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风湿(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8:2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艾灸治疗风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艾灸治疗风湿》。

第一篇:艾灸治疗风湿

既然风湿是以感受风、寒、湿三邪为主,那我就主灸关元、气海、神阙、命门、腰阳关、肾俞、腰眼。这几个穴位可以温阳散寒。游走性疼痛以感受风邪为主,中医称为行痹,治疗就应该以祛风除湿为主,加灸风门、风池、大椎。疼痛固定位置、而且部位感觉重着的,为湿痹,治疗以除湿为主,可加灸丰隆。再就是要对受累关节进行局部艾灸治疗。每个穴位每天灸2次,每次30分钟。最重要的是要采用直接灸的方法,取米粒大小艾绒在施灸部位直接点燃。造成风湿的风、寒、湿三种邪气比较难以出去,因此也要采用比较重的灸法。

艾灸疏经通络、温经散寒,不仅可以缓解局部的关节疼痛,用艾条灸治特定的穴位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机能(补益人体的元阳),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也避免了目前许多调节免疫机能的西药存在的毒副作用。

但是我们在施灸的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很多反应,有很多人参与了艾灸,到出现了反应就停止了,以为越灸越重了,其实这就是艾灸的排病现象。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元阳气驱赶病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还有灸出的游走性疼痛,就是出现的通窜的感觉,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此时可以用放血疗法使邪出有门。可以在大椎、心俞、膻中、十宣等处用三棱针点刺少量放血,给病邪以出处。可先行放血一次,观察症状缓解,就不用再放了。如果症状没有好转,可以在一周之后再次放血,直到症状得到缓解为止。

艾灸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极其特殊的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表现。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第二篇:中药+艾灸治疗手足癣63例

中药+艾灸

治疗手足癣63例

【关键词】 手足癣 ;中药;艾灸

笔者于近年来采用自制中药联合艾灸治疗手足癣6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手足癣患者63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参《照现代皮肤病学中浅部真菌的诊断标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镜检结果明确诊断。其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18—65岁,病程半个月至2年。手癣17例,足癣31例,手足癣15例。

1.2治疗方法

自制中药金苦参白花蛇爽肤洗液处方:荆芥25 g,苦参20 g,金银花30 g,蛇床子20 g,艾11~-20 g,土茯苓20 g,白花蛇10 g。皮肤外用,根据病灶大小可喷或洗。取本品适量倒在干净的容器里,再用医用棉签,然后涂抹于患处(禁止医用棉签直接在原装瓶中取用,防止污染)每天涂抹6—8次,再对患处进行艾条温和灸,施灸时约距皮肤2—3 cm,每处灸10—15 m in,以患者耐受为宜。1—2次/d,7 d为1个疗程。中药泡洗时要保持水温适宜,可逐渐加温水和药粉,泡洗时使五指或脚趾充分展开以利于皮肤浸入药液,施灸时要防止烫伤皮肤。

1.3疗效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真菌镜检阴

性;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真菌镜检阴性;有效:皮疹消退20%一60%,自觉症状减轻,真菌镜检阴性或阳性;无效:治疗前后体征和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变。

2结果

63例患者经过7—30 d治疗后,痊愈38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l例,痊愈率为60.3%,总有效率为98.4%。其中10 d内治愈13例,20 d治愈21例,30 d治愈4例。本组无效患者1例,因合并感染效果不明显。

3讨论

中医认为手足癣多由体表皮肤卫生失理、风邪湿热、虫毒入侵,蕴积皮肤,或相互接触,毒邪相染所成,或久居湿地,感染湿毒所致。故治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为原则。自制中药金苦参白花蛇中金银花、荆芥、土茯苓有清热祛风除湿之效,百部、苦参、白花蛇有杀虫止痒解毒之用,川椒、艾叶有温经散寒之效,其中白花蛇其水浸液对多种癣菌有抑制作用,杀菌效果明显。艾灸实行艾条温和灸,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痒之功效。先使用中药泡洗,既可清洗患处,使皮肤的渗透力增强,更有利于发挥艾灸散寒除湿的作用。两者相配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足癣的发病率高于手癣,手癣往往继发于足癣,故在治疗后应保持手足部清洁干燥,勤换洗鞋袜,穿舒适透气的鞋袜,禁用碱性水洗脚。发病部位应避免再次接触刺激性的物品,患者应分开使用脸盆、脚盆、毛巾和拖鞋,避免交叉重复感染;饮食宜清淡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保持心情舒

畅,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手足癣易复发,痊愈后应继续治疗3—5 d以巩固疗效,如复发可再行治疗1-2疗程直至痊愈。

第三篇:风湿、类风湿病特效治疗高级研修班讲义

风湿、类风湿病特效治疗高级研修班讲义

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风湿研究所

刘吉领类风湿病研究所

联合举办

目录

前言

刘氏针刺疗法

通络壮骨丹

主要药物阐述

(一)通络壮骨散

类风湿药酒配方

蠲痹通络汤I号(类风湿汤)

主要药物阐述

(二)黑膏药的历史渊源

黑膏药的制备工艺

无铅膏药制作技术

前言

前言

中医治病,多为经验积累。为什么人们看病要找老中医?还有一句老话:医不三世,不服

其药。都说明疗效比理论更重要。

现念的中医界,理论家多,临床家少,重理论,轻实践,已成为一些人们的通病,君不见,林林总总的医学期刊,数不胜数的医学书籍、偏方、秘方、经验方、祖传方……,应有尽有;某方治某病、某症,疗效神奇,立竿见影。看上去理法方药头头是道,君臣佐使丝丝入扣,真是无懈可击,可是别人重复使用疗效平平,甚至无效,这种情况太多了,这就不得不使人怀疑著作者的诚信度有多少?!理论和临床的脱节,严重阻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西化,中西医结合,给人的概念就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长此以往,临床范围越来越窄,临床阵地越来越小,有真才实学而又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寥若晨星,全面振兴中医难上

加难。

尽管现代西医学对中医的冲击力如此强大,但中医仍然能在某些领域卓然鼎立,是因为其临床实效,现代医学尚不能取而代之,这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亦系之

于此。

我们在此提供给大家的,是经过多年临床验证而卓有成效的经验方剂,我们不怕别人去验

证。

因为中医中药的理论书籍随手可得,我们把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一般用法、用量略去,只提供临床中医必须了解而又非一般传统中医学教科书上没有的用法、用量和我们的独特经验。

祝愿中医事业能够重新振兴

刘氏针刺疗法

刘氏针刺疗法是山东省阿县类风湿病研究所刘吉领所长借鉴针灸、针刀、封闭、枝川等疗法的优点,融汇而成的一种综合疗法。避免了针灸费时费力,刺激量小;针刀深入组织,风险性大;封闭随意性大,疗程较长;枝川疗法表浅刺激,疗效不稳定等缺点。借鉴针灸疗法的针感,针刀疗法的内手法,封闭疗法的药物,枝川疗法对体表激痛点刺激缓解等长处。具有操作安全可靠、疗效立竿见影;刺激经络,疏通气血;麻醉病变组织,恢复动态平衡;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等优点。

刘氏针刺疗法的操作步骤分五步:

1、找点,2、定点,3、针刺,4、注射,5、结束。

(1)找点即找局部压痛点,也就是病变软组织。这一步很重要,直接关系到针刺疗法的治疗效果。

找点有两条规律,一是在病变局部找,二是寻根求源。如果上肢疼痛麻木,在颈椎找,因为......,如果下肢疼痛麻木,.....

找点一定要仔细耐心,不可过于轻率,......................只有经历的病人多了,才会逐渐摸索到规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患者症状很严重,可是我们找不到敏感压痛点,............也不要随便针刺点,以免损害健康软组织,引起新的症状。

针刺时一般一个部位有一至二个压痛点,不超过三个,压痛点多时应仔细比较、鉴别,把最敏感的点定为治疗点。

(2)定点找准治疗点后,先用紫药水作标记,可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这样反复二至三次。千万注意:消毒要严格,因为针刺部位一般比较深,感染了比较麻烦。

(3)针灸..........

(4)注射注射药物不要太复杂,越单纯越好,因为药物混合后要起一定的理化反应,可能增加疗效,也可能降低疗效。

我们只用.......注射液,........注射针头可根据注射部位的深浅选择使用。

做为医生要知道治疗点下有没有大的血管、神经和注射针头可能触及的重要脏器,以防发生意外。

注意避开这些不可强刺激的组织,如有时实在不放心,可用针灸针做试验,就象是针刀用针灸针做导针一样,待认为安全再扎注射针。注射针头要一直扎到骨面上可以认为到位了。因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动态平衡失调大多数在肌肉的起始部位,很少在中间,只有扎到骨面才说明已经避开了血管、神经,不会引起意外。

有针尖在局部做小幅度摆动,患者有明显的酸胀感,注意不是剧痛、麻木感,(感到很痛,是扎的地方不对,扎到了健康组织)。

最后注射药液。

(5)结束拨出注射针头后,如有出血,按压3~5分钟,再贴上创可贴即可。10小时后,或是第二天再外用通络壮骨散。

通络壮骨丹(内服)

组成:......

制法:......

用法:装0号胶囊,每粒0.4g。

用量:每次3~4粒,每日3次。

注意:为安全,可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重,一般情况下,一天不超过5g是比较安全的。孕妇及小儿禁用;

风湿热体温38℃以上者禁服,高血压23/13kPa(170/100mmHg)以上不可服用。(徐按:如无自觉症状可以服用)

心脏病患者、脑溢血后遗症及脑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偏瘫者使用时应慎服或遵医嘱。极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肌颤反应,饮少量白开水即可,反应严重者按士的宁中毒解救 主要药物阐述

(一)君药“马钱子”,具有搜风通络、散结止痛、消肿毒的作用,但用量不易掌握,易出现惊厥等不良反应,与全蝎配伍后,既能够提高“马钱子”导致的惊厥。可能有很多人感到非常不解,如此两味有毒的药物配伍在一起,必然产生大毒,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中药千变万化的配伍是非常奇妙的。

有毒中草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用药不当有损人体,而正确使用,却可以治疗许多危难重症,往往产生速效、高效。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在中医治疗中,需用有毒的中草药才能奏效,但长期以来,多数人因畏惧某种药物的毒性,将其称之为“背路草”而束之高阁,不去使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科研工作不断深入,一些有识国家、学者开始了对某些有毒药物的发掘,这是一个相当艰苦复杂的过程,正如有关专家在论有毒药物的使用时谈到:“夫毒药者,将也,非毒药者,兵者。成帅者,必会用将,成良医者,必有驾驭毒药之能。……逢疑难病如临劲敌,御敌者用将,御顽疾者用毒药,然用毒药与用将之理同耳!”对马钱子的毒性、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药理作用、毒理实验,进行了近十年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经过无数次的筛选,终于找到了治疗风湿病的良药。

马钱子与全蝎的功效是相近的,除马钱子独具较强的搜风功能之外,二药都有疏经通络、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可二者的毒理作用却是相反的,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可兴奋中枢神经,如果使用过量,会导致中毒,临床表现为抽搐、惊厥,甚至因呼吸肌麻痹而导致窒息死亡,而全蝎则可抑制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使用过量会导致全身肌肉麻痹、瘫痪,所以二药相配,正可谓“以毒攻毒”,既增加了疗效,又可消除对方的毒性,几年来的用药观察,无一例中毒现象。

马钱子的有效成分为“番木鳖碱”,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散结,化瘀排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但有效量和中毒量比较接近,用药过量则易致惊厥,用量过小则疗效不好;配伍全蝎(有效成分为“胆淄醇”)使用后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因全蝎具有辅助“番木鳖碱”的治疗作用,同时又能消除“番木鳖碱”的治疗作用,同时又能消除“番木鳖碱”对人体引起的惊厥反应,最终达到“一搜一止”增效减毒的目的。

第四篇:陈湘君教授治疗风湿总结

陈湘君教授扶正为主治疗风湿病的经验总结

指导老师简介

陈湘君,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风湿病特色专科主任等职。1995年被评为首批“上海市名中医”,2002年入选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4年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上海专家指导组成员。

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40余年,学术上主张在全面掌握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医方法相结合的双重诊治。擅治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尤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有独到心得。自1982 年来开展“中医药治疗风湿病” 的系列研究,强调扶正法在中医治疗风湿病中的运用,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同时因中医教学方面成绩突出,曾获上海市优秀育才奖、上海中医药大学 “师德标兵” 及 “我心中的好老师金奖” 等荣誉。多次主编国家级及省市级《中医内科学》 教材和辅助教材,还主编、参编了 《进补与养生》、《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和《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等近20本学术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赴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作大会发言。

继承人: 顾军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一、基本病机 早期脾气亏虚,风寒湿热外袭;晚期肝肾不足,痰瘀交阻。中医学虽无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准确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多关节肿痛伴肌痛、关节畸形等,一般将之归属于 “痹证”、“历节风”等范畴。历代医家对痹证论述非常详尽,外因多归于风寒湿三邪为患,内因则责之气血不足与痰瘀阻络为主,并由此提出了祛风、散寒、化湿、化痰、活血等多种治疗原则。

导师在40余年的风湿病临床诊治中发现,由于患者的体质及感邪的性质都有寒热偏胜,所以在临床上RA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证型,如寒湿阻络型、湿热阻络型、痰瘀交阻型、气虚湿热型和肝肾亏虚型等,但就活动期RA患者而言,所感之邪大多为两种复合邪,即风寒湿邪与风湿热邪。而其之所以感受外邪,往往首先责之于患者本身存在正气不足。其发病往往是因禀赋不足,正气虚弱,加之劳累过度或气候转变而引发,因此正气虚弱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致使机体卫外不固,腠理不密,使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引发本病。其本虚往往牵涉两个方面: 一是腠理不固,卫气亏虚,造成患者邪来之时无力御邪于外,邪入机体之后又无力祛邪外出,从而反复感邪。另一方面则是肝脾肾不足,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肾主骨,RA多表现为筋骨肌肉的酸痛、肿僵、麻木,正乃邪袭其虚处所致;且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肝肾虚则筋脉骨节失养,而表现为RA后期之肌肉消瘦、屈伸乏力之象;脾虚又能生内湿,湿邪困阻筋脉骨节乃见RA之关节肿僵痛之象;病久则湿滞为痰,血阻为瘀,痰瘀交阻于关节局部,损筋害骨则见关节漫肿不消,皮色紫暗,关节畸形,或伴关节周围痰核丛生,低热缠绵。

因此,导师认为临床活动期RA主要表现为两种证型,即气虚寒湿型与气虚湿热型,而缓解期 RA患者则又兼肝肾不足与痰瘀阻络等表现。在临床上,气虚寒湿型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关节肿胀僵硬或重着不举、疼痛持续不解、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滑等寒湿阻络之象;而气虚湿热型常表现为低热缠绵、关节红肿灼热、重着疼痛、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湿热蕴结之象。两型患者可同时伴随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反复易感、自汗、关节酸楚乏力、屈伸不利等气虚络阻的表现。而缓解期患者往往又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等肝肾不足或关节畸形、皮色紫暗瘀肿或伴小结节等痰瘀凝结之象。就其病理性质而言,RA是一个全身属虚(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局部属实(寒湿、湿热、痰瘀)的疾病,同时又是一个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的疾病。

二、治疗大法

扶正为主,内外合治。

1.活动期RA

扶正首重益气温阳,同时主张内外合治。如前所述,活动期RA病人大多是在气虚基础上外感风、寒、湿、热等复合邪而染疾,故气虚为导师首先调治之本。而气虚之人,感受寒湿为主或病人为阳虚湿盛体质,则病多寒化,由气及阳,或湿邪为患日久,耗伤脾阳,均可导致阳气并虚。所以益气温阳为导师首先选用于活动期RA的治法。治疗时导师多以乌头汤、防己黄芪汤等为基本方,选药多重用黄芪、太子参、生甘草、山药、白术、薏苡仁、制川乌、白芍、桂枝、骨碎补、巴戟天、补骨脂等。因为RA以周围关节病变为主,特别是以手足小关节多见,导师在内服之外,更喜配合外洗外熏。应用熏洗法治疗RA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产生迅速有效的治疗作用;二是因RA病人长期内服的中西药物,几乎都是败胃之品,久服易伤胃气,妨碍进一步治疗,若用熏洗法治疗,可减少内服药物的用量,甚至不用内服药物,从而顾护胃气。所谓 “保得一份胃气,便增加一份生机”。导师常用的温阳散寒外洗方为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红花、细辛、冰片、枯矾等。一般与内服方配合运用,每次10~15分钟,1日2~3次,1 ~2周为1个疗程。

另有一型活动期RA,由于患者素体阳盛或感受湿热为主,则病多热化,证以气虚湿热为主,日久可见湿热耗伤阴津而成气阴两虚之证。此时则需益气清络,兼顾养阴为主。治疗时导师多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三妙丸加减,药选生黄芪、生白术、生薏苡仁、防风、防己、土茯苓、知母、黄柏、忍冬藤、泽兰、泽泻等。外用方则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透骨草、枯矾、冰片、生南星、生半夏等,用法同前。

2.缓解期RA

重视补益肝肾,顽症加以虫类通络。缓解期RA往往关节僵硬而疼痛轻微或酸痛麻木,一般无肿胀或肿而不热,同时往往伴见关节畸形,或伴关节周围痰核(风湿结节),神疲乏力,面色欠华,肌肤消瘦,关节屈伸不利等。其辨证多属肝肾不足、痰瘀交阻。而一旦卫外不足,重感外邪,则也可并见关节肿痛灼热、发热不退等活动期表现,此时往往需内补外攻,标本兼顾。因此,扶正法在缓解期RA的治疗中尤其重要,而此时的扶正则以补肝肾、补气血为主,同时视标证之缓急,而决定是否先治标或标本兼治。先治标者,则视邪为寒湿为主还是湿热为主,参照前述活动期的不同分型进行辨治。

本虚为主者多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肝肾不足: 大多数缓解期患者以肝肾不足为主要表现,症见关节酸软无力或僵直不能屈伸,腰膝酸痛,眩晕乏力,耳鸣健忘,发落齿摇,少寐多梦等。导师多以六味地黄丸为主,加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鳖甲、龟板、鹿角片等,以滋补肝肾、温阳通络。

(2)气血不足: 一部分兼有贫血的缓解期患者可表现为此型,症见关节麻木不利,酸痛乏力,不耐久劳,面色萎黄,自汗盗汗,心悸少寐等。导师多以独活寄生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3)痰瘀交阻: 晚期患者因邪阻日久,气血痹阻,痰凝血瘀于关节局部,同时耗伤气血,可见正虚瘀结痰凝兼见之象,症见关节畸形僵直,不能弯曲,局部刺痛,或漫肿持续不退,皮色紫暗或见痰核,形体消瘦,肌肤甲错,渴不欲饮,大便干结等。导师多以大剂活血化痰药为治,活血药如莪术、徐长卿、落得打、苏木、扦扦活等,化痰药如制胆星、僵蚕、白芥子、露蜂房等。

导师认为,各类痹证,或因年老或体衰,或缘误诊误治或久病不愈,后期皆导致痰湿、气血凝滞,血行不畅,脉络不通,瘀血内停。轻则疼痛不移,重则关节僵硬变形。治此非草木之剂所能宣达,须借透骨搜络之虫类药,搜剔络道之瘀,方可收效。痛甚者加全蝎、蜈蚣研末吞服;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加䗪虫;寒湿甚者,加乌梢蛇、晚蚕沙,甚者亦可以白花蛇代之,但毒性较大,用量宜在10g以下。

此外,对病在上肢者,导师习用羌活、桂枝、桑枝、姜黄;病在下肢者则习用独活、防己、牛膝、宣木瓜等。

对于一些缓解期患者虽邪实之象不明显,但由于患者素体肝肾不足或气血阴阳虚弱,留滞筋骨关节中之余邪易于深入,转为痼疾,或邪气潜伏深处,一遇外邪,相感发病而致病情复发,因此,导师强调即使在病情的缓解期仍需坚持中医药的调治以治其本,益气养血,补益肝肾,防邪深入及逐邪外出。若服汤药不便,可用丸药或膏剂内服,如益肾蠲痹丸、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以及在冬季服用有针对性的膏滋药等。这类药物药性稳、效持久,病人服用方便,且很少副反应,故易于实施。长期坚持治疗的病例,复发较少,关节强直、畸变的发生相对延缓,生活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

干燥综合征(SS)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SS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有口、眼干燥,关节疼痛,原发者还可伴肺、胃、肾等内脏损害。西医学对此病的治疗以人工泪液等替代疗法为主,有内脏损害者通常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然对症状改善有所帮助,但疗效不持久,且激素等免疫抑制药有较多副反应。该病的病机较为复杂,中医界至今尚无定论。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其应属 “内燥” 范畴,病机主要为气阴两亏,血瘀燥毒,临床常立法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治疗之。口眼干燥是其表象,本质乃阴津亏虚。口、咽、眼干燥,舌面干裂少苔,唾液、泪液甚至胃液分泌减少皆是津液亏涸的表现。肺在液为涕,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涎出于脾而溢于胃。肺胃焦燥失润则津不上承而出现口、鼻、喉之干燥症状。同时肝主藏血,在液为泪,开窍于目。肾藏精,主骨生髓,在液为唾。肾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肾之阴阳为各脏腑阴阳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肝肾阴虚,加之后天经产乳育之苦,以致津伤血耗而成阴虚血弱之体。而肺胃之阴伤往往也责之于肝肾阴虚。盖肾阴亏虚,肝木失于涵养,双目干涩,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反灼肺金,肺失肾阴滋润,则鼻咽干燥,或伴干咳痰黏。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先天的支持,肾阴不足,脾胃失养,无法化生水谷精微,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津枯胃燥,而见口舌干燥、吞咽食物亦随之困难。燥盛不已,酝酿成毒,煎灼津液更益其燥,或因久服药物,积热酿毒,灼津炼液化燥,其毒系缓慢渐积而成。故该病病程较长,不能速效,又易反复发作,皆因燥毒所致。阴津亏耗,久则伤及精血,血燥成瘀,燥瘀搏结,又添缠绵,阻于经络关节,不通则痛,可见关节疼痛甚至肿胀。本病因阴虚致燥,燥盛成毒,瘀毒互结,上则皮毛失养焦枯,口眼无润而发干燥,外则关节肿痛,内而伤及内脏,而致脏腑之疾。阴虚燥热,虚实夹杂,病久难愈。

导师对本病的病机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气阴两虚在先,肝肾阴虚在后

由于本病以目涩、齿枯、口干涸的征象为突出表现,故大多数医家根据《内经》 提出的“诸涩枯涸,皆属于燥”,将其归入 “燥证” 范畴。此外,本病亦有关节、内脏系统的损伤,故又可归属于 “燥痹”、“内脏痹” 等。导师在对干燥综合征的长期临床观察后,发现本病早期耗气伤津,多见肺胃气阴两虚,中晚期则以伤及肝肾之阴为主,致津液难复,疾病缠绵难愈。故认为本病系气阴两虚在先,肝肾阴虚在后。

2.燥证之生发转归当责之于肺脾肝肾四脏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肾为先天之本,主津液,在液为唾。肺、脾、肝、肾四脏阴亏则涕、泪、涎、唾分泌不足,津亏不能上承以濡养孔窍,则见两目干涩,口干不能咽下干食,齿枯焦黑成块脱落,皮肤干燥,舌质红绛、舌面干燥、苔少舌裂等 “阴虚水涸” 之征象。且肺、脾、肝之阴耗伤日久,可下汲肾阴,而致肺肾、脾肾、肝肾阴亏不足,导致全身燥象丛生、变化多端。故导师总结本病之燥毒的产生责之于肺脾肝肾四脏。

3.瘀血内生、痰湿互结为标

“津血同源”,“燥必入血”,津亏日久则营血被耗,流行不畅而易致瘀,瘀血阻滞气机,津液不能随气升发则燥象愈炽,燥瘀搏结,又添缠绵,阻于经络关节,不通则痛,可见关节疼痛甚则肿胀。此病患者又往往因气虚肺卫不固,风热邪气易于入侵,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津亏内燥而化热生毒,风热痰毒交杂,则易出现耳前后与颌下肿胀,以及咽喉肿痛等症,病久津液干涸而瘀血内生,败血留瘀与痰湿互结,则耳前颌下肿块难消。故在认识到气阴亏虚之本外,不可忽视瘀血痰湿之标。

导师认为本病早期多见肺脾气阴两虚之候,此时病在中上焦。若燥毒不解,继续耗津伤液,则损伤肝肾之阴,肝阴不足则目干、目涩痛加重;肾阴虚衰则咽燥腰酸乏力迭现。此时病在中下焦,以肝肾阴枯为主。因此提出宗《内经》 “燥则润之、濡之” 的原则,运用润养的方法使津液内生,以濡养干燥之孔窍、关节、皮肤、脏腑,而使燥象得除。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医家认为燥证需重用滋阴之品以缓解燥象。而导师则认为本病早期已有脾气亏虚表现,若过用或久用滋填之品,必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津液敷布受阻而燥象愈甚,故提出以酸甘养阴生津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之法,共奏其效,使津生液承而燥证得缓。

二、扶正法治疗SS的具体运用

针对上述病机,导师认为对本病的治疗应以益气养阴、酸甘生津为基本治则,而根据患者患病阶段不同,所滋养之脏腑也各不同,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口干鼻燥为主者以健脾益气、滋养肺胃为主

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故口鼻干燥者多提示肺胃阴津亏少,且这部分病人多先表现为乏力、便溏、虚汗、易感等肺脾气虚的表现,然后才见口鼻干燥之象。导师认为此时主要的病机为肺脾气虚,气不布津,津液失运,不能上承所致。故治当益气为先,主补肺脾之气。所创酸甘生津2 号方由黄芪、太子参、白术、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患者,表现为口鼻干燥为主,眼干燥之象较轻,但多兼有乏力、气短、纳差、腹胀等肺脾气虚之象。

2.眼干齿枯为主者以滋阴生津、补益肝肾为主

肝开窍于目,齿为肾之余,肝肾阴液不足,上不能荣养齿目,下则为筋骨酸痛、腰酸膝软。这部分病人多为病情中晚期,口干可更甚于前者,且得饮而不解,同时还可伴见咽干、消瘦乏力、低热盗汗等阴虚内热之象。导师认为此时燥毒已深入下焦,下汲肝肾之阴,上灼肺胃之津,故临床表现为一派阴亏液涸之象。治疗不外补益肝肾,滋阴生津。所创酸甘生津1号方由生地、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石斛、大白芍、乌梅、鸡血藤、丹参等组成。适用于主要以肝肾阴虚为主,除口干、眼干外,其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便干的症状较重者。

3.颐肿痰核为主者以健脾化痰、疏肝解郁为主

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以两侧腮腺肿大或多发淋巴结肿大为兼证,乃属癥瘕之证,病人同时多伴情绪怫郁、夜寐不安、困重苔腻等表现。此因津燥输布不利,滞涩凝聚,燥结为痰,痰阻脉络,结而成形,导师认为此多为肝郁脾虚所致。肝气不疏,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则情绪低落,夜寐不安;脾气不健,痰浊内生,则为肿为痰,瘀阻局部,乃成颐肿痰核。治当健脾化痰、疏肝解郁为治。化痰软坚多用山慈菇、象贝母、海藻、昆布等;疏肝解郁多用郁金、合欢皮、生铁落、栀子等。

此外,导师对本病患者还多喜用枫斗一味煎汤代茶常服,该药甘淡微寒,一药二用,既可生津益胃,又能清热养阴。本病之燥,由来已久,非重剂填补所能起效,应以甘凉平润药物久服长用为主,且须防滋腻之品以碍脾运。若燥从寒化,耗伤阳气或病久阴损及阳,除内燥证候外,多伴倦怠乏力,肢端欠温,胃纳差,或有便溏,舌质多淡胖、边有齿痕,苔薄腻等。在滋阴同时选加黄芪、白术、茯苓、党参、太子参等药味甘平者,健脾益气助运,盖阳能化阴,气行则津行,阴充则燥解。若伴关节僵痛明显者,多以蠲痹除燥,蠲痹之品,应择辛而不烈、温而不热者,如秦艽、防风、威灵仙、木瓜、鹿衔草等,以防苦燥伤阴,配伍养阴药,柔肝利筋通络。

除上述病因外,尚有因湿热致病者,虽是少数,其病因证治与前述大相径庭,故单独列出。此系湿热阻遏中焦,气机不畅,津不上承所致。临床除口眼干燥外,多伴口臭,口苦,口中黏腻不适,苔多厚腻、色白或黄。治以理气化湿、清热除燥。化湿与除燥并不矛盾,湿热祛除,中焦气机通利,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津液,输布全身,清窍得润,燥证可除。多选苍术、川朴、藿香、佩兰、陈皮、薏苡仁、砂仁、郁金等芳香化浊、祛湿通络,切不可乱投燥烈之品重创阴津。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

一、强调辨证,治分急缓

导师认为,本病一病多证,变化多端,需认真辨证,详析病机方能求得正治。根据临床所见,本病的发生,内责于脾胃虚弱,外由风寒湿热之邪入侵,而膏粱肥美、饮食不节所伤为不内外因。盖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充养肌肉、四肢,故见肌肉消瘦、痿软无力,以致上不能抬臂举重,下不能抬腿行走,甚至于吞咽、呼吸也感困难。且脾气亏虚,不能健运水湿,湿浊内生,湿性黏滞,留而不去,气血运行不畅,则肌肉困重,酸痛无力;又无力御邪,风寒湿热易于入侵,与内湿相合,日久化热成毒,血滞为瘀,湿毒瘀相搏,充斥肌肤,气血运行受阻,故肌肉肿痛无力,或持续高热,或口渴心烦,或身重乏力,进而伤筋耗血,筋脉肌腠失荣,遂出现肌肉萎缩、肢体不仁不用;营阴不足,心肾受损,或肺热逆传心包,则心悸、气短、喘急、水肿,诸症丛生。正气亏虚,无力祛邪外出,疾病缠绵难愈,致病程漫长,易于反复发作。

导师认为,本病应以脾气虚弱为本,温热湿毒为标,是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疾病。1995年导师发起了上海市近10年的DM/PM患者临床分型调查。调查显示,该病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两个阶段,DM急性期以热毒炽盛型为主,缓解期以脾虚为主,同时夹有不同兼证,如血瘀、湿困、肝旺、肝肾阴虚等。而PM急性期多以寒湿入络为主,但肺热炽盛型发病比例要较DM高,同时在PM 缓解期病人中脾虚表现也更为突出。此外,本病伴发肿瘤的患者多兼有瘀血内阻的表现。通过上述调查,更确立了本病之标与湿毒、气虚、血瘀密切相关,而病变脏腑则应责之于肺、脾、肾为主。由此得出本病的治疗原则,急性发作期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兼顾健脾益气;缓解期,则以益气健脾为主,兼以化湿活血。正所谓 “标盛之时解毒为先,本虚之时以益气为主”,使正气充足于内,更兼清热解毒、化湿祛瘀之药力,则邪来犯时有可挡之兵,邪未盛时可御邪于外,不使之进一步入里化热,实为标本兼顾之良法。

二、急性期治在心肺

DM/PM急性期的突出表现往往是一身肌肤尽痛或肌肉极度无力甚则全身软瘫,DM还可见大片紫红色皮疹,严重者可迅速出现呛咳声嘶、胸闷气急、心悸水肿等累及心肺的表现。也有病情相对较轻,而以突发的肌肤酸痛无力起病者。盖肺主皮毛,行宣肃之功,湿热毒邪内侵肺卫,肺失宣肃通调之能,则肌肤红肿灼痛,呛咳声嘶;肺朝百脉,主治节,若邪郁不解,逆传心包或内陷心营,则可迅速瘫痿无力,胸闷心悸。而脾虚之人,外受寒湿,客于肌肤,阳气被遏,则多见酸痛无力之象。故对急性期DM/PM,导师辨证多归于以下几型:

1.热毒炽盛型

多在烈日曝晒或接触化学物质后数日内出现眼睑、面颊、前胸、耳前后水肿样紫红斑,四肢和躯干也可见成片斑疹出现,其色鲜红,或有烧灼感,或有痒、痛,手指关节处可见红色丘疹伴有脱屑,四肢近端肌肉酸痛无力,甚则剧痛不可触按,严重者吞咽受阻,举头乏力,时有呛咳,声音嘶哑,全身软瘫,同时伴见面红目赤,身热不退,时觉心烦,口渴喜冷饮,便结溲赤,舌质红绛或紫暗,苔黄燥而干,脉弦数或洪数。此型主要在DM中存在,治当清肺解毒、凉血通络。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基本方: 生地、水牛角、黄芩、黄连、黄柏、牡丹皮、赤芍、桑叶、防风、金银花等。

2.内陷心营型

发病之初,即见高热,咳嗽,痰黄稠或干咳无痰,胸闷气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时有呛咳,不久出现四肢无力,甚则迅速瘫软,心悸怔忡,皮疹色鲜而肿或发而复隐,遍布全身。时伴气喘息粗,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溲短赤。严重者神昏不醒或伴呕血黑便,或见尿少尿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腻或光绛,脉滑数或结代无力。若抢救不及,往往迅速出现阴阳离决之危象。此型主要见于DM/PM以心肺受累为兼证的患者。治当清肺解毒,清心凉营。方拟清瘟败毒饮合清营汤加减。药用: 生石膏、水牛角、生地、草河车、白花蛇舌草、青蒿等。

3.寒湿入络型

平素怕冷畏寒,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大便清稀,四肢末端遇冷之后则见发白或发紫之象,移时缓解。外感风寒或久坐湿地后,则突发四肢抬举无力伴酸痛重着,遇冷痛剧,关节周围可见紫红色斑疹伴脱屑,面部、四肢及眼睑也可见暗红色肿胀斑疹。伴见身热不扬,四肢乏力,周身酸楚,关节窜痛或兼肿胀,吞咽不利,舌淡苔薄白腻,脉浮紧。PM患者多以此型起病,而DM中相对较少。治当散寒化湿,温阳通络。方拟防己黄芪汤合乌头汤加减。药用: 生黄芪、防风、防己、羌活、独活、制川乌、白术、红花、川芎等。

三、慢性期治在脾肾

DM/PM至慢性期可见乏力肌痛或反复发作的皮疹或色素沉着,也可表现为迁延难愈的干咳、心悸胸闷等内脏受累症状。盖脾为后天之本,主气血生化,湿热毒邪内侵日久,必耗气伤阴,初则为脾气亏虚,或兼湿郁;久则由气及血,由脾及肾,累及阳气,可见脾肾阳虚之证;另有脾虚而肝郁,耗气伤阴,由肝阴不足而下汲肾阴以成肝肾阴虚之候。因此,对DM/PM慢性期导师多强调标本兼顾,主张从脾、肝、肾治其本,祛湿化瘀理气治其标,具体可分六型论治:

1.脾气亏虚型

全身皮疹消退,或仅余淡淡红斑,眼睑虚浮,四肢肌肉近端微感乏力,肌肉酸痛不明显,胃纳不佳,食少腹胀,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虚汗频频,动则尤甚,时有头晕、目眩,或有心悸时作,大便偏溏,舌质淡边有齿印,脉细软无力。大多数恢复期病人属此型,在PM中更为多见。治宜益气健脾为主,佐以利湿。方拟补中益气汤合黄芪防己汤加减。药用: 党参、生黄芪、生白术、茯苓、生熟薏苡仁、生升麻、陈皮、川芎、炙甘草等。

2.肝肾阴虚型

面部、四肢、躯干遗有红斑色暗或色素沉着,四肢肌肉酸痛隐隐,近端肌肉萎缩,时感乏力,行滞语迟,腰酸腿软,举动软弱,甚或吞咽不利,足不任地,形体偏瘦,面色潮红,皮肤干涩少泽,时有五心烦热,头晕目糊,面部烘热,口干咽燥,耳鸣健忘,失眠多梦,时时盗汗,经乱经少,舌红少苔或中剥有裂纹,脉细数。此型多见于DM/PM稳定期。治当滋补肝肾,养阴和营。方拟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药用: 生地、熟地、牡丹皮、丹参、知母、黄柏、生黄芪、山茱萸、菟丝子、山药、玄参、龟板等。

3.脾肾阳虚型

局部红斑色淡或已消退,眼睑虚浮,四肢肌肉酸痛、重着,甚则肿痛不消,或肌肉萎缩,精神不振,神疲欲睡,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腰酸膝软,时有心悸、喘咳,下肢浮肿,甚则全身浮肿,胸闷气短,动则汗出,唇甲青紫,四肢末端时有发冷发白之象,遇寒尤甚,大便一日数次,常有完谷不化,小便清长,夜尿增多,经少或淋沥不尽,舌质淡紫,舌形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弱。此型多见于DM缓解期病人。治当温肾健脾,通阳利水。方拟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 熟附片、生黄芪、仙灵脾、巴戟肉、仙茅、牡丹皮、熟地、山药、茯苓。

4.气虚血瘀型

局部红斑色淡不显或呈暗紫色,四肢肌肉以刺痛麻木为主,按之加剧,固着不移,伴双下肢废痿,行走不便,双手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则见发冷、发白、发紫,不久缓解,面色不华,胸胁脘腹常有癥瘕积聚伴疼痛,胁下可触及痞块,时有气短乏力,心悸,食少便溏,胃纳不佳,妇女可见痛经、血块、经色紫暗,舌质淡而有瘀斑或舌色紫暗,边多齿印,脉弦数。此型也多见于DM缓解期病人。治拟益气活血为主。方拟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 生黄芪、当归、赤芍、白芍、红花、川芎、虎杖、莪术等。

5.肝旺脾虚型

面部、眼睑、四肢仍时有红斑丘疹发出,色暗红,四肢近端肌肉时痛,情绪急躁时明显,四肢近端肌肉轻度萎缩,面色潮红或萎黄,时有胸闷腹胀,喜叹气,常感乏力,心烦易怒,怕热,动则汗出,口干口苦,胃纳不佳,时有头痛、目赤、耳鸣、吞酸,大便时干时溏,一日多次,舌淡苔薄白腻,脉弦缓或细弦。治当清肝柔肝,益气健脾。方拟清肝饮合二至丸加减。药用: 白芍、旱莲草、女贞子、生黄芪、生甘草、知母、黄柏、白术等。

6.脾虚湿困型 局部红斑消退或色淡不显,四肢近端肌肉酸痛重着,甚则肿胀不消,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四肢抬举、行走乏力,身体局部常有溃疡滋水,身体困重,面色㿠白,神疲欲寐,少气懒言,声低语怯,头重头痛,时有自汗,食少脘闷,渴不欲饮,大便溏烂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腻,脉细滑弱。治当健脾益气,化湿通络。方拟防己黄芪汤加味。药用: 生黄芪、白术、白芍、防己、猪苓、茯苓、生薏苡仁、白扁豆、姜半夏等。

四、适当外治,兼调饮食

针对患者急性期的皮疹和肌肉酸痛重着,导师多主张内治之外,辅以外治。故常取古人养颜玉容膏之意,以芙蓉叶、野菊花、玉竹等煎汤代水,日洗面部红斑1 ~2次,以清热消疹,退斑养颜。对肌肉肿胀疼痛较甚者,若辨属寒湿入络,则用川草乌、生南星、红花、细辛、枯矾、冰片等外洗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若辨属湿热蕴毒者,则用金银花、冬瓜皮、泽泻、泽兰、知母、黄柏、土茯苓等外洗以清热泻火,利水消肿。

对DM患者中红斑时发者则应时时关照病人注意饮食忌口,一方面忌食光敏食物,如芹菜、菌菇类等;一方面要少食炙煿油炸食品,忌食海鲜发物。而对PM患者则饮食可适当开放,并鼓励病人多食健脾补肾的食品,如山药、薏苡仁、淡菜、蛇肉等,以帮助病情恢复。

第五篇:艾灸是治疗阳虚最好的方法之一

艾灸是治疗阳虚最好的方法之一

艾灸疗法由来已久,自古是补充阳气最好的方法之一。

所谓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即俗称“火力不足”,机能减退或衰退,反应低下,代谢热量不足的一种体能状态。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气虚为主,其临床表现常出现平素怕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食,饮食生冷则易腹痛腹泻,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舌苔白滑,脉象沉溺等。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阳虚患者补阳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灸是补充阳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艾灸补阳是中华几千年传统养生的精华。

现代人的补阳或称扶阳要有适应现代人的方式。要有效、要简单、要可持续、要有文化氛围。正是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以艾灸为主,整合按摩等其它的养生方法。

饮食保健 阳气虚弱宜适当多吃一些温肾壮阳的食物。常用补阳的食物可选用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龙虾、对虾、青虾、河虾等)、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这些食物可补五脏,添髓,强壮体质。在饮食习惯上,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还可选用适合自己的药膳调养。

起居与锻炼

阳虚之体,适应寒暑变化的能力较差,在严冬,应避寒就温,采取相应的一些保健措施。还可遵照“春夏养阳”的原则,在春夏季节,注意从饮食、药物等方面入手,借自然界阳气之助培补阳气,亦可坚持做空气浴或日光浴等。宜住坐北朝南房子,不要贪凉而室外露宿或在温差变化大的房子中睡眠。以免受风寒而患病。在运动方面,因体力强弱,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及各种球运动。

阳虚患者做艾灸的同时还要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一直保持下去,才能改善自己的体质。

下载艾灸治疗风湿(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艾灸治疗风湿(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艾灸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观察

    艾灸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观察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组最多见的疾病,据报道我国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高达6.55‰,是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1]......

    艾灸文化参考

    广州海福保健电器具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鱼路120号 服务热线:400-800-5018 传真:020-34968463 [海福教案]○12 艾灸文化教案 国家多项专利认证•全球最大全自动......

    艾灸培训资料

    工作培训手册 一、艾灸的发展史 艾灸是中国传统的疗法之一,它借用艾草的药力和艾条燃烧后的热力,给人体经络腧穴以温热性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

    风湿经典一句话

    早期AS的骨盆片很多正常。要从有症状期就多加注意。MRI早期能发现骨髓水肿 多关节痛者也应积极考虑结缔组织病,曾有一个患者治了15年RA、Felty,最后却确诊为SLE 注意激素合理......

    风湿概述

    疾病简介 疾病名称:风湿病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729.001 ICD-10:M79.091 所属部位:全身, 所属科室:急诊科,风湿免疫科疾病分类: 风湿免疫性疾病 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

    中医药辨证论治合艾艾灸治疗艾滋病20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辨证论治合艾艾灸治疗艾滋病20例疗效观察樊翠红 路聚更 王庆雷 王红全 池招民(河北省沙河市中医院沙河054100)[关键词] 艾滋病 ,中医药 ,艾艾灸。艾滋病(HIV/AIDS)是严重威......

    艾灸培训心得体会

    艾灸培训心得体会 艾灸>培训>心得体会好开心,我们**的艾灸培训课程圆满结束了,自从来到**我学到很多的知识,也成长了很多,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我们的最伟大的领导人:龚总跟玲总,感......

    艾灸广告语(推荐5篇)

    艾灸广告语艾灸广告语11、艾自通,灸轻松。2、五叶艾草,敷哪哪好。3、五个叶子,真艾无假。4、灸一次,艾一生。5、艾自己,艾生活——五个叶子。6、爱心艾生活——五个叶子。7、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