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公民道德档案,不能有效提升其道德素质
谢谢主席,问候在座各位:
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林发出“给每个公民建立一份道德档案”的建议,此番言论引起了广泛热议。针对今天的辩题,我方一致认为“建立公民道德档案,不能有效提升其道德素质”。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何为档案。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最新定义:档案是指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历史再现性是它的基本属性。用外在的固化信息去提升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显然有失偏颇。再来说说有效提升的标准,它是在一定原有基础上有成效的进步提高,这和“回升”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建立公民道德档案是外在因素,而进行自我的道德约束才是内在因素,我们要有效的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不能过分依靠外在因素的强制性,否则会适得其反。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从现实层面上看,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自我道德约束而依赖公民道德档案来警示自己的人将怎样步入社会?!道德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倘若道德需要公民道德档案来警示,那我们就应该立刻制订各种制度,从此以后,小学课堂里的思想品德将被道德档案取而代之,但事实是这样吗?我方不否认道德档案在提升道德素质方面起到引发公民关注热议的作用,但是我们只能将它看作是建立公民道德档案的一个催化剂,不能有效提升其道德素质,所以,面对道德问题,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因为道德素质的提升是靠自我道德的约束!从价值层面判断,自我道德约束比建立公民道德档案约束更合理,高效。道德档案约束道德,“道德”的了一时,却不能保证“道德”一世啊!道德档案有其滞后性,僵化性,局限性,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建立公民道德档案是治标,而自我道德约束治本,两者究竟选哪个能有效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相信大家不难判断。
对方一辩刚刚在立论中对建立公民道德档案来提升其道德素质侃侃而谈,可是我方还是有些疑惑未能解决,首先是道德档案内容,该记什么,由谁来记,记在哪里,可不可以消除,还是要追随一生。其次是评判标准,道德涉及方方面面,甚至和民族、习俗、地域相连,此地的不道德在彼地可能无关紧要,彼地的小玩笑在此地可能是大禁忌,地区习俗的不同也引发了许多道德概念的不同,我们又如何来完善我们的公民道德档案呐?第三,执行时如何公平公正,执法时要涉及人人还是偶尔抽查呐?第四,既然是公民道德档案,就要建成全民档案,那全国13亿多公民,要如何建立这个庞大的系统?也请对方二辩在之后的补充陈词中能解答下我方的疑惑。
第二篇:建立公民道德档案,不能有效提升其道德素质,三辩
谢谢主席,问候在座各位。
刚刚对方辩友讲到国外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和政治基础上的,对方辩友看到发达国家诚信度高,可是对方辩友没有发现他们的执法力度和惩罚措施是我们无法比拟的吗?(15秒)
根据马斯洛理论,道德属于最高层次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实现自我价值是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6秒)
对方辩友还说到道德档案有约束力。但是约束力只能为道德素质划一个底线,就像一道水坝,只能阻止道德向下走。并不能给道德往上走的动力。(11秒)
道德档案是历史记录,历史记录就会有滞后性,而且一旦记录就不可更改。以一个滞后且不可更改的记录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本身就是不可行的,那更何谈道德素质的提升呢。(13秒)
要制定档案,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可对方辩友又不能说明这个标准。那么你方的道德档案到底如何制定?即使制定又如何实施?(10秒)
道德档案说到底只能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它本身既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也没有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人不做一件事,一是因为代价太大,二是因为不想去做。道德档案在这两方面都起不到作用。(13秒)
没有什么人能够制定一个测量社会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体系。我们不能根据某一标准、某一尺度确定社会道德水平,没有衡量标准就没有参考系。那么评价就做不到客观,不客观就不公正。那么我们就无法保证这个档案的真实性。(18秒)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对方以为仅仅做一个档案就能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未免太过天真。(12秒)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指明的道理。我们初中就学到的这句话,难道对方辩友到今天还不懂么?
人弘道,而非道弘人,人才是道德的载体。“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风俗和习惯就是人民约定俗成的。本来就不是一纸公文就能定下来的。(30秒)
第三篇:建立公民道德档案,不能有效提升其道德素质,二辩
谢谢主席,问候在座各位。
(刚才对方辩友为我们描绘了一张非常理想的道德蓝图。说是通过建立公民道德档案,公民的道德素质就能够有效提升了。
但是众所周知要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需通过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来增强公民道德修养,提升全社会道德建设,弘扬道德文化。而建立公民道德档案在其中究竟有无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少作用,还是值得我们再进一步的商榷)
对方辩友说当今社会道德滑坡严重,那么请对方明确指出到底是哪个群体道德滑坡的最厉害。是否我们只要对他们建立道德档案,他们的道德素质就能有效提升了呢?我想不尽然吧。对于思想道德恶劣的,我们有法律法规来管束他,施行惩戒,又何必再建立道德档案,多此一举呢?对于思想道德高尚的,他们本身就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建立道德档案对他们来说也是画蛇添足。
我们都知道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可以说道德是源自于心,实践于行。想要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我们应重在引导,教育,文化渗透。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通过建立公民道德档案来有效的提升我们内心的道德素质?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在这个社会中,是人弘扬道德,而非道德弘扬人。
而且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个措施,一个规定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不能武断的认定建立公民道德档案就能有效的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某一具体措施。我们应该将注重点确立在人本身,使其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且,道德是无法量化,也无法归纳整理成档案的。而且对于道德素质的好坏与高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我们又该确立何种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约束广大公民,能够客观的由其行为来评判其道德,来判定其道德的发展方向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呢?
第四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讲,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道德素质。然而,当前社会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造成一定影响。可见,要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就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以学习教育提高道德感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领导干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需要。一方面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德育建设。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坚持从孩子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把道德知识的学习作为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关键环节来落实,使良好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典型示范引领道德风尚。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示范意义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为整个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求真向善的精神动力。我国拥有题材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当下的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时代呼唤。杭州市通过宣传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型经验,开展“最美现象”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做法,可以此为鉴,以典型示范彰显时代风采、培育人文风范。
以深入实践增强道德责任。近期,在国内外频现的中国游客在文物古迹上刻“到此一游”的行为,以及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中,公民公德与企业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恶劣的性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工程,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润物无声的积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紧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践行;借鉴上海诚信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公民道德亦然。公民道德素质提升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成文化强国的根本落脚点。在迈向文化强国的征程上,只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素质必将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五篇:从建立“公民道德档案”说开去
从建立“公民道德档案”说开去
日前,李小琳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提议,应该给每个公民建立一份道德档案。此言一出迅速成为会场内外、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更引发网友们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辩。其实,对于这样一个有着良好出发点的提议,从表面上看谈论或者激辩的焦点是档案该不该建,而问题的实质恰恰在于公民是否具有道德修养。
自古以来,古人就把道德视为国家之根本,《左传》曰:“德,国家之基也。”可见,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国家官员,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都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古语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更是贴切的说明道德建设对于国家建设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想必大家都知道“卧冰求鲤”的故事吧,说的就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他幼年时便失去母亲。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为了捕捉到鲤鱼,王祥赤身卧在冰上,意在将冰融化取出鲤鱼孝敬继母。这段佳话也就成为广泛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成为千百年来学习、遵循的道德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道德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衡量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和社会文化繁荣、和谐的重要指标。当然,也不可否认,当前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讲道德、违背道德的人或事,给正在建设中的和谐社会建设带来负面影响。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从三鹿奶粉、郭美美、小悦悦事件到瘦肉精、地沟油、药家鑫等社会关注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大、危害之深的道德诚信缺失事件,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痛苦,给社会道德建设制造障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插曲和不和谐音符只是少数现象,形成不了气候和主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发展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完善、不断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达到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
正所谓,道德源于心,践于行。放眼当前社会,当道德正拷问我们灵魂的时候,我们国家已经将社会道德建设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构想,政府运用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增强公民道德文化修养,提升全社会道德建设、弘扬道德文化。道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涌现出以郭明义、邰忠利、刘延宝为代表的全国道德模范,小悦悦事件中的拾荒阿姨等善良人、诚信事也随时在我们身边出现••••••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时时刻刻启发着我们,做个善良的人、做个有道德的人、做个讲诚信的人、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面对最令人诟病的官场腐败,党和政府及时将官员的“德”作为选拔任用的考核内容,将职业道德纳入公务员培训计划,通过加强“官德”建设,为建设道德社会、诚信政府做好表率,迈出了道德对人、诚信为人目标的坚实一步。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改变事物。可见,只有将建立道德档案和提高公民思想觉悟、认识水平有机统一,发挥内外因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公民道德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