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级以下纪检机构“三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区级以下纪检机构“三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区级以下纪检机构“三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xxx会议指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聚焦中心任务,巩固深化“三转”成果,重点解决县及县以下纪检机构职在“三转”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组织制度创新,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主业上。从我市实践来看,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落实“三转”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三转”工作,调整优化内设机构、清理议事协调机构、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在工作职能、方式、作风方面都有显著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在推进基层“三转”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落实工作不够主动
在落实“三转”的过程中,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总体上能够按照中央和省、市纪委的统一部署,跟着节奏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但不少基层纪委监察局在落实“三转”要求上仍然处于被动执行的层面,往往是上面说什么就做什么,上面不说就不做,主动意识欠缺,思想和行动没有同步转。部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对“三转”缺乏系统地思考,简单地把“三转”与“转职能”划等号,对转方式、转作风主动思考较少,对转变工作思路适应新常态也缺乏从自身实际出发的深层考虑。
(二)支持配合不够充分
在纪委推进“三转”工作的同时,同级党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却未保持同样的步调协同纪委做好“三转”工作。按照“三转”工作要求,原来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负责的一些职能和任务,必须转交同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但各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承接的少,仍然习惯性地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办事信得过,任何工作有纪检监察机关参与就能保证公平公正、安全高效,希望通过纪委的权威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对全市6个区的38名镇街纪委(纪工委)书记以及部分基层单位等200多名同志进行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显示,共有21个纪(工)委书记的40%以上的工作时间是参加非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会议或活动。这些情况都导致纪委虽有心转变,无奈缺少外部配合,缺乏整体协调,“三转”推进不够顺畅。
(三)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有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按要求开开会,发发文件通知,调整一下内设机构、清理一些议事协调机构,就以为是“三转”了,在实际工作中一切照旧,缺位、错位、越位情况基本没变;执纪监督仍然按照老方式、旧办法进行,习惯性地按部就班,机械执行,缺乏工作方式上的创新与探索;不少工作依然浮于表面、文山会海、衙门习气、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所做的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转变,没有实质性的根本变化,“三转”流于表面化。
(四)整体成效不够明显
从“三转”推进的总体情况来看,纪检监察机关越到基层,落实“三转”的成效越不明显。特别是镇街纪检监察机构领导分管兼职多、工作头绪多与人手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问卷调查显示,在全市n个镇(街)级纪(工)委书记中,只有n个纪(工)委书记不再兼任职责之外的相关职务,n个纪(工)委书记还兼任n至n个与主责无关的职务,占总数的n,n个纪(工)委书记兼任n至n个职责之外的工作职务,占总数的n,有n个纪(工)委书记兼任n个以上职责之外的工作职务。不少纪(工)委书记是由同级党(工)委副书记兼任,同时分管联系宣传、统战、老龄委、关工委、民政、共青团、妇联等工作,有的还负责包村(居)的社会管理事务、征地拆迁等事务。
二、原因分析
(一)重视支持不到位,导致“不想转”
一是党委对“三转”重视不够。个别基层党委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不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新常态下“三转”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纪检监察机关回归主业抓监督执纪也是支持中心工作,片面以为“三转”跟自己关系不大,仍然习惯于把纪检监察机关当作职能部门,对纪委也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希望继续借助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的权威推动中心工作,获取眼前政绩。二是纪委对“三转”存在顾虑。有的纪检监察干部认为“有为才有位”,只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多参与、多做事,才能赢得党委、政府的信任。相反地,“自家的田”都是得罪人的事,不如“人家的地”一团和气,容易出成绩,而且多岗位锻炼,转岗升值空间大,有利于未来发展。还有的基层纪委对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存在畏难情绪,长期生活在当地,受乡情、亲情、友情的影响,对同级监督不“硬”,有案不查、查而不处的问题时有发生。以上情况都造成了基层纪委思想上普遍存在不想及不敢轻易转的顾虑和想法。三是部门支持配合不力。由于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对“三转”的宣传沟通不到位,使得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三转”缺乏了解,没有深刻认识到“三转”的重要意义,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仍然按照固有的观念看待纪委工作,乐于在难以开展的工作中让纪委参与其中。甚至有些部门对“三转”存在误解,认为纪委的聚焦主责主业,是故意推脱工作,是“撂挑子”、“甩包袱”,导致推进落实“三转”缺乏外部配合支持。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不易转”
一是双重领导体制运行不畅。虽然纪检监察干部在体制上为双重领导,但实际工作中,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包括县区级和乡镇,形同基层党政机关或单位的内设机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工资、福利由基层政府或单位负责,基层党委往往对同级纪检监察机关享有支配权,从工作安排到职务变动,都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在这种体制下,有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履行执纪监督的时候,缺乏独立性,会存在瞻前顾后、畏手畏脚的情况,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转”的推进和落实。二是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纪委是执纪监督的部门,工作中难免得罪人、丢选票,而且往往工作力度越大选票就可能丢得越多,因此,对“栽刺”的纪委领导和“栽花”的党委、政府领导使用同样的考核标准,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纪委的工作。同时,纪委系统内部对干部使用上缺乏一定的正向激励和反正鞭策机制,干得好与差在选拔上的差异性不大,导致工作动力和压力相对不足。三是基层执纪工作缺乏规范。由于县级以下特别是乡镇纪委长期以来工作职能虚化、弱化,导致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相对偏低,信访举报、线索管理处置、纪律审查等各环节都缺乏相应的机制制度规范,导致工作开展没有依据和章法,难以适应当前形势任务的需要。
(三)能力素质不过硬,使得“不会转”。
一是工作思路不清。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对“三转”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透,肯转却不知怎么转,不清楚哪些是职责范围内的,哪些是越权的,对转职能、转方式重点解决什么、“三转”后如何开展工作等问题模糊不清,心中无数,工作思路不够明了清晰。二是创新思维不够。“三转”虽然保证了纪检监察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主业上,但也带来了难以全面掌握情况、难以跟踪调查等问题,使得发现问题的难度加大。一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履行“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的职能中还是按照老经验、老办法,缺乏应对新常态的新思路、新方式、新办法,导致遇事时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够用,难于找准切入点。三是专业技能不强。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市镇街纪委(纪工委)执纪监督力量普遍较为薄弱。全市n%的镇(街)级纪检机构都是由纪委书记和一名兼职人员组成,专职的镇(街)纪委副书记不多,执纪监督力量不足,而懂得如何处理信访举报、开展纪律审查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则更少,导致遇到违纪问题时常常无从下手,调查取证不得要领,能力水平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纪检监察工作的需要。如同安区纪委将反映某社区村干部有关问题的信访件交由镇纪委初核,结果是查无问题,而区纪委再次接到相同的信访件直接介入调查后,却查出了大量违纪违法问题,将该社区班子成员“一锅端”。
三、对策与建议
区级以下纪检机构“三转”事关整个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成败,必须结合基层实际,着力真转实转,力求工作实效,确保“三转”要求落实到位。
(一)争取支持配合,确保“转得动”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视程度。加大“三转”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三转”对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意义,增强“转”的自觉性,充分利用会议、培训等各种时机,向各职能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引导他们落实、关心和支持“三转”,努力推动形成支持“三转”的强大合力。二是积极请示汇报,获得同级党委支持。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向党委汇报“三转”工作,纪委书记定期在常委会汇报“三转”进展情况,争取党委对纪委书记分工兼职、议事协调机构和内设机构调整等具体工作的领导、理解和支持,同时,在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交流使用、经费保障上争取支持,为纪委“三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组织保障。三是主动寻求帮助,争取上级纪委指导。要努力争取上级纪委的支持。定期或不定期向上级纪委汇报基层落实“三转”的情况,尤其是向上级纪委反映在“三转”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争取上级纪委的帮助。利用好上级纪委的平台,争取获得上级纪委对基层“三转”在方向和内容上的指导。
(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转得顺”
一是落实双重领导体制。推进“三转”,完善纪检监察工作的双重领导体制是关键。应尽快出台区级、镇街和区直派驻部门纪检监察工作双重领导及“两个为主”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细化、完善区级纪检监察机关及镇街、派驻部门纪检监察机构在履行职责、人员任免、编制管理、干部考核、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强化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权,减小对同级党委、政府的依赖,切实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的相对独立性。二是改进考核评价机制。把纪检机构的考核指标与其他部门的考核指标区别开来,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制定相应的目标考核管理,将信访受理、信访初核、纪律审查、警示教育、廉政谈话、明察暗访等具体工作纳入考核指标,由上级纪委干部进行目标考核管理,并通报同级党委参考。在目标管理基础上,建立激励奖惩机制,改革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落实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对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的规定,激发基层纪检机构推进“三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规范基层工作机制。探索制定出台基层纪委规范化建设工作意见,从组织领导、职责权利、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要求、自身建设等方面指导规范化工作,使基层纪委工作有章可循。特别是要明确纪委书记、副书记工作职责,让纪委负责人主要精力能够放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上,落实纪委监督的职责。同时通过约谈督促、检查考核、建立联系点等方式,对基层纪委提出严格要求,给予明确指导,帮助解决困难。
(三)加强队伍建设,促进“转得快”
一是创新工作方法。“三转”后纪检监察人员从一线中心工作中抽身,不再既担任“运动员”又担任“裁判员”,在这样的新常态下,要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变被动等线索上门为主动出击,创新发现问题线索的机制,比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优势,通过开通网络举报和手机app实时举报功能等,不断拓宽信访举报线索,有序引导群众参与监督。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坚持问题导向,以本级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短板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升理性思维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由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举办培训班或采取“以会代训”,“以案代训”、“跟班培训”等形式,组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系统学习案件检查、信访受理、案件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着力提高执纪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快纪检监察系统人员上下流通,加大干部挂职交流力度,解决基层能力素质跟不上、不会转等问题。三是善于力量统筹。针对区级以下纪检监察机关人手紧张的实际,在开展重要工作、完成重大任务过程中,统筹使用系统内、外两种力量,在整合使用系统内人力资源的同时,视工作需要适时抽调审计、税务、检察等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磨练和增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以纪检监察干部的高素质为“三转”的高效益提供组织保
障。
第二篇: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上级的重视,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办公室、电脑、录音笔、打印机等硬件设施都已配备到位。但仍存在组织力薄弱、业务不熟悉、工作积极性不够等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组织力量薄弱。我镇纪委设纪委书记1名,纪委副书记1名,纪委干事1名。除纪委书记能做到专职。纪委副书记及纪检干事还兼了武装、驻村等其他多项工作。乡镇年轻干部本来就不多,有些被上级部门借调,同时乡镇本身又有组织、纪检、信访、综治、武装、扶贫等大量的具体业务工作。使得纪检干部专职很难实现。另外3名纪委委员分别为计育办主任、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等站所负责人,工作任务繁杂,更是很少参与纪检工作。
2、业务不熟悉。案件查办涉及到财经知识、法律知识的非常多。例如公益林资金的发放、民政救济资金、报账手续及发票是否齐全这些专业性都比较强。而大部分乡镇纪检干部对于这块的业务知识不够,这就为线索的发现及案件的查办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工作积极性不够。乡镇纪检干部受乡情、亲情、友情的影响,认识上存畏难情绪,怕得罪同事,怕影响人际关系,认为纪检工作是得罪人的事,因而工作缺乏积极性,不想监督也不愿监督,监督作用发挥不够。例如2014年我镇纪委开展过执行八项规定情况巡察工作,镇纪委带摄像机到各餐馆及麻将室录像。后因自身存在畏难情绪,怕得罪人只拍摄了部分场所后没有进行下去。
二、建议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交流和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疏通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输出输入渠道,使纪检监察干部进的来,出得去,盘活人力资源,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协调上级增加乡镇纪检干部参加培训的名额。同时加大乡镇纪检干部参与纪工委跟班学习的力度。让乡镇纪检干部更多的参与和学习案件查办。
第三篇:“三转”后基层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转”后基层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协助党委(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同时,充分履行监督职责,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但作为最基层的纪检监察组织,我们在持续深化“三转”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存在的困难
一是党委政府认识还不到位。
“三转”工作开展以来,部分镇办党委、政府和区直部门党组对“三转”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对纪检监察机关“三转”后的工作态势预见不够,受思维贯势影响,仍然习惯于将一些紧急任务交由纪检监察机关来督办落实,将纪检监察机关吸纳进各种各样新的议事协调机构,简单的将纪检监察职能等同于党委政府自身的督查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纪委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边清理边参与的不良循环,致使“三转”工作与要求有差距,监督责任二是基层落实还有差距。
就现状而言,我区镇办纪委班子都按要求配备了一名纪检干部和1至3名纪委委员,2015年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又多方争取为各镇办设2-3名纪检专干,基层干部力量增加130%,但事实上,镇办纪委受双重领导,专司其职有一定难度。全区各镇办配备的纪检干部在检查考核时都说是专职,但真正专职专用甚少,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参与了镇办中心工作,有些还身兼数职。从实际情况看,全区18个镇办还兼管其他业务的有3个镇办6人,大部分兼任综治、信访、重点项目建设等业务,致使镇办纪委监督责任在基层落实不到位,上热下凉。三是干部心理仍有顾虑。
开展“三转”活动后,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接触面变窄,以查办案件为主,容易受到调查对象和其他人员的诬陷和攻击,特别是在当前票选干部的情况下,纪检监察干部出路有限,交流不畅,对落实“三转”要求心存顾虑,尤其是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时间较长的个别人员工作激情减退,工作主动性不强,工作起来放不开手脚。四是履职监督能力还不足。
从我区实际情况来看,镇办纪委书记多由副镇长转任,纪检干部大多是没有从事过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兵”,在纪检业务工作上有一定差距,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对办理信访件和查办案件的知识欠缺,对程序性、政策性、业务性的问题把握不准,对上级纪委有较重的依赖思想,对群众反映问题的核实,不擅长发现一些深层次、本质性问题,信访件成案率不高,不愿办案、怕得罪人的现象比较突出。整体专业素质而言,全区纪检监察干部从事过财务、审计、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与纪检监察业务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缺,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和业务考察的机会较少,业务知识得不到有效地补充,使执纪能力滞后,协调能力不强,能办案会办案的人员不多,直接影响着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五开展同级监督难度大。对同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监督的难题长期存在,主要存在两个障碍。一是思想上有障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作为党委(党组)班子成员,“一口锅”里吃饭,监督主体在人、财、物方面依附于监督客体,一些基层纪委书记把履行同级监督职责与服从同级党委领导剥离开来,过多地强调服从,而忽视了监督,“怕得罪人、怕丢选票”的思想坎难以逾越,不愿、不敢大胆履行同级监督职责。比如:有的派驻纪检组长,在监督同级党委(党组)时,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向上级纪委报告,怕受到“爱打小报告”的指责;向班子成员本人指出又怕引起别人反感,思想顾虑压力大。二是制度机制上有障碍。党章等法规制度明确了监督要求,但配套的监督制度不完善、未跟进,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同级监督没有抓手、缺乏依据,“抓与不抓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现象客观存在。
二、对策和措施。
一是落实“两个责任”打破“三转”瓶颈。
在建立责任清单制度,扎紧责任体系“笼子”的基础上,要把“考核、问责”这根“牛鞭子”作为推进“两个责任”落实的重要手段,出台“两个责任”考核办法,健全责任考核体系。在总体规划上,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为以上级党委为考核主体的“主体责任”考核,变纪检监察工作绩效考核为以上级纪委为考核主体的“监督责任”考核;在“主体责任”考核份量设计上,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平行,结果运用同比重;在考核指标设计上,应以定性定量科学、注重实绩、方便操作为目标;在责任追究上,建立刚性的问责追责机制,突出考核追责、问题倒查追责、履职不力追责三个重点内容。通过强化考核和追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到位。二是以落实“两个为主”激发干部活力。
要针对纪检监察岗位的特殊性质,建立单独的干部提拔考核体系,全面落实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由上级纪委会同上级组织部门实施的规定,建立纪检监察干部资格准入制度,对工作时间长,做出一定成绩的干部应优先考虑提拔重用,委以重任,加快纪检监察干部成长步伐,从而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干部培训力度提升履职能力。
加大对镇办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镇办纪委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能。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上级机关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对新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除搞好岗前培训外,经常举办业务培训,特别是对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方面的学习教育,促使他们熟练掌握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功,提高在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能力。四是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专业团队。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两个为主”、同级监督、区级纪委机关内设机构等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运行规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出台镇办纪检监察机构改革方案,针对镇办纪检干部职能不专、队伍不稳的实际问题,建议参照“法、检”机构改革模式,推行镇办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制定明确的工作路线图,实现镇办纪委书记、副书记专职专责,“人、财、物”上收区纪委管理。第四篇:民主集中制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主集中制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民主集中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怕”:有的“班长”怕班子成员对敏感议题跑风漏气影响决策,怕充分发扬民主限制自己的权利影响权威,怕反复走程序落下“不敢拍板,不敢负责”的口实;班子成员怕经常发表意见影响“沉稳”形象,怕发表不成熟意见影响能力评价,怕提不同意见落下“不保持一致,闹不团结”的骂名影响进步。
“四变”:一是极个别基层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无视组织原则和程序,班子成员敢怒不敢言,使“班长变家长”。二是个别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组织原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通道变梗阻”。三是个别班子主要负责人对自己关注的甚至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项,以集体决策的面目出现,用形式上的民主集中制,让个人意见合法化,使“民主变味道”。四是一些班子议事质量不高,民主集中制成了“民主加集中”,先民主后集中,班子成员发表的往往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没意见”、“同意”等所谓意见,使“乘法变加法”。
二、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几条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奠定坚实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增强执行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健全各项制度规定,增强刚性约束。研究制订《地方党委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条例〈试行〉》,对民主集中制的程序、机制、范围、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以党内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便于操作。
3.坚持程序民主,规范权力运行。一是编制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法定程序和简易程序,并且要有不可逆转、不易变通的刚性要求。二是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问题确定下来,作为必备内容。三是常委会内部监督和全委会监督。
(摘自《党史信息报》2月24日原永胜/文)
第五篇:我市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代理政府采购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市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代理政府采购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为优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采购代理业务水平,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我们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代理政府采购业务情况进行了调研,进一步摸清了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基本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市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现状
我市具有政府采购代理资质的代理机构共计57家,其中,经财政部批准的甲级机构23家,经省财政厅批准的乙级机构34家。市政府采购中心为市政府设立的集中采购机构,办公面积1967平方米,在职人员30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在集中采购业务代理活动中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的要求,我市自2011年起,在政府采购代理业务中引入竞争机制,除市政府采购中心外,通过公开招标确定8家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代理政府采购业务,并实行动态管理。两年来,市政府采购中心与其他8家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共完成市本级政府采购金额22.4亿元,节约资金1.1亿元,节支率4.9%。
上述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的8家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机构资质均为甲级,软硬件配备实力均较强。8家机构总营业面积13514平方米,从业人员419人,具备职称和职业资格人员占82%,各机构均设置了开标大厅、评标室、语音答疑室、档案室及双通道等场所,并配备了监控设施,对政府采购项目评标现场进行录音录像并存档,为顺利开展政府采购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我市政府采购业务代理执行情况
(一)政府采购业务专人负责,采购效率比较高。各代理机构指派专人每天负责网上下载采购计划,并确定项目负责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与采购人联系并做好记录,将一次性告知内容通知采购人,要求采购人严格按照有关时限推进工作。今年1至10月,下达采购计划1981笔,预算金额14亿元,实际采购额13亿元,完成下达预算金额的93%。
(二)招标文件编制比较规范、准确。各代理机构与采购人详细研究采购内容,编制采购文件,发现采购需求和技术参数与网上申报计划时下载的需求不符时,要求采购人立即与市政府采购办联系,办理网上变更事宜,完成后续采购流程。对于采购预算达到100万元以上的项目,代理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包括采购需求和参数、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等,都由专家形成书面论 2 证材料,并按专家意见对采购文件进行相应调整。对于采购内容属进口产品的项目,均按照相关要求组织专家进行进口产品必要性论证,并形成书面论证材料存档。对于属于列入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范畴的,具备资格的代理机构均按《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进行国际招标采购。
(三)基本做到了政府采购信息统一、公开、透明。各代理机构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编制采购公告,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和黑龙江政府采购网上同时发布,公告期间,做到了接受一切符合报名条件的潜在投标人,不排斥任何潜在的投标人。中标公告及时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和黑龙江省政府采购网上发布,公示期满、无异议,即向中标人发中标通知书。中标公告和中标通知书的格式、内容均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要求。
(四)采购环节完备、开标评标定标程序比较规范。各代理机构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认真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协议内容比较规范、全面。对较复杂工程项目或技术要求复杂货物采购,提出现场踏勘和标前会要求,一般项目采用书面答疑的方式。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标识出投标人提出书面异议及书面回复异议的时限,对异议成立、需要变更的,做到了及时发布变更公告、并向所有投标人书面答复。公开招标项目从出售招标 3 文件到开标时间,均严格执行不少于20天的法定要求。能严格按规定时间、地点、内容组织开标。评标前,认真核对专家身份,并要求评标专家严格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办法进行评标。评标中,严格遵守评标程序和纪律,对于评标打分记录及评标报告均要求专家签字确认。
(五)严格执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和评标专家抽取有关规定。根据市财政局和市检察院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大多数代理机构做到了开标前对供应商进行行贿犯罪记录查询,并将查询结果存档备案。在评标专家抽选时,各代理机构严格遵守市政府采购办规定的专家抽取流程,开标前一天将《选用专家申请表》传真至市政府采购办,详细填写表内所列采购计划编号、项目名称、采购单位、申请专家类别和数量和专业代码等信息。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有的项目招标采购全过程记录不完整。个别代理机构工作人员与采购人之间的沟通缺少记录,出现争议时易出现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个别材料印信不完整,代理机构发布招标公告并出售采购文件时,缺少经采购人审核盖章并由经办人签署同意发售意见的书面材料。个别代理机构未做到开标前对投标 4 人进行供应商行贿犯罪记录查询。
(二)代理机构以及采购单位经办人业务素质需提高。一些代理机构以及采购单位经办人员更换较频,对政府采购业务及程序不熟悉,尤其是对网上采购项目录入、修改、提交等操作的不熟练,直接影响了采购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评标专家责任意识有待加强。个别评标专家无故或因故迟迟不到评标现场,影响评标工作正常进行。极个别评标专家工作作风不严谨,自认为什么项目都能评,但评标质量不高。有些评标专家年龄偏大,不会使用电脑等基础工具,工作效率低。
(四)评标专家抽取工作有待改进。目前的评标专家抽取方式,时间要求比较急,未给专家留有充分时间安排好手头工作,专家有时不能按时到位,直接影响了评标工作。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对代理机构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采购代理机构的动态管理,促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广大采购人提供优质服务。二是统一规范委托代理协议文本,文本中明确当次采购项目的授权代表人全权代表采购单位处理一切采购事宜等内容,从而避免出现纠纷和推诿扯皮。三是积极与检察院沟通,适当延长行贿犯罪记录查询的 5 有效期,减少查询工作量。
(二)加强培训,提升代理机构及采购单位经办人政策业务水平。采购代理机构和采购单位应确定相对固定专职人员,从事政府采购工作。市政府采购办每年应举办1-2次业务培训活动,帮助代理机构以及采购单位经办人熟悉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财政部门有关要求,促其提高政府采购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熟练掌握网上申报、修改参数等政府采购业务流程。
(三)加强评标专家动态管理,优化评标专家抽取。定期对评标专家进行监督、检查及信誉评价,对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能进能出。对个别不顾职业道德,评标过程中掺杂个人倾向,以及存在与供应商串通等问题的评标专家,严肃处理,清除出评标专家队伍。将抽取评标专家时间提前,以利于专家提前安排时间,保证评标时及时到位。
(四)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成立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行业协会,制定代理机构行业标准,引导代理机构自觉将行业诚信建设的要求内化为自身执业准则,通过行业自律,有效防止代理工作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课题组成员:许长滨 司景丽 张宝祥 张向彬
报:本局领导。
发:各区、县(市)财政局(网上发),局内各处室。
责任编辑:程冬滨(共印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