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01

时间:2019-05-14 04:2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0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01》。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01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一脉相承:1)哲学基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2)理论品质--都是与时俱进;3)共同社会理想--共产主义;4)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5)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1)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不同;2)内容不同;3)历史意义不同;4)创造主体不同;

14、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五:经济发展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

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六:收入分配(调整公平竞争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4.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市场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将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价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积极因素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二是合理调剂收入分配差距。第一,要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答: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16.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

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一脉相承:1)哲学基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2)理论品质--都是与时俱进;3)共同社会理想--共产主义;4)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5)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时俱进:1)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不同;2)内容不同;3)历史意义不同;4)创造主体不同;

二: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

它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重要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第一,1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科学水平,从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深入到实现共同富

裕这个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上。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主义发展战略(80年、90年)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四:和谐社会主义建设重要意义(对社会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4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

七:科学发展观(注重效率、按劳分配、表现:可持续、人与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8.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③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④在政治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巩固政治稳定。

1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相互联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

系:有区别也有联系1:联系:都有市场经济的特征

和要求,都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手段,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2:区别:两种不同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与社会主义结合则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11.先进文化的意义作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 合国国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 保证。

治国的内涵以及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答: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3)

第二篇:201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点归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经验和历史经验,见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新民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和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注: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时间基础: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滨州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技术一班 张龙彪 0543-766526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点归纳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转正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真滴,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更名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应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2.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一包泽东为主要滴啊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逐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滨州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技术一班 张龙彪 0543-766526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点归纳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吧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五、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哦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正式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场景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反战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滨州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技术一班 张龙彪 0543-766526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人事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看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开个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解放生产力视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四、三步走战略内容:

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市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七、中国梦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八、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1.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滨州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技术一班 张龙彪 0543-766526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点归纳

2.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凝聚中国力量,滨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技术一班张龙彪 0543-7665267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首先是对这堂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我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历程,作为国家的未来,我们新一代青年更肩负着建设祖国。我们现在还没有毕业,也没有能力谈及建设,但目前的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努力学习知识,为未来毕业后进入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我们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我们应该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担当起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至于上课的形式这方面,专题讲课这种形式我感觉非常好。毛泽东思想概论新改革的分专题教育方式让我更系统的学习了这门课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起到了引导我们的作用,鼓励我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让我们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增加了我们对这门课的兴趣,我们在课余时间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了更多相关的知识,使我们的思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并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擅长点,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让各位老师将自己讲的那个专题研究更加透彻,更好的向同学们传授,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

分组进行经典品读的方式。我感觉很新颖,而至于具体的细节比如组员缺席组长也扣分的部分,老师的初衷是好的,想要让组长起作用督促组员,但是有的组员就是不愿意来没法强迫的话组长也会很失望,这种机制感觉有待提高,就精品品读汇报来说,这种方式让大家读了几篇经典文献,虽然每个人理解程度和深度不尽相同,但是大家起码都对这几篇文献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了解各个时代大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各位领导人的贡献,同时更深刻的了解这门课。总体来说,各位老师的创意以及努力值得肯定,在执行方式上可以适当改进,让大家更容易接受一些。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先要了解《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影和中国当时处于什么状况之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当时《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

所以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论持久战》读后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具体说是1938年的五月,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日战争就进入了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在国民当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而且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抗战,从而忽略了共产党的游击战争。总之,不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在各党派、各阶层,在国内,在国际,都有倡导者,有附和者。然而,当时的局势却急需一种理论,即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的现状,又能倡导全民族的抗战。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发表《论持久战》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彻地分析当时敌我双方在各方面的优劣,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强调只有持久战才是最符合当时的战局,使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曙光,增强必胜的信心。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这是反侵略战争,所以中国是正义的,同时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使日本战争力量比中国强大,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非常的缺乏,难以经历长期的战争;相反,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因此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从国际方面讲,日本的侵略行为即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地区的行为损害且威胁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亦是反法西斯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及援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方的战略进攻、我方的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方的战略保守、我方的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方的战略反攻、敌方的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方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作为辅助,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必定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同时,毛泽东还强调地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样就能实现全民抗战,调动全国的统一积极抗战,更能保证抗战的胜利,即毛泽东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其中毛泽东分析并指出了中国能战胜并能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和条件:第一就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就是国际抗日亦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就是日本本国内的革命运动即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这三个条件的结合对中国而言就是非常重要且极其有利的,并且是中国处于了一个有利的立场。如果中国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比较好的话,且国际上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认识及时且迅速的话,还有就是日本本国国内的革命来的比较快的话,中国的抗战就会比较迅速且容易,而且不会有太多的损失。反之,中国就必须延长抗战的时间,但结果还是一样,中国还是会胜利,就是随着时间的加长,损失就会随之加大,就会造成一个非常艰苦的抗战时期。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拉长战线,抓住日本人力的缺点以及他们的战争机构的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

限,从而分散日本的战力,从而为抗战的胜利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疲于奔命,而且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很被动地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还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这样更使原本军力就不足的日本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日本在中国长期抗战的消耗下,它的经济将会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也会变得低落。而中国方面,抗战的潜力将会变得高涨,大批的革命人民会不断地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作出最后的致命攻击,将日本侵略驱逐军出中国。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而发展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是人民彻底地看清了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势,使人民看清现实,纠正了存在的错误观点,既巩固了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指导了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

《复兴之路》读后感

经过一百多年历史沉浮的思考与探索,经过几代人外学内修的追寻与抗争,又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研讨,中华民族终于找到自己的复兴之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前途,这是历史和人民的抉择。《复兴之路》不仅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讲明了这个道理,也从现实出发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更从未来的构建中给我们描绘了美丽画卷。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有了更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了更坚强务实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了更强烈清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愿望。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到的“中国梦”,讲出了曾经浴血山河的炎黄子孙几代人的心声,也将继续激励当代的九洲热血和后来者为之奋斗。

细读《复兴之路》,我们还可以发现“人民”的位置。总书记当选之后首次亮相,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简短讲话中19次提到“人民”两字,可见“人民”在新一届中央领导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人民与领导的关系,已经超越古代帝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开明比喻,而是血肉相连的整体。我们的人民已经当家作主,我们的领导来之于人民,这种相融相通的情结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复兴大业人人有责的意识需要进一步深化,只要华夏儿女都来谋发展、做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指日可待。

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推动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当前的形势提醒我们,干事创业更加需要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参与;将来宏伟蓝图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伟大的人民群众。

“以人民为根本,谋中华之复兴”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操守和责任,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以人民的满意为我们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以人民的监督为我们事业进步的最好鞭策,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复兴的道路已经明确,人民的素质决定未来。我们不需要愚昧无知的一盘散沙,也不需要贪污腐化的时代败类;我们需要的是怀抱理想、扎实肯干的民族精英,需要的是团结一心、拥有本领的人民大众。本领的取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大兴学习之风,真正学好看家本领,才有可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作风建设也绝不是小事,不管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改革,只有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人民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修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够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道路。

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军事的强大和文化的引领等等,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的美好愿望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动员起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正道。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今年五一期间,我阅读了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原本仅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去看的,没想到看完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触万千,于是我就将我的所想所感写下来,一方面完成了老师的任务,一方面也当做是长时间没写作之后的练笔。

几十篇的阅读文献,为何选择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呢?说实话,作为一名理科专业的学生,对于马克思的确不太感冒,而且我也不想写《论持久战》,《论三个代表》这样容易撞题的素材,于是我选择了《改造》一文,一方面学习了马克思,一方面也学习了怎样改造自己的学习,提升自己。

文章的开头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心论点,即“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制度改造一下”。毛泽东意识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党员人数骤增,加之先前左倾右倾的错误未清算,于是在1941年进行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为全党进行一次透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这篇文章就是在那时产生的。毛泽东的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事求是精神,我们,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应该认真学习。如今的社会,许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存在问题,却自欺欺人地从不纠正,任其自由发展。与其说他们懒惰,倒不如说他们缺少‘发现即解决’的精神。

毛泽东指出当前党的问题在于‘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运用’,并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主观主义的影响,其结果是害人、害己、害革命。想想现实中,这种‘想当然’的主观主义思想何曾不存在,我们有时候,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学习,浅尝辄止,不作深究,缺乏学习的灵气和灵感。这实质上是学习上的机械论。根据想当然,就发号施令。一知半解,误人子弟。作为一名学习以实践为理论根据的基础科学的学生,这点是因该首当其冲地避免的。

说完了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因该将改造的方法了。俗话说‘说的容易做到难’,这话一点都不假,能轻易改掉的就不叫习惯了。学习要有责任的理念。做任何事情,如果一旦认识到责任,那么可以这样说,事情的一 半就已经做好了,另一半也就不那么难了。学习也需要有一种责任,这责任集中体现在学习直接地是为自己学,这恰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我觉得,在很大程 度上这就是有责学习的最好体现。

学习要有激情的理念。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这种感情一旦迸发出来,那就转化成为 一种激情。把激情用在学习上,那就是学习激情,或叫做学习感情。平时所说学习上的感情 基础,就指这个而言。学习,从思想认识或是思想观念看,必须要有无穷的、不可阻挡、孜 孜以求、如饥似渴的激情。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是直接的、生动的、富有生命的。这就是 有情学习的最好体现。

学习要有习惯的理念。人的一生,生生不息,繁衍更替,呈现出求生存、求发展、求进 步,再生存、再发展、再进步的客观规律。生存、发展、进步,简简单单“六个字”,其中 所蕴含着的是无数个看似平淡,极易忽视,又要紧要命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是 否可以这样理解,由习惯到自然再发展成为规律。可见,生活要有习惯,工作要有习惯,学习也要有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可以引领一个人朝着有利于主、客观相 结合的方向去生存、发展、进步。反之,不注重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或是对学习上的坏习惯、坏毛病不加改之,反而习以为常,长此以往,危害极大。我们要的是好习惯,摒弃的是坏毛 病。这就是有习而学的最好体现。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心得

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从革命前后思想的建立完善到社会主义的探索再到改革开放直至走向世界,党和国家所做的一切无一不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的谋取发展。自“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确立至完善以来,对于我们国家、社会及个人都产生了重大的并积极地影响。

关键字:实事求是积极影响

一、实事求是思想对于国家的发展路线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从国家层面上讲,“实事求是”作为党的基本的思想路线,是国家和党制定章程,治理国家谋求发展以及为人名服务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思想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话的藩篱,抓住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带领全党全人民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要求:不仅为人民解决温饱,还要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上的种种,无一不需要立足于现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无一不需要实事求是的实干思想。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正经的发展经济,而不是像某些地方为追求一个数据而盲目的造假甚至毁坏环境最后得不偿失。而真正的话语权更应该落实到人民的头上,官员更应了

解人民的心声,为人民多做实事。而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许许多多的科技人员为中国科教的发展努力着,但中国的科技发展在某些方面始终不及有些发达国家,这与中国的体制及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关系,当务之急应该是合理的调整科研人员的分布,解决技术与经济脱节这两大棘手的问题,实干中见真知。而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富足,都需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的办事情。干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的耕耘,每人都出一份力,圆所有人的中国梦。

二、实事求是思想对于社会风气建立的深远影响

从社会影响方面来看,实事求是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风气的建立上,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人觉得现在世风日下,社会整体的道德说平越来越低,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好的道德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哪有那么容易便丢失,许多痛恨社会不良现象的人自是站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之上,来发表自己的言行,但多少有些盲目,难以完全的实事求是。我们不难看出,做实事、做正经事的人仍占绝大多数,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政府向人民说实情需要实事求是、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需要实事求是、整治反华宗教势力亦须实事求是,当今社会,鱼龙混杂,难免会有钻空子之人,但实事求是仍然是社会风气之所向,并且我们发现问题便要及时整治,这也是实事求是,不掩饰社会的缺陷,正确而客观地看待问题。

我们可以了解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实事求是不仅一直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我国各地许多高校均将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校风校训,例如由北洋大学发展至今的天津大学,陕北公学发展至今的中国人民大学等。

作为培育每一代青年的训诫,足以见得,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沿承至今对于我们影响之深刻。

三,实事求是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实干和主动思想的重要作用

最后以小见大,回归至个人。以我们大学生为例,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身上的重担与责任自是不言而喻的,而我们如何在自身成才与报效国家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了。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发育尚不完备,随时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丧失自我努力的信心甚至追求,这个时候,努力的培养自身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和品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支撑,也是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其实不难看出,我们如今的大学生确实存在许多的毛病,例如对学业的放松和不重视,对于很多课外无意义的社团的盲目追求,亦或者花钱大手大脚,诚然,这与我们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有难以分割的关系,但与我们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的心理和浮夸的性格也是绝脱不了干系的。伴随着一年一度的中高考的结束,人民网6月27号教育专题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网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说,中国学生知识最巅峰的时期是在高中阶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历史、生物等也无所不知。这段话固然有玩笑成分,但它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这是因为,中国学生长期处于应试状态,学习自小被家长规划、管理,中小学老师相对也抓得“紧”。到了大学,老师不会拿着“鞭子”敲打,学生们反而不会学习,或者说,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认识,考上大学,绝不是学业的终点。无论是学生和家长的心态,还是如今的升学体系,都得变一变了。我们不是在培养“学习机器”,而是培养主动追求进步的人。也希望将来高考结束后,不再需要对考生说“放松莫放纵”。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有追求,不虚伪、不轻浮、不好高骛远、不

粗枝大叶,脚踏实地的人。而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坚持并需要更好的培养的。

人的一生中,难能可贵的一点便是认清自身的毛病,身负重任的我们自当及时认清,挣脱这桎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在认真地学习了这一门课程以后,深知自己的努力还不够,远远没有做到一个大学生应该做到的,个人浮夸懒散的情绪也还是会常常出现的,但我仍坚信着,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都将会秉承着实事求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继续走下去,坚持自我,改正自我,将自己所学用到运用到自身,回馈给国家和社会。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0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0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