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构建社会舆情预警体系的研究报告
听民声
察民意
知民情
聚民智
——关于我市构建社会舆情预警体系的研究报告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社会转型升级日益加速,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层出不穷,新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时暴露显现,各种思潮影响明显增多,整个社会舆情呈现复杂多变、高发频发的趋势。尤其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舆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影响力急剧增长。如何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成员的思想动态,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围绕构建社会舆情预警体系这一课题,召开专题座谈、走访有关部门、听取群众意见、学习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研究报告。
一、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社会舆情成为社会转型期的鲜明特征
舆情,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情民意”,是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中国早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训。重视人民群众呼声,重视社会舆情反映,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舆情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2004年,中宣部设置了舆情局。国务院新闻办开始进行网上舆情监测。各省统计局纷纷建立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全国已有近30个省市自治区在党委宣传部或办公厅内设立舆情处。一些地区如南京、成都等将舆情工作将纳入执政绩效考核。“像预报天气一样监测社会舆情”已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对社会舆情工作的明确要求。
1、加强舆情工作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意,及时体察民情,全面把握社会动态。舆情工作就是通过一整套收集、分析系统细心研究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把群众想说的话、盼望政府做的事有效反映出来。例如,国家开展的2010年舆情调查就充分表现出这一效用:老百姓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其中,房价过快上涨问题备受关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新华网的调查结果中也位居前列。另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成为前十大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做好舆情工作,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诉求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真正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全面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和社会动态,为问题的有效化解提供可靠的前提保证。
2、加强舆情工作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引导社会舆论,维护一方稳定。当前,各类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加剧,并呈现出错综复杂、触点增多、燃点降低的新特征,诸如失业、贫富分化、安全事故、劳资冲突和刑事犯罪等社会风险不断涌现,广大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比以往关注更多、期待更多,少数人对现实产生的失望和不满情绪,极易诱发社会失稳。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手段,社会舆情传播速度加快、密度加大,影响广泛。贵州瓮安“6.28”事件和我市发生的“4.29”事件也警醒我们,在社会突发性危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维稳”仅靠组织推动和行政干预已远远不够,还必须靠及时有效的舆情预警来支持,靠正面有力的社会舆论来引导。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高效灵活的社会舆情预警体系,加强舆情研判,分析研究群众心理和事态发展趋势,果断采取措施,稳定公众心理,并及时通过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引导控制社会群体的非理性行为,从而有效规避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3、加强舆情工作有利于洞察社会形势,集中社会智慧,推动科学决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各级党委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是为了更好地集中民智、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舆情也是各级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指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社会舆情工作,可以让党委政府倾听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汲取群众的智慧养分,将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图与百姓的愿望、想法有机结合,增强决策的针对性、主动性、适应性。当前,我市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学赶苏南、跨越发展”的目标高远,推动“四大战略”的使命艰巨,建设“三城四片区五中心”的任务迫切。实施市委市政府的既定重大部署,迫切需要吸纳群众智慧,全面了解社情民意,作出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决策和具体举措。因而,将舆情汇集分析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部门的决策程序,建立“民意—决策—督查—反馈”的联动机制,使各种具体决策都能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社情民意为导向,就能够找到最优化的工作推进方案、推进措施。
二、我市社会舆情工作在平稳发展中面临新挑战、新问题
从现状看,我市社会舆情工作呈现出起步较早、发展平稳、问题不少的特点。各条舆情战线能够围绕中央和省市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围绕干部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开展工作,不断调整思路、改进方法,舆情工作水平逐步提高。
我市舆情信息工作渠道主要有四条:一是人大和政协。通过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就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和与民生相关的系列问题了解收集群众意见和要求,形成议案提案,把信息反映给上级人大、政协或同级党委政府。我市政协作为江苏省政协13个省直联系点之一,每年向省、泰州市报送舆情信息200条以上,其中关于“二氧化碳开发利用”、“建材下乡补助”、“土地流转”等一批舆情信息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政协已连续9年被泰州评为“社情民意工作一等奖”。二是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市纪委、宣传、信访、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都建立了各具特点的信息工作制度,通过开展“大信访”、“大走访”、“大接访”、“大联防”、“大调解”等活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或一些焦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梳理排查,征求意见,了解实情。通过《信访情况》、《公安信息》等内网内刊上报反馈,在各自系统内构建了上下贯通的舆情汇集报送与反馈体系。市委宣传部依托现有宣传工作网络,每年向泰州上报舆情信息和深度舆情报告600条(篇)以上,对全市的社会舆情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新闻媒体及本地网络。市“一报三台”以及“中国**网”通过记者采访和调查、设置新闻热线、开设《行风热线》、《大众关注》、《民情直通车》专栏,或利用网络论坛、网民互动等形式广泛地反映和收集各种舆情,引导社会舆论。四是通过领导调研渠道和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办公室的信息反映机构获得信息。市委办(研究室)、政府办(研究室)开展的各类调研活动,能够及时了解基层工作动态。
我市社会舆情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1、舆情认知有偏差。一些乡镇部门领导往往把精力倾注到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上,对舆情工作少有问津。有的基层负责同志不了解舆情工作的性质、作用,简单地将舆情信息等同于工作信息,感觉“大同小异”,没必要“重复劳动”。有的信息工作人员存在怕烦畏难情绪,认为舆情工作容易“爆丑”,不易把握,弄不好自找麻烦,可能会得罪人,这些认知都直接影响了社会舆情工作的开展。
2、工作网络不完善。从市级层面看,部门舆情系统各自为政、独立运作,仅局限于为本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服务,存在重复采集、浪费资源、多头汇报、难以辨别等问题。从乡镇部门层面看,基层舆情网点不健全,反应不快、运转不顺,尤其是覆盖社会方方面面的舆情网络没有真正建立,舆情工作渗透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新兴媒体网络等新领域、新阵地的较少,掌握舆情信息的面不宽。
3、人员力量不到位。不少乡镇和部门将舆情信息工作安排给单位的“富余闲人”、新进人员。兼职人员有力无心,没机会深入实际,没时间搞调查研究,往往坐在办公室“编”信息、“等”信息或干脆从网上“抄”信息。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人员学习培训不够、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分析提炼能力不强,不能灵活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现代管理手段开展工作,舆情工作质量和水平提高缓慢。
4、工作机制不健全。全市层面的社会舆情体系尚未建立,一系列工作运行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缺乏有效的舆情分层分级标准、分析研判机制、反馈应用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不少单位和舆情工作者无处下手、被动应付,一些收集的信息未能分类处置,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及时转化,起不到预警作用,对舆情信息工作的人、财、物投入明显不足,工作网络尚未有效形成,工作局面不够生动活跃。
三、构建全市社会舆情预警体系必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社会舆情预警体系就是通过建立起收集、整理、评估、反馈、处置、总结等一整套工作网络系统,从而及时、准确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思想状况、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和研判,为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输送信息,增强防范和处理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构建社会舆情预警体系就是要安装党委政府的“千里眼”、“顺风耳”。现就我市构建社会舆情预警体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社会舆情预警工作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要将社会舆情工作作为了解民情民意的“直通车”,作为重要决策部署的“意见箱”,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坚持把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全局工作、整体工作,统筹规划、统筹协调、全面部署,研究制定工作意见,明确职责,建立制度,规范管理,使舆情信息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措施、有落实,保证舆情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坚持把“反映社情民意,服务工作大局”作为工作着力点,重大决策前深入实地进行舆情调查,决策后舆情跟踪调研,根据实施效果的好坏和情况的变化对决策进行完善和调整,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市级机关各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能,结合条线要求,做好舆情工作。各乡镇及市级机关各部门要了解、重视、支持、参与社会舆情工作,提高认识,自觉地把构建社会舆情预警体系作为掌握社情民意、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执政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
2、设立专门机构,培育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舆情工作队伍。建议由市委办、政府办、人大办、政协办、宣传部、纪委信访室、政法委以及司法、信访、公安、劳保、民政、卫生、文广新、统计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业务骨干组成市社会舆情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系统中枢,对全市舆情工作实施统一指挥、协调、管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在市委办或政府办内设立市社会舆情信息中心,负责社会舆情日常工作,市委办或政府办主任兼任中心主任,日常工作由“两办”研究室主任或副主任负责。全市以乡镇、系统为框架,整合现有人才和信息资源,搭建纵到底、横到边、互通气、广覆盖的舆情工作网络。乡镇、系统、部门建立舆情信息工作站。街道、社区、村及企业、学校、基层站所配备兼职信息员。要注重吸纳一批具有较强观察分析能力,热心反映社情民意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以及民主爱国人士担任兼职信息员。市社会舆情信息中心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专兼职信息员开展大范围、多层级的舆情工作培训,提高政治觉悟、增强业务能力。
3、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舆情信息汇集、研判工作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调研、群众接待日、基层联系点、新闻通气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办理反馈等制度,开辟多种同群众联系的渠道,及时捕捉舆情。二是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访处理机制,让群众有说话之处、诉苦之处,在来信来访中掌握深层次、动态性、预警性、具有群体性的信息。三是利用政府网站、行业网站、商业网站开设论坛,在乡镇、系统以及街道、社区、村设立“舆情信箱”,给干部群众提供发表意见、反映问题、提出批评建议的空间。四是加强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合作,利用流量统计、关键词过滤等技术手段密切关注手机短信、地方论坛网站传播的舆情动态。市社会舆情信息中心及各舆情工作站通过经常性的座谈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定期梳理政府施政取向或信息需求,遴选出近期舆情信息工作要点、难点,为基层舆情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对本地重大舆情、突发舆情适时组织多部门“会诊”,提高汇集舆情、研判舆情的能力。
4、构建操作平台,强化预警体系的即时、有效引导舆论的功能。建议由市委办或市政府办(市社会舆情信息中心)协调市文广新局、电信、移动、联通等新闻舆论部门和通讯服务商,建立“社会舆情内部信息系统”(内网)以及相应的手机短信收发平台,构建便于舆情工作者交流和沟通的工作网络和技术通道,实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市各乡镇、系统(部门)及单位充分利用**论坛、羌溪花园论坛、黄桥在线、以及与**密切相关的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百度吧、西祠胡同、天涯论坛、凯迪网络的地方版块,建立舆情反映、互动、解释的平台。“一报三台”等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喉舌”、“耳目”的功能,及时对重大普遍性舆情,加强正面引导,把握舆论导向。应急状态下,政府适时通过新闻发布、专家访谈、答记者问、权威人士分析等形式干预和调节舆情,引导舆情健康发展。舆情干预重在疏导,不能禁止。对传播范围不大、危害程度不高的负面舆情,可冷冻处理,逐步消除。对有利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舆情,要放大效应。对有疑惑、有怨言、有情绪的社会舆情,应多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对一些谣言或失实信息,应及时应对、以正视听,使舆情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状态。
5、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舆情预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分级审查报送制度。舆情信息要由汇集整理人签字,并经部门(单位)分管领导审批方可报送,重大舆情信息须经主要领导审批。从制度层面,坚决纠正“报喜不报忧”、“怕露丑”等不良做法,防止瞒报、漏报、虚报。切实增强舆情报送的时效性。二是舆情信息跟踪反馈制度。对于反映问题类的舆情信息,处理、反馈要及时、主动、有效。对于带有对策建议类的舆情信息,有关部门要给予采纳情况回应。三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安全应急制度。加强保密教育,强化舆情预警体系的安全性能,凡是涉及重大群体性问题的信息,严格限于内部传达处置。构建舆情预警应急体系,凡是急、特急信息,可在第一时间直接报市社会舆情信息中心。四是社会舆情分析例会制度。社会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舆情信息分析会议,重点对全市范围内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动向,对全市舆情进行整体评估,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五是经费保障制度。每年在市财政中安排社会舆情专项经费,用于组织专题调查、建立直报点,以及业务培训、考核考评等活动,保证社会舆情工作顺利进行。
6、顺应形势要求,密切关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网络舆情。网络已经成为当前社情民意最活跃的平台,也成为社会舆情必须抢占的“制高点”。社会舆情工作要主动走进网络、熟悉网络、利用网络,引导网民灌水、拍砖,与之在线互动交流,进一步发挥网络信息的导向作用。2008年,**网开通的“书记信箱”和“**论坛”已经跨出第一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各个部门的及时实名回帖也得到广大群众的较高评价。今后,市社会舆情信息中心及各乡镇、系统(部门)应着力培养培训一批网络写手、“网络把关人”以及“意见领袖”,及时在网上发帖、跟帖,及时将正面的、准确的信息发布出去,争夺网络话语权。市社会舆情信息中心要建立并加强与国内各大型网站的密切联系,在广泛开展网上宣传工作,扩大我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同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报道应急预案,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网上报道,切实提高处置“网事”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社会舆情预警体系是新形势下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只有坚持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把握规律、科学推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才能推动社会舆情工作真正反映社会思想动态、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服务科学发展。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作者: 中山联社 徐士达 蒋纪华点击数: 1302更新时间: 2009-05-12文章录入: 蔡帅 ]
一、构建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意义
信贷风险预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内部评级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实现对风险的“防患于未然”。
贷款五级分类的实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规范化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率有了大幅的下降,同时信贷资产的质量也有了大幅的提高,但由于本身的起步晚,并且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留于表面,缺乏科学依据,在具体分析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事后纠正多,事前防范少,风险反应明显滞后,因此,极大的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在当前情况下,受自身条件的影响,直接引进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技术和机制, 在现实中还难以行之有效的贯彻执行。因此, 建立一套符合农村信用社, 可操作性较强的信贷风险预警模型, 形成具有农信社特色的风险预警体系,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怎样构建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农村信用社由于缺乏必有的历史数据,还不能照搬国际上各种先进的内部评级模型和先进的风险预警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不过,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从行业风险预警、客户风险预警和组合风险预警三个方面进行。
(一)行业风险预警
所谓行业是一个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范畴,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群体组成。由于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成员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相同性或相似性,其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行业内的企业成员彼此间处于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态。行业兴衰决定了行业内部企业生存的条件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行业风险预警可以从行业环境风险因素、行业经营风险因素和行业财务风险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行业环境风险。主要考虑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体制转轨、重大事件等因素。近期我国政策出台十分密集,支持农村改革、支持中小企业、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增加投资刺激内需等等,体现了保增长的意图。因此可以充分考虑这些行业环境风险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作横向的和动态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行业所处环境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趋势。
2、行业经营风险。主要分析市场供求、行业发展阶段、行业技术水平、行业垄断程度、产品替代性和产业依赖度等因素。同样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对这几个要素作综合评价分析,据以判断行业内部所有企业的整体运营状态、预测行业发展趋势。
3、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资本增长率、企业亏损面、企业亏损度、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增长率。根据上述八个指标可以建立风险计量模型,以此判断行业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风险状况,再利用动态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预测该行业的风险发展趋势。
最后,对以上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建立量化的行业风险评级模型,对所有行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全景式连续监测,不仅要确定各行业风险等级,还应对行业风险变化趋势、风险预警状态、信贷余额最佳占比、行业风险限额、行业授信额度等进行完整的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综合指标的风险判别作用,建立系统化、动态化、数量化、差别化的行业信贷政策体系。由于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暂时只能利用外部的数据进行分析,但从长远来说,农村信用社一般是区域性银行,外部的数据与自身的状况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应该定期收集内外部数据,通过风险评价系统讲行统一的风险评价和分析,并向全社发布有关行业的风险分析报告以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二)客户风险预警
信贷资产在逐步变为不良资产之前,往往会出现许多预警信息,客户风险监测和预警就是要及时探测出这些信息,并提前采取预控措施,为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创造有利条件减少风险的损失。客户信贷风险预警旨在通过对目标客户所处的宏观环境、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及信贷状况等方面的研究, 对目标客户信贷风险的整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对信贷风险变动趋势进行预测, 建立预警模型, 为农村信用社制定信贷政策, 识别和化解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
1、客户信贷风险状况指标体系。因为农村信用社内部只有少量的观测数据,无法利用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风险分析与预测,而灰色系统理论能够处理贫信息系统,适用于只有少量观测数据的项目,因此可以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可以对客户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下面是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建立农信社客户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见图1):(见图1)
图1: 客户信贷风险状况指标体系
图1: 客户信贷风险状况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三层指标组成,即第一层:目标层也就是风险状况;第二层:要素层,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产品市场、信用状况、经营者素质;第三层:指标层,共18个指标。
2、收集同类客户的各指标数据以及该类客户的个指标最佳值,分别计算六个要素层的关联度,再通过专家咨询并利AHP法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进而计算出要素层的关联度,最后通过要素层的关联度即可以计算出目标层的关联度即各客户的风险状况。另外再通过收集同一客户不同时期的指标数据,可以利用动态的灰色评价法计算出该客户的风险发展状况,预测客户的风险,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
3、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分析结果,合理制定差别化利率政策。目前,我国利率完全尚未实现市场化,因此可以考虑在充分利用法定利率浮动空间的条件下,增加内部利率的调节力度。对于评级为A、B级的低风险客户,在基准利率基础允许给予一定的优惠而对风险为D、E级的较高风险客户,应制定惩罚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以上浮。通过资金价格方式,实现对行业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组合风险预警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化解投资风险的可能性。“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多元化投资组合的最佳比喻,而这已成为现代金融投资世界中的一条真理。贷款实际上也是一种投资,完全可以利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结合奥特曼最优化模型,确定各行业和各类客户最佳信贷额度占比和风险限额,使整个贷款的风险调整收益率达到最大化,由此确保贷款资本达到最佳配置。这样就可以根据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结构与最优结构相比较预测本社整个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防患于未然”。
三、结论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农村信用社可以建立系统缜密的风险监测预警的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能全面、准确、及时、灵敏地反映风险动态变化的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监控和定期评价;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辖内机构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包括风险状况的变化情况,概述所有已识别的违规问题或缺陷,采取各项纠正措施等,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第三篇: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论语》有言: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是一个民族的屹立之根;诚信,是一个国家富强之源!所以,诚信对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进一步构筑中国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有悖于诚信的社会现象,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染色馒头、苏丹红辣椒酱、地沟油等无不触动着大众的神经。究其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尚未建立。所以,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成为当下社会迫切的需求。如何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呢?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须从转变思想上入手。思想是控制一个人,甚至整个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因素。转变个人利益为重的思想,须从广泛宣传教育,倡导诚实信用为依托,将诚信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想教育以及社会实践中,在全社会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须从树立先进诚信模范带头作用为抓手,利用广播、电视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树立诚信模范,宣扬诚信模范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舆论导向。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须从逐步完善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入手,提高违法成本,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法律是约束个人、组织的强有力方式,完善诚信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为制度保障,提高违法成本。同时,注重发挥非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等方面予以关注,着重把我非正式制度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宣扬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观念,利用观念教育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影响大众对于诚信的理解与实践。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须从提高政府公信力为着力点。古代有商鞅“立木为信”、王安石“青苗法”促改革的不同史实,商鞅“立木为信”促变法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取信于民,不仅是促成社会整个诚信体系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在促成变法,强大秦国,最终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了政府公信力;然而,另一个史实,出发点和侧重点是好的,但是,最终因为缺乏监督而使整个变法不及而终。这就告诉我们,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政策的民心所向,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加大监督,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
诚信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仅靠哪一方是难以实现的;构建社会诚信社会,不仅需要从“曾子杀猪”、“立木为信”的点滴历史中学习,更要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将诚信付诸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筑中国梦添枝加叶!
第四篇:康保县“三个重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康保县“三个重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第一,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做到有备无患。县纪委安排专人做好网络舆论监控工作,定时浏览网站、贴吧、微博信息,及时摸清舆论热点主题,出现频率,发酵特点,从而找出规律性问题。针对网上出现的热点问题,都是先有突发事件发生,然后才有网络的放大和二次传播问题,我们积极健全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掌握舆论导向,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第二,重视对网络舆论的预警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对网上舆论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评估、判断,按要求及时写好预评预判,并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应对准备。
第三,重视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做到应付有方。为应对网上舆论演变为现实的危机事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周密的应对预案,及时和有关部门做好信息联动、信息共享,并要求做好相互配合,共同商议,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潜在的危机,防止事态扩大。
第五篇: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南乡镇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处于改革攻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网络舆情问题逐步暴露,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总结实施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以来的经验得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它的建立必将强化和促进综合治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实现网络舆情预警,就必须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分析反馈网络舆情信息,指导实践。而要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就必须明确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只有充分认识到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掌握其在建立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才能针对问题及时掌握了解大量真实的、前瞻性的、深层次的网络舆情信息,做到超前驾驭、事前预防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指令、代码、数据、信号等所包含内容的总称。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之分。网络舆情信息可理
2选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处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级信息,即简单的整理,只供了解;二是高级信息,是对原始信息进行比较系统归纳、分析研究,可作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
(三)传递工作。按一定方式方法将信息从A地移动到B地的过程。要求:一是渠道畅通无阻、速度快、质量高,即迅速准确;二是安全保密。
(四)反馈工作。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可控制决策的顺利进行,防止瞎指挥,贻误工作;可以将工作效果和决策措施相比较,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四、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网络舆情信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信息本身就会失去价值,而且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在预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一是真实,不允许有半点虚假和想象;二是要准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
(二)坚持网络舆情信息时效性原则。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及时收集传递,就会成为“马后炮”,贻误战机;在这个原则上,尽最大努力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多“胸有成竹”,少“雪中送炭”和下“及时雨”。
(三)坚持网络舆情信息适用性原则。在众多的信息中,有些网络舆情信息冗长、范围大、内容复杂,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分类、筛选、加工和利用,根据不同的决策使用对象,提供对路的信息,有的放矢。
五、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审批制度和督办制度
(一)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程序,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和时限,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根本制度。
1、报告范围: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情况;正在酝酿、策划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政治骚乱和**或较规模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事件;较大规模的聚众围堵、冲出党政机关和重要警卫目标事件;阻断交通要道等事件;较大规模(1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闹事、械斗事件;涉及民族、宗教事务的事件;其他网络舆情信息等。
2、报告形式:坚持真时性、时效性、适用性原则,根据报告内容的紧急程度和保密等级,采取先口头、后书面的形式,可明传、可密电。
3、报告时限:重要情况应在2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对事态正在发展和正在处置的重大事件,及时续报结果。
4、报告程序:重大情况应立即向党委、政府和综治办报告;一般情况向单位报告后逐级上报。
(二)审批制度。各单位和部门在报告时,应建立审核把关制度,以减少差错和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