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
我四岁半时,爸爸和妈妈因感情不合而离异。我听大人们议论:爸爸和我不像个家了。//
时间不久,她突然来了。我与她很陌生,格格不入。她比妈妈小好多岁,长得
比妈妈好看。她话不多,手可勤,下班回到家就闲不住。我和爸爸的世界在她手下
很快变了样儿。爸爸自然高兴,我心里却不舒服,仍想着自己的妈妈。爸爸逼我叫
她“妈妈”,我硬是不肯,而且哭了,还扬起手去打爸爸。“叫我阿姨好了。”她说,看不出她有生气的样子。她下班回来常给我带些好吃的,还有玩具、衣服……给什么
我都要,可就是不叫“妈”。
她做了绝育手术,为的是只要我一个,爸爸又逼我叫她“妈妈”,我还是不开口。
“就叫阿姨好了。”她还是那句话。
我的生日到了。那是她第一次为我过生日。我的小房间布置得焕然一新,我换上了一身新衣服,她还给我买了许多学习用品。吃的更新鲜,都是她亲手做的。
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大蛋糕,上面插着13支蜡烛,蛋糕上用奶油镶嵌(xāng
xiāng)
着四个字:新的旅程。烛光与彩灯相辉映。说笑之间,我飘然如梦。恍惚(huǎng
huāng)
中,我情不自禁地冲她叫了声:“妈。”她马上应了一声,很自然。
爸爸当然高兴。从这以后,我便开始叫她“妈”了。//
我觉得眼前的妈妈就是我亲妈。妈妈的胸怀是我最安全的地方,妈妈的扶持
是我学走路的拐棍,妈妈的宽容是我成长的雨露。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按照句子的意思从文章里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
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2)
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
(3)
有抵触情绪,不相容。()
3.给短文选个最合适的题目加上。
(1)
好后妈
(2)
我和后妈
(3)
同是亲妈
4.用“//”把第二段画出来(第一、三段已用“//”标出),并写出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哪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短文的中心思想,找出来打上“√”。
(1)
通过“我”对后妈感情转变过程的记叙,说明后妈对“我”很关心。
(2)
通过“我”对后妈感情转变过程的记叙,赞颂了后妈心胸的开阔和宽容。
(3)
通过“我”对后妈感情转变过程的记叙,表达了
“我”对后妈的感激之情。
6.如果你是文中的小作者,写写你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xiāng
huǎng
2.(1)
情不自禁(2)
焕然一新(3)
格格不人
3.(3)
4.标在三、四段之间。第二段:写新妈到“我”家后总是忙个不停,还常给
“我”买许多东西,爸爸逼“我”叫她“妈妈”,“我”就是不肯。
第三段:写新妈为我过生日,“我”十分开心,恍惚中情不自禁地冲她叫了声“妈”。
5.(2)
√
6.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真好,谢谢您对我的爱,以前是我态度不好,请您不要介意,以后我也会像您爱我一样爱您的。
启示
这是一件发生在童年的小事。
我的爸爸也许已经把它忘记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或多或少地起了些影响。
那年,我9岁。
一日,我坐在靠近门边的桌前写大楷,门铃响了,爸爸应门,是邻居,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
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立刻地,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了一团,就连头发也都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则怪异地缠来扭去。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究竟的脸,父亲即刻暴怒地扬起了手,想打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落到我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觉到了一阵掌风而已。
邻居以责怪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把门大力关上……”
啊,原来我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偷眼瞅父亲,他铁青着脸搓着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剧烈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名9岁的儿童,我所关心、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起手来打我。
父亲不会。
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狠狠打她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她!”
父亲这几句话,给了我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他人,不可推卸责任。
谢谢您,爸爸!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压抑——()
暴怒——()
剧烈——()
责怪——()
2.父亲没有打“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他人,不可推卸责任。”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压制
愤怒
强烈
斥责
2.父亲认为错不在“我”,犯了错误,要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于他人,这也是对“我”的宽容和爱。
3.略
在英国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住。因此,老人(宣告宣布
宣传)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这是栋有名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的底价是8万英镑,但是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1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高升
提升
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状况不好,他是不会卖掉这栋他住了大半辈子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英镑,”老人淡淡地说,“而且现在它已经升到10万英镑。”青年并不沮丧,他(诚恳
诚实
诚意)地说:“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就是这个小伙子!”
青年以_________________赢得了这栋住宅的购买权,梦想成真。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文中括号内最准确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位青年为什么能赢得住宅的购买权呢?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横线上写上合适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想对文中的那位衣着朴素的青年说些什么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但
而且
因为
所以
2.宣布
攀升
诚恳
3.一颗仁爱的心
4.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5.您真是一位有爱心的小伙子,我要向你学习。
天安门广场
在首都北京城的正中,天安门前,有一大片开阔的广场,磅礴坦荡,这便是名闻中外的天安门广场。到过这里的人,谁不深深地爱上她?∥
我先向你介绍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
广场的北面就是那座庄严、朴实的天安门城楼,城楼前有七座玉带形的金水桥,桥上饰有雕花石栏。金水桥前的两侧,矗立着一对浑圆挺拔、雕刻精美的华表。
广场中央,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红旗象征着胜利,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各族人民大团结。1949
年
月
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并亲自开动电钮,在这旗杆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广场的南面,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碑身镌刻着毛主席的题字和周总理写的碑文。碑座四周十幅大型浮雕,正向人们诉说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和光荣历史。再往南,便是毛主席纪念堂。
广场的东西两旁,是两座对称的大厦,西边是人民大会堂,东边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两座建筑物,()有现代化的特色,()有民族化的风格。
天安门广场经过
1959
年、1977
年两次改造和建设,现在不仅是建筑物宏伟壮观,而且绿化也令人赞叹不已。
你瞧,场内有草坪、花坪,绿红相映;两旁有立柳、云杉、元宝枫和广玉兰,疏密相间。你再瞧,长安街林阴大道上,一簇簇美丽的鲜花,一行行青葱的林木,显得那么欣欣向荣。∥
()你站在广场中央,纵目四望,()会感到意气风发,心旷神怡,你也必定会深深地爱上这宏伟壮观、气度不凡的天安门广场。∥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名闻中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赞叹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_____”划出一个反问句,用“~~~~~”划出一个排比句。
4.短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第四段已划分好了,请你用“∥”分出二、三段。
5.文章中的过渡段是第_____自然段,它在文章中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
6.文章中介绍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是按
顺序来写的。
7.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概况,使读者对天安门的广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使读者也受到了深刻的感染。
答案:1.不但……而且……
如果……就……
2.(1)天安门广场名声大到全世界都知道。(2)对天安门广场的绿化连声赞赏不止。
3.到过这里的人,谁不深深地爱上她?
这红旗象征着胜利,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各族人民大团结。
4.标第六小节后
5.七
承上启下
6.方位
7.人民大会堂
长安街
天安门广场的热爱与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一名大学老师,却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常有奇思怪想,并养成一个“不良”习惯:手里握着一个铅笔头,随时将所思所想记下来,从办公室、实验室到家里,到处都是他的“涂鸦”之作。他曾被形容为全校“最不讲究的人”,闹出不少笑话,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工作。
进校第十年,他四十岁,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设想,这正是他十年“涂鸦”的心血结晶。但当他将设想课题提交学校之后,却遭到无情的嘲弄。大伙都说那是他铅笔头“涂鸦”出来的邪想异说,毫无研究价值可言。别说拨给他科研经费,学校还要他倒贴卫生费呢。
他不甘心,克服种种困难,又费去十年的时光,终于做完了课题的初步测试,并且通过朋友,将测试成果递交到美国国立研究院。开始,研究院很感兴趣,但派人到学校一调查,得知他那些铅笔头“涂鸦”的故事,立刻对他的研究失去信任。他二十年的心血,又一次被铅笔头所误。
但他仍然没有气馁,相反,经过很多年细致入微的研究,越来越清楚研究的价值。得不到学校和研究院的资助,他自筹资金对实验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四年之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报告。这一回,研究院不仅批复了他的申请,还向他表达了歉意。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应用于实践。两年后,他的研究获得成功。到2007年,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因靶向治疗技术”,他因此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他,就是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这一年,他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
蜂拥而至的记者来到卡佩基的办公室,发现他手心还捏着那支给他带来灵感和幸运的铅笔头。言谈之中,卡佩基聊的最多的,不是他的成果,也不是他的荣誉,而是延续了四十年的铅笔头的故事。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赞美——()
侃侃而谈——()
掩鼻而过——()
3.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从文章中梳理出关键词语填在横线上。
进校第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年后——____________
4.请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5.联系上下文,读读画线的句子,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记者,你会如何进行采访呢?卡佩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想象当时的情景,写两组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文章记叙了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随时随地用铅笔记录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30余年,并克服种种压力,使自己的研究成果问世得到认同,最终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故事。
2.嘲弄
不善言辞
蜂拥而至
3.又费去十年
四年之后
到2007年
4.铅笔头的故事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