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7年知其岁月心得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最近,我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透过生动朴实的文字,倾听了总书记与人们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倾听了总书记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倾听了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让我对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一是始终以总书记为榜样砥砺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总书记从农村大队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和重要岗位的历练,以及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 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这为我们在思想上和人格上树立了榜样,激励着这我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四个意识”,扎根黄土高原,立足本职岗位,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二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读书和学习。总书记即使在最艰苦、最简陋的环境中,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与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基层特别了解、对国情特别了解、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特别了解,这与总书记长时间、全身心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泥土中摸爬滚打是分不开的。同时,总书记在梁家河时期所养成的博览群书、深邃思考的习惯,又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对理想的追寻,对信仰的笃定,对理论的精研,具备了令人敬仰的人格力量,充满了个人魅力,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深研细悟,从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总书记的“思想历程”,从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中认识理解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孜孜不倦学习,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切实把学习的成果努力转化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三是认真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敢说敢做敢担当,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进一步注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坚决把住规矩的“高压线”,划清公与私的“警戒线”,时刻不忘肩上扛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守纪律讲规矩,辨是非明大德,敢担当勤作为,善监督敢执纪,不因事大、事难、事杂而为难,不因事小而不为,一心扑在工作上,认真履行职责,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为做好各项工作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习近平的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这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青年只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奉献于强国事业,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因为有了这个“初心”,青年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这也是总书记反复告诫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原因。
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第三篇:策划人7年心得
五年来,我从基层做起,一步步从广告人成为策划人,从一刀一枪的战术手段形成了大视野大境界的战略思维; 五年来,我做过市调、做过文案、做过推销,到过市场的最前线冲锋陷冲,掌握了广告就是人性的最深刻的道理; 五年来,我从事过媒体、电子行业、网络公司、房地产业,学会了用方法论来指导作战,以不变应万变,一招致胜!
五指神功,就是五年来我对策划领域不断出窍、开窍、归窍的结果,是对在市场实战总结的经验,到底有没有效果,请先别看广告,看疗效!
【第一招:加法】
1+1>2!
将二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捆绑起来,会发生很多有趣的变化。
我们大概都听过书商捆绑连接总统的故事,故事大约是这样的:第一次把新书寄给总统,总统客气地说了声“好”,于是,书商就宣传“总统叫好的书”;第二次又把一本新书寄给了总统,总统不想再被利用,就回信说“不好”,于是,书商就宣传“这是总统批判的书”,人们还是好奇地看看为什么总统批判它;第三次,书商再寄新书给总统,总统汲取上两次被利用的教训,干脆就不理会了,不久,书商又宣传了,“连总统都无法评价的书”,总统还是被利用了。这件事真不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一件事:加法的效果很明显!
将加法运用到房地产界来看:
体育+地产=体育地产,成就了“让运动就在家门口”的南国奥林匹克花园;
教育+地产=教育地产,成就了“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的碧桂园;
劳斯莱斯+地产=标准营销地产,成就了“一个心情盛开的地方”的星河湾;
宋词+地产=文化地产,成就了“中国首个宋词文化社区”的梦里水乡;
旅游+商业+地产=体验地产,成就了轰动一时的上海新天地。
策划大师王志纲经常喜欢说,跳出地产做地产,其实就是加法的说法,以一个产业帮衬另一个产业的做法,确实能起到借势引爆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效果。
【第二招:减法】
第一胜过更好,一颗子弹打一只鸟!
减法就是化复杂为简单,化多为少,化粗为精。
大家知道,对一个事情的决策,首先要确定做事情的程序,程序上的各个步骤就是决策点。减法其实就是抓重点,突出决策环上的某一个决策点,不遗余力地加强这个决策点,使这个决策点成为重点,由这个重点来带动其它决策点。
人类文明的传播和演变,其实就是传递并升华简单的共性规律的过程。一部简简单单的老子《道德经》,讲尽了宇宙万物的道理、概括了事物的规律。而后世的越是深刻的哲学越是片面,唯其片面能够深刻,唯其深刻不能全面,个中原因皆在于此。
减法经常被我们不知不觉中采用。饭店门口贴一张纸,上书:“田螺2元一盘”,便宜,太便宜了,你进去吧,我不相信你只吃田螺,你也不怕噎死?你喝点饮料饭店就能把田螺的损失给夺回来。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企业花大价钱打的广告等于一张废纸,他把自己的产品的10个优点全部说出来,都是优点,哪里还会有优点?要删,要突出一个重点,你第一次打“KISS”的情景一定历历在目,你第一次恋爱的心跳一定不会“事如春梦了无痕”。所以,谁占得先机,谁抢得第一位,谁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农夫山泉有点甜”,只突出味道就行;“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只突出适用价值就行;……不用说上海人能跑,只说奥运冠军刘翔的名字地球人都会知道!
【第三招:乘法】
牵线头,搭平台,隔山打牛。
这其实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牵线头,就是把几个不同的资源拿来过,然后为其建立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以最低的成本,几个产业或项目同时互动,发生化学作用,产生质变形成新的利润,实现多方共赢。
曾经我用乘法为一家经营不善的渡假村设计了这样一套方案:
这家渡假村座落在一个同样经营不善的公园里,有韩国烧烤屋,有日式客房,风景不错,环境优美,可由于地处偏僻之处,养在深闺无人识,老板也由于前期的投入导致现在的运作资金不足,宣传工作也难以为继,所以客房每天都空在那里,烧烤生意也每况愈下。
怎么办呢?
于是,我为其设计了一个资源互换平台,寻找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和一个媒体合作,把旅游、地产、媒体三大资源整合起来。
三头线:
1、旅游线:渡假村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客户提供5+2生活模式,即购房者5天全家免费畅游公园,2天免费享受标准间客房;
2、地产线:开发商可打公园牌,打自然牌,倡导旅游地产生活,广告资源双方共享;
3、媒体线:利用媒体优势,为双方搭建品牌桥梁。
于是,渡假村利用空置的客房资源转换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免费打了广告。购房者入住了客房,总不能只睡觉吧,自然到烧烤屋里去消费,由此又将客房的损失费拿回来。媒体有了广告业务可做,自然热心为两者牵头搭线,并在新闻炒作上为其提供一切方便之利。
如此一来,旅游商为开发商提供5+2生活模式,双方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开发商在媒体发布广告,配以活动促销,三方互动,资源整合,一举三得!
这,就是乘法的妙用!
【第四招:除法】
1除于2等于1/2,除于3等于1/3,除于4等于1/4,……从有限中得到无限,从除法中得到商,商,也就是商业、商机,说白了,也就是一种背景转换法,即:背景决定前台,用更强大的背景去为自己服务,我们要把有限的视线投放到无限的背景中去!
星星因为有了蓝色的天幂所以闪闪动人,照相因为有了白色的背景所以才能突出自我。
一个人,一件商品,一户企业,无论它(他)多么强大,它(他)的价值、力量都是十分有限的,而其所处的背景有时是可以选择的,有时背景的价值和力量是无限的。
一个小伙子,后面站的是影视明星,一看就像一个高级助手,最少也是一个风流人物;明星走了,换了一个公安局刑警大队人员,拿着手铐和电棍,按照这个背景,你肯定会想,这个小伙子出事啦!
一个化妆品,放在日用品柜里是平价,放在化妆品柜里就涨价,这就是背景的不同。
有个地方性房地产公司,和世界名牌沃尔玛超市缔结了战略合作关系,你建商场,我给你办理一切用地手续,给你建设好房产,我不赚你沃尔玛一分钱,只要借机多征用一些土地,只要把沃尔玛进驻的消息宣布出去,即使不好的地块儿,也会马上变成旺地,因为人家沃尔玛商场生意旺,整个地区的土地都被名牌给升值了,你甚至不用建房,你把多余的土地再加价转让出去就行了。为了引进沃尔玛——世界500强,各地政府在市场准入方面没有不开绿灯的,连在异地办事的效率都不减。赚钱不仅要看赚多少,更重要是看赚多快。和沃尔玛合作,你的背景就是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
连狐狸都知道借老虎的威风,都知道背景的转换,都知道除法的运用!
【第五招:比法】
比法,也就是比例法,1/3=2/6,事物之间在哲学的层面经常会有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造物主的一个神奇之所在。
房地产行业本来和信息产业是完全两码事,我发现,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相识之处。
INTERNET是说你我相互勾结——INTER一下,形成一片——NET一下,所以,INTERNET就是土地;这个土地是生地,没有“七通一平”,所以,要用宽带、路由器等进行管网配套,使生地变成熟地;电脑就是在土地上的建筑物,光电脑能用,但功能有限,所以,就得装修,软件就是房屋装修;装好软件的电脑可以自己用,但互动的信息就像进出的人流一样,管理起来很困难,于是就需要专业的物业公司来管理,这就是门户网站等信息服务。搞物业管理的没有搞建筑和装修的赚钱快,搞房产的不如搞地产的,信息产业内部的规律大体上与房地产业发展也是一样的。
有人问你,什么是策划?你可能会套用王志纲的说法:条条大路通罗马,策划就是找最近的那条路。
我会如何回答你呢,我会告诉你,其实中国的象形文字就蕴含了策划的真意。先从“策”字来看,上为竹字头,下面一个宋字,宋字的原意是一声巨响,所以,“策”就是用锋利的竹子打击出一声巨响,我们引申来说,“策”字就是把握规律、道破天机。策划的“划”,就像竹排在水里划,引申来看,就是指在“策”的基础上能够导引潮流的人。所以,策划两字,我个人用比法来理解,就是把握规律、道破天机、导引潮流的意思。
曾经我用比法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小户型做了这样一个软文炒作。当时我想,谁最有可能买小户型的房子,当然是青年人;青年人平常最喜欢做什么,当然是上网;青年人用买小户型省下来的钱最想买什么,当然是汽车!
灵机一动,突然我找到了一个它们之间相通的一个点,那就是QQ,上网用QQ,汽车开QQ,小钱也能当家,那么为什么小户型不能命名为QQ小户型呢,时尚、可爱,诱人!
于是软文的开头就这样天然而成:
QQ聊天游在网上
QQ汽车行在路上
QQ户型住在时尚
——QQ现在流行进行时
文章发表出去了以后,市场的热捧让开发商笑掉了牙,因为它把握了购房者的心态、人性!
策划生涯中的思维就这样被总结出来了,无论弹指神功,还是六脉神剑,我认为,任何项目在所处条件和背景下,存在着无数个解,但最有效的只有一个,我对策划的要求就是尽可能找到第一有效的方法!
第四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
【篇一】
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在不断遇见、分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锻造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坚信每说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都应担起每一代人的责任,艰难困苦,玉汝自成。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树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走出自己的道路;应该建立“学乐精神”,在坚持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自身文化修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总结提炼,以求内修于心,外践于行;在不断攫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礼心灵、升华思想。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入尘寰,与民悲欢,始信从中另有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紧密团结群众为伟大工程建设,伟大梦想实现努力奋斗。
【篇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党员学习书籍,在学习过程中,我能够在字里行间深刻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的不易和历练,更让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书中描述的件件事例凝结汇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经验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告诉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习近平为我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理想信念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但我坚定,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在修身、律己,谋事、做人上从严从实,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不断地磨炼党性修养,固根守魂,脚踏实地把路一步步走稳走实。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面对困难他选择了顽强的拼搏和无私奉献。作为一名党员,我将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敢于吃苦,勇于挑担,立场坚定,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篇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我一直在脑海中想象着书中描写的梁家河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想到自己也能踏上延安这片红色土地,更是置身于48年后的梁家河村,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地方,倾听总书记与人民共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虽然书中述说的故事发生在40多年前,但是珍贵的记忆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站在梁家河村史馆和知青窑前,站在总书记带领村民挖的第一口沼气池前,站在至今仍然发挥效用的淤地坝前,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当时还未满16岁的总书记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不适应我们可想而知。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总书记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带领人民群众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挥洒的汗水和实际的成绩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高原,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站在梁家河村,看到村里一条条规整的柏油路和一项项惠民工程,不禁感慨万分,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开拓出这片黄土地。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仍要牢记“延安精神”,勇闯思想观、生活关,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困难中不断磨炼自己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扎根基层需要一种坚持、一种勇气、一种执着和一种奉献。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作为一名基层普通的人们公仆,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向领导求教、同事求帮、书本求知、实践求真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党员干部队伍要密切关注群众需要,也要学习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不可脱离群众,不能以公谋私,从而做到进得千家门、问得千家事、解得千家难,要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目标,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不忘初心,愿使裤腿粘泥土,勤勤恳恳做公仆。
【篇四】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启迪最大的是,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在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热不忘读书,我们面对今天的美好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是要做学习的先行者,争做对党忠诚的表率。一般来说,党务工作者总是比普通党员能够“先人一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和接受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指示。之所以要“先人一步”,目的是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党务工作者应该首先学习在前、统一思想在前、消除障碍在前。因此,党务工作者必须是学习的先行者,这也是开展有效开展工作的保证。
二是做优秀的组织者,争做履职尽责的表率。“一粒粒珍珠,只有用线把它们穿起来,才是一条耀眼的项链”。没有组织工作,党员的活动就可能流于形式,甚至是一盘散沙,今后我要运用运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组织好这次专题教育活动,增强专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在利用“党员固定活动日”开展,组织机关党员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三是做党员的模范者,争做干净纯洁的表率。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无论职务高低、进步快慢,都要感谢组织的培养、教育之恩,人民群众的抚育之恩。对待职位,要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清醒;
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感恩。只有常怀这种感恩之心,才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为名而失志,不为利而乱意,不为权而动心。要牢记君子之交淡如水,择善而交,用“火眼金睛”分清谁“真朋友”,谁是
“假朋友”,不交无德之友,不交无义之友,不交无耻之友。
习近平总书记把七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今天我把青春也投入到了基层党建工作当中,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很多都体会过“党建办的夜晚静悄悄”,正是这样一个个“静悄悄”的夜晚,迎来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我们必须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在吃苦中锤炼品行,练就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为党的事业不断奋斗。
【篇五】
2015年,一次随团赴延安市委党校学习的机会,到了延川县梁家河村。
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是刚到梁家河村时最初的印象。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住过的窑洞、梁家河村史馆、带领当地群众修建的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随团导游说得最多的话,便是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如何客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和政治环境,勤奋学习、工作和生活,点亮青春、点亮人生,让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时隔三年,当第一次捧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时,对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对苦与难,毫不气馁、砥砺前行,凭借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勤奋点亮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更加全面的理解。
坚定信念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得益于艰苦环境的造就,更是他信念坚定、苦心立志、勤勉奋斗结果。正如书中一位受访者说:“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
有没有坚定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其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在梁家河村七年的艰难困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定“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的信念和决心,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养成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爱民为民的情怀、艰苦奋斗的品质、苦干实干的作风,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的生动范本。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要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渴求知识、崇学尚读。他到梁家河村插队期间,书籍装满了两个箱子,在田间地头“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不仅读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等方面书籍,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如今,我们学习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独具有哲学的眼光,饱含深厚的底蕴和智慧,这与他饱览群书、“厚积薄发”有关。“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更需要我们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在践行新目标上展现新作为。
其次,要学习他爱民为民的情怀。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信念。在梁家河村插队期间,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他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习近平总书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当前,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深入调查研究,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结合实际,用正确的工作方法,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再次,要学习他艰苦奋斗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到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一开始要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都很艰难。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吃苦耐劳,艰难度过了这四关,促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今天,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品质,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最后,要学习他苦干实干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七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
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
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要不忘初心,心系群众,结合实际学典型,明晰方向补短板,坚持苦干、实干、带头干,把真抓实干、苦干实干的作风落地落小。
【篇六】
伟大的革命先辈陈独秀同志这样评价青春:“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青春至美,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青春,总书记把人生宝贵的七年青春挥洒在了陕北,在知青岁月里不断积淀蜕变,深深与人民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习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可以了解到,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所面临的苦难与抉择,“家庭问题”犹如雪上加霜,他本可以晚一年留京参加工作,有个相对更好的去处,可他毅然拒绝了班主任的好意,离开学校和家庭走上了知青之路,无疑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对习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呆就是七年,与他一同前去的知青相继离开,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在那里坚守,在那里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带头找水源、建沼气池、发展农业生产等,正是在这种艰苦磨砺的考验下,也正因为这份执着、这种坚守,让他慢慢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习总书记曾感慨说:“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习总书记博览群书,在那靠体力劳动为主的时代里,总书记依然挑灯夜战,见缝插针地学习,从没有忘记读书,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促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习总书记在后来的讲话中,总能够引经据典,说话有底蕴接地气,这正是习总书记多年来始终如一坚持学习的结果,真正印证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反思自己,自参加工作以来后,就没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过几本书,缺乏自觉性和持续性,“恐慌”时常伴随着自己也就理所当然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唯有和奋斗、拼搏连在一起,才能托起无限宽广的梦想,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总是在展现奋斗的场景,始终如一的坚守,永不懈怠的精神。正是因为这样,知青时代的习近平是我们思想上、人格上、行动上的榜样,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你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前进的方向!”
【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艰难困苦犹如人生成长的基石。敢于吃苦的人,往往能够享受吃苦,在苦难中磨炼心志,经受住苦难的考验,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
只有懂得苦难,生命才会变得有意义。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只有懂得吃苦,敢于吃苦,享受吃亏,才能在吃苦中磨练服务群众的意志,增长服务群众的本领,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吃苦中磨砺。对待困苦的态度,决定着人生成长的方向,同样面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懦弱者把它当做退却的借口,奋进者却视其为上天的恩赐。艰难困苦可以毁害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干部的本质注定我们只能逆风前行,迎难而上。我们只有能够甘过“苦日子”,才能换来人民的“好日子”,因此我们必须在吃苦中锻造心智和毅力,在吃苦中锤炼技术和能力,在吃苦中坚定梦想和信念。
在吃苦中成熟。人生道路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敢于直面艰难困苦,是一个人性格、心理成熟的表现。年轻干部往往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
再加上与父辈相比,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大的磨难,往往容易养尊处优。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就难以在艰苦的基层工作中立足,容易成为高压下的“抱怨者”,甚至最终成为一名“逃兵”。没有品尝过奋斗的苦,就不会懂得收获的甜,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吃苦观”,在工作中对待“苦差”、“苦事”,不推不躲,摆正心态,端正态度,做足“苦工”,下足“苦力”。多做一点“苦”事就会多一分锻炼机会,在实践中收获精神财富,逐渐走向成熟。
在吃苦中建功。吃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笔宝贵财富。纵观历史,大凡有大作为的人,都是在吃苦中炼成铮铮铁骨,干出一番伟大事业。没有汗水,难有收获;
安于享受,难以建功。新时代需要我们有新作为,新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怀远大抱负做好每一件小事,将自己努力锻造成“工匠+猛将”型干部,用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年轻干部应敢于吃苦、勇于吃苦,在吃苦中锤炼本性,提升素质,增长学问,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
【篇八】
1982年初,在中央部门工作的习近平同志怀着“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的情怀,主动请缨“下沉”基层,到了河北省正定县。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时间,习近平同志历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他跑遍正定25个乡镇,走访县直机关,组织编撰《正定县情》,编制《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习近平同志带领领导班子抓党建、搞改革、促经济、兴教育、引人才。到1984年,正定全县10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一番。30年后,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成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县级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与国家政权结构中承上启下,是“一线指挥部”,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出后,立刻引起极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是当代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在不断遇见、分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锻造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坚信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都应担起每一代人的责任,艰难困苦,玉汝自成。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树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走出自己的道路;应该建立“学乐精神”,在坚持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自身文化修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总结提炼,以求内修于心,外践于行;在不断攫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礼心灵、升华思想。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入尘寰,与民悲欢,始信从中另有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紧密团结群众为伟大工程建设,伟大梦想实现努力奋斗。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
【篇九】
近日,再次拜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进一步深刻地了解了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在1969年1月—1975年10月插队期间逆境中成长的艰辛历程。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
一是攻坚克难,作知青的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放弃了有可能留京当工人的名额,执意要去延川县插队,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关关攻克下来,闹出“吃生肉”的笑话。即使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总书记仍旧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村生产,带领农民为改变生产生活面貌努力工作,坚定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
二是贴近群众,作村民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称自己“是个普通农民”,没有表明“知青”身份,而是自称“普通农民”,把自己完全融入农民之中,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习近平总书记敢说敢做敢担当,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自己踏踏实实,一心为民办实事,并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感恩陕北老乡的收留,感恩群众的培养,想着为梁家河做点事,为此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强烈的使命感,辩证的思维方式,遇事有定力,肯读书善学习,逐渐从一名普通知青成为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
三是志存高远,作革命事业的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但这七年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生最宝贵的的财富,也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在陕北插队的经历,习近平总书记懂得了中国的国情,了解了国家、人民、民族、世界,了解到当时人与自然的矛盾才是最大的矛盾,了解到怎样能够在那种环境中生存下来才是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人民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这绝非空谈,也绝非易事。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特殊的时代变迁和农村生活磨练,在劳动之余不懈努力学习。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一样,立志办大事,绝不搞形式主义。默默做事,不多言传,积极要求进步,刻苦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垫平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把每一个困难当成新的考验,当作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新机遇。面对困难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迎难而上,努力奋进,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这句话富含深刻的哲学思想,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显功与潜功既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又是事物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是自然法则演化成的社会发展规律,若将政绩拟物化,那就自然在看“花开花落”间感悟到“显功潜功”的真谛。
要做“冲天香阵透长安”的利民显功。花朵盛开,花香四溢时“势”达到顶端,内外部环境都已经成熟,量变发生质变。这时在工作中就要求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立马行动,大胆创新,绝不能抱残守缺、犹豫不决,多为老百姓做点能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比如畅通“只跑一次”的审批流程,又比如营造“蓝天白云”的人居环境。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写到,担任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短短两年内带领老百姓打地坝、办沼气、钻水井,真正解决了梁家河民生难题,做到了为民谋事尽心尽力,不舍尺寸之功,不捐毫末之益。
要做“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为民潜功。花瓣散落,花香不在时“势”在转化,将花瓣的养分给予泥土,为下次花朵盛开打下基础。在这时工作中,往往大局内外部环境还没有成熟,党员干部不可急于事功、满心惦记“立竿见影”的效果;
要沉着冷静地顾大局、看长远,积极稳妥地做调查研究,多做一些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习总书记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走遍了宁德所有乡镇,用步子量出了宁德实际经济发展水平,针对特殊局面他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的发展定位,拒绝一夜暴富的胡干乱干,发扬久久为功、苦干实干的精神,最终推动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旧貌换新颜。
要做“花开花落皆为情”的爱民政绩。无论是花朵盛开、花香四溢,还是花朵零落、成泥护花,都是花的一种生命规律,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状态,正如同潜功是显功的基础,显功是潜功的结果,显功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潜功的牢固支撑,这都是恒古不变的规律。在《摆脱贫困》中的一篇《干部的基本功》的文章写到:“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因此无论显功还是潜功,党员干部都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跳出个人小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保证各项事业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十一】
砥砺奋进谱华章,风正扬帆正当时。近期,中组部、新疆自治区党委先后召开了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加强改进选调生工作会议,对广大干部特别是选调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掀开了选调生工作的新篇章,激发了我们选调生成长进步、服务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我们应倍加珍惜发展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过硬的本领,更加优良的作风,履行新使命、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为新时代稳定发展改革各项事业贡献选调生力量。
信仰坚定是精神之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动力,有信念就能开辟美好未来。”选择了选调之路,就是选择了奉献基层、服务群众。基层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理想坚定才能政治上坚强,只有信念坚定才能行动上坚决,对理想失去信心、对信念出现动摇,精神世界就会坍塌,导致行动上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历练是理想信念的磨刀石,正是七年的基层艰苦生活坚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公仆的人生追求。焦裕禄的无私奉献、廖俊波的务实担当、黄大年的至诚报国、库尔班·吐鲁木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选调生必须补足精神之钙、夯实信念之基,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精神追求,在服务群众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领过硬是力量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经历时刻在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增强自身本领,提升九种能力,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争做真抓实干的“老实人”。实干对选调生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纽扣。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字当头,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只有把工作岗位作为践行宗旨的重要阵地,才把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实落细,才能把惠民利民的好事实事办实办好。
争做勇于担当的“责任人”。大事难事看担当,勇于担当日渐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面对维护稳定和脱贫攻坚两大任务,在外围呐喊助威,不如上前担当,选调生只有敢于负责才能挑起重担、增长才干,只有勇于担当才能砥砺品质、有所作为,才能在新时代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争做政策精通的“明白人”。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多项惠民利民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这些政策是我们推进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武器。这就要求我们选调生要不断提升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成为“政策通”“活字典”,做到“一口清”。
争做能谋善思的“有心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善思则善行,善谋则善为。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做好各项工作需要我们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一项一项制定措施,一件一件抓好落实;
同时,在学习、实践、总结中研究工作、探索经验,主动谋全局、谋大事、谋长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争做改革创新的“带头人”。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新举措、新办法,新时代对改革创新也提出了新要求,这需要我们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创新,在工作落实上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大胆探索、敢于突破,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推动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
争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选调生立足基层、直面群众,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十分迫切。只有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时刻牵挂群众的安危冷暖、忧患疾苦,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才能成为群众心中的好干部。
争做预知预判的“引路人”。基层工作时常出现各类问题和风险隐患,衍生不良效果或次生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在“未动先知”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熟悉掌握各类政策、会议、文件精神,增加知识储备,提升预知预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研究、举一反三,对苗头性、倾向性现象进行预见预知,防范于未然。
争做处变不惊的“清醒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基层工作,我们经常会碰到复杂问题和突发性事件,这时既要直面问题、敢于担当、沉着冷静,又要头脑清醒、务实稳妥、积极应对,认清问题的性质,找准问题的关键,保证事件得到有效解决,坚决防止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简单武断,导致小问题变成大事故。
争做自律自胜的“规矩人”。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来到基层工作,只有扑下身、沉下心,耐住寂寞、扛起责任,才能提升思想定力,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
只有在基层是大熔炉中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正确看待苦与乐、顺与逆、荣与辱、成与败,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选调生。
作风优良是立身之本
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作风优劣直接决定着群众的口碑与信任。因此,选调生需要内增素质、外树形象,时刻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
崇尚学思践悟。做好基层工作,需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提升党性修养;
同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系统性,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在文学经典中学做人,在党的理论中学思辨,在法律法规中学自律,在规划部署中学谋事,在实践锻炼中学方法,增见闻、长才学、强本领。
注重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调查研究是选调生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在施工现场看进度、在农户家中问实效、在田间地头听心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最真实情况,研究谋划工作、思考解决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选调生转变作风的具体实践,坚决摒弃“高高在上”的官气,承接“万家冷暖”的地气,永葆奋发向上的朝气,不怕一身土、带走两脚泥,自觉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通过田间地头助生产、院落炕头唠家常、嘘寒问暖解民忧等方式,融入基层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凝聚群众力量。
常态自查反省。面对各级党委的特殊关怀和成长期望,需要我们持续自我加压、自律自强,学习先进典型提高自己,对照反面案例警示自己,做到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惧;
定期反思反省,查问题、思不足、补短板、强弱项,以过硬的作风、攀登的勇气、蜕变的决心,立足岗位做贡献、奉献青春保稳定。
【十二】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广大党员坚持崇高理想、实践根本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守党的纪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云区第七小学党支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踏寻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主题教育。
唱红歌,重温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学校党支部在红色之旅活动中,组织全体党员唱红色歌曲《歌唱祖国》、《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首经典红歌唱出基层党组织的生命活力,爱国、爱党之情,唱响对党和祖国的美好祝愿,抒发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表达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不仅让党员体会到了团队力量,还感悟到了红歌精神。
读红书,共享传承红色文化的盛宴。党日活动中,党员分享了他们二个月来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红色经典著作的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言并以读书感悟指导自身工作,学以致用,强化了他们努力工作的责任意识,筑牢了他们担当作为的传统品质,激发了他们的凝聚力、战斗力。
观遗址,踏寻先辈足迹振奋精神。红色之旅活动中,参观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党员沿着昔日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行走在蜿蜒狭长的地道内,想象着焦庄户人民依靠智慧和勇气,为焦庄户人民不畏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而感动,切实体会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伟大,纷纷表示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珍惜今日良好的生活环境,奋发努力,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温誓词,牢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旁,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党员庄严地举起右拳,齐声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激发党员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记使命,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
第五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
敢担当强作为 携手奋进新时代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人力资源2班
XX)
随着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号角声愈发嘹亮,来自祖国各地的内招生、选调生、选派生、军转干部等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的播撒在新疆大地上。他们有的在村级阵地中挥洒汗水,有的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施展才华,有的在维稳第一线中砺练人生。正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他们都正在或者即将经历,稚嫩的种子总要经历风吹雨打,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强大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于扎根边疆的广大年轻干部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霖,明确了坚持的方向,树立了坚强的榜样。40多年前的一个有志有为、有胆有识、有情有义的热血青年,如何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如何坚持初心、持之以恒的服务群众,那一个在山腰上边放羊边看书的年轻人从那一刻起就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天山脚下既是实现抱负的“舞台”,也是锻炼人生的“教科书”。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从陕西梁家河到南疆基层,没有硝烟的“战斗”仍然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终将成为新疆脱贫攻坚、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等新时代新疆伟大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