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落实德育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近年来,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升学考试大棒的指挥下,学校、教师过于重视对语数外学科的教学,忽视了品德与法制等课程的教学。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造成了部分学生核心素养淡薄,民主、法制、公民义务等认知不强,核心素养培养亟须落实、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并不是标杆立影、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来说,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及其网络多元文化影响,我国部分小学生核心素养令人担忧,许多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理念,有些学生行为习惯不规范,存在偷窃、赌博、不良行为。目前我们澄迈县第二小学的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类似的情况:住宿男生卫生习惯、礼仪、在宿舍随便翻同学的我密码箱,偷同学的校服穿、校服裤故意在膝盖处剪几个洞,有个别男生还染发。女生涂口红、涂指甲油、早恋等不良现象。因此,我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重道远,我校道德与法制课教师责任更重。那么道德与法制课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本人认为:
一、将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本质追求。正如顾润生教授在活动总结时所说,法治教育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引领。难能可贵的是,此次参赛教师普遍都能够寓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于知识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认同、强烈的法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入耳、入脑、践行。
2、改变学习方式。
从以教师满堂灌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去设计,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3、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从“碎片式”情境教学转向“主题情境探究”。
活动、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契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而活动和探究离不开一定的情境、问题和案例的选择和设置,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感悟学习的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从最本质上讲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时知识才能转变为素养。此次参赛课堂教学中,不仅情境案例式教学成为一种常态,而且不少教师试图改变过去那种随意、零碎、杂乱、无序的情境设计,通过
“主题情境探究”这种以主题为中心、情境为载体、问题为桥梁、探究为途径的集约式教学,将情境预设成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个主题系列。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中探究,从而使教学的主题性、整体性、逻辑性更强,并实现情境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国家社会到自身的有机连接。
总之,教育之路漫漫,吾辈尚需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