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研究
为让市民能够就近、方便和廉价地享用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在主城区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和活动阵地建设,打造15分钟文化圈。为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市文广新局课题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现实基础
作为泰州市唯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完善服务设施体系,健全服务内容配送体系,创新服务设施管理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截止2012年9月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76805平方米,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473.38平方米,在泰州“四市三区”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海陵区。市“文化博览中心”已经竣工,内设博物馆、名人馆、城市规划展示馆等三馆;新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年内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得到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文化馆免费开放水平;对电影院实施数字化升级改造,满足群众更高档次、更高质量,多样化的观影需求;济川街道建有8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所辖社区已有8个社区自建50平方米文化室。
2、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有力。市图书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市网络公司城区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和数字电视整转率双双超过90%,数字电视用户保有率达95%;市影剧公司定期送电影进社区,做到每月送2到3场电影。二是社区文艺团队活跃民间。济川街道共建有21支特色文艺团队,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积极参加本市大型文艺演出,多次在省、市文艺比赛中获奖。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充分发挥。市图书馆初步建成“总分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每周向市民免费开放54小时,持证读者12000人,年到馆读者20万人;文化馆不定期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展览,为社会文艺团体免费提供排练场所,为低收入群体的子女免费举办艺术培训班,免费辅导有艺术特长的社会团队和个人;济川街道文化站(室)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50余次,观众达5万人次。
3、公共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叫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济川街道办联合打造“欢乐广场”大舞台活动品牌,为广大市民展示才艺搭建舞台、提供平台。活动开展至今共演出20多场,平均每月演出3场,参与群众演员800多人次,观众近万人,激发了城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活力,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薄弱环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具体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
1、社区文化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首先是硬件建设资金缺乏。济川街道社区文化活动用房建设资金全部靠自筹,8个社区文化室面积虽达省定标准,但设施投入资金不足,6个社区拟与辖区单位共建文化室,但双方面临日常管理、人员配备、权益分配等诸多问题。其次是活动经费缺乏。济川街道办对综合文化站活动经费实报实销,对社区文化室活动经费实行以奖代补,虽能满足基本文化活动需要,但对开展正常性文化活动和较高档次的文化活动并无保障。
2、社区文化室使用效益需要提升。济川街道文化站(室)基本配备了电脑、报刊图书、体育器材等文体活动设施,并实现了免费开放,但由于文化室布点不合理、管理人员缺乏和全社会文化消费氛围不浓、新兴文化消费冲击传统文化消费等原因,导致设施的利用率较低。
3、社区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社区群众自办文化质量不高,存在活动内容单一、覆盖面小、参与人数少等弱点,另一方面对群众文化队伍也有效组织管理,组织文化进社区活动较少。例如,济川街道群众文化队伍就种类来看,大部分是老年文艺队、腰鼓队、舞蹈队等,形式较单一,特色不明显;就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来看,相较于社区总人口的比例不高;就参与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参与度偏低。
三、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总体思路
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需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从全市文化发展大局出发,通盘考虑,统筹运作,进一步明确好工作目标、思路和措施,以保证方向正确、组织有力、责任明确、推进有序。
1、基本原则。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市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构建覆盖城区、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
2、责任主体。济川街道和市文广新局是责任主体,组织、宣传、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积极配合,通过把握导向、完善规划、改进调控、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切实解决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设施网络、经费保障、人才队伍等突出问题,确保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进展有序。
3、主要指标。公共文化服务指标是检查和评估政府文化工作的主要依据,**要力争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人均指标高于全省人均指标,努力在群众文化机构财政拨款额度、群众文化机构数量、群众文化机构组织文艺活动次数、群众艺术表演团队演出观众人次、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等方面取得突破。(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人均指标参考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指数蓝皮书》)。
4、目标导向。树立创建江苏省(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目标。对照江苏省苏中、苏北地区(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努力达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有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健全的创建要求。
5、关键环节。一是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既要保持城区各个社区均衡发展,又要促进其形成各自特色;二是处理好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的关系,在抓好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构建顺畅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三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系,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将其纳入政府主导的范畴和体系中;四是处理好建设周期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现实抓工作,也要及早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相关建议
**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要着眼于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惠民效果上取得突破。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意识。首先要转变认识,改变文化事业“花钱不见效益”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是经营城市的优质资源,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强宣传,传播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市民对公共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向,走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开展唱歌跳舞等群众文化活动”的认识误区,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2、立足文化发展大局,制定公共文化发展规划。一是制定专项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立足**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状况,明确“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城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二是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设计,切实落实社区文化办公用房和开展文化服务的配套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心城区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如不抓紧时机修建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将面临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无处落脚,公共文化活动无法开展的被动局面。三是街道、社区要在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社区文化发展计划,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
3、构筑文化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在城市建设中提前规划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争取逐步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尽量争取资源,通过购买或划转的方式扩大城市社区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面积。二是对新建居民小区,严格规范其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完成之后,市文化主管部门要参与工程验收,保证新居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和同时投入使用。三是通过与辖区单位的共驻共建,改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条件。鼓励各社区加强与区域内单位的合作,争取利用辖区单位的文化设施提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提供活动设施和场地开放的辖区单位,给予一定的场地使用费补偿和设施折旧补偿,以调动辖区单位开放各类文化设施资源的积极性。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社区公共文化投入结构。一是建立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刚性投入机制,建议学习浙江省丽水市先进经验,探索实施“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即在城市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由地税局代征,缴入财政专户,按照政府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二是尝试建立公共文化财政分级预算保障机制,将市、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展,面向社会采购文艺演出。建议学习浙江省杭州市先进经验,建立街道综合文化站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按照城区常住人口核定投入标准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建议学习四川省成都市先进经验,将已纳入财政预算的城乡社区事务和一般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落实为社区文化室常年运行经费。
5、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兴办、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模式。一是政府切实做好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工作,统筹全市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活动开展,着力打造一定数量的文艺精品力作和品牌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艺作品全面繁荣,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加大送文化力度,改单向输送为“菜单式”输送,根据群众文化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生产和配送,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都享受到所需的文化服务。二是大力扶持群众自办文化,积极引导和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群众以创办民间文化团体、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实体的形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服务构成;加强群众自办文化组织与街道、社区文化机构的联动,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采用以奖代补、定额补助等方式为优秀群众自办文化创办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促进更多的人成为群众文化主角。三是大力开展文化服务项目采购,购买获国家、省、市级艺术奖项的精品节目,将这些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节目集体打包进社区演出;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服务,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买文化服务的转变,达到提高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6、推动文化服务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活动水平。一是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一方面根据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日常性、休闲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拓展活动领域,把社区文化活动与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与居民的兴趣爱好、生活起居、健身养生等紧密相关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挖掘不同社区具体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融入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努力形成文化活动品牌。二是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团队。健全团队组织,帮助社区文化团队做好备案、登记注册等工作,指导团队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章程和工作制度,做好台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让队伍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有章可循;加强团队培训,对社区文化团队开展创作、导演、活动策划等专题培训,针对各支团队的弱项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选派团队文艺骨干外出进修;组织团队展演,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时,应邀请社区文化团队登台表演,同时积极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要扶持品牌队伍,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一批特色文艺团队,鼓励他们走出**,走出江苏,走出国门。
7、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扩大公共文化活动覆盖面。一是以文化骨干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文化骨干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文化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业务培训,从社区文化干部中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并有意识地给其交任务、压担子,促进文化骨干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社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二是以中青年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人群年龄结构。社区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喜好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组织中青年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借助他们的智力贡献和社会资源,提升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也为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组织夯实基础。三是以辖区单位职工带动社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议将单位职工的评优考核与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挂钩。另外还可以开拓思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力量,打造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群团组织搭台,企业唱戏,职工受益”的模式,为社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