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用汉字速记》期末考核作业(共)
《实用汉字速记》期末考核作业
一、什么是速记?
速记是用简单、系统而有规律的符号及各种有规则的缩略方法来快速记录语言和思维的高效实用技术。
二、速记的基本原理?
(一)、汉字速记
1、汉字速记法是采用汉字草书的速写法。
2、汉字速记法是对汉语中字、词、句段的合理精简和缩略的速写法。
3、汉字速记法是灵活应用替代的速写法。
(二)、拼音速记
拼音速记是从记音入手,通过“记音”达到“记意”的目的。它是用线性符号来表达语音的,为了追踪一发即逝的有声语言,必须从千变万化的线性中选用最简单、最易写又最有系统的符形作为速记符号。拼音速记符号分为“声符”和“韵符”两大类。
三、速记的符号体系?
(一)、流线体椭圆斜米形体系。
(二)、几何正圆正米形体系。
(三)、斜体草书体系。
四、速记的方法概要?
(一)、字、词、词组、熟语的速写法。
(二)、象形、会意、数字、符号、合体字、拼音字母替代法。
(三)、行业术语的速写法及简称使用。
(四)、人名、职务、单位名、地名、数字、时间的速写法。
(五)、语句的速写法。
五、学习心得。
速记是作为秘书的一门必修课,就读文秘这一专业,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学习速记。但是其实我很讨厌也很害怕速记。那是因为知道自己抓笔和写字的力度大,从小写字就比身边的人要慢,端端正正,一笔一横的要写完整,所以自我感觉速记一定很难。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后,发现其实速记挺有趣的,或许写得还是不够快,但是可以通过特殊符号或数字代替文字。的确有一点的帮助,如果坚持多谢多练,多记符号,应该能大大提高记录速度的,也确实能作为一门技能,增强自己的实力。
第二篇:电子政务期末作业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电子政务》 期末作业考核
行政管理
满分100分
一、简述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相对于电子政务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电子政务效益总体还不明显。大部分地级市电子政务处于初级阶段,重复建设、政务公开度低、数据质量低下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发办〔2002〕17号)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有①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②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互联沟通不畅、共享程度低;④标准不统一,安全存在隐患,法制建设薄弱。究其根源,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推动不足。相对于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动力明显不足。企业建设电子商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升自身竞争力,这又是电子商务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和推动力。而电子政务相对电子商务而言,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牵扯面更广、建设周期更长的系统工程。在电子政务中,不同部门考虑问题的角度、关注的程度、投入程度也不同,使得各部门考虑问题的信息交换不充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步履艰难。
二是认识存在盲目性。许多政府机关将电子政务认为是简单的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来处理政务,因此在建设中存在重电子轻政务、重技术轻业务、重建设轻管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复杂程度认识不到位,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浪费,导致“电子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三是政府信息开放程度低。虽然大部分政府机关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部分网站内容单
一、信息滞后、更新缓慢、影响力低,通过网络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还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是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各部门普遍存在重复开发、功能交叉、自成体系的问题,普遍存在“ 信息孤岛”、信息堆积的现象,导致大量数据不能及时共享、信息交流不畅。
五是缺乏系统的建设方法指引。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技术创新和业务变革,更是管理变革。规划、实施和监理被称为成功的电子政务建设的“三驾马车”。要想建设成熟,必须有成熟、科学和系统的方法知识体系做指引。由于电子政务的建设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许多政府部门在观念更新、人才培养、知识更替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难以应付复杂、专业的电子政务工程和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
中,缺乏足够的方法论的指导,难免会出现项目延期、协商困难、数据质量低下、使用率低等问题。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都可能导致工程无法达到预期甚至导致工程的失败,因此,要做到持续高效地变革和尽量减少各种风险的影响,就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和完整的方法知识体系做指引。
2.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意义
答: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宏大,既要跨越各大系统又要覆盖全国,是一项投入资金多、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建设时间长、业务需求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政府应向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决定了系统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规划的目的是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与用户需求相匹配。各级政府、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项目前,能否制定一个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符合本地区和本部门实际的电子政务战略规划,是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准确定位的关键。因此,必须把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项规划来看待,在规划中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保证规划设计的高质量。
3.政务流程再造的特征有哪些?
答:政务流程再造(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简称GRP)是指政府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自身工作效率为目标,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过程。政务流程再造要求围绕公民对政务的需求而展开,主要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对政府政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反思,并对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优化以及标准化,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政务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特征:
(1)政务流程再造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改进作业绩效的方法。
(2)政务流程再造强调工作绩效的显著提高。
(3)政务流程再造是在一定政治环境下发生的。
(4)政务流程再造强调重视公众和利益相关者。
(5)政务流程再造根据需要确定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选择再造的方法。
4.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优点是什么?
答:企业系统规划(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简称BSP)法,是由IBM公司研制的指导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它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着重帮助企业做出信息系统的规划,来满足其近期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优点是: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机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5.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总体看,我国电子政务正在逐步走向法制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电子政务本身发展来看,司法制度明显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缺乏纲领性法律,立法层次不高
截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多个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涉及的面比较宽。但与电子政务法规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政务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处于一个纲领性立法尚未出台,各部门立法尚待加速的状态。前文提到《电子签名法》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除此之外与电子政务有关的效力层次较高的法律、行政法规尚未出台。
(2)立法不平衡,缺位现象尚未消除
一般来讲,电子政务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到政府信息网上公布,再到网上办公以及实现真正的电子政务。对应这三个阶段的相应的法律体系也就表现为从建设维护,到政府信息公开,再到电子签章的政策法规。我国对网络安全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很多法律针对网络安全,但目前仍然缺乏一部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法作为保障。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期末作业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 100 分
一、辩析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 的矛盾。
答:错。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 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对;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发展 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 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 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在形式。它 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技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 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 会形态。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 基本秩序。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 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 动的挫折和失败。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 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 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答:第一,革命的发起者。民族资产阶级为主导,由于缺少群众基础,革命号召力不强,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第二,革命目的性。民族资产阶级的目的是推翻帝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施行多党制。国家权 力依然掌握在少数大资本家大财阀的手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没有任何参政议政的权力,依然 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
2.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 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矛盾 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 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 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 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什么是“三权分立”?为什么说它不适合我国国情?
答: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提出的,现在的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政治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 权分立的制度。首先三权分立与党的地位无关,我国不能采用三权分立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国情决定 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立法权至上,行政权的国务院、司法权的人民法 院和人民检察院都由它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行政权、司法权并不能制约立法权,但这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所决定的,从而,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不可能有三权分立的制度诞生。
三、分析题(第 1 题 10 分,第 2、3 题每题 15 分,共 40 分)
1.毛泽东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有何现实意义?(10 分)
答: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 会的各种矛盾,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主要内容是:(1)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这一矛盾同以往社会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可以经过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前进。(2)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 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属于非对抗性矛盾,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民主的办法。(3)指 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严格区分和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4)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 方针。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 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 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为解 决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2.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15 分)答: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也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获得真理的学说。真理观 的核心内容就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学习我的体会是:
一、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因为: 一是该思想路线要求人们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获取真理的现实前提。如果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就会失去源泉,我们会闭目塞听,无法形成可靠的知识。二是强调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而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起到指引实践获得成功 的作用,因此任何认识活动应以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为目标。三是反对理论脱离实 际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鉴别理论的正误或优劣,发挥理论对实 践的实际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促进其不断深化和完善,避免使理论僵化、停滞并导致实践发 生错误或失败。四是任何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被证明是否是真理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检验 标准。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实 事求是”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赋予这一引自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以 新的含义,准确地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 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 系,作为我们的行动向导。”“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它一方面强调 必须努力使我们的认识、理论如实地反映实际、反映客观规律,从而保证认识、理论的真理性;另一 方面,强调必须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实践、行动避 免盲目性而获得成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必须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同一 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3.如何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5 分)
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就明确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坚持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首要因素。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它揭示了我 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和过程特征。这是全面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时必须正确掌握的另一个重要 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上述两层含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理论,就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完整、正确地理解它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1)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确立;(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已确立;(3)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已确立。这些基本成果表明,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已具备社会主义的属性,我国已经进入了 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1)生产力不发达,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和 不发达的状态,生产力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2)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和不发达的状态;(3)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善。(生产力落后,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显示出来。)所以要进入发达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这样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第四篇:《教育学》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5)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1)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2)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3)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正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正确。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 人只有通过教育 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1)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2)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3)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第一、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第二、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第三、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第四、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第五、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第六、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4)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1)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2)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3)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
(4)如果问题很严重 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
(5)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好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1)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我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
(2)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
(3)我们应该辩证的看问题。“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美好。”这是完全正确的,这话是带有一定的“功利”读书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谋生能力更强,使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加完美、充实。这是合情合理的,完全是利党、利国、利民的事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因此,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许多类似这种由于诊断“病情”、分析“病情”的错误而导致开出“药方”的错误,最终导致“治病”的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延误“病情”,错过了对儿童少年教育的最佳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期末作业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生心理咨询》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小学生心理咨询 :小学生心理咨询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狭义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是指学校内的心理咨询人员对于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2、自我开放:自我开放(自我暴露、自我揭示)是指咨询教师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与来访学生共同分担或分享
3、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就是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
4、被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效应,即观察者的期望被观察者得知后,做出投合观察者的意图或故意违背观察者的希望的行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一下小学生道德心理训练方法。
答:
1、道德法庭。此方法着眼于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是根据道德标准对某个行为做出是非善恶评价的能力。它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
2、同情感练习。同情感是指由别人的情感而引起的共鸣体验。道德水平较高的人具有较强的同情感。因此经常做出助人为乐的行为。
3、内疚感训练。内疚感是指由于自己的不恰当行为引起的惭愧不安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后能够产生内疚感,就会进行自我反省,从而保证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2、简述主题统觉测验的原理。
答:主题统觉测验认为,个体面对图画情境所陈述的内容与其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内容固然受当时知觉的影响,但其想象部分却包含着个人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的反应。也就是说,个体在陈述内容时,常常不自觉地将隐藏在内心的冲突和欲望融入故事情节中,借助于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宣泄出来,即把个人的内心世界投射于故事中。主试通过对被试陈述内容的分析,从而了解其需求。
3、什么是指导技术?
答:指导就是咨询教师直截了当地指示来访学生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做和如何说,其本质在于直接地传达要求。
指导技术的使用,与不同的咨询理论直接相关,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指导行为。指导分为两类:一般性指导是咨询教师基于自己掌握的心理原理和自身实践经验,创造性设计出的,针对来访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特异性指导是依据某一理论派别进行的专门指导。
合理运用指导技术,一方面要求咨询教师熟悉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及其方法技术,另一方面要求指导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尤其是来访学生对咨询教师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同时,指导要具体、表达要清楚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某一来访者向咨询则透露学校最近丢失的V8摄影机是他偷的,你认为这位咨询者应该保密呢,还是向学校报告?说明理由。
答:我认为这位咨询者应该是保密,采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对其治疗。来访者感受到咨询者对自己的真诚态度,就能使其接受咨询者、真实地表露自己;无条件的关怀是创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转变自我体验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共情的理解开始于全神贯注地倾听,这对来访者的转变有重要作用。
来访者体会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使来访者向健康的方向转变。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潜心修养和不断实践,进一步表现出高层次的真诚,促进学生更了解自己。
积极的尊重是为了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大程度地表达自己,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勇敢地说出来。学生找你是想得到你的帮助,为了得到帮助,他们需要知道你是不是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及感受,想知道你怎样看待他们,包括他们的现状及过去。他们会根据对方接纳、了解的程度,透露自己的情感及要求:如果学生感到你要改造他们,很可能因感到压力而拒绝你的帮助;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双方的交谈就会变得更加深入、更加自由。
良好的咨询气氛,给学生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的共情,这样就能够调动起学生自身的潜力,开放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咨询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改变其不正确的自我概念,改变其对待自己的方式。
2、小学生的愤怒情绪有什么特点,如何帮助学生控制这一不良情绪?
答:小学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愤怒来得急,去得快。
情境转移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可以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玩一玩,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
理智制怒法:当你动怒时,最好先想想以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为什么生气?这事或这人值不值得我生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然后再考虑该不该发火。也可以在即将发火的时候对自己下命令:不要发火!坚持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二分钟都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用理智来控制发怒的情绪反应。
评价推迟法: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当时使你感到“怒不可遏”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不那么值得生气了。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生气后,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
情感宣泄法:如果有的事情或人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发怒,这种情况下不妨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生气后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不可在情绪的支配下,做出过激的行为。曾有人问西藏高僧应该如何处理愤怒,他的回答是“不要压抑,但也不要冲动行事。”相信大家会从这句话中得到启示。
目标升华法:愤怒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如将之升华,它能带给人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如用之不当,则可能伤人害己。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事情,要有远大的目标,有较大的度量,当前进中遇到挫折产生愤怒情绪时,应将其转变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切不可以眼前的区区小事计较得失,到头来“丢了西瓜捡芝麻”,妨碍自己对理想、事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