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中央与毛泽东进驻延安纪实
中共中央与毛泽东进驻延安纪实
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移驻延安是时局转换发展的形势需要。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旗镇,标志着中共中央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移到西北。中共中央机关先后在瓦窑堡(今子长县)、保安(今志丹县)居住了一年多。“西安事变”后,经过协商,国民党东北军撤出延安(当时称扶施,1937年2月撤销肤施县并入延安县,两个县委亦合并,先后在延安城内建立中共延安市委,后建立延安市政府,初属中共陕北省委,后属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所余国民党民团一部分逃走,一部分起义。
1936年12月18日,即周恩来飞抵西安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派以王观澜为首的代表团,接管了延安古城。
一
12月25日,蒋介石由西安飞回南京,即背信弃义,扣留了张学良,纵兵西进,伺机发动内战,威逼陕甘。中共中央为了给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以实际援助,采取了“非不得已不开火”①“改正其”‘左’的宣传”的和平方针,“但军事方面,仍极力备战,绝不放松,”命令主力红军进抵关中的淳化、三原、耀县、泾阳、咸阳集结待机。这样,既粉碎了蒋介石挑起内战的阴谋,又使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南部区域扩展到洛河左岸,解放了镇原、宁县、正宁、旬邑、淳化等五座县城,奠定了后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囊形地带的基本版图。并令红“十五军团……开至商县待即。②”中共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与红军的主要将领多在关中地区,主要的注意力窥视蒋军西进,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首脑机关由保安南移,在所急 需。因此决定:“1937年1月10日中央离开保安”。1月9日晚,毛泽东电告在西安的周恩来、博古、在云阳的彭德怀、任弼时等同志,说:“我1月10日动身保安,以四天到达延安。”保安距延安170多华里,因沟深,路窄,天寒地冻,马蹄打滑,不能快走,当天走了七十多里,在安塞县的寺儿台的小村庄的窑洞宿营,后经高沟口,碟子沟三个村塞,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在行军的第二天,还联名电告周恩来、博古、彭德怀、任弼时说:“红军主力以出商洛为宜,该路击破即可转入豫西,敌中左两路无能为矣。……如主力用于渭北,则战略上处被动地位,战术上亦有许多困难③”1月13日深夜,毛泽东又电告恩来与博古:“我们本日到达延安。”(这份电报藏在中央档案馆)当时中央机关主要有: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张闻天等)组织部、宣传部,常务委员会(李维汉)、审查委员会(董必武)、保卫部(许建国)联络局(李克农)、出版局(廖承志)白区工作委员会(周恩来、林育英)东北军工作委员,职工运动委员《新中华报》社(白仲华)、总西北执行局(刘长胜),全总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饶漱石),中央秘书长(张文彬)等。这些机关初驻凤凰村,毛泽东等先后居住在李建堂和吴宏恩等部分居民腾出的房子和窑洞内,中央军委驻王家坪,除借居民室外,自己动手又挖了137孔窑洞和建造210间平房与9孔石窑。所属单位分布城周围的沟沟岔岔、山山岭岭。1938年11月20日因日寇飞机轰炸,中央机关搬至杨家岭、枣园,军委和八路军总部住王家坪。直到1947年3月18日中央撤离延安,中央机关在这儿生活战斗了十年多的时间,转战陕北途经佳县数百个村庄,居住了37个地方,于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 河前往河北西柏坡村。
中共中央以延安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谱写了极为光辉的篇章。
二
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移驻延安,为延安军民群众所热烈欢迎,1937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当毛泽东、张闻天等一行中央领导人,身着灰色军装,头戴八角帽,风尘仆仆,顶风冒雪从安塞的招安川下来,到了延安北的兰家坪沟口,顺小路斜道下至杨家湾南边的大石头旁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群骑马结彩的年轻人,由一位头扎白毛巾的小伙子率领打先,猛的从一头紫红色的骡子背上跳了下来,风风火火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红色的信贴,递给了警卫员贺清华同志,贺转身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打开边看边笑着说:“你就是抗日救国会派来的马生有副会长?”
“噢,我就是,北门外的欢迎群众从上午直等到现在了,可把你们等着了。”马生有急促促的满面笑容地说。
“这就是毛主席!”贺清华向马生有介绍说,马生有在裤腿上擦了一下手,热情地向毛主席紧握,激动地说:“毛主席?毛主席,我可把你们盼来了,叫我先回去向大伙报个讯,报个喜讯!”毛主席说了一声:“噢!”招了一下手,马生有几个纵上骡子背,两腿一夹,发出:“啷啷呛呛”的铜铃声,直奔了南去。肤甘县抗日救国会会长兼南街民兵政委高启祥与其他几位代表,牵着马陪着毛泽东和张闻天一行,带路从大石头处顺路而下,踏过延河冰桥,爬坡到了大砭沟口(今盲哑学校处)向北门走去的几里路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群众,当时 的延安市民并不多(约3000多人),还从甘泉(富)县来了一队队一行行的群众代表,有张村驿的,有直罗镇的,还有东村与道作埔的,他们有不少人见过毛主席,知道毛主席来延安,就天不明起身,踏着薄雪,绕着山路,冒着朔风严寒,迎接党中央与毛主席的到来。
马生有赶回之后,把骡子拴在树上,跑到最前边迎接。当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同志一行走近群众队伍的先头时,夹道两旁的吹鼓手,嘀嘀哒哒地吹开了,并分散插在队伍的中间。顿时,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红军大学与学生们的歌声、笑声、市民队列以及小学生的队伍欢呼声,响遍街巷。毛泽东神彩奕奕地健步走进延安城。肤甘县苏维埃主席刘秉温和党支部书记刘振邦等扛着由毕仲辉楷书的“欢迎党中央、欢迎毛主席”的红彩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满街贴着用红黄色书写的油光纸标语,欢迎群众举着早准备好的三角红纸旗,上边写着“欢迎党中央,欢迎毛主席”的同一文字。张和堂老师指挥学生唱起了“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歌曲和陕北的“信天游”,红军大学学员也唱起了革命歌曲,接连不断地唱了一段又一段,此伏彼起,一片喜庆,热闹非凡。
当时红军官兵一致,上下一致,毛主席穿着和士兵的穿着没有两样,街道两旁的爷爷奶奶急着在队列中辩认,向孙子们指着:“那位是毛主席!“啊,”那就是毛主席!”“毛主席!”群众喊了起来,毛主席一会儿向这边的群众点头热情招呼,一会儿向那边的群众招手、点头,一会向群众回头说:“大家好!同志们好!乡亲们好!”有些从不出门的媳妇、姑娘、婆姨们也都争着拥上街头,有的挤进市民队伍,有的在人群中点着脚儿伸长脖子辩认毛主席。唢呐声、锣鼓手、欢呼声,把毛 主席的回敬声全掩没了,听不清,解不下,认不准,欢乐的人群,一直把毛主席等一行人迎进到延安抗日救国会的五间房内休息、洗尘。
毛主席与张闻天一行中央领导人,在抗日救国会备好的下马宴间谈笑言欢、亲切交谈。大约六、七点钟了,夜幕下降,五间厅内灯笼高悬,犹似佳节,宴席的饭菜是从“三仙园”的饭馆预先订好的,由陈万福、吴振兴用饭盒子食落箱抬来的。王观澜、李见珍、王春圃(江华)陪毛泽东、张闻天等一行人入席,每桌八个席位,共两桌十六人。同毛泽东一桌的有曹华山、马生有、白辉民(延安市委书记),张闻天同席的有朱德、李德和马海德等。“三仙园”的陈万福和吴振兴忙着端碟子送碗,主要是一些海菜与甜菜,也有红烧肉与烧豆腐等,主食是花卷馒头与小米粥。毛主席问端盘子的陈万福:“你一月挣几个钱?”陈万福回答说:“我不是经理,我是饭堂的伙计,‘三仙园’开张不长时间,现在城内红了,城外还没红,城内城外还不通,吃饭的往来客流量还受限制,党中央现在来了,生意会一定好起来的。”毛主席听了点头。饭桌上的米酒用黑瓷碗舀着喝,王观澜、吴振兴等向毛主席敬酒后,又向张闻天、朱德、李德、林彪一杯一杯的敬酒,气氛非常热烈,张闻天最后说:“感谢抗日救国会的同志们的盛情款待!”宴会持续到晚上八时左右。这天夜间毛泽东住在附近的天主教堂内。贺清华为毛泽东备好了洗漱水;当夜毛泽东向在西安的周恩来、博古等拍发了:“我们本日到达延安”的电报。
第二天,毛泽东搬到凤凰村,住进了李建堂腾出的石窑洞。那是一孔依山而凿进的石穿洞,潮湿阴暗,木炭火燃了一天,还得用木板隔着墙壁,一边是炕,一边办公,贺清华 忙个不停,帮着贺志珍母子拾掇屋内的一切陈设,妇救会主任申小玉还帮着管孩子(李敏是保安出生),毛泽东总喜欢逗逗抱抱这位毛娇娇(李敏奶名),申小玉为娇娇弄来了小裤子;北街街长周至善和抗救会的高启祥、王治国等忙着到张闻天家看看,又到毛泽东窑内拉话,上午10时许,马玉宴请毛泽东加贺志珍全家,毛泽东总是忙着与各种人物接触,了解各种情况。
四
毛泽东与张闻天一天下塌之后,迅速而又妥善地处理着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制定了宣传进城政策,召开政治局会议。14日下午哥老会的陶麻子领着一群人敲锣打鼓送来了头慰劳猪,摆在政治局会议室的石楷上。毛泽东问这头猪花了多少钱,陶麻子说从地主的猪圈内拉来的,没花钱,毛泽东即差人查问究竟,结果弄清楚这头慰劳猪是从一家穷苦百姓家的猪圈内跑出来的,毛泽东即让照价赔偿,赔礼道歉,借机向群众宣传了党的政策和红军纪律。谈得最多的还是延安党组织的几个同志,反映国民党的军队撤走已20多天了,可那位县长高仲谦还住在宝塔山,时而还在街上串来串去,群众要求赶他走,并说国民党的反动民团一部分人,逃跑前在北关大砭沟内活埋了五个红军战士,党内一部分同志和一些革命群众,要求捉拿凶手,我们也应活埋他十个、二十个的杀人凶犯。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是常理,为死难的红军复仇。针对这些反映与情绪,中央机关进城后,稳定群众,明确政策,应该是头等大事。于是,毛泽东借机向大家讲解除了当前党的政策,国难当头,抗日救亡是头等大事,宝塔山的那位县长不用赶,更不能再互相残杀了,我们应尽量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应该是当前首要国策,过去蒋介石打内战,搞那个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就是消灭红军,屠杀共产党人,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的义举,就是要逼他抗日,承认八项主张,才放他回南京的。因此,当前我们的口号就是团结、民主、抗日,就是要团结一切力量,反对独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抗日,才能建设新中国。毛泽东一席话,把大家讲得乐呵呵的。窑洞内不断的有地方干部和群众,反映情况。一直到夜深了,人还不断。
15日上午,中央机关进驻延安的第三天,毛泽东出席由张闻天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主题就是讨论研究延安工作及其各项政策等问题。会议一开始,先由王观澜汇报来延安后的二十多天我们的工作情况,李见珍汇报进城的社会情况。毛泽东发言说:“延安工作方针与方法基本上是好的,产生了好的影响,应该继续这一方针。现在不打土豪、土豪喜欢;保护商人,商人喜欢‘取消苛捐杂税,使贫民喜欢。以后应进一步使群众更加喜欢,使土豪的喜欢减少。应该使在延安工作的同志明了,延安工作对全国有影响,延安的各种具体工作都应把握这一原则。关于延安的政权形成问题,抗日救国会只是暂时的,这里最好是不派县长,应成立抗日革命委员会,将来要成为苏维埃政权。因为这是我们首都所在地,不应与人共管。”关于金融问题,毛泽东说:“认为用白票就不能用苏票④用苏票就不能用白票混用,我认为中心问题是从外面办货来的问题,用合作社的方式来调剂当今还是可行的。⑤”政治局会开得很热烈,直开一个上午。会议决定16日召开延安群众大会。会议地址是在大操场,由毛泽东、朱 德、张闻天等领导人讲话,王观澜与群众代表讲话。宣布了党的政策和红军纪律,毛主席讲话重心强调团结、民主、抗日形势与任务。
从此,延安成为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机关所在地,成为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首脑中枢,中国革命的司令部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的千百万革命青年,民主、进步人士,纷纷前来,把延安称之为抗日进步民主、进步的红色灯塔,塑造人类纯洁心灵的革命圣地,中华民族解放的北斗星,千方百计奔向延安形成了一股时代的社会潮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尤其是“抗大”、“陕公”、“鲁艺”、“女大”等院校开办,使延安成了培养革命进步人才的熔炉,集中了中华民族之精英,为抗击日寇、消灭敌人,培育了骨干力量、成为后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钢骨铁梁。所以,毛泽东把延安比作英国的伦敦,寓意深刻,就是说,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它的政治影响着英国众多的殖民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也有很多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当然不是殖民地,但需要一个“首都”作为政策中心,则是一样的。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前夕,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议论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的地位说:“延安之所以重要,一因打日本,一因蒋介石在重庆,即都是偏安之局。⑥”
今天,在纪念中央机关与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之际,使延安这块革命圣地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发出更加灿烂光彩。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以江泽民总书记的领导,我们应更好地发扬延安精神,以实际行动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
注:①②⑤《毛泽东年谱》第779、642页。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第78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④白票,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苏票,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纸币。
⑥《全国解放战争史专题研究》田为本著,陕西省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69页。
原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与实践》1997年第一期(总第45期)53-56页,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合办。
第二篇: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
《讲话》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当时一直为中共制定文艺政策指导文艺运动提供了根本方针,是对当时文艺运动的历史总结。我们通过《讲话》理解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他通过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工作问题,学习问题,认识事实,文艺服务,如何服务,文艺战线,主要斗争几个方面来讲文艺问题。它对当时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我们现代文学也有很多理论上的帮助,有很多要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我具体阐述一下我认为对现代文学有比较深刻作用的几点。
第一,讲话中讲到“仅仅有这种军队(军事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文化与文学的重要性,不但鼓舞了当时的氛围,也鼓舞了我们现代社会的工作者,给我们现代社会的文人一种思想上的激励作用,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进而促进文学的丰富缤纷发展。
第二,讲话中提到“一些阶级有落后的思想,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大踏步地前进。”其实这就是文学所被赋予的作用,正确的文学倾向或者文学作品会对群众思想进行启蒙,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它会对现实中存在的落后现象落后思想用笔杆子将其扶正,促进我们的思想发展。
第三,“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我们的文艺作品就是给群众看的,在作品中应反映群众的语言,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普及,不但这样,而且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是会不断提高着。这也是我们现代文学值得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点。现代文学也要服从服务于群众,和群众引起共鸣。
第四,“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我们一定要明白国家的真正思想,明白方向及趋势是怎么样的,反动是坚决是要反对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论基本命题的建立曾有过和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真正只有明白这些,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第五,“文艺服从于政治,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因此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家艺术团结起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内容。首先,经济政治文化是分不开的,一切文学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级的,文学文艺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作为国家的一种基础要服务于经济政治的,进而以文学来促进全方面的发展。但是不能把文学政治化,使其缺乏文学的美感。其次,文学不仅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更不用说是共产党之外的其它民主党派了,应该在文学层面团结起来,一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第六,文艺一定要是源于生活,却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只有这样,文学才能既有说服力,又有震撼力,既能引起共鸣,又会感受到文学的美。即“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再之,我们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但有些属于政治策略性的提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引申,比如说现在,那对于这样的点我们就应该辩证看待,不能完全学习。总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们现代文学的启迪和影响还有很多,它仍是新时期我们中国文艺工作的一种方向。
第三篇: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 读后感
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讲话有感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毛讲话的引言部分,揭示会议目的: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主要讲到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毛阐述的文艺工作者的以下问题不但适用四十年代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而且对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和中国青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一)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我们应毫不动摇的坚持这个立场。
(二)态度问题。对于敌人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同盟者,有联合,有批评;人民群众,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应该赞扬。因为人民也有缺点,所以文艺工作者应当帮助改造人民。
(三)工作对象问题。文艺作品在根据地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工农兵和革命干部来自人民群众,来自根据地,根据地农民占有大多数,所以文艺工作者要学习并且理解农民的语言,以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要改变思想,积极向农民学习。
(四)学习问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
得出结论,文艺工作者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文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包括工人、农民、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因为有些文艺工作者偏爱小资产阶级,因此要帮助他们改造,由偏爱小资产阶级转为偏爱无产阶级。
坚决批判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倾向。要鼓励革命文艺家深入群众,同时要让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
毛泽东在讲话中的一些要求和结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他的思想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文艺工作者和中国青年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我们的问题的中心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二)文艺服务于群众,有利于群众的,就是好东西。这体现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
(三)革命文艺家的根本任务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要跟得上时代变化不能只关注个人感情 要服务大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
既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要有知错就改的态度 有鲜明立场不断实践。
毛泽东要求全面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清除文艺工作者受到的资产阶级的影响,不能只关注个人感情 要服务大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体现了毛泽东的狭隘性。不可否认这是由当时的时代决定的,但是对资
本主义的全面否定,还是会阻碍我国文艺事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告诉我们事物具有两面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毛泽东的讲话存在不足之处,但从时代出发,总体上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以后很可能成为文艺工作者。纵观今日中国文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说,所谓大家,非黄即暴。何况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作家越来越多,而作品却越来越次。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因为中国作家缺少悲天悯人的资质,写作日趋商业化,过分关注自己的个人情感生活,脱离了群众,何谈为人民服务呢? 我们关注历史的同时,更该注重现实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反思。
第四篇:新华社:中共中央2011治国理政纪实
新华社:中共中央2011治国理政纪实
核心提示:新华社3日播发《总揽全局 科学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一文,全文共分七节,整理中共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的要点。分别系:?一种眼光纵观世界——劈波斩浪,领航中国奋勇前行;一条道路更加宽广——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份情怀温暖人心——保障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一项任务亟待破解——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一股力量奔涌不息——发展文化,强我中华民族之魂;一个舞台更加广阔——和平发展,中国声音世界回响;一面旗帜更加鲜艳——加强党建,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总揽全局 科学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
新华网北京1月3日电2011年--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十二五”时期开局,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10年开启,走过90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从新的起点再次出发。
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继续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种眼光纵观世界--劈波斩浪,领航中国奋勇前行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应对挑战中铸就新的辉煌。
2011,伴随新年钟声,中国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此时的世界,迷雾重重,危机不断。
西方发达经济体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困局。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贸易摩擦加剧。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双重压力。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扑朔迷离,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处在低迷困顿、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变化;西亚北非出现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一些国家政局多变;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气候变化、核不扩散、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形势逼人,知难而进。
审视中国,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更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充满迷雾、激流、险滩,考验着领航中国巨轮的决策者。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沉着清醒,方能坚定前行。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年元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对形势作出清醒而富有前瞻性的判断。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全国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心,牢牢把握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冷静观察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分析--
从重旱灾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从企业、村庄到社区、学校„„一年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上百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就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区、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等课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拜人民为师,就能汲取到永不枯竭的智慧;与人民同在,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意见„„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中央政治局成员举行6次集体学习,广开言路,博采众议,权衡利弊,制定对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围绕保障房建设、教育等进行专题询问,开展相关执法检查,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全国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协商会,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总揽全局,才能趋利避害;集思广益,方能形成卓识--一系列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决策部署陆续推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这是紧紧扭住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这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年--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快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这是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的一年--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这是社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出台促进就业规划,部署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加强平安建设„„
这是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年--通过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批准全国抗旱规划„„
这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年--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这是港澳工作和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入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持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持续保持„„
这是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一年--中国领导人出访的足迹遍及全球,在所有重要外交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等8部白皮书„„
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一年过去,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党中央领航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一条道路更加宽广--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
这一幕令人难忘--
8月13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暑热,来到越秀区了解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情况。流经广州中心城区的东濠涌以前污染十分严重,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两岸生态也得到恢复。总书记走到岸边,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来,仔细察看水质。
这一场景,体现了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党中央对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时光回溯--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如潮的掌声中,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高票通过。
这份未来5年的行动纲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既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动员令,更是贯穿“十二五”时期的行动指针。
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变数和挑战--
年初,“物价冲击波”席卷而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节节上涨,物价一路攀升;外需疲弱,出口订单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严重旱情,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宏观调控“多难”加剧。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早在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数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011年春节刚过,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全年政策定下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决策果断,部署有力。
--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出台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外贸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财政支持力度;
--出台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连续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年里,党中央既着眼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月30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年里,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他反复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研、讨论、决策--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年--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制定钢铁、新材料等产业规划,全面启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出台支持内蒙古、西藏等地又好又快发展政策„„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进一步趋向协同发展,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这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年--成功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出台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部署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年--完成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署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中国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资源税改革从试点向全国全面推开,出台电价改革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为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和有力推动下,全党全国顽强拼搏,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持续上涨的物价8月起掉头向下,11月大幅回落到4.2%;
经济增速预计超过9%,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进出口总值突破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财政收入跨进10万亿的“新门槛”;
粮食总产量登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新号角--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面向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
一份情怀温暖人心--保障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一张张简陋的课桌,一套套崭新的餐具„„
新学期里,宁夏海原县维宗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免费营养午餐。
小小的饭桌,寄托着无数贫困地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期盼,也倾注着来自中南海的关切--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201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课题,连续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举措,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教育改革稳步推进--
一年来,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中央领导同志深入校园看望师生到出台100多个文件,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正大力推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一年里,中央不断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全年新增就业有望突破1200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年底,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对解决好就业作出新的部署:到“十二五”末,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开局之年,中国在告别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重大步伐--
2011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
与此同时,24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3500元的新“起征点”让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改革向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同时加快新农保试点步伐。两个试点覆盖面都达60%。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
医改5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售价下降16.9%,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加大,数亿群众得到实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面向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实现--
2011年4月29日下午,天津市北辰区秋怡家园小区热闹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退休职工徐淑娟告诉总书记,她家3口以前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今搬进了68平方米的公租房,条件大为改善。总书记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这是兑现承诺的约束指标。
2011年,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土地、资金、质量、分配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与此同时,中央出台限购令、试点房产税,多管齐下,遏制部分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这一年,从汶川到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座座新村镇、新民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学校、新医院悄然耸立„„这一年,汶川特大地震3年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新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稳步推进,3年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面貌焕然一新。不屈不挠,感恩奋进,灾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1年,也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灾区重建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开工项目646个,重建投资累计超过200亿元,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基本框架。
在曾经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灾后重建170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2亿多元,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一个新舟曲已经初具规模。
多难兴邦。2011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水、干旱、地震等各种天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云南盈江、西藏亚东、新疆伊犁抗震救灾,川豫桂琼等省抵御严重洪涝灾害,西南地区抗击重旱极旱„„党中央科学决策,有力指导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补助资金86.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转移安置和旱灾、冬春生活救助标准平均比上年提高78%„„
民生,有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而又极为敏感,时刻牵动着中枢--
追查地沟油、严管食品添加剂,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统筹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
解决民生问题难,解决13亿人的民生问题难上加难。在中国,任何一项惠民政策乘以13亿这个巨大的倍数,都是对执政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开局之年,中央政治局常委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山城重庆到瑶族山寨,从天山南北到八闽大地,从滨海新区到大别山区,从盈江抗震救灾到赣湘鄂抗旱,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始终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为民生画卷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察民情、听民声、问民意、解民忧。一年来,胡锦涛时刻为民生所牵挂--3月,全国两会期间,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话民生;4月,深入海南省海口市的农村、企业考察;5月,来到天津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6月,走入武汉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8月,冒着酷热在广州考察和谐社区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工作„„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年里,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种制度安排,每一次规划部署,每一场专项行动,融入其中的都是党和政府暖暖的民生情怀。
一项任务亟待破解--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管理创新是社会和谐之要。
超过2亿流动人口,44万个社会组织,近5亿网民„„
一个个庞大的数字折射的是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管理任务不断涌现,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一道道无法回避的难题映衬出的是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2月19日至23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云集中央党校,参加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总要求。
一年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不断作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
--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7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词之变饱含深刻内涵,体现理念飞跃;
--11月下旬到12月初,中央领导同志分四路主持召开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片区会,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千方百计解难题,万众一心促和谐。
一年里,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和精细化;从加大民生投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到有效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从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到利用网络微博加强政务服务,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
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创新群众工作。蕴真情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
2011年伊始,备受社会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
新条例中,“搬迁”取代了“拆迁”,一字之差,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一年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贯彻和深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司法公正作出新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四黑除四害”行动,为民除害、保民平安„„
制度创新,依法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首次公布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职业病防治法,制定精神卫生法、行政强制法,一批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立法议程„„
顺应时代新发展,满足人民新期待。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道路上迎难而上,奋力前行。
一股力量奔涌不息--发展文化,强我中华民族之魂
这是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嘹亮号角的一年。
“文化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希望就在你们身上!”
8月的岭南大地,绿意正浓。
正在深圳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察看特种电影生产线和数字电影特效实验室。企业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经营思路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他亲切鼓励着年轻的员工们。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共通血脉,是一个国家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开局之年,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年产电影500多部、电视剧1万多集;农村公益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39万多家各类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8%„„
这是改革继续深化、事业产业稳步发展的一年--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开局之年,从“十二五”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作出重要部署。一项项改革持续推进,一个个工程深入实施,文化领域风生水起。
从郭明义等54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到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从16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到全国城市影院票房超过120亿元„„一年里,文化活力进一步释放。
尽管成绩斐然,但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亟待增强。环顾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第一次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决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未来1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指出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前进方向、根本任务、出发点落脚点、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目标明确,才能更好凝聚各方智慧;
路径清晰,就能更大激发奋斗力量。
岁末,从渤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江南水乡到塞外高原,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各地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
加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力度,研究实施支持新兴文化业态的税收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从中央部委到中央企业,有关部门纷纷行动。
11月22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殷切的期望,真诚的嘱托,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文学、戏剧到音乐、舞蹈,从电影、电视到曲艺、美术,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个舞台更加广阔--和平发展,中国声音世界回响
2011年,国际形势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任凭风浪起,扬帆志更坚。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外交工作更好为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面对复杂局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
这一年,中国努力化解外部风险,积极倡导共迎挑战、共谋发展--
“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登高望远,超越具体分歧,超越一时得失,共同探索走出危机、实现发展的正确途径”。
11月3日,法国南部海滨小城戛纳。面对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胡锦涛主席提出的5点建议指明了方向: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
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到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在一次次重大多边场合,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我国内外政策,就共迎挑战、共谋发展提出建设性主张和倡议。
机遇要紧紧把握,挑战要妥善应对。过去一年,中国在努力谋求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从发达国家增购债券,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积极扩大进口,为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作出贡献。
求合作,谋发展,更体现在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觉行动上:2011年至2015年,为发展中国家援建200个清洁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一年里,区域合作和双多边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向东盟追加100亿美元信贷,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继续落实向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优惠贷款;中欧贸易逆势增长;同欧亚、中东、拉美等地区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
一个个应对挑战的主张和倡议、一项项促进合作与发展的举措、一次次向发展中国家伸出的援手„„中国向世界传递信心、决心、责任心,凝聚了共识,廓清了方向,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这一年,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负责任大国形象愈加凸显--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需要承担的首要责任”。
4月14日,胡锦涛主席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上发表讲话,对“如何使人类拥有一个和平安宁、共享繁荣的21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答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年里,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西亚北非局势等热点问题中,中国妥善应对,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变暖、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问题解决„„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向发生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国家捐款捐物,派遣救援队实施人道救助;广泛参与打击海盗等国际合作„„
一个个热点问题、一项项全球性挑战,中国秉持公正,伸张正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一年,中国广交朋友,全方位外交阔步前行--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掀开了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一年里,中国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
扩大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推动10+1、10+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拉经贸合作不断推进;金砖国家间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合作,中国大力推进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家形象片首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同多国成功举办“中国年”“文化日”“感知中国”等大型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及105个国家和地区„„一年里,中国积极开展公共人文外交,增强中国形象亲和力和感召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对下一个10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全方位外交大有可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必将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更加响亮。
12月11日,人民大会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举行。
在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场合,胡锦涛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
“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面旗帜更加鲜艳--加强党建,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90年间,成立之时只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国难深重、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开局之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这一年,党中央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思想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到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骨干课程专业基础教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体验井冈山3.1公里的红军挑粮小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到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建立 “手机党校”,一年里,党中央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年,党中央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这一重要决策。
2011年,一个名字,传遍神州大地。他,就是一辈子无私奉献、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大山里群众的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把创先争优作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的有力抓手,广泛开展向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和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业绩„„
加强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从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到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管理,党中央进一步加强重要岗位干部重点管理。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2011年11月起,县(市、区、旗)直属部门机关干部、乡镇(街道)干部每年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时间累计一般不少于100学时或12天。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教育培训干部工作在继续加大组织调训的同时向基层延伸„„
这一年,党中央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继续加强作风建设--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从中央领导同志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到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从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到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党的优良作风在这一年里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发展。
一条条反映群众愿望的意见和建议向中南海汇集,一项项回应群众呼声的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选择。
这一年,党中央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活力的重要保证。从提高、扩大“公推直选”的对象层次和范围,到“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推广至全国,从第一次专门针对党委新闻发言人举办培训班到中央纪委、中组部、中联部首次向外媒或驻华外交官开放,一年里,中国共产党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释放党的创新活力,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局面,进一步向世界展现了自信、公开、透明的形象。
这一年,党中央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整治,到开展重大工程治理,从不断推进巡视工作,到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一年里,党中央既扎实抓好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着力解决反腐倡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
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一项项着眼长远的部署,为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里,根据中央统一部署,5年一次的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一大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选好2270名十八大代表,是开好十八大、完成大会各项任务的重要基础。坚持以德为先,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突出党员代表性--年末,推荐提名工作以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方式有序展开„„
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过去,昭示未来。
201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万众瞩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中央从90年奋斗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党中央对未来发展环境的清醒判断--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这是党中央对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是党中央开拓前进的政治勇气--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方知宇宙宽。
2011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航中国“十二五”开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在中华大地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这足迹,承载历史,指向未来„„(新华社记者张宿堂、霍小光、陈二厚、李斌、李忠发)
?
?
第五篇:毛泽东留在延安的红故事
毛泽东留在延安的红故事
毛泽东戴的红星帽
一九三六年七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保安采访中国工农红军的过程,也是他思想改变的过程。他对红军帽子上的红色五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红军的官兵着装一致,感动了他。所以,当他到了陕北苏区后便珍爱地穿上了红军服饰。在他给毛泽东拍照时,毛泽东并没有戴帽子,就在他的创意下,专门把自己佩有红星的八角帽让毛泽东戴上,并且还特意把帽子整理了一番,将毛泽东的长头发整理到帽子里边„„
这张照片斯诺回北平洗印好后,第二年由海伦采访延安时捎来,毛泽东非常喜爱这张照片,此照在全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斯诺采访编纂成《红星照耀中国》的书名,就表明了作者的用意。斯诺非常珍视这顶帽子,因为它伴随斯诺走过了“红色中国”的许多地方,这是斯诺思想变化的象征,也是斯诺与毛泽东最初交往的见证。一九四一年斯诺回美国后,就把这顶帽子珍藏起来了。斯诺逝世后,他的夫人通过邓颖超把这顶帽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去瞻仰。
毛泽东初到延安
一九三七年一月党中央由保安迁到延安,为安排第二次国共合作事务,田一民受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委派到延安处理公事(田一民是杜的秘书),田到延安后在公务办事期间,由当时苏区主席林伯渠安排他晋见毛泽东。田一民当年23岁,他在延安见到了这位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住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李家院里,窑的主人李修文让出了三孔石窟窑。窑是从石头上凿出来的,窑的六个面有五个面是石头的,窑内盘有土炕,因毛泽东不习惯热炕,故在土炕上垫了一块木床板,床上放着清洁的棉被,炕沿上放着一张长方形的小炕桌,桌子上放着几本书和茶具,墙上挂有~幅大的作战军用地图。田一民在毛泽东的窑洞里落座后,便和毛泽东拉起了家常,毛泽东问起田一民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十分亲切、和蔼。这时窑主家的儿子李建堂手端一小碗腌菜送来,说是他母亲叫送给毛主席的。毛泽东便给田一民介绍这家窑洞主人是位开明人士,我们住人家的石窑都不花一分钱,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在为抗日出力,我们搞统一战线,完全是为抗日救国的,并介绍说这位有文化的李建堂是个郎中,很有本领„„田一民从这位伟人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根本不象国民党反动派所描述的那样令人憎恶,而是谈笑风生、平易近人、纯朴大方、和蔼可亲。在他们谈话快要结束时,田一民提出要为毛泽东拍张照片,毛泽东慨然应许了。他们一同走到院子里去拍照。当时田一民用的照像机是法国生产的AGFA牌的,胶片是FIIMPACK要一张一张地抽换拍照。毛泽东站在院中,看着这个青年在慌忙地摆弄操作,他对田一民说:“不要急,慢慢来嘛”。正当田一民在相机中看到来了一只鸡,他想赶走时,毛泽东却摇了摇手说“不要赶,留上小鸡在身后更有生活气息”。就这样,田一民为毛泽东拍下了这张来延安最早的照片。此照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用在了《毛泽东自传》的封面上,可惜封面上的照片用翻了,后来在几处也用过此照,有的将照片上的小鸡给处理掉了。毛泽东在李家院阴暗潮湿的石窑里住了近半年,他在这里写成了他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和小八路
一九三九年春,身兼抗日军政大学教员的毛泽东乘小车去东关清凉山下抗大讲课,车到抗大门口停下来,只见从抗大门里跑出来两个小战士,他们是跑来看汽车的。当车里下来是毛泽东时,他们立即惊喜地叫起了“毛主席,毛主席”,这时毛泽东对着这两位小战士笑着说“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说着便对他俩在自己的手上写划着毛泽东三个字,这两个小战士认真地看着毛主席一笔一划教他们写毛泽东三个字。毛泽东问他们“你们多大啦?”,小的立即说“十四岁”,大的接着回答:“我十五岁了”。毛泽东又问“你们这么小,为什么要参加八路军呢?”他俩齐声回答“为了打日本鬼子”,小的(十四岁)叫刘长贵,山西人,在抗大校部当服务员:大的(十五岁)叫安定宝,东北人,是抗大东干队队长张学士的通讯员(张学士是张学良将军的弟弟)。
安定宝同志后来在前线战斗中牺牲了,刘长贵同志解放后在辽宁鞍山钢铁公司搞保卫工作。毛泽东与梁漱溟交谈
一九三八年,梁漱溟来延安访问,毛泽东见到梁后,说出二十年前他们曾见过面,当时梁是北大讲师,而毛是图书馆的小小管理员,梁常到杨怀中家串门,开门的就是毛泽东,后毛就成了杨家女婿。梁漱溟从一个大学教授变成了知名的学者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没料到,当初那个替他开门的湖南高个子青年如今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梁漱溟惊愕之余,产生了一种老熟人相逢的感觉。毛泽东热情豪爽地笑声,使梁的拘谨片刻化为乌有。
梁漱溟与毛泽东就抗日战争的前途,国共两党合作和国家统一的问题作了长谈。毛泽东对梁提出的问题讲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梁打心眼里佩服。
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和梁漱溟二人观点截然相反,争论激烈,互不相让,但都没有动气。毛泽东坦诚相见的姿态和虚怀若谷的气度给梁漱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时而踱步,时而端坐,时而靠在床上,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互不相让的争论,但双方却心情舒坦,如同老友交谈。
毛泽东和吴满有的交往
毛泽东结交的农民朋友中,有一位是著名的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
一九四四年农历正月初十,吴满有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为毛主席开荒代耕两石细粮(一石麦子、一石小米)。毛泽东接受了吴的请求。从这时开始,吴满有每年都要把丰收的最早最好的一石麦子和一石小米,亲自送到中央办公厅。
一九四五年春节,吴满有把自己喂的一头猪,杀了也全部送给中央办公厅,自己连个猪头也没有留,大年初一吴满有一家节省地吃着糠窝窝,这一事实让村里的乡亲们感动得都流了泪。因为吴满有一家交的公粮竟是全村一半之多„„毛泽东多次给他写信,或邀请他去交谈,帮助吴满有总结经验,制订生产计划。同时,也了解农村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成了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一九四六年三月,毛岸英在吴家枣园期间,跟劳动英雄吴满有学劳动,他和吴满有的儿子吴凌旭是同龄人,一同务农、作息,二人关系很好,整天形影不离。一天岸英突然病倒了,发高烧,头上冒汗、昏迷不醒、口吐白沫,吴满有不顾一切,连夜和弟弟吴满旺、儿子吴凌旭、干儿子杨培柱四个人轮流背着岸英去中央医院,天很黑,一路上用麻杆点燃照路,及时到了医院,得到救治,医生说多亏他们送来的及时,不然会有生命危险„„为此江青非常感激吴家父子。又有一次岸英和凌旭同回延安,正逢延安有文艺演出,江青让他们留下看演出,可是,毛主席严格要求不让岸英留下,要他回吴家枣园,理由是岸英是“劳动大学”的学生,却让狗娃(凌旭的奶名)留下了。
当吴满有得知毛主席爱吃辣椒时,他就用窑脑畔上向阳的好地专门给毛主席种了一块辣椒,他细心管理,用的最好的农家肥——鸡粪。每天晚上等岸英、凌旭他们睡着后,吴老才自己挑水给辣椒地浇水,使辣子长的非常好,当岸英得知吴老深夜还挑水浇地时,他也想去帮吴老劳动。可是吴老怎么也不让他去,不让岸英劳累。到辣椒成熟时,吴满有把他种的辣椒送给毛主席。毛主席高兴地说“只有吴满有种的辣椒才是正宗的„„”到秋后吴满有还把他种在地畔上的南瓜送给毛主席尝,由于他会耕作、管理,这些南瓜又甜又粘,惊讶的毛主席和江青总是夸吴满有,要他把这些耕作经验推广到农民家户去。在吴满有过生日那天,中央办公厅、西北局、边区政府和延安县、乡干部一行十多人都去了吴满有的家,为吴老祝贺。去的领导人有林伯渠、高岗、汪东兴等人,他们还带着锦旗和奖状之类的东西,毛主席就是这一次为他在奖状上题写了“天下有名”的贺词。
有一天毛主席身体有一点感冒,他也是闲不住,一时想到了吴满有,便叫了小车,到吴家枣园去看看吴满有,当车行到燕沟后拐岔时,车子不能走了,毛主席就下了车骑上了马准备去吴家枣园。过高家砭时,中央通讯兵骑马赶来,说有急事,把毛主席挡回去了。这才使得毛主席没有去成吴家枣园。
在解放战争开始前,毛主席对吴满有说道,现在部队,急需增员战士,而基层招兵难度较大,吴满有对毛主席说“没有群众的子弟,那只得去我们的子弟了,我的两个弟弟已经参军了,如果毛主席你叫岸英去,我就叫凌旭也去”。就这么一句话,二位老人击了掌,毛岸英和吴凌旭两人同时参加了八路军,一同走上前线。在同一个部队里行军打仗。他们二人总是相互关照,毛岸英将他从苏联回来时斯大林赠给他的呢子大衣送给了吴凌旭,这件珍贵的文物,一直保留在吴凌旭身边。它证实毛泽东与吴满有老一辈的友情在毛岸英与吴凌旭下一代身上延续着„„
杨步浩给毛主席代耕
杨步浩是横山逃荒来延安的难民,父亲在解放前就饿死了,边区时期他能翻身,能勤劳治富,过上好光景,他认为多亏了毛主席和共产党。他当上劳动英雄,在劳模大会期间,听说毛主席也和大家一样,参加劳动生产,也要完成公粮任务,杨步浩非常感动。当下要求代替毛主席和朱老总交公粮,他想要毛主席和朱老总有多一点时间为人民谋幸福,就这样得到首长们的同意后,他从此每年要替毛主席、朱老总交一石公粮。后来毛主席派人去请杨步浩到家里做客,毛主席和这位纯朴的农民拉了许多贴心的话。杨步浩和毛主席共进了午餐,饭桌上,毛主席请他提意见,杨步浩连声说:“没有,没有.主席太好了,延安老乡都说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哩!”
杨步浩给毛主席、朱老总代耕交公粮一直到一九四七年。在一九四六年的元宵节,杨步浩率领他们乡的农民秧歌队专程到王家坪给毛主席拜年,还献上了《人民救星》的金字大匾。
后来,王震同杨步浩成了竞赛的对手和心心相印的好朋友,他们决心用军民携手闹生产的行动,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
毛泽东和张思德
一九三五年参军革命随中央红军到陕北的张思德,由通讯营调到中央警备团教导大队当警卫战士。一九三七年他来延安后曾在延安县柳林乡三郎岔的北沟村给警卫团伐薪烧炭。
一九四四年张思德调去安塞石峡峪烧炭,是队长兼技术指导。
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因窑崩塌壮烈牺牲,享年29岁。
张恩德牺牲后,毛主席很悲痛,并指示要为他开追悼会,会上毛主席给张思德献了花圈,还向灵柩鞠了三个躬,追悼会上,毛主席的讲话就是他那名著《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一位普遍的战士张思德能得到毛泽东的如此敬重呢?因为毛主席两次见过张思德,便对这位普通战士有了非凡的感触:第一次:大冬天毛主席的汽车陷在了磨盘沟的冰窟窿里,张恩德跳进水里用石块砸冰、垫石使车开出,毛主席疼爱地暖过他的手,并问了他的名字。第二次:在庙沟(枣园后沟里)盖大礼堂时,张恩德不顾一切抢上去用自己的肩头顶住下滑的大梁,使战友们免遭砸伤,而他两眼充血,倒在了地上。毛主席立即派人去枣园找医生,并让战友们把他抬到自己的窑洞里,中午张思德在毛主席那儿吃了饭,他们拉了许多话„„下午收工后,张思德和战友们离开了毛主席。从张思德的言行里就不难看到在他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应具备的品格,体现出是毛泽东思想培育出新的延安人。
毛泽东和华君武谈论漫画创作
华君武是在上海沦陷后,看到斯诺的《西行漫记》后瞒着母亲,在好友黄嘉音的帮助下奔赴延安的。到延安后,他见到延安确实是新天地,这里生活虽然苦,但官兵平等,人们精神上极为满足和愉快,当分配他在鲁艺文学院工作后,他一住就是七年。
一九四二年农历四月初一,延安美协在北门外俱乐部办了讽刺画展,毛泽东邀请画展的主要作者华君武、蔡若虹、张谔等到杨家岭作客,在充分肯定画展的同时,对如何画讽刺画与华君武进行了一番讨论。原来展出的作品中有华君武画的一幅叫《一九三九植的树林》,枝叶都被牲口啃光了。毛泽东说“我看这只能叫清凉山的植树。因为延安许多地方植的树都是好的,漫画是否可以画对比画,一幅画栽植好的树,一幅画栽植差的树,通过对比让人明白应当怎样做。不要把局部画成全局。”华君武当时年轻,直抒己见地说:“画对比画可以,但都那样画讽刺画就不突出了”。华君武问毛主席,鲁艺里有些人在洪水时下河捞西瓜回去自己吃,可不可以画讽刺画,毛主席说:“在鲁艺内部可以画得尖锐一些。如果要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需要慎重。对人民的缺点只能采取热情批评帮助的态度,不能采取无情揭露和冷嘲的办法„„”
这番平等的交流对华君武教诲不小,分清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这使得他以后的漫画创作上避免了片面性。再则主席提示到中国的文学艺术,必须有民族的特色才能为中国人民服务,也使故他在往后的漫画创作上有了明确的阶级立场。
毛岸英上“劳动大学”
一九四六年元月七日,毛岸英乘机回到延安,毛泽东喜出望外,他赶到机场,一把抱住离别了十九年的儿子。许久,他才仔细地瞧着岸英说:“你长高了”。回到中央机关,办公厅安排岸英到中灶吃饭,毛泽东对他说:“你妹妹李纳从小就吃大灶,你这么大了,还要我提醒吗?”于是毛岸英就直接上大灶吃饭去了。
一九四六年农历正月元宵节上午,毛主席乘车带领毛岸英到延安县南区合作社去拜年、视察、采访„„毛泽东在路上简单地给毛岸英介绍了南区合作社的一些组织起来搞合作的经验,特别要他去认真采访合作社办的半日制民小教育。
一九四六年三月为了让毛岸英上好“劳动大学”,毛主席特地安排了毛岸英到吴家枣园去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所在的地方劳动锻炼,向农民学习。毛岸英临走时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备马要送他,可是毛岸英怎么也不肯,而是自己背上行李愉快地去了。第二天他就跟上吴满有下地学农掏地,吴见岸英肯吃苦出力,便心疼地让他慢慢来,岸英却说:“全国农民整天都在这样干着,祖祖辈辈不知他们干了多少年,我这才刚开始,算什么呢?我必须样样学你们,才能学好,才能毕业啊!”中途毛主席还把吴满有请到王家坪询问岸英在农村的劳动情况,吴满有夸岸英真肯吃苦,现在跟我们农民一样了。随着季节农时,毛岸英犁地、送粪、赶毛驴、播种、锄草、施肥、收割庄稼等农活样样都会。因为毛岸英学农活很认真,当时很受群众喜爱,到秋后他背着自己生产的小米高兴地回来了。
李鼎铭为毛泽东看病
李鼎铭到杨家岭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赶快放下手中的笔出门迎接,并紧紧握住李的手久久不放,说“快进屋,快进屋”。这时李鼎铭没有动,他望着毛泽东,毛笑呵呵地说“我还是毛泽东,没有变,你在审什么?”李认真地问道:“主席,你的胳膊有病吗?是怎么伤的?”毛泽东惊讶地反问:“鼎铭先生,你怎么知道我的胳膊有病?”李回答“咱俩握手时,我从你的手温、手劲和肤色上感到的。”毛泽东敬佩地说“鼎铭先生真乃是华佗公再现啊!”说着,他吃力地抬了抬胳膊,又在空中慢慢地摆动了几下,说“不是伤,是关节炎发作痛得抬不起来,这回发作时间长了,一直都不见好。”李“疼则不通,通则不疼,你看过了吗?”毛“看过,吃过不少西药,总不见效。”李:“让我给你看看怎样?”毛“好啊,就劳先生了,”回到窑洞,李便给毛主席切脉说“我们中医切脉,就像西医用听诊器一样。”毛泽东点头赞同地说“我相信中医的,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是我们的国宝哩。”李鼎铭对毛泽东对待中医的高度评价非常激动,他说“中医和西医各有长处,中西医结合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毛泽东兴奋地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在井岗山就说过这个话,以后一定要把中西医结合起来,鼎铭先生,你看能行吗?”李高兴地连连点头说:“行,行!”
李鼎铭给毛主席切脉时,桌上只给垫了几本书,李四周看看,江青意会到书本有点硬,便把李纳的小枕头拿来垫上。切过脉后李说:“主席,时间长了,症状不轻,需吃四服汤药才能痊愈。”毛主席惊讶地问道:“四服药就能痊愈?”江青也惊讶地问:“四服药就能治好?”李有把握地说:“四服足够,不需多吃。”于是李便给毛主席开了药方„„当李走后,毛主席身边的人,不同意主席吃中药。这时毛泽东把手一挥,执着地说:“我就敢吃,我就要吃李鼎铭开的中药。”
过了几天,李鼎铭又去看望毛泽东,这时毛泽东挥着胳膊,高兴地说:“你看,四服下肚,胳膊挥动自如,一点也不痛了。”接着他幽默地说:“鼎铭先生,你真乃神医投世啊!”“不敢,不敢,我对中国的中医学,只是略知一二啊!”李还劝毛泽东平时应该多活动,因为动则松,松则通,通则灵„„
以后毛泽东有病就请李鼎铭来治,还把李鼎铭介绍给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人。
一九四一年在延安南关的保健药社,成立了国医研究会。吸收了边区各县中医药工作者,成立的中医学术团体,当时李鼎铭任国医研究会名誉会长。该会筹建了中医院,还建了函授学校,培养了中医人才。国医研究会每周开展一次学术活动,由当时名中医做学术报告,还设立中医训练班,培养中医中药技术人才。特别是组织的医疗队下乡开展“防疫治病、济世救人”、“宣传卫生、破除迷信”、“改造庸医、取缔神汉”的活动,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毛泽东和保育院的儿童
毛泽东对儿童非常疼爱。在一个星期天,保育院回家的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毛泽东和她们一块照了这张照片。照片上左是毛泽东的女儿李纳,右边的女孩和前排小女孩是两姐妹,她们是机要科长叶子龙的女儿,叶子龙的妻子江英是枣园小学的第一任教师。
毛泽东在一九四五年给枣园农民拜年后和村民接触就多了,特别见乡长杨成福不识字,连他的八岁儿子杨民也没上学,是因为没有学校。毛泽东便表态说,教员他回去和中央办公室的同志商量一下,让他们派个同志来当教员,就这样江英同志当上了枣园村小学教师,并兼任乡政府文书。
枣园的中央机关医务所,从这时起制定了新的规定,枣园乡的群众都可以来此看病,而且是随到随看,一律免费。
毛泽东撤离延安
为了粉碎蒋胡匪军出兵三十万大肆进犯陕甘宁边区的阴谋,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延安军民有序地坚壁清野和转移„„
三月十二日,一群敌机在延安上空扫射、投弹,一颗炸弹落在毛泽东住处不远的地方,炸弹炸掉了院里大树的一块皮。情况紧张,毛泽东仍镇定地看文件,一个警卫战士拿来一块弹皮让毛主席看,并劝他到防空洞里去,毛泽东接过弹片,风趣地说“嗬,这个很好,可以打两把菜刀„„”
三月十六日,敌人进犯到南泥湾一带,同志们劝毛主席早点离开延安,毛泽东从容地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有什么可怕的?”
三月十八日,敌人迫进延安南三十里铺,下午四时先头部队已接近延安城,毛泽东还是那样安静办公,批阅文件和电报。傍晚.周恩来请主席动身,毛主席说:“好吧,吃罢晚饭再走,敌人要来延安,就请它来吧!我们把窑洞打扫干净,把书放整齐,叫胡宗南也来看看马列主义。告诉胡宗南,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要回来!”
晚七时许,毛泽东从容地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毛泽东的干女儿卜兰兰
转战陕北,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靖边的小河村住了四十多天,这段时间正逢夏至、小暑、大暑,是一年里最炎热的季节。村里有个小女孩叫卜兰兰,当她和小伙伴学习认字去贾家院问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时见到了毛主席,兰兰便称呼“干大”(靖边横山一带群众把长辈不叫“叔叔、姨姨”而是叫“干大、干妈”)。毛主席说:“我比你爸都大,你就叫我大伯好了”。就这样,毛主席由于小纳纳不在身边,就认了这个农家小姑娘卜兰兰做了他的干女儿。起初,兰兰还有点怕这位身材高大的“大伯”,可是到后来,相处久了,兰兰学习进步快,说出一口标准的陕北口语,毛主席听到后,认真的学说陕北话,有时直把毛主席逗的大声发笑。兰兰也学一两句毛主席的湖南口语,毛主席又是一阵大笑,兰兰也跟着笑„„仅在这四十多天里,兰兰就学会了六百多个字。兰兰为了感谢毛主席,她在毛主席走过的脚印上量出尺寸,要给这位“大伯”做一双布鞋,兰兰心灵手巧,在她妈妈的指点下很快地独自做了一双布鞋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非常高兴,说“这是我女儿给我做的,要穿。兰兰学习好,还会做针线活,了不起。我的女儿是有本领的!”为了回谢兰兰,当天下午,毛主席就留下卜兰兰和她的妈妈、弟弟在毛主席家里吃了饭。
八月一日毛主席和中央机关要离开小河村,毛主席给了兰兰家一条裤子,几尺鞋面布,还给兰兰和她弟弟一些本子、铅笔。兰兰哭着要跟着走,兰兰的父亲说“人家行军打仗很忙,你不是给人家添麻烦哩。”毛主席见到兰兰哭得很伤心,便对她说“长大了,不要哭了,听你爸爸的话,等我回延安后,给你们写信,再让你爸爸把你送来好吗„„”就这样,毛主席拉着兰兰的手,一同走出村。卜兰兰一家和村里的乡亲们站在高坡上,送毛主席他们离开了小河村。
全国解放后,村里人对兰兰说:“你干大现在是全国的主席,你到北京去找他,还没你什么?”于是兰兰便把想去北京,找毛主席的事告诉了她父亲,而她父亲却认为兰兰不懂事,他说:“你不记得,毛主席在咱这儿时,每天夜里灯都不灭忙的办公事,现在是全国的主席,管的比咱边区地盘大的多,他老人家肯定更忙,那还有时间跟你这个娃耍笑哩。你记着毛主席临走时说的,他来了信,我再送你去吧。”
兰兰是个诚实而听话的孩子,当她想起她“大伯”的时候,就在村口送他们的那个高坡上呆呆地向东方望去„„
毛主席逝世后,兰兰伤心地哭了一整夜,她再也见不上“大伯”了。这就是卜兰兰二十九年期盼的结果,那短短的四十多天,快乐地和毛主席的相处,给卜兰兰留下了终生的怀念!
毛泽东把人民挂在心上
沙家店战役胜利后,全歼胡匪六千余人,我军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毛泽东又筹划着全国的大反攻„„这时中央机关转移到了佳县朱官寨,这村子小,战前又遭胡匪军的洗劫,一片荒凉。毛泽东这时就住在一个破旧窑洞里起草《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真不巧,全村唯一的一个碾子,偏偏就在毛泽东住的这窑洞的窗前。
一天清早,毛泽东见老乡们用人力推碾子而不套用毛驴,是怕用驴太吵,会影响主席办公、休息,毛泽东却抱歉给群众添麻烦了,给警卫员说,以后再不要妨碍乡亲们了,该怎做就怎做,他还主动帮助乡亲们推碾子和扫碾盘,老乡们看了毛泽东干的还挺在行,就夸毛泽东真像个劳动人„„
一会儿,秘书送来电报,电文是华东野战军已经越过了陇海线,直抵淮河流域。毛泽东忙摊开地图,因窑里光线不足,毛泽东搬了个凳子坐到门口,把地图铺在膝盖上,仔细查对地名,就在这时几个电影团的同志悄悄地趁主席未觉察,迅速从窗口给毛泽东拍了两张照片,这时毛泽东听到机子响便抬起头来认出了程默和凌予风他们,忙招呼他们进来,和他们一一握手。并一再告诉他们,多去拍些我们的战士和人民群众„„
毛泽东和谢觉哉在佳县神泉堡
毛泽东在佳县神泉堡时,一天,谢觉哉去看望他,他俩好像几年没见面似的,二人兴致勃勃地谈个没完,一谈就是大半夜,并在第二天还拍了照。
十月二十九日,他二人边谈、边走地又来到了白云山,这次他二人在白云观主庙真武祖师殿前,见到了新贴的佳县人民政府保护文物的布告,这是上一次他俩批评了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同志后,佳县人民政府立即照他们的指示颁布的上山游览或上庙会者一律都得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告示。下山后二人一再嘱咐对方要注意身体,这时毛泽东才把连他的医生、卫士都不知道的情况说给谢老听,毛泽东说他有时疲倦的连洗澡都不能支持,有时他写完文件,手指麻木,手心发冷,需要躺下休息几个小时才能恢复过来„„谢老双手紧握毛泽东的手,心里知道毛主席是为全国解放的事,而不能停下来休息的,他也没法停下来,毛主席只能尽他的力量去办理„„一阵子过后,他们俩什么都不说了,只是深情地用他们的双手紧握着、摇动着、勉励着。可是环境条件那能让主席悠闲呢?谢老最后还是放高声调说“你得保重啊!”毛主席理会地点头微笑着„„他们就这样分手了。
毛泽东过黄河离开陕北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转战时,消灭了胡宗南的有生力量,解放战争已转入全面反攻,为了革命发展,决定东渡黄河,离开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陕北和陕北人民。
三月二十三日,天气晴朗,黄河上风平浪静。中午时分,一支约有数百人的队伍来到了吴堡县川口园则塔黄河渡口滩头。部队负责人汪东兴和早已准备好的船工接了头,船工负责人是位有经验、有能力的共产党员薛海玉。没有出现原计划的意外,便有序地开始上船、起航。说也奇怪,往日从岸头上船,还得搭块木板,今日水位高而平静,人一踏步就上了船。薛海玉在指挥船工认真操作,可他一眼就认出了毛主席,他真想问声毛主席,可是重任在肩,党纪在心„„
在行船中毛主席表情严肃,没有说一句话,他是在思考决策?还是追忆在陕北依依不舍的十三载呢? 大约二十分钟船就平稳地渡过了河,到达了对岸山西省临县高家塌村的黄河滩头,毛主席就下了船。
薛海玉紧跟着毛主席走了二十多步,忽然毛主席站住了脚步又慢慢地回头,凝视着河对岸的陕北,他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这句话使薛海玉这位陕北汉子欣喜若狂。为了证实自己没有听错,他还向毛主席身边同志询问过,“确实没错!”这下子把薛海玉高兴的眼眶里溢满了泪花。
毛主席还对滚滚的黄河说:“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日本军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当利用黄河来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黄河东渡,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二十八年后的薛海玉以老区代表的身份到北京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当他见到毛主席遗容时,薛海玉悲痛至极、泣不成声。那二十八年前的事,还就像是昨天。毛主席还坐在他撑的渡船里。下船后,他跟在毛主席身后,还听到“陕北是个好地方”的宏亮声响,这是永世不可磨灭的记忆啊„„
摘自:《延安文学》 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