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殉职(xùn)
帐蓬
隐秘
拈轻怕重(zhān)
B.狭隘(yì)
铁青
琢磨
刨根问底(páo)
C.坍塌(tān)
派遣
溜达
麻木不仁(rén)
D.喧腾(xuān)
热沈
痴想
精益求精(jīn)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或许因为周围的环境和人员过于陌生,对于值班人员的询问,孩子沉默寡言,就是不说话。
B.放眼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从漠不关心到重视,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C.香港当时在英文里是叫“一块不长毛的石头”,也就是一个荒岛,是一个不毛之地。
D.有的人贪图热门岗位,见异思迁、跳来跳去,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是,教育公平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B.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怎样处理不断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C.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宣讲报告会在九江市市民服务中心。
D.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从此,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②究其原因,固然有客观因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③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④为此,我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⑤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A.⑤②③①④
B.③⑤②④①
C.②④①③⑤
D.③④①⑤②
5.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全部都佩服,全部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B.原句: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改句:每一个共产党员,能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精神吗?
C.原句: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
改句:母亲把芬芳的四月一篮篮拎回家,揉进面粉里。
D.原句:由于环境污染和非法捕捞日趋严重,整个海洋生态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威胁。
改句:由于环境污染和非法捕捞日趋严重,整个海洋生态正面临着威胁。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
(4分)北
山
王安石
北山①输绿涨横陂,直堑②回塘③滟滟④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北山:即钟山。②堑:沟。③塘:方形水池。④滟滟:水光闪烁貌。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意思是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
B.第二句意思是笔直的沟渠和曲折回环的池塘里的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C.诗人因为实在太无聊因此会长久地坐在池塘边上静静地细数落花。
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光美景的喜爱之情。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在体裁上是七言绝句;在内容上是山水诗。
B.诗人写景时,注意了色彩的渲染,把静态写得仿佛飞动起来。
C.诗歌通过数花、寻草两个动作,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安闲的心理。
D.“输绿”把北山拟人化,化动为静,写出春光的浓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诫
子
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俭以/养德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淫慢/则不能励精
D.悲守/穷庐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致()
(2)广()
(3)险()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11.通读文章,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3分)
(三)古诗文积累。
(8分)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树木丛生。
(2),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风正一帆悬。
(4)不知何处吹芦管。
(5)“,”,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将张开怀抱,迎接全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真诚交流,共同推动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全人类。(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填空)
(6)我觉得家乡的秋景最为壮观,所谓“,”。每当秋风拂过群山时,走进山林,眼前所呈现的景色总会让人感到迷恋。(用刘禹锡《秋词》中的句子填空)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16题。
(15分)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
牧羊人不抽烟。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只用了短短的时间,这里就重新充满了生气,又变得富饶了。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3.选文主要写了“我”哪两个时期与植树老人的交往?两个时期记叙的重点分别是什么?(4分)
14.选文开头,作者细致描写“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4分)
15.“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是对艾力泽·布菲品质的高度概括,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关事例加以印证。
(3分)
16.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7~20题。
(15分)小镇里的“天使”
张君燕
提起克里特,小镇上的人大多都会耸起肩膀,不屑地撇着嘴说:“哦,那个傻瓜呀。”虽然大家不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但从他身上那件旧得看不出颜色的套头衫以及整日无所事事的样子看来,他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浪汉。
流浪汉也就算了,镇子上的人对流浪汉都很宽容,可偏偏克里特又不是一个安静的流浪汉。他喜欢对镇子上的人和事指手划脚,每次看到他挥舞着双臂,嘴里嚷嚷着“嗨,伙计,你这样做不对”冲过来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恨不得突然刮来一场大风,让克里特立刻从眼前消失。对于人们的厌恶,傻乎乎的克里特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依旧兴致勃勃地在每条街上巡梭。
镇上子的人崇尚自由,可自由过了头就变成了散漫、毫无章法,常常出现各种意外的状况和小差错,把原本应该平静祥和的生活搅得乱七八糟。一会儿是查理太太尖着嗓门的抱怨:“糟糕,该死的粉刷工又忘了帮我粉刷后窗户。”一会儿比尔太太懊恼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明明告诉园艺工草坪别修剪这么短的,天呐,上帝饶恕粗心的他吧。”此起彼伏的抱怨声成了小镇子每天的背景音乐。
“嗨,亲爱的邮差哥哥,你不觉得应该把信完整地塞到信箱里吗?”克里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他扯着信箱里的信,轻轻向里一推,“你这样子露出一个角,会让调皮的孩子们拿走的。”身材魁梧的邮差大哥瞪着双眼,无可奈何地摊开双手,再也生不起气来——这已经是克里特第十七次指出他的粗心了,他早就放弃了狠狠凑克里特一顿的打算。
“亲爱的露西小姐,斯密斯夫人需要的是翻糖蛋糕,你又拿错了哦。”克里特笑嘻嘻地对蛋糕店的售货员露西小姐说,“如果你能放下手机,大概就不会再出错了。”这次露西竟然没有再翘起她纤细的手指骂克里特,而是默默地放下了手机。克里特后退一步,双手比划着说:“当然,如果你能再一次展露你迷人的笑容,那样会更加漂亮!”说着,他伸了个长长的懒腰,向公路上走去,最后消失在公路尽头……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镇还是原来的小镇,可人们却似乎发现,小镇里有什么东西和原来不一样了。是的,难听的抱怨声没有了。可是,现在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粉刷工把查理太太的院子粉刷得既漂亮又美观,几乎毫无瑕疵;比尔太太的草坪也被园艺工修剪得几近完美;邮差大哥认真细致地把每一封信稳稳地投进邮箱;露西小姐每天都对顾客展露出热情迷人的微笑……
那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早晨,人们聚集在一起闲聊。邮差大哥像往常一样,把一封信塞进查理太太家的邮箱。在他抽回手的刹那,他多看了一眼邮箱的信口,该死!那封信居然还挂在口子上,没有掉进去,邮差大哥连忙又伸手把它塞了进去……“幸好没有被克里特看见,否则他又要啰嗦了!”邮差大哥心想。
想到克里特,邮差大哥突然迟疑了,他轻声地嘀咕了一句:“咦,克里特已经好久没有看见了。”
“是呀,说来我还要感谢他呢,他使我改掉了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威廉接过话去说。
“是呀,他去哪儿了?”更多的人开始问,更多的人开始怀念他,“他也使我改变了许多……”
“我知道,我知道。”比尔太太家六岁的小女儿拍着手说,“克里特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因为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使呀!”人们听了,都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人生十六七》)
17.从全文看,作者开头写克里特是让人厌恶的“傻瓜”,最后却写他成了大家的“天使”,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8.文中“这已经是克里特第十七次指出他的粗心了”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克里特为什么会被称为小镇里的“天使”?(4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班上拟开展以“读书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6分)
(1)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请你以“读书”为主题发表一段精彩的演讲,不少于60字。(4分)
(2)阅读下面语段,请在横线处补写出与前后内容相衔接的语句。(2分)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二)写作(50分)
22.星星与月亮在一起,夜空更加璀璨;小草和鲜花在一起,春天更加缤纷;心与心在一起,牵挂更加浓
烈;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生活更加丰富;与书籍名士在一起,思想更加深刻……
请以“
和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补全题目,然后写作;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不少于600字。
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1.C(A.蓬—篷,zhān—niān;B.yì—ài;D.沈—忱,jīn—jīng)
(2分)
2.A(“沉默寡言”指的是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与句意不符)(2分)
3.B
(A.前后是因果关系,可将“但是”改为“因此”;C.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举行”;D.语序不当,可把“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位置调换)(2分)
4.B(2分)
5.D(2分)
二、(一)
6.C(因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静静地细数落花而久坐)(2分)
7.D
(应是“化静为动”)
(2分)
(二)8.A(俭/以养德)
(2分)
9.(1)达到(1分)
(2)增长(1分)
(3)轻薄(1分)
10.(1)学习必须安静,才能来源于学习。(2分)
(2)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2分)
11.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3分)
(三)12.(1)百草丰茂
(2)无言独上西楼
(3)潮平两岸阔
(4)一夜征人尽望乡
(5)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6)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每小空1分,共8分。凡错字、漏字、增字,该空不给分)
三、(一)
13.第一次见到植树老人和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2分)第一次主要记叙他在荒山上种植种子。(1分)最后一次主要记叙他几十年种树带来的变化。(1分)
14.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作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4分)
15.示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3分)
16.文中的“我”观察老人整整花了三十多年时间,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与种树老人的交往写得比较详细,这就启示我们,想了解一个人,一是要接触所观察的对象,观察要细致;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了解,要持之以恒。(4分)
(二)17.欲扬先抑。(1分)通过人们对克里特看法的改变,突出了克里特对小镇人们生活的转变所起的重大影响与作用,突出了本文的主旨。(3分)
18.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克里特提醒邮差大哥改变粗心习惯的坚韧执着,从侧面表明克里特为改变小镇人们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为后文情节作铺垫。(3分)
19.画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克里特的提醒已深入邮差大哥的心里,真正起到了警示作用,也照应了前文。(2分)
20.在克里特坚韧执着的提醒与督促下,小镇上的人们逐渐改变了散漫自由、毫无章法的生活习惯,能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也变得和谐美好,所以大家称他为小镇里的“天使”。(4分)
四、(一)
21.(1)示例:生命因书香而富有,生活因书香而精彩。行走在书中,看万般风景,令人沉醉亦令人留恋。在一片片沁着墨香的文章里,人的生命得到充实。读书,点亮的是我们的心灯,升华的是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读书月”活动中去,多读书,读好书。(4分)
(2)示例: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2分)
(二)22.略。(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