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反思与道德法制建设

时间:2019-05-13 21: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性的反思与道德法制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性的反思与道德法制建设》。

第一篇:人性的反思与道德法制建设

人性的反思与道德法制建设

作者:马蒙嘉老师:吴姝

摘要:法律和道德关系一直是法学界很大的争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些道德问题可以上升到法律上去。但法律和道德又不能混淆。法律是每个公民需要遵守的义务,道德当然肯定要遵守,但作为义务又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整个社会需要救助体系完善,让大家解除后顾之忧,敢于见义勇为,履行社会责任。中国要建设文化强国、经济大国,更要重塑社会价值体系。

关键字:道德法律冷漠动物保护

一、写作目的由于两个事件分别揭示出人性的两个极致------冷漠与博爱,而且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省,舆论媒体纷纷关注,街头巷尾人人议论纷纷,因此有必要把两个事件结合起来分析,希望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代化建设有所帮助。

二、背景简介及简要评论

(一)京哈高速救狗事件

1、简介

今年4月15日中午,一辆装有520只呆宰狗狗的卡车

被动物保护组织拦下,随后不断有志愿者‘驰援’。经过警方和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调查,该车持有真实有效的检疫运载证,运狗车执照、手续齐全,没有扣车的理由i。但志愿者仍提出诸多质疑,拒绝放行。双方僵持到深夜,随着更多志愿者的介入,警方妥协,允许将这些狗通过协商的方式由动物保护组织妥善安置。

2、社会舆论

每件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当人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据理力争的时候,矛盾就出现了。针对这件不流血的事件,网民们同样分成两方各抒己见。

①支持志愿者救狗方

事件刚刚在网上疯传的时候,很多网民对志愿者的行为抱有很大的同情心,毕竟狗作为动物也有生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一辆卡车上520条鲜活的生命,正如孔夫子当年说的那样--------我可以吃它的肉,但不要当着我的面杀掉它。特别是在这个网络极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来围观群众的大把眼泪,因此发生这样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其必然性。

②不支持志愿者盲目救狗方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卷入这场讨论,反对之声渐渐兴起,这些批评的声音多高举理性的口号。而且随着调查的进展,反对就口的声音愈来愈响,这也让我想到了献爱心的理性问题。有时候人真的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了满足个人一时的成就感不惜浪费本就不充裕的资源,使得本该受到关注的方面被遗漏掉。就拿我国教育来讲,在我国不少贫困地区,如贵州毕节地区,每天中午饿着肚子上课,一个月吃不到一两肉的正在长

身体的小学生们。你们在花费巨资,不惜违法上高速堵路去救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他们?人的生存问题都没有基本解决,却在这里惦记着那些流浪狗?如果你们真的是爱心泛滥,真的是很有钱的话,请你们将救狗的钱来捐助给这些孩子们吧,他们的价值应该比狗强吧!

(二)小悦悦事件

1、简介

今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一名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货运面包车撞倒并两度,随后肇事车辆逃逸。更有甚者,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直接从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先后有18名路人从女童身旁经过,但都当没看见。最终小悦悦被第九个路人拾荒者报到路边,其母亲也随即赶到,但不幸的是几天后小悦悦还是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2、社会舆论

对于小悦悦的离去表现更多的还是普通民众的无奈,面对那18名路人人们有太多的愤怒需要宣泄。很多网民抱怨这个社会大环境太过肮脏,国民素质低下,一片悲观压抑的情绪蔓延开去。但作为大学生很多事情还是要理性地面对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哲学上我比较赞成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ii,只有避免先入为主式的盲目主观性思维,而进行换位思考或许更能探究到事件的真相。

三、问题的发掘

对于动物保护组织的行为,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太过偏激,浪费了大量物质资源,属于无心把好事变成坏事。究其原因更多的还是在于民众集体过于冷漠和孤独,就好比是一潭死水,对平时生活里的风吹草动漠不关心,突然发生一件奇异的事便开始热议,来得快消退的也快。因此下面我们着重从‘小悦悦事件’中挖掘问题的本质原因,因为这件事打破了我们更多的常规意识。

(一)社会心理因素

首先我并不反对谴责冷漠,我也痛恨道德下滑,但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源头开始,需要先治本然后再治标,最后标本兼治。或许这18位路人中大多数人其实是不知道怎样处理或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心理学上对此有个解释,称之为‘责任扩散效应’。

‘责任扩散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即在某种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帮助他人的责任被无形地扩散到其他人身上,每个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就相应地减少了。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的这种心理就越强烈:会有人帮助他的,还轮不到我出头。iii

(二)社会公德的缺失

面对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旁观,南京彭宇案很自然被翻出来,似乎正是这个被打翻的‘潘多拉盒子’成了一连串集体旁观事件的原罪,似乎自我保护过度 成了许多人不愿见人危难而施救的‘保护罩’。

在我看来,‘小悦悦’ 事件和过去老人摔倒没人扶或被冤枉并不一样,不存在被冤枉的问题,冷血到了极点。这暴露了社会一定人群已经不仅是冷漠,而是麻木了。如果说彭宇案的影响可以这么坏的话,那是不是18个人抓起来重判,以后人们遇到这样的事就会伸出援手?有位网友称,一个人不扶,是道德败坏;一群人不扶,是社会的悲哀。

(三)法律法规的缺失

人们对古代官员是否有作为、是否有政绩,并不一定只看他在任时物质生活好坏,还要看他治下的民风好坏,甚至民风好坏成了衡量古代官员好坏的首选指标,可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标准却变成唯GDP主义了呢?如果对当今主政官员把民风好坏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那么发生在公共场合的围观事件、冷漠行为一定会大大减少。当然,时代不同我们更应该融入更多理性与法制的观念,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才有可能根治这类顽疾。

四、相关解决办法的思考

针对以上发掘出来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或许难的不是问题而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才疏学浅还请多多指教

(一)提高教育投入力度,增强市民应急突发事件能力

‘小悦悦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责任扩散效应’的影响,而这个心理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美国学者,不难得知人类的心理具有共通性。我们与其指责路人的冷漠,还不如扩大对突发事件应急培训,从小孩子抓起。已经走向社会的人们,由政府出资,按单位或居住区进行培训,这类培训应该包括公共危机应对的所有突发事件,让每一个国人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达标,才是彻底解决路人围观或冷漠的根本办法。交通违规增多,是城市管理缺失所致,市民素质不高,是当地政府教育不到位所致。公民素质不高,是国家政府教育不到位所致。出了问题指责具体事件的某几个人,无济于事。

(二)搭建多层次平台,构建新时代道德体系

社会道德问题终究隶属社会自治的范畴,我们苛责路人也好,我们谴责社会大环境也罢,无论怎样,避免此事再现的途径终究都只能由社会自己来探索。正如前文所述,从目前的反思力度来看,整个舆论已经完成了一次道德启蒙。我们不断告诉自己,一旦遭遇类似事件,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我们的道德责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中国社会,正从传统社会秩序里破壳而出,在市场大潮的淘洗中,却并未建立起一套现代公民必备的道德意识与担当能力。而要培育每一个个体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能力,既需要个体观念层面拥有足够的意识,更需要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进行培植。

(三)加强法制化建设,增强民众法制观念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进步,道德价值观如何深入人心。出于某些原因,总会出现救人者反而被诬为肇事者的不正常情况,所以在很多国家都制定有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法律,在出于善意救助他人时意外造成损害,施救者不负法律责任。有的还规定在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救助他人是公民的义务,德国甚至规定身在事故现场却不提供协助是违法行为,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也在考虑制定类似的法律。作为刚刚兴盛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我们,在法律法规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该多去借鉴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宝贵经验,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i 《动物防疫法》[S] ii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 iii 《管理心理学》[M]

第二篇:浅析我国的道德与法制建设

加强道德与法制建设 构建和谐和谐社会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论铸化为法律;法律道德化强调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制社会的法律必须具有神圣至上的权威,得到公民的一体遵循。法律主要不是来自它的强制力,而是来自它被信仰,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只有遵循这样的法律,以这样的法律来治国,才能实现法治。

法制是人类社会制度文明一种。在西方社会,法律是何以获得神圣权威,成为人们一种价值观念的呢?西方文化以古希纳为源头,建立在商业社会或者商品经济之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品社会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必定是契约关系,也就是说:用契约处理人际关系的。比如婚姻关系婚礼的仪式正是签订契约的过程。签订契约在法律上有一个先条件:必须代表当事人的真实意愿。西方婚礼过程不正是这样的吗?男女双方提出相同的问题,以探求双方的意愿,各自戴上戒指(签字)、接着又接吻(交换合同文本),每年庆祝结婚纪念日(在申请有效)。所以它是契约关系。而法律上也只不过是一种契约,是一种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是对个人权利的有力保障和对有损害社会行为的约束。

在我国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政府行政力量;二是道德的力 量。腐败不是国家和地区独有的祸患,不管存在于那个国家都严重破坏了社会体制的正常运转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侵蚀了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和人们的精神,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什么我们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呢?这就是自选代替法制的弊病而造成的,我们的不正之风可谓历史久远,难道是我们国人生本来就有的问题吗?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制度造成的。我们的腐败是被逼出来的。我们推崇道德至上,礼仪之邦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大的国家机器,行政管理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无处不在,调节着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的行为,形成等级有序的社会秩序。在中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统一的而教力量,也没有形成独立自治的法律力量,法律是行政管理的一部分。与西方社会相比。在中国道德代替了西方社会宗教与道德的双重力量,行政代替法律。由此可以说,古代西方社会是宗教加法律的统治,而中国社会是道德加行政统治。古代中国的法律与道德有很大的一致性式同一性。法律以属于道德,法律是道德的一部份。“出礼而入于刑”,法律是保证道德遵守的强制手段。因而道德精神就是法律精神。

我们所推崇的道德是一种理想境界,在提出道德观念中人不能有利的动机和行为,人必须处处想到他人,为他人利益而献身。如果有私心,不为他人服务。都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远不能对这些行为做出评价,法律与道德几乎是脱节的。现实社会我们也淡化了宗教的影响,否定了宗教对人的控制,调节。我们不 能建信,应该有崇高理想。难道说西方人就迷信了?由此看来我们跨越了资本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迷信宗教。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犹如指路明灯,社会主义嘛,理所当然地应该是无神论!

而今,我们国家有的人变得愈发可怕,没有自己的信仰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活。为何而活。信仰不需要寄托于神佛。更不需要宣传什么大道理,尤其不用再去把老箱底旧陈货翻出来,只需要凭着我们最基本的爱心,只需要很简单朴素的身体力行,近着,要顾及我们的亲人、爱人、朋友、为亲情、爱情、友情而生活;远者民族大义维护国家利益。再远者就是解放全人类。不过这样的目标比起中国足球队拿世界杯,还是要近的多了。我们的信仰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必须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做起,用爱心生活,不奢求生活,才能享受生活。

当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建立在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东西也必然要发生变化。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完善法制与道德建设的体制,扭转道德信仰危机,增强国民法治意识。、在我们要实行法治的今天,以什么样的法律和法律精神来法国,首先要解问题。实行依法治国,法律必须要具有普遍意志性和至上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不仅来自于国家的强制力保障,更主要来自于法律受到公民的信任,成为公民的信仰和价值观。法律的普遍遵守不是靠强暴制裁使人畏惧,而是靠人民对法律价值的 向往和对法律的遵重,法律必须具有高尚的价值和精神,只会成为僵死的教条。我们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革除旧法律的精神,使法律与道德的精神一致起来,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撑,让法律精神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的信念,同道德精神一道成为全社会共同价值观念。我们必须丢掉传统的小农意识,革新道德,培养一种新的道德精神适应变革的社会,使法律获得普遍性和权威性。

从唯物史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思格斯讲过:“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阶级对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法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了。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 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这有意志有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在宏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的统一体。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社会控制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是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道德是法律的评价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第三篇:思修论文。道德与法制建设

思修论文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当下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诸如小悦悦等事件的发生,不由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是不是现在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道德滑坡和法律意识的淡薄问题。有人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的恶果,总之,当今的社会公德缺失,价值观的扭曲既为事实,现在政府须做的就是正视以往的错误,制定并贯彻应对新时期的法制、道德建设需求的政策。

但是如何进行当今中国道德和法制建设,我们的观点是道德建设也要走法制化道路。

道德上的一致性是个人、社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反省的结果。道德的强与弱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或社会对自身存在的认识程度的深与浅。道德是个人一贯性发展的保障,它使社会的发展不致于迷失方向。道德危机的存在是由于道德的性质与道德效力的来源之间产生断裂,从而使原有的道德失去效力,而新的道德又无从产生。道德是个社会性的概念,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的一种。而道德效力的来源是社会成员个人的良心,即个人的主观判断。因此,随着社会,成员的主观判断所存在的分歧的程度加深,道德的社会性也会随之消减,直到丧失效力,而在我国,道德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现有法律与当今社会形态发展的不相合。

由于当今,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所遭遇的机遇与挑战是无前例可循的。既无前例可循,亦不能照抄西方国家的制度。所以导致了目前社会价值观的不清晰,即旧的道德准则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今社会,而又无新的道德准则予以人们参考。因此通过法律对道德的基本存在条件进行保障,正是道德重建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实然的东西不存在,就会失去基础。社会秩序若处于失控状态,规则的存在和效力的合理性就成问题。因此我国的法律建设的发展不但是为了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也对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法治的要求更为迫切。它成了物质、精神二方面共同发展的总的基础。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论铸化为法律;法律道德化强调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律主要不是来自它的强制力,而是来自它被信仰,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只有遵循这样的法律,以这样的法律来治国,才能实现法治。

在我国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政府行政力量;二是道德的力量。

我们所推崇的道德是一种理想境界,在提出道德观念中人不能有利的动机和行为,人必须处处想到他人。如果有私心,都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远不能对这些行为做出评价,法律与道德几乎是脱节的。现实社会我们也淡化了宗教的影响,否定了宗教对人的控制,调节。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但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我们不能迷信。当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完善法制与道德建设的体制,扭转道德信仰危机,增强国民法治意识。

在我们要实行法治的今天,法律必须要具有普遍意志性和至上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不仅来自于国家的强制力保障,更主要来自于法律受到公民的信任,成为公民的信仰和价值观。我们必须丢掉传统的小农意识,革新道德,培养一种新的道德精神适应变革的社会,使法律获得普遍性和权威性。

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法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了。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这有意志有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在宏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的统一体。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

第四篇:康德的人性与道德读后感

康德的人性与道德中的一些领悟

11物理系一班 雷嘉宝 11101091011

大致的度过康德的人性与道德这本书,虽然康德已经离我们很远,时代也已经改变。到时里面他提到的内容,我认为对理解人性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有很多都是很经典的观点。

一、善意的意识

在第一章中,善良的意志,“除了善意以外,没有什么可被称为善而无穷制。”的确,一个如果拥有知识,才华,可以对社会甚至世界可以造成重大影响的人,而他有能力造成好的影响或重大奉献,同时也有能力造成坏的影响,混乱或造成破坏。这就取决于这一个人是否有善意。上述的这些观点,一般人应该也是可以想到的,但是书中还提到,善意是构成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善的意志又不能是无节制的。如果一个人无节制的善意,可能会被坏人利用成为帮凶,又或者被害,这都是有可能的。我想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南郭先生。他善意把一条冻僵的蛇放到怀里,可蛇,解冻了,却把他咬死了。在这里,南郭先生不仅是受害人,也是帮凶。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他没有把蛇放到怀里帮它解冻,那蛇根本伤害不了他。所以有天赋的人要有善意,要不然可能对社会造成坏的影响,有天赋又有善意的人又必须要有理智,要不然有可能是好心做坏事。

二、道德的价值

我们总说人要有道德,那么为什么要有道德呢?道德到底有它自己的什么价值呢。道德的价值不能用具体的金钱来衡量。有时候道德可以关系到人的性命,为什么这么说,这其中举一个例子,可以具体到商业道德这一范畴。比如说现在我们中国,有很多药品,食品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有死猪肉,有毒奶粉,有皮鞋胶囊药,等等等等。多不胜数,这些人要生活就避免不了的食品,药品,因为商家的不道德行为会使很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威胁。在这里,这个商业道德就涉及到人的性命,而不能用钱财来衡量这样做对别人带来多少损失。

三、心灵与义务

在这一章里面,我看到了以前一直没有这样想的观点。在看这一章以前我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是每一个人必须要有的,而我不知道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里面有分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并不是每个人必须要具备每一条的。每个人的经历,身份,分工,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也不尽相同。就像作为一个医生,他必须具备医德,才算是有道德品质的人。而不作为医生的人,他知道医德,但可以不具备医德,而他的道德品质则从另一方面呈现。即一个人具备什么道德品质跟他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有很大的关系。康德说爱是一种情感,不是意志或意愿。人没有说必须去爱,而爱不是一种义务。而有仁。康德所强调的那些人不具备也不必非得获得的道德品质其实是属于心灵层面的。它们是人作为道德人与生俱来的,它们是心灵法则。而人要通过追求才获得的道德品质其实也是一种道德义务。它们是以上那些道德品质的实践过程。所以,心灵是高于义务的。

四、欲望的张扬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欲望。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根据具体的每个人人情况不一样。而欲望里面又有希望或者企望,空幻的希望就是企望。感性的欲求又叫做意向,当人难以用理性控制他的意向的时候,就演变成了情绪的欲望。激情是

心灵失去自控的感觉,所以激情是冲动的。当情绪欲望不能控制时,人有可能就有心灵的病态了。人保持应有的欲望是好的,这可以使他前进,而过多的欲望,和不现实的欲望对一个人是有害的,而人没有欲望,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我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欲望近似没有灵魂:如果一个人,每天只需要生活最最基本的物质来维持,活着就可以。他没有任何想要得到的,没有任何想要完成的事情,那么这个人一直是不幸福的状态,而他也不会有满足感,什么是幸福,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过,一个人有他的欲望,当欲望达到了,人就感到幸福,那么没有欲望的人必然不会感到幸福,因为没有任何目标,那人的生活近与行尸走肉,所以说完全没有欲望的人,是没有灵魂的。这一点与我在书中看到的不动心原则有出入,书中讲到理性到极致,没有激情是一种智慧。而不动心的天赋就是幸福之淡泊,这样的人,天生有比别人更容易成为哲人的优越性。我并不完全赞同。

五、血质与性格 康德提到多血质,忧郁质,胆汁质与冷血质的性格,而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也有提到过,人体内有4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每种体液所占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人的气质差异,有很大的想通之处。康德说开朗的人多血质,性格表现为无忧无虑,胸怀希望,真诚许诺,却不守诺言;忧郁质的人会很深刻的思考,不轻易许诺,但实现诺言的能力还是有限的,经常会想很多,疑虑,左右为难,缺乏快乐的感性;胆汁质的易暴怒,但过后不记仇。行动快,但不持久,也很爱面子和贪婪,但是不吝惜,但是胆汁质的人是四种气质中最少幸福的人,因为他引起最多的对立面反对自己;最后是冷血质,这种人不冲动,对人很慢热,但是一旦被激起会很持久。他们天生比较理性,很多冷血质的哲学家。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就完全取决于这些方面吗?我认为这是一重要原因,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样。血质类型是天生形成的,但是还有后天的成分影响着个人的性格。而一个人的性格有他内在的价值,这种内在价值高于所有的价格。

六、性别的特性 大自然的远见也会把男子更多的技艺放进女人的机体中,因为它赋予了男人比女人更大气力,以便使两性在最紧密的肉体协调上,同时又还是作为理性的存在,去共同达到对他们至关紧要的目的,即种的保存。在此之后,大自然才在那种(作为理性动物的)性质里配置了社会性的意向,使他们的两性联合全在家庭的联系中延续下去。在公民状态下,女子委身于男子的欲念不能不通过结婚,以及一夫一妻制,在这里,当文明还没有在对妇女的骑士精神中提高到女性自由的地步(即除了一个男人外还公开拥有其他男人作为情人)时,男人对有外遇而威胁到自己妻子就加以惩罚。但当女人可笑地变得时髦和嫉妒起来时(像这种事在一个奢侈的时代是不少见的),女人的特性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利用自己的对男子的特权,既要求自由,但也要求对整个男性的征服。这种意向尽管有一个卖弄风情的坏名声,但毕竟不是没有一种现实的理由来作辩护的。因为一个少妇总是有成为寡妇的危险,于是她就把自己的魅力扩展到一切可能会有幸成为她丈夫的男子身上去,这样,当那种情况发生时,她就不会缺少求婚者。蒲伯认为,可以从两点来说明女性(当然,是指她们的有教养的部分)的特征:统治的意向和享乐的意向。但后者不能理解为家庭的享乐,而要理解为公共的享乐。

七、感性与实践 理性,则是人类的基本特征。理性是人不同于动物的一大特征,会思考的人才算得上是人,当人一开始思考发展问题,便有了理性,开始成为人。从此,人类的实践,便与动物的活动有了本质的不同。动物的活动基于本能,而人的实践服从理性。人的实践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人的理性是随着实践变化而发展的理性。理性和实践对人类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然而理性的决定作用,与日俱增,意义似乎要更大一些。没有理性做前提的实践都是不可能获得进步的,人类之所以会一直不断的向前发展而不是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都有功于理性的思考后的实践。一般来说没有理性思考的实践是有动物性的,那样的实践通常是为了满足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八、感性与实践 说完理性与实践,我们再说说感性与实践。可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感性是不受思绪控制的,然而我们的感性多种多样,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去阻止我们的感性变成实践,那么我认为,这个社会一定会陷于混乱之中。而理性恰恰就只这一种力量,有时候感性也是一种推动我们去完成某一件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的重要推动力。感性应该与理性结合,那么才能最好的,最大效率的去解决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太过于理性的人不会冲动,也没有激情,有时候会缺乏做一件事的动力,而这一件事完成了以后,也很难激起他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因为没有激情。而过多的感性,很容易使人头脑发热,一时间冲动做出错了,而且不能挽回的事情。所以人应该有适当的理性和适当的感性之下的实践才是最有意义的。

九、事物的因果性 有其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或者条件。在这里,我不想谈书上的内容,而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因果性。现在有某些人终日无所事事,让他自己有时候觉得他存在没有必要。可是既然存在了,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想一想家里的父母,和朋友。如果你真的就此不存在了,会有什么事情产生改变,这就是你存在的意义。凡是对你周围的事物,或者对任何事物会产生影响的都是其存在过的意义,而一个人存在的意义的好坏,轻重,我认为也是归结于人对事物的影响的好坏和轻重。如希特勒,他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是不是他的存在没有意义呢?显然不是,他的存在非常有意义,他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很重大的影响,只不过这个影响,大部分是不好的。所以我认为可归结于很重大的坏的意义。

十、幸福论与道德论

康德说:在幸福论中,经验原则构成了全部基础,但是在道德论中,经验原则甚至不能形成基础的最小部分。他们之间区别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我认为,道德论中,理性成分占大部分,而幸福论中,感性部分占大部分。道德本来就是需要理性,这时会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跟理性的控制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不是全部。这也不是说更感性的人就更幸福,这不成正比,只是幸福感他本身就是一个人的感性里面的欲望达到了满足了,之后产生的一种感觉。一个人往往要以道德去克制自己产生了可是不该有的欲望,这时候,道德与幸福就分立了。但当你这种不应当的欲望被压制之后,又产生另一种幸福感,那就是压制前一个欲望的一种欲望。你克制了一个欲望,却满足了另一个欲望。这时候道德和幸福又结合了。所以,道德论和幸福论有其重要区别,但不是没有联系的。

看过康德的这一本人性与道德,从中得到很多,学会很多。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所改变。哲学是一门深奥的课程,在不同时间看一样的书会有不一样的启发,而不一样的书也会有不一样的观点。有一些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但是无论赞不赞同,首先我已经学到了东西。这本书了就学到很多关于人性和道德的东西。

第五篇:读《人性与道德》有感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

康德在他的书中谈到,人之所以有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那是因为人拥有道德存在。外界诱惑之于人,是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对的,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外界诱惑也越强烈,人类社会越是发展,能够对人构成诱惑的外界诱因就越多,如何才能抵御形色多样的诱惑,从根本上看,就是唤醒他的道德存在。康德说,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的唯一原则。自律就是当你在完全没有人约束、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是党和人民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应具备的起码品德。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其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我们可以将廉洁理解为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所谓自律,就是要能够自觉地『遵循法度,自加约束』,不做犯法违纪的事情。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就是能够按照党和国家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与纪律要求,自觉地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必须时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慎独,切记伸手必被捉。

一个干部,处在严格的组织管理中和群众监督下,容易遵纪守法,不做(或者说不敢做)坏事。而在缺少外力约束的情况下,靠自己管好自己就比较难。这就要求干部能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够洁身自爱,谨慎不苟。现在一些搞权钱交易的人,为了逃避监督,往往采取单独的、秘密的活动方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露形迹,不留把柄,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成交。陈毅同志说过一句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应当说,极少数腐败分子政治上与党离心离德,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一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被一一查处,充分说明任何腐败分子不管他隐藏有多深,两面派手法有多高明,只要敢伸手,就一定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大量事实证明,不管多么狡猾的腐败分子只能隐藏于一时,而不可能隐藏一世,那些心存侥幸而做了坏事的人,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法纪的制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话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屡屡被应验。

慎独,要有很强的自制力,而自制力又来源于自重、自省的境界,来源于自警、自励的觉悟。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来自人民不要忘本变质,身为党员不能见利忘义,为人民掌权不得以权谋私。丧失理想信念就意味着背叛,经不起利益的考验,精神就会空虚,意志就会动摇,背叛者必遭唾弃,必受惩罚。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手中的权力每增加一分,私欲就膨胀十分,他们把权力当作等价交换的商品,最终被权力所毁时,大多在狱中才万分悔恨地谈道:是滥用权力之手,‚糟蹋了我的人生,毁掉了我的前程‛。还有一些经领导干部不起金钱的诱惑,‚明知送的钱不能要,但眼看别人下海发了财,就有些眼红。给钱就收,来者不拒。结果被人利用,牵着鼻子走‛。当他们终于想到‚也

不知要那么多钱是为了什么‛时,他们伸向金钱的黑手早已被牢牢捉住,‚丧身于钱财之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要崇尚理想,力戒贪欲,淡泊名利,脱离低级趣味。在物质引诱面前,切勿伸手,要拒之决绝,不存半点侥幸心理。

二、防微,深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廉洁自律要从细微处做起,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许多人违法犯罪,都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开始对一些小事不注意,逐渐顺坡滑下去,终于陷入泥坑不能自拔。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而一些想通过贿赂干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对于一个陌生的对象,往往不敢贸然从事。他们总是先巧立名目,采取一些小动作来试探一下,如拿来新产品让你试用,送点工艺品请你鉴赏,请你吃顿便饭,让你品尝一下当地特产的风味,等等。而且这些善于放长线,钓大鱼的人,刚开始时通常都不向你提出什么要求,并一再说明这仅仅是对领导同志表示敬意,使你接受时不存戒心。这时如果你义正词严执意不受,下一次他可能就不敢再来。要是你态度暧昧,半推半就,他就会不断上门,他的胆子和你的贪欲一起增大,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祸患常积于忽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古往今来,这类教训实在太多了!

三、检点,警惕‚酒绿灯红‛的侵蚀。

廉洁自律还需要勤加检点。重视修养的古代先贤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检点自己每天的言行。我们现在不一定要立一个‚每日三省‛的制度,但经常检点还是很必要的。一个领导干部的处境是复杂的。某些搞权钱交易的人,在你的面前碰了钉子,他还会另找门径,钉住你日常生活的喜好变着法子来打动你、侵蚀你。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表明,一些领导干部在‚酒绿灯红‛的侵蚀面前经不住诱惑而最终沦为罪犯的教训是沉痛的。它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应当警惕‚酒绿灯红‛的侵蚀。

警惕‚酒绿灯红‛的侵蚀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拒腐蚀,不可能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有些领导干部出入饭店宾馆,也常常是交际工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人们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出污泥而不染,像江泽民同志要求的那样:‚坚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酒绿灯红’的侵蚀影响面前,一尘不染,正气凛然。‛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四、慎交,深知不慎招祸。

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交际面会越来越宽。这时候,和谁交朋友,怎么交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交上一个好朋友,就等于多了一面镜子,多了一个参谋,多了一个同伴。成功的时候,可以和朋友共享;疑惑的时候,可以向朋友求教;困难的时候,可以得到朋友帮助。真正的朋友,同声相应,志趣相投,真诚相待。

交上一个坏朋友,就等于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有的本来是一个‚好苗子‛,有的本来是一个‚好干部‛,但自从交上了那些宵小之徒,意志便开始消沉,生活便开始堕落。及至到了非‚朋友‛的话不听,非‚朋友‛的事不办的程度,离跌‚跟头‛就不远了。许多人正是葬送在这些‚朋友‛之手。古人说,交友须慎,不慎招祸。对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孟郊有诗云:‚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如果你不愿意‚中道生谤言‛,甚至被坏人拉下水,就得谨慎交友,冷静交友,从善交友,择廉交友。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领导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心术不正的小人、违法乱纪的坏人,就会远遁之。所以要想交贤友、诤友,首先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自古以来,因交友而得益或因交友招祸的事例不胜枚举。概言之,交不善不廉之友,会断送一个好干部;一个变坏的干部,又会坑害一方百姓。所以,择善而交,择廉而交,对领导干部来说,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

自律主要依靠领导干部自我修养、自身觉悟,但只靠内省是不够的,还要主动争取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与帮助,如经常参加组织生活,汇报自己廉洁从政的情况,听取周围同志的批评。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触群众,倾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呼声,从中发现问题,警戒自己。

说到底,领导机关也好,公检法机关也好,新闻界也好,滋生一些腐败现象、出现少数腐败分子,都不足为怪,就像再健康的人也会得病、给人治病的医生也需要看病一样正常。关键是得了病,要允许别人指出病症,再对症下药。因为自己是医生,得了病就捂着、藏着,怕消息传出去病人就不信任医生了,甚至觉得医生就有犯病可以不治的权力,这样的想法不仅可笑,而且有害,害的正是医生自己。而敢于接受治疗,敢于对症下药,受益的也正是自己。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遵循着我们内心的崇高的道德法则,对自己也要求的多一些,我们的头顶才会是真正灿烂得星空。

下载人性的反思与道德法制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性的反思与道德法制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

    浅论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 摘 要 反腐倡廉是每一个国家和政府任何时期都高度重视的,是关系到一个政权和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斗争。在我国,建立和健全主义法制是反腐倡廉最关键、......

    浅论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

    前言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伴生的腐败现象也越发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权力腐败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

    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范文

    A1211班刘延祯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 反腐倡廉 与法制建设 论文 指导教师: 胡盛 学生:刘延祯 学号:11211010108 班级:电子学院A1211班 时间:2015年5月4日 A1211班刘延祯反......

    人性的反思

    人性的反思【内容摘要】《与狼共舞》以充满人性的视角,客观公正的对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及其民族的侵略屠杀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思考,赞美印第安人可贵的品质和神奇的文化,以其独......

    哈佛大学一道关于人性和道德的题

    哈佛大学一道关于人性和道德的题, 你是如何思考的? 假如你是一名外科医生,需要照顾四个轻伤员,和一下重伤员,如果你花全部的时间照顾重伤员,当然他会活下来,而那四个人会死,如果你花......

    道德与法治反思

    思想品德展示课反思(4月份) 刚刚过去的一周,综合组进行了展示赛,现反思如下: 首先,以视频《自强自立阳光少年》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认识到失去双臂的人都能自强,我们更应该......

    公民教育中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司法局作为承担公民法制教育的主管部门,自1986年起,在中央和xx统一部署下,已连续实施了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三个五年规划。“一五”普法主要是法律的启蒙教育;“二五”普......

    公民教育中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司法局作为承担公民法制教育的主管部门,自1986年起,在中央和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已连续实施了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三个五年规划,公民教育中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一五”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