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检测题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检测题
一.填空
1.(道德 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和 道德行为)等因素所构成。
3.(良好道德风尚)是全社会所推成倡导的一种健康 向上的社会风气,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是否有序和谐的标准之一。
4.(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健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基础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7.(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8.(弘扬和培养革命传统道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同时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10.(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二.判断题
1.封建社会道德是阶级道德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2.干部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突出対德的要求(√)
3.道德评价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表现,而行为是由客观因素驱动的(×)
4.对于中国这个不甚成熟的市场经济体而言,道德失范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时偶然的(×)
5.所为传统道德,就是由过去特定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经过长期发展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比较确定而持久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7.传统美德是人类在长期公共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8.思想理论是党的建设的根本(√)
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核心价值正在发生这种大的变化。(×)
10.思想道德建设生活化,常态化离不开细节养成和日常实践(×)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提炼,高度概括和总纲领,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展开形态和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一方面,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分数与两个范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同时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2.太多了
3.太多了
4.太多了
5.建设生态文明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No.1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No.2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No.3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No.4理性消费问题
四.论述题
答:多爆了
第二篇: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打印】 【保存】
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
金东禹/吕守民
【专题名称】精神文明导刊
【专 题 号】V6
【复印期号】2002年09期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纲要》把道德建设作为“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从治国方略的高度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当前的突出地位。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我国当前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特地走访了我国著名学者、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现将罗国杰教授对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好《纲要》精神的阐述整理如下: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每个方面、不同层次以及各个环节,都要努力体现它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罗国杰教授认为,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每个方面、不同层次以及各个环节,都要努力体现它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针和原则,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尊重个人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原则、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新型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积极作用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并以其自身的特有功能影响、激励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要从“治国安邦”的高度来认识建立道德体系的重要性,把道德和法律的相辅相成、道德对社会发展的稳定作用作为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立足点。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不是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相适应,而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罗国杰教授指出,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能否达到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关键。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不是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相适应,而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受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的一种市场经济。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的特性,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从市场本身来看,它在社会生活中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效率意识的加强、资源配置的合理、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道德的进步,同时,市场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形成、发展、完善和规范的过程中,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必须促进市场经济有利的一面,避免市场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趁机而入。这些都是我们道德建设的新课题。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顺利前进。
要深化拓展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罗国杰教授说,在建立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集体主义作为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使这一核心和原则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既能在适用范围上涵盖社会所有的不同群体、不同场合和各种不同的职业,又能在要求上分出高低不同的层次,循序渐进,从着眼多数和激励先进出发,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引导所有公民自觉地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并不断向道德的更高要求攀登。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不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职位高低,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说,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也是为人民服务。任何一个公民为谋取个人正当利益的劳动,只要能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务社会,同样也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但在实施中也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和要求。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先进分子必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同时,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只要能够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维护国家、集体利益,遵守国家法律,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这也是符合集体主义要求的行为。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它们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层次。必须把这些基本要
2求贯穿到社会道德生活的三大领域,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之中,并使这三大领域中的具体道德规范能够适用于所有的群体。
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并付诸实施,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罗国杰教授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由一系列道德规范所构成的。建立各种道德规范并付诸实施,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不同层次来看,有共产党员的道德规范、共青团员的道德规范、革命军人的道德规范、公民的道德规范等。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由先进分子倡导,从而影响到一般老百姓;总是由上到下,由领导到群众。因此,建立完善的先进分子的道德规范,并促其身体力行,是改善社会道德面貌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应根据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力求有效地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
从职业道德来看,除了有全国统一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外,还应当针对各种具体的职业,制定不同的道德规范。如工人的道德规范、农民的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规范、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规范等。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职业的分类也愈来愈细,因此相应的职业道德也必然愈来愈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所有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是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不同领域来看,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如在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应当有讲诚信的行为准则;在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应当有反腐倡廉的道德要求;在文化教育活动中,应当有教书育人、以德治教的道德规范,等等。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市民守则、社区规章和乡规民约。在公共场所,除了有全国统一的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外,还可以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除了有全国统一的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外,每个地区和基层组织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以达到教育子女和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的目的。^
第三篇: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我记的邓小平同志有这样一句话“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谓风气就是说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说如果思想道德建设搞不好,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下面将从三方面理解它。
(一),社会市场经济建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市场经济只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过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 起的。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 坚持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的反映。为建设社会 主义,我们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 发展、扩大和巩固集体利益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目 的。
3),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 核心、原则及其基本要求和一系列规定,正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出现的新问题出发的。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其能更有效地调节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的关系,提出了在我国人和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的美好前景,指明了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新途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第2/4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 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因此在本质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并不矛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在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所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诱发人们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金钱拜物教思想;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容易诱发人们的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短期行为这就容易诱发人们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行为。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弱点,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是全社会一切人活动的最根本的要求。因此,任何个人利益,都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
3),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
第3/4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上。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颇多议论。从学术界的讨论到街谈巷议,几乎无不涉及这方面的间题。当前,社会上关于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问题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个人认为这三个观点都具有片面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同时提出本人关于市场经济下义利观的想法。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义利观
引言:
近期以来,美国巨型企业接二连三地爆出“冷门”:“安然”、“环球电讯”、“世界通信”、“施乐”、“默克”等公司因财务丑闻纷纷落马;美国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就有三个出了问题:安达信、毕马威和德勤因审计记录有严重问题而成为被告。在中国,三鹿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注水猪肉、餐馆使用地沟油等等这类事件层出不穷,我们不禁发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们是否进入了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辨证关系
1、相互对立
马克思曾说:“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在本质上是一种他律性的行为。商人总是把自己的商业活动当作实现其功利目标的手段。所以,他律性和功利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马克思同样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动机必须是超越狭隘功利的。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超功利性,道德方能达到自律。我们在论述道德时强调“慎独”这一境界,只有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做到自我约束,才是真正的有道德之人。以功利为目的的行为,只能是一种他律性的非道德行为。只有那种不计荣辱、不计得失,只为行善而行善的行为,才具有自律的意义,从而属于道德行为。
市场经济和道德,一为他律,一为自律,二者必然表现为互斥甚至冲突,从而构成二律背反关系。
2、相互统一
市场经济对人的主体性存在方式具有肯定作用。马克思说:为了使“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交换双方“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意志自由亦即自我决定,它是自律性的基础。市场经济对道德的肯定作用,并不是当下实现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人文精神的升华,才能够变成现实。
二、市场经济下的义利观
第2/5页
《管子》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一种食足知礼的义利观。《论语》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义与利的概念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义利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孔子强调物质生活、物质利益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我认同的义利观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1、义利兼顾,义在首位
首先要讲“义”,即功利,在“义”得到维护的同时,求得自己的“利”,即相应的市场收益。一个想要赢得社会竞争的人必然要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一个想要持久发展的企业必须把道德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企业文化。市场经济中,信任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商品的交换不仅是利益交换,也是一种信任交换。温州人民通过反思他们过去认同的功利主义,深刻认识到“失信则衰、守信则兴”,从而使这块信用曾经缺失的土地重新崛起。只有讲道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进而立足于社会。
2、大利利天下,大义爱国先
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说,兼顾各方的利益,把顾客、员工、同业竞争者以及其他的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自己的利益范畴,才能从根本上更好地扩大自己的利益。同时应意识到大利是利天下的,发
第3/5页
展经济的同时应保护生态、服务社会。对于道德建设,首先要爱国。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求利的问题。
两千年前,司马迁大呼“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与此同时,孔夫子面对春秋末年礼崩乐坏、政局动荡的变革局面,“见利思义”、“君子义以为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慷慨陈言隐隐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历史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道德建设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利人利己利天下,同时做一个有道德之人。
第四篇:11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一重要论断,闪耀着辨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在新世纪、新阶段,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秩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道德秩序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秩序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秩序,这种秩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活动的同时,也要用道德的手段来规范和调节市场的经济行为,保障和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健康发展,约束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是信用关系,就是要求建立起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秩序。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就是要建立信用秩序。市场经济和道德秩序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市场经济对道德秩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公平、平等、竞争、择优、诚实、守信的道德秩序,另一方面,道德秩序对市场经济又有反作用,良好的道德秩序可以促进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市场秩序的形成,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反之,则会使市场秩序出现混乱,陷入一种信用缺失的境地,最终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秩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秩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良好的道德秩序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价值支持。健康的市场经济要求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应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支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引导人们对社会、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树立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意识,反对小团体主义、个人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良好道德秩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律”驱动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主要借助法律和道德两种力量,道德相比较于法律的强制性而言,虽是选择性的规范,但却是更根本的约束机制。法制的健全与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由人来执行的,不具备相应的道德自觉,就可能使规则止于空文。没有公平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和择优意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而合理的执行。第三,良好的道德秩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的理性控制。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理想的经济体制,本身就包含着需要借助人类的理性、道德来约束的因素。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又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需要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统一,这实际上是一个理与欲的关系问题,良好的道德秩序是保证人们欲望受到一定的理性控制,把人们无穷的物欲导引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秩序,但是,目前在经济生活中道德秩序缺失特别是信用危机的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一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其最严重的后果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信用危机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国家审计局曾对1290家国家控股企业的资产损失列表进行过分析,发现68%的企业财务报表存在严重不实,违纪金额超过1000亿元。中国企业摆脱信用危机急需解决假、赖、骗、诈、欺五大问题。非法造假是信用缺失的典型表现,全国每年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合同欺诈、逃废债务、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虚假报表、黑幕交易、价格陷阱、伪装上市、地方保护等恶劣行为无不动摇着信用的基石。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秩序缺失,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阻碍了市场化进程,有损于我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由此可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在现阶段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
三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公民、企业、政府以及执法机关共同努力,其核心是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合力打造信用体系。
(一)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强化诚信意识。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要真正树立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第一,要通过广泛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和理论研究,认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要把提高企业的信用度和强化企业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教育和宣传,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乃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企业就不能健康发展。第二,要扩大舆论对企业信用的监督。舆论是使道德发挥作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要将社会舆论的作用纳入到道德建设的总体框架中来,形成讲道德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舆论引导下把外在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逐步形成道德自律的企业精神。第三,要建立起一整套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体系。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既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积淀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既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权益;既要提倡竞争意识,遵循效率原则,又要发扬协作精神;既要肯定和允许追求个人和局部利益,又要强调社会责任和全局利益,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商业道德评价标准。贵港市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优势,港口产业很发达,但前些年因为一些企业和单位不讲诚信,存在互相压价和不择手段拉拢客户以及乱收费现象,致使许多货物转道玉林和湛江,贵港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整顿运输市场秩序,同时开展了以公平竞争为主题的诚信建设活动,使贵港港口运输市场秩序有了根本的改善,货物吞吐量不断攀升。去年,港口吞吐量达到750多万吨,成为西南和华南地区内河第一大港。
(二)努力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政府是国家信用的代表。政府失信就会造成社会失信,表现在经济生活上就会使市场经济陷于无序的状态。因此,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努力推进诚信政府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建立诚信政府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分工,改进管理方式,把政府不该管的事该放的放下去,该减的减下来,该转移的转移出去,放权于基层,还权于社会和企业。要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领导方式。切实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运行机制,不断改进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方式方法,提高政府效能,努力实现“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大力推进政府的规范化管理,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
求,创新领导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推进政务公开,严格依法行政。要大力推进政府决策公开化、民主化,建立公开征求利益相关人意见的制度,尽快完善地方性规章和政策的公布制度。抓好政府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行公示制、承诺制、信誉制,公开收费标准和办事程序,增加透明度,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提高效率。设立“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增加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要严格依法行政,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加快与国际通用规则的接轨;建立公平竞争秩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督促各部门领导干部带头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四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领导,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干部的精力集中到抓经济、谋发展上来,做到思想求实、作风务实、工作扎实,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抓落实、促发展的局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水平,努力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五是坚持执政为民,搞好廉政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关注民生,积极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严格执行中央、自治区和我市有关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财经纪律,强化依法审计,从源头上、机制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力度,对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的人和事,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诚信监管体系。任何一个与社会相悖的现象出现,其终极原因都应该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中去寻找,而不应该仅仅从个人行为中去寻找。
良好的制度设计鼓励人们“抑恶从善”,而不良的制度则可能为“从恶”提供方便。一种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获得暴利没有受到惩罚,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便会蜂拥而至。有鉴于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信用监管体系。要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体系上的经验,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管理体系。要通过大力发展我国的资信评估行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建立起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以及规范的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经济主体诚信状况的透明度,使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健全以行业自律、新闻监督、群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商会、协会、新闻媒
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给失信行为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监督约束机制,如企业决策层与经营层之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等等,使任何不守信行为都受到多重制约。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资信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检查,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和信息传递机制,增强市场行为的透明度。行政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规范监管制度,理顺监管程序,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检查,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同时建立起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建立与社会主义道德秩序相一致的法律体系。法律和道德是企业信用赖以维系的两种支撑力量。法律约束的是人们的行为,道德约束的是人们的灵魂,法律是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基础强有力的保障。当前应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法律体系建设:一是加快信用立法,为形成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间不长,信用立法相对滞后。必须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加快立法工作,规范信用行为和秩序,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违法者受罚。使信用记录不良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和很高的成本;给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和个人以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存贷款利率。建立信用机制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让“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进书本、进课堂、进文艺作品,融入日常思想教育之中,使人们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荣辱观,增强公民遵守信用规则的自觉性。二是从加大执行力度入手,落实法律责任。第一,提高审判效率。对经济纠纷案件的执行可以规定受理和审结的时限,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采取法律行动,维护胜诉人的权益,减少债权损失。同时,要降低诉讼费用,鼓励债权人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第二,突出公正原则。为了克服当前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应改变基层法院的属地经费拨款体制和人事垂直管理体制,避免地方保护、人情关系干扰案件审理和审判的弊端。第三,加强执行力度。目前法院判决执行难这一问题已经影响了司法的效果,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助长了失信违法者的气焰。应加大执法力度,并把提高执行率作为考核、检查法院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追究债务人违约责任的有力武器。
第五篇:关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思考 张修栋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对《消防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提出了“修改《消防法》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已同意成立工作组,启动《消防法》的修改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改制关键时期,消防法如何修改 ?消防法律体系如何构建?引起了全国消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笔者作为消防工作者,最近也学习研究了法理学、宪法学、国家机关组织法和立法法,对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也作了一些思考。
一、目前,我国消防法律体系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表现
(一)消防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低下。按照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的行使要靠国家机关组织法进行调整,消防法作为部门特别行政法地位低下,它又规定了不该规定的政府等国家机关的行为,而我国还没有一部规定国家机关消防行为的组织法,所以说消防法的实施将大打折扣,以致出现国家机关的行政部门违反了消防法无可制约的尴尬局面。
(二)国务院消防行政法规方面处于空白,部委规章的法律地位受到质疑。国务院344号令出台以后,废止了原《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消防方面再没有国务院行政法规,这样给涉及两个部委以上消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公安部虽然制定了几部消防方面的规章,但部委规章的法律地位受到质疑,因为立法法、行政复议法虽然把规章纳入法的范围,但在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规章可以“参照”执行。这就是说,在立法层次和执行层次上承认规章的法律地位,但在最关键的诉讼阶段没有得到认可,这就使部委规章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三)《刑法》中消防责任事故罪定罪不科学。在现行《刑法》消防责任事故罪构成要件中,有一条是经公安消防机构通知逾期不改正,造成火灾事故的行为。这明确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烙印,建议在修改《刑法》时对消防责任事故的构成要件重新设定,只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负有消防职责的均可按照行为后果追究责任。
(四)消防法内容不全面,立法技术粗糙,可操作性差
1、现行消防法缺乏立法根据。在我国,法律的制定要以宪法为根据,行政法规的制定则要以宪法、法律为依据。现行消防法是1998年以国家主席令发布施行的法律,其立法根据当然应该是宪法。然而消防法在第一章总则中并没有此项内容,使人对其合法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该法的实施和执行。
2、现行消防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不够完整。规范是法的主要内容,完善法的内容特别需要完善法的结构,只有完整的结构才能支撑起完整的内容。法规范的逻辑结构通常是由行为模式和后果模式构成。行为模式表明行为人可以为或者不得为一定的行为等内容,后果模式则表明行为人违反该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给予什么样的惩罚。立法必须统筹兼顾,有一个行为模式,就必须有一个后果模式,不论它们是否体现在同一个规范、条文或法律中,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现行消防法中,存在大量只有行为模式而无后果模式的情况。例如,消防法第十条规定未经消防审核合格的工程建设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事实上现在建设部门发放施工许可根本不过问是否经过消防审核合格,而他们又不负法律责任,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违反法律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这不仅仅是我们立法技术不够完善的表现,也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增加了执行的难度。
3、法律责任的设置不符合科学原则。对一个违法行为设置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应当遵循科学的原则,即责罚相当或者罚足以消除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消防法部分条款规定,可操作性差,规定失之于宽,失立于缓,处罚也较轻,可操作性不强。
4、消防法律体系设置的内容不全面。主要是未见有涉外方面的规范性条文,这将影响外资、外企的引进和消防产品的进口。如WTO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国民待遇原则,而现行《消防法》的立法宗旨中,外企、外资、外商的消防安全并未纳入保护范围,而是“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进出口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的法定依据;进出口货物的消防安全管理无明文规定。
(五)司法审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根据WTO有关司法审查的规定,成员方政府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如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将纳入到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中还不包含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消防监督机构制定的一些事关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还无法进行司法审查。在火灾事故原因认定、责任认定等工作中还有行政终局决定的规定,直接排除了司法审查的可能性。
(六)国家现行消防技术标准滞后。我国正在使用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处方式规范”。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物的情况“照方抓药”,从规范中直接选定设计参数和指标,但由于每座建筑的结构、用途及内部可燃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均不一样,以及居住使用者的条件差异,按照规范统一规定的设计参数所作出的设计方案,并不一定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案,难免出现达不到预期的消防安全水平,或因提供不必要的过度保护措施而增加建筑成本等情况。处方式规范和处方式设计方法在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量急剧增加,跨国公司越来越多,世界经济正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原来相互独立制订的“处方式”规范很难取得统一。我国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绝大多数都有溯及既往性,这些条款大都是强制性条款,还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之中,修改后要求立即实施,且以往不符合新规定的都要进行整改,这就给当事人的消防安全权利造成了不稳定性,给外资企业在中国搞投资建设,适用技术标准带来了困难。不符合WTO规则对法制统一性、透明性和稳定性以及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基本要求。“处方式”规范将逐步成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技术壁垒。
二、目前,我国消防法律体系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根源。
主要是因为我国法律体系羽翼不丰满,行政组织法立法滞后。现消防法起草仓促,颁布执行时间较短,加之社会转型、企业改制较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消防法律体系还没形成,消防法学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消防法理学理论还不成熟,消防法立法技术研究还比较薄弱。
三、完善我国消防法律体系的建议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成体系化的有机联合的统一整体。消防法律体系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想化的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门类齐全是指在消防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应该具备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消防法律体系内部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由消防基本法律和与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构成的完备结构。内在协调是指在消防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既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完善消防法律体系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要把握行政立法哲理化、实用化、多样化的趋势,按照体系科学、内容稳定、全面推进、把握重点的原则,制定我国消防立法计划,坚持始终以消防法治实践的历程与国情纬度为客观依据,逐步完善消防法律体系。具体建议是:
(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组织法》 按照宪法确定的民主和法制原则,任何行政机关的存在和行政职权的运作,都必须有组织法的依据。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十年内,参照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和消防工作特点,特别是根据中央和地方职权的划分,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组织法》。明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包括政府与消防机构的职责和关系,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和关系及与消防机构的关系,也包括公安消防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之与政府机构改革,国家行政机关改革相适应。
1、明确消防机构性质、隶属关系、体制、编制、职能、保障等根本性问题;
2、明确与消防职能有关的国家机关的消防职责、权利和义务;
3、明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职责、权利、义务;
4、明确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的地位、责任和义务;
5、明确公民的消防行为规范。
(二)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修改工作
从法律地位上讲,组织法一般在宪法体系,消防法为特别行政法在行政法体系。消防法应根据消防组织法对消防机构的职能全面规范,对国家有关部门违反消防组织法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
从立法方法论的角度建议:
1、按照行政立法哲理化的要求,重新调整消防法的逻辑结构,对每一法条逐字推敲、逐条论证,确立消防专业术语的法学含义,使之形成完整的消防法学框架,丰富消防法理学的内容;
2、按照行政立法实用化的要求,针对每一消防行为进行认真研究,确立每一行为的模式,对每一行为进行动态性规范,合理设定法律责任、义务,增强应用的针对性、实用性;
3、按照行政立法多样化的要求,对涉及消防行为的全部活动,进行分析、科学分类,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行业,适合各个操作层面的消防法律法规,丰富消防法律体系内容。
从消防行为涉及条款角度建议:
1、按照“违法必究”的宪法要求,去掉对消防违法行为处罚的前置程序,限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整改不力被处罚救济的时间、途径;制定国家行政机关违犯消防组织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增加、完善公安消防机构内部执法程序,执法方式、执法公正、执法到位的内容,赋与消防部门强制执行权;
3、明确消防安全评估、抢险救援、火灾隐患、重大火灾隐患、火灾事故、火灾事故调查、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消防审核,公共聚集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消防专业术语的法律含义及应遵循的原则,建立相应完整的科学的体系;
4、增加外企、外商、外资享受国民待遇的条款,补充对外企、外商的消防安全责任的规定和监督管理的条款;制定涉外消防法规,以补充消防法规涉外内容的空白;
5、调整建筑工程消防审核的机制。合理的管理模式应是由专业设计和咨询机构出具体题论证报告,消防部门组织保险、科研等资深专家进行判断讨论,最后由消防部门进行裁决判定,使消防监督部门从事务的直接参与者变为名符其实的审核者,提高消防审核的透明度、公正性,也可杜绝一些独断专行、以权管理等非科学的,甚至是腐败的现象发生。
(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细则》等行政法规
消防行政法规是对消防组织法、消防法的补充和完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细则》是对消防组织法、消防法在落实层面上进行细化,使每一行为操作更为具体可行。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凡某一行为涉及到两个部委以上的要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建议有计划地制定《进出口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进出口货物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社区消防管理规定》,制定《城市消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办法》、《消防安全评估办法》、《消防税征收办法》、制定《消防保险信贷条例》、《多种形式消防组织条例》、《开发区消防管理条例》。
(四)修改消防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性能化设计方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性能规范(以性能要求为基础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性能规范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消 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最优化,也会 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促进整个消防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规范的模试上建议:我国也要投入巨额资金,开展性能化设计方法和性能规范方面的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制定我国的性能规范提供技术基础。其内容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安全目标:保护人员安全逃生和被救援;
2、功能要求:要求为达到上述目标而具备的功能。如“所采用的疏散措施必须为人员逃离建筑物或无须暴 露于危险环境而到达安全区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及为 消防人员进行救援和采取应急行动提供适当的途径” 等;
3、性能要求:详细说明如何满足功能要求,进而达到目标。包括有根据地确定安全出口数量和宽度、疏散距离、标志、防火灭火系统,并分析其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员在逃生能力方面的特征;
4、准则或基本准则:是性能要求与可行的解决方法之间的桥梁。这种联系为建立可行的性能设计方法和定量准则奠定了基础;
5、可行的解决方法:是用于实现性能要求进而达到规范目标的方法。不管是采用计算或测试的性能设计方法,还是采用处方式(规格式)的设计方法,或者是采用上述两种设计方法的组合,只要被分析确定是可行的方法就可以采用。为别具匠心的现代的独特的建筑设计提较为自由的领域,并能运用新的综合的防火技术合理地降低消防投资,使资金有效地投入最为需要的防火措施之中。
从完善消防技术标准的体系内容上建议:按照性能化设计的要求修改现行消防技术规范,补充制定国家《消防安全评估规范》、《消防事业费计领费标准》、《火灾调查技术规范》、《消防技术检测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