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研究》开题论证报告
五家渠幼儿园数学教研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幼儿园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张婧 联系电话:***
年9月
201
3一、研究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创新的时代,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同样被关注着。幼儿园数学教育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为让数学应用于幼儿的生活,不断的进行着探索与改革。《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把数学纳入了科学的领域,并用一句话概括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目标提出后,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幼教界的一个关键词。其实,数学教育在我们的生活和游戏中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好奇、好动、好问、好强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但在幼儿园教学中,过去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多地满足于幼儿记住了一些数字、能准确计算几道题,却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容易造成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压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儿童最喜爱的幼儿园活动,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园活动之一。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儿童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在欢愉、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基于以上原因,我班确立了《幼儿园数学幼儿园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尝试并寻找出幼儿数学学习与幼儿生活的连结点,使它们以有意义的问题的方式来呈现,从而引发幼儿对数学幼儿园活动游戏化解决的方式,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是指幼儿园教学材料、问题、情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
游戏化:是指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体现童趣化的幼儿园活动特征,以吸引幼儿的参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深化对《纲要》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的认识,为幼儿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新的素材。
2、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使幼儿在玩中学习数学,在玩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情感。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师对发展幼儿思维的认识,从而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形成我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试图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以及与游戏幼儿园活动相适应的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创设的研究,充分发挥情境在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诱导、启示作用,以有效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数学游戏化的实践,使幼儿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3、通过这一实践研究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内容来研究:
1、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适合园内幼儿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孩子们感兴趣的数学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以丰富我园园本教材的幼儿园教学幼教资源。
2、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的研究。
根据所筛选和整理的素材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幼儿园活动,充分体现趣味性、童趣化、可操作的特点,以引发幼儿参与游戏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
3、与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相适应的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创设的研究。
根据数学幼儿园活动的内容,设计和制作富有趣味性、幼儿园活动性,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化情境,以利于激发和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网络一体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不只是幼儿园的事,家庭教育也尤为重要。幼儿园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利用好这一教育幼教资源,引导家长在生活中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和学习国内外有关幼儿数学教育、情境的创设和运用等方面的理论,为梳理课题研究的幼儿园教学理念提供借鉴,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行动研究法:结合开展幼儿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的幼儿园教学实践,研究创设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教学情境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形成经验性的理性认识提供实证。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幼儿园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性化,逐步上升为合乎幼儿园教学原理的规律性认识,以进一步指导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的创设,为培养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服务。
4、结合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性。
运用调查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运用改进研究措施。观察法是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运用案例法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七、研究阶段
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1)观察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作好分析。
(2)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查阅文献资料,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解课题的理论依据,梳理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制定实施方案。
(3)提出假设,制定具体的数学教育方案:目的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生活、活动区、环境、专门教学活动以及五领域相互渗透都是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良好环境。
生活活动中的数学:A 充分挖掘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入园、盥洗、进餐、入厕、值日、收拾、整理)的数学教育因素,确定生活各环节的数学教育目标。B 根据教育目标设计活动,寻找策略。
活动区中的数学:A 充分挖掘各个活动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劳区、角色区、表演区、运动区)的数学教育因素,并确定各活动区的数学教育目标。B 根据教育目标投放玩具、材料。
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6月)
1、明确研究目标、主要内容,为课题研究做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2、选择、制定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数学游戏化幼儿园活动的内容。
(1)数学资料库: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
(2)游戏汇编室:收集和创编幼儿喜爱的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
(3)数学游戏指导坊:课题组教师收集有关数学幼儿园活动游戏化指导方面的资料,做好阅读笔记并及时进行梳理,努力在课堂幼儿园教学中创设与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相适宜的生活化、游戏化情境。
3、收集在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中具有典型行为习惯特点的案例,并进行分析、解读、研究,形成有效的指导策略和侧重点。
4、撰写幼儿园教学研究论文与随笔。
总结阶段 :(2014年6月—7月)
1、撰写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及案例研究,组织教师将三年来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2、将课题组自制数学幼儿园活动游戏化幼儿园教学的案例汇编成册。
3、完成结题研究报告的撰写,为课题研究的成果鉴定作好充分准备。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自制数学幼儿园活动游戏化幼儿园教学案例集锦。
3、教育随笔和论文集。
4、课题幼儿园活动声像资料。
5、环境布置集锦。
第二篇: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开题报告
《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最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过程,这就是游戏作用之所在(教育家马斯洛)。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
幼儿教师都十分重视游戏的开展,但是,老师们更多重视的是区域游戏和各类体育、音乐、智力游戏,对美术教学中有机运用游戏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1)游戏形式化。有部分教师将游戏活动和幼儿的美术教学尝试整合,但是,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游戏成为一种摆设,游戏的运用只是为了调节气氛,不能和教学的目标、幼儿的有效学习融合,不能很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极容易导致时间的浪费和目标的流失。(2)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于求全,急于求成,希望每一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而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3)对美术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 教师对绘画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常常会教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教学方法单调、枯燥。(4)重视技能的传授、忽略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对美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均衡、节奏、速度、韵律以及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效应不够重视。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通过他们,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孕育一种美的精神。(5)美术评价狭隘。我们经常把幼儿作品内容、美观作为我们评价的标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比较单一。
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要努力做到“美术教学游戏化”和“用游戏化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更具有全面性、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学习的形式上打破了原来的禁锢,使教学 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美术教学游戏化》这方面的研究现在还不多,在网上,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论文,研究比较片面,不深入,主要是一些经验型的论文。主要有:张叶的《小班幼儿游戏化绘画教学初探》;泮冰之老师撰写的《幼儿园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杨秀玲老师撰写的《浅谈游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等文章。另外,我们也看到了部分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案例,但是,没有系统的阐述和教材。2005年9月,在网络上有高渊老师的《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研究报告》,与我们的课题研究有相似之处,但是,该研究仅仅针对大班幼儿,研究时间为一年,该报告还停留在经验型总结的层面,缺乏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对游戏化的教学方法阐述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指导作用,另外,该研究仅仅注重了活动内容的游戏化,对美术活动过程、评价等方面如何游戏化地开展研究得还不够深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时间步骤 研究的内容:
第一:美术教学内容游戏化:从多种途径收集、选择适宜的游戏化的美术教学内容、形式、题材,然后进行整理、筛选、加工,使美术教学内容本身成为一种游戏。第二 :美术教学过程游戏化:能创造性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多种游戏方法,融游戏于美术教学过程之中。第三:美术教学评价游戏化。采用多角度多层面游戏化评价方式,让幼儿获得成功和满足,使绘画内容和绘画过程得以广泛延伸。
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达成以下目的:
(1)通过研究,寻找美术教学游戏化的适宜的教学内容,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
(2)知识和能力:通过美术游戏化的教学,欣赏能力,培养幼儿大胆地自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改进幼儿美术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
(4)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教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对已有的经验进行筛
选,以求研究的实效性,形成(模型)新的教学思路,致力于改善教育现状。
2、文献法: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游戏教学》、《幼儿园美术教学法》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领悟,明确指导思想。
3、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课题阶段小结,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初步认识成果进行汇总。
4、比较研究法: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对比,寻找异同,比较分析。
5、实验研究法:积极开展课题教育实验,探索教育规律,验证和检验研究假设。
6、调查研究法:采用观察、问卷、访谈、个案研究、测试调查等科学方式,收集关于课题研究的素材,对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认识,提出、改进研究思路。
时间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7月
1、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2、制定好课题实施总方案。
(二)第一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美术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2、开课观摩研讨,吸取成功之处,诊治薄弱之处。
3、验证编制的目标、计划及内容的可行性,及时调整,使之合理、可行、有效。
4、探索新颖的教育形式、方法和评价手段。
5、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料。
(三)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1、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2、将《美术教学游戏化研究 》的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3、填写课题结题申请表 请课题管理机构和专家验收鉴定。
三、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通过对课堂《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的研究,预期达成研究成果如下:
1、相关论文发表
2、完成研究报告
第三篇:《幼儿发展评价研究》开题论证意见
#镇中心幼儿园
“十三五”规划课题
《幼儿发展评价研究》开题论证意见
#镇中心幼儿园申请立项的“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发展评价研究》举行了现场开题论证会。襄州区教科学领导对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预设成果等进行了详尽充分的论证,专家指出:
1.幼儿园处在发展阶段,着力从幼儿的基本行为规范抓起,以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负责,为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添彩。因此,课题研究目标比较清晰,具有发展性的重要意义。
2.研究的部署和分工比较明确,课题组人员职责分明,互相呼应,协力同心,做到了研究心中有打算。同时,在开题之前,课题组多次讨论和论证,作了大量研究材料准备工作。这样,为课题的顺利开展铺平了研究道路。
3.课题组的组织机构完善,人财物事保障有力,预设成果恰当。主持人对课题的顺利开展作了精心准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胸有成竹;课题组有一定的凝聚力。这些因素必将对课题研究的推进起到积极的助长作用。
4.结合开题论证时专家和领导的讨论,对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认真组织学习。
课题研究需要理论的支撑,建议加强教育理论《指导纲要》的学习,以理论武装指导课题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二是注意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前期做好文献检索及综述,研究过程精细地积累相关原始研究资料和活动资料,后期对研究资料全面审视、甄别、萃取、凝练、反思,提高课题管理的精准性;三是加强过程精细管理,做到全员参与一个不少,全过程管理一个环节不漏。
我们期望大课题做出新思考新实践,小课题写出大手笔做出大学问。
我们一定会认真听取专家领导对我园课题研究提出的中肯的有意见和建议,对照目标和要求,认真总结和分析,使方案更加具体,方法,措施更加切实可行,做出我园课题研究的特色来。
#镇中心幼儿园
第四篇: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数学其实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逻辑智能。在许多方面,游戏都提供了安全、可控制和有趣的方式去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一、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究内容:
1、编制数学教学游戏:
(l)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六种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年龄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如在中班“学习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蚂蚁妈妈找宝宝”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游戏蚂蚁搬家的竞赛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2)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3)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2、幼儿数学游戏化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
A、教师应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时,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套数卡、实物印章以及做纸球用的皱纸。孩子们通过游戏“给数卡排队做实物卡”、“看数字做纸球”,很快就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
B、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进行“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有趣的“小猫吃鱼”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金鱼缸”,继而又把6条小鱼放入“鱼缸”,当出示7只小猫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猫要吃鱼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猫有几只,小鱼又有几只,他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地获得了知识。此外,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自我发现的机会,我在活动室里专门开辟了一个数学活动角,放置了各种教玩具。其中有彩笔,纽扣、印泥,各种印章,操作卡片,大小珠子,塑料小动物,分类盒以及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等等,幼儿可以三三两两、自发地随意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根据需要我及时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添加、更换。“数卡接龙”、“给实物卡片排序”、“图形分类”、“看标记放图形”、“会变的数卡”等游戏,提高了孩子们数数、分类的能力,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的学习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活动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教师应善于以不同的角色——“合作者”、“发现者”、“援助者”、“评价者”对幼儿进行诱发、激励、辅导、组织、评价。因此我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并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调整。我通常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全班幼儿会不会使用材料?是不是对游戏活动感兴趣?看全班幼儿有几种不同的思路和做法?正确的有几种?错误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有几种?有代表性的那些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幼儿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具设计不合理、没听清问题、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没掌握、动手能力差等)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
(3)教师应对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游戏采用不同的指导。
在集体进行的游戏中,教师主要起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在小组玩的游戏中,教师起观察与鼓励合作的作用。在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以观察为主,并对个别幼儿进行交谈与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赛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与发现。
二、结果分析.1、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6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6”的教学活动,我以“参观动物园”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小动物,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设置了森林背景图,一些幼儿领悉并喜爱的小动物在活动:小鸟在唱歌、小兔在弹琴、小鱼在跳舞、小猫在敲鼓、小猴吹喇叭。这些小动物形象动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寻找,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来对这个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教师在开始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好感。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驱使与束缚,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严格的外部控制,能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验和发挥。当利用材料操作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因此,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例如,“按6以内的数量分类”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分蛋糕”和“我来帮助你”。前一个游戏让小朋友根据小动物的要求,找出它们需要吃的蛋糕数量并送给它们。对同种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后一个游戏通过让幼儿帮助熊猫整理家中的物品,学习把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觉得自己是在帮助熊猫解决困难,从而充满自主性,乐意参加活动.当活动结束,熊猫感谢小朋友的帮助时,幼儿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劳动后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
3、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布鲁纳研究了“游戏对3至5岁儿童解题能力的影响”,证实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问题,并取得结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展了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例如在“学习5以内序数”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捉迷藏”游戏。小动物们分别躲在5棵树上,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并回答出“某某小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上”,既认识了序数,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运用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又如,在“认识椭圆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来进行评判。通过让幼儿观察圆和椭圆的外形,看看是不是一样;把两个图形分别比一比、折一折,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幼儿还须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接下去教师通过幻灯片让幼儿欣赏辨认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状组成的东西,并启发幼儿想象椭圆形组合的图形(如螃蟹、小鱼、气泡等)幼儿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并用语言说明想象与思维的结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4、培养非智力因素。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性格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性、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转换”中,我设计了“帮小动物分饼干”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理解转换的含义,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游戏设置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持到了提高,当活动成功时,更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游戏中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制力。在一些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中,必须依靠幼儿之间的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成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性。
第五篇: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践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践
——纸厂中心小学 蔡昌慧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是“科学推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处理过程或是一种思考方法”。由于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即使是在幼儿的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有关数与形的问题。如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不断地发展,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我们的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当教孩子们一些数学的初步知识,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以往传统的数学偏重于教师的传授知识,幼儿只是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形成了以教师、教材和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实践证明,这种陈旧的、机械的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无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无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的介入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它不仅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含义及数学游戏化的实质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幼儿从中感知、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它的实质是指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习充满兴趣。使以往的被动状态发展为主动状态。2.综合性。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各种数学活动中,如:操作活动、体育、绘画、角色游戏等等的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数学知识,力求产生综合效应。3.愉悦性。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愉快的心情体验,让幼儿觉得学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好玩的,有趣的。4.全面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每一位幼儿,使他们都有公平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而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施手段在新《纲要》中,数学没有被单列成某个领域而且被放在科学领域之中。从中可见人们对幼儿数学学习特点的认识和当前基础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原则。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概念、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呢?
1.建立正确的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师幼互动是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达到自已主体的发展,从而实现师幼双方在师幼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为主,师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角色差距。那么在游戏化的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正确把握师幼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幼儿主动学习决不是不需要教师参与的学习,幼儿形式上的“主动”学习也决不是实质性的主动学习,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绝对少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参与和发挥,只不过教师的这种参与和发挥要较以前的方式来得隐蔽,不易于引起幼儿的反感和厌倦。同时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但又井然有序的学习氛围,和幼儿形成一个公平的,朋友型的关系,一起参与活动,共同探讨,并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关注幼儿的表现,事后进行分析。
2.寓数学教学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身心整体参与的活动,它包含着各种情感的萌芽。在游戏中,幼儿身心之间,各心理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整体关系中,这是一种对外界的整体反应方式,而愉悦感正是建立在这种方式上的。因此,我经常安排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
(1).在角色游戏中学习数学。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都可以掺和数学内容。如:以前我班的儿童超市游戏中,幼儿对“售货员”及“顾客”之间的角色行为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常出现“顾客”随意拿货,而“售货员”无所事事的现象。现在,我引导“售货员”为“商品”标上价格,“顾客”则按价格的高低与自己经济的承受能力来选择“商品”,按所标价格,数清手中的“现钞”进行正常交易。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增添了游戏的真实性,而且使幼儿复习了数数与数字,提高了幼儿认识数字的能力,并且使幼儿们从心底自发觉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这是一种让幼儿通过操作实物材料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我让幼儿们按图形标记分别为“图形宝宝们”找“家”。请幼儿们按数字的大小,为相应数量的“形状宝宝”找家;以几何图形拼拆图片的方式进行分类、数数;将类似的“形状宝宝”进行比较、测量,从中正确认识各种形状的特征。幼儿们通常一边操作,一边认真地观察、辨别、数数。这一游戏教学方式,不但让幼儿逐渐形成了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端正了学习的态度,而且激发了幼儿勇于探索的精神。
(3)在体育游戏中学习数学我有意识地将数学内容渗透到体育活动中,使幼儿在玩玩乐乐中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获取数学知识。如:《秋天的水果》这节课。在身锻的基础上,我请幼儿们数数摘到了几只水果,比一比,谁摘得最多,谁摘得最少,多几个,少几个。又如:《运货》游戏中,在幼儿跑、钻、取物的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学习了数与物的等量关系。
3.创设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因幼儿年龄的限制,他们基本上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通常他们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只有在情感的操纵下才能处于兴奋状态,对活动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巧用语言、巧设环境,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之中。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我给幼儿们挂上漂亮的不同形状、颜色、数字的胸饰,在音乐声中边唱边跳,寻找与自己数量相等、颜色相同或形状相同的“宝宝”。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幼儿们的情绪显著高涨,游戏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辨别能力明显加强。由此可见,只要教师有心,一些简单的教具也能为幼儿带来美好的游戏、学习的环境,从而使幼儿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4.注重个体差异,公平对待每位幼儿。因每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并不能因某位幼儿较“差”而忽视他,而是应该关心、热爱每一位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现能力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为了能使每位幼儿更好地发展,我采取了分组教学的形式,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我为幼儿们提供不同的教具及可操作材料,并随时根据幼儿的反馈加以引导,以促使每位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