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2021年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
关于2021年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范文
《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x号)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对坚决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坚决确保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系统部署,向全党发出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的明确信号,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十三五”期间,我区“三农”工作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累计向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地投入资金xxxx万元,实施帮扶项目xx个,带动xx.x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帮扶地全部脱贫摘帽,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安排的脱贫攻坚任务;农村深化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环卫市场化全覆盖城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持续推进,全面完成“大棚房”“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任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保持全省、全市领先,全区贫困发生率持续保持为零,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安形势和群众安全感指数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这五年,党的“三农”政策得到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农村群众“三感”不断得到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突出成效,为全区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十四五”期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融入新格局,全面建设“强省会”高品质城区的关键五年。2021年省委、市委陆续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为我们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在乡村振兴上开好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心,坚持进一步巩固拓展对口帮扶地脱贫攻坚成果,纵深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当好乡村建设的示xx者、领头雁,奋力推动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为云岩开启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的新征程提供“三农”稳定支撑,让广大农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市委“强省会”总体部署,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向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活力。
(二)主要目标。到2021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建设闯出新路;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村改革持续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取得新进展,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美丽宜居乡村。
(三)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和成熟模式。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二、重点任务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帮扶成果同帮扶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动
1.推进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序衔接。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延续、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兜底救助类政策,继续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继续强化实施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不断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资金重点用于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公益性资产保值、经营性资产增值的管理机制,加快实现“输血”被动式帮扶向“造血”自主性发展转变。保持常态化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干部重点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的机制总体稳定。逐步实现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度,推动“三农”工作重心转移。
2.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卫健、民政、社保、应急等多部门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因素导致生产生活严重困难户联动监测预警作用,建立健全返贫致贫风险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合理确定监测标准,精准掌握监测对象收入情况,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坚决杜绝贫困发生。持续跟踪“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实行农村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持续稳固脱贫基础。
3.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确保困难群众有稳定可持续收入来源。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及时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救助供养xx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4.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协作。推动帮扶方式由给钱给物向联
动协作转变,促进云岩资源要素集聚与帮扶地区能源资源富集优势互补、合力开发,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帮扶协作新格局。持续深化帮扶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导向为切入点,以振兴产业为立足点,大力推动“公司+合作社+村民”产业模式发展,鼓励和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在帮扶地合作建设农产品保供基地、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基地等,探索建立“决策共商、村民共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提质增效,建设一批富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增强帮扶地区持续性“造血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持续深入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着重发展预冷、保鲜、分拣、包装等农产品初加工,大力发展休闲零食、功能食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户增收。依托帮扶地旅游产业发展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区位和交通便利优势等,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庭院经济等适宜农村发展的服务业,进一步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5.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示xx点。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示xx点,促进城乡融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发展迫切度最高、利益覆盖最广的对口帮扶地为试点,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等保障体系,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托云岩区对口帮扶作战工作组,成立云岩区助推帮扶地打造乡村振兴示xx点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动产业振兴,依托帮扶地土地、地理、气候等资源优势,围绕内生发展动力强的特色高效产业精准发力,对产业进行优化布局、提档升级。大力推动人才振兴,充分发挥云岩区各帮扶单位的自身特长,以稳岗促业、志愿服务等方式,助推帮扶地实现人才融合、人才集聚、人才产生。大力推动文化振兴,指导帮扶地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完善村规民约及相关制度建设,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重塑乡风文明,建立和展示乡村特色的文化体系。大力推动生态振兴,帮助帮扶地治理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增强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大力推动组织振兴,利用云岩区优秀的社会组织资源,指导、帮助、扶持帮扶地建立志愿者组织及开展有关工作,实行自我经营、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
(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行动
6.加大农村“三变”改革力度。持续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加强“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赋予经营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的权利,用经济纽带将群众组织起来,实行全民持股,打造“股份农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物管保洁、电子商务、门面出租、物流园区等方式,最大限度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方式,通过“企业+合作社+项目+农户”模式,让城市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7.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利用自有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社会资本等,加上自身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通过入股或者参股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可以利用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仓储、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电商、乡村创业创新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最大限度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集体经济多种形式发展和农民增收。
8.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发展植物萃取、功能食品、风味饮品等为重点的精深加工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和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继续完善产业融合支持政策体系,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商贸物流聚集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优势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田园乡村。
9.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消费。充分发挥我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持续强化产销精准对接,推进农超、农校、农社、农企、电商等产销对接模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建立城市和农村、线上和线下、产品与商品、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深入联系,充分利用生产和销售的信息网络,助力黔货出山、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及流通,树立黔农品牌、推动特色产业振兴。持续推动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加快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立足民族文化特色村落、景区村庄、农家乐集聚村等,增加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等产品供给,营造全天候消费氛围。
(三)乡村人才能力提升行动
10.建立乡村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乡村人才培育使用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教育培训、规xx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针对农村发展急需的文化、生态、旅游、经济、电商等专业,培育一批“土专家”和“田秀才”,培育一批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
11.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推动实施干部驻乡、市民下乡、民工返乡、能人回乡、科教兴乡“五乡工程”,引进一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持续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助推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继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传帮带”作用。鼓励退休优秀教师、医务工作者、农业技术人员等到农村支教支医支农。
12.加强农村基层人才支持。继续实施向基层一线倾斜的人事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适当放宽乡村振兴示xx点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招聘)条件。继续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乡村治理提升行动
13.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会议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
14.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权威地位。加强普法教育和法治宣传,进一步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将政府各项涉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区县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推进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设和谐乡村。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5.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坚持德治为先,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农技员、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培育和美家风、醇美乡风、尚美民风。深入宣传道德模xx、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16.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及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强化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规xx交通、民爆物品、消防等领域安全管控。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持续整治私建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村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挤压邪教生存空间,防xx和抵制邪教在农村发展蔓延、侵害群众。
17.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围绕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xx作用。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关爱帮扶基层干部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村干部待遇,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18.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深化农村路网养护体制改革,提升农村公路管护能力和水平。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依托城乡供水水厂和骨干水源工程,积极开展农村集中连片规模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质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提升农村供电薄弱区域电网能力,推进城乡用电均等化、供电服务现代化。推动天然气、煤气设施向乡村延伸。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继续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村级文化体育、公共照明、应急广播体系等服务设施建设。
19.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生活乐化”目标,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环卫一体化建设,实现农村垃圾应收尽收。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利用市政管网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建立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财政投入机制,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农民按照《贵阳市镇(乡)村建筑风貌导则》的要求对现有农房进行外立面改造,达到同一村寨房屋屋顶、外墙、门窗、庭院围墙风格协调,颜色协调,外观协调。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改造建设民宿、创客空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场所。
20.统筹农村生态发展。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创建。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木,实行林长制。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21.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零增长”行动,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等行为,推广生物农药、天敌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研发推广可降解农膜。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六)发展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行动
22.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代xx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诚信建设,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对党和国家有忠心、对父母长辈有孝心、对社会有爱心、对伙伴有诚心、对发展有恒心、对自己有信心的“六心”教育。
2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扶持一批文化产业示xx村、优秀演出团、特色文化产品。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
2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农村档案工作,抓好名镇名村志、特色志等编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做好党委农村工作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要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备案。理顺涉农部门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和制度供给,做好协调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对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进行任务分解,针对重点领域工作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推动落实。
(二)强化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支出优先向“三农”领域倾斜,多层次多维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广运用“PPP”等合作模式,引导各类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三)打牢人才支撑
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把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注重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领导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四)营造良好氛围
要加强舆论引导,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和基层丰富实践,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推动乡村振兴,凝聚起全社会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传播乡村振兴云岩好声音,引导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工农发展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向之一。
1、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六个方面的重点:1.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2.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3.是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5.致力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6.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浙江经验浙江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既有条件也有信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征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省和示范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按照走高效生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两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试验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契机,构建绿色化循环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让绿色美丽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设生态化的宜居家园我们要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丰富内涵实施好万村景区化的“新千万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高颜值、高普惠、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面提升县域村庄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污水治理、“三改一拆”等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打造一批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庄园、美丽乡道、美丽水道等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工程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乡愁记忆最丰富区域,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把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等为抓手,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把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大力推进乡村社会和兴工程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大力推广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和花园村乡村治理现代化等经验。按照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探索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办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核心作用,大力发挥农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妇联、共青团、社会志愿者和新乡贤的作用,形成共建共享农村文明新秩序、文明新风尚和文明新生活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乡村生态绿兴工程力促绿色可持续发展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加快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生活污染,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和退耕还林,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地,努力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涵养基础,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绿色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大力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障碍,应当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使“一城一乡”的投资、创业和消费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内需扩大的强大动能,努力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推进。顾益康作者为省政府咨询委“三农”发展部部长,浙江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第三篇:乡村振兴推进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2018年2月20日)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切实抓好农村的基本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富美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二、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坚持质量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1.实施质量强农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着力打造10个荆楚农优品区域公共品牌、50个企业品牌和200个产品品牌。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精品果园、生态茶园、放心菜园、道地药园和现代烟草基地。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按户连片耕种、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体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强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
2.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发展。加强农林水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气象保障服务。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到2020年底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力争每个县建成1个电商产业园、培育1个以上电商小镇、10个电商特色村,全省农村电商销售额过千亿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育精品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4.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围绕优质农产品,提高种业创新和保障能力,培育1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健全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着力建设富美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重塑乡村文明,完善乡村治理,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5.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施荆楚富美乡村建设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到2020年完成精准灭荒200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3年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格环境监察,落实县乡两级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6.繁荣农村文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兴盛工程。充分挖掘荆楚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民俗、农业遗迹等遗产。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每个乡镇建设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1个文化活动室,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等陈规陋习。
7.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方便农民群众办事。探索村“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治理模式。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继续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理确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8.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资金项目、金融的支持力度。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造血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落实召回制度。
9.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和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途径,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10.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引导“三乡”主体与村集体、农民开展股份、租赁、流转等合作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护农民权益。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力争3年内推动100万市民下乡、吸引10万能人回乡、引进1万个企业兴乡。省级筹措资金,对“三乡”工程建设先进县市给予奖补支持。
11.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3年每年建成1万公里农村路,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探索自然村、组公路的管养机制。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建造与改造升级,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实施“气化乡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解决全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色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1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每个村建成1所幼儿园。落实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城乡教师培训交流,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医生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支持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并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13.引导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制定在大专院校为乡镇农技机构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政策。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和企业实习实训。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建立完善全省农村承包地信息应用平台。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完善承包权有偿退出和经营权抵押担保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落实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政策。
16.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持有或参与经营分红。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17.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等。推进实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六、强化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和保障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注重科学规划,加强宣传引导,确保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有效实施。
18.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
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部门要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完善“三农”综合考评制度。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
19.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市县政府自主统筹空间。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滚动、有偿使用。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偿还易地扶贫搬迁借贷。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推进省级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组建农垦集团。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拓展业务,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县市政府结合实际开办特色农业保险品种。积极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探索农业巨灾保险。
20.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
21.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振奋基层干部精神,加强乡村振兴宣传报道,凝聚全省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做好乡村振兴档案工作。鼓励地方创新、尊重基层创造,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第四篇:2018高考时政热点专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政专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背景材料】
一、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三、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讨论稿)》。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持续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具体内容见印发资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3)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
(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重要理论】——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三)建设法治乡村
(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五)建设平安乡村
七、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六)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一)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
(二)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
(三)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
九、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系统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十一、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一)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三)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十二、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二)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三)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四)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
(五)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
(六)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 给。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
①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完善农村承包经营权机制 ③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④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会议认为,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 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我国农民通过经营土地承包所获得的收益属于
①按劳分配 ②按土地要素分配 ③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所得分配 ④劳动收入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3.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 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材料体现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①坚持用相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②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规律是多变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 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此应该 ①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加强立法职能 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③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④正确行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5.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 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下列选项中有 利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是
①保持财政支农投入的逐渐递增、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一年 ②适度放开农村的土地调控,适当新增农村建设用地
③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④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 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3
制宜、循序渐进。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坚 持量的积累,并努力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质变 ④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会议指出,要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办事情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 B.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8.会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 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 为功,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
①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 ②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 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奋斗目标 ④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文化环境 B.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人精神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和强制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
10.会议强调,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 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
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从提高文化素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培养出来的 ②文化素养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文化素养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收益终生
④文化素养的形成既需要自身努力学习,也需要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会议强调,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 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这表明
A.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是人类特有现象 D.文化是重要精神力量
12.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 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这说明
A.意识能使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意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13.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这表明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和假想性 14.会议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 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有人认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消极观望,也不能急躁冒进。这个观点包含的哲理是 ①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②量变的总和构成事物的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量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①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会议指出,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③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会议强调,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 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材料启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
A.创造规律,改造自然 B.创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D.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18.会议指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 A.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B.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D.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同步富裕
19.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 突出。这启示我们
A.我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基本消失 B.抓好关键部分,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C.坚持正确价值观,到农村去实现人生价值 D.改造生产规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20.会议认为,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 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增 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B.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C.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D.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1.(2016全国卷一)某市规定,对下派社区的工作事务,实行清单管理:属于各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需要社区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这一规定
①彰显了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
②创新了社区组织管理形式 ③有利于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
④旨在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16全国卷二)为缩短学生上学路程与保障学生安全,某村村民希望新修一条便道。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此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理事会。理事会就工程要不要建、由谁建、资金等问题广泛征求民意,经过民主协商,是终决定修建便道。村理事会的建立
①改变了村民自治的主体②维护了村民的切身利益 ③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实践形式④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2015海南)某县在乡镇“群众考干部”工作中规定,对联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考评,由村民代表做考官,考评内容包括农村工作的亲历感悟、农村政策的解读、农村实情的掌握情况等,考评成绩直接影响干部的奖惩。“群众考干部”的做法
①是村民自治组织形式的创新
②推进了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 ③是村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体现
④有利于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2015全国卷二)从2013年开始,某市在社区推动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民情理事会。民情理事会通过协商讨论,促进了诸如广场舞扰民、小区乱停车等难题的解决。社区问题的有效解决,得益于民情理事会
①提供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
②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 ③发挥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④明确了社区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的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2014全国卷一)近年来,某地按照“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 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原则创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 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监督,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 52万余条,近千名居民代表直接参与了社区重大民生事项的决策。该社区民主管理办法
①扩大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参与范围
②创新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 ③突显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④消除了社区居民消极参与社区管理的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26.(文综测试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5年来,粮食产量每年都在1.2万亿斤以上,2017年粮食总产达到12358亿斤;农民收入累计增长超过50%,每年迈上一个千元台阶,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000元:农产品质量和品牌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9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结合材料,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并结合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14分)
27.(淄博市教研会)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某市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支持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创办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特色养技业和兴办企业,鼓励农民入股经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帮助农民致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运用市场机制将城市产业发展要素引向农村,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紧缺难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M市是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14分)
28.(淄博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材料二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某县S村坚持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选出依法办事、勤劳实干、热心为村民服务的带头人;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通过强化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形式,保证村民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工作。上述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了 S村乡村振兴。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4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S村是怎样通过坚持村民自治促进乡村振兴的。(12分)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何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已连续十几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2万亿斤,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要看到,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相应部署,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好这一战略,必须科学制定规划,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分)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如何推进乡村振兴?(10分)
(3)请你写出两条关于乡村振兴的宣传标语。(4分。符合主题,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 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故报告(2017)中指出,当前我国农村转型友展面临一系列挑战:2005年一2015年,中国三种粮食(小麦、玉米、大米)每亩总成本平均每年上涨9.7%,均远高于同期农林牧渔北增加值年均增长率(4.4%)和谷物生产者价格指数年均上涨率(4.8%);2015年底,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数量仍然多达2.1亿户,占全部农户的79.6 %;当前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用地面积约多达3000万亩,2000年一2011年,在全国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3045万亩;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再加上全国每年38亿吨的畜禽粪污产生量,导致中国的农业污染十分严重,近年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促进农村繁荣,任重而道远。(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6分)
(2)运用经济知识针对(1)中问题,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新动能,促进农村繁荣,国家需要做好哪些工作。(8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材料一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农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普通低端农产品产能过剩,优质高端农产品紧缺;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较低,农药和添加剂滥用现象突出;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导致成本高,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财政补贴资金的支持。中央不断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格和补贴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扶持补贴资金的重点方向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现阶段,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许多农户将承包土地有偿流转给他人经营,由“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变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顺应这一趋势,国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作出具体规定。“三权分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简要分析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是如何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让农民受益的。(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何重要意义。(10分)【参考答案】
32.(潍坊联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
略,也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
为实现乡村振兴,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动力。某惠民信贷公司在全县9个乡镇381个村子设立联络员,建立农民自己的大数据系统,实现农贷业务批量处理;建立与当地政府、村委会、服务站的沟通联系机制,定期举办贷款产品宣导、种养殖技术培训,聘请行业专家到现场指导;同时将饲料化肥、农户种养殖、下游加工厂串联起来,结成多方的共同利益体,助推农村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该公司的普惠金融举措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33.(寒假作业高三期末政治练习题
二、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深度贫困是坚中之竖,打好攻坚战的关键是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要下决心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依法打击村霸黑恶势力,严防他们干扰基层政权运行。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向贫困地区选派干部.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锻炼成长。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管好抓紧,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并说明打好脱贫攻坚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好“人”的作用?(12分)
34.(淄博市教研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某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近年来把积极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提供满足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度假住宿产品,发展了一大批新产品、新线路、新业态满足市场需求。一是加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以“旅游+新型工业化”推进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以“旅游+农业现代化”转变农牧业的发展方式,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产品。加快打造少数民族村
落,当地农牧民群众端起旅游增收致富的“金饭碗”。二是将旅游业与社会建设相融合。以“旅游+城镇化”促进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厕所革命成效显著。以“旅游+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三是守住生态红线。加快推进地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坚决不上不符合区域规划的项目。
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结合该地区在推动“全域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发展“全域旅游”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义。【参考答案】
35.(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3)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需平衡;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产品的进口压力。
【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穷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扶贫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本小题共12分)(2)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本小题共10分)
(3)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本小题共4分)
36.(2017全国卷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
为保障玉米的生产和供给,我国长期实行以保护价(对农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价)收购种植农户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造成了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一年出现下跌。新机制运行扭转了近些年玉米价格不断提高、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局面。(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2)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2)政府完善补贴政策;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A 3.B 4.D 5.B 6.B 7.D 8.C 9.B 10.C 11.B 12.C 13.A 14.B 15.B 16.C 17.C 18.C 19.B 20.C 21.A 22.C 23.D 24.A 25.B
26.【参考答案】 总结: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分)农产品结构优化,质量升级;(2分)农业科技进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分)
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2分)实现共同富裕,(2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分)
27.【参考答案】 ①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3分)
②积极发展农村企业,优化农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分)
③深化农忖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主产要素的潜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2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紧缺难题。(2分)
(考生如有其他答案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8.参考答案】(1)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分,三句中答出任意一句即可)
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1分,答出任意一句即可)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2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分,答出任意一句即可)是维护社会公平,(1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分)是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或城乡发展一体化),(2分,答出任意一句即可)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2分)
(2)①通过村民自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振兴。(2分)
②实行民主选举,(2分)投出理性一票,选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1分,言之有理即可)
③实行民主决策,(2分)作出最佳选择,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1分,言之有理即可)④实行民主管理,(1分)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和村干部行为,共创幸福生活。(1分,言之有理即可)
⑤实行民主监督,(1分)通过强化村务公开等形式,保证村民监督村委会,守望共同家园。(1分,言之有理即可)
(3)每条2分,共4分。只要言之有理,不偏离主题即可。每条15个字以内。示例:乡村振兴,农民富裕 29.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原料,市场,或劳动力(1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1分)(2)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或城乡差距依然大);(1分)农业发展质量竞争力不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1分)(说明:农业地位,作用2分,农业存在的问题2分)
措施:(1)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分)
(2)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好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3分)(3)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2分)(4)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共同富裕。(2分)
30.(1)①主要粮食产品经济效益不好;②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③土地资源利用率低;④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⑤耕地保护形势严峻;⑥农业生产资料浪费严重;⑦农业生产方式粗放;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2)①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主要粮食产品补贴标准;
②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③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优势,促进农村资源合理配置; ④加强农村耕地保护,维护粮食安全;
⑤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⑥发展绿色、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1.(1)①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2分)
②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与质量,满足市场对优质高端农产品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2分)
③扶持补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和新业态,扩大农民收入来源;(2分)
④实施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2分)
(2)①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2分)②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2分)③有利于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分)④有利于激活农村土地资产,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2分)⑤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分)32.33.(1)作用: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2)做法:①党要加强工作第一线的组织领导,在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培养大学生村官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在的战斗堡垒作用;
②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选举,选举出入民群众满意的当家人,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积极配合党组织,斗志昂扬,打好脱贫攻坚战。
④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依法打击村霸黑恶势力,保障扶贫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34.①根据市场需求,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
②用旅游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③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④在发展旅游业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质量、效益和速度相协调。⑤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考试,大收集整理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
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