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踏初中2014级3班11-12(上)速算题
马踏初中2014级3班11-12(上)速算题
姓名:学号:得分:1、2、3、4、5、-|-226、|-(+37、8、33
12)+(-239、10、|-4.5|×11、12、13、(-14、15、16、17、18、19、(-0.5)+4.4=20、21、(-11)+(-22、2623、24、25、26、27、28、29、30、31、32、32、33、34、35、36、37、38、1132+(-3)+(+4)+(-64343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1+(-1
21-(-32111)-(-)-(+ 22468、69、5×70、(-3)×
71、(-2)×72、11×73、3× 74、2× 2375、(-6)×77、6×78、(-6)×
79、(-4)×80、(-0.5)×81、231×(-82、(-2)×(-83、(-6)×34284、(-5)×85、0.5×86、-4.5×
14×(-)=88、(-5)×(-1)=89、(-4)×(-7)×(-25)=27390、(-0.5)×(-1)××4
491、(-5)-(-5)× 92、(-3)×(-7)-3×93、-×5=15
1094、(-0.3)×(-95、6×(-7)×96、-9×(+11)-12×7
1552315297、(-)××(-8)=98、×(-2)×99、(--)×20465537587、100、36÷173102、0÷103、8÷ 104、(-)÷(-284
3105、(-42)÷ 106、(-56)÷ 107、-18÷ 108、÷(-1)=5
13311109、-÷
110、(-)×(-)÷(-242424
11211111、-6÷(-0.25)×112、(-)÷÷(-113、10324323
1114、(-1)3115、(-1)10116、(-2)3×(-2)2117、(-1)22
35118、(-0.2)3 119、-(-3)4120、(-)÷(-548101、(-2)÷121、112 122132142 152 162172182192
第二篇:马踏营小学简介
马踏营小学简介
马踏营小学位于涿州市东城坊镇马踏营村村东,创办于19 年。覆盖人口3100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校园占地总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 32平方米,学校有六年制教学班6个,学生272人。正式教师12人,其中本科学历3人,专科学历7人,中师2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是一支作风踏实、教书育人、勇于进取、乐于奉献、政治业务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创优质教育品牌”为办学目标,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实践创新,培养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工作思路,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办学特色,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逐步探索形成了“育人为本,素质为重,关注发展”的办学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设“写字教育”、“绘画与制作”等校本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及特长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件物品、每一个教室都成为学生作品、思想表达的窗口。
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不断增添。近三年村、及上级部门共计投资约15万元为学校购置电脑、修建校园。2013年又将投资10余万元更换教室门窗,进行室内外装修,安装多媒体教学设施等。
现在马踏营小学全体教师正以崭新的风貌和奋进的思想,带领全体学生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第三篇:“马踏飞燕”的工艺美术鉴赏
“马踏飞燕”的工艺
美术鉴赏
姓名:李
班级:k1113
学号:2011
指导老师:魏伟
目录
1.“马踏飞燕”的简介
2.“马踏飞燕”的造型介绍
3.“马踏飞燕”的发展演变
4.“马踏飞燕“的工艺鉴赏
5.“马踏飞燕”的美学特征
6.“马踏飞燕”之个人理解
1.“马踏飞燕”的简介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2.“马踏飞燕”的造型介绍
“马踏飞燕”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而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的骏马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龙雀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龙雀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
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
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3.“马踏飞燕”发展演变
1969年9月10日下午,甘肃省武威地区金羊乡新鲜大队的民工,在武威县北郊一公里处雷祖庙的雷台之下开挖战备地道时,无意间挖掘出了一座东汉的将军墓,出土了相当可观的一批青铜车马佣。墓主的身份,依考据马俑胸前的铭文记载,应为“守张掖长张君”陆墓,赙赠者为“左骑千人张掖长”。墓中出土的文物共计231件,其中有三颗铸有“将军”字样的银印,另可贵的是其中有一雄伟壮观的仪仗队,在仪仗队伍的最前面带头的,就是马踏飞燕。
1971年,经郭沫若举荐,铜奔马运抵北京展出,引起史学界极大震动。
1973年,外交部长陈毅决定让铜奔马赴世界各地展览,轰动世界。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
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1999年9月,铜奔马出土3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2002年,为了加强中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其中的一件。
4.“马踏飞燕”的工艺鉴赏
汉代乃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陪葬器物,不仅是一批非常优美的古代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两千年之后,还能见到汉代马的精
神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惊
“马踏飞燕”是一件青铜马的工艺品,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龙雀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龙雀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
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
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从造型上来看,马踏飞燕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5.“马踏飞燕”的美学特征
“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这样一来,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
飞燕的构思另一个高妙之处在于,铜马三蹄凌空飞驰,作为摆设的工艺品,其独蹄的支点又当如何稳定呢?有了这只飞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既合乎力学原理,又将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欣赏了这件千古一马,怎不叫人为我国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艺术而
肃然起敬呢!
天马行空、所向无敌、无拘无束,是美学理论中的一种很高的意境,我们常以此而来形容李白的诗歌。而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铜俑也把这一意境表达得十分充分、传神。铜佣通过两方面的对比,形成了造型上的独特之处:
(1)形体对比:健硕、高大的奔马和轻盈、娇小的飞燕在体形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健硕、高大的马符合传统男性阳刚的审美观念;轻盈、娇小的飞燕则符合传统女性阴柔的审美特点。马的肌肉厚实、身体粗壮,它伸展的动作、雄健的体魄、无可挑剔的形体,生动的姿态处处体现出阳刚、健壮之美,是时代呼唤出的英雄人物和中流砥柱的象征。飞燕体形娇小、动作优美、神情自然,在整个艺术品中,飞燕虽是陪衬,却起到了支点的作用。这是汉初
推崇道家思想的延续.是男女社会地位的缩影,同时又是道家阴阳和谐观的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
(2)曲直对比:马的全身因运动而绷紧的肌肉及马身的曲线,与马在疾驰中奋起的四蹄所展现出来的直线充分表现了曲线与刚劲之美。艺术家把奔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动的气韵,并浑然一体地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流线型的身躯和四条刚劲的马腿上。
“马踏飞燕”之个人理解
回顾以往,经典的作品在体材上往往是选用我们最常见的,马踏飞燕,一马一燕,本不相干的事物,在作者的手里竟如此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既突出了奔马矫健的雄姿,又表现出了飞燕轻巧,灵动的个性,夸张的定格了骏马奔腾的瞬间,造型逼真,生动,令人在脑海中浮现这一幕,虽每个人的场景都不同,但赞赏的表情却是相同的,奇作者,高技师,这样的作品才是真好!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的结晶.飞奔的骏马之所以能用一只蹄稳稳地踏在飞燕上,是因为马的重心位置的竖直线能通过飞燕,而马受到的力是平衡的。铜马体态矫健、昂首嘶鸣,被认为是汉代“天马”的典型形象,是神话中的角色,不是现实中的马。一般的马是前后同向
腾空,而此马同一侧的两腿向同一方向腾起,称为对侧步,这种步伐对于乘坐的人很舒适。关于飞鸟的造型,有诸多说法。一种认为这是龙雀的造型,龙雀即古代的风神。从飞鸟的形体推断,有专家认为是游隼 关于该造型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马的速度极快,另一种解释是该马为神话中的天马,因此在鸟之上。纵观整个工艺品,无论它代表的是马到成功还是逸兴腾飞,它的这种精神不就是一马当先的典型吗?因为不甘于落后,想要像天马一样飞翔在天空中,以求更快的速度,它这种有着宏远目标的精神正应该是我们所学习的。
2013
年11月19日
李佳慧
第四篇:马踏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编撰方案)
马不停蹄 再铸辉煌
——马踏镇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马踏镇位于井研县西南部,距乐山市区30公里,井研县城17公里。幅员面积37.5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8个村,7个居民小组125个村民小组,9428户、26365人、非农业人口6672人,农业人口19693人。辖区内岩盐、页岩、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乐自高速、国道213线、省道305交汇贯穿全境。1994年被例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勤劳的马踏人民在马踏镇历届党委、政府带领下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理优势,以工业经济发展强镇为重点, 以夯基育产富镇为基础,以集镇开发活镇为抓手,以优化环境兴镇为着力点,上下齐心,马不停蹄,快马加鞭,一马当先,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个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环境舒适优美、社会安定有序的新马踏,正以崭新的面貌、蓬勃的生机崛起。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6亿元,在2006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年均递增15%,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结构向“二三一”结构的历史性转变;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86.30元。工业方面:结合全县“一主导四支柱”工业发展思路,紧紧依托井研县工业副核心区和盐气工业生态园,重点抓好盐化、纺织两大产业,做大做强“工业大镇”。全镇有企业16个,职工1170人。总资产3亿元的杨家河110KV开关站落户我镇,破解了马踏镇及周边企业用电难问题。盛丰纺织、康银纺织、昊熙盐化、盛通盐矿、和邦集团马踏盐矿技改扩建等重大项目相继完成。总投资2.5亿元的福斯科技磷酸项目落户马踏,376亩征地工作全面完成,项目一期5万吨食品级、电子级磷酸,3万吨复合肥建成投产,二期正加快规划推进。
农业方面: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夯基育产富镇”。率先在全县发放农村“ 金穗惠农卡”2363户,破解了农村发展融资瓶颈。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对8个村电网实施改造;新建电灌抽水泵站11处,装机容量302千瓦,灌溉农田6800亩,提高农业应对自然风险能力;加快道路硬化建设,目前村道路硬化全面完成,组道完成95%,户道完成了80%,完善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强力实施“猪兔富民”工程,建立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村3个,发展国家级种畜场1个,大型种畜场2个。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发展养殖规模户700多户,年出栏生猪5.19万头、肉兔30万只、小家禽36万只、牛羊0.63万头、水产品890吨。培育种养重专户1000户;打造八一村、红五月村蔬菜基地1000亩;清和村、南河村林竹基地1000亩;石泉村、马踏村花卉基地1000亩,全面实现“四个一”工程。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8373亩,总产1015万公斤。
集镇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紧紧依托国道213线,省道305沿线交通区位优势,坚持“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完成高标准编制集镇2010-2025总体规划。投资1.2亿元完成二期旧城改造,新建金马、富贵苑、飞燕3个商住小区。新修街道5条,总长620米。完成集镇自来水管网、天燃气管网改造。路灯改造亮化工程今年内全面完成。休闲、娱乐、健身、绿化、环卫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建筑等服务业健康发展,集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开展“代理妈妈”工作,创建“留守儿童”之家,成立“仁和”教育基金,关注、关心、关爱弱势儿童;撤并 所村小,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环境,优化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日益繁荣,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各村均建立了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镇文化站、老龄协会、日益状大,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改建镇卫生院、增添医疗诊断治疗设备,改善医疗环境,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完善医疗服务功能,强化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镇8个村均建成了村级卫生室,配足配齐乡村医生,规范管理,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全镇21254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工作规范有序,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以内。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政策,深入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户工作。关注残疾人生活现状,有效实施残疾人居家托养,个性化服务工作,帮助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积极开展社保扩面工作,1664名失地人员、“五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展顺利。加快新村建设,投资1200万元建成新农村集中聚居示范点,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
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自2009年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总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改造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完成农贸市场改造、自来水网管改造、硬化集镇断头路、改造路灯,聘请保洁员、增设果皮箱,投资120万元亮化工程开工建设,投资1000万元的茫溪河堤治理工程即将开工。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建立健全“三三制”调解机制,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开展“大接访”、“大下访”、“大排查”活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各类社会矛盾得到及时解决,圆满实现“三零”目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健全公共应急体系,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公共安全保障力进一步提升。
辉煌已载入史册,创造寄望于明天。展望未来,马踏已站在新的起点上。马踏镇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依托地域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在新起点上马不停蹄,再创辉煌。
第五篇:马踏冰雪草原夜散文
草原的冬天虽然是万物萧杀殆尽,飞禽走兽也都隐藏起自己的身影,全无任何生灵的踪迹,但是天地间仍然有一番壮观的景象,那就是雪日里漫天飞舞的雪花以及雪后的那种视野开阔而又极具浪漫色彩的银白世界。
草原上的风雪,在来临之际,就已经极具震撼力了。在凛冽的寒风之中,一片乌云黑得像是铅墨一般,在空中翻滚着,凭借着狂风呼啸,带着席卷大地的嘈杂声,一阵阵地掠过之后,雪花先是零落飞舞,接着密集地势如破竹般地突破了天幕。然后,风吹着雪,雪就着风,迅速倾天而下,又仿佛揭地而起,势如横扫草原的千军万马,席卷大地的雪龙。在它面前,你会感到自然界的力量,是何等的强大,何等的气魄,你根本就不能在它的面前站立,和暴风雪的力量相比,人类显得是那样的渺小无力。
我和我的同伴们蜷缩在大西山脚下的小土屋里,这是这片山峦中,唯一存有人的踪迹之地。这片山和这山脚下的小土屋以及由此向东展开的那片草原,正经历着漫天风雪的洗礼,展现着雄奇壮丽的景象。山上的暴风雪更是龙腾虎啸般地壮观,大有气吞牛斗,势不可挡的气势。山峰间,先是黑云密布,几乎压在山岗之上。接着狂风夹着雪,呼啸着席卷而来,铺天盖地的,在山坳里像一团看不清的野兽,无情地肆虐着。它盘旋着,冲撞着,抽打着灌木,哗哗作响。那风雪,就像野马狂奔,瞬间,山峰变形,没了往日的形状,那高耸的峰顶被隐没了,灰暗的大地和灰暗天空,被暴风雪连成了一体,你分不清天和地在颜色上的区别,甚至你会搞不清哪是天哪是地!
往日陡峭的层层山峦,已披上了皑皑白雪,在银装素裹之中,犹如大海卷起的滔天白浪。起伏连绵的山坡,变得的圆滑流畅,那山坳里,像是盛满了珍珠的大碗,抹掉了往日中的险峻与幽深。第二天的晨曦之中,风停雪止,在金灿灿的阳光的照射下,草原成了银的世界,玉的乾坤。你想象不到,那是怎样的一幅草原冬雪独有的景象。抬头是辽阔而又湛蓝的天空,草原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白绒绒的羊毛毯似的世界。那雪色,白得如此地皎洁,叫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情舒畅,心胸开朗。你会感到大自然的美丽,会感到雪在天地间竟能拓展出如此美丽的银白世界以及壮观中的一股神奇,甚至会令你在一种如痴如梦般的幻境中,感到一种内心上的不可名状的激动和喜悦。仿佛这雪给人以心灵上的洗涤,使其得到顿悟和升华,你可以体会到这世界本身和初始就应该是洁白干净的。
然而历经草原上暴风雪,策马奔驰在根本就看不出路径的大雪覆盖的草原上,你的理解就不仅仅只是上述的这些了。我就曾经在这寒冷之夜的草原上,骑马走过一遭。那亲身经历的感受便是令我终身难忘。在领教了草原的酷寒之后,也产生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在这场狂风暴雪之后,我和我的同伴四人已经在这山下的小土屋蜗居多日,食粮已近告罄。在这雪停之后的这天下午,我骑着那匹青鬃马,一路的狂奔飞驰,只身跑回青年点,将粮食、羊肉之类的东西装满袋子,在晚饭后便策马踏上返回大西山的归途。
草原的夜晚,的确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叫人难以掌握的夜晚。有时一轮明月高挂空中,天空清透极了,那白云漂浮着,就像一片片的白纱在轻轻地沉浮着,游弋着,草原明朗得如同白昼;有时月亮出没于云雾之中,大地则只能看清百步之内,若是黑暗之夜,天黑的就如同一口铁锅扣在你的头上。此时你行走在草原上,那就可谓是“伸手不见五指”般的黑暗了。
出了青年点院子的大门,在寂静的夜色中,月光映照着那白雪皑皑的草原。还好,今夜是一个月光晴朗,能看得见景物的夜晚。只是雪色中的草原,实在是难以分辨路径,只能是沿着朝西去的方向,信马由缰地走着,不敢催马快跑。虽然夜月下,能看得清大致的方向,但是寒冷依旧。草原上的冬夜,气温会在零下三十度以下,在外面时间稍长,一般的棉衣是抗不住这样的严寒。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个关键之处。我的衣着穿戴可以归类在这个集体的男生里,是最为“懒惰和散漫”的一员了。头上的棉帽子还好,是“羊剪绒”的,也就是所有男女生都戴着的那一种厚实的棉帽。再往下就有些狼狈了,穿得那种用缝纫机缝扎的有一道道线的“苏式”军棉袄,这几乎也是我们所有知青的标准穿戴。问题是,我的棉袄上的纽扣早已全无,不知何时都掉光了,便用最简便的方法,将棉衣用一根麻绳权作腰带,捆扎起来。穿的裤子早已不知在山中打柴时被灌木扯破过多少个口子,便用膏药当“胶带”,从裤子的里面粘合一下,从外表上几乎看不出“破绽”。脚上我没有穿往日的大头鞋,而是那种牧民穿的长筒毛毡靴,靴子外面套着水靴。这样方便于骑马。但是以草原上的严冬状况,这种穿戴是无法和寒冷相抗拒的。不出门到也罢,若想在冰天雪地中行走,就必须穿那皮质的东西。俗话说“十层棉不如一层皮”,只有那种羊皮衣才能抵御草原上的透骨寒风。牧民们都是那种厚实肥大的老羊皮衣裤,这是有道理的。我如此装扮,策马在冰天雪地之中,真可谓“初生的牛犊不怕虎”,说白了,就是不知深浅。若是在家的妈知道这儿子如此邋遢,想必一顿责骂是躲不过去的了。这自己懒惰造成的邋遢若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能是个人形象受损罢了,但是如此穿戴在酷寒之冬,冰天雪地的夜色之下,独自一人行走,这简直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严重些说是在找死!
后来的行程之苦和事后的惨状,结结实实地教育了我一把。叫我永生难忘。
我独自一人,一匹马,驮着那两口袋子的玉米面、羊肉和山上同伴们的家信之类的东西,就这么夜行在白雪茫茫的草原上。黑夜因雪的缘故如同白昼,虽然视线极好,但是白雪茫茫,原来可循的通往山里的那条路,早已被雪覆盖,了无踪迹。你只是看得见到处都是白色,远的、近的一概呈现着幽幽的银白色。这不免心里有些惶恐,怕是要迷失方向的吧?自己在心里开始犯嘀咕,细细一想,记起“老马识途”这一典故,自己所骑得青鬃马仍在不停地走着,我知道这匹马应该是认得大西山的。以前每次骑着它往青年点方向跑,它是不大情愿的,可是每次骑着它从青年点向着大西山的方向跑,它便撒着欢地跑,不用驾驭它也不用加鞭,它便会很快到达。要不了许久,寒冷灌透全身。那用麻绳捆裹着的棉衣根本就扛不住严寒的侵袭,里面的毛衣就更禁不住寒风,脚下的水靴耐不住寒冷,开始感到从脚指头传来的那种冰凉。我开始后悔,悔不当初穿着那件老羊皮袄,现在只有忍耐受冻的份了。已经在这夜色下的冰雪路途上奔走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路程还远着呐。那匹马我已经不再驾驭它如何地走,与其我指挥着它,倒不如由着它带着我走,在自然界中辨别方向,人是不如动物的,信马由缰好了。
寒冷带来的周身的痛苦,体会得更加深刻。脚踝部位一种冰冻感阵阵袭来,胸前的棉衣得不时地重新掖一下,否则胸膛都得被寒风吹透。那“透心凉”的滋味算是体会到了。不能再这样下去,否则要被冻坏了。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这冰天雪地的黑夜下的窘境。如若不采取措施,想个办法,恐怕今天是要弄出点事儿的。我拉住缰绳,停下马来,打算下马在雪地上活动一下或则步行一段,活动下身体增加身体的活动量,就能抗的住风寒。我觉得早该如此,何必愚昧到如此境地?
就在我正要翻身下马的时候,本能地环顾下四周,向身后望去,便是一惊。隐约看到身后大约三十多米远的地方,有个黑乎乎的影子,模样看不清,似乎像狗一样蹲在那儿。一想到是狼,立刻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挥鞭策马,疯狂奔跑。一时间连寒冷都顾及不上了。叫人更加忐忑不安的是,这个黑乎乎的东西仍然还是和我保持着那不远不近的三十多米的距离。也就是说我在跑,它也跑。这种不离不弃的跟随,让我更加地恐惧。我从未在草原上见到过狼,倒是没少听说过草原上有关狼的故事。前一段时间还听说在什么地方,一个看羊的孤独老头被狼扒开了胸膛之类的传说。但是据说狼只是寻找老弱之人,是不会和青壮年人打照面的。这家伙是狼吗?会不会攻击我?带着一肚子的害怕和狐疑,即使身体再怎样地寒冷难捱,也绝不敢再有要下马的想法,此刻恐惧是第一位的,寒冷倒是第二位的。前者弄不好会与性命相关,后者至少不会有立刻显现的危险。
说来自己也不是一个胆小之人,可是眼下情形我是毫无抵抗之力,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手无寸铁,没有任何可以拿来防卫的家伙。若是有把牧民用得刀子,至少可以壮壮胆。寒冷和惊吓造成身心疲惫,距回到山下的土屋,还要有一段的路程。此时已经感到身体似乎已经被冻透,那副棉手套已不堪用,只得将那缰绳套在胳臂上,将双手挽着袖子里,双脚已经感到有些麻木,不大再有冷冻的知觉,好在双腿仍能支配。此刻颇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受,我知道,以眼下这种困境,弄不好是要有危险的。若要摆脱这种艰难的局面,只有尽快回到山下的土屋才是最好的选择。月亮还是那样地明亮,散发着惨淡的光,叫人感到虽然是白色,但是显得幽幽的,让人从心里就会产生一股寒意。
青鬃马仍然不犹豫地行走着,这叫我多少有些放心,我真怕找不着回到山下的路。若是如此,今天麻烦可就大了,谁能说得准此刻是不是就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当口呢?我是轻视了这草原上的寒冷。原以为东北的孩子,从小便是在冬日的冰雪中玩耍长大的。小的时候就盼着天快些凉下来,河里的冰冻得越结实越好,这样就可以划上那种叫做“单腿驴”的冰车,飞快地在河面上奔跑。可是现在面临的可不是小时候玩耍的场面。不是你感到太冷了便可以转身回家就是了。现在是单身一人,独自行走在这夜色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还有那刺骨的寒风,遥远的路程,你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等着有人来帮助你。只有自己拯救自己吧!
那山峰的身影似乎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知道应该是临近山下的土屋了。浑身已经感到僵硬,双臂及小腿以下已无知觉,甚至觉得脑袋在发木和昏沉沉的。自己惶恐地不时地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一下,就要到了。要没了知觉吗?此刻我是真得害怕了。冥冥之中,抬起头来,忽然看到也就是三十几步远的地方,那用木柴编制的栅栏就在面前,心中如同一块巨石落地,那一路的紧张恐惧顿时散去,那青鬃马像是已知人意,一阵小跑来到栅栏门下。
此刻,已不能灵活地支配自己的动作,好在大的动作还可以缓缓而动,于是在将双脚抽出马镫子之后,便侧身滚下马去,躺在那里动弹不得。我被冻得四肢僵硬全无知觉,脑袋也是昏昏沉沉的,说话也不利索了,亏得土屋里同伴们及时地发现并和那马倌将我抬到炕上。还是牧民富有经验,马倌一看我的样子,便已明白这是被冻坏了。他便从院子里弄来了一盆雪,将我的衣服脱下,便用这雪使劲地擦着我的四肢,不停地擦……
过了好一阵子,我的四肢逐渐有了感觉,能感到马倌那双粗糙的大手是那样地有力,看着他那专注的样子,感到老头是那么的慈祥。终于四肢恢复知觉,所谓的知觉,便是肉体在受冻僵硬的状态,到逐渐缓和恢复常态之后所产生的肌肉痛疼。这种痛法就像是无数支钢针在你的肉体上深深地扎入,痛得钻心,痛得不可名状,你根本就无法忍受。这种痛直痛得我放声大哭,现在想来我得承认,当时的那种惨状,实在是狼狈不堪。没办法,那种痛疼,没经受过的人是没有那样体会的。
过了不久,从沈阳过了春节返回草原后,我给马倌捎去两瓶白酒。我知道牧民各个都好喝酒且个个都是海量。这酒,我希望他能痛痛快快地喝它一场。
独身一人,扬鞭策马,夜行草原冰雪路,想来感觉够浪漫的。但是只此一次,就明白了有的事情是不可以随意尝试的,你须得有真正的本事和经验,才能驾驭你所面临的事情,否则就要付出代价。至此之后,应对草原冰寒绝不敢掉以轻心,这一次草原上的冰雪之夜就足以让我一生不能忘记,成为我心中的珍藏。
如今那大西山下的小土屋还有牧民居住吗?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