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明星隐私权保护..
摘要
奥运赛事空前激烈,人们对参赛运动员的关注热情空前高涨。街头巷尾、媒体网络,都在津津乐道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从身高、体重、到婚姻、恋爱,无所不谈。这种自由而宽松的报道气氛,彰显了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新闻自由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民众对资讯的渴望和猎奇心。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媒体忽视了体育运动员的隐私权。作为公众人物的体育运动员,对于必要的舆论监督有接受和容忍的义务,但是他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空间。作为公众人物的体育明星运动员隐私权保护的边界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
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隐私权的特点及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第二部分介绍了公众人物的概念、分类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第三部分分析了公共利益、公共兴趣与体育明星运动员隐私权限制程度。第四部分首先提出应该对体育运动员的隐私权进行保护,并提出体育运动员的身体隐私、个人住宅、私生活以及一些与公共利益完全无关的个人信息都应当在保护之列,接着提出我国民事立法应规定体育运动员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对于侵犯运动员的隐私权的行为应予以惩戒,同时也要使媒体认识到不应一味迎合一部分人的低俗趣味,应注重宣传努力奋斗、团结合作和积极向上的运动竞赛精神,尊重运动员的隐私。
体育运动员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
一、隐私权的特点及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一)隐私权的概念、起源
要了解什么是隐私权,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隐私。隐私,英文为Privacy,有隐居、秘密、私下之意思,是指不愿为外人界入的私人生活,它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最早提出隐私权概念的是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塞缪尔•沃伦。他们在1890年的《哈佛法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隐私权》。该文的面世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诞生。作者把隐私权界定为“生活的权利”和“不受干涉的权利”。认为隐私权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对其自身事务是否公开给他人的权利,保护个人的隐私就是保障个人的“思想、情绪及感受”不受他人打扰的权利。
对于隐私权的客体,我国著名学者杨立新教授总结为“隐私权的客体包括私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而笔者更偏向于隐私权的客体应是私人生活信息和私人生活安宁。所谓私人生活信息,一般理解为包括所有个人的情报资料,诸如家庭成员、亲属关系、婚姻状况、财产状况,以及个人的身高、体重、女性的三围、健康状况、宗教信仰、住址、家庭电话号码等等。私人生活安宁,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扰、破坏。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夫妻关系等。即个人对其自身事务公开披露的决定权利,个人有权决定在何种范围内以何种方式来向他人传递个人思想与感情。
在世界各国,美国的隐私权理论研究最为发达,相应的保护措施也最为有力。1940年美国法院出现了隐私权的判例。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正式承认个人享有宪法规定的隐私权,同时颁布了一系列专门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如1974年的《隐私法》,以后公布的《家庭教育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法》等等。在法律中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直接界定为侵权行为,并责令侵权行为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二)我国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我国宪法的第38条、39条和第40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这是对隐私权保护的原则性规定和依据。
在我国现行的民事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规定了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隐私权没有被列在人身权的保护范围。这是由于当时我国社会发展和立法者的认识水平的局限所致。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规定对侵害他人隐私权,造成名誉权损害的,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追究民事责任。这是对隐私权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司法解释,根据这个解释,在对隐私权的保护上,适用了以名誉权的保护方法进行保护,这是一种所谓的间接保护的方法。
二、公众人物的概念、分类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
公众人物(public figure),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首席大法官沃伦对公众人物的概念界定为“公众人物是指在关系到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件的观点与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常常与政府官员对于相同问题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相当。”
公众人物并不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一个为了保护言论自由、限制名誉权和隐私权而创设的概念。美国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首次确立“公共官员”的概念,即是为了对公众人物的人格权提供合理的限制。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涉及公众人物的案例中,也都提出了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问题,比如2002年范志毅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侵犯名誉权案,首次在判决书中提出了公众人物的概念。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王利明教授认为根据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的密切程度将其分为两类:
一、国家工作人员类。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党和政协的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和因法律或国家机关授权行使权力的有关组织或个人,还包括国家工作人员的候选人;
二、非国家工作人员类。主要包括体育演艺类公众人物、商界公众人物、知识界公众人物和新闻类公众人物等。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来源于对普通公民知情权的保护。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它包括政治知情权和社会知情权。知情权作为一种权利主张的法学概念,最早由美国的一位编辑首先提出来。他针对当时美国政府权力不断膨胀的状况,呼吁官方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这是政治知情权,后来又增加了社会知情权,就是公众知晓他们所感兴趣的或与他们利益相关的社会公众人
物的情况。隐私权和知情权是一对相互冲突的权利。
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公的权利与私的权利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处理上必须考虑公法优先和公共利益原则,即所谓“隐私权止于公共利益”。也有学者提出,面对侵犯个人隐私的起诉时,媒体强调公民的知情权,他们最有效的两大抗辩理由:一是出于公众利益的需要,二是为满足公共兴趣。
三、公共利益、公共兴趣与体育明星运动员隐私权限制程度
罗斯科·庞德认为: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名义提出的主张、需要和愿望。恩格斯曾经说过:“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隐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时,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而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
政府官员受公民授权,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职责和使命,因此其所享有的隐私权在内涵和边界上于普通公民的隐私权存在着差别。政府官员由于代表国家行事,其个人状态直接影响到他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因此其个人隐私因涉及公众利益而成为公众应该了解的内容,他们的隐私权要受到一定限制,所谓“高官无隐私”,限制政府官员的隐私权,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与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有利于提高政治生活的质量。
同为公众人物,体育运动员的隐私保护与政府官员不同。虽然体育明星运动员可能有着很大的社会知名度、影响力,公众对体育明星隐私有强烈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婚恋、家庭等与公众利益没有关系,所以他们的个人隐私不应该受到太多的限制。尽管公众兴趣会成为公众知情权成立的原因而构成对个人隐私权的对抗因素,但是媒体也应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公众兴趣会有猎奇、低俗的兴趣倾向,但是新闻报道如果一味满足观众的这种兴趣,便丧失了媒体自己的价值判断,还可能会被提起侵犯隐私权之诉。
四、体育运动员隐私权的保护
1、保护的范围
(1)身体隐私
身体的隐私是私人生活中最私密、最敏感的领域,擅自暴露他人的身体隐私,不仅会造成他人隐私权的损害,而且会对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因此即使是名人,其人格中最隐秘的部分也应受到保护,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未经他人同意暴露其身体隐私,构成侵害隐私权。
(2)个人住宅隐私
凡是私人支配的空间场所,无论是有形的,还是虚拟的,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在私人空间中,住宅空间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此处之住宅不仅指法定住所,也包括临时居住、栖身的房间、工人临时居住的工棚、无房户居住的办公室等。住宅是个人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人物对个人住宅业享有隐私权,任何人未经其许可不得擅自闯入其私人所有的、合法占有的房屋以及其他空间,也不得非法采用高倍望远镜探测等手段窥视个人空间,否则,即构成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害。
(3)私生活等与公共利益完全无关的个人信息
私生活包括家庭成员、亲属关系、婚姻状况、财产状况以及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夫妻关系等,这些都是个人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生活空间,个人对其自身事务享有公开披露的决定权利,个人有权决定在何种范围内以何种方式来向他人传递个人思想与感情。被媒体或其他人知晓并披露会伤害自我唯一感、阻碍了个人独立、侵犯了个人尊严、贬抑了个人荣誉。
2、保护的方式
(1)法律的健全和完善
奥运会期间媒体对运动员全方位的报道之所以没有引起侵犯隐私权诉讼,是因为我国目前对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民法通则》没有规定隐私权为独立的一项人格权。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及以后的有关解释中,将泄露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纳入名誉权的范畴加以保护。但是名誉权和隐私权在保护的主体、权利内容、侵害行为性质和手段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人格权。把隐私权纳入名誉权范围保护,是一种间接保护,是不全面的保护,势必缩小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我国应加快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建设。确立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人格权,建立以宪法保护为统领,以民法保护为重点,辅以专门法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对于公众人物,在民法上同时作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性和保护性规定及公众人物的层次性规定。立法上可划定公众人物受保护的核心隐私范围,避免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而造成过分的侵害的发生。
(2)媒体的自律
新闻自由是媒体的重要权利,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但是“新闻自由”不能滥用。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收视率或销售量,媒体乐于挖掘公众人物的隐私。但这样的结果使得新闻自由的社会公力价值受到贬损,公众兴趣会有猎奇、低俗的兴趣倾向,但是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一味满足观众的这种兴趣,便丧失了媒体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这种发生了变异的价值观的作用下,媒体很容易陷入对名人隐私过度侵扰的泥沼。
作为媒体,在满足公众兴趣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尺度,尊重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引导社会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结论:
1、人际交往的扩大必然意味着个体独享生活的缩小,人们就越觉得有必要保留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安宁。因而,隐私权作为普遍的社会心态,是随人类社会出现自始存在的,并随着社会文明发展而日渐突显。
2、隐私权和知情权是一对相互冲突的权利。在处理上必须考虑公法优先和公共利益原则,即所谓“隐私权止于公共利益”。
3、同为公众人物,体育运动员的隐私保护与政府官员不同,他们的婚恋、家庭等与公众利益没有关系,所以他们的个人隐私不应该受到太多的限制。
4、体育运动员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包括身体隐私、个人住宅隐私以及私生活等与公共利益完全无关的个人信息,而保护的实现依靠法律的完善以及媒体的自律。
第二篇: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
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的关系
舆论监督权与隐私权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受到保护。而日常生活中过了“度”的舆论监督总会侵犯隐私权,所以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舆论监督和隐私权的具体定义是什么?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大众传媒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务进行披露、批评,并提出建议的行为。隐私权是一种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性尊严而对私人领域、私人信息、私人事务的一种自我决定权。
我国目前监督机制有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民主党派监督、民众监督以及新闻监督。其中新闻监督尤为引人注目。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首要原则,因此,越是真实的信息,就越符合新闻的要求,但是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信息,采访越深入,报道越真实、越具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就越严重。隐私要“不为人知”,而新闻要“广为人知”,这就构成了二者的冲突。尤其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社会,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吸引眼球、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往往会触及到人们不愿为他人知晓的个人隐私,即涉及隐私权的侵犯。另外以下几种情况下,个人隐私允许被泄露:①本人同意;②公共利益的需要,比如政界要人,政府高官,他们对公众事务负有特别责任,隐私权也受到限制。及时准确的新闻舆论监督可以起到扶正辟邪、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作用。③公众兴趣,比如明星消息:④权威消息来源,个人隐私已经被公开记录。由于司法实践中隐私权的模糊界限,一方面需要建全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对新闻机构本身的法制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坚持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便捷的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网络舆论监督,它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创新和演变,也使得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陷入了更为严苛的对立关系。网络舆论监督当然有它好的方面,郑州“房妹”之父翟振锋因网络举报被检方立案调查,“表哥”、“房叔”们因微博曝光而相继落马„„网络反腐颇见成效。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论坛里面,网民同时就同一件事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及时反馈,为强大舆论的形成创造条件。在佛山小悦悦事件中,两岁的小悦悦不幸被车子碾压,十八名路人冷漠无视。该事件引起重多网友的注意和对社会公共道德沦丧的反思。于是一些偏激的网友将那些冷漠的路人一一人肉搜索出来,了解到他们的姓名、工作、地址,并上门去谩骂。当事人的隐私权被严重侵害。
我们可以这样说,当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相冲突的时候,哪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时候,就支持哪个,或者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第三篇:浅议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所发挥的舆论监督等各项作用也愈加显著。然而,现代大众传播手段技术的进步,亦使得新闻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愈加容易,侵权的后果也更为严重。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对隐私权也越来越重视,新闻自由和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两者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机制来予以平衡、协调。
一、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新闻自由侵害隐私权是指新闻单位、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其他公民通过新闻工具采访、传递、报道和出版当前政治事件、社会事件及各种人们感兴趣的事情,并对其进行评论的过程中,不法地对他人隐私进行介入或披露的行为。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界定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不同的人的隐私权保护范围是否相同?下面笔者主要从国家官员、公众人物和普通民众三个对象入手分析。
(一)国家公务人员
理论界很多学者把国家公务人员归为公众人物,但国家公务人员和其他的公众人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Melvin V.Reid案就确立了这样的法律原则:公职人员的某些隐私将受到限制。而进行这种限制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价值高于公职人员个人部分隐私利益。[1]从此国家官员的隐私因担任公职而受到限制成为通说。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的隐私受到限制是因为他们的许多隐私是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只有限制他们的隐私才能够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促进廉洁、高效的政府。但,这并不代表新闻媒体和公众可以无限制地挖掘和公开其私生活,官员正当的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政府官员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夫妻感情生活不受他人打扰或调查;享有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等。总之,与社会政冶和公共利益完全无关的私人事务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披露。
(二)公众人物
根据《元照英美法词典》的解释,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具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的社会成员,如明星、节目主持人、专家、贵族等。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已经默认了这个规则。新闻价值或者公众的合理兴趣已经成为限制公众人物的主要理由。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的同时对其合理的私生活仍旧是保护的,新闻自由也是受到限制的,不可以举着自由的幌子无限制的挖掘公众人物的隐私。
1997年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曾轰动整个世界,这件侵犯隐私的案件发生后全球各地的谴责矛头纷纷指向新闻媒体,迫使新闻工作者重新检讨他们在专业方面的限度。
(三)普通民众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其隐私应该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只要是属于隐私范围,新闻工作
者的新闻自由就要受到限制,否则就构成侵权行为,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后果。关于隐私权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隐私权的内容包括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个人活动的自由权,公民的私有领域不受侵犯三个方面;[2]有学者则具体列举了隐私权的10个方面:
1、公民姓名、肖像、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的秘密;
2、公民的合法个人活动不受监视;
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
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干涉;
5、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不受非法调查、公布;
6、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个人数据不受非法刺探收集;
7、公民的社会关系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开
8、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
9、公民不愿公开的过去和现在的纯属个人的情况不得收集公开;
10、公民的任何其他纯属于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得非法加以搜集利用。[4]
二、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原因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案件逐年增多,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一)是新闻自由和隐私权所保护的利益之间具有对抗性。新闻自由保护的是大众的知情权,要尽可能多的为大众提供信息,所以也就不可避免的去挖掘个人信息;而隐私权所保护的是个人信息、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的安宁。新闻自由的开放性和隐私权的保守性,新闻媒体的利益和个人隐私的利益,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造成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冲突。[5]
(二)两者性质具有对抗性。从权利属性讲,新闻自由是一种公权利,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一种权利;而隐私权是一种私权,起着维护个人内心宁静、保护个人私生活秘密的作用,两者发生冲撞是必然的。
(三)意识形态的差异。由于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人们对新闻自由和隐私权有不同的理解。如,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宣传道德风尚或者体现人文关怀,却在报道中伤害了某些人的感情,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四)法律的缺陷。我国还没有出台明确规定保护隐私权的法律。目前,我国是通过保护名誉权来保护隐私权的,而名誉权和隐私权间区别很大,因此法律保护不力也是导致隐私权屡屡被侵犯的重要原因。
(五)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近年来,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媒体逐步走向市场,因此商业媒介与其他商业组织一样,以实现利润为要,不免使得有的新闻工作者为达到目的,以新闻自由为借口侵害个人隐私。
三、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冲突的实质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都是公民享有的重要的权利,它们对公民正常、生活、工作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族精神、公民素质等都有巨大的影响。在探究两种权利冲突实质之前,必须了解什么是权利。庞德说:“我们主要是通过把我们所称的法律权利赋予主张各种利益的人来保障这些(得到承认并划定界限的)利益的。”[6] 可见,权利就是对利益的保护,权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利益和价值之间的冲突问题。人在以权利的形式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价值时,会受到他人的同样以权利形式出现的指向同样的对象的利益追求的阻碍,这样权利的冲突就不可避免的了。因此,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实质就是不同的追求利益和价值的冲突。
四、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
新闻侵害隐私是一种侵权行为,根据侵权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新闻自由侵害隐私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四个:新闻自由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新闻自由侵害隐私权所产生的损害结果、新闻自由侵害隐私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一)存在新闻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要认定新闻是否侵害了个人的隐私,首先就要有侵权行为的存在。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两个阶段,因此新闻侵害隐私权也集中在这两个阶段。
新闻采访是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在新闻媒介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为了获得独家新闻或者比较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实,记者总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新闻。手段可能是合法的,途径可能是正确的,但其间也可能出现侵犯隐私权的情况。常见的侵犯隐私权的手段有窃听、监视、侵入住宅、暗访、私拆信件偷窥其他文件资料、干扰等多种。新闻采访侵害隐私是违背他人隐私的不可侵犯性而知悉他人的隐私,而不是公开他人的隐私。因此只要有上述行为,就证明侵权行为的存在,不以采访内容公开为必要。
新闻报道和出版是新闻采访的结果,新闻媒介违背当事人意愿在新闻作品中公开披露当事人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个人事务及其他私生活情况,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行为都是侵权行为。
(二)具备新闻侵害隐私权所产生的损害结果
侵权行为的构成必须以损害后果为要件,这是由侵权行为法的本质与社会功能决定的。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损害结果主要表现为新闻采访或者报道侵害个人隐私所造成的当事人精神上或者财产上的损失。精神损害主要是指受害人因为自己的隐私被他人知悉而感到羞辱、痛苦、焦躁、忧虑、不安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肉体上的痛苦。财产上的损失主要是受害人因其隐私被披露被迫辞职或者因精神治疗而花去的费用等。对于损害结果的认定,有学者认为“只要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已经发生,就可推定损害结果的存在,不必以受害人提供自己精神损害和其他外在的人格损害的依据作为损害发生的依据。加害人也不能以受害人没有精神痛苦和社会的不良反应来否定损害结果的存在。”[7] 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三)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新闻侵权行为必然导致受害人精神上的损害,新闻侵权行为与精神损害之间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这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容易判断。但,因新闻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却不易界定,通常而言,只有由于新闻侵权行为而导致受害人精神不振、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因为治疗精神损害而花去的相关费用等,才能认定与侵权行为有因果联系。
(四)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新闻侵害隐私权是一种过错责任,侵权人主观上必须有故意或者是过失。现实案例中,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得独家报道而采用非法手段进行采访和获取信息,很明显是出于故意。而绝大多数新闻记者由于并不认为报道内容属于隐私、没有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从而出于良好的主观愿望予以披露报道,这是过失型侵权。
五、新闻自由侵害隐私权的抗辩事由
隐私权的保护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只要符合了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就认定为侵权成立。为了保证新闻自由,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即使新闻自由侵犯了个人隐私权,也应当免责。
(一)公共利益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报道或者披露他人隐私,是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抗辩事由。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不再是和公共利益无关,而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了。新闻媒介对有关公众利益事情的报道,只要报道不是对社会善良风气具有粗暴及攻击性的误导,也不是明知为错误而又刻意加以报道,即可免除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责任。[8]无论是政府官员、公众人物还是一般的个人,只要涉及到公共领域,就要服从和服务于公共利益。
(二)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能够满足社会新闻需要的各种素质的总合。[9]也就是说凡是有关公共利益,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都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一般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是公众人物的事件、有关共公共利益的事件、公共文书或公共记录所记载的事项。如果新闻媒体能够证明报道的事件具有新闻价值,不管材料是怎么取得的,也不问内容是否侵犯他人的隐私,只要不是编造而是基于事实,即可免责。
(三)受害人同意
虽然是受害人的个人隐私,但是他积极主动或者默许其隐私被报道,这时受害人的隐私就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一切隐私只要经隐私主体同意就可以公开,但必须在隐私主体所规定的范围、内容、限度内公开,否则仍构成侵权。但受害人只有权公开自己的隐私,无权公开涉及他人的隐私。
(四)使不可辨认
有些个人的隐私确实有报道的价值或者教育意义,但是如果公开又会侵犯他人的隐私,而当事人也不可能同意公开。这时新闻媒体会做一些处理。比如使用化名报道,在电视图象上用马赛克进行处理,甚至对声音也进行处理等。只要能够做到公开事件后,公众不可能从新闻中辨认或推断有关当事人,即不构成侵权。
本文章由西安最好的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四篇:保护患者隐私权制度和措施
保护患者隐私权制度和措施
各科室:
根据《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医务人员应当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根据我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保护患者隐私权制度和措施。
一、医技科室设立专人窗口和人员发放,患者须凭自己的病历和有关单据才能取到报告,如患者病情不允许可先签署授权委托书后由授权委托人代领。影像科、检验科不能把患者做的检测报告单随意挂在科室门前的指定场所,让患者和家属自己去查找和领取。
二、为患者做诊疗查体、行导尿术,灌肠,会阴冲洗等处置、及超声、心电等辅助检查时可以通过诸如进行屏风遮挡,床位间进行活动帘隔离、严格就诊区与候诊区划分、医护人员与病人交谈时的语言轻柔等措施来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三、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患者享有不公开自己的病情、家庭史、接触史、身体隐私部位、异常生理物征等个人生活秘密和自由的权利,医务人员不得非法泄露,如情节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为诊疗或学术报道需要,需先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方可拍摄、报道。患者病历信息未经患者或患者授权人同意不得外泄、复印。
四、医务人员不得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
五、当患者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公共利益
优先。比如,被查出传染病的病人,医生有义务和权利按照规定上报,并告知与病人亲密接触的人。
六、医生给妇女身体作检查时,除了检查医生外,其它人员回避。
七、中心做人流手术,妇科检查治疗等,医生在未事先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严禁见习医生介入。否则视为严重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
八、单位集体体检涉及个人隐私相关材料一人一袋封存,直接交给本人,体检总表交给体检单位领导。
九、对违反本规定者,根据《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提请卫生局批准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江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五篇:八年级保护个人隐私权教案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6.3保护个人隐私权
一、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维护人身权利》,了解了法律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保护的规定,第二课《维护人格尊严》,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课承接前两课内容,是本单元整个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个人隐私及隐私权的含义,掌握我国法律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有关规定。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探究社会生活和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借助交流和分享,对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违法行为进行分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的隐私权,提高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中学生明白个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隐私权的意义;懂得我国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法律规定,懂得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并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事情。
二、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社会不断发展,但中学生对隐私权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孩子、教育学生,常常有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
学生的需要: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了解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生有必要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三、教材重点、难点
/ 8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包括的内容,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知道未成年人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隐私。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一些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侵犯个人隐私方面的日常事例; 2.根据教材的需要收集案例、新闻,并制成课件。学生:查找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电子邮件来给朋友发信,然而在萧山的郭力身上却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一、个人隐私
(一)什么是个人隐私? 1.新闻(1):电子邮件被泄露。
2006年8月中旬,郭力接到了朋友电话:“在网上能搜到你的家庭电话和其他个人信息!”郭力随即在百度搜索结果找到了2006年7月19日他发送给朋友的电子邮件标题的链接,同时邮件的全部内容还被全文公布在“百度快照”上。
(2)思考问题:
①如果你是郭力,写给朋友的私人信件在网上被公开,你的心情如何?
(私人的信件遭受泄露,私人的情感公布于众。郭力的愤怒可以想象,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容忍的事情。)
②生活中除了信件,你还有哪些事情不愿意被人知道呢?(3)小结: ①个人隐私的含义:
我们把生活中个人独特的生理特点、心理活动、日记、电话、信件以及在自己在住宅里从事的个人活动等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这些秘密称为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我们一般都不宜公开或不愿
/ 8
公开出来。
②思考问题:3.郭力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被晾晒了长达30天之久,在这30天内,无数的人通过网络知道了郭力的个人信息、家庭电话等。郭力的个人隐私被公开是否给郭力带来影响?
2.新闻(2):信息被曝光后:
(1)郭力:怪不得自2006年8月以来,在深夜的时候,总是会接到一些奇怪的电话,或者干脆不说话。我都快成神经质了„„
(2)小结:个人隐私被泄露后,总会给我们带来或大或小的困惑与烦恼。所以,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尊重个人隐私的意义:
尊重他人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思考问题:4.新闻中,郭力的个人隐私被公开,郭力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
二、个人隐私权
(一)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个人隐私权也叫个人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希望隐瞒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别人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个人隐私权属于公民的人格权利。
(二)小组活动
1.活动要求:每一小组组员合作判断下面材料中哪些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哪些没有。如果对其中一小组的剖析,另一小组有不同看法,可以直接提出。
2.活动内容:根据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可知下面材料中哪些行为属侵犯个人隐私权,哪些不属于?为什么?
(1)2004年10月某娱乐周刊在报上以地图的形式登出了冯小刚的家庭地址。(2)甲同学向老师报告乙同学偷了300元。
(3)警方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李某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权,警方不该这么做。
(4)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5月13日公布的一份联邦财务报告,布什和他妻子劳拉申报了2004年拥有的财产。布什总统还汇报了所收礼品情况,其中包括价值400美元的随手小折刀,最贵的礼物是一辆价值2700美元的山地自行车。
3.活动小结:
材料(1)属于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因为那是未经过冯小刚允许就被登出。
材料(2)、(3)不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行为。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 3 / 8
有关信息,公民举报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不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行为,并且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谓的个人隐私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
材料(4)不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行为,因为布什夫妇是公众人物,他们的某些生活已经成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受隐私权的保护,而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同时有利于公众对其行为进行监督。
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一)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新闻:拿起法律武器。
郭力随即向万网公司和百度公司反映了情况。几天后,“万网”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回复表示,由于公司的邮件服务器被百度的搜索程序搜索,致使郭力的邮件内容公开。至此,郭力的这封私人电邮在网上被“晒”了足足30天。
“事情发生后,我曾多次要求两家公司承担责任,但都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郭力对万网公司的解释及事后态度表示了不满。
于是,2007年3月作为律师的他将百度和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单位告上了法庭。要求两被告公开致歉,并向两被告索赔诉讼费、差旅费等2628元,以及100万元精神损失费。这是我国首例私人电子邮件遭非法链接而公开的侵权诉讼案。
郭力案件虽然还在审理当中,目前尚无定论。但社会中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讨论和思考。2.思考问题:郭力案件,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1)保护隐私权的意义:现代社会,人们对自己隐私保护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个人隐私权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致使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3.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请据此判断:下列的做法可以吗?
(1)妻子问当律师的丈夫:今天接的这个案子是告谁啊?他们为什么要打官司!
(2)朋友向邮递员说:我现在推销一种产品,你能不能把你所知道的家庭地址给我,我给他们寄一些产品简介。
(3)图片:看朋友的邮件.这些做法都行不通。律师法规定:律师对于业务中接触到的个人隐私有保密责任等。邮政法规定: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私自拆阅他人信件。
/ 8
(二)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1.师问:家长与老师未经同意能拆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或偷看日记或聊天记录吗?家长与老师是爱我们的,希望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人。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小组讨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独立意识渐渐增强,当自己的隐私与家长或老师的关爱发生冲突的时候,你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3.小结:当发现家长或老师侵犯自己的个人隐私权时,我们应该加以反对和制止。4.主动与家长、老师沟通交流。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自觉尊重个人隐私权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郭力的案件,了解了个人的隐私及隐私权,知道法律保护我们的隐私权,也了解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这节课就让我们拿起法律武器保护隐私权。
二、导出课题:自觉尊重个人隐私权
案例一:最近荣荣遇到了一个烦恼!这还要从上个星期她和同学萍萍的QQ聊天说起„„ QQ上的对话:
苹果 19:57:29:公交站对面新开家小店,卖羊肉串,去吃吃看呀?~~ 毛茸茸 19:58:01:会不会不卫生啊?我小学的时候得过肝炎,就是吃了不卫生的东西,很难受的!苹果 19:58:12:这样的啊!
毛茸茸 19:58:18:我妈来了,不说了。
第二天,荣荣发现萍萍变了,和她保持距离,说话也隔得远远的,不知道为什么。渐渐地,班上很多同学都知道了荣荣得过肝炎,不少人开始疏远她,荣荣为此感到很痛苦。
大家一起来分析:
1.这个案例中有没有侵权行为? 2.荣荣的做法是否妥当?
(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时候,除了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还要尊重自己的隐私权。)
/ 8
(展示课题)
一、尊重自己的隐私 3.荣荣把自己的隐私泄露出去后,给她带来了什么影响?
(外泄了自己的某些隐私,有时可能会使自己丧失尊严,有时可能会使自己处在不利境地,有些隐私还可能会牵连到他人等。)
(一)不到处宣扬自己的一些私人秘密。荣荣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尊重自己的隐私权,对自己的一些私人秘密不要到处宣扬。
认真选择倾诉对象;在上网时注意保护隐私;出现烦恼时,要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
(二)尊重隐私权不等于自我封闭 辨析观点:最好的保护隐私的方法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那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隐私永远不会被侵犯了。
(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我们自己成长,我们只要选择那些值得我们信任的人去倾诉就可以了。)
(三)运用法律制止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4.续写荣荣的故事。
(当我们的隐私权受到了侵犯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来制止这些侵权行为,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的保护。)
案例二:沈阳晚报消息——某地经有关部门批准发行彩票,一位彩民中了头奖8万元。发行者擅自公布了私下打听到的这位彩民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并张贴了现场拍摄这位彩民的照片。此举引得祝贺者、要吃请者、乞讨者等蜂拥而至。忍无可忍的中奖彩民遂将彩票发行者告上了法庭。法院责令发行者停止侵害、作出相应赔偿。
(四)侵犯隐私权后的处理方式 按照民法通则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
第一,停止侵害。就是当加害人正在实施侵害的时候,受害人可以依法请求停止侵害。第二,赔礼道歉。也就是加害人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受害人进行道歉,取得谅解。
第三,赔偿损失。这里面的赔偿损失主要指的是非财产损害赔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民法通则中侵权责任的规定,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应当按照因此获得的利益给予赔偿,也可以按照受害人的损失给予赔偿。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或者受害人的损失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给予10万元以下赔偿。
/ 8
二、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我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隐私权,同样,我们也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
遇到以下情境你会怎样做? 1.在好朋友家你看到她的日记就翻开放在桌面上,她又不在,你怎么做呢? 2.去朋友家,敲门很久没人开门,你发现其实门没锁,你会怎么做?
3.小钱的父母在闹离婚,小钱为此很苦恼,她把这件事告诉了你。你的同桌向你打听小钱的事,你会告诉她吗?
4.自助银行柜台机旁,老爷爷准备按密码,你会怎么做?
(未经同意,不私看他人的信件或日记;不私自闯入他人住宅;不私自发布和传播他们的隐私,更不能出自不良动机去窥视和传播他人的隐私。)
三、保护隐私,尊重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本课小结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延伸拓展
最后我们来进行一场辩论:分数是学生的隐私吗?
五、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个人隐私权含义
3、保护隐私权的法律
4、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二、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2、未成年人的隐私是受法律特殊保护
三、自觉尊重个人隐私权
1、如何尊重个人隐私权
2、尊重隐私权不等于自我封闭
六、教学反思:学生对隐私权感兴趣,探讨热烈,对老师、家长翻阅学生的信件、日记的例子要学生分析,这是考试的常出现事例,在尊重隐私方面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情感教育还要加强。
/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