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水的净化>>
课型:预习+展示
目标:1.知道纯水与自然水,软水与硬水的区别。
2.记住吸附、沉淀和蒸馏等的净化水的方法。
3.会过滤净水的简单操作。
自主学习:
1.通过预习说出纯水和自然水的区别。
2.水的净化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单一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
3.硬水是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有较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合作探究:
1.我们知道自来水来自于浑浊的天然水,那如何一步步变澄清的呢,阅读材料,分析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总结出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2.前面提到了过滤法,那实验室中是如何进行过滤的呢?分组进行过滤操作,思考:
①
过滤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②
分析过滤器用水润湿的原因。
③
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3.交流讨论:
①
玻璃棒的作用?
②
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③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4.简述硬水的危害,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小实验)
5.分析制取蒸馏水的装置
中考经典例题展示
例1.小李学习了水的有关知识后
自制了如图所示的净水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B
该净水器可以降低自来水的硬度
C该净水器能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D该净水器可将自来水转化为蒸馏水
例2.下列关于净化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
加入明矾使颗粒凝聚
B
加入氯气消毒
C
通过砂滤装置除去可溶性杂质
D
通过活性炭吸附部分有害物质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
()
A.酒精和水
B.食盐和泥沙
C.食盐水
D.铁粉和铜粉
2、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A.沉淀
B.过滤
C.吸附
D.蒸馏
3、下列方法能区别硬水与软水的是()
A.观察颜色
B.加入明矾
C.溶解食盐
D.加入肥皂水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
A海水B空气C氢气D食盐水E矿泉水F氧气G蒸馏水
5、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A、沉淀
B、蒸馏
C、吸附
D、过滤
6、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蒸馏
7、下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静置
B、吸附
C、过滤
D、蒸馏
8.我们的饮用水是由河水净化所得,已知明矾能将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可杀菌。则家庭饮用水的正确净化过程是()
A.河水→过滤→加氯气→加明矾→沉淀→净水
B.河水→加氯气→过滤→加明矾→沉淀→净水
C.河水→加明矾→加氯气→过滤→沉淀→净水
D.河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氯气→净水
9、指出下图中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收获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本周我做了一堂课,通过做课,我发现有优点也有缺点,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
首先一位同学课下做了一个简易净水器,演示由浑浊天然水经过装置,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变澄清,带着疑问引入课题,水的净化。通过课下预习,检测预习效果。教师引出清澈的自来水,小组内讨论分析自来水净水过程,总结净水方法。小组展示。组内进行过滤操作,学生演示操作过程,总结注意事项,多媒体规范用语,强化理解记忆,组内对子互背,组间挑战。小实验展示硬水、软水的区别,教师分析蒸馏装置,总结完净水方法后,回顾简易净水装置各层作用。首尾呼应。最后给出两道中考经典例题进行分析,接着检测当堂效果,评出最积极活跃小组给予鼓励。
三、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在教学的执行过程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备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知识深挖掘,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深入的分析,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在备课过程中,我注重了创设教学情景,以学生做的简易净水器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我选的例题针对性强,链接中考,让学生提前感受中考题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探究为手段,力求使化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 中我注重了落实,在落实过程中,真正做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课堂组织设计不当,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个别讨论问题较简单,导致时间充裕。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一定会给予我们惊喜,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才是永生难忘的。学生只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