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文言文分册梳理训练
九年级(下)
第32篇
鱼我所欲也(2011课标)
《孟子》
课文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一种不可以采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憎恨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思维导图】
【写作特色】(1)类比说理。文章开头类比说理,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的同理类比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语言特色。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现实意义】“舍己”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该以“义”为重。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国家才会更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豆子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计时器具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已经
3.词类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原意为:生存,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F】
4.一词多义
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__________【F】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F】
(1)得
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F】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________________【F】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F】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
(2)是
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F】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F】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F】
是非木杮(《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___
5.重点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
故:_____________【F】
苟得: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_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___________【F】
(5)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
(6)一箪食,一豆羹
食:_____________【F】
(7)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___
(8)乞人不屑也
不屑:___________
(9)妻妾之奉
奉:_____________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
6.重点虚词
(1)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
(2)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2010D
_____________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___
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_______
(3)者
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
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018D
_____________
(4)此之谓失其本心2014D
_____________
7.重点句子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2015云南)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孟子认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他通过哪三个取舍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4.试分析“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在文中赞美和批评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6.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素养提升设问
(统编课后习题)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金题演练
(内容相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①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②,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③者有所窜其手④。
(节选自《荀子·大略》)
【注释】①错质之臣:“错”同“措”;“质”同“贽”。“错质”意为“呈献礼物
(给君主)”,“错质之臣”即指献身于君主的臣子。②修币:指放高利贷。③窭(jù):贫穷。④窜其手:窜,指放置,安放。手,指精通某种技艺的人。这里指发挥自己精通的技艺。
【乙】《鱼我所欲也》全文。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
(2)然故民不困财
()
(3)所恶有甚于死者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B.利克义者为乱世
天下为公
C.有国之君不息牛羊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乐分施而耻积藏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甲】【乙】两文分别论述了怎样的观点?(2分)
虚词随文小练
【用法归纳】为(11年4考)
速记口诀:“为”字动介助语气,做是替给被反诘
意义及用法:①动词,担任,当【2017D、2016A】;②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2015C】;③介词,表目的,为了【2010D】;④介词,对、向;⑤介词,给,替;⑥动词,以为,认为;⑦动词,看作、当成、作为;⑧动词,做,干;⑨名词,表现;⑩介词,被。
《鱼我所欲也》一课中“为”字用法极为典型,共出现了11处,请完成下表。
义项③介词,表目的,为了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⑧动词,做,干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自主归纳】同学们,除了《鱼我所欲也》,你还能从其他课文中找到更多虚词“为”的义项和例句吗?请完成下表。
义项①动词,担任,当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②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④介词,对、向
例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⑤介词,给,替
例句: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⑥动词,以为,认为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⑦动词,看作、当成、作为
例句:以君为长者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⑨名词,表现
例句: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⑩介词,被
例句:________________
通假字随文小练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5.故不错意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6.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7.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8.同舍生皆被绮绣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9.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3.诎右臂支船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4.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5.北冥有鱼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6.学学半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7.选贤与能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19.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1.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2.窥谷忘反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6.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8.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29.军士吏被甲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30.改容式车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31.但手熟尔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32.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33.尊君在不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3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36.其人舍然大喜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
第33篇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全国视野:2018全国考情—对比:泸州。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弯曲
(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布做的衣服
(3)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夺
(4)休祲降于天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休息
(5)秦王色挠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6)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感谢或凋谢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天下缟素
原意为:白色丧服,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请广于君
原意为:大,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②轻寡人与
原意为:轻的,指分量小,句中意为:__________。【F】
(3)动词的使动用法
且秦灭韩亡魏
原意为:灭亡,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F】
4.一词多义
(1)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_____________【F】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F】
(2)徒
亦免冠徒跣
______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
(3)怒
天子之怒
_____________【F】
怀怒未发
_____________
5.重点实词
(1)唐雎不辱使命
辱:______________
(2)秦王使之谓安陵君曰
谓:______________【F】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______________
(4)安陵君其许寡人
许:______________【F】
(5)大王加惠
加惠:____________
(6)愿终守之
愿:______________【F】
(7)秦王不悦
悦:______________【F】
(8)秦王怫然怒
怫然:____________
(9)亦免冠徒跣
跣:______________
(10)休祲降于天
祲:______________
(11)挺剑而起
挺:______________
(12)寡人谕矣
谕:______________
6.重点虚词
(1)以
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______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
(2)安陵君其许寡人
______________
7.重点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第34篇
送东阳马生序(2011课标)
元末明初·宋濂
考情搜索:2016年与《曾国藩家书》对比考查。
全国视野:2018全国考情—单篇:广东省卷、安顺;对比:黄冈、荆门、孝感、益阳、沈阳、本溪、营口、柳州。
课文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ɡ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阅读,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可以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待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ɡ)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还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都给予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饥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却不告诉、求教却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他的父母亲人,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思维导图】
【中心概括】作者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德业双修,争取学有所成。
【写作特色】(1)详略有致,结构严密。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勤奋,这样更能突出主题。(2)对比鲜明,说服力强。作者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3)叙议结合,突出中心。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尾议论,表明主题。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2016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录毕,走送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行走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________________【F】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3)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主人日再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又一次,继续
(5)右备容臭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臭味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主人日再食
原意为:食物,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
②腰白玉之环2016
原意为:人身体的部位,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
(2)名词用作状语
①手自笔录
原意为:手,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F】
②主人日再食
原意为:太阳,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3)动词用作状语
余立侍左右
原意为:直立,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F】
4.一词多义
(1)若
烨然若神人
_____________【F】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
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_____________【F】
(2)至
色愈恭,礼愈至
_____________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_______【F】
(3)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
当余之从师也
_____________【F】
5.重点实词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___________【F】
(2)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__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___________
(4)弗之怠
弗:_____________
怠:_____________
(5)不敢稍逾约
逾:_____________
约:_____________
(6)余因得遍观群书
得:_____________【F】
(7)既加冠
既:_____________
(8)益慕圣贤之道
益:_____________【F】
(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_____________【F】
硕:_____________
(10)尝趋百里外
尝:_____________【F】
趋:_____________
(1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问:___________
(12)未尝稍降辞色
辞:_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_
(13)援疑质理
援:_____________
质:_____________
(14)俯身倾耳以请
倾:_____________
请:_____________
(15)或遇其叱咄
或:_____________【F】
叱咄:___________
(16)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_____________
(17)俟其欣悦
俟:_____________
悦:_____________【F】
(18)卒获有所闻
卒:_____________【F】
(19)负箧曳屣
负:_____________
曳:_____________
(20)穷冬烈风
穷:_____________
(21)至舍
舍:_____________
(22)滕人持汤沃灌
沃:_____________
(23)久而乃和
和:_____________
(24)寓逆旅
寓:_____________
逆旅:____________
(25)烨然若神人
烨:_____________
(2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_____________
敝:_____________
(27)略无慕艳意
慕艳:_____________
(28)预君子之列
预:____________
(29)而承天子之宠光
宠:_____________
光:_____________
(30)缀公卿之后
缀:_____________
(3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_____________
(32)无冻馁之患矣
馁:_____________
(33)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_____________
(34)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诋:_____________
6.重点虚词
(1)其
俟其欣悦
_____________
门人弟子填其室
_____________
无从致书以观2013B
_____________
(2)以
计日以还
________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____________
(3)之
以衾拥覆2016C
_____________
戴朱缨宝饰之帽2016B
_____________
弗之怠
_____________
走送之
_____________
当余之从师也
_____________
(4)烨然若神人2014B
_____________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016D
_____________
7.重点句子翻译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6)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统编课后习题)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2.(2018安顺)从第1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3.文中提到在太学学习的优越条件,其用意是什么?
素养提升设问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虚词随文小练
【用法归纳】虽(11年2考)
速记口诀:“虽”说事实是虽然,假设情况当即使
意义及用法:①表示转折,虽然;②表示假设,即使【2014A、2011B】。
《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虽”字共出现了2处,请选填义项。
1.故余虽愚________________
2.今虽耄老________________
【自主归纳】同学们,除了《送东阳马生序》,你还能从其他课文中找到虚词“虽”的义项和例句吗?请完成下表。
义项①表示转折,虽然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②表示假设,即使
例句:虽不能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用法归纳】且(11年1考:2010)
速记口诀:“且”在初中简单说,况且一边又将近
意义及用法:①副词,将近【2010A】;②副词,犹,尚且;③连词,表示递进,况且;④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又”。
《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且”字共出现了1处,请选填义项。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______________
【自主归纳】同学们,除了《送东阳马生序》,你还能从其他课文中找到虚词“且”的义项和例句吗?请完成下表。
义项①副词,将近
例句: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②副词,犹,尚且
例句: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③连词,表示递进,况且
例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35篇
曹刿论战(2011课标)
《左传》
考情搜索:2008年第19题考查选文与《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
全国视野:2018全国考情—单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株洲,梧州,绥化;对比:安徽、怀化、聊城、菏泽、盘锦、辽阳。
课文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猪和玉、丝织品等,我从来不敢夸大数目,一定要做到实情。”(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枯竭。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思维导图】
【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把握好作战时机,战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人物形象】鲁庄公: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遇事鲁莽。
曹刿: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
【写作特色】(1)详略安排得当。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言论。对于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2)对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3)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
(2)肉食者鄙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3)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4)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增加
(5)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监狱
(6)忠之属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忠诚、忠心
(7)可以一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能,行
(8)再而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①神弗福也
原意为:福气,幸福,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公将鼓之
原意为:打击乐中的一种乐器,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既克,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F】
(1)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F】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_____________
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F】
(2)从
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F】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F】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
必以信
_____________
(3)信
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_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F】
(3)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_____________【F】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_【F】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
4.重点实词
(1)齐师伐我师:_____________
(2)弗敢专也
弗:_____________
专:_____________
(3)对曰
对:_____________
(4)小惠未遍
遍:_____________
(5)小信未孚
孚:_____________
(6)虽不能察
察:_____________
(7)必以情
情:_____________
(8)公将驰之
驰:_____________
(9)下视其辙
辙:_____________
(10)登轼而望之
轼:_____________
(11)既克
既:_____________
克:_____________
(12)遂逐齐师
逐:_____________
【F】
(13)一鼓作气
作:_____________
(14)彼竭我盈
竭:_____________
盈:_____________
(15)夫大国,难测也
测:_____________
(16)惧有伏焉
伏:_____________
(17)望其旗靡
靡:_____________
5.重点虚词
(1)以
何以战
_____________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
必以信
_____________
(2)之
公与之乘
_____________
小大之狱2008A
_____________
(3)其
其乡人曰
_____________
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
吾视其辙乱
_____________
(4)虽不能察2014A
_____________
6.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
2.(2015贵阳)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2016滨州)从文中相关的论述看,《曹刿论战》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
[变式设问: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统编课后习题)]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5.(统编课后习题)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素养提升设问
1.(2018绥化)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2.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次战争,鲁国能以弱胜强,仅仅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吗?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似乎答非所问,曹刿却说“可以一战”,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金题演练
(主题相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晋书》:后魏武帝①,亲征后燕慕容德②于邺地,前军③大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④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然后攻战。今魏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德曰:“何故?”别驾曰:“魏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隍未修,敌来未备,三不宜动。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攻则士卒多毙,起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策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主战》,有改动)
【注释】①后魏武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②慕容德: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建立者。鲜卑族,慕容垂之弟。③前军:指北魏将领拓跋章所率进攻邺城的前锋部队。④别驾:官职名,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前军大败绩
()
(2)德又欲攻之
()
(3)彼众我寡
()
(4)野无所掠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亲征后燕慕容德于邺城
战于长勺
B.官军自战其地
公问其故
C.以佚待劳
必以分人
D.别驾之言
公将驰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今魏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
(2)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
4.选段中别驾认为怎样做才可以出兵作战?(2分)
第3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2011课标)
《战国策》
考情搜索:
2010年第20题考查选文中燕使与邹忌说服方式的不同。
全国视野:
2018全国考情—单篇:青海;对比:郴州、抚顺、锦州、毕节。
课文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问他的客人说:“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侍妾和左右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严重)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不时还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思维导图】
【中心概括】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合理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人物形象】邹忌:能根据个人经历明辨是非,不被人言所蒙蔽,并能从中悟出道理。讽谏方法得当,条理清晰。
齐威王:虚心纳谏,政治清明,赏罚分明。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修理;兴建
(2)窥镜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暗中察看
(3)明日徐公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4)臣之妻私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暗地里;自私
(5)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某一区域;部分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7)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诽谤和讽刺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朝服衣冠
原意为:衣服,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
原意为:美丽,漂亮,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名词用作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原意为:面,脸,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原意为:用鼻子嗅,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
(1)孰
吾与徐公孰美
_____________【F】
孰视之
_____________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_【F】
受上赏
_____________【F】
上书谏寡人者
_____________【F】
(2)上
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
苔痕上阶绿(《陋室铭》)
_____________
湮于沙上(《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F】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F】
5.重点实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_____________
谏:_____________
(2)而形貌昳丽
昳丽:___________
(3)旦日
旦日:___________
(4)于是入朝见威王
见:_____________【F】
(5)王之蔽甚矣
蔽:_____________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___
过:_____________【F】
(7)能谤讥于市朝
谤:_____________
市朝:___________
(8)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______
(9)期年之后
期年:___________
6.重点虚词
(1)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
_____________
孰视之
_____________
暮寝而思之
_____________
(2)于
欲有求于我也
_____________
皆以美于徐公2013C
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
_____________
(3)而
而形貌昳丽2010C
_____________
时时而间进2009C
_____________
(4)吾与徐公孰美2008B
_____________
7.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邹忌为什么能够做到不盲目听取妻、妾、客的赞美之词?
2.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统编课后习题)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素养提升设问
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为什么能够成功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金题演练
(主题相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厉王①虐,国人谤王。召公②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③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⑤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⑥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⑦。
(节选自《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注释】①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在位三十七年。②召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③弭(mǐ):消除。④障:堵塞。⑤壅(yōng):堵塞。⑥阜:丰盛。⑦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乙】《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三段。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国人谤王
()
(2)亲戚补察
()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4)数月之后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道路以目
皆以美于徐公
B.甚于防川
皆朝于齐
C.行善而备败
时时而间进
D.乃流王于彘
乃下令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试分析【甲】文中的周厉王和【乙】文中的齐威王的性格特征。(2分)
虚词随文小练
【用法归纳】与(11年1考:2008)
速记口诀:“与”给和同跟相比,相与连用是一起
意义及用法:①介词,与……相比【2008B】;②连词,和,及;③介词,跟,同;④动词,给,给予;
⑤副词,相伴,一起;⑥动词,欣赏、领悟;⑦同“举”,推举;⑧语气词,同“欤”,表疑问。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中“与”字用法极为典型,共出现了4处,请完成下表。
义项①介词,与……相比
例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③介词,跟,同
例句:________________
【自主归纳】同学们,除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你还能从其他课文中找到更多虚词“与”的义项和例句吗?请完成下表。
义项②连词,和,及
例句:天与云与山与水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④动词,给,给予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⑤副词,相伴,一起
例句: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⑥动词,欣赏、领悟
例句: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⑦同“举”,推举
例句: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⑧语气词,同“欤”,表疑问
例句: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
第37篇
出师表(2011课标)
三国·诸葛亮
考情搜索:
2011年第20题考查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结合《出师表》加以说明。
全国视野:
2018全国考情—单篇:北京、兰州、长春;对比:张家界、邵阳、宜宾。
课文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死亡,如今天下分成三国,蜀汉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但是朝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厚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扩展志士们的勇气,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和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当私心偏袒,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失,有启发和帮助。
将军向宠,性行(xínɡ)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任命(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询问他,就一定能使部队上下和睦团结,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ɡ)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没有哪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能够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可计算着时日等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希求在诸侯中有名望,显贵。先帝不因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身份屈尊就卑,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自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未能奏效,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贫瘠、未开垦的地方。如今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期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到东汉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考虑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功效交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话,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和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以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出征),面对这个奏章流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思维导图】
【中心概括】《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核心建议),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人物形象】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人善任、高风亮节、公正公平、赏罚分明。
【写作特色】(1)议论、叙事、抒情自然融合。全文以议论为主,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又叙述了自己的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的经过和“受命以来”的职责,处处可见其知恩图报的品格。(2)语言质朴、率真、恳切、精练。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或每天第一次成交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品质低劣、下流
(3)临表涕零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鼻涕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原意为:奸邪,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②此皆良实
原意为:忠良诚实,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③优劣得所
原意为:好的坏的,句中意为:____________。【F】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恢弘志士之气
原意为:宽阔、广大,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②亲贤臣
原意为:亲的,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F】
③远小人
原意为:远处,距离长,句中意为:____________。【F】
(3)名词用作动词
以光先帝遗德
原意为:光亮,光明,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4)名词用作状语
北定中原
原意为:北方,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F】
3.一词多义
(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_____________
【F】
深追先帝遗诏
_____________
(2)效
恐托付不效
_____________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_____________
(3)行
性行淑均
_____________
然后施行
_____________【F】
必能使行阵和睦
_____________
(4)道
而中道崩殂
_____________【F】
以咨诹善道
_____________
(5)能
先帝称之曰能
_____________【F】
必能使行阵和睦
_____________【F】
(6)益
有所广益
_____________
至于斟酌损益
_____________
(7)兴
兴复汉室
_____________【F】
若无兴德之言
_____________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F】
(8)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_____________【F】
每与臣论此事
_____________【F】
4.重点实词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殂:_____________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_____________【F】
秋:_____________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内:_____________
(4)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外:_____________
(5)盖追先帝之殊遇
追:_____________
殊遇:___________
(6)引喻失义
引喻:____________
失义:___________
(7)陟罚臧否
陟:_____________
臧否:___________
(8)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及:_____________【F】
(9)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付:_____________【F】
刑:_____________
(1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昭:_____________【F】
理:_____________
(11)不宜偏私
宜:_____________【F】
(12)志虑忠纯
志:_____________
忠:_____________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拔:___________
(14)愚以为宫中之事
愚:_____________
(15)悉以咨之
悉:_____________【F】
咨:_____________
(16)性行淑均
淑:_____________
均:_____________
(17)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___________
(18)躬耕于南阳
躬:_____________
(19)猥自枉屈
猥:_____________
枉屈:_____________
(20)由是感激
感激:_____________
(21)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_
(22)后值倾覆
倾覆:_____________
(23)当奖率三军
奖:_____________
(24)攘除奸凶
攘除:___________
(25)至于斟酌损益
损:_____________
(26)以告先帝之灵
告:_____________
(27)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_____________
(28)以彰其咎
彰:_____________
(29)以咨诹善道
诹:_____________
5.重点虚词
(1)于
欲报之于陛下也2008C
_____________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012C
_____________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011C
_____________
(2)以
以塞忠谏之路也
____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_____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_
6.重点句子翻译
(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统编课后习题)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2.(统编课后习题)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了哪几件事?有什么用意?
3.细读课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
5.文中多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6.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金题演练
(主题相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①,捷言庆忌②,勇期贲、育③。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④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⑤下,而羌夷接轸⑥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⑦。”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节选自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注释】①乌获:战国时秦国力士。②庆忌:吴王僚之子。③贲、育:孟贲、夏育,皆战国卫人,著名勇士。④逸材:过人之材。逸,同“轶”,有超越意。这里喻指凶猛超常的野兽。⑤毂(gǔ):车轮中心用以镶轴的圆木,也可代称车轮。⑥轸(zhěn):车箱底部四围横木。也用以车的代称。⑦垂堂:靠近屋檐下,坐不垂堂是防止屋瓦坠落伤身。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窃以为人诚有之
()
(2)兽亦宜然
()
(3)今陛下好陵阻险
()
(4)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
而年又最高
B.骇不存之地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
虽不能察,必以情
D.盖明者远见于未萌
欲报之于陛下也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2)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4.本文中司马相如的劝谏方法和《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劝谏方法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2分)
虚词随文小练
【用法归纳】以(11年4考)
速记口诀:“以”字五用法,因凭来用把
意义及用法:①连词,表目的或结果,译为“来,用来,以致”【2013B、2011C】;②介词,译为“用(来)、拿(来)【2016C】;③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因为”【2008D】;④介词,译为“凭借、凭、靠”;⑤介词,译为“依照、按照”;⑥动词,译为“认为,以为”;⑦连词,表承接,可译为“而”“来”,或不译;⑧介词,起提宾语,可译为“把”。⑨连词,表修饰,可译为“而”“来”,或不译;⑩助词,用于“可”“所”“足”等后,不译;⑪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出师表》一课中“以”字用法极为典型,共出现了22处,请完成下表。
义项①连词,表目的或结果,译为“来,用来,以致”
例句:以塞忠谏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②介词,译为“用(来)、拿(来)”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③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因为”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⑥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⑦连词,表承接,可译为“而”“来”,或不译
例句: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⑧介词,起提宾语,可译为“把”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⑩助词,用于“可”“所”“足”等后,不译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⑪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例句:受命以来
【自主归纳】同学们,除了《出师表》,你还能从其他课文中找到更多虚词“以”的义项和例句吗?请完成下表。
义项④介词,译为“凭借、凭、靠”
例句: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⑤介词,译为“依照、按照”
例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⑨连词,表修饰,可译为“而”“来”,或不译
例句: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统编教材文言文分册梳理训练
九年级(下)
第32篇
鱼我所欲也
知识梳理
一、1.(1)辟
避
躲避
(2)辩
辨
辨别
(3)得
德
感恩、感激
与
欤
语气词
(4)乡
向
先前、从前
2.(1)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2)古代的一种量器
(3)益处
(4)停止,放弃
3.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4.(1)取得,得到
能够,可以
得到
领会
能
办到
(2)此,这
这种
这种做法
这样
是,表示肯定的判断
这
5.(1)所以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祸患,灾难
(3)假如,假使
(4)因此
(5)丧失
(6)饭,饭食
(7)踩踏
(8)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9)侍奉
(10)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6.(1)介词,比
介词,对于
(2)动词,做,采用
介词,为了
动词,接受
(3)代词,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种”“样”
代词,用在名词后面,起区别作用,可不译
代词,相当于“……的事(东西)”
代词,相当于“……的人”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7.(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4)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二、1.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鱼和熊掌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万钟(优厚的俸禄)的取舍。
4.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对停止不义行为的希望。
5.赞美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6.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素养提升设问
示例: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干扰着我们。“舍生取义”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要把民族大义放在最前面,要有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金题演练
1.(4分)(1)欲望(实是欲界之仙都)
(2)困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讨厌,憎恨
(4)停止,放弃
2.(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其”,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代指“他们”,即民众;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B项中的两个“为”都是判断动词,译为“是”。C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并列,译为“并且”;后者表转折,译为“但是”。故选B项。
3.(4分)(1)君主看重道义,那么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看重私利,那么私利就会胜过道义。(2)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4.(2分)【甲】文论述了君主应看重道义,统治阶层不应与民争利的观点。【乙】文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参考译文】【甲】讲求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除去民众对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他们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私利的就是治理得好的社会,私利胜过道义的就是混乱的社会。君主看重道义,那么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看重私利,那么私利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到还是失去,士不去贩运买卖货物。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和羊,献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殖鸡和猪,上卿不放高利贷,大夫不筑场种菜,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抢职业,喜欢分享、施舍并且以囤积私藏为耻辱;所以民众不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也能发挥自己精通的技艺。
通假字随文小练
1.辟
避
躲避
2.辩
辨
辨别
3.得
德
感恩、感激
与
欤
语气词
4.乡
向
先前、从前
5.错
措
置
6.仓
苍
青黑色
7.支
肢
肢体
8.被
披
穿
9.孰
熟
仔细
10.具
俱
全、皆
11.属
嘱
嘱托
12.要
邀
邀请
13.诎
屈
弯曲
14.衡
横
横着的15.冥
溟
海
16.前一个“学”
(xiào)
教导
17.与
举
推举
18.食
饲
喂
19.见
现
表现
20.阙
缺
空隙、缺口
21.转
啭
鸟鸣,这里指蝉鸣
22.反
返
返回
23.女
汝
你
24.曾
增
增加
25.衡
横
梗塞、不顺
26.拂
弼
辅佐
27.反
返
往返
28.惠
慧
聪明
29.被
披
穿着
30.式
轼
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1.尔
耳
相当于“罢了”
32.杓
勺
勺子
33.不
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34.说
悦
愉快
35.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6.舍
释
解除、消除
第33篇
唐雎不辱使命
知识梳理
一、1.(1)错
措
置
(2)仓
苍
青黑色
2.(1)只是
(2)平民
(3)碰,撞
(4)吉祥
(5)屈服
(6)道歉
3.(1)穿白色丧服
(2)①增广、扩充
②轻视,看不起
(3)使……灭亡
4.(1)派遣
出使
(2)裸露
只,仅仅
(3)动词,发怒
名词,愤怒
5.(1)辱没、辜负
(2)对……说,告诉
(3)交换
(4)答应
(5)给予恩惠
(6)愿意
(7)高兴、愉快
(8)愤怒的样子
(9)赤脚
(10)不祥
(11)拔
(12)明白,懂得
6.(1)介词,用
介词,凭借
连词,因为
(2)表示祈使语气
7.(1)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3)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第34篇
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梳理
一、1.(1)支
肢
肢体
(2)被
披
穿
2.(1)跑
(2)借
(3)热水
(4)两顿
(5)气味,这里指香气
3.(1)①供养,给……吃
②在腰间佩戴
(2)①用手
②每天
(3)站在4.(1)好像
如,比得上
假如,如果
(2)周到
到
(3)向,跟
跟随,跟从
5.(1)喜欢,爱好
(2)得到
(3)借
(4)不
懈怠
(5)超过
约定期限
(6)能够
(7)已经
(8)更加
(9)担心
学问渊博
(10)曾经
疾走,跑
(11)请教
(12)言辞
脸色
(13)引、提出
询问
(14)侧着
请教
(15)有时
训斥,呵责
(16)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17)等待
高兴
(18)最终、终于
(19)背着
拖着
(20)极
(21)这里指学舍、书馆
(22)浇
(23)暖
(24)寄居
旅店(25)光彩照人
(26)乱麻
破
(27)羡慕
(28)参与
(29)恩宠
光耀
(30)跟随
(31)给予,赠送
(32)饥饿
(33)拜见
(34)诋毁,毁谤
6.(1)代词,他
代词,他的(2)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修饰
介词,把
介词,用
(3)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抄书
代词,代指借来的书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表状态,……的样子
(5)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7.(1)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2)(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4)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5)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6)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二、1.困难:无书;无师。克服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3.示例:用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从对比中得出结论,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并且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
素养提升设问
示例: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③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第35篇
曹刿论战
知识梳理
一、1.(1)参与
(2)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4)虚夸,夸大
(5)指诉讼事件
(6)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7)可凭借
(8)第二次
2.①赐福,保佑
②击鼓进军
3.(1)原因,缘故
所以,因此
学过的知识
原来
(2)听从
跟随
向
跟随
由,自
顺从
(3)实情
信用
诚信
相信
信任,相信
讲信用
诚信
4.(1)军队
(2)不
独自享有
(3)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4)遍及、普遍
(5)使信服
(6)明察
(7)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8)驱车追赶
(9)车轮碾出的痕迹
(10)车前的横木
(11)已经
战胜
(12)追赶,追击
(13)鼓起
(14)(士气)枯竭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5)推测,估计
(16)埋伏
(17)倒下
5.(1)介词,凭、靠
介词,把
介词,按照
(2)代词,代指曹刿
结构助词,的(3)代词,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其中
代词,他们的,指齐军的(4)连词,即使
6.(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4)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
(5)(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6)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7)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枯竭。
(8)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二、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何以战
政治上取信于民
3.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
4.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5.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素养提升设问
1.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示例:鲁国能以弱胜强,不仅仅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在于民心。鲁庄公也知道自己国家的军力弱,未必能战胜齐国,他先寄希望于贵族近臣的效力,然后又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最后说出执法公平。而曹刿正是从最后一点看出鲁庄公能得人心,所以说“可以一战”,决定帮助他。
金题演练
1.(4分)(1)打败仗(齐师败绩)
(2)想要,打算(解衣欲睡)
(3)敌方,对方(彼竭我盈)
(4)野外(顾野有麦场)
2.(2分)A
【解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在”。B项中的两个“其”,前者是第一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后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C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前者译为“用”;后者译为“把”。D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者是代词,代指“齐军”。故选A项。
3.(4分)(1)现在不能攻击魏军的理由有四条,而我军不宜轻易行动的理由有三条。(2)倘若出击却不能战胜,军心难以稳固,这是我军不宜出击的第二条理由。
4.(2分)应当征集壮丁,稳固军心,修建防御工事,守险拒敌;断敌粮道,从而使敌人欲战不能,粮草不济,待他们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时,再出兵反击。
【参考译文】《晋书》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率大军进攻驻守邺城的后燕大将慕容德,北魏将领拓跋章所率进攻邺城的前锋部队打了败仗。慕容德又想要攻击北魏军队,他的别驾进谏说:“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谋划战事,然后再出兵攻打。现在不能攻击魏军的理由有四条,而我军不宜轻易行动的理由有三条。”慕容德说:“都是些什么理由?”别驾回答说:“魏军远离本土入侵我境,以在平原旷野与我军速战速决为利,这是不能攻击魏军的第一条理由。(魏军)深入京都附近,已经置于死地必定拼命奋战,这是不能攻击魏军的第二条理由。魏军前锋已经遭到挫败,他们的后续部队必然会巩固阵地,这是不能攻击魏军的第三条理由。魏军兵力众多,我军兵力少,这是不能攻击魏军的第四条理由。我军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士兵恋乡容易逃散)这是我军不宜出击的第一条理由。倘若出击却不能战胜,军心难以稳固,这是我军不宜出击的第二条理由。我们的护城壕尚未修好,敌人来攻,我军还没有准备好,这是我军不宜出击的第三条理由。上述都是兵家所忌讳的问题,因此不如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以逸待劳。魏军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困难异常),现在野外又没有粮食可以掠夺,时间一长军队就会因为消耗过大,攻击就会使士兵困毙增多,那时(我军)趁机奋起谋取它,便可以取得胜利了。”慕容德(听了这一席话后,十分赞赏地)说道:“你所讲的这些话,真像张良、陈平(为刘邦)所献的谋策啊。”
第3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梳理
一、1.孰
熟
仔细
2.(1)长,这里指身高
(2)照
(3)次日,第二天
(4)偏爱
(5)土地方圆
(6)指责
(7)议论
3.(1)穿戴
(2)认为……美
(3)当面
(4)使……听到
4.(1)哪一个(谁)
哪一个(谁)
同“熟”,仔细
哪一个(谁)
(2)上等
下级向上级呈递
上面
向上
长到……上
里
上,动词
5.(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
(2)光艳美丽
(3)第二天
(4)拜见
(5)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6)当面指责
过错
(7)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8)间或、偶然
(9)满一年
6.(1)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徐公
代词,指这件事
(2)介词,对、向
介词,比
介词,在(3)连词,表递进,而且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4)介词,表比较,跟……相比
7.(1)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容貌光艳美丽。
(2)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3)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
(4)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5)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6)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7)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二、1.因为邹忌能清醒地认识到妻子认为他美是偏爱他;妾怕他,就敷衍他;客有求于他,就奉承他他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2.①齐国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劝谏君王的忠臣;②齐威王能够接受和采纳群臣的劝谏和意见。
3.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威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
4.除了邹忌高超的说话艺术与技巧,还因为纳谏者齐威王有宽广开阔的胸襟,能虚心听取邹忌的意见,察纳雅言、知错能改、重贤而又明理。
素养提升设问
邹忌成功的原因:①邹忌设喻巧妙,态度诚恳;②齐王从谏如流,能虚心接受意见。
启示:劝说别人的时候要委婉一些,要诚恳,不要刺激别人,要顾及别人的尊严。
金题演练
1.(4分)(1)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能谤讥于市朝)
(2)弥补(必能裨补阙漏)
(3)确实
(4)几,几个
2.(2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介词,译为“用”;后者是动词,译为“认为,以为”。B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表示比较,译为“比”;后者译为“到”。C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D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译为“于是,就”。故选D项。
3.(4分)(1)人们心中所忧虑的通过嘴巴表达出来。
(2)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4.(2分)周厉王:残暴无道、自大、不听取忠言;齐威王: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
【参考译文】【甲】周厉王残暴无道,平民百姓公开指责他的过错。召公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不能忍受役使啦!”周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杀了那些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指责了,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召公回答说:“这
是堵塞人们的嘴啊。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容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老百姓也是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打开决口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疏导老百姓,让他们发表议论。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的责任,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弥补过失,明察是非,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且不违背常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从这出产。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实行,认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盛。人们心中所忧虑的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认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议论指责他。过了三年,人们把周厉王放逐到彘地
去了。
第37篇
出师表
知识梳理
一、1.(1)扩大
(2)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3)眼泪
2.(1)①奸邪事情
②忠良诚实的人
③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①发扬,扩展
②亲近
③疏远
(3)发扬光大
(4)向北
3.(1)wèi,给予
yí,指死去的人留下的(2)能奏效,成功
功效
(3)品德,品行
做,执行
行列
(4)路途
方法
(5)有才干
能够
(6)启发和帮助
增加
(7)振兴
发扬
兴旺、兴盛
(8)判定
谈论、议论
4.(1)死亡
(2)的确,确实
时候
(3)朝廷
(4)这里指疆场
(5)追念
厚遇
(6)称引、譬喻
不合道理
(7)提拔、晋升
赞扬和批评
(8)和
(9)交给
罚
(10)昭示,显示
治理
(11)应当
(12)志向
忠诚
(13)选拔
(14)我,谦称
(15)都,全
询问
(16)善
公正、公平
(17)感到痛心、遗憾
(18)亲自
(19)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屈尊就卑
(20)感奋激发
(21)奔走效劳
(22)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23)劝勉,鼓励
(24)排除,铲除
(25)减少
(26)祭告
(27)怠慢,疏忽
(28)公布
(29)询问
5.(1)介词,给
介词,到
(2)连词,来
连词,以致
连词,因为
介词,把
6.(1)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
(2)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辅佐陛下。
(3)一定能够弥补缺失,有启发和帮助。
(4)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5)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能够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6)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希求在诸侯中有名望,显贵。
(7)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8)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9)陛下也应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和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
二、1.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亲贤远佞最重要,因为亲贤远佞使西汉能够兴盛;亲佞远贤则直接导致了东汉的衰败。
2.主要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受托三件事。用意: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用来警示后主,以真情实感来勉励后主,加强劝说的说服力。
3.①积极献言,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4.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源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所以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5.勉励后主刘禅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尽的大业。
6.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金题演练
1.(4分)(1)的确,确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应当(宜乎众矣)
(3)喜爱,爱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明察(察纳雅言)
2.(2分)C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译为“但是”;后者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B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者是代词,代指“这件事”。C项中的两个“虽”都是连词,译为“即使”。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给”。故选C项。
3.(4分)(1)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但这类事本来不是皇上应该接近的啊。(2)灾祸本来就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暴发在人忽视它的时候。
4.(2分)不相同。司马相如采用的是委婉劝谏的方法,诸葛亮采用的是直言劝谏的方法。
【参考译文】臣子听说物有族类相同但是能力不一样的,所以力气要称誉乌获,速度要说起庆忌,勇敢要数到孟贲、夏育。臣子愚蠢,私下认为人确实有这种力士、勇士,兽类也应当是这样。现在陛下喜爱登险峻难行之处,射猎猛兽,要是突然遇到凶猛超常的野兽,它们因没有藏身的地方而惊起,冒犯了您圣驾车骑的正常前进,车子来不及掉头,人来不及随机应变,即使有乌获、逢蒙的技术也施展不开,枯树朽枝全都成了障碍。这就像胡人越人从车轮下窜出,羌人夷人紧跟在车子后面,岂不危险啊!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但这类事本来不是皇上应该接近的啊。
聪明的人在事端尚未萌生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露头时就能避开它,灾祸本来就
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暴发在人忽视它的时候。所以俗语说:“家里积聚了千金,就不坐在近屋檐的地方。”这说的虽然是小事,却可以说明大问题。臣子希望陛下留意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