老机制、老店、老址,甚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老字号就像一个耋耄之年的老人老气横秋地站在新时代的路口一脸茫然。老是一种文化,是传统,应该传承,但是一味的传承没有创新却是僵化,只能停滞不前,老字号,这些凝结着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地理属性的瑰宝已是风雨飘摇。用没落的贵族来形容“老字号”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篇:老字号的问题
问题1:品牌缺乏创新元素。
一般的老字号企业认为自己的老招牌就是摇钱树,觉得自己的产品是多少年传下来的,只要质量好,货真价实,就不怕卖不出去,所以不注重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许多老字号容易居高临下地向消费者“说教”自己的历史悠久、用料讲究,价格童叟无欺,结果换来的是消费者不买帐,或是“叫好不叫座”的状况。关键问题还是老字号引以为豪的品牌独特性,在沟通过程中没有与消费者产生共鸣,那么这种独特性就成了品牌的自言自语和自命不凡。相比而言,那些新生品牌,无论是在市场诉求、定价模式、产品创新、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等方面,都要比老字号做得好得多。
在这个市场经济向品牌经济过渡的局面下,产品的内在功能和质量差异已越来越小,没有能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的品牌体系,企业终将被淹没。消费者已不是从前的消费者,让他们去接受一个定格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消费品,几乎不可能!
问题2:产品缺乏创新
老字号一般都会有自己独特技艺,这些技艺独特性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消费主体年轻人追求时尚讲求个性的多样化选择。老字号产品领域集中,利润互相排斥,竞争力下降。产品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3个方面,由这些传统产业形成的老字号科技含量不高,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绝对优势。同类产品的品牌达到一定的知名度就具有排斥性,靠传统名声带来的是认知作用,不会带来发展。
问题3:渠道运作模式缺乏创新
在渠道建设上,老字号也敌不过新生品牌。当新生品牌纷纷在自建专卖店的时候,老字号的销售渠道仍停留在中间商、批发商的方式上,品牌价值就在其中层层流失,许多老字号工艺品最终沦落到在义乌批发市场中销售的境地。从以前的“大家闺秀”,到如今“沦落风尘”,其中的变迁值得许多老字号深思。
问题4:消费定位
“我们的消费人群是中老年人”。这几乎是所有老字号对目标人群的描述。难道老字号的产品就只能卖给老年人?看看美国的老字号“麦当劳”,刚进入中国定位在“儿童”,成了“儿童乐园”,而后定位在“青少年”,成了“聚会最常去的场所”之一。
问题5:最大的卖点就是老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固然是好事,一个企业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曾经辉煌过,当然有“故事”,但消费者更关注这些文化和自身有什么关系,来到您这个地方消费,能给我带来什么?中国有句俗话:好汉不提当年勇。讲的历史文化越多,说明您现在的东西越少,可能市场运作得越不尽人意,在运作市场的过程中,历史是文化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现实的作为,消费者更喜欢跟自己一样的品牌打交道,成朋友。
问题6:受到区域限制较大,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区域优势正在失去。
老字号的区域性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很多老字号都以“区域特产”自居,这就大大局限了产业的发展,更可怕的是消费者认为在其他地方购买就是假货。比如:天津“十八街”麻花,湖州“丁连芳”等,都在开发外埠市场中遇到上述问题。经过试探性的推广,遇到种种困难,索性就把自己锁定在了当地。
这些品牌和商号多分布于食品、医药、服务业等诸多领域,其产业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企业规模和对商业地缘优势的依赖,随着旧城区改造,许多老字号搬离原来赖以经营的“黄金商道”。尽管匾牌还在,由于失去了地理优势,也就失去了商圈消费者,形成的市场空白迅速被同类产品所替代。例如王星记扇庄、采知斋、童涵春堂等这类企业的搬迁就给其生存和发展形成巨大影响。
问题7:生产方式缺乏规模效应
“老字号”中夫妻老婆店、或是世袭制的不乏少数,而这类“老字号”又通常集中在以食品、工艺品行业里,以传统手工业的方式加工制作产品,由于技艺的限制,产品的生产基本是小批量或手工制作,产品的产量、质量往往缺乏稳定性。手工技艺,在核心管理上没有规范化管理,不能形成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当这些品牌遇到来自工业化的挑战,其落后产能和规模效应上的弊端显露无疑。
问题8:团队建设缺乏现代管理理念。
走进老字号,大多数消费者最大的体验就是“冷”。老字号的服务热情不高是公认的。服务员对待消费者总是爱理不理,大有“我的东西好,你爱买不买”的架势。在这里,感受不到微笑服务,体验不出“顾客就是上帝”,消费者反而还要看服务员的脸色,这样的服务谁还想再去第二次?
问题9:产权不清难以引入新的资本血液。
许多“老字号”企业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一些“老字号” 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尽管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国有股比例仍然较大,管理体制尚不够完善,且受到过多行政干预;还有一些老字号,在国有化到民营化的过程中,股权过于分散,人人持股,员工与股东身份高度重叠,由于持股员工的年龄相对偏大,新进员工多数没有股份,使得老员工新员工之间产生隔阂,引起不必要的内耗。这些缺陷,消耗了“老字号”的资源和创造的利润相当一部分老字号企业出现“死不了、活不好”状况。老字号的萎缩同其资金匮乏是分不开的。
问题10: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不力。
老字号的商标问题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商标被滥用、盗用时有发生。先不论在国外被恶意抢注,单是国内一牌多主、假冒老字号的窝里斗也是屡见不鲜,(目前还有不少老字号尚未进行相关产品注册),不能不为老字号们敲一下警钟了。
老字号由于在人群中的认知度较高,因此比较被仿冒、假冒的风险较其他品牌更高。容易被侵犯,较集中的表现为对方采用冒用商标和企业名称、擅自将他人样品照片以自己名义发布或宣传等,改头换面、偷梁换柱,致使权利人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由于侵权地主要集中在老字号当地以外,侵权者又以私营企业或私人承包为主,地域分散,组织稳定性低,虽然通过当地工商部门进行打假,但收效甚微。另外,有些权利人对于打假重要性的意识不够,没有配备相应的部门和资金,导致商标淡化、利润分流。另一方面,由于渠道控制不严,产品技术含量低,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一旦媒体曝光,假冒产品反而影响老字号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声誉,打假陷入困境。
问题11:固步自封,不敢大胆求变。
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已经没有实力进一步深化品牌和投入维护。这是阻碍很多“老子号”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几十年没换过包装,有些企业一个产品,一卖就是几十年上百年,企业认为老百姓觉得这才是正宗,几十年如一日,不能变。认为,老字号的产品就是这个味儿,换了就不是老字号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物产丰富的社会,消费者喜欢尝试不同的产品口味,需要新鲜的产品体验。
第二篇:老字号的机遇
老字号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焕发生机,已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部门更是出台各项政策进行扶持,有人甚至提出“把老字号当文物一样保护起来”。老字号需要保护,老字号应该保护,但不是单单保护起来就够了,如果只会保护,不会运作,老字号就可能要变为老古董,存放在博物馆里了。如同列祖列宗一样高高在上,受人瞻仰,远离人间喜怒哀乐。老字号的重新崛起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的修炼上,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字号既然能历经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洗礼而依然存在,说明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根据社会发展适度创新的,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一定会有老当益壮的机会。
1、重新提炼核心价值,重新定位企业。
目前,我国的老字号企业的营销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供不应求、独家垄断的年代,往往沿用传统方法和产品,试图去满足各种不同顾客的需要。事实上,每一个顾客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具有不同的物质与心理需要。需要重新整合提炼,找到企业最核心的优势和长板,对接消费者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企业战略,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2、激活品牌,融入现代生活。
“老字号”“老”不应该是守旧,而应该是文化的沉淀,“老”不是老态龙钟,相反应该是经验丰富,更了解消费者,更了解市场。一个金字招牌既需要产品内在质量好,又需要品牌宣传好,而老品牌的维护同样需要投入精心的宣传。加强品牌维护力度。提升老字号品牌价值。注重品牌推广和时代元素的导入是所有老字号亟需做到的,这样才是提升老字号商标价值的最根本途径,而不能仅仅躺在老字号的历史上“坐吃山空”。
3、专业专注,成为行业领头羊。
品牌的实质内涵中质量是内核,是带来竞争优势的基本点。提高质量、创新技术、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头羊,远比一个地区的“老字号”的成长空间大得多,对于一些老字号,打破区域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准一个产业,让自己成为品类代表。比如,北京的“稻香村”的月饼、元宵等传统产品,每年都是排长队,最早断货,那场面火爆,但只限于北京。如果提前5年,“稻香村”能用月饼作为拳头产品,运用品牌优势,向外扩张,而后复制专卖店模式,行业领头羊位置或许就建立起来了。
4、创新地继承,跟上需求才能有市场。
到了天津没吃“狗不理”就不算到过天津。其实“狗不理”和其他老字号一样也曾有过从辉煌到低迷,那是什么让它再度腾飞呢?包子变味。“狗不理”的技师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包子口味,创新品种,降低含油量,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包子的制作工艺,中式的包子与西式蛋糕、布丁一起售卖,年轻的情侣坐在明亮的落地窗前,一边聊天,一边悠闲地吃着狗不理包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字号要求变。产品要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包装要时尚,推广要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管理要跟上国际化的竞争趋势,总之在创新中继承,将传统和现代结合,不失为老字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5、加强商标保护,规范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字号”的商标,已经成为巨大的无形资产,为老字号经营的商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厚的附加值。假冒商标已成为很多知名老字号的一大杀手。企业应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加强商标保护。首先,要积极申请商标注册,主动维护商标专用权,只有经过注册的商标才受法律保护。很多被抢注的商标就是企业没有注册,而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商标注册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程序,不能忽视。其次,老字号企业内部应建立机制,健全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充分全面掌握商标注册信息,及时发现有损企业商标权的不良注册,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措施。然后,相关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老字号商标保护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维护老字号的合法权益。
6、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效益
将产品区别规划,基于中低端产品的市场需求尽可能用机器规模生产。基于文化传承,小众人群需求,要摒弃“传男不传女”等的一些错误思想,广收门徒,使传统工艺得以保存。
7、经营模式拓展。
多元化发展模式:百年老字号“王老吉”即属于此种情况,其前身为王老吉药业,品牌所有权属于王老吉药业。但是不为人所知的是:目前在央视砸入4000万元、刮起红色旋风的王老吉罐装凉茶并非百年老字号王老吉药业,而是其商标的被许可人广东加多宝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品牌运营模式:有些老字号特许一些企业经营其品牌,收取加盟费以扩大影响、呈现集团性优势。另外,老字号通过购并、吸收外国股份,打造世界级的品牌也是较好的品牌经营方式。如一些老字号吸收外资股东进行资金、技术投资,将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多渠道渗透模式:根据消费者消费习惯开展各类渠道的渗透;例如:精品零售、现代卖场、区域代理、渠道授权等各种各种模式的运用。
8、引入新的资本血液
有一些“老字号”,如“东阿阿胶”、“云南白药”、“茅台”等,通过成熟的市场化运作,已经走上了品牌复兴之路,纵观他们的复兴,新的资本血液的引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老字号品牌作为历史遗留的宝贵财产,其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品牌都有着一个经典的故事,从而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广为流传,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一些“老字号”有强烈意识重回市场与西方品牌竞争的时候,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老字号”多一些关注和支持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字号真正回归到消费者生活中去,民族品牌就一定会有一个回归的状态。
第二篇:老外交官谈英语演讲之道
段津简介:
段津先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被派往朝鲜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任翻译,属于新中国第一代英语翻译。曾为陈毅、邓小平、李先念、郭沫若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当翻译,先后担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新闻参赞、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兼外交部发言人、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在长年的外交工作中,段津先生积累了丰富的英语口译、笔译经验,擅长用英语演讲,著有《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一书(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段津对英语演讲的总体认识:
演讲艺术:中西方差距明显
我们的社会政治情况与国外不太一样。美国人从小学开始就要竞选这个、竞选那个,比如俱乐部经理、学生会主席,跟政治竞选差不多,所以他们的讲演发达,在讲演培训方面也开展得比较好。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更加重视演讲。中国在这方面滞后了一点儿,但是现在讲演的风气开始兴盛,这很是令人喜悦。随着我们对外经贸、外交关系的拓展,学英语讲英语的形势更加喜人。我去年跟一批中学生专门进行英语讲演讲座,他们怀着很大的兴趣听我讲。对外经贸大学也曾经请我去讲过怎么样对外国人进行沟通。最近华北地区的大学生讲演比赛,我去当了裁判。
英文演讲和中文演讲相比有哪些区别?
段津:实际上一样,关键在于了解演讲对象,减少冗余信息。
中文演讲和英文演讲实际上是一样的,关键是看你演讲的对象。不管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演讲,首先你要对自己的听众要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在国外讲演,讲演超过半个小时,你就要考虑这个时间是不是快到了,绝不要超过50分钟。而且应该留出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听众来提问题。在中国情况就有所不同,因为过去的习惯,有的时候往往邀请方要求我讲三个小时。实际上现在中国人也愿意听短话,特别是没有什么信息量的套话说法,我们的演讲如何运用语言魅力打动听众?适应听众思维习惯?
段津:在讲演当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很重要。第一,语言表达纯熟清晰。第二,以对方习惯的方式、喜欢的方式来讲。第三,要有内容。当听众通过赞扬英文的办法来赞扬你时,例如观众对你说Articulate,这是表示你讲得非常清晰,你听到这样的评语之后,实际上就说明你的内容已经打动了人。
根据我的经验,适应听众思维习惯,在讲演一定要注意观众的反映。我的讲话就是半个小时,必要的时候缩短20分钟。我看大家睁着眼睛很安安静静的在听,我就多讲几句。讲话不要长,讲20分钟就可以打住了,然后让人家提问题,这个10分钟是有效的10分钟,你可以根据他们提的问题,不完全是切中这个问题放大放开讲。
有了一份好的演讲稿之后,在发表演讲过程中,有人认为这是在装模作样,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段津:我自己感觉到,演讲绝不是什么拿姿做态,装模作样。作为外交官代表国家讲话,这个国家已经个性化在你的身上。我觉得不要去演戏。过去讲修辞,讲动作,讲声调,后来从美国开始,慢慢就变成一种谈话式的讲话。我们在国外演讲也是。
我到悉尼去担任总领事,上任第一个活动正好碰到圣诞节,新南威尔士大学组织一次欢迎会,大家都很随便,都站在那儿。我先在站在他们的面前,我是一个陌生人,对他们来讲,我不代表个人,我不是段津,我是中国,是一个机构。但为了制造一种亲切感,我就要把机构化成个人,从个人讲起。所以我一开始就讲:“几天以前,我和我的夫人告别了北京的四室一厅的寓所,跟我上海80多岁的老父亲通了电话,跟躺在病床上的哥哥也通了电话,来到了温暖如春的悉尼,沐浴在夏天的阳光底下,跟大家一块过圣诞,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是我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几分钟的演讲,让人家对新上任的总领事有一个了解。中国慢慢变成你个人,这个个人是很亲切自然的,没有什么价值的,随便聊天。但是最后我还是谈了国际形势,还谈了国内形势,对海外学子的希望。
您的外语怎么样学的?怎么样才能将自己的所学准确生动的表达,运用到演讲里去?
段津:学习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1,慢慢积累,不要放弃。基础一定要打好,特别是语法的基础。我在学校学的时间不长,但是基础非常稳固。光介词的练习就不知道做了几百几千,冠词的练习,什么时候用THE,什么时候不用,这些基础都非常牢固;
2,多看、多读、多模仿。英语开始就是模仿,注意外国人的表达方法。我当时在外交学会上班时有机会接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广大地区的各阶层人士。另一方面我非常注意阅读。当时美国的四本周刊我都看,《新闻周刊》、《时代》等等,而且是越看不明白的东西越看;
3,要记录。写有用的短语、词句,要把它记下来,而且要注意比较外国人和中国不同的表达法。举个例子,中国人讲话的时候,谢谢大家对我的热烈欢迎,很平实的。英语国家的人讲这么一句话,“Thank you for the warm hospitality that makes me feel so welcome。”意思就是“谢谢你们的好客,这个好客使我感觉到自己如此受欢迎”。假如你没有看过英文、听过英文,你绝对不能想到这么表达。所以你就要学,就要听。我们不能说我学的时候学了,自己讲得时候还照中文讲,不能这样,要用英文来思维,越是觉得有点怪怪的,越是要学的。时间久而久之,你就不会讲中式英文。
在被邀请演讲但又不很清楚对方的具体要求时如何进行?内容上什么样的安排会收到好的效果?
段津:这种情况我会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是谁邀请的,邀请我去跟谁讲,再根据听众的特点,自己做一个估计。
比如说我在澳大利亚时,收到一个请帖,就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他们学生毕业典礼一千多人,让我作为唯一的外国嘉宾讲话。我的听众都是大学生、大学教授,18岁到20多岁。然后我再打电话给他们学校的组织讲演的校方询问他们希望我讲些什么东西,他给我的答复是随便,但是时间控制在10分钟。这样的话,我就有了几个信息:一个是他为什么不请美国人,请中国人,说明他对中国感兴趣。所以我根本上可以确定,我要讲讲中国的事情。中国情况;另一个是年轻学生加教授;再一个就是时间要短一点儿。这个场合是一个毕业典礼,根据这四个特点,我就准备出了一个讲稿。
具体进行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我记得有一个英国作家讲过,你可以试一下谈别人,比如说你跟人家谈话时,你讲他的事情,他听两个小时都不腻,所以既要讲自己,也要讲别人。根据这样一个原则,我就在这个讲稿里头采取一种对比的办法。
我一上来就是澳大利亚和中国差别很大,共同点也很多,夏天我们都出汗,冬天我们都会冻得发抖,你吃饭用刀叉,我吃饭用筷子。比如说我们中国看问题是大中小,写地址是先写国名,再写省,再写城市,再写街道,再写门牌号,然后再写姓,然后写名。外国人先写名,再写姓,你的门牌号码、楼的号码、马路、城市、省份,最后是国家。整个是大颠倒。你们是由我及人,我们是由远及近。通过这些文化的对比,政治制度的对比。比如你们是议会民主,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的国家,这个场合就避免人民民主专政,因为几句话讲不清楚。从文化、政治、经济对比。再就是物产,中国有多少动物、多少植物。一下子跳跃性的,一对比,共同点我们都希望和平,都希望过好日子。我们两国关系好了,对我们两国人民有什么好处。
最后,毕竟是青年学生,我引用了毛主席的一首诗,毛主席在50年代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的一段话,世界上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个话一讲,达到高潮,他们喜欢听。用伟大导师的话来打动他们。我是稿子念下来。关键是内容,内容好的话,语音语调也好,这样下来以后,那些小家伙戴着博士帽,拉着我一块照相,气氛非常热烈。
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英文演讲比赛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
段津:我先讲讲外国的经验,1996年我在澳大利亚悉尼一家图书馆的新书陈列架上看到了《成功的秘诀》一书,书中有一节谈到了演说的12项注意,我随手抄录了下来。这演讲要素12项是presenting Skills(演说技巧)
1.Know your topic(知道你要讲什么题目)
2.Know your audience(了解你的听众)
3.Know your start and stop times,as well as who else is on(知道你开始和停止的时间以及除你之外还有谁要讲话)
4.Know what you want people to do differently and tell them(对你所说的和人们所做的有什么不同,心中要有数,并让听众知道)
5.Make major points.(写下你的讲话要点)
6.Check all your equipment,sound,lighting and seating arrangements.(检查你的器材、音响、灯光和座位)
7.Ask someone you trust and respect to constructively critique you.(请一个你所信任和尊敬的人对你的讲稿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和意见)
8.Relax before you go on.(演讲前要放松)
9.practise,practise,practise.(练习、练习,再练习)
10.Remember that even if you miss a bit or forget a couple of lines,nobody knows except you.(记住即或你漏掉一点或忘掉几行,除了你自己,别人是不会发现的)
11.Omit telling jokes unless you are already a good joke-teller or plan to get better.(收起你想讲的笑话,除非你已经擅长讲笑话或者计划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12.Have fun(要有趣味)
上述12项提示是国外人士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用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我想着重提出5点:
1.明确通过演讲要传递什么信息;
2.了解听众的特点和要求;
3.准备讲稿或讲话要点;
4.语言要求清晰、简练、优美、生动、形象、有频率和感召力;
5.临场陈述要举止稳重大方,语言语调准确
中国人用英语演讲时,应该注意哪些表达不会让对方误解?哪些是中西方都能够理解的?
段津:我们讲话,不管是对哪个国家的人士不要指手划脚。当我们谈自己的情况,不要谈的太满,应该留有余地,既谈成绩,也谈困难。另外,对人家的事情不要指指点点。还有一件事情要注意,作为一个使节,不要评论第三国的事情,最安全的就是我谈我自己的情况,我的体会,我的经验,然后是我们的共同点。
中国加入WTO,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他们需要通过英语表达自己,在北京更是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英语培训班也随之铺天盖地。您对培训班的培训有什么见解?您对广大爱学生的网友们,尤其是爱学英语的网友们,有什么建议?
段津:首先我觉得现在掀起一个全民学英语的高潮是一个好事情。现在学英语的途径非常多,但有一种做法我不同意,那就是把英文的发音按照中文字写出来。比如书,BOOK,他用中文写成“布克”。日本人在这方面吃了亏,他就用日文拼英文,结果发音就不太好。
至于训练班,要真正的训练。现在国内有些学习班,你教了钱,你上课不上课都给你发一个证书,这样是不行的。另外也不能通过几级考试就一定具备水平。因为考试本身不能够真正的、百分之百的反映一个人对某一门学问掌握的程度。学习归根结底,训练班也好,正规学校也好,最后是靠自己,靠自己自学为主。现在有好多工具书,不懂的就请教字典。
第三篇:老外交官谈英语演讲之道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需要在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上,资深外交家、原中国外交学会副会长段津先生在线与网友交流,分享了他多年外交生涯所积累的英语演讲经验心得。
段津简介:
段津先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被派往朝鲜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任翻译,属于新中国第一代英语翻译。曾为陈毅、邓小平、李先念、郭沫若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当翻译,先后担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新闻参赞、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兼外交部发言人、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在长年的外交工作中,段津先生积累了丰富的英语口译、笔译经验,擅长用英语演讲,著有《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一书(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段津对英语演讲的总体认识:
演讲艺术:中西方差距明显
我们的社会政治情况与国外不太一样。美国人从小学开始就要竞选这个、竞选那个,比如俱乐部经理、学生会主席,跟政治竞选差不多,所以他们的讲演发达,在讲演培训方面也开展得比较好。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更加重视演讲。中国在这方面滞后了一点儿,但是现在讲演的风气开始兴盛,这很是令人喜悦。随着我们对外经贸、外交关系的拓展,学英语讲英语的形势更加喜人。我去年跟一批中学生专门进行英语讲演讲座,他们怀着很大的兴趣听我讲。对外经贸大学也曾经请我去讲过怎么样对外国人进行沟通。最近华北地区的大学生讲演比赛,我去当了裁判。
英文演讲和中文演讲相比有哪些区别?
段津:实际上一样,关键在于了解演讲对象,减少冗余信息。
中文演讲和英文演讲实际上是一样的,关键是看你演讲的对象。不管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演讲,首先你要对自己的听众要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在国外讲演,讲演超过半个小时,你就要考虑这个时间是不是快到了,绝不要超过50分钟。而且应该留出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听众来提问题。在中国情况就有所不同,因为过去的习惯,有的时候往往邀请方要求我讲三个小时。实际上现在中国人也愿意听短话,特别是没有什么信息量的套话说法,我们的演讲如何运用语言魅力打动听众?适应听众思维习惯?
段津:在讲演当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很重要。第一,语言表达纯熟清晰。第二,以对方习惯的方式、喜欢的方式来讲。第三,要有内容。当听众通过赞扬英文的办法来赞扬你时,例如观众对你说articulate,这是表示你讲得非常清晰,你听到这样的评语之后,实际上就说明你的内容已经打动了人。
根据我的经验,适应听众思维习惯,在讲演一定要注意观众的反映。我的讲话就是半个小时,必要的时候缩短20分钟。我看大家睁着眼睛很安安静静的在听,我就多讲几句。讲话不要长,讲20分钟就可以打住了,然后让人家提问题,这个10分钟是有效的10分钟,你可以根据他们提的问题,不完全是切中这个问题放大放开讲。
有了一份好的演讲稿之后,在发表演讲过程中,有人认为这是在装模作样,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段津:我自己感觉到,演讲绝不是什么拿姿做态,装模作样。作为外交官代表国家讲话,这个国家已经个性化在你的身上。我觉得不要去演戏。过去讲修辞,讲动作,讲声调,后来从美国开始,慢慢就变成一种谈话式的讲话。我们在国外演讲也是。
我到悉尼去担任总领事,上任第一个活动正好碰到圣诞节,新南威尔士大学组织一次欢迎会,大家都很随便,都站在那儿。我先在站在他们的面前,我是一个陌生人,对他们来讲,我不代表个人,我不是段津,我是中国,是一个机构。但为了制造一种亲切感,我就要把机构化成个人,从个人讲起。所以我一开始就讲:“几天以前,我和我的夫人告别了北京的四室一厅的寓所,跟我上海80多岁的老父亲通了电话,跟躺在病床上的哥哥也通了电话,来到了温暖如春的悉尼,沐浴在夏天的阳光底下,跟大家一块过圣诞,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是我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几分钟的演讲,让人家对新上任的总领事有一个了解。中国慢慢变成你个人,这个个人是很亲切自然的,没有什么价值的,随便聊天。但是最后我还是谈了国际形势,还谈了国内形势,对海外学子的希望。
您的外语怎么样学的?怎么样才能将自己的所学准确生动的表达,运用到演讲里去?
段津:学习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1,慢慢积累,不要放弃。基础一定要打好,特别是语法的基础。我在学校学的时间不长,但是基础非常稳固。光介词的练习就不知道做了几百几千,冠词的练习,什么时候用the,什么时候不用,这些基础都非常牢固;
2,多看、多读、多模仿。英语开始就是模仿,注意外国人的表达方法。我当时在外交学会上班时有机会接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广大地区的各阶层人士。另一方面我非常注意阅读。当时美国的四本周刊我都看,《新闻周刊》、《时代》等等,而且是越看不明白的东西越看;
3,要记录。写有用的短语、词句,要把它记下来,而且要注意比较外国人和中国不同的表达法。举个例子,中国人讲话的时候,谢谢大家对我的热烈欢迎,很平实的。英语国家的人讲这么一句话,“thankyouforthewarmhospitalitythatmakesmefeelsowelcome。”意思就是“谢谢你们的好客,这个好客使我感觉到自己如此受欢迎”。假如你没有看过英文、听过英文,你绝对不能想到这么表达。所以你就要学,就要听。我们不能说我学的时候学了,自己讲得时候还照中文讲,不能这样,要用英文来思维,越是觉得有点怪怪的,越是要学的。时间久而久之,你就不会讲中式英文。
在被邀请演讲但又不很清楚对方的具体要求时如何进行?内容上什么样的安排会收到好的效果?
段津:这种情况我会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是谁邀请的,邀请我去跟谁讲,再根据听众的特点,自己做一个估计。
比如说我在澳大利亚时,收到一个请帖,就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他们学生毕业典礼一千多人,让我作为唯一的外国嘉宾讲话。我的听众都是大学生、大学教授,18岁到20多岁。然后我再打电话给他们学校的组织讲演的校方询问他们希望我讲些什么东西,他给我的答复是随便,但是时间控制在10分钟。这样的话,我就有了几个信息:一个是他为什么不请美国人,请中国人,说明他对中国感兴趣。所以我根本上可以确定,我要讲讲中国的事情。中国情况;另一个是年轻学生加教授;再一个就是时间要短一点儿。这个场合是一个毕业典礼,根据这四个特点,我就准备出了一个讲稿。
具体进行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我记得有一个英国作家讲过,你可以试一下谈别人,比如说你跟人家谈话时,你讲他的事情,他听两个小时都不腻,所以既要讲自己,也要讲别人。根据这样一个原则,我就在这个讲稿里头采取一种对比的办法。
我一上来就是澳大利亚和中国差别很大,共同点也很多,夏天我们都出汗,冬天我们都会冻得发抖,你吃饭用刀叉,我吃饭用筷子。比如说我们中国看问题是大中小,写地址是先写国名,再写省,再写城市,再写街道,再写门牌号,然后再写姓,然后写名。外国人先写名,再写姓,你的门牌号码、楼的号码、马路、城市、省份,最后是国家。整个是大颠倒。你们是由我及人,我们是由远及近。通过这些文化的对比,政治制度的对比。比如你们是议会民主,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的国家,这个场合就避免人民民主专政,因为几句话讲不清楚。从文化、政治、经济对比。再就是物产,中国有多少动物、多少植物。一下子跳跃性的,一对比,共同点我们都希望和平,都希望过好日子。我们两国关系好了,对我们两国人民有什么好处。
最后,毕竟是青年学生,我引用了毛主席的一首诗,毛主席在50年代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的一段话,世界上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个话一讲,达到高潮,他们喜欢听。用伟大导师的话来打动他们。我是稿子念下来。关键是内容,内容好的话,语音语调也好,这样下来以后,那些小家伙戴着博士帽,拉着我一块照相,气氛非常热烈。
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英文演讲比赛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
段津:我先讲讲外国的经验,1996年我在澳大利亚悉尼一家图书馆的新书陈列架上看到了《成功的秘诀》一书,书中有一节谈到了演说的12项注意,我随手抄录了下来。这演讲要素12项是presentingskills(演说技巧)
1、knowyourtopic(知道你要讲什么题目)
2、knowyouraudience(了解你的听众)
3、knowyourstartandstoptimes,aswellaswhoelseison(知道你开始和停止的时间以及除你之外还有谁要讲话)
4、knowwhatyouwantpeopletododifferentlyandtellthem(对你所说的和人们所做的有什么不同,心中要有数,并让听众知道)
5、makemajorpoints、(写下你的讲话要点)
6、checkallyourequipment,sound,lightingandseatingarrangements、(检查你的器材、音响、灯光和座位)
7、asksomeoneyoutrustandrespecttoconstructivelycritiqueyou、(请一个你所信任和尊敬的人对你的讲稿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和意见)
8、relaxbeforeyougoon、(演讲前要放松)
9、practise,practise,practise、(练习、练习,再练习)
10、rememberthatevenifyoumissabitorforgetacoupleoflines,nobodyknowsexceptyou、(记住即或你漏掉一点或忘掉几行,除了你自己,别人是不会发现的)
11、omittellingjokesunlessyouarealreadyagoodjoke—tellerorplantogetbetter、(收起你想讲的笑话,除非你已经擅长讲笑话或者计划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12、havefun(要有趣味)
上述12项提示是国外人士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用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我想着重提出5点:
1、明确通过演讲要传递什么信息;
2、了解听众的特点和要求;
3、准备讲稿或讲话要点;
4、语言要求清晰、简练、优美、生动、形象、有频率和感召力;
5、临场陈述要举止稳重大方,语言语调准确
中国人用英语演讲时,应该注意哪些表达不会让对方误解?哪些是中西方都能够理解的?
段津:我们讲话,不管是对哪个国家的人士不要指手划脚。当我们谈自己的情况,不要谈的太满,应该留有余地,既谈成绩,也谈困难。另外,对人家的事情不要指指点点。还有一件事情要注意,作为一个使节,不要评论第三国的事情,最安全的就是我谈我自己的情况,我的体会,我的经验,然后是我们的共同点。
中国加入wto,北京获得XX年年奥运会举办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他们需要通过英语表达自己,在北京更是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英语培训班也随之铺天盖地。您对培训班的培训有什么见解?您对广大爱学生的网友们,尤其是爱学英语的网友们,有什么建议?
第四篇:80岁老党员谈群众路线
80岁老党员谈起群众路线热泪盈眶
2014年3月22日,盐池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十督导组在王乐井乡各行政村入户了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时,他们去了孙家楼村老党员张泽家。督导组组长官秀敏问老党员张泽:“你对这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何感受?”张泽说:“我对开展这次活动深有感触,我觉得我们村从活动开展以来,在形式主义上最大的变化是,过去大事小事插旗子、栽牌子,有事没事刷标语,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在奢靡之风上,现在的群众普遍反映“吃喝风”没有了,铺张浪费减少了。”官组长又问张泽:“党的政策好不好?”张泽说:“党的政策非常好,现在我们平时的生活比小时候过年还要好,”说到这时老党员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他拿着手中的小册子说:“我今年虽然80岁了,但是我把总书记的讲话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感觉总书记说得特别好,我并要求我的儿子、孙子也要好好向这个小册子上说的学,只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每个老百姓都能按照习总书记说的做,我们的中国梦肯定能实现。”
(王乐井乡信息员黄凤、孙小荔、周慧珍)
第五篇:成都老建筑的现状
成都老建筑的现状 转载一篇文章:使关于成都老建筑的现状。骑车穿梭于成都的大街小巷,不时闪过青砖建筑,我知道里面很多的都有近百年的历史的老建筑。这篇文章是无意间查找到的。我以后会按照这上面的地点,亲自骑车转一遍,去感受下二十世纪的成都。随着目前市政建设的发展,这些老房子会慢慢消失。而现在成都被保护的老建筑多是教堂、公园、故居之类的。而至今还有人居住的老房子命运岌岌可危,住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修葺,而共用资金不会眷顾这些老态龙钟的建筑。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相机记录下他们曾经存在过的依据。
一位老者,一句感叹,一纸通知。全因老建筑而起。初夏的成都,隐隐透出热力。记者的镜头本想聚焦在凝固城市历史文化的市区老建筑上,但照着一份统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地址寻去,已被拆除的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不止55处,而进入镜头的一些老宅院,正逼仄地抗拒着周边高楼的阴影。老者,叫冯水木,多年来,骑着吱嘎响的自行车,背着一部“傻瓜”相机,拍下了一大摞老成都照片,也收集了两张成都市中心城区老房子名录,一张是这个城市已经消失的记忆,共55处,另一张是闹市中点滴的留存,共39处。
感叹,来自官方。“一个城市需要老建筑,它是市民与历史对话的纽带,在传承城市文化的同时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曾几何时,我们熟悉的城市变得面目全非,我们与历史对话的纽带断裂了,对城市的依恋也变得漂浮无依。现在成都老建筑已到了抢救性保护的时候,再不保护,将荡然无存。不能让这座城市的‘编年史’断代。”省建设厅有关人士对大规模城市化、旧城改造拆掉许多有价值的建筑极为忧虑。
通知,发自省建设厅。年内,将会同省文化厅,并报省政府批准,公布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挂牌示范,接受社会监督。建设厅已向各市州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印发了《关于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的通知》。要求全省所有历史文化名城(镇),必须按照建设部和省上的有关规定,编制和上报保护规划;各地要尽快启动对本辖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及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并挂牌保护,严禁乱拆乱建,并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市民、管理部门、学者、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不约而同传递出相同的声音: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建筑,梳理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当一代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学会品位老建筑与世无争的宽容和美到极致的静谧时,老屋就和这个时代擦肩而过,南辕北辙了。
碉栏玉砌已不在
拿着红星路二段90号的地址,记者花了一个小时在改扩建后的红星路二段打转,高高低低的新建建筑不少,一座老建筑都没有找到。家住桂王桥东街的黄大爷告诉记者,以前的红星路二段90号现在为红星幼儿园,以前的岳府街是一个小巷子,后因扩建岳府街拆掉了两旁的老建筑,90号就改成了幼儿园,只不过幼儿园的门没有开在红星路,而是开在了侧面的岳府街。记者走进幼儿园,看到的是外墙贴有瓷砖的三层楼楼房,绕幼儿园一圈,也没有发现一块青砖、一段木椽。
在三倒拐街,记者从街头一直走到街尾,挨着门牌号一个个数下去,也没有发现62号,更没有看到四合院,最大的门牌号就是52号,连53号都没有,更别提62号了。
早在2001年,成都就公布了22处挂牌保护的优秀近现代建筑。这22处建筑大多分布在大学、公园、教堂里,真正的民居不多。但其中也有红星路二段90号民居,三倒拐街62号四合院,四圣祠西街36号附3号、4号、5号,和平街11号民居等等。但是,在这些明文确定为挂牌保护的近现代建筑中,有些却被拆掉。
推土机前,老宅子轰然倒下
研究老成都文化的冯水木向本报独家提供了一份特殊的记录:1990年以来被拆毁的成都市中心城区有价值的老房子。当冯老把这份统计并不完全的“名录”递给记者的时候,不断喃喃地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名录”上列着:
东珠市街李家花园,巴金名著《家》、《憩园》中的典型环境,2003年拆毁。
头福街川军将领刘存厚公馆,2003年拆除。
青龙街西汉文学家杨雄的洗墨池,2003年拆毁。
岳府街44号四川保路同志会旧址,拆除。
文庙前街清末著名指画画家聋道人“三迟楼”,2003年拆除。
柿子巷著名骨科专家杜自明四合院,现为柿子园茶馆,面目全非。
大科甲巷65号慈善会正心堂,始建于1860年,1982年列为成都市文保单位,“迁”至金堂。
古卧龙桥街川北会馆,1981年列为成都市文保单位,2002年拆毁。
四圣祠北街四圣祠医院大楼,满清末年建筑,1995年拆毁。
红星路二段90号朱财神旧宅,极富建筑特色,2003年扩街拆除。
东大街成都府城隍庙,2003年拆除。
三倒拐街62号四合院,2001年成都市政府列入挂牌保护建筑,后因扩街拆除。
前卫街杨遇春旧宅,拆除。
北大街有著名火神庙一座,为原北大街派出所所在地,拆除。
古佛寺街朱自清旧居,拆毁。
兴业里有民国四合院建筑与街道相连,拆除。
……
字里行间,悠悠古意跃然纸上。看着名单上一座座老建筑,眼前的繁华喧嚣似乎变得不真实起来,一座城市的历史正触手可及。然而,刹那间回过神来的记者明白,这,只是逝去的城市背影。因为,“拆除”、“拆毁”等字眼在名单上分外刺眼。
据冯老的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来拆掉的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共有55处。“眼睁睁看着许多有历史有文化的建筑在推土机面前成了断壁残垣,心里比挖老祖宗的坟还恼火,可谓痛心疾首。老宅院剩下的不多了,这些宅院也许以前普通平凡得很,但现在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冯老说起被拆的老屋,语出激动。
再次踏访柿子巷10号,“柿子园”茶馆几个字清楚明白地提醒记者,这里再也不是名医杜自明的公馆了。据冯老回忆,以前曾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结构,院坝中央一个大石花盆,几院房子像老酒一样醇厚。记者询问正在喝茶的几位市民,都不知杜自明为何人,也不知道杜自明公馆是什么样子。
暑袜街欧式风情的邮政局闲置好多年,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的外墙宣告这里早已没有使用。20世纪初异国风情的建筑在成都实为少见,但却没有因稀少而显得珍贵,依然孤立无援地在繁华的商业圈里自生自灭。面对窗外的喧闹,“邮政局”的过于冷清显得格格不入,颇有几分心酸的浪漫。
“大兴土木后的成都开始失去成都气质了,从建筑上已经很难找到历史的延续。”川师大历史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这样评价。
这39处,温润若珍珠
初夏的午后,成都的街巷绿意盎然。记者穿梭于城市的喧嚣和老建筑的静谧之间,寻访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市井街巷的优秀建筑。
自行车、相机,再加上和很多市民一样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冯老走街串巷搜寻出39座老屋。
成都市中心城区现存老房子名录
(不完全统计有39处)
公行道2号民国西式小洋楼,94岁高龄的中国第一个牙科女博士张琼仙居住于此。门侧有戴季陶书“顾庐”二字。
华兴上街清代建筑的中式小院,有废井一口,大门上有石刻“古关帝庙”4字。
祠堂街《新华日报》办事处,周恩来抗战期间曾下榻此处,民国建筑。祠堂街38号,一个很不起眼的大杂院
这里原来是<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想想重庆也有一个办事处,别人的却保护起来成了有名的“红色景点”
成都的却轮为了居民大杂院,说不定哪天还有被拆掉的可能
<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内部细节
或许还能想象多年赶稿子上上下下的繁忙景象
法国领事馆旧址中式庭院,现为某幼儿园,清末建筑。
东珠市街刘存厚公馆,原有假山池沼曲桥走廊水榭。现存一中西结合式小楼,民国建筑。
西糠市街广东会馆,存残破中式建筑一幢,清代建筑。
黄瓦街庭院,现为“少城组合学校”,民国建筑。
西御河街中西式小洋楼一幢,民国建筑。
鼓楼南街为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现存有一个大门洞,民国建筑。
武担山有塔、亭一座及假山,清初重建。
九思巷3号小四合院。门洞上书“大树家馨”4字,民国建筑。
桓侯巷“张飞祠”残存。原为杂院,现在整修。
青龙街三医院内有民国小洋楼一幢。
花牌坊街有民国砖砌房一座。
马王庙街44号有四合院一座。
羊市巷传统民居小院。
和平街皇汉绣庄,3个四合院互相连接。
天涯石附近的区域过去是属于教会的地盘,市二医院是当年的教会医院
这里现在还保存有好几处当年牧师居住的西式小洋楼
目前居住的是普通的市民
这幢建于1920年,是最精美的一幢
牧师小洋楼局部
四圣祠街36号附4号现为二医院宿舍,民国建筑。
四圣祠北街神学院“恩光堂”,清末建。巴伐利亚风格的建筑,目前是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光绪19年,震惊中外的“成都教案”就引发与此
解放后成都市政府对他有过维护
遗憾的是屋顶用的是现代的彩钢瓦,难免有点不恰当
据说当年还有一个四层楼高的钟楼在屋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四圣祠北街二医院幼儿园等,清末建。
四圣祠北街二医院制剂室,清末建。
金河路柿子巷交接处有旧日本领事馆西式洋楼一座,现为军区后勤部幼儿园,民国建筑。建于1931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三楼一底 是原来国民党第44军长,王泽俊的公馆 目前外观保存的很完好
龙王庙正街41号邱家祠堂,建于1868年。
文庙后街92号李家钰旧居,民国建筑。
芳池街22号李家钰兄弟宅,民国建筑。
和平街16号严谷荪“书库”。
平安桥街天主堂,清末建。
上翔街基督教会礼拜堂,清末建。
商业街民国“励志社”,民国建筑。
支矶石街成都画院。
北糠市街大慈寺前“字库”,清建筑。
春熙路锦华馆内中西式建筑,为“基督教青年会”所驻。
陕西街芙蓉饭店内陕西会馆,清代建筑。
东较场城隍庙街有原成都市城隍庙旧屋残存。
石佛寺街两座旧式庭院紧邻,民国建筑。
大同巷有10座小四合院相连,民国建筑。
原东丁字街派出所民国建筑。
华兴正街一民居民国建筑。
华兴正街79号
这里解放前叫香山旅馆,其实是一家高级妓院
当年“扬州姑娘”是最受欢迎的,和本地姑娘相比,她们年轻漂亮,懂得打扮,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一口吴侬软语更是倾倒一批批的客人。
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户餐馆的用地,估计以后会被拆掉
欧罗巴色彩的大门柱头,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风采。可以说当时的华兴街算得上老成都最香艳的花街了
北较场老城墙。
”白药厂”------当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创办的四川机器总局下属的分厂,始建于1906年,由德国建筑师设计,成“凹”字形
据说这是当年的办公楼
目前位于高攀路某军工厂内,外观保存完好
新南门附近
王家坝街4号,目前是一家麻将铺子
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锡良的部下王某居住于此,并买下了附近的一大片菜园子,平整后作为栓马,停轿子的大坝子,这也是王家坝街的得名 后来民国的时候成了征收局长的公馆,住的是局长的千金,成了局长千金的闺房
注:文中统计未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本校、公园、寺庙、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等在内的老民居或公共建筑。
其实,早在2001年,成都就公布了22处挂牌保护的优秀近现代建筑。这22处建筑大多分布在大学、公园、教堂里,真正的民居不多。其中也有红星路二段90号民居,三倒拐街62号四合院,四圣祠西街36号附3号、4号、5号,和平街11号民居等等。但是,在这些明文确定为挂牌保护的近现代建筑中,有些却被强制拆掉。
中心城区(指外环路以内区域)面积598平方公里,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成都,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的成都,在商业化现代化浪潮中生存下来的老屋却只有39处。在林立的高楼中,记者和这位老者一起努力在寻找,那些让人心静的传统四合院,木房子、老巷子、宅院、城墙。金河路60号附9号
在金河路和柿子巷交界处,隐藏着一处深幽的建筑,堙没在现代建筑后,极不起眼,甚至感觉有些荒芜。没有人住,好像也缺乏照料。这里的冷清与一墙之隔的繁华大相径庭。
红色木门、木窗、黑白水磨石地板,被时间浸润得古意悠悠。
一位姓文的主管用“影视基地”来形容这座建筑。他说,4月13日一大早来上班,就看到吕良伟在院子里化妆,一问才知道是《张大千》剧组来这里拍戏,把这里作为审判场景,拍中年张大千的生活。他内行地说:“是在拍第23集和第24集。”另一个工作人员说,来这里的摄影爱好者多,剧组也多,《一双绣花鞋》也在这里取景。支矶石街1号
两株百年银杏树掩住成都画院门廊。百年,银杏随着画院一起变老,记录着少城的过往。和画院紧邻,像一对说着软嗲成都话的少女一样相依相伴的,是成都有名的宽巷子和窄巷子。
大门进去,假山、水池、亭台之间支着茶桌,悠闲的成都人摆着龙门阵,打着牌。竹椅、盖碗茶,典型的成都味。据说,这个四合院是从东大街整体搬迁过来的。在年轻人已经不知何为少城的时候,这里连同宽窄巷子诠释着最后的成都印象。斑驳的墙壁和脱漆的柱子,正在静悄悄地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祠堂街38号
这里住着很多户人家。记者去的时候,他们正端把竹椅坐在巷口摆龙门阵,一家人边摆边洗肥肠,是在准备晚饭,另一家人在扇炉子烧水,还有一位阿姨在晾衣服。
在这里住了40多年的张婆婆讲,解放前这里是旅社,由于新华日报的办事处设在此,周恩来总理还在这里住过。“去年说扩街要拆房子,但今年又没了动静。虽然有许多不便,但住习惯了还真不希望被拆掉。”她告诉记者。
九思巷3号冯家大院
青砖砌成的宽大拱形门洞上方,“大树家馨”的石刻仍清晰可辨。门洞两侧各有一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进大门是一个不大的院坝,种着各种花花草草,雕花的门窗、木质地板,老屋处处散发出宁静闲适。1951年就住在这里的赵婆婆说,虽然梁柱有些残破,门窗也有些褪色,生活有点不便,但住在这里久了对老屋很有感情。希望住户和政府合伙维修一下,继续住下去。“这房子好有味道啊。”赵婆婆感叹。
公行道2号
公行道正在扩街,俨然一个建筑工地,沙子水泥堆在路旁,阳光下尘土飞扬。
记者敲2号的门,这是一幢民国时期西式小洋楼,中国第一个牙科女博士、95岁高龄的张琼仙居住于此。门右侧是戴季陶书写的“顾庐”二字。敲了很久,没有应答,正准备离开,门开了,一位有些书卷气的阿姨站在面前,身后是老宅院。眼前一亮,恍若世外桃源,不得不感叹“大隐隐于市”。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洋楼,青砖、红柱、门廊、门房、上房、下房,竹林、花园、老树,一个精美完整的建筑单元。
阿姨是张琼仙的儿媳,姓杨。杨阿姨说这房子是上世纪40年代修的。她感叹:“华西坝的好多洋房都被拆完了,原来附近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公行道的大树砍完了,汽车就在窗户下面跑,我们再也回不到以前清净凉爽的日子了。”
四圣祠街区
走进四圣祠街区,不少建筑弥漫着异国风情。整条街在上世纪80年代前都是类似有烟囱、有阁楼、中西合璧的老房子,走进街区,典雅、古朴、幽静扑面而来。经过前两年周边道路的改扩建和水环境治理拆迁,现在剩下的老建筑不多了。
四圣祠北街17号是基督教教堂,铁花围墙上矗立着十字架,黑色的砖、红色的门、尖尖的屋顶,看上去庄严肃穆。看守教堂的刘阿姨说,教堂很有些年生了。此处最早在1894年由加拿大英美会传教士修建礼拜堂,曾三次被毁;1920年重新修建楼市礼拜堂,占地3000余平方米,高约18米,顶部北端建有四层钟楼;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后照原样重建。
成都市二医院幼儿园所在地原是圣书公会,去年水环境治理时拆掉了围墙。附近的四圣祠西街36号附4号,现为二医院制剂室。
对话:留住鲜活的城市记忆
随着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不少老建筑被现代建筑取代,功能完善的同时,也失去了历史印记。一些修建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教会、学校、官邸等由于未列入文保单位而处于保护的“真空地带”。特别是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建设高潮,所剩优秀建筑已经不多,现在的保护已经属于抢救性保护。再不保护,就荡然无存,那我们就会愧对子孙,难以向历史交代。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灵魂,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记忆,失去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