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腕带佩戴率的效果分析

时间:2019-05-12 08:3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腕带佩戴率的效果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腕带佩戴率的效果分析》。

第一篇: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腕带佩戴率的效果分析

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腕带佩戴率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对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对腕带佩戴率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38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9例,观察组应用品管十大手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对照组未开展相关活动,对两组患者腕带佩戴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腕带佩戴率为98.75%,对照组为74.6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825,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开展相关活动,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活动,具体方法如下。

(1)成立品管圈小组。品管圈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包含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各1名,2名护士及3名护师;由2名圈员推选主管护师作为圈长,确定圈名,对各位圈员提出的主题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项目评价与评分,确定本次活动主题为“提高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2)活动计划制定。结合主题,从拟定计划、分析要因、把握现状、解析问题、设定目标、实施评价、拟定对策、确认效果等方面,对圈员在活动开展期间各自所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确定。(3)分析要因及把握现状。对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腕带佩戴率按照自制腕带佩戴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对照组未开展相关活动,运用柏拉图、鱼骨图及查检表等品管工具,对腕带佩戴率低的原因进行查找[2]。结果如下:①医护人员对腕带信息未核实,核对意识不强;②患者认知不足,不清楚腕带的重要性;③腕带书写字迹不统一,信息字体模糊,辨认难度大;④腕带材料导致过敏体质患者皮肤出现瘙痒、发红等反应;⑤精神科工作繁忙,部分护士没有养成核对腕带的习惯;⑥护士对患者过于熟悉,认为不必要核对腕带;⑦腕带被病友扯断。利用二八定律,圈员分析影响腕带率低的重要原因[3],包含医护人员核对意识不强、患者对腕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及腕带材质问题等。(4)目标设定。通过目标值公式[4],最终将本次研究的目标值设定为90.28%。(5)拟定对策?c实施。依据可行性、效益性及经济性等因素进行评价,对实施方案进行选择,并对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讨论与制定。①强化佩戴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核对腕带的意识。对腕带佩戴制度进行制定,护士对腕带信息书写要规范,对字迹不清、破损的腕带要及时更换,对佩戴流程要规范,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信息进行采集与核对后,在腕带上正确填写,并告知患者腕带的重要性,为患者进行佩戴。患者住院期间,要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与患者多沟通,使其佩戴腕带的依从性得到提高[5]。依据自制腕带查检表,每天定时对所有患者腕带佩戴情况进行检查与记录。②提高患者对腕带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加强健康宣教,对部分患者腕带脱落的原因进行调查,针对性的给予宣教,让患者知道腕带在其身份确认、安全治疗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在输液、抽血等治疗过程中,护士要对腕带进行核对,并加强宣教,让患者指导腕带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佩戴腕带的意识;最后,针对腕带佩戴的目的、重要性及意义,可利用每月公休座谈会向所有患者进行宣教,强化患者腕带佩戴意识。③腕带材质合理选择。腕带材料通常为医用PVC材料,具有防水、柔软的特性,但部分患者对此类材料过敏,因此可选择佩戴纸质腕带[6]。腕带佩戴不宜过紧,以可放下1~2指为佳,手腕较细者可适当收紧腕带。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为了提高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开展品管圈活动也是必要的。从本组研究来看,腕带佩戴依从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腕带佩戴的作用不了解、不清楚,所以,需要在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及对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期间的护士向患者反复讲解腕带佩戴的重要性及佩戴的目的,不断强化患者腕带佩戴的意识[9]。此外,医护人员在实施护理、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对腕带信息核对不严格也是腕带佩戴率低的一个原因,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腕带佩戴率,对医护人员腕带核对意识加强培训,落实核对制度至关重要。

品管圈活动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使护士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凝聚力等都得到提高,促使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10]。在此次品管圈活动中,依据PDCA循环模式,圈员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程序,对腕带佩戴率低的问题进行查找,分析原因,通过设定目标与制定对策,最后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提高了腕带佩戴率[11]。期间,圈员之间沟通交流增加,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团队凝聚力加强,在发挥?F队力量的基础上,使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确保了患者的安全[12]。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提升,护理工作开展更加人性化。在品管圈活动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方法更加科学,并且能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可及时了解,对患者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给予解决,及时疏导患者心理,使护患关系得到大幅改进,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对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使患者腕带佩戴率得到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圈员医护工作能力,提高了医护团队工作效率,改善了服务质量。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形成了腕带佩戴制度、流程,佩戴标准得到规范,可作为其他科室借鉴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娟,何卫娥,张平.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神经外科病区护士查对手腕带执行率中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7):171-173.[2]苑海英,马翠芳.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的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6):223-225.[3]王萌,王海娟.品质管理圈在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27):1632.[4]张冬英,郭婷.品管圈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手腕带佩戴率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8):32-34.[5]欧艳,钟晓凤,代申婷.“品管圈”在提高基层医院儿科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6):200.[6]吴炳菊,毛孝容,蒲华蓉,等.应用品管圈提高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率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6):139-141.[7]杨显会.品管圈在提高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中的作用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0):167-168.[8]高樱,罗顺清,李晓君,等.运用品管圈降低儿童病房腕带佩戴缺陷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6):709-712.[9]涂姝婷,谢莉玲.品质管理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5,44(10):1403-1405.[10]沈念红,钱一平,胡筱峰,等.品管圈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2):126-128.[11]尹建红,张绍果,苏琳.品管圈在提高病人腕带佩戴依从性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21):2672-2673.[12]江淀淀,王自秀,刘剑梅,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的应用[J].蛇志,2013,25(2):124-126.(收稿日期:2017-11-17)

第二篇: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成都成华珍君仁济医院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1)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2)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3)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4)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腕带取下。(5)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6)如“腕带”不慎丢失,责任护士应重新核对、填写信息并及时佩戴。

(7)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信息。

(8)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二)“腕带”身份识别规定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房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标本采样、给药、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门诊、病房、之间转运交接病人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外,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并登记。

2017年12月12日

第三篇:运用PDCA循环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的应用效果观察

运用PDCA循环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对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的应用效果,为新生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 成立CQI小组,对新生儿腕带佩戴情况进行现状调查,运用PDCA循环理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可行性对策并实施。结果 通过PDCA循环,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由改善前的75.60%提高至改善后的99.30%。结论 运用PDCA循环能有效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显著提高新生儿安全管理,有效减少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导致的护理差错,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方法。

关键词:PDCA循环;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0-0168-02

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信息的身份标识带,被称为患者第二身份证[1]。新生儿佩戴腕带作为其出生后第一时间身份的标记,是产妇和家属辨认孩子的重要凭证,是医护人员治疗护理时的查对依据,是杜绝抱错婴儿严重事故的重要手段[2]。新生儿出生后会经过不同场所的转运,由不同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对护理的配合紧密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16年7月~12月,运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W.E.Deming博士建立的PDCA循环作为管理办法[3],以新生儿为调查研究对象,从根本上改善护理人员正确佩戴新生儿腕带,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执行情况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7月~12月我科所有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实施前、后的时间段分别为2016年7月、2016年12月。

1.2 方法

设定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为数据收集指标,根据我科自制的《新生儿腕带佩戴督查表》,对每位护理人员给新生儿腕带佩戴情况进行飞行检查并记录,作出相应表格对PDCA循环实施前、后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χ2检验,P<0.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1.3 PDCA循环应用

1.3.1 计划阶段(Plan)①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腕带佩戴持“无所谓”态度,认为护理工作比较繁忙,自己可以把新生儿信息记得很清楚,也没有出现过床头卡核对错误,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缺乏对腕带进行严格的核对,致使新生儿失去了佩戴腕带的实际意义。根据我科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我科2016年上半年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为75.60%,比上级标杆医院低24.40%。②针对此问题我科立即成立CQI小组,组员通过头脑风暴法,从人员、制度、培训、监管四个维度出发,绘制出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低的鱼骨图,结合因果关联分析图、冰山图进行要因分析,得出主要原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培训不到位、未定期质控。③通过头脑风暴,结合相关文献查阅,利用方案筛选计算表(评分方法:1~10分,10分=最大利益、最低成本、最可行,总分=利益×成本×可行性)得出最佳改进方案。④绘制甘特图(活动计划拟定表),对计划执行进度进行监控。

1.3.2 实施阶段(Do)①针对培训不到位,我们通过晨间学术、集中业务学习和现场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要求助产士双人核对经阴分娩新生儿性别及产妇腕带信息,助产士与手术室巡回护士双人核对剖宫产新生儿性别及产妇腕带信息,以上两种情况与产妇进行核对无误后,双方现场填写手腕带及胸牌信息,严格参照标准规范佩戴;②针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要求助产士、病房责任护士及新生儿监护人三方床边交接新生儿及腕带标示信息,现场检查腕带松紧度;每班次新生儿交接、治疗及护理操作均有责任护士及新生儿监护人双方现场确认新生儿性别及腕带标示信息,保持腕带松紧适宜,同时向监护人讲解腕带管理意义及注意事项;③针对未定期质控,责任护士加强对腕带佩戴的监管,评估分管新生儿住院期间腕带佩戴情况,记录未正确佩戴情况,每一个治疗环节均要人工核对腕带及胸牌信息,以确保患儿身份的识别,成为患儿的又一道安全屏障;交接班过程中,将腕带部位皮肤完整性、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松紧度是否舒适纳入交接班内容;每月分析助产士、责任护士在佩戴、交接、宣教过程中效果及存在问题,针对不同环节出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护士长积极跟进整改效果。

1.3.3 检查阶段(Check)对比实施循环前后数据,确认指标是否达标。

1.3.4 处理阶段(Action)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标化有效的工作模式,对此循环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继续解决[4]。结果

2.1 PDCA循环实施前后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比较

通过督查数据统计显示,对比循环实施前后,我科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由227例(75.60%)提高至298例(99.30%),实施前后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预期目标。

2.2 规范化和常规化

经过对策拟定、实施、效果确认后,完善了《新生儿腕带佩戴督查表》,并将助产士和责任护士在佩戴、交接、宣教过程中存在问题每月纳入绩效考核。

3讨论

新生儿是医院护理管理中的特殊群体,刚出生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具有相貌相似特点,缺乏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只能被动接受护理人员的人工识别,若不能有效地识别身份,将会导致抱错孩子事件发生,以致出现护理差错。近年来,个别医疗机构在新生儿安全管理方面暴露出问题,造成了社会不良影响,反映出医疗机构在新生儿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亟需加强。我科对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实施PDCA循环,要求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丢失,应当及时补办,并认真核对,确认无误。经过实行现场培训护理人员、制度执行督查、定期质控等一系列措施之后,医护人员改变了传统的查对观念,提高了腕带佩戴重要性的认知,将标识腕带及床头卡双重核对纳入常态化工作,有效地杜绝了因识别错误引发的医疗事故,为科室规范化护理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5],护理人员各班次核对腕带执行力显著增强,安全意识显著提高,对新生儿监护人加强腕带重要性宣教,新生儿家属抵触腕带的现象也明显减少,甚至更加关注腕带是否脱落,自行剪断腕带现象显著减少。

PDCA循环管理工具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通?^PDCA循环管理办法,循序渐进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使我科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对避免护理差错具有重大意义。但个别新进人员仍未足够重视,导致合格率未达100.00%。后期继续每月督查助产士和责任护士在佩戴、交接、宣教过程中存在问题,将每月督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并在全科进行通报,定期召开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控制会议,最终目标是达到标杆医院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婷,侯燕.个性化护理在提升儿科佩戴二维码腕带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6,16(94):46.[2]王先春.腕带识别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4):127.[3]郎梅春,王冰,李秋华.333例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9):40-41.[4]李少华,黄汉辉,吴仲洪,等.运用PDCA循环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干预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4):68-69.[5]张丹靖.新生儿佩戴标识腕带中的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296-297.编辑/高章利

第四篇:试论QCC 在降低住院患者腕带未戴率中的作用论文

以“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是查对制度的一部分,也是护理核心制度的一部分。认真执行这一制度,也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而降低住院患者腕带未戴率是执行这一制度的关键。为了降低住院患者腕带未戴率,确保患者安全,我科成立了QCC 小组,开展了以降低住院患者腕带未戴率的品管圈活动。具体方法及效果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室于2014 年9 月成立QC 小组,并命名为“乾坤圈”小组,小组成员10 人,其中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1 名护师担任圈长,全面负责圈内活动,并推选1 名护士作为秘书负责记录每次活动的内容,其他成员全部进行分工,实行全程全员参与。每月活动1~2 次,活动形式按集中-分散-集中的形式进行。

1.2 方法

1.2.1 主题选定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5 个待选主题,分别依照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予以评分,确定得分最高分的“降低住院患者腕带未戴率”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2 现状调查调查2014 年9 月15 日至2014 年10 月15 日,住院病人总数:1500 人,其中未戴腕带的人数:185 人,未戴率达到:12.3%。并绘制柏拉图,将病人项目、腕带项目、护士项目、,根据柏拉图二八定律,将此3 大情况列为本期活动改善重点。

1.2.3 目标设定明确重点内容后,拟定改善目标,根据图表可知重点改善为占98.3% 的3 大情况。目标值= 现状值-改善值= 现状值-(现状值× 改善重点× 圈能力)=46.25-(46.25×87%×80%)=46.25.25-32.19=14.06注:

改善重点为病人原因+ 腕带原因圈能力为(总分/ 圈人数)/ 最高分=(40/10)/5×100%=80%

1.2.4 要因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分析法从患者、护士、腕带、其他4 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制作“降低住院患者腕带未戴率的发生”。找出主要原因如下:病人觉得不方便、病人认为不重要、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护士沟通不到位。

1.2.5 解析与对策拟定提高鱼骨图从护士、病人、腕带、其他四大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找出增加工作量、沟通不到位、不方便、舒适欠佳、认为不重要等原因,再次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得出根本原因: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落实查对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下肢佩戴、护士加强查对。

1.2.6 对策实施从2014 年11 月开始实行PDCA 循环方法实施对策(1)护士加强查对,护士在操作前,中,后,必须查对腕带,使病人知道腕带的作用,提高护理人员思想认识,关注患者安全,保障患者安全。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培训,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十大安全目标学习。以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护理差错隐患案例分析和医疗护理安全知识技能培训为主,将核心制度深入人心,改变医务人员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医务人员自身认识提高,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患者腕带未配戴率。(2)提高患者对腕带的认知度,加强落实患者宣教,发放腕带时向病人讲明佩戴腕带的目的和意义,使其了解腕带在医疗安全中的重要性,并告知病人腕带的材料具有防水作用,在沐浴和洗脸时不易损坏,避免病人在用水时取下腕带。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特殊设计的一次性使用锁扣一旦扣紧就不能打开,可以确保唯一性和正确性。(3)下肢配戴,有些患者生病住院不想让亲朋好友知道自己患病了,感觉对手臂自由活动造成牵绊,根据病人需求将腕带佩戴在病人的下肢,并松紧度适宜。(4)经常检查,每班交接班时,必须检查病人腕带的使用情况,如遇字迹不清和损坏时及时更换,同时要求在更换病人床位时及时更新腕带的内容,确保腕带内容与病人相符。如患者需要转床、转科时要及时改写腕带相关内容,保证内容准确,如改写不清楚应及时更换。腕带不可随意摘取,因其松紧度有限,随意摘除会造成腕带外力造成断裂。结果 品管圈活动结束后,腕带未戴率从46.25% 降低到11.75%。目标达标率达到了107.17%,进步率达到了75%。流程改善、护理规范化培训达到了标准化。讨论

3.1 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腕带未戴率中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开展QCC 活动,护士在任何治疗、护理活动中,都认真查对患者腕带,患者也能主动配合,从而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腕带未戴率。

3.2 开展品管圈活动培养了护士的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QCC 开展过程中,特别是通过甘特图进行的计划拟定,体现了各自的分工和团队的协作,每位圈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大家都能认真、按时完成,并以此体现了圈员的参与感、满足感,从而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发挥头脑风暴,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了每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开展品管圈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QCC 的开展,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正确运用各种质量管理工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我们在QCC 活动中正是运用了这些先进的管理工具(十大质量管理工具),才确保了其顺利完成。期间,每位圈员主动参与,从“要我做”---“我要做”的转变,认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从根本上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4 开展品管圈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和患者的依从性不论是资料的收集还是对策的实施方面,都需要护士直接与病人沟通、解释、宣教,或者是圈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这些都锻炼、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这次主题的QCC 活动中,尽可能的请患者参与其中,他们不仅了解了佩戴腕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主动配合,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帮助护士说服其他病人,所以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3.5 开展品管圈确保了患者安全我们的所有工作都围绕了患者的十大安全目标。开展QCC 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第五篇: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我院精神科基础护理质量,减少精神病患者的出走率、医院感染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特建立品管圈(QCC),探究其在精神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0名护理人员,组成一个品管圈小组并从护理管理知识上入手,加强该品管小组对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同时要更进一步的学习卫生护理知识。通过观察这30人组成的品管圈对患者的护理后精神病患者的出走率、精神科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感染率,探讨出品管圈活动对精神住院患者基础护理质量的应用效果。结果:在成立品管圈小组后,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出走率、感染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品管圈管理之前。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的降低了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出走率、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医院感染率,优化并提高了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精神科护理工作;不良事件;出走率;感染率

品管圈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品管圈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随着诊疗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医院精神科面临的精神病患者出走率问题,医院精神病患者感染率问题以及频繁发生精神病患者袭击护理人员的不良事件问题。面对这些都需要护理工作者采取有效的办法解决。本文就是将品管圈活动运用于精神病患者管理过程中,探讨其有效性。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之初对我院2015年2月-7月期间精神科基础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从精神科患者出走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感染率方面对这个时间段的护理质量结果进行分析。然后组织品管圈管理活动,在2015年11月-7月期间品管圈小组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最后对活动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其效果。

1.2 建立品管圈

选取12名志愿者护士,每人分管4张精神科患者开放床位,共48张。年龄在23~38岁之间。其中专业护师4名,普通护师2名,护士6名。

1.3 定期开展讨论,制定改善措施

开展品管圈活动期间定期安排小组开展讨论会,每次开会时长在两个小时以上。讨论出医院精神科护理工作现存的问题。对品管圈小组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1.4 统计学原理

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统计结果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统计结果见表1-3。

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医院精神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以全面改善护理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品管圈活动开展后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知晓率、精神科常规操作合格率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而医院精神科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明显有所下降。医院应该从全局出发,不忽视医院任何细节之处的管理。根据以上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相关因素的比较,表格显示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品管圈活动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下载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腕带佩戴率的效果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腕带佩戴率的效果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