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
1.【而】
(一)连词
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晏子治东阿》)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过论》)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代词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而后”,“才,方才”
2.【何】
(一)疑问代词
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
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
(二)疑问副词
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
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过论》)
3.【乎】
(一)语气助词
1、①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②客亦知乎水与月乎?(《赤壁赋》
2、①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②此非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3、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5、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②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师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浩浩乎如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②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4.【乃】
(一)副词
1、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论》)②涉乃立为王号为楚。(《涉世家》)
2、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4、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二)代词
1、①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复音虚词“无乃”“乃尔”
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代词
............1、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②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①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②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3、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指南录〉后序》)4、①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5、①有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1、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4、①汝其勿悲。(《与妻书》)
(三)连词
1、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①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惠王》
(四)助词,起强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静女其姝。(《静女》)
6.【且】
(一)连词
1、①王不行,示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史记.将军列传》)2、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情表》)②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3、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二)副词
1、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三)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论》)
7.【若】
............(一)代词
1、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②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2、①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二)连词
1、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其武安侯列传》
(三)复音词“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转折。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至若春和景明……(《楼记》)
(四)动词
1、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比得上、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8.【所】
(一)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信陵君窃符救》)
3、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②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
(二)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示手段或凭借)
9.【为】
(一)介词
1、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涉世家》)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为之奈何。(《鸿门宴》)
4、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操《短歌行》)②然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5、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6、①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②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
............(二)助词
1、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2、用在句中帮助宾语前置,无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三)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②耳得而为声。(《赤壁赋》)
2、以为,认为。
①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②王子晞为尚书。(《段太尉逸事状》)
10.【焉】
(一)代词,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二)疑问副词,相当于“何”,译为“怎么”、“哪里”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传》)
(三)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这(那)里”“对他(它)”“向他(它)”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往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四)助词
1、句末表述,一般不译。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句末表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句中表舒缓、停顿,相当于“也”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五)词尾,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以】
(一)介词
1、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2、①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过论》)
3、①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4、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登泰山记》)
5、①仆以口语遭遇此祸。(《报任安书》)
6、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①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
2、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4、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为”“以是”“是以”“有以”“无以”
1、“以为”,有“认为,把……当作或看作”之意,或意为“把……作为或制成”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把……当作)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象郡。(《过论》)(把……设为)
2、“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石钟山记》)
3、“有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无以”译为“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2.【因】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方式,可译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趁机)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论》)(凭着,凭借)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经由)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二)连词,可以译为“于是”“便”“因而”
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三)动词,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论》)
13.【于】
(一)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③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④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