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美学心得
美学的目的是寻求和发现美,美学和哲学的共同点在于能够启迪智慧,满足人类好奇
心一种对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探索的愿望。哲学的重点在方法而不是知识。美学是艺术的
哲学,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哲学和艺术的科学。
西方美学产生的基础:1对事物本质的追求2对心理活动的明晰划分3对个各艺术门
类的统一定义。中国古典美学:各门艺术未被统一论述过。心意志情有区别互相渗透。
西方古典美学:理性的开端(西方人特点 理性偏执)
毕达哥拉斯学派得出美学史上第一个奠基性命题‘客观美学’
毕达哥拉斯:美是数与数的和谐。
苏格拉底:美就是合适。(合乎目的)
柏拉图:美是理念
审美的途径是迷狂。三种,1高级理智的迷狂2宗教的迷狂3诗性的迷狂
灵感是思维过程所产生的突发顿悟式的联想。
美是客观的 毕达哥拉斯美是客观规律 苏格拉底美是客观目的 柏拉图美是客观理念
经验哲学培根+霍布斯 洛克系统化了理论事物属性分类,事物一性质形状大小运动数量
第二性质色彩声音气味滋味。
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他只存在于观觉着的心里。
美是有标准的,因为人心虽不同,但人性却是相同的。所以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
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事物的原因有两种:质料因:材料 形式比质料高一个层次 形势因 属性 绝对比形式更高 神
审美的研究:康德把审美叫做鉴赏判断 审美判断感官判断 逻辑判断 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
完全不同的康德主张批判,他的批判就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而具体到美学就是
追问审美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四个契机(鉴赏判断)1无利害而生愉快2非概念又具普遍性3无目的的和目的性4共通感
前提:审美判断联系主题
1审美与非审美的区别仅仅在于主体的态度。2审美表面判断是审美其实是在审人。3没必须由审美的主体感受来确定4审美判断值之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5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审美心理学 主观美学
一直觉说:意哲学美学家 克罗齐:审美即哲学,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审美作为直觉的特
点,独立 静观 直接 创造 直觉就是概念形成之前的思维阶段。
直觉活动+逻辑活动&认识活动=艺术与审美科学与哲学
功利活动+道德活动&实践活动=经济学 伦理学
移情说:代表人物罗伯特费舍尔 洛采 魏朗 伏尔盖特
美感愉快的情感有三种:一外物引起的 二神经引起的 三通过移情在外物那里感受到的篇二:环境美学
环境与美学之厦门
环境美学是环境科学与美学交叉的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和环境质量的审美价值。自然环境由于鲜明的色、光、线、音、质等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定的形式构造,特别是天然生态系统的勃勃生机,使人身心愉快、精神振奋,具有满足人的审美要求的客观意义。美学的目的是寻求和发现美,美学和哲学的共同点在于能够启迪智慧,满足人类好奇心一种对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探索的愿望。哲学的重点在方法而不是知识。美学是艺术的哲学,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哲学和艺术的科学。
厦门是个拥有环境又极有美丽于一体的新一线城市,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厦门的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厦门的主体——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
厦门市天风海涛,青山绿水,奇卉异木,鸟语花香,天地玄妙造化,构成了独特地貌,飞扬着沁人的色香神韵,素有“海上花园”称誉。自古以来,厦门本岛白鹭群栖,为优美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一份神秘、素洁的动感。有异国风情的鼓浪屿、树影婆娑的万石植物园、神秘幽雅的南普陀、神威镇海的胡里山炮台、柔涛拍岸的鳌园,还有风光旖旎的环岛路、纯情天然的天竺山森林公园,悠闲宜人的轮渡文化广场,以及鼓浪屿海底世界、台湾民俗文化村等许多巧夺天工、绮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厦门的山海风光已成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景点之一。
厦门万石植物园是一座围绕万石岩水库精心设计的植物园林。根据科研和游览需要,园内依次安排了松杉园、玫瑰园、棕榈园、荫棚、引种植物区、药用植物园、大型仙人掌园、百花厅、兰花圃等20多个专类园和种植区,栽培了30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其中有被人称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杏。有世 1 界三大观赏树--中国金钱松、日本金松、南洋杉,以及名贵的仙人掌等奇花异木,是一座秀丽多姿、四季飘香的游览园林。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东南端海岬突出部,靠近厦门大学,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炮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多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内开砌暗道,筑造护墙、弹药库、兵房、官厅、山顶了望厅等。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和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獒园坐落在集美东南隅,占地面积近九千平方米。原为集美东南海滨的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小庙,叫鳌头宫,又名千里宫,1950年由陈嘉庚先生历时十年建成。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的陵墓三个部分组成。
环岛路是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的主赛道,被誉为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路间的绿化是《鼓浪屿之波》的乐谱,路旁还有马拉松塑像,还有红色道路的部分,这一段道路只有行人通行哦。附近有椰风寨和胡里山炮台等景点。
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被称为“厦门后花园”的天竺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距厦门市区仅36公里,总规划面积37.05平方公里。景区以同处在150米等高线的东、西两大山门为主轴分成两个部分:150米等高线以上的山地为森林公园部分,面积26.51平方公里,景区内原有真寂寺和龙门寺遗址等人文景观,此外天然纯朴的天柱峰及气势磅礴的仙灵旗景区尚待开发;公园内有1500种植物,森林覆盖率达96.8%;天竺山景区将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育锻炼。
厦门海底世界占地17.5公顷,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这座花坛簇拥的海蓝色水晶宫建筑,第一期工程先后建成了海洋馆、企鹅和淡水鱼馆。其入口处在主体建筑外60米地方有一个设计独特、别具一格、张牙舞爪的章鱼雕,高6 2 米、跨径11.2米。它是厦门海底世界的标志性建筑。厦门海底世界设施新颖,有现代化的设备,而最突出的设施是海底隧道。海底隧道长80米,宽1.5米,进入海底隧道,站在电动代步道上,可以看到两侧的凹形大鱼池。厦门海底世界另一个独特的设施,那就是高7米直径2.5米的圆柱形鱼池,这个高度相当于近三层楼房,在台阶上可以看表层的鱼类活动,也可以看底层的鱼类活动,立体感就更明显了。大型圆柱鱼缸主要展示我国南海五彩缤纷的珊瑚礁鱼类。
厦门集环境与美学为一体,历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游玩。厦门的环境与建筑美和谐融为一体,相互衬托,充分体现了环境与美学的深刻内涵。当然,在我们感受这份美景的同时也要保护它,得以让它的美永远持续下去。3篇三:美学心得
美学心得(第一集)
罗国正
(2010年10月整理、修改)
很多朋友想了解我的美学思想,是产生这文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我读美学书时在书边写
下当时的思考和平时对美学问题的一些看法的记录,以及我和一些朋友关于美的谈话、我所
写的文章里关于美的问题的一些理解。现将其中一部分整理、摘录出来,并作了一些修改。
我在这里不作分类了,就按其自然发生的次序,将其逐一编出来。内容也不算少,涉及到方
方面面,如果每集用几千字在互联网上登出,也要连续登很多集。应该说,越后登出的越深
奥些,因为,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学习中深化,心得也在自然深化些。我相信,读者在这里
面一定能找到有益的东西。
1、美的本质在生命里或本能地、或自觉地走向自由的过程中,是由审美对象引起审美主体的感
觉内的快感;是生命向着自由方向发展中的感情愉快的现象。
2、生命的进化,生命内在结构的变化,储存在生命大脑里的信息变化,观念的变化,也使
生命的美的感觉、美的观念在变化,这里既有一代代的生命的渐变与突变,也有生命个体本
身从幼至老;从无知到有知,从健康到病老等变化。这过程的美的感觉,美的观念,可以用
二十七维时空美学来解释。
3、将艺术作为修炼自己的性情、感受为先,还是以表现出来与大家共享为先,或只取其中一种,或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人们可以据此来判断艺术家当时的状态。
4、用符号来解释美、解释人类的活动,使我感到这种解释太单薄、太浮面、不够质感,没有根,没有气场感和渗人肺腑的穿透力。美感
不单具有符号、信息的力量,还有物质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还有气场感。
5、有了信念和主心骨的人,他们在接收信息、知识时,会本能地和自觉地筛选信息、知识。
所以这些人讲话、写文章纯度高。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提炼,纯度更高。再往高走,则进
入哲学或美学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称为思维的思维。继续提炼,那纯度就更高了,便会
全面进入到哲人的语境。这是人提高思维境界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没有信念、没有脊梁的人,其思维常带有很多垃圾。
6、审美沟通及其要素,这里值得研究,概念和程序、本能和自觉等?!
7、人类要根据美的感受、美学原理来设计现有的生活,和设计实现更大自由后的美好生活。
8、生活中的美有显性和隐性,要善于用二十七维时空观来分析、研究。
9、跳跃过很多基础环节去谈美学,很容易使美学成了空中楼阁。
10、本能地感觉到美,是审美的基础。
11、何为“圆满的形态”?凡是事物都有开端和结尾。按杜威的说法,则都上
升为审美层面。
12、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常常要求审美主体和创作主体在瞬间里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时体能和心灵在刹那间的和谐配合、建构,使人有强度和深度的体验,其气场突然爆发扩大,会影响周围的人群和空间,其能量长久相留,并接通远景。这种现象需要用二十七维时空理念来解构。
13、文化断裂会引起审美的断裂。
14、气场分五行,影响着人体,影响着人的感觉。相生之气与相克之气对审美的影响非常之大。最先进的审美观念,有很多迷团。需要求助中医的实践和理念。这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之一。如果人的观念,因社会意识和集团意识强化,令自己的审美观念带有固执的定势,与自然的、自己人体的、周边的气场相冲,这样,生活和工作就很难美好、五行的色、五行的气在美学的意义,要有定性、定量的判断,要知道五行的平衡与和谐。
15、当然,打破平衡也有非对称的美,但应是可控的,而不是疯狂的。
16、形象对人的能量启动常比抽象的来得快如
练武的人,看到影视的武术形象时,内在的气场很易起动,即时提升自己的活力并想活动;书法家看到甚佳的书法真迹,就想临摹,并迅速获得审美对象的能量;练密宗气功的人听到咒语等;又如一般人见到美女、美男,即时提起了精神等。
17、五禽戏(操或气功)与原始舞蹈,与巫的跳神之类与五行气场有关。这里的审美与人的生命力、气场有联系。
18、一般的形象敏感与专业形象敏感,本能对形象敏感与经过学习训练后的形象敏感,要分清楚。
19、庸俗的、低级的、不分善恶的功利,与追求真、善、美,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的功利不同。美学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20、审美的基因!是可以从宇宙所有生命的角度去探讨生命内在的呐喊,探讨美在生命里的共同规律,起码是有情生命里的共同规律。
21、同一符号,不同的人去表现、朗读、书写,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其含意、气场、物理效果、心理内涵、生理反应都不同。所以用符号来表达,很容易使人感到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了。而事实上,人们面对的往往不是千篇一律的印刷品,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倾向的,有质感的现实。我曾经开玩笑地对朋友说:当你抱着你那美丽的情人在欣赏着她的美丽时,不会感到是抱着个符号,你的情人也绝不赞成说她是个符号。所以,符号只能说明了一方面的问题。
22、媒介的不断演变,推动着审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二十七维时空的故事。
23、符号与现实的对等,是抽象了的对等,象实物与影的对等,符号与虚假感是有联系的。
24、符码也具有二十七维性。
25、符号进入具体人的大脑,编成了有个性的符码,再将符码变成作品,这个过程,又打上自己身心的烙印,这里就有二十七维时空美学。
26、二十七维时空反映在美学上是对现实的超
越。例如:叙述的时间序列,必然的逻辑关系,指向未来的目标等等。
27、影像来源于真实,又超越了真实,是一种虚拟的形象真实。这种事实本身又建立了影像自身的真实。这里就有二十七维时空美学的原理。现实时空、影像时空、心理时空、在未来再现的时空等。
28、审美过程对有的审美者来讲,是可以满足知道迷底的欲望,随着对审美符号的不断接触,逐步知道审美对象的编码,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所以,一件好的艺术品放在家中,在潜移默化中,或在临摹中,日积月累地去解码,去享受这过程,这也是艺术的重要魅力之一。30、当人们从衣、食、住、行中彻底解放出来之时,则审美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反过来又以较美的标准来改善衣、食、住、行,并实现人生态度的超越,并追求心灵的美、精神上的享受。
(待续)
美学心得(第二集)
罗国正
(2010年10月整理、修改)
31、不懂得运用美的规律来建设、创造的人,是不及格的,更不能当领导者。
32、运用技术手段,形成和构建新事物,必须掌握二十七维时空的技术审美符码的能力,会让世界增加美好。这样,子孙后代可以享受到当代人的更多造福。如果完全没有这样的能力,很容易是留下一大堆垃圾给后人。当代人,可以从历史的重要文物中得到启示。
33、过分强调审美的作用,会增加产品的成本,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产品显得花巧,不切实际,而使人失去美感。
34、审美过分地强调符号,就会出现只有审美的真实幻觉,没有真实的真实。
35、水瓜壳画的创作,常具有瞬间性、超越性、一次性、偶然性、必然性、神秘性、顿悟性等集合。
36、现实中,并非不是悲剧,就是喜剧,而是有第三种剧,是美剧。美剧是没有荒谬,合情合理欢乐,没有人将美好的东西撕毁,而是很多人保护这美好的欢乐。或是在无喜无悲中,以平稳的状态来阐释着生命的意义,显示出艺术魅力,传播着美的理念,现实生活也告诉我们,人不是一定处在非喜则悲的两极状态,而是有人常处在平稳的正常状态。
37、阴阳二气,隐显二性,有虚有实,亦是亦非,患得患失,是平衡,是互补相生,还是斗争、失调,或此消彼长,这里就有二十七维时空审美的结构性思考,绘画时是下笔还是留白?用强劲还是使阴力?被垄断的舞台只有出现那种的角色,而不能垄断的网络会用相反的角色来补充。如此等等。
38、阴阳主要处于斗争状态,就是矛盾;阴阳主要处于相生状态,就是和谐。常态是既有斗争又有相生的立体运动之中。要正确分析阴阳在具体事物中的表现,较理想的方法就是用二十七维时空观。有时阴在台上,阳在台下;有时阳在台上,阴在台下。常见是台上台下互有阴阳。太极图,一阴一阳为之道,是大智慧。有的美是阴,有的美是阳;有的丑是阴,有的丑的阳。所以,美感、审美、设计、创作的理念,可从以上的论述中使之条理清晰。
39、他们脑袋里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青年时的,那时记忆力特别好。现在他们老了,记忆力又特别差,时代又飞速变化,他们在观念上又抗拒新信息,这样就非常明显地分出不同时代的人的观念。但人的本性,是基本不变的。其实,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人,大脑结构差不多,但大脑里的信息、符号却差别很大。世界上信息最稳定地反映在一代代人的脑袋里,是西藏、青海修炼密宗的人。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值得感悟的问题。轮回的感觉,同这个问题有非常大的关系。
40、好的美学教人从表象知识开始,逐步进入甚深密的境界、修成正果,则是真人。
41、审美有一种自动调节功能。审美热情、审美疲劳等,都是反映出审美的调节功能。审美自动调节功能,既反映在人的生理上,也反映在心理上;既反映在个人身上,也反映在社会上。例如,被垄断的舞台反复出现那单一的角色,不能垄断的地方,就以多种形式来出现其他类型的角色,以实现人的审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42、审美的单一性和多样性,是互补的。虽然文化艺术从总体上是丰富多彩为好,但人类的文化生活,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内容、特定的项目上,从习惯、信念、生理和心理等上,都要求审美的固定、稳定、单
一、纯洁。例如:升国旗的仪式,是不能天天创新的;每天练那套一百零八式的太极拳,选的地点、方向、每个动作、意念,都要求相对非常稳定的。所以,创新与保守,都要恰当,才有美感,两者都有其妙用,不可偏废。
43、“活着,象畜生一样活着”的人,一旦画起水瓜壳画,立即找回了人的尊严的感觉。
44、如果说20世纪出现的现代艺术存在着以反传统、反艺术、反审美等悖逆关系来确立自己的话,那么,水瓜壳画则是在既肯定传统艺术,又肯定现代艺术中,找到与它们的对应面,而确立了自己。因为它们都是惭悟的艺术,而自己是顿悟的艺术。从而在艺术领域、以至向整个社会提供了新的语境元素。
45、画水瓜壳画可以将潜藏在人的基因里那千百万年对美的梦唤醒!
46、人对极品家居的想象,可以综合地唤醒审美的潜能。而这种想象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在修改、在变化。
47、全球商品化,带出审美全球化的热潮。审美象喜玛拉雅山顶的雪峰,纯洁又崇高的冰块,融化后进入人的血液,流入五脏六腑,渗透到眼、耳、鼻、舌、指甲、毛孔,渗透到生活的一切之中,并在人的心灵扎根。
48、全球泛审美化,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人本身就有审美的潜能,一旦激化,就可以从客体中找到审美元素;二是审美要求强烈并普遍化后,就要求美学家、艺术家、商品生产者等,从观念到技能、从设计到创造要进入更高的水平。形成审美的相关系列,要在高层次上运动。
49、真情、隐情、无情,以及在感情的出租、转让上,要正确判断,或艺术表达。这都是考察进入了二十七维时空的审美功力。50、水瓜壳画,甚至顿悟艺术的诞生,将成为组建新时代语境的元素,要全面理解新时代,就不能离开这种艺术的语境。
51、分析语境、认识审美语境,比较好还是用二十七维时空观。
52、个人语境、家庭语境、地方语境、集团语境、民族语境、国家语境、洲际语境、全球语境,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语境,最终要用人性化的语境来联系、统一。
53、顿悟艺术既打破传统的审美惯例的同时,又将丰富和发展审美惯例。
54、古代语境走向现代语境,语境开放必然导致语境交融。这都显示出具有二十七维时空美学的特点,都证明了语境具有显性和隐性,语境的返回能力和语境的超前能力,是伟大的艺术家在作品中常有的表现。
55、水瓜壳画既有语境交融的表象,又有令人回到当时语境的体验。
56、审美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有新的显性内容,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隐性内容。这也使审美鉴赏在不同年代对特定文化、文物的内容和形质的价值具体化。
57、有时商家对艺术品的认知比艺术家和鉴赏家还多,因为一件艺术品放在商店,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卖掉,而又有很多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买家来看,并作出评价,能卖贵重艺术品的商家本身也有鉴赏能力,进货前还请专家鉴定,可以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所以,其认知会比较全面、深入。
58、只有优秀的、非常有创意的作品才更容易对人的既定思维结构产生冲击,使人的思想作出调整。而一般的作品往往对人的思想的突变作用或加固人们原来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大。
59、美的感觉是生命在追求生存、生活中在基因里进化中逐步形成,从感觉、从形象等等中逐步确定有利的、愉快的为美。从一开始就与利益有关,并逐步发展成概念,再因利益而形成理论。60、对大自然产生美感,是人的对应自我存在感和一代代人千百万年积累的感觉已形成基因适应的一种反映,是在大自然与自己的参照中,感到的一种实在。同时是大自然的气场、气息、符号与自己的气场、气息、符号的契合。本来就是一体,而又感到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的美感。
(待续)
美学心得(第三集)
罗国正
(2010年10月整理、修改)61、排遣掉个人的功利和偏见,而进行审美,其实质是进入了“类本质的功利”。是脱俗的、稀有的,既精微又伟大的、并非常清纯的、愉快的最高精神境界的一种“大功利”。哲学家、美学家并将这种一般人难感受到、理解到的审美写出来,并想成为流芳万世的理论,这本身就太功利了!难逃我的法眼。不管动机如何?但从人类根本利益来讲,这亦值得赞赏和歌颂的。62、自由就是人的最基本、最大的利益。63、我们的艺术品在哪里,人们的注意力就在哪里!我们的文章在哪里,就有美好的心跟到哪里!64、如果不能本能地或自觉地、甚至不善于地对生存、利益、自由等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反应和追求,这样的生命个体、物种就会在现实中被不断地减弱,甚至消亡。相反的就会不断地壮大,生存得越来越美好。生命的审美能力是在为生存、利益、自由的追求中发展。生命甚至发展到不用太多的分析,单凭感觉、只是对美的本能反应,就知道那里是自己可找到生存、利益、自由的地方,就往那里走,这就是所谓的“灵性”。这是审美的力量、审美的本质。因为没有这种反应,这种“精神的生存”,早已灭绝了,只能剩下存有这种“灵性”的生命。65、艺术不能等同于美。后现代艺术所表现的晕眩、破碎、丑恶,当人们能感受到这些时,心里显得不舒畅,证明人的良心未泯,对美好的追求还存在。从而促使人们珍惜其对应面是篇四:《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对象、美的内容和形式?原本我以为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看的东西就是一种美,但是在《美学散步》中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美。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研究中,以散步作为形式,以吸纳中西、古今美学精华为宗旨,是他的美学思想呈现独特的散步风格。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统完整的理论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华先生的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以及语气的和蔼亲切;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抽象难懂的理论,但能在他深入浅出的探讨中获得新的体悟;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排山倒海般的引证,但能从他信手拈来的例子中明白它真正的内涵。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为宗白华先生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细腻的感觉。丰富的学识使他的文章饱满、圆润和谐而又充满张力,敏锐细腻的感觉使他的论述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然而在这么美的一本美学经典之作中,宗白华先生正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重要的观点: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
那何为“美学散步”?如果说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研究是美学散步的话,他的散步就应该是在广泛的研究对象之间,在中西美学之间的研究方法。在宗先生看来,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我们从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中看到了“散步”逻辑性的特点: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散步”是梳理美学、艺术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散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本书中看到“散步”的无拘无束的特点:以唯美的眼光看世界,追求艺术化人生,体现出风神潇朗的人格品质。
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是实现其美学理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其凸显中国文化个性学术理想的方式,他传承中国古典美学精髓,注重哲学在美学思想中的根本价值,美学研究是建立在哲学等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因此,他美学研究中的“散步”表现出明显的文化风格。
《美学散步》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叫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叫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的文章都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本书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欣赏,书名叫做《美学散步》,就
是带领我们在艺术的园林里散步,看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艺术世界。艺术的欣赏就是岁美的事物的发现与感悟。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正像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书中所选文章是宗白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对美学问题的探索,虽然章与章之间有所联系,但每篇都可以独立成章。但那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就毫无章法可言,相反的是,这本书犹如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宗白华先生紧紧抓住诗、书、画、舞、乐、建筑等相关艺术门类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中探讨美学的基本规律,介绍着自己的透彻之悟与艺术之思。在这本书中,始终有几个词如“实虚”“空灵”“意境”等贯穿其中。由此可说明,宗白华先生尤其重视对空间意识的论述。我认为以上这些词极其类似,虽然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但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里却貌似都指向相同的事物,而那相同的事物在我看来应该是他反复提到的美学思想。
那么美究竟在哪里呢?世界上美的东西实在太多,诗歌、雕刻、绘画、书法、音乐等,这一切都好像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发现它们就必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并也要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就好像书上所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又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还有一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艺术境界”。在对艺术的阐发中,宗白华先生特别注重对艺术涵蕴的人生情怀的体验和揭示。这是在对艺术富有同情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基础上,宗先生创造性地建构着著名的“艺境”,一方面强调艺境要超脱空灵,另一方面又强调艺境要充实深情,之处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3 得屈原的缠绵悱恻”的深情,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的灵气。一往情深才能深入万物的核心,是的艺术具有丰厚的生命内质;超旷空灵才能使艺术获得如镜中花、水中月般的生命灵气。在这部书里,宗白华先生用他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金人的心灵,待到我们“散步”归来,会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如果我们渴望艺术的美的熏陶,只要进入白宗华的《美学散步》就一定能够让自己置身于美的殿堂。篇五:旅游美学学习心得
旅游美学学习感想
班级:12旅本1班 姓名:赖嫦熙 学号:124150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投入了旅游的大潮中。很显然,旅游业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兴产业。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旅游认识旅游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在那如何认识旅游呢?在这学期我接触了旅游美学这门课程,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形式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同时比照西方国家的审美文化,可以让内容变得更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梁金兰老师讲解时,运用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情况引出主题,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会加入一些视频片段辅助理解。上课时与我们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多。我认为这样的方法很好,可以学到知识也不会感到太枯燥。
通过这学期的旅游美学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其实旅游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的审美。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无论我们参观的一条河还是一座房子,它都是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我们作为一个审美主体,只有真正了解旅游审美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领略旅游景观的美。比如说我们去参观苏州园林,如果你不懂它的园林构造以及布局思想,那么在你的眼中它就跟一般的园林无异,不过就是有很多的石头,还有很多的树以及水池、走廊等等。但是如果你有去了解它,了解过它的历史,那么你如果回头再来欣赏的话,那么完全就是一种不同的审美感受了。通过对旅游美学课程的学习,我已基本了解旅游美学的各类知识,这为我以后能更好的参与旅游,发现旅游景观之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谈谈我旅游美学的学习心得。在旅游美学中,涵盖了大约十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旅游审美心理与观赏原理、旅游服务者的审美需求以及旅游景区的审美设计;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和雕塑景观的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饮食文化的审美鉴赏。我认为在里面的各方面知识中,旅游审美心理这块内容是最重要的。旅游审美心理是指
旅游者在现实而具体的观光游览活动中伴随着的复杂微妙但愉悦自由的心理活动。与其他形式的审美活动一样,旅游审美活动也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学习完这章的知识。我们不仅可以使自己了解并且掌握旅游审美的过程,还能在和客人讲解时,揣摩客人的心理,令自己的讲解体现更多的美感,让游客感兴趣。在带领游客游玩观赏时,最好宜动宜静,根据景观的特征和个体的需要灵活运用。假如我们带的是青年团,全队的节奏可以适当加快,停留观赏的时间可以相对缩小;如果是老年团的话,讲解要详细,景点最好精少。总而言之,在旅游活动中,要针对不同的审美对象,选择合理的审美方法,也可以提升在工作中的引导能力。
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集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群体。因此,学习旅游美学和充分了解旅游美不仅仅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和阅历,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美学我们才能收获真正的旅游美,体验真正的旅游美感。
作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学好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学会活学活用,从学到的知识中,领悟到真谛,为自己将来的从业打下基础,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在旅游美学课程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懂得了很多审美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把旅游美学中的各种审美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景点开发和导游词的创作中,让游客真正能观赏到美。
第二篇:环境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美学的目的是寻求和发现美,美学和哲学的共同点在于能够启迪智慧,满足人类好奇
心一种对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探索的愿望。哲学的重点在方法而不是知识。美学是艺术的哲学,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哲学和艺术的科学。
西方美学产生的基础:1对事物本质的追求2对心理活动的明晰划分3对个各艺术门
类的统一定义。中国古典美学:各门艺术未被统一论述过。心意志情有区别互相渗透。
西方古典美学:理性的开端(西方人特点 理性偏执)
毕达哥拉斯学派得出美学史上第一个奠基性命题‘客观美学’
毕达哥拉斯:美是数与数的和谐。
苏格拉底:美就是合适。(合乎目的)
柏拉图:美是理念
审美的途径是迷狂。三种,1高级理智的迷狂2宗教的迷狂3诗性的迷狂
灵感是思维过程所产生的突发顿悟式的联想。
美是客观的 毕达哥拉斯美是客观规律 苏格拉底美是客观目的 柏拉图美是客观理念
经验哲学培根+霍布斯 洛克系统化了理论事物属性分类,事物一性质形状大小运动数量
第二性质色彩声音气味滋味。
博克-美就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者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
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他只存在于观觉着的心里。
美是有标准的,因为人心虽不同,但人性却是相同的。所以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
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事物的原因有两种:质料因:材料 形式比质料高一个层次 形势因 属性 绝对比形式更高 神
审美的研究:康德把审美叫做鉴赏判断 审美判断感官判断 逻辑判断 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
完全不同的康德主张批判,他的批判就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而具体到美学就是
追问审美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四个契机(鉴赏判断)1无利害而生愉快2非概念又具普遍性3无目的的和目的性4共通感
前提:审美判断联系主题
1审美与非审美的区别仅仅在于主体的态度。2审美表面判断是审美其实是在审人。
3没必须由审美的主体感受来确定4审美判断值之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
5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审美心理学 主观美学
一直觉说:意哲学美学家 克罗齐:审美即哲学,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审美作为直觉的特
点,独立 静观 直接 创造 直觉就是概念形成之前的思维阶段。
直觉活动+逻辑活动&认识活动=艺术与审美科学与哲学
功利活动+道德活动&实践活动=经济学 伦理学
移情说:代表人物罗伯特费舍尔 洛采 魏朗 伏尔盖特
美感愉快的情感有三种:一外物引起的 二神经引起的 三通过移情在外物那里感受到的
第三篇:美学课程心得
美学课程心得体会
美学与文学概论一样,理论性很强,全是概念,一开始的几节课就像正儿八经的哲学讲座一样,有些深奥,老师列出的书单我一本也没看,所以前几周听课是比较吃力的,但是自己渐渐接受理论分析后,课程也就容易些了。课程内容也比较多,稍一分神就跟不上讲课的进度,因而课堂也不敢开小差。不过我觉得老师不使用课件是对的,有些课程因为有课件,我总是认为不听课没关系课后看课件就可以,然而美学内容就是大段大段的说理性分析,理解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上课时老师会举例,再用课本理论分析,这样总比课后冥思苦想好些。这学期学习美学课所持的心态不是考试而学习,而是一种模仿。平时看一些文学作品鉴赏,总觉得作者的分析处处都是美学或文概理论依据,而有些依据也能用以分析与其想通的作品,胜于自己浅薄的分析鉴赏,课本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审美活动、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审美和审美教育。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美学的历史、性质、规律及其基本问题,这些都是为整个学期的课程打基础,认识到美学“是什么”的话,再学习就容易多了。
以前自己一直把美学的指示对象是雕塑、绘画这些艺术品,视野很狭窄,也很零碎,自己没有了解过中国美学的起源,但是潜意识里一直把美学的起源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因这时的艺术发生了从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学习美学之后才意识到这是把美学从哲学中孤立了。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随着对象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它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本把《易经》里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还把入到俩昂家思想的相互关系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这就把美学与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起来。美学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辅助性工具,也是心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认为美学就是“关于美的学问”,自然而然地把美学的对象当作是关于文化艺术中的美的部分,那些较容易为人民所接受的东西。丑和荒诞都是现代美学里重要的审美形态,但是又与自然形态、道德形态里的丑、荒诞有着区别。我也是趋“美”避“丑”的人,喜欢那些在颜色、线条上令人赏心悦目的事物。但丑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那些外形不讨喜的事物,应当把它当作对美好事物的否定,一种表里不一的矛盾状态。美丑不是绝对的,两者就像一对矛盾共同处于事物之中,每一件事物在包含着美的同时也包含着丑。小时候我总看金庸,也认为堂吉诃德是个大英雄,单枪匹马闯天下,符合自己对侠客生活的向往;长大后渐渐嘲笑起他的滑稽来,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假如用美学分析,许是因为他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中世纪的生活已经成为过去;而堂吉诃德无法在现实生活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产生虚无感、无助感,于是把希望寄托在骑士生活中,但是这个又是不合时宜的,于是总是那么荒诞不经。
慢慢地,我发现似乎美学与文学有很多共通之处,亦或者说,美学就是这些文学的理论性概括、反映。美学课本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的后三节都列举了大量唐诗的例子;此时文学史老师的讲课内容也恰好是唐诗;两者相互联系;似乎唐诗的美妙不是那么懵懵懂懂无处可言了,不仅是可以感悟,还可以通过这些审美形态分析唐诗的形式美、意境美、节奏美。在文学史课程的期中小论文里,我也引用美学课本“气韵”、“意境”、“神妙”这些内容作为理论依据分析唐诗“妙处玲珑透彻、言有尽意无穷”的原因;同时美学课也不是那么干涩难懂了,每次老师为某个理论举例时,自己也会在思索可证明理论或可用理论分析的例子。
就性质而言,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应当解释、阐明审美现象、美的规律,帮助人们了解美的特征。学习美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创作、鉴赏、分析能力应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这门课程正是为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自己懂得鉴赏美,懂得用理论分析艺术的美,才能有传授给学生审美意识的条件。学习美学不仅仅是为了明白某个事物为什么是美的,更应该是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什么是美。当大家认识到什么才是美,美的条件什么,就不会轻易地把浅层的、感官上的满足作为美,就会去寻找美的事物;每天按照自己所追求的尺度规划生活,让每一天都有乐趣,这也挺好的。
第四篇:环境美学的整体效应[模版]
环境美学的整体效应是由社会文明和生态平衡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发展成熟的。环境构成与审美要素结合,把人的主体性放在周围环境的之中。首先从审美要素来分析,环境中的人工色彩、气味、视觉的构成和形象的变化,能够人为地减少或增加环境的美感。
它涉及到大气、水、噪声、生物(生态的)、文化的和社会经济的诸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环境的整体效应。其次环境构成中的审美要素,其本身还需说明的是对美的认识,是基于一种美学原则,美学标准的审美认同。这在同一环境构成的条件下,不同文化内涵影响下的人,便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要求于它。当前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普遍追寻的是平实自然的精神创造了生活的内涵,倡导人们做出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表述,其中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发展更是成为了新的美学意义。
当前城市中的居民们纷纷在节假口到公园或者近邻的乡间去度假体闲,既是为了满足景致上的审美的需要,又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审美情感上的需要,同人类本身来自于动物界、依赖于大自然不无深层的联系。
当前人们对环境美学的重视 环境美学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渴望获得精神家园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余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环境哲学家就强调“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天即是自然环境,具备了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内涵。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之美,有机之美,投入自然爱护自然。
当代人们更应该咯守发展既要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又要以不破坏后代子孙的自然资源为前提,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很多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如:规定人类生活的建筑空间必须有相适应的绿化设施;每天发布城市环境污染的警报;对一些破坏环境生态的企业进行制止和改造的工作;建设自然保护区等这些都为 关于生态园的定义
早在1982年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曲仲湘先生提出“生态农场”的概念。现在在国内对此比较统一的意见为:“是一种文化与生态的协同关系。需要根据各自的自然、经济、文化特点,把环境问题融入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综合考虑,充分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生态因素之间的祸合关系。这种祸合关系建立的途径是建立经济和生态和谐的产业系统。
另外在国外还有类似的对工业生态园的定义“为一个工商业组成的群体,充分共享资源(材料、信息、能源资源、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等),在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为满足工商业和社区的需求,提高人力资源水平。”这是最早由美国人在分析丹麦工业小城卡伦伯格工业共生系统时候,模拟自然生态链循环依存的关系,提出的新理念。
第五篇:研究环境美学的目的
研究环境美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心情俞决、精力旺盛,最终能够健康长寿环境美学的研究范围 环境美学研究“城市的规划设计,公用的设施的建设,城市绿化、各种建筑(剧场、车站、礼堂、住房)的特点、布置、布局、式样等怎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城市、乡村怎样的总体设计才能使每一局部即有独特多样的美,相互间和谐统一;怎样才能避免现代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污染,保持不同名胜区的特点;景观变化和空间组合如何符合美的规律。
环境美学要求物质条件既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条件,有需要一定的审美需求。现主要针对的环境为自然环境、室外环境和室内的环境。自然环境一般为风景旅游区以及周围的建筑等,室外环境主要包括周边的绿化、街道设施、园林化程度和多样化的建筑等;室内的环境主要针对室内的装演设施、颜色、房间格局布置等等。总之作为一门新型学科的环境美学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环境美学的主要观点
18世纪以来美学界一直流行着康德的经典审美机制即分离模式不涉及对象的任何功利、概念、目的,只涉及对象的纯粹形式,更具体的说,就是对象的纯粹形式所引起的想象力和知解力之间的和谐合作。而环境美学家柏林特(Arnold Berleant)为了应付环境向美学的挑战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介入模式,以区别现代美学所倡导的分离模式。
环境美学家卡尔松(Allen Carlson)与柏林特的主张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即对自然的哈审美模式或简洁为环境模式。卡尔松的主张但卡尔松的论证显然要具体和细致的多。卡尔松反对当代环境美学中流行的形式主义主张,即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形状和颜色等外在形式,他认为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表现形式。
我国美学家陈望衡教授则认为要理解环境美学,首先要区分环境的定义他认为:“环境应分两个方面来讲,从人与环境的相对来讲,环境的确是“人周围的世界”;但从环境与人的相关来讲,环境与人是无法分开的,没有离开人的环境,对此,陈教授着重将环境与自然做了区分,指出“自然可以先于人,但环境只能在人产生后才产生”。
讲清楚了什么是环境之后,才开始说明什么是环境美。环境美首先具有绝对的真实性与生活性,真实性与艺术美相对,生活性与自然美相对。其次,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它是人的生存之所、生存之托、发展之托。就家园性,陈教授用“恋地情结”一词来解说。人类对环境的依恋感即家园感,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爱。”环境美学稍晚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侧重环境是人的乐居之所,在环境与人的关系中更看重环境是人类的家园。还提出了“诗意地栖居”,认为这是一种人与环境感情性的亲和关系,是审美生存与合作。
真正懂得了这些,那么环境保护的归途也就在眼前:把保护提高到美化,把美化作为保护,把工程变为景观。另外陈教授还提出了“宗教情怀”一一种人天生具有的内心深处的一种神圣的东西,一种对生命的同情、怜悯以及敬畏。“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而诗意栖居的环境则是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因此总结下来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回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是美的,包括环境美的审美特性,审美感受和对人的心灵的净化意义等。二是回答人与环境以怎样的方式相处才是美的、和谐的。三是用环境美学思想来指导城乡建设和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