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首先是对这堂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我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历程,作为国家的未来,我们新一代青年更肩负着建设祖国。我们现在还没有毕业,也没有能力谈及建设,但目前的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努力学习知识,为未来毕业后进入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我们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我们应该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担当起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至于上课的形式这方面,专题讲课这种形式我感觉非常好。毛泽东思想概论新改革的分专题教育方式让我更系统的学习了这门课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起到了引导我们的作用,鼓励我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让我们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增加了我们对这门课的兴趣,我们在课余时间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了更多相关的知识,使我们的思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并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擅长点,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让各位老师将自己讲的那个专题研究更加透彻,更好的向同学们传授,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
分组进行经典品读的方式。我感觉很新颖,而至于具体的细节比如组员缺席组长也扣分的部分,老师的初衷是好的,想要让组长起作用督促组员,但是有的组员就是不愿意来没法强迫的话组长也会很失望,这种机制感觉有待提高,就精品品读汇报来说,这种方式让大家读了几篇经典文献,虽然每个人理解程度和深度不尽相同,但是大家起码都对这几篇文献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了解各个时代大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各位领导人的贡献,同时更深刻的了解这门课。总体来说,各位老师的创意以及努力值得肯定,在执行方式上可以适当改进,让大家更容易接受一些。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课心得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之
一课一文
一、收获:
本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就所学的知识,我谈点具体的感受。课本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作了详细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八十年中,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事实表明:“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产物,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和比较后所选择的革命真理。
毛泽东思想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为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二、建议:
希望这门课程不一定就是只有老师讲,学生听的环节,这样的课程太枯燥,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建议多加入一些互动,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增加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建议老师保留这学期已经开展的演讲环节。
三、不足:
就我自己来说,没有百分百的跟着老师的思想去学习这门课程,课堂上有时会走神,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改掉这个坏习惯。还有就是要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被迫的学习。作为一名高中就没有重点学习政治、历史的学生,如果自己在大学里不主动学习这类课程的话,是很危险的。希望自己全力以赴,好好加油。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先要了解《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影和中国当时处于什么状况之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当时《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
所以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论持久战》读后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具体说是1938年的五月,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日战争就进入了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在国民当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而且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抗战,从而忽略了共产党的游击战争。总之,不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在各党派、各阶层,在国内,在国际,都有倡导者,有附和者。然而,当时的局势却急需一种理论,即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的现状,又能倡导全民族的抗战。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发表《论持久战》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彻地分析当时敌我双方在各方面的优劣,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强调只有持久战才是最符合当时的战局,使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曙光,增强必胜的信心。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这是反侵略战争,所以中国是正义的,同时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使日本战争力量比中国强大,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非常的缺乏,难以经历长期的战争;相反,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因此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从国际方面讲,日本的侵略行为即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地区的行为损害且威胁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亦是反法西斯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及援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方的战略进攻、我方的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方的战略保守、我方的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方的战略反攻、敌方的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方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作为辅助,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必定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同时,毛泽东还强调地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样就能实现全民抗战,调动全国的统一积极抗战,更能保证抗战的胜利,即毛泽东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其中毛泽东分析并指出了中国能战胜并能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和条件:第一就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就是国际抗日亦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就是日本本国内的革命运动即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这三个条件的结合对中国而言就是非常重要且极其有利的,并且是中国处于了一个有利的立场。如果中国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比较好的话,且国际上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认识及时且迅速的话,还有就是日本本国国内的革命来的比较快的话,中国的抗战就会比较迅速且容易,而且不会有太多的损失。反之,中国就必须延长抗战的时间,但结果还是一样,中国还是会胜利,就是随着时间的加长,损失就会随之加大,就会造成一个非常艰苦的抗战时期。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拉长战线,抓住日本人力的缺点以及他们的战争机构的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
限,从而分散日本的战力,从而为抗战的胜利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疲于奔命,而且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很被动地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还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这样更使原本军力就不足的日本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日本在中国长期抗战的消耗下,它的经济将会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也会变得低落。而中国方面,抗战的潜力将会变得高涨,大批的革命人民会不断地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作出最后的致命攻击,将日本侵略驱逐军出中国。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而发展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是人民彻底地看清了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势,使人民看清现实,纠正了存在的错误观点,既巩固了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指导了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
《复兴之路》读后感
经过一百多年历史沉浮的思考与探索,经过几代人外学内修的追寻与抗争,又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研讨,中华民族终于找到自己的复兴之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前途,这是历史和人民的抉择。《复兴之路》不仅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讲明了这个道理,也从现实出发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更从未来的构建中给我们描绘了美丽画卷。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有了更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了更坚强务实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了更强烈清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愿望。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到的“中国梦”,讲出了曾经浴血山河的炎黄子孙几代人的心声,也将继续激励当代的九洲热血和后来者为之奋斗。
细读《复兴之路》,我们还可以发现“人民”的位置。总书记当选之后首次亮相,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简短讲话中19次提到“人民”两字,可见“人民”在新一届中央领导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人民与领导的关系,已经超越古代帝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开明比喻,而是血肉相连的整体。我们的人民已经当家作主,我们的领导来之于人民,这种相融相通的情结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复兴大业人人有责的意识需要进一步深化,只要华夏儿女都来谋发展、做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指日可待。
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推动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当前的形势提醒我们,干事创业更加需要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参与;将来宏伟蓝图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伟大的人民群众。
“以人民为根本,谋中华之复兴”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操守和责任,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以人民的满意为我们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以人民的监督为我们事业进步的最好鞭策,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复兴的道路已经明确,人民的素质决定未来。我们不需要愚昧无知的一盘散沙,也不需要贪污腐化的时代败类;我们需要的是怀抱理想、扎实肯干的民族精英,需要的是团结一心、拥有本领的人民大众。本领的取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大兴学习之风,真正学好看家本领,才有可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作风建设也绝不是小事,不管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改革,只有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人民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修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够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道路。
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军事的强大和文化的引领等等,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的美好愿望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动员起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正道。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今年五一期间,我阅读了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原本仅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去看的,没想到看完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触万千,于是我就将我的所想所感写下来,一方面完成了老师的任务,一方面也当做是长时间没写作之后的练笔。
几十篇的阅读文献,为何选择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呢?说实话,作为一名理科专业的学生,对于马克思的确不太感冒,而且我也不想写《论持久战》,《论三个代表》这样容易撞题的素材,于是我选择了《改造》一文,一方面学习了马克思,一方面也学习了怎样改造自己的学习,提升自己。
文章的开头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心论点,即“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制度改造一下”。毛泽东意识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党员人数骤增,加之先前左倾右倾的错误未清算,于是在1941年进行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为全党进行一次透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这篇文章就是在那时产生的。毛泽东的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事求是精神,我们,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应该认真学习。如今的社会,许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存在问题,却自欺欺人地从不纠正,任其自由发展。与其说他们懒惰,倒不如说他们缺少‘发现即解决’的精神。
毛泽东指出当前党的问题在于‘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运用’,并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主观主义的影响,其结果是害人、害己、害革命。想想现实中,这种‘想当然’的主观主义思想何曾不存在,我们有时候,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学习,浅尝辄止,不作深究,缺乏学习的灵气和灵感。这实质上是学习上的机械论。根据想当然,就发号施令。一知半解,误人子弟。作为一名学习以实践为理论根据的基础科学的学生,这点是因该首当其冲地避免的。
说完了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因该将改造的方法了。俗话说‘说的容易做到难’,这话一点都不假,能轻易改掉的就不叫习惯了。学习要有责任的理念。做任何事情,如果一旦认识到责任,那么可以这样说,事情的一 半就已经做好了,另一半也就不那么难了。学习也需要有一种责任,这责任集中体现在学习直接地是为自己学,这恰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我觉得,在很大程 度上这就是有责学习的最好体现。
学习要有激情的理念。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这种感情一旦迸发出来,那就转化成为 一种激情。把激情用在学习上,那就是学习激情,或叫做学习感情。平时所说学习上的感情 基础,就指这个而言。学习,从思想认识或是思想观念看,必须要有无穷的、不可阻挡、孜 孜以求、如饥似渴的激情。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是直接的、生动的、富有生命的。这就是 有情学习的最好体现。
学习要有习惯的理念。人的一生,生生不息,繁衍更替,呈现出求生存、求发展、求进 步,再生存、再发展、再进步的客观规律。生存、发展、进步,简简单单“六个字”,其中 所蕴含着的是无数个看似平淡,极易忽视,又要紧要命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是 否可以这样理解,由习惯到自然再发展成为规律。可见,生活要有习惯,工作要有习惯,学习也要有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可以引领一个人朝着有利于主、客观相 结合的方向去生存、发展、进步。反之,不注重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或是对学习上的坏习惯、坏毛病不加改之,反而习以为常,长此以往,危害极大。我们要的是好习惯,摒弃的是坏毛 病。这就是有习而学的最好体现。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心得
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从革命前后思想的建立完善到社会主义的探索再到改革开放直至走向世界,党和国家所做的一切无一不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的谋取发展。自“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确立至完善以来,对于我们国家、社会及个人都产生了重大的并积极地影响。
关键字:实事求是积极影响
一、实事求是思想对于国家的发展路线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从国家层面上讲,“实事求是”作为党的基本的思想路线,是国家和党制定章程,治理国家谋求发展以及为人名服务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思想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话的藩篱,抓住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带领全党全人民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要求:不仅为人民解决温饱,还要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上的种种,无一不需要立足于现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无一不需要实事求是的实干思想。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正经的发展经济,而不是像某些地方为追求一个数据而盲目的造假甚至毁坏环境最后得不偿失。而真正的话语权更应该落实到人民的头上,官员更应了
解人民的心声,为人民多做实事。而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许许多多的科技人员为中国科教的发展努力着,但中国的科技发展在某些方面始终不及有些发达国家,这与中国的体制及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关系,当务之急应该是合理的调整科研人员的分布,解决技术与经济脱节这两大棘手的问题,实干中见真知。而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富足,都需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的办事情。干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的耕耘,每人都出一份力,圆所有人的中国梦。
二、实事求是思想对于社会风气建立的深远影响
从社会影响方面来看,实事求是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风气的建立上,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人觉得现在世风日下,社会整体的道德说平越来越低,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好的道德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哪有那么容易便丢失,许多痛恨社会不良现象的人自是站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之上,来发表自己的言行,但多少有些盲目,难以完全的实事求是。我们不难看出,做实事、做正经事的人仍占绝大多数,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政府向人民说实情需要实事求是、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需要实事求是、整治反华宗教势力亦须实事求是,当今社会,鱼龙混杂,难免会有钻空子之人,但实事求是仍然是社会风气之所向,并且我们发现问题便要及时整治,这也是实事求是,不掩饰社会的缺陷,正确而客观地看待问题。
我们可以了解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实事求是不仅一直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我国各地许多高校均将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校风校训,例如由北洋大学发展至今的天津大学,陕北公学发展至今的中国人民大学等。
作为培育每一代青年的训诫,足以见得,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沿承至今对于我们影响之深刻。
三,实事求是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实干和主动思想的重要作用
最后以小见大,回归至个人。以我们大学生为例,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身上的重担与责任自是不言而喻的,而我们如何在自身成才与报效国家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了。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发育尚不完备,随时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丧失自我努力的信心甚至追求,这个时候,努力的培养自身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和品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支撑,也是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其实不难看出,我们如今的大学生确实存在许多的毛病,例如对学业的放松和不重视,对于很多课外无意义的社团的盲目追求,亦或者花钱大手大脚,诚然,这与我们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有难以分割的关系,但与我们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的心理和浮夸的性格也是绝脱不了干系的。伴随着一年一度的中高考的结束,人民网6月27号教育专题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网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说,中国学生知识最巅峰的时期是在高中阶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历史、生物等也无所不知。这段话固然有玩笑成分,但它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这是因为,中国学生长期处于应试状态,学习自小被家长规划、管理,中小学老师相对也抓得“紧”。到了大学,老师不会拿着“鞭子”敲打,学生们反而不会学习,或者说,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认识,考上大学,绝不是学业的终点。无论是学生和家长的心态,还是如今的升学体系,都得变一变了。我们不是在培养“学习机器”,而是培养主动追求进步的人。也希望将来高考结束后,不再需要对考生说“放松莫放纵”。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有追求,不虚伪、不轻浮、不好高骛远、不
粗枝大叶,脚踏实地的人。而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坚持并需要更好的培养的。
人的一生中,难能可贵的一点便是认清自身的毛病,身负重任的我们自当及时认清,挣脱这桎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在认真地学习了这一门课程以后,深知自己的努力还不够,远远没有做到一个大学生应该做到的,个人浮夸懒散的情绪也还是会常常出现的,但我仍坚信着,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都将会秉承着实事求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继续走下去,坚持自我,改正自我,将自己所学用到运用到自身,回馈给国家和社会。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体会
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让我对毛泽东和他的思想有了极大的兴趣,我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他,学习他的精神,感受他的伟大,接受他的启发。
毛泽东,是国际共产主义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更是中国历史上功劳极大影响至今的伟大人物。他在那个年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我从老一辈的言行是能感觉的到的,而现在对我也有着深刻启发。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出身没有影响到他的成功。毛泽东生在农家,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的优良品质:勤劳、淳朴、诚实、朴素、正直。所以他成为全国人民的领袖,却从不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始终关心农民,热爱农民。求学时代,在县城里读书的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光应1894年创作的《醒世良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才意识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决心为国奋起。十年后,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他回忆当时场景,还能清晰的背诵出书上开头的句子:“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毛泽东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见毛泽东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能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危险境地,更能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丈夫品质。1911年,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毛泽东在革命党报纸上读到黄花岗起义的新闻后,在学校张贴文章支持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并带头剪掉辫子。在中国几千年的腐朽思想中,毛泽东能很快接受剪辫子,说明他很是果断,没有一些中国愚忠旧思想。1913年,他考入了长沙的一所师范学校,就是有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五年多,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也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性格。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我想我们做为学生需要的正是这种学习精神。毛泽东的成长对我的启发是:少年时期正是我们奠定知识和学问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学得尽量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为以后奠定良好的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炮火还曾烧到我国边境,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识到我们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指导思想,即领导旗帜,这是首要条件,只有领导思想正确了,才不会走歪路,走弯路。不然像之前的运动或者革命,要么开始就失败了,要么没有成功,要么没有坚持到最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党内盛行的错误思想做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学到了,不能以本为本,教条主义,一味的坚持固有的理论,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应用过程中,灵活学习应用,通过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点,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勇敢同错误做斗争,积极认识和改正错误,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我认识到,要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知识,做到系统科学地学习应用,也可以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经历了艰苦的奋斗过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内多次出现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有左倾错误,也有右倾错误,这些经验和教训促使和引导中国共产党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在和错误的斗争中,中国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把马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学到了,我们不应该停滞不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应该积极努力探索,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继续和发展。这样才能一直进步,才能发展,才能成长和成熟。
总而言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第一次飞跃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是邓小平理论的渊源和先导。、现在和将来,毛泽东思想都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但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区别开来,准确地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