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填空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共76个题。答案详见教材和教师用书。
1.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成长为朝气蓬勃的()。
2.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
3.()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开始,而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4.一个人的()与()意味着他(她)将要更加自觉地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5.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长量,男、女生分别达到了()厘米和()厘米,体重增长更为迅速,男、女生分别达到了()千克和()千克。
6.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注意个人卫生方面要()、()、()。
7.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方面要注意()、()、()。
8.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加强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可以()、()、()。
9.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
10.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
11.()和()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12.谚语“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就是对()的生动描述。
13.三叶草通常都有三片叶子,大概在10万株三叶草中,才有一株发生(),从而长出四片叶子。
14.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就是对()的生动描述。
15.欧洲人相信四叶草的叶子中包含了人生想要的四样东西:()、()、()、()。商人们抓住了这一商机,以四叶草为主题,制成了()出售。
16.()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称为()。
17.()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18.()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他经过多年选育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2月,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用()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用()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
()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20.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年被人们发现的,恐龙属于爬行动物。
21.()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几百万年以前死亡生物的()或(),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2.()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
23.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在地球已经不存在了如:()、()、()。科学家们发现,现在一些生物与()很相似,变化不大。
24.我们称为“活化石”如()、()、()、()。
25.科学家通过对()的研究发现,()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而()、()和()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
26.科学家发现,()和()身体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
27.()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于1859年出版了()。达尔文的关于()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
28.达尔文认为:①生物最初是由()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的祖先。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适应者生存下来,而()则被淘汰掉,这就是()。
③生物正是通过()、()和(),从低级到(),从简单到(),种类由少到()地发展着、进化着。
29.1850年左右,英国曼彻斯特城地区的黑色尺蠖蛾数量要比浅色的数量多,这是()的结果。
30.()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祖先的化石。它们生活的时代为()的寒武纪。
31.()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32.科学家在()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巨大古生物化石宝库。
33.我们蓝色的地球是生物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34.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的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和()所必须的()、()、()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
35.一棵树可以成为()的栖息地。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之间会形成()关系或()关系。
36.合作关系的生物有:()、()、()()、()。
37.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猎取食物,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关系。
38.敌对关系的生物有:()、()、()。
39.()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它美丽的条纹引起了动物学家的研究兴趣。
40.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的“伙伴”,有的时()的“竞争者”。
41.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的关系,这种关系像()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
42.食物链的源头在(),终点是()。地球上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荣誉称号----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
43.分解者有()、()、()、()等。
44.食物链上除了分解者以外,还有两类生物,即自己制造食物的(),以其他生物为食的()。
45.自然界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
46.通过(),就可以发现一种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47.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及()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
48.自然界长期形成的()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49.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有:()、()、()等。
50.()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的野生动物和()的高等植物种类,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
51.保护生态平衡、珍惜动物的途径有()、()等。
52.()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53.能够使物体()或()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任何东西只要有()、()()、()、()、()或()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54.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被()和()。
55.()可以使植物生长,()可以将水烧开,()可以使电灯发亮,()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运动,()可以使纸片振动。
56.如果没有(),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57.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从一种形式()成另一种形式。
58.打开电视机,电能就转换成了()和();搓一搓手,动能就转换成了()和()。
59.家中和工业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等矿物燃料,它们是(),因此被称为();还有一些能源是(),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它们被称为()。
60.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总能量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要经过()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这些()的消耗速度极快,并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61.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面对日益枯竭的()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62.()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
63.()是人类的“能量之母”。无穷无尽的()
64.不仅给了我们绿色植物,给了我们煤炭、石油和地球上的生命,而且将成为未来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65.()的利用已经扩展到了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66.几种有开发前景的的新能源:()、()、()。
67.()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库。()就是在海水的涨落过程中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形成的巨大能量。人们因此称()为“蓝色的煤海”。
68.()也叫原子能,它的巨大能量是从小小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1000克铀核发生裂变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0吨标准煤。利用()发电的电厂叫核电站。
69.()蕴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长的有机物中,它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例如,沼气是由()转换的一种可燃气体,通常可以供农家用来烧饭、照明。
70.()来自于地球内部,越往里面温度越高。在距地而20-50千米的地球深处,温度为200
℃-1000℃。地热发电是开发()的有效途径。
71.我们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到日常生活中去,()更多的现象,()更多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像滚雪球那样,知识(),本领()。
72.不要将()对着人。一旦()就停止实验。
73.()是一种本领,能把学到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74.张衡利用()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发明了地动仪。
75.18世纪英国发明家瓦特根据()的原理,制造出了用途广泛的蒸汽机。
76.19世纪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的原理。人们把这个原理应用在水能、风能、火能、核能的发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