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

2021-08-06 15:4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

【摘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问题是当前我国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人工智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问题也日益严重。由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手段极为隐秘,难以追究侵权者责任等问题的特殊性,加之我国长期缺乏对隐私权保护问题的关注,仅仅依靠现有的法律制度来解决问题显然是不足的,想要实现对消费者隐私权最为有效的保护,建立更为有效的隐私权保护体系刻不容缓。通过观察域外国家对隐私权保护体系的立法实践和借鉴它们的相关经验来探索建立属于我国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体系,该体系应从法律的完善、监管制度的建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消费者自身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等几个方面做出具体构建。

【关键词】人工智能;隐私权;保护

一、人工智能与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概述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应用领域

1950年,图灵发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首次提出来对人工智能的评价标准,即大名鼎鼎的“图灵测试”,自此,人工智能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理论,踏上了科学的舞台[1]。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Dartmouth)学院召开的一次“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简称AI)”学术会议,现在已经被认定为是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点,1956年也就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正是在达特茅斯会议之后,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工智能又一次步入发展高峰,但行为技术难关、应用成本等问题落入谷底而归于平寂。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的涌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数据和知识在人类社会、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交叉融合、相互作用,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诸多技术的基础之上,人工智能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实现了又一次的腾飞。

目前社会正在逐步从“互联网+”社会向“人工智能+”社会转型。全球各国均将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前瞻布局,我国从2016年起也将人工智能领域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当前,人工智能涉足智能机器人、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安防、智能驾驶、智能搜索、智能教育和智能人居等多种领域,并创造出巨大价值,其发展前景令人期待。人工智能在不知不觉中已渗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或许在未来的生活中,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消费者隐私权的界定

谈起消费者的隐私权就不得不先对隐私权进行一番阐述,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隐私权,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在哈佛法学评论中首次提到的概念,随后美国等多个国家先后将隐私权作为一项专门的权利加以保护,并且建立属了于自己国家的隐私权保护制度[2]。但是我国目前还尚未对隐私权的概念有统一的界定,也还没有形成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隐私权的保护仍然停留在学术大家们的讨论之中。其中,王利明教授主张隐私权的管理和控制理论,他认为隐私权即公民个人享有的隐蔽的权利,公民个人的个人信息和个人空间属于公民自己,公民个人享有对个人信息和个人空间的管理权和控制权,这种权利不受他人影响。张新宝教授则主张运用法律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即运用法律的手段和方法对个人的信息、个人生活进行保护,没有经过公民个人即隐私主体允许或者授权,其他任何人不得随意侵犯。魏永征教授将隐私权定义为公民个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维护个人的隐私不受非法侵犯的一种权利[3]。

然而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时逐渐改变人民生活的时候,个人隐私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隐私权权利范围包括了生理上的隐私、心理上的隐私、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一个人通讯上的秘密、个人的资料保护、个人的职业生活中所获悉的他人的私密的信息、每个人自身私密的活动、个人自己的私密空间、个人私密信息的承载物以及个人生活的安宁。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隐私权除以上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人工智能背景下,隐私更加透明化。故笔者认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隐私权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隐私权的保护范围来看,隐私权应当覆盖到个人私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个人与人工智能应用或服务产生联系的与私人生活相关的隐私;第二,从隐私权的利益客体来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隐私权的利益客体除了享有个人信息、个人私事和个人领域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外,还应当包括自由处理个人信息的权利;第三,从隐私权的作用来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隐私权应当是一种动态的权能保护,个人有权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隐私是否用于商业,从而决定隐私权的财产价值[4]。

我国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到,消费者享有安全权、获得商品信息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获得知识权、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的权利、检举和监督权等九项基本权利,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提出消费者的隐私权的概念,也未将其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加以规定,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消费者没有隐私权可言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未作出规定,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没有隐私权,相反,隐私权是消费者享有的一项及为重要的权利。特别是在大数据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公民的个人隐私的保护价值兼具人身和财产两大属性,消费者的隐私权益关乎消费者的安全权,甚至关乎消费者的人格尊严[5]。

谈到隐私,自然离不开对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的讨论。理论上对于个人信息与隐私有着明显的区分,如从性质、客体范围、内容、侵害方式和保护方式等方面,二者存在较大的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个人隐私与个人信息的概念没有加以区分,个人隐私有时也被称为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这几个词具有相同的含义。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大量杂乱无章、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相关的数据即个人信息被整合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消费轨迹、行为日常就都能被人工智能给预测出来,甚至是一些令人难于启齿的生理缺陷、生理障碍、犯罪记录等也会被预测出来,仅仅凭借一些零散的数据,就能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勾画出来,个人隐私与个人数据的联系愈加紧密,若侵犯了个人数据,则个人隐私权也必将遭受侵害,甚至可以说在人工智能时代,若不好好保护个人信息,那么便无个人隐私可谈。

(三)人工智能与消费者隐私权的联系

人工智能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而这些数据大多来自公民个人。人工智能是在获取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模型训练,然后由终端采集问题信息,由服务器加载模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只有拥有的数据越多,才能不断提升输出结果的质量。因此,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紧密连。如果将人工智能比作一个娃娃,那么大数据便是喂养这个娃娃的奶粉,有了营养,人工智能才有实现的可能。那么大数据来自何方,毫无疑问答案是世界每一个角落。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一切资源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每天都被记录是世界里。每天,无数的视频监控、手机App、电脑、汽车、相机、家用电器等各种跟踪设备,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向无数个服务器传输着关于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的数据。这些关于生活细节的数据就是大数据,尽管从我们身上搜集的大数据是杂乱无章的数据碎片,但是如果进行数据挖掘和整合,关于我们每个人的完整信息都会暴露无遗。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隐私保护成为了人工智能时代所要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6]。那么,人工智能如何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呢?简单来说,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储存分析和数据的应用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所关心的安全隐私风险也主要存在于其中。人工智能侵犯消费者的隐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侵犯消费者隐私。

在收集数据这一环节,随着人工智能数据采集设备的大规模使用,消费者的姓名、性别、身高、体重等个人信息和指纹、心跳、睡眠等健康信息都被全面追踪。2.在分析、整合、抽取数据知识的过程中侵犯隐私。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项重要能力,通过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例如将消费者的购物记录、聊天记录、网页浏览记录等看似无关联的数据整合起来,再进行深度学习和挖掘,能分析出深层次的信息,人工智能应用就能识别出特定的消费者以及勾画出消费者的行为轨迹勾或可以分析出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和习惯。3.云计算中也存在着侵犯隐私的可能。云计算是人工智能领域里一项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技术,目前在许多人工智能应用中都配备有云计算技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和共享池模式,人工智能公司甚至是政府部门都将收集来的数据储存在云端上,在隐私数据被上传至云端之后,这些数据就容易遭受到技术的攻击和威胁从而造成泄露消费者隐私的风险。例如苹果云的“艳照门”事件,大量好莱坞明星照片由于存放在人工智能中遭到黑客的攻击而泄露。

二、我国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之公民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重视度不够高,在目前我国仍未对隐私权的概念作出一个权威的解释,对其的保护性规定比较简单,相关立也法比较分散。但尽管如此,我国法律对隐私权仍然是加以保护的,这些保护主要体现在宪法、民法和刑法等规定中[7]。例如宪法第三十七条至第四十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住宅不受侵犯、通讯秘密等受法律保护,这些规定中虽未直接明确规定隐私权受保护,但人格尊严、信仰自由等也是属于隐私权范畴的,宪法的这一规定筑起了公民隐私权的围墙;我国刑事方面的法律法则主要通过调查侵害隐私权行为来追责相关责任主体的刑事责任,以实现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例如对非法隐藏或开拆他人信件邮件、非法搜查他人身体和非法侵入他人宅行为设置了相应的罪名和规定了不同的刑罚。《民法通则》中虽然未直接提及隐私权,而是将隐私权归入名誉权的范畴加以规定并保护,但通过相关的司法解释也间接确认了对隐私权的保护。2017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直接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加以规定,这一条款弥补了我国之前《民法通则》中缺乏对隐私权规定的不足。

为了回应大数据、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在为不断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而不懈努力着。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决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都体现出了对隐私权保护的重视。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在保护用户信息隐私上,对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与问责。为了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2017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8],要开展与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民事与刑事责任确认、隐私和产权保护、信息安全利用等法律问题研究,建立追溯和问责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以及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等。以及工信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提出要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大对滥用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惩戒力度。由此,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9]。

(二)我国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下,我国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缺少专门的立法,法律的可操作性较低,执法司法的效率不高等,具体如下:

1、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规定分散在多个部门法中。对隐私权的概念界限模糊,对于消费者隐私权也未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即使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其规定也是过于模糊不清。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进化,侵犯消费者隐私的行为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10]。而目前的法律法规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以及《民法总则》虽然规定了要保护隐私权,但却太过于笼统,可操作性极弱,至于具体如何保护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17年生效的《网络安全法》也是如此,以至于在实践中当人们的隐私遭到侵犯时无法可依。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社会是从互联网社会向人工智能社会逐渐转变的,对传统的隐私保护尚且如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隐私权保护就更加缺乏法律保障了。现行的法律制度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可以说是局部的保护,人工智能背景下隐私权保护缺乏专门法律加以规定,在一般的互联网的环境下,隐私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更加缺乏法律的依据。

2、监督机制不健全

宇宙学家霍金曾说,人工智能的兴起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事情,也可能成为最美好的事情。我们只需要意识到这些危险,找到它们,采取尽可能好的做法和管理手段,提前为其后果做好准备[11]。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加强安全监管,为了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更应当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目前,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产品体现出了自我学习、深度学习、自我决策和自我适应等能力,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目前针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制度尚未建立,隐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3、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够

消费者对于隐私保护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受到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消费者对自身隐私遭到侵犯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即使大家都对垃圾短信、诈骗电话深恶痛绝,但却没有做出相信的行为来防止自己的隐私信息泄露。2018年美国《华尔街日报》上一篇名为《为什么说美国可能在AI竞赛中败给中国》的文章[12],这篇文章指出中国可能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能过获得大量的数据,中国公民对于自身数据及自我隐私的保护意识比较低,进而数据被收集较为容易。而人工智能正是要凭借着强大的数据库才能够高质量的工作运营。此外,在今年年初发生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涉嫌违背《个人信息保护协议事件》中,即使支付宝为此事作出了道歉,但大多数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查看自己的年度账单,仍然授权给支付宝,这也足以看出,我国公民消费者对于保护隐私的重视度不够高。

4、纠纷解决机制不畅通

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尚且艰难,加之关于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又无明文的法律规定,导致当消费者隐私受到侵犯时追责求偿之路困难重重。由于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原则性较强,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较弱,消费者想要取证也比较困难,维权的成本高,损害结果的证明存在难度,例如,由于消费者自身的能力较弱,往往会因为无法证明个人信息被泄露从而维权失败。故而在实践中以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诉讼案件数量十分有限。此外,即使在消费者的隐私信息被泄露之后,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极端的不便和精神伤害,但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只有在引起严重的精神损害后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所以在大多数的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案件中,消费者是得不到精神损害赔偿的。

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于消费者隐私权的侵犯具有更强的隐蔽性、虚拟性和技术性,故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往往也会遇到取证难、处罚难的问题,司法机关在审理此类案件中面临重重困难与障碍。

三、域外关于人工智能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典型做法及借鉴[13]

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风险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为了应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制度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世界各国在不断完善立法的同时,也在寻求新的办法来解决难题。

(一)德国

早在1970年,德国黑森州颁布了一项数据保护法案——《数据保护法》,以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隐私的法律。随后16个州陆陆续续通过了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案。1977年,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颁布《联邦数据保护法》,全面保护德国公民个人信息。

德国对信息泄露行为的惩处格外严厉。《联邦数据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提供给企业的姓名、年龄、性别、收入情况、身份证号码等,一些企业,如银行、电信公司,若泄露其掌握的客户资料信息都是违法行为。对于这些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济和刑事处罚,重者可使其倾家荡产。

此外,德国还设有数据保护专员制度。德国联邦数据保护与信息自由专员是德国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自由法律实施的监督机构。这个机构严密的保管和监管着公民的个人信息资料,一旦公民的隐私遭到侵害,相应的执法部门就会介入调查,从而对公民的隐私权进行救济。同时,数据保护专员在履职时保持独立,并且只服从法律、只接受法律监督,以此进一步保证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

(二)美国

1974年,美国参众两院就通过了《隐私权保护法》。这是美国行政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一项重要法律。以此为基础,美国采取分散法律的模式,依靠联邦和州政府的各类条例,来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例如,针对数据保护的《电子通讯隐私法》、面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及保护健康隐私的《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

另外,由于立法总是呈现滞后性,美国政府还倾向于行业自律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公民信息保护当中。即利用行业的标准来规范人工智能服务商的服务行为来实现保护用户的隐私权的目的。目前的美国行业自律政策主要有三种:建议性的行业指示、网络隐私认证、技术保护模式。“在线隐私联盟”是美国利用行业自律模式来保护公民隐私的典范。该组织由超过80家国际公司和协会组成,致力于为商业行为创造互信的良好环境、推动对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1998年该组织发布了“在线隐私指引”,旨在指导网络和其他电子行业的隐私保护。

(三)欧盟

与美国隐私权保护的方式不同,欧盟则偏向于通过制定法律平衡隐私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2016年欧盟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该《条例》将直接适用于所有的欧盟成员国,并在2018年正式实施。该条例加强了欧盟在对个人数据、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力度。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条例中规定了人工智能所应用的大数据中用于用户画像的数据不能包括人种或者种族起源、政治意见、宗教或者哲学信仰、商会会员、基因、生物特征、健康状况等特殊类别的个人数据。

(四)借鉴

以上的做法或解决方式,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例如美国的做法,美国对于隐私权的采取的是自律规范为主,政策立法为辅的方式加以保护,将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依靠行业组织自律管理,行业共同管理协作对隐私保护问题达成自我调整和约束。其中强制性规定较弱,大多依靠行业自觉,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为宽松且自由的环境。但与此同时所带来的问题便是由于过于宽松的环境就会缺少法律强制力,在实践中会出现缺乏执法力度的问题;欧盟的做法却太过严格,不利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各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是不同的,我国应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去学习和借鉴国外这些国家的举措和体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14]。

四、对人工智能背景下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提出的相关建议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消费者的隐私作为代价,既然人工智能侵犯消费者隐私主要是在数据收集阶段、数据使用阶段、数据储存阶段,那么我们就应在这几个阶段加强保护,做到收集要授权,使用有界限,储存有保护,加强对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重视,加大对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力度。故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相关法律保护制度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关于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立法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先关法律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的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致使实践中,人工智能产品用户在遇到隐私权受侵犯的时候,无法依据既存的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前,人工智能在我国正在迅速兴起并且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势必带给我国经济更加繁荣的景象,而我们的法律也应当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人工智能用户的隐私权的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有必要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用户的隐私权法律保护进行研究,以希望能够给人工智能背景下隐私权受侵害的人工智能用户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我们的法律在为人工智能用户的隐私权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用户更加支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这也是我们法律的价值所在。

故笔者认为,应当立法先行,加强公民的隐私保护,不仅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更是完善我国法制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保障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利益的重要手段。故在立法上,应当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隐私权保护法》,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隐私权保护纳入其保护范围,从而让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有法可依,也能在人工智能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起对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完善监督机制

针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有必要尽快启动对人工智能的监管措施。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法律滞后不能适应新兴事物,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便不能等待技术成熟之后再谈论对其的监管问题,而是要在发展的同时,同步监管,及时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此才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消费者隐私权也能得到更多的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正给人类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威胁。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到来,政府对待人工智能应持有包容的态度,不能采取激进的方式对其管,而应该循序渐进,以连续、创新的方式来监管。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惩罚淘汰不规范经营、不尊重用户的企业,从而也能够加强企业的敬畏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人工智能的监管难题主要反映在不可预测的智能产品应用和风险的后果,很难确定当问题发生时责任的最终归属,并且事先难以控制潜在的安全风险。那么,就要加强安全监管和评估,建立人工智能监管体系,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切实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管理,在政策标准和监管体系的作用下,建立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和保密领域影响的评估措施,构建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出台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措施[15]。

(三)加强执法、完善司法救济途径

对于在人工智能这一新背景下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不能只留于表面,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执法层面,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不仅要加强法律规定上的完整性专门性以及科学性,更要建立起公民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的专门执法队伍,才能将理想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对我国公民个人隐私权切实保护的效果。加强公民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体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从而大力推进我国的法制改革和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添砖加瓦,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司法层面,司法机关在处理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案件时应该要秉持谨慎处理的原则,在充分理解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应的规则,进行充足的思考论证,为消费者争取最大的权益保护。

(四)引导消费者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

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重视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网络用户们似乎也已经习惯了个人数据被监控和被审查,但近年来,人们的隐私保护意识也逐渐被唤醒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隐私,开始呼唤社会重视隐私保护,人们加强了对隐私保护的需求。

在隐私保护方面,消费者本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数据时代,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首先,消费者应当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个人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尤其注重个人电脑的安全,不要在网站随意提交个人信息,也要注意使用安全的个人密码,使用有字母和数字且不容易被人猜到的密码来减少或防止个人信息被收集或是盗取,如非必要,尽量不要在一些网站上提交个人信息;要访问正规的网站,避免被钓鱼网站骗取个人信息等;其次,在手机应用软件方面,要认准知名应用商店下载,在安装之后还应该要注意信息开放权限,对读取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行动轨迹等较为敏感权限应尽量关闭;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要提高自己的隐私权意识和公民意识,在个人隐私权遭到侵犯时及时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运用法律法规和网络行业规范中的知悉权及时跟踪自己的个人数据信息,监督政府、网络运营商以及其他网络用户对自己个人信息的使用情况,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擦亮眼睛,学会通过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媒体监督等各种途径积极维权。

参考文献

[1]叶舒,严威川.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原力”[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6(12):94-109.[2]刘娟.拥抱人工智能2.0时代[J].杭州科技,2017(02):31-33.[3]杨柳桃.网络交易中消费者隐私权之保护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4]李华忠.论隐私权的独立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6.[5]胡文通.论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D].重庆大学,2011.[6]2018年人工智能报告

从学术角度全面解读AI行业-业界动态-光环大数据资讯站

http://hadoop.aura.cn/zixun/ai/dongtai/9780.html

[7]牟朗宇.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8]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J].自动化应用,2017(07):8.[9]黄如花,刘龙.我国政府数据开放中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2017(10):1-5.[10]于志丽.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探析[D].苏州大学,2010.[11]陈静.科技与伦理走向融合——论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文化[J].学术界,2017(09):102-111+325-326.[12]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莫忘保护个人隐私_搜狐科技_搜狐网

http://

下载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权保护探究范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权保护探究 摘要隐私权的概念是于19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相较于其他传统的民法概念来说其还是一个比较新型的概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理念的进步,人类对......

    体育明星隐私权保护..

    摘要奥运赛事空前激烈,人们对参赛运动员的关注热情空前高涨。街头巷尾、媒体网络,都在津津乐道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从身高、体重、到婚姻、恋爱,无所不谈。这种自由而宽松的报......

    浅谈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

    浅谈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 崔之武 孟光胜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河南洛阳 471002) [摘要] 云计算是当前计算机领域的一个热点。它的出现宣告了低成本提供超级计算时代......

    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

    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的关系 舆论监督权与隐私权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受到保护。而日常生活中过了“度”的舆论监督总会侵犯隐私权,所以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有密切的关系......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摘要]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商务手段,开拓了新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同时也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消费者权益受到严......

    浅议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所发挥的舆论监督等各项作用也愈加显著。然而,现代大众传播手段技术的进步,亦使得新闻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愈加容易,侵权的后果也更为严重。随着公民......

    八年级保护个人隐私权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6.3保护个人隐私权 一、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此前......

    消费者权益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主要法律依据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暂行办法》 3、《反不正当竞争法》 4、《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