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论文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探讨
医学论文/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探讨
【摘 要】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预防保健知识需求逐渐增加,对临床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护理作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组成项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本文主要立足于社区护理角度,简要论述当前社区发展现状与展望。
社区护理发展现状
1.1 社区护理人员结构单一,护理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现阶段,多数地区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未明确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对其地位、专业功能认知水平不高,同时未明确社区护士职责,致使社区护理人员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诸多医务工作人员认为社区卫生机构属于疗养院,护理人员多缺少临床经验,配置比例不合理。
1.2 社区服务模式不完善,社会认同感缺乏
我国区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各种政策与法律法规不完善,存在一定的补偿差异,致使社区服务功能定位不到位。在现阶段,社区服务以医疗为基本切入点,护理工作位于功能制护理时期,在一定经济效益局限下,主要以疾病为中心,无法开展综合社区护理工作,未向社区家庭整体化护理模式过渡。在多因素制约下,护理人员意识观念也存在局限,被局限为输液、打针等初级重复技术操作,没有向促进人类身心疾病康复方向转变。
1.3 护理形式较为单一,多元化服务保障狭窄
从本质上来讲,社区护理主要存在六项任务:一是预防,二是医疗,三是保健,四是康复,五是健康教育,六是计划生育指导。目前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多因素的限制,护理工作主要以完成医嘱为中心,卫生服务机构经济增长点低,服务人群锁定狭窄,只停留在患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目标人群,无法满足多层次要求。
1.4 社区护理知识有待更新,保障政策不完善
诸多护理人员观念仅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以院内护理主,未向服务人群与社区家庭护理过渡,专业价值认知存在局限,责任心缺乏,多以临床医学知识学习为主,涉及的社会、人文知识少,社区保健工作难以独立承担,致使社区护理服务功能扩展存在局限。社区护理展望
2.1 健全护理组织,构建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对象护理以及医疗的相对安全,针对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建设而言,必须要积极构建护理规范化管理机制,从质量标准出发,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健全社区护理组织管理系统,从而推动社区护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2 强化社区服务宣传,提升社区护理意识与观念
从本质上来讲,只有全体公民明确健康的重要性时,才会自觉地选择保证健康的行为,因此必须要提高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水平,并对其产生信任,促使其主动借助于社区护理来保证身心健康。针对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必须要提高对社区护理服务的认知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护理服务环境,并贯彻落实社区护理服务工作。
2.3 优化护理人员结构配置,完善社区护理组织机制
在社区护理中,护理人员承担着合作、教育、咨询、代言、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社区护士工作存在自主性、独立性、分散性、多学科协作性、综合性等特点,必须要优化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提高其经验、能力,优化护理评估能力,强化职业道德修养。(《医学信息》、《健康之路》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
2.4 强化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优化整体护理素质
由于社区护士工作范围相对较广,且对其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护理知识除医学外,还涉及到关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知识。在社区护理分工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以及技术,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等边缘新兴学科,提高整体素质修养。此外,护理人员必须要提升语言交流沟通能力,不断摸索社区护理经验。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做好师资培养工作,强化人员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多学科知识培训,提高社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2.5 强化政策决策层扶持,保证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而言,必须要提升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构建社区护理管理机制,做好服务规范工作。就家庭护理等护理项目而言,必须要优化相应法律法规,强化政策保障。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以国家统一规范制度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本地区护理服务规范,明确安全保障措施,定期进行指导,提升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彰显技术劳务价值,推动社区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结束语
社区护理作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为社区人民群众提供经济、及时的卫生保健护理服务,彰显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水平,必须要重视社区护理服务,不断优化服务功能,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谈学灵.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1(31):2857-2859.[2]吴耀艳,陈培森.宝山社区护理发展趋势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3(23):25-28.[3]李小妹.社区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04):291-292.
第二篇: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医疗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全面、快速、规范的发展社区护理虽然已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但是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支持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发展趋势
1.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1.1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
我国城市卫生资源的重心还集中在大医院,向基层社区,转多力度不够[1]。对基层卫生保健的人力、财力、物力投人较少。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近二十年来,我们忽视了社区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是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公共产品,致使政府的主导作用缺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医疗机构重治轻防,大医院越做越强大,基层卫生机构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1.2护理人才短缺,缺乏完善的教育制度,至今没有一所正规院校培养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2]。
1.2.1人员短缺 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之比是1:6,而我国是6:1,正好是一个倒置。按照我国社区卫生组织提出2010年社区护士的配置要达到3-4名/万居民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配置还未达到1名/万居民[3][4], 因此我国社区护士人员短缺还较严重。
1.2.2学历偏低 目前我国在城市从事社区护理的公共人员中,还要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学历层次上的调整与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里面的社区护士50%以上是大专毕业,30%以上是中专毕业,本科和研究生只占社区护士的1%左右,这就说明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及培养,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工作热情,但缺乏社区护理的知识、技能,对社区护理的特点及工作方法掌握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不少国家对于社区护士教育有相当的配套措施,并不断对社区护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水平已达到本科、硕士。而在中国,由于政府对社区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因此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及指导,发 展社区护理的意向不明确,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各医学院校的高等护理专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全国20多个高护专业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的寥寥无几,而且即使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也没有一本统编教材,各学校各地区按照自己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自己编写教材,因而难免出现对社区护理的歪曲理解[5][6];其次,护理人员本身观念仍未转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加之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7].目前的社区护理工作主要是护理站及老年家庭病房的基础护理,社区护士在社区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社区人群保健等方面参与很少[8]真正实现社区护理中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服务还有很大差距。
1.3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单一,在理论上的研究可谓是一片空白,文献资料中很少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9]。目前社区的家庭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治疗或对家庭现存问题的处理,缺乏对家庭的全面评估和对潜在问题的关注。1.4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区护理组织及管理体系
1.4.1目前国家卫生部门对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
1.4.2缺乏系统而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
1.4.3缺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服务项目等。
1.4.4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区护理组织及管理体系
1.4.4.1目前国家卫生部门对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
1.4.4.2缺乏系统而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
1.4.4.3缺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服务项目等。
1.4.5社区护理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部分社区居民健康保健意识不足,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不够,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生,对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护士独立工作的能力表示怀疑。陈正英等对西部地区居民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护理不 理解,比较了解及非常了解者仅占2.8%[10]。1.4.6医保政策支持不足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地区没有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纳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
2、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 2.1护理发展潜力大
我国目前大部分社区护理服务是由医院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医院派出的社区护理人员负责提供的[11]。多居民甚至部分学者常常把社区护理仅仅化为医院护理的延伸[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势在必行。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解决[13]。社区护理发展潜力很大,是一个新的护理领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成分,是21世纪国内护理发展的趋势。2.2 精神心理行为因素更加得到重视
知识经济时代生活节奏快,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消除和减轻这些压力,密切关注人群的心理问题,大力开展诸如戒烟、戒酒、心理咨询等一系列健康服务活动,是人们不断壮大自己防御系统以抵抗不良情绪的产生,成为社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2.3社区护理由相对独立的系统向社区护理网络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地区。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社区护理工作和研究方式。应用微机建立健康档案,存储和编辑医学资料,利用医学信息网络进行文献检索、信息交流、专题讨论等为社区护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社区护理网络实现家庭-社区-医院-社区-家庭的无缝式管理[14],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或提供服务对象的准确信息,使护理工作更加迅速而有效。
2.4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得到加强能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的“非典”以及2004年的“禽流感”都警示各级政府,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人民群 众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而国家之间,地方之间以及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对于准确快速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将是非常必要的[15]。随着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功能将逐步得到调整,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低成本、高效益、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16],这种完善的体系将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能够在最基层的水平上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2.5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教育更加科学和规范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护士能够用护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模式去设计执行和评估他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服务。同时也应具有人工统计,数据分析,评价,结论,研究和成本效益核算的能力。目前国内的社区护理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设置,学员培养,岗位培训和再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社区护理发展需要一大批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卫生技术骨干队伍。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培养制度,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是社区护理教育发展趋势人类未来的医学是预防医学,随着人民群众经济的改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不仅是治疗者,护理者,也是卫生保健指导者。同时,社区护士要不断总结社区护理经验,提高业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3.小结
总之,初级保健目标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发展,而社区护理的发展,又是实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的基本动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7]加强对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视,提高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水平,为社区护理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社区护理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建红.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进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2):1. [2] 王翠霞.开展社区护理必要性[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14(3):14750.
[3] 袁立,焦红霞,焦庆萍,社区护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社会护理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28-31.[4] 杨辉,陈娜,从澳大利亚护理实践的演变看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二)—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和挑战[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8,11(9):723-725.[5] 李雪丽,狂瑞明,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及培养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3):127-129.[6] 刘素英,王春燕,浅议我国社区护理问题与发展对策[J].哈尔滨医药杂志,2007,27(2):38.[7] 李玉乐,曹晶,吴欣娟,我国社区护士培养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24-25,29.[8]余昱虹,徐珊.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61—62. [9]张国英,李伟,王红妹,等.社区护理模式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795—796. [10]韩英.社区护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5):1409—1410.
[11]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7.[12]王菊芳,孙伟芳,陈丽红.对上海社区护理发展趋势的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66-69.[13]绳宇,郭迎春,刘淑香.对社区护理服务的调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626-628.[14] Mondoy C,Cardenas D.The role of an advanced practice public health nurse in biorerrorism preparedness.Public Health Nurse,2003,20(6):422-431.[15]钟华荪.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南方护理学报,2001,8(6):1.[16]古彩英.社区护理工作模式探讨.护理研究,2005,19(5):930.[17] Holland WW,Detels R,Knox G,et al.Oxford textbook of public health.Oxford Union Press,1985:161
第三篇: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8级护理专业
韩立华
710300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庭模式也由传统的主干家庭为主逐渐被核心家庭取代,这就使我国国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为适应国情的改变,全面、快速、规范的发展社区护理已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支持、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发展趋势
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1]。它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最终目的,集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保健性服务为一体[2],是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涉及到的面不仅仅是医疗,而重在人群的预防和保健,是适应社会发展、维持和促进人群健康的有效途径[3][4]。
1、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1.1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范畴
1.1.1家庭医疗护理
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门诊和出诊为主要形式[5]。1.1.2社区预防 包括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卫生监督和管理。
1.1.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1.4社区保健 以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对社区特定人群和婴幼儿、妇女、老人进行保健。
1.1.5社区康复 采取医学和社会的综合措施,恢复残疾患者的功能,使之重返社会。1.1.6计划生育服务 社区计划生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前哨阵地。1.2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1.2.1人员短缺 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之比是1:6,而我国是6:1,正好是一个倒置。按照我国社区卫生组织提出2010年社区护士的配置要达到3-4名/万居民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配置还未达到1名/万居民[6][7],因此我国社区护士人员短缺还较严重。
1.2.2 学历偏低 目前我国在城市从事社区护理的公共人员中,还要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学历层次上的调整与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里面的社区护士50%以上是大专毕业,30%以上是中专毕业,本科和研究生只占社区护士的1%左右,这就说明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及培养,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工作热情,但缺乏社区护理的知识、技能,对社区护理的特点及工作方法掌握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不少国家对于 1 社区护士教育有相当的配套措施,并不断对社区护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水平已达到本科、硕士。而在中国,由于政府对社区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因此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及指导,发展社区护理的意向不明确,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各医学院校的高等护理专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全国20多个高护专业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的寥寥无几,而且即使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也没有一本统编教材,各学校各地区按照自己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自己编写教材,因而难免出现对社区护理的歪曲理解[8][9];其次,护理人员本身观念仍未转变,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加之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10]。
1.2.3 部分社区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欠缺 根据社区人口、文化、宗教等的不同,其保健意识差异较大,还有很大部分社区居民的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观点依然存在。在社区,尽管老年病、慢性病及伤残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也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
1.2.4 社区保健项目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新政策未落实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保健项目开展不健全,社区护理的服务标准及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也没有正规的法律条文来保障社区服务对象及护士双方的利益[11]。
1.2.5 缺乏适应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在我国目前地区与地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差异还很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非常完整、规范、统一的护理模式[12]。
1.2.6 医疗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地段的卫生所承担,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没有统一的规划,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且各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协调较差,所服务的人群主要是社区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13],受益的人群非常有限。
1.3 社区护理发展的必要性
1.3.1 人口增长及老龄化 ①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40年代末端35岁上升到现在的71.4岁。②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15年老龄人口系数将达到14%,2025年将达到18.4%。③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前提下,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14]。
1.3.2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卫生部日前发布的2006年的卫生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医药费用仍持续增长,门诊病人及人均医疗费用在6年间增长了40%[15]。
1.3.3 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传染病及营养不良→慢性病及意外伤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升高,1996年城市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4.59/10万,占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10.92/10万,占农村死亡原因第二位。
1.3.4 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 随着家庭模式的转变,传统家庭逐渐由核心家庭所代替,以及计划生育国策实施,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老年人将更多的依赖于社会。
1.4 社区护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1.4.1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多方筹资。
1.4.2坚持为社区人群健康服务的宗旨,依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4.3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1.4.4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发展。1.4.5坚持在社区卫生服务总目标下进行社区护理。1.4.6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2 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
2.1 社区护理不断推广、完善及发展
社区护理作为新兴事业,加强卫生保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成为社区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16]。社区护理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对疾病的防治,也开始注重对健康的促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精神、心理和行为因素更应得到重视。随着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功能将逐步得以调整,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得以加强,快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得到了提高。
2.2 政府宏观调控及组织管理
在理顺社区护理管理体制的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应加强部门协调,明确社区护理管理职责,社区卫生将会纳入整个社区统筹计划中,政府将对社区卫生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及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制度,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财政支持
[17]。
2.3 完善社区护理教育体制
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一方面将对目前的社区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如规范转岗培训:重点在于帮助护士转变观念,了解社区卫生相关政策,补充社区实用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目前社区护理发展的需要
[18]
;另一方面各护理院校系在专业设置中将增加社区护理专业,以系统的培养社区护理人员,专业设置中将注意硕士、本科及专科社区护理人员的比例问题,以培养社区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全国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将会有统一的认证资格考试[19]。
2.4 社区护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及计算机网络化
社区护理的管理将逐步走上正规,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标准将逐步形成及完善。社区护理质量监督及控制将会采取统一的标准。社区护理管理的资料将通过计算机联网,以便为社区服务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并有利于社区健康资料的及时传递、交流、分析及评价,以合理应用 3 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浪费。
2.5 家庭及老年人的护理不断发展、完善及提高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完善,卫生资源的重新调配,许多慢性病人、经医院紧急救治后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将进一步回到家中进行休息及康复,同时许多老年人的家庭护理也成为护理的重点,使家庭护理得到不断的发展及完善。
2.6 多层次社区卫生保健体制的建立
社区保健服务中心将由护理、医疗、心理、营养、理疗等方面的专家、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地方性的社团及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参与共同完成[20]
。并会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及保健需要,建立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及促进康复等不同层次的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秋利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3.2.何国平,张静平,实用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40.3.何国平,郭佳,贺达仁,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1A):63-64.4.刘宇,何国平, 浅论阻碍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3,10:6-7.5.李赞,周立,社区卫生服务中护理工作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2.6.袁立,焦红霞,焦庆萍,社区护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社会护理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28-31.7.杨辉,陈娜,从澳大利亚护理实践的演变看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二)—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和挑战[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8,11(9):723-725.8.李雪丽,狂瑞明,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及培养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3):127-129.9.刘素英,王春燕,浅议我国社区护理问题与发展对策[J].哈尔滨医药杂志,2007,27(2): 4 38.10.李玉乐,曹晶,吴欣娟,我国社区护士培养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24-25,29.11.再娜莆,那兰慧剑,社区护理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122.12.韦林安,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和展望[J].护理研究,2006,20(11):192.13.肖爱军,焦守凤,周晨,我国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9.14.王燕珺,人口老龄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J].理论与现代化,2005,4:55-57.1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3-48.16.孔菊红,王贵华,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17.郑悦平,李映兰,我国社区护理发展需求、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87-89.18.李春玉,李彩福,李明今,等.构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6):1466-1468.19.周艳,吕淑芹,吉林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M] 长春:吉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0.20.王千,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36.5
第四篇:护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护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
【摘要l从lT技术的新进展谈起,给出Hype Cycle五阶段漠型,强调了与未来
护理信息系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I T新技术。分析了当前世界护理信息化所面临的技 术层面的挑战,包括护理信息标准化、流程再造,减少医护错误,护理信息系统的 集成与互操作性,智能化与决策支持。预测了未来我国护理信息系统可能发展的方 向与具体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l 护理。信息系统
1与医疗卫生相关的l T新技术
(Hype Cycle模型)
护理信息学是辅助护理资料、信
息和知识的管理和处理,支持护理
业务和提供临床护理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护理学的结合⋯。尽管需
求是推动护理信息化的原始驱动力,但不可否认,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是护理信息系统得以发展的基础。当我们讨论当今护理信息系
统发展的新趋势、新应用时,我们一
定要了解I T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Gartner公司是全球具有权威性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自1995
年开始,Gartner公司每年针对不同
领域I T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发表了
一系列评价和预测研究报告∽1,C H IMA在《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
究报告一白皮书)》【3】中效仿Gartner
公司使用了Hype Cycle(技术成熟
度曲线)的图形描述方法,将技术发
展分为具有五期的曲线,见图1。图
1的纵轴代表某项新技术的受关注程
度,而横轴代表某项应用或技术的成熟度,它被分割为5个阶段:技术
触发期,期望膨胀期,幻灭低潮期,理解上升期和成熟期,在各个成熟
度区间均有某些I T新技术与护理信
息化的应用有密切关系。例如位于
成熟期的条码技术、无线网络技术,
第五篇: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统计专业本科生基础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探
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3年12月18日14:33:59 对统计专业本科生基础医学统计学理论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实现数理统计思维转向医学统计学思维,降低课程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灌注专业英语知识,加强软件教学力度,以培养学生借助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际效果来看,教学改革和调整的作用明显,值得进一步深入和推广。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基础医学统计学是统计专业本科生最早接触的一门医用统计学。基础医学统计学不但引入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原理和方法,还主要采用医学实例进行各方法的介绍。这门课程是统计本科生必修课程,也促使统计本科生从数理统计理论学习转向医学应用统计学习。即使其从相对抽象、较强的逻辑思维的数理统计到数理统计在医学中的应用。是后续课程如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生存分析、统计决策及预测等的基础课程。
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教研室自2000年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到目前为止,已有四批本科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对于统计专业的基础医学统计学教学一直在探讨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商讨。课程内容、选用教材与授课方式基础医学统计学授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基本统计方法、高级统计方法(不含多元统计分析、生存分析等)、医学科学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与统计软件应用、抽样调查。理论90学时,实验10学时。基础医学统计学的授课时间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刚好本科生在一年级已经完成了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相关课程,且接触了临床概论,对于临床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对于医学生,医学统计学教材常采用的是本科生用的教材。而对于统计专业学生,由于已经学习了数理统计,普通的本科教材对于专业学生而言有点浅。所以教研室采用医学硕士生的医学统计学教材。通过实践发现,医学硕士生的统计教材难度刚好适合专业本科生,受到了广大专业学生的好评。
考虑到基础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不同于数理统计,所以教材中的例题和实验中的习题尽量选择与医学相关(如基础医学、临床、预防、药学等)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据。这样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将临床所学内容与应用统计学知识结合,便于理解。在对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中,以应用实例为引导,使学生以形象思维方式实现对抽象的统计学原理和概念的掌握,将教学的基本目标从让学生掌握统计学方法、理解统计学分析过程和机理转变到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正确实施实验方案上来。
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常用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就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教案进行授课;另一种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采用幻灯片放映的方式进行授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教室均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很容易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等优点。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取代板书等教学方式。因为基础医学统计学不同于一般的文科课程,有理论推导过程,如果只采用幻灯片放映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来教学,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其它教学方式为辅,两者相互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授课内容介绍采用幻灯片放映。当需要进行理论推导,如介绍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可采用F检验时,可在黑板上板书方差齐性检验公式证明。
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和应用存在许多困难,比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抽象难懂,统计分析思路难以形成;统计学的公式难以理解、难以记忆,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复杂。所以为了培养统计本科生对于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兴趣,使统计图形、图表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直观、形象;课堂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数据,我们加强了统计软件的教学。对于统计专业生,要求其掌握国际知名统计软件SAS(StatisticalAnalysis Software,统计分析系统),在三年级会专门开设SAS软件课程。为避免重复教学,在基础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课堂和实验课教学选择Excel和SPSS软件。由于课本中的u、t、F等界值表都只能粗略得出P值范围,而统计软件却能给出具体的P值。所以学生对统计软件在分析问题时所表现的快捷、精确表示了极大的惊讶,从而对统计软件和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产生较强烈的兴趣。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计算后,教师可以把授课的重点转向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对统计结果实际意义的理解,通过大量实例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统计分析思路的形成。
采用了9B1的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比例,原因在于对于统计专业生有专门的软件课程。如果在基础医学统计学课程中开设过多的实验课,势必减少了理论课的学习。如果不开设,学生的理解不深刻。几年的摸索和实践证明对于基础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理论与实验比例设置合理。在实验课的教学中重点讲授各种统计方法的SPSS软件操作步骤以及对结果的正确解释。将学生从以往大量的数学运算操作中解放出来,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标,兼顾考察学生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际数据处理的能力。
加强实验设计的教学统计学的用处不单单是数据处理,更重要的是实验设计。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统计学的目的就是在实验完成之后进行数据处理,对于设计不合理的实验,想通过统计学方法来弥补,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很多问题必须在实验设计时考虑充分,一个错误设计的实验,统计学方法是无法弥补的。实验设计是医学统计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加强该部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和论文写作的水平,鼓励并要求教师将个人的科研经验引入教学内容。由于统计本科生基础医学统计学的授课时间安排在二年级,对于科研设计没有太多的理解。所以鼓励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一步步引导。比如介绍新型降压药的临床试验,诱导学生考虑以下问题:?设计研究的确切内容,研究目的是什么?需要设立对
照吗?怎样进行随机化分组?若不采取随机化研究,分组有无偏性?应采用哪种类型的盲法?伦理学能接受这样的临床试验吗??研究的对象是谁?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有特殊的规定吗??处理因素和实验结果是什么?试验过程中脱落的病例怎么处理??针对设计方式应选用什么统计分析方法?检验水准取多少??结论怎么样?该药到底有无降压疗效?本研究结果能否推广到其他病人?
实验设计是统计工作步骤的第一步。只有进行了正确的实验设计,才能采用客观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获得正确的统计结论。所以实验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课堂灌注专业英语知识对于统计专业生,不仅要求其掌握各种统计学方法,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统计专业生在大三会接触一门全英文专业课程生存分析。所以有必要在基础医学统计学教学课程中灌注相应的专业英语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专业汉英名词对照,如算术均数(mean)、中位数(median)、参数估计(estimation of parameter)、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等。掌握了基本的统计专业英语知识,能更好地运用SPSS和SAS国际知名统计软件(英文版),提高学生统计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大二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也正在开展,学生还准备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很高,此时在基础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灌注专业英语知识,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专业英语教学时机。通过实践发现,结合中文教材和中文实例讲授专业英语比单独开展专业外语课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班教学,灵活性强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学员人数根据招生情况,每年有所波动。但人数基本控制在20人左右。授课方式采用的是小班教学。由于人数较少所以上课灵活性较强,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进行统计学知识的讲授时,可以询问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在未听懂的情况下,可举手提问。答疑的方式有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代答,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也可及时发现其他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课堂上及时纠正学生理解偏差会更好地使学生接受后续知识,并启发思维。
教学体会统计本科生是将来从事医学统计研究的主力,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和正确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医学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从而使得医学统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对此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统计软件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论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扩充,实验设计内容的加强更有助于学生处理实际统计问题。有必要对其进一步地深入和扩展,以期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