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请深入理解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答: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
1953年,中国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实际上就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于1951年着手进行。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形成草案。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个计划。计划规定: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五年内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没有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不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中国在当时进行这样巨额的投资是不可想象的。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1956年,中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接连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例如,长春第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飞机制造厂成功试制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青藏公路、康藏公路、新藏公路先后建成通车。限额以上的项目,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项目开工或竣工。全国城乡呈现出一派建设的繁忙景象。这些建成的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都是国家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的国营企业。这些建设成就,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一五”计划完成后,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五”计划实施前的679亿元,跃升到1957年的1068亿元;财政收人从1952年的183.7亿元增长到1957年的310.2亿元;粮食从6392亿吨增至1.905亿吨;钢从135万吨增至535万吨;发电量从73亿度增至193亿度;货运量从3.516亿吨增至8.0365亿吨。
(3)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推动力量。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到1957年应达到的指标,在1956年底就提前达到了。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斋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开始有了贫富分化。根据这个实际,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民在土地改革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冷却,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于是,土地改革之后,互助组很快在广大农村相当普遍地发展起来。
互助组能否再前进一步呢?毛泽东调查研究后指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不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的生产力的阶段,那么中国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的生产力的合作社,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他的观点得到了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中国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发扬起了两种积极性,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党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这种积极性,而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国家从1953年起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实行统购统销,基本取消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自由市场,限制农村的商业投机;大力发展供销合作,削弱城市资本主义和农村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联系;大力发展信用合作,缩小农村中高利贷活动的地盘。这样,既保证了人民对粮食、棉花、油料等的需要,又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总结了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一是互助组。这具有马全力:
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性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人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逐步过渡,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创造。
(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前期,其发展是健康的。到1954年底,互助组发展到近1000万个;初级社,1953年为1.4万个,1954年秋为10万个,1954年底猛增到48万个。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增加到1954年底的7000万户,在全国农户总数中的比重从19.2%增加到60.3%。80%以上的合作社都做到了增产增收。
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争论。1955年夏,中国共产党内引发了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争论。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报告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阐明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道路、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并对农业合作化同机械化、社会改革同技术改革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但报告不点名地错误指责邓子恢主持的中央农村工作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站在群众运动后面指手画脚的“小脚女人”,从而将正常的党内争论说成是两条路线的分歧。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87.8%。但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在1953年到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步伐。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1955年底,党和国家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实际上,由于改变了过去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的办法,而采取手工业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积极推进。
区别对待中国资产阶级。把官僚资产阶级作为敌人,在政治上推翻其统治,在经济上没收其资本。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因此,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则把他们当作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
改造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如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商品流通、维持工人就业、为国家提供税收等),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与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多种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在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原有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深入到了企业内部,深入到了生产领域。此时,国营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了。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开始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在这种合营企业中,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企业收益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资本家所得不足1/4。这种企业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55年,合营工业的产值占到全部私营工业产值(包括已合营的在内)的49.6%。同年,在北京、上海、天津的一些行业先后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国家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这就叫定股定息。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这种企业基本上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除资本家领取定息外,这种企业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了。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私营商业户的822%,都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
(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在资产阶级没有别的出路的条件下,这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案。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拟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赎买政策,但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绝大多数资本家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国家为资本家安排了工作,许多人担负了一定的领导职务。这既有利于发挥他们经营管理的特长,又为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了条件。国家还安排他们进行学习和组织他们到各地参观访间,帮助他们了解国内外形势,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许多原工商业者提高了觉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邓小平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工人阶级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同时,资本家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和大多数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