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问题论述题总结-心理学

时间:2019-05-13 21:1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问题论述题总结-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问题论述题总结-心理学》。

第一篇: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问题论述题总结-心理学

1.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28知情心 自我独立 人际适应 人格)①具有旺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③具有心理行为。④具有正确的自我独立生活人际适应境的能力;⑧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3.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P27)①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a.专c.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②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a.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b.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70)①态度定势的形成: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定势的作用较为明显;②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③道德情感的培养: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a.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b.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c.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④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a.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b.利用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c.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⑤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⑥道德行为的养成: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a.掌握道德行为技能;b.训练道德行为习惯)。5.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P17)①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教师理论的学习或正规培训,知道该“教什么”,但不懂得“如何教”②因循式教学——不懂得如何有效教③策略式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教 7.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有哪些?(P231)①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②思想性和的矛盾;⑤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⑥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8.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内容。(P7)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9.简述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P54)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b.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C.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启示: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1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P142)①问题表征(问题表征反映对问题;②情绪状态(个体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③动机强度(动机会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④定势作用(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⑥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11.简述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P217)①相似吸引;②互补吸引;③仪表吸引;④1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41)知识观: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生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学习观:a.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b.学习过程是双向建构的过程;c.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方法(同化:学习者把外界环境中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强调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的信息,引发原有认知结构调整,建立的新结构)。15.简述创造性(力)与智力的关系。(P139)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①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④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这种非线性关系分布表明,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创造性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16.简述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P88)①审题(弄清已知、未知条件和各条件之间;③重现知识(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找解决这一课题的有关知识);④解题。1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P61)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和实现。

20.简述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P196)全面认识自我 a.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c.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d.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e.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1.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P232)①环境适应教育②智力发展教育 22.简述“名片效应”的基本内涵。(P13)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一育效果。“话不投机半句多”从反面证实了这种效应。23.简述“好感效应”的基本内涵。(P13)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的观点。

24.简述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P173)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德心理结构中道德情感起到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作用。(a.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b.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c.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25.简述多血质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P271)①胆汁质: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②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性;③粘液质: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④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理脆弱、具有内倾性。

一.试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P63)学习动机的激励措施:①使学生②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③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④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⑤利用

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二.教师的教学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P129):①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具互之间的关系);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的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③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断分化:知识的纵向联系;综合贯通:知识的横向联系);④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三.举例说明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72)a.强度律:感知的事物(刺激)必 b.活动律: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 c.差异律: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异,对象从背景中突出来; d.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更清晰 e.组合律: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致,教学内容应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以便于学生整体知觉。

四.试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P33)a.强 c.教学应遵行4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反馈原则;d.提倡发现学习(发现法4好处:提高学习者智慧并发挥其潜力;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会发现的试探法;巩固对知识的记忆);e.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五.试述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的基本内容及其教育意义。(P263)①逻辑数的智力⑧观察自然的智力。启示:①我们应该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③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使他们在未来职业中扬长避短。④有利于发现不同类型的人才。六.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这对我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有何启示?(P13)威信。这种威信,只要是教师,人人都有。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这种威信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具有。这种威信对教育的影响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形成人格威信。教师的人格威信是由教师个人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因素决定的。从本质上讲,它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它一经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形成和维护教师良好的威信,既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又是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二)教师威信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启示。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高,那么教师的要求与教诲,即使是正确的,也往往会成为“耳旁风”,学生听不进去,也不会认真执行,甚至还可能跟教师发生冲突。反之,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顺利的被学生接受,并努力去执行,甚至教师的缺点也可能得到学生的原谅。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形成并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威信。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自己的威信。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信,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形成威信呢?第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第二,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第三,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第四,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五,要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教师要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威信。首先,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其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第三,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第四,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启示:要使学生顺利接受教师的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首先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七.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教育意义。(P168)①人的行为是可以影响道德行为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如果能控制这样一些因素,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恰当的行为,就有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教育意义:a.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而无须予以直接强化的学习,这就是模仿学习b.成人把社会首先准则传递给学生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说教,另一条是在儿童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尤其是后者效果更为明显,如果成人言行不一,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影响的。

八.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请用化名)的性格特点。(P276)以及对待学习、工作方面等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热爱集体,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工作勤奋、踏实,富有创造精神;谦虚谨慎,自尊自爱。(2)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是指在感知、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在感知方面,有的人属于主动感知型,不易受环境的干扰,主动根据目的、任务进行观察;在思维方面,有的人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在想象方面,有的人想象主动、积极、现实。(3)性格的情绪特征。人的情绪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情绪比较稳定持久,精神饱满,无忧无虑,积极心境占主导地位。(4)性格的意志特征。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行为的目的性强,对行动的意义有清晰的理解,办事果断,做事持之以恒.九.以大学生“考研”为目标,用动机期望理论揭示大学生考研的不同动机强度。性)根据动机期望理论,大学生选择考研主要基于三个具体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大学生对自己考研能力的主观估计。如果大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考研,则考研的动机就强烈;如果认为自己不可能考上研究生,则考研的动机就降低。第二个因素是大学生对考研的期望。如果认为考研会带来某种好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大学生想象自己考研会带来自己渴望的结果,则考研的动机会就强烈。相反,路过大学生若认为考研不能带来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则考研的动机就不足。

第三个因素是大学生对考研的偏好。如果一个大学生真的渴求考研,则动机会很强烈。如果认为考研并不能找到好的工作甚至延缓就业的机会,那么考研对于他来说就不会成为一种激励力量。总之,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强度依赖于他们认为自己能否考上研究生,考上研究生能否带来预期效果,以及考上研究生是否有价值。如果大学生对这三个因素的估价都很高,考研的动机强度就可能高;如果他们对其中的某个因素不感兴趣,考研的动机强度就不强,甚至认为考研毫无意义。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明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基本途径。(P223)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一往情”深 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②主动交往;③移情。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①避免争论;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④学会批评。

第二篇: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总结小抄版-职业道德

第一章 导论

1、理解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①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② 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③ 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④ 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道德的一般本质

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① 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具体而言:1.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2.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3.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4.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5.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

(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尊重自我,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开拓创新;(4)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第二章 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8、如何理解劳动对象的向师性?(可与第13题的②结合起来看)

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教育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

9、如何理解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与第14题中“教师应做到”结合起来看)

★独立自治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

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主的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

12、现代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教育责任是大学教师必须首先承担的第一责任,在履行教育责任的同时,理所应当地应该把学术责任、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神圣职责和全部活动的基础。(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权。每位大学老师在享有高度的学术自由权利的同时要有能力实行“德性上的自治”。(3)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大学教师必须要积极投身到现实社会的变革与实践中去,把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4)还要树立起崇高的学术追求并养成独立的学者人格。既要以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的介入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职责,又要与社会保有心智上的距离,远离急功近利的浮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因一定的法律事实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内容、客体)

管理关系: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教学、指导等过程中发生的管理和被管理的行政关系。(强制性、民主型、放任型)心理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和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师生间相互的认知、情感、意志、信赖状态、行为影响等方面的心灵感应关系。(传统型和现代型)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和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相互之间所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14、论述:协调(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是什么?

① 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③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当然,对道德一般本质的理解必须是辩证的,即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同时对社会发展有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是消极的阻滞作用。

3、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具有特殊的规范性。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内心自愿”时,才能加以遵守得到实施。

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①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②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③道德主要是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

④道德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⑤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独特的多层次性;更高的稳定性;强大的自律性。

4、道德的基本功能: ①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道德调节主要靠舆论褒贬、习惯疏导、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唤起人们的道德良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它通过评价、教育、指导、示范、鼓励、沟通等方式得以实现。

②道德的论证功能。指的是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

③道德的教育功能。指道德的教化作用。④道德的导向功能。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

5、职业道德的概念: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

6、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P15)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念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动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7、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又称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怎样理解?

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我国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① 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② 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③ 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④ 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⑤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时,教师的要求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否则,学生会抵制教师的影响。⑥可见,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

10、如何理解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P31)(1)与社会活动其他部门相比,教师职业活动最具有创造性。这是由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的劳动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规定的各种教学大纲,只为教育工作提出最一般的要求,并不能解决教学实际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必须由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3)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在其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必须如此。(4)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塑造完美个性形象的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劳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来灵活地运用规律。★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2)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3)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第三章 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11、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凝结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大学精神的内涵

(1)学术自由的精神。是大学作为“探讨高深学问之场所”的题中应有之义。(2)独立自治的精神。

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大学的科学精神表现为热爱科学、追求科学,为科学献身的意志与情怀,又表现为一种不迷信、不武断、不盲从、不附和的理念与态度。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自身的自由与完善为终极目标的价值信念。二者在价值上相互渗透,相互支撑。(4)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学之开拓创新精神,一是指向科学研究,二是指向人才的培养,三是指向社会发展。(5)理性批判的精神。

对社会现象持理性批判的态度。体现于三个方面:首先,从文化传递来看,大学是整理、选择、保存、传递和发展文化的场所。其次,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是各种思想兼容并包、交相汇集的场所。再次,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大学是社会理想的制定者与实行者。

躁与浅薄。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① 教书育人原则

确立的依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首先,教学的过程必然是育人的过程。其次,教好书要求育好人,育好人是教好书的保证;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

此原则要求: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按教育规律育人;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② 为人师表原则

确立的依据: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此原则要求: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以身立教,德识如一。③ 教育公正原则

教育公正主要指教师在评价和处理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公平合理。

确立的依据: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

此原则要求:坚持真理(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旗帜鲜明地宣传科学,大胆地,积极地同谬误作斗争;能随时随地地修正自己的错误;要求教师能主持正义)、办事公道、一视同仁

④依法从教原则

★道德与法的关系:区别:产生时间、社会作用的特点、作用的范围。联系:遵循的根本原则相同、作用上相辅相成、交叉重合(特点、层次、作用范围)、相互转化。职业道德是法律和道德的结合点,是二者同一性的集中表现,依法治教既是法律义务,又是道德要求、道德义务。

⑤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基本内容: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化和职业化,它是调整教育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

应体现尊重人权的精神(保障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入学与机会均等、免遭歧视、特殊姿赋的教育权利、文化学习权利、为多元文化发展而教育的权利、为就业和流动而教育的权利、终身教育的权利、政治教育的权利、家长与学生及教师的权利;教育要尊重和保护一般的人权);应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确立的客观依据: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重的贯彻;是处理教育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

贯彻要求: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第五章 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

是根据师生关系实际发生的内容按其主要特点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系统。伦理关系——第一层次

教育管理关系——第二层次

心理关系、法律关系——第三层次 人际关系——第四层次 伦理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其各自的心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师生代际关系;师生朋友关系;师生代际-朋友关系.)

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的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身的内因。没有内因的响应,就达不到教育活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2)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②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学教育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还应当学会克制;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③ 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仅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教师要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范围,积极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遵循师德规范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公正、无私、少成见,放下架子去接近学生,把握学生的内心思想活动,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理智地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④ 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严而有理——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应当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接受能力应有一个正确的估量,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实际情况,能为他们所接受的适度的要求;严而有方——教师多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有办法促使学生乐意地去接受、确确实实地去执行 ;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坚持长久。对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第六章 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5、论述: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要有适当的解释P117)①关心集体

重要意义:团结和谐的集体对个人的意义:产生内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思想水平;有益于身心健康;只有关心集体,集体价值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关心集体作为教师道德的具体实现路径:关心集体的教师应遵守集体纪律,爱护集体荣誉;应维护集体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矛盾;个人和集体发生矛盾,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关心教师集体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首先,教师所关心的集体是一种真实的集体。在这种集体中,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就能得到较好的实现。其次,教师集体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个体利益的实现。②尊重同事

尊重同事的道德意义:尊重同事是尊重人的一般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

尊重同事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首先,尊重同一学科的教师。其次,尊重不同学科的教师。再次,尊重优秀的和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第四,尊重持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同事。第五,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第六,领导与教师的相互尊重。教师要服从正确领导,支持领导工作;体谅领导,为领导分忧解愁;维护领导威信。同样,领导要尊重教师价值选择的权利;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尊重教师的事业心;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③团结协作 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事从学校和育人的大局出发,既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个性风格,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教育人际关系,进而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最终形成育人合力。内涵:教师集体的团结协作意识;教师集体的团结协作行动;校、院、教研室的团结协作传统;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氛围

团结协作表现为维持性团结协作和发展性团结协作。维持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以保持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不伤和气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同侪之间为了保持既有的表面的和谐关系,有问题怕争论,有意见不敢或不愿提出,以至心中的意见和矛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消除,反而使矛盾日积月累。

发展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促进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同侪之间为了促进发展、优化关系,主动沟通,有问题时,愿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提在当面,“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教材的能力。一是养成认真钻研教材的习惯。二是从整体性、准确性和教育性方面去把握教材。③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一是对教材的组织加工能力,二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是组织学生集体的能力。4)注重全面教学改革

①确立主动性教学的价值追求。②建立整体性教学目标模式。③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系统。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①教学评价的意义是使教学活动成为主体性强的活动。②教学评价使教学活动成为具有自觉勇动性的活动。③教学评价是揭示教学过程和结果与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即教学与教学成果所具有的功能。

第八章 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9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

有权利的必要方式。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也应

当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在道德上也应得到肯定的评价,但其中极个别人打着社会服务的旗号而做出有违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当然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义的谴责。

21、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 首先,诚信、公平竞争与效率以及奉献是基本原则。同时要做到:

① 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对权利的追求应符合道德的“应当”。2)切实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

② 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高校教师在工作和社会服务二者关系上必须要有主次意识,不能颠倒二者的关系,工作是主,社会服务是次。③ 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1)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2)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3)处理好金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第一,主动接受各种师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提高大学教师师德修养认识,陶冶师德情感,培养师德意识,规范师德行为。第二,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自觉依靠各种制度、纪律等外在压力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第三,积极主动参与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3)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第一,要做到自觉内省。第二,经常反省。第三,努力做到慎独。(4)在他律和自律的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

第十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与评价的目的性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性原则及其规定性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 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

④有益竞争

在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的必要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促使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16、什么是真实的集体

按照马克思关于“真实的集体”的思想,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于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来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又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增长。总之,把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与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真正统一,作为最高目标。

17、调节教师集体人际关系道德之实现(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1)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 内涵:主要包括教师科学的道德理性、高尚的道德情感、自主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能力。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道德理性(教师道德行为的过程也是主体不断超越自身德性状况之“实然”而向德性之“应然”状态切近的过程。);形成教师对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提高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能力。

2)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

激励机制大体可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的自我激励,即自己为自己设定守德的动力机制;二是客观的外在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是精神激励,也可以是物质激励。总之,就教师集体道德的保障机制而言,不仅应该规定教师在集体活动中的行为不得为非,而且要告诉他们应该去追求更高的价值;既要制定必要的规章使广大教师的行为不逾道德之矩,又应激励他们去追求更高的守德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教师:践踏集体道德的教师——纠偏、限定;消极守德教师——强化和提升;信守集体道德的教师——强化和激励(主体的自我激励;客观的外在激励)第七章 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道德问题

18、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 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科学的教学理念有着鲜明的特征:①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的出发点是人,教学的主体是人。②教学目标的发展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其次,要激活学生经验,实现知识向智力转化。③教学要求的全面性。通过各科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激发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学习信念,丰富学生精神世界。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①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专家能手,还要对本专业的学术动态、理论前沿有所了解,并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②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教师只“专”不行,还得“博”,即还应该具备较广博的知识素养。③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④教师要学而不厌,锐意进取。(知识的更新规律、保持自身魅力的需要)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 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达到科学性和准确性、启发性、形象性这三点要求。②教师把握1)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 从高校的职能来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有助于大学生创造人格的养成 创新意向的培养;冒险精神的培养;开拓能力的培养

4)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 5)有助于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

19、科学研究中具体的道德要求?(案例)(1)追求真理、勇于创新。①打破科研的神秘感。②克服自卑感。③防止自满情绪。④反对迷信权威。⑤正确看待失败。(2)实事求是,治学严谨。①选择研究的课题要有科学价值。②资料收集要客观、准确、全面。③在研究过程中要消除主观上的偏向,尊重事实,不要先入为主。④反对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a.抄袭剽窃。b.伪造或拼凑包装。c.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d.大搞不正之风。如何消除学术腐败:a.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道德监督机构,专门接受举报、调查并处置。b.详细公布调查结果。c.加以适当处罚。⑤.建立学术规范。(3)配合协作,优势互补。

①增强合作意识。②分工协作③优势互补(4)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①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术民主的前提。②开展学术讨论、争鸣是学术民主的关键。③防止学术垄断是确保学术民主的保证。④提携后辈。

20、学风不正、学术腐败表现形式?造成的原因?如何解决? 学风不正、学术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P169)① 抄袭剽窃;② 伪造或是拼凑;③ 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④ 大搞不正之风。学风不正、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P170)①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的影响等;

② 从学术界自身而言,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 ③ 从学术和学术人员来说,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等;

④ 从监督和惩罚机制上看,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败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的途径:

① 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

② 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

③ 提高学术人员学术道德,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经得起名利的能力

④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学术监督和惩罚机制 第九章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道德价值评价中不确定性的辨析

(1)如何看待高校教师的道德义务。

传统观念中,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历来都是“义务”或“奉献”,但随着改革开放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背景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的成本已由政府和受教育者共同承担,“第二职业”也已成为合理、合法的正当行为。

(2)如何看待高校收费。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私心”。

过去的一些“私心”几乎是一切罪恶之源,而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酬金是对劳动的肯定,人们关心自己的利益不再是“私心”的范畴,它是人们要求自己正当劳动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形式,是人们正确主张自己应钱和道德的关系,“义利统一”。4)按章纳税。

④ 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⑤ 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为人师表。

22、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道德意义?

① 可以促进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的开展 ② 成为学生社会的榜样

③ 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23、教师在服务社会中需处理哪些关系? ① 正确处理好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的关系。

② 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好职业范围内工作中的主次关系。④ 正确处理好学术无禁区与传播有规范的关系。

⑤ 正确处理好学术独立与功利性的期望的关系。

第十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指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和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实践。

★道德修养的意义:①时代发展的需要。②完善自我的需要。③实现现代化的需要。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师德修养的必要性?

①师德修养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要求。②师德修养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③师德修养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24、理解师德修养的过程

首先,师德修养是教师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诸要素从低到高、从旧质到新质的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然后,① 提高师德认识 ② 陶冶师德情感 ③ 磨练师德意志;④ 坚定师德信念 ⑤ 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

25、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P203)① 学习与实践结合。

1)大学教师要提高师德水平,必须加强理论学习。①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②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③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收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④向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教师学习。⑤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2)大学教师要提高师德水平,还必须注意深入实践。①积极投身教育实践。②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实际。③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

② 他律与自律的结合。(见26题)

③ 品德修炼与仪表修饰的结合。1)服饰:冷暖色适宜,和谐得当;款式合时,展示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张扬个性;朴实自然,整洁宜人。2)语言:健康文明富有思辨性;规范简介富有逻辑性;准则生动富有幽默感。3)举止:仪容端庄潇洒和蔼可亲;沉稳大方,行为得体;积极践行公德,讲究礼仪。

26、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他律指道德主体在接受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受动的位置,其意志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驱使,把追求和道德之外的目的作为行为准则。自律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他律和自律是大学教师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但是二者又是相互关联作用,这种关系表现在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自律,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要做到:(1)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与自律关系的意义。第一,他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外在动力。第二,自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第三,师德修养重在自律。

(2)大学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重视他

(1)一般标准:“善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首先是道德评价,然后才是在教育领域内对教师进行的道德评价。(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的内涵:主是对教育目的实现有价值的行为和品质就是善的,凡是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害的、产生负价值的行为和品质就是恶的。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教育伦理中的“至善”——人的全面和自由地发展,成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依据 其争议主要集中在“动机与效果之争”、“目的与手段之争”这两个方面。

第十二章 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的道德成长

27、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记住,与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相区别)

① 引导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从师德的他律性特点出发的,是一种外在的客观要求,需要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这些规范之所以重要的道理。② 内化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与道德的自律性相联系,师德的道理虽然是可教的,但师德本身却是靠教师主体去修养。③ 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师德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又要引导受教育者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

④ 差异性原则。首先指高师院校的师德培养工作必须依据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即品德形成的规律来进行,要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真正掌握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注意到教师的不同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师德教育。

⑤ 连贯性原则。师德养成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规律。影响师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具有社会性,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如果各方面的影响不连贯、不一致,必然会影响师德素养的形成。另外,师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顺序行和阶段性,是一个前后连贯的完整过程,这就要求各阶段在总体方向上要一致,在内容、方法上要互相连接,要系统连贯。28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 1)教师角色意识的强化

角色认知:对自己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体验:在扮演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①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②对教师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③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④职业的社会评价和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与职业收入不相符引起的冲突。3)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 教师职业情感,是指教师感受教育需要的心理活动,它是基于教师对教育客体关系的认识,在对可以直接引起愉快或痛苦的事物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体验。转变观念,重塑教师精神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影响,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第三篇: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事先没有明确的观察任务,知觉的过程会是无意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会直接影响到知觉的选择性。教师只有指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重点,观察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实际观察中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

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

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成果,提高观察能力。2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提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小学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内容以及记忆规律等加以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的任务,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意义重大。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兴趣浓厚、情绪乐观,能提高记忆的效果。3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被识记的事物建立联系,知识经验约丰富,形成联系就越容易,记忆力就越好。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学生形成的记忆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教师要把方法论教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中,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忆知识,不断提高记忆的效率7树立记忆的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力上的优缺点,并依靠优势去克服记忆上存在的劣势。并运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是学生看到自己的记忆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记忆的信心。3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有计划地交给学生必需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培养中必需注意几点: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教师必需注意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按唯物辩证法进行思维,可以防止思维的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教师必需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进行这方面训练。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教师必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掌握知识的过程,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言语能力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需使学生了解自己思维品质的特点。8提高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有计划的组织创造性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在发明创造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

4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创造动机越强,就越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就越有利于解决问题。动机的强度有一定的限制,人在发明创造中不能急于求成。2知觉情境的影响。解决问题往往受到知觉情境的影响,要注意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努力创设较好的有关因素的情境。3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路,产生消极影响。4功能固着的影响。功能固着通常干扰创造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知识越广博的人就越容易解决问题。7人格的影响。人的人格特点对创造性思维的进程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8灵感的影响。灵感的出现是一个人长期艰苦的大脑思考劳动的结果。9启发影响。人们往往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某一原型事物的启发,通过类比、联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2新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4培养学生的兴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保持乐观态度和健康体魄,防止疲劳等,也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必要条件。

二、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三、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有意注意虽然是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但是,完全依赖有意注意进行学习则容易疲劳,不能长时间地坚持;如果单纯依赖无意注意进行学习,又会因缺乏目的性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两种注意,交替运用,恰当地安排教学。

6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调动起来,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入活动状态,使它起到推动学习的作用。一般有几方面的要求:1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经验证明: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具体教学内容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3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儿童积极思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语言提示的方式。二是活动的方式。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证明:开展竞赛必需慎重、适量和注意方式。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好坏和应用所学的知识的成效等,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有益的学习动机,这就是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育和实践锻炼培养的结果。良好的意志品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各个方面的活动都会产生影响。

A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B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是顺利地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特征。

C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与具体的困难做斗争中磨练意志。

D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E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分析,针对他们意志行动的情况,因材施教。

8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试?

学生产生情绪上纷扰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试,才可能保证学生的正常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应注意以下几点:1矫正错误的观念。要矫正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正确的糊涂观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2不要简单禁止,要善于疏导。要辅导学生以适度的节制和升华来消除情绪的纷扰,合理释放、适度节制和升华可以发泄内心的烦恼,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对学生不要臆测、歧视,不应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要帮助学生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使他们心胸开朗,对人对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9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素质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教学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a,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经验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上起重要作用。b学校教育在人的智力开发中起主导作用。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各种特殊才能都是在人的反复多次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总之,中小学能力的发展是多因素错中复杂影响的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前途。10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重点)

不同气质的学生在教学及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风格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地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对胆汁质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宜用“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对它们进行教育切忌急躁。

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

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对多血质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刚柔交替”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

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陈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对多血质学生,教师应当以满腔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的完成各项任务

4对忧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在教育的方法上,教师要给以更多的关怀,要经常给以帮助,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前进的勇气。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其积极作用。1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2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经验水平等,考虑教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3.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培养“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养成客观求证的态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4科学的安排练习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练习,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联系实际、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5创设与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实践原理、原则的运用。6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为促进积极的迁移,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学习成绩,这对学生来说不公平,因此要有效的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具有积极的作用。

1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有生理、心里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原因。1生理原因:造成不健康心理的生理原因包括遗传、生理解剖结构特点、生化特点、病菌的侵害以及生理疾病等。2心理原因:通常受到过分溺爱、保护或者从小缺乏父母之爱的儿童较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3社会文化原因:造成不健康心里的社会文化原因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团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的不良影响。

1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一、教师的认识能力: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分配的注意力。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的重要依据。2要有分配的注意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3要有巩固的记忆力。4要有创造的思维能力,5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接受,也直接影响学生言语和思维的发展。6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师的情感: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和事业心。2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期望,还会毫无保留的向学生献出自己的精力、才干和知识。

三、教师的意志:1要有坚定性。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教师具有完成任务所必须的坚定性。2要有果断性。果断性就是教师是否善于及时做出决断的能力。3要有自制力。教师自己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

第四篇:心理学 论述题

☆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指导。(4分)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3分)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论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4分)

①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②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自然环境因素。(6分)

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

☆论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广播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4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

5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

☆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固着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3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

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 1

种易于以习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5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有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和知觉障碍。

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论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

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其间一个孩子的生理、心理、人格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职业应掌握:

1关注技术。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言语和肢体语言向受辅导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目标。

2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学生的主述,并已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3沉默技术。其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4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5探讨技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

6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7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8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

现今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地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①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制约。

②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得多,概括得多。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

③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以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需要。

2品德和道德的联系:

①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②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③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影响社会道德面貌和风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品德是道德的基础。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体现“师德”。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1认真教学,刻苦钻研教学。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师德的首要基础。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

2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校、关心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师德的核心。作为班主任,除了在学习上对

学生严格要求之外,在生活上对学生也要关怀备至,让学生感觉到被关心和重视,从而优化本班的班级管理效果。

3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在教育愈来愈规范化的今天,需要我们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艺术家,知法、懂法、守法、宣法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以学校的价值为导向、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来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领导的信誉,与老师们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经常家访,寻求家长的意见,不以家庭背景视人,平等谦虚地对待家长。家长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何服务学生从而使家长满意,一直是我们深以为虑的问题。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学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1教师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

2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奖惩,可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积累情感经验。

3开放师生关系,营造人格教育的分为。

4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培养,需要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

5积极组织交往罗或,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

6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后天影响,学生之间在个体、品质、学习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个别人格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挖掘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论述如何对学生“网虫”进行品德教育与渗透

1开设校园网吧,加强设防。避免学生在校外各种不明情况的网吧上网所遭遇的不良影响。

2开辟独特的班级网页专栏。

3品德教育课上网。改变以往品德教育的呆板、硬灌输的旧模式,开发品德教育的网络媒体手段与模式。4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聊天室。

5开设班主任电子信箱。方便接收家长对品德教育工作提供的有利建议及意见。

论述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自卑心理”与“期望效应”。

对于由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期望效应”。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期望,给他们改变自我,恢复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努力地表现自己的长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这些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期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上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并由此激发出巨大的内驱力。

2“闭锁心理”和情感沟通

存在闭锁心理的学生处处拒绝与他人沟通,把自己闭锁在一个小小的自我空间,总是拒人千里之外。造成闭锁心理的原因与个体的童年的体验和成长过程的不幸经历有关。作为教师应更多的与学生交流情感,沟通心情,打开学生的封闭的心灵之门,向自己倾诉,向自己敞开心扉。

3“学习心理障碍”及解决之策

如焦虑心理、恐惧心理、对学习冷漠绝望心理、怀疑心理、依赖心理等。

解决的方法是:创造教育的最佳情绪和环境;对学生以心换心,做知心朋友;提高成绩“一步法”,不好高骛远;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加温,使冷漠变热情;通过意志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如何利用遗忘规律惊醒有效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解释了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

1对于必须记住的材料,要在学习后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第一,一次记忆的材料太多会直接记忆的难度;第二,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且牢固;第三,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要保持较高记忆量就必须花大量时间反复记忆,这样的记忆效果无法令人满意。2一次记忆的材料不要太多,根据后来的研究,一组记忆材料安排在7个左右最合适;积极寻找“需要记忆的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高效率地完成必须做好的工作;拒绝死记硬背的方法。

3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可以通过编排故事等方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

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记忆过程中,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材料比熟悉的材料出现遗忘的时间更早。

4努力提高学习的动机,使记忆材料称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另外,每个人的记忆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论述“学生为中心观”

1“学生为中心观”对教师的要求:要坚持对学生“有限自由”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完全放任自流或过分溺爱是危险的,但父母压服,控制或过分保护孩子,这种做法也是极其有害的。

2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态度和品质: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人格,给予尊重;第二,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里如一;第三,注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第四,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3以学生为中心观要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

4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勇于探索、创造等动机看做本质动机,不把学生作为单纯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容器;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心灵健康是成功的基石,建立和谐统一的个性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创造。论述如何利用需要层次理论开展品的问题生的教育工作

1困窘的学生,即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只有解决他们的僧或问题之后,学校教育才可能有效。

2胆怯的血色很难过,即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对于这种学生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小事教育起,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控制、延迟、放弃自己的要求,能够忍受挫折,如此他们才可能获得健康发展。3孤独的学生,即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只有在充满感情、理解和平等的氛围中惊醒人与人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才能获得满足。

4失望的学生,即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教师、家长对此类学生不能有偏见,不能歧视,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特殊问题特殊解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寻找他们的积极因素、闪光点并及时表扬肯定,这对于品德问题生是及其重要的,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转变的契机。

5玩世不恭的学生,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应该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把那些玩世不恭的学生转变过来,引导他们为班级、为学校、为社会服务。在品德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篇:资格考试___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想创设问题情景,一是要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多样,可以是教师提问、作业等方式提出,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可以在教学开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时进行。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商,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表扬而非批评。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成功的信息,用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4·利用挣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学习竞赛也有消极影响,如果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手段。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向均是有利的,能使优生继续努力,使差生不至于自卑,能进一步努力,争取今后成功。

※怎样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让学生能够确切的把握其含义,以发挥它对学次材料的沟通作用;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代替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

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编排的好,迁移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就省时省力。编排教材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学习先后顺序的安排,也包括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论那一方面,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在次基础上加强横向联系,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认知策略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词与形象的配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使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顺序,并作好记录,一般来说,应先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先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再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再综合为一个整体,以达到全面的认识。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虽然用正例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反例的应用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合规则的本质认识。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对象的变式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对象本质要素。3科学的进行比较:概括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科学知识的概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教学情景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得概括,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自行发现原理和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

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识记数量较多的教材时,应适当注意分组,以减少同时识记的数量;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可以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于一个目标,使学习任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就能留下教深的痕迹,识记时的主动性越高,识记的效果就越好。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实际效果的最重要条件,意义就是联系,识记就是建立联系和巩固联系,在识记材料时应尽可能的建立较多的联系,使机械识记意义化。4.组块化编码:一般认为,不同的组块所含信息量是不等的,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5.今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多种分析器同时参加活动是提高识记成效的重要条件,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有助于加强识记。6.觉醒状态: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识记得效果。7.识记的信心:学生的信心对识记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认为,所要识记得材料比较容易,就会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识记效果自然就提高,如果学生感到识记材料很困难,缺乏信心,就影响识记时的注意与思维,自然很难有好的识记效果。

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学也要遵循循环复习的原则,对于所学的重要的基本材料应经常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对教材的复习,从事见得分配上分为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分散复习,针对材料的特点,同时也要重视集中复习。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有关,一般来说复习的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必要时采取过度学习得方法,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可能引起厌倦而成为无效劳动。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任何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工作中,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心智的培养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象。定向映像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是用言语:新知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要不断地改变言语形式。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地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其构成: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2.创造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讯兰的戈登技术;3.注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4.重视创造动机的激发。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1.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己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这是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3.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使现实自我不断向理想自我靠拢,并最终实现理想自我。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主动交往;移情,积极地参与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2.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争论往往会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善意的批评是对别人行为的很有必要的一种反馈方式。简答题

论述题:结合社会实际,谈谈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学校的社会职

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它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在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然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来开展工作。

2、发展科学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不仅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教师需要搞科研,学生也需要搞科研。

3、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高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2、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立意资源优化配置。

3、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如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期逐步缩小差距。建立和完善面向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制度,也是保证高等教育平等的重要措施。

论述题:你认为当前我国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我国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经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有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责任、条件和任期聘任。教师职务的聘任包括人品资格的认定,采取何种聘任方式,聘任期间的考核,以及聘满是否续聘、解聘何缓聘等等。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自愿的原则,由高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聘任期间高效将定期对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解聘、晋升、奖励或者处分的依据。自1986年我国开始逐步推行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以来,一定程度地打破了高校教师铁饭碗的局面,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我国教师的合理流动,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对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教师职务评聘不分离,考核不够科学化,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目前的改革重点和方向是: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

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

论述题: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1、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我国专科层次应用性、技艺性人才的培养规模。

2、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

3、在结构形式上,扩大全日制高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力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适当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而高等教育需求紧张的局面。

4、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

5、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落差。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土粗豪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论述题 如何形成高校教师的结构优化?谈谈你对高校教师结构优化的措施。为合理优化我国高校教师的整体结构,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

1、完善教师聘任制。通过聘任,使教师能够到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学校能聘任到自己想要的教师。增强学校间对人才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的形成。

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引导、鼓励教师在不同学校、地区应聘任职,减轻人才集中地教师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形成教师的合理布局。

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统一(论述)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知识以能力为前提。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调动起来。教学中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全方面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知识与能力并重结合通过

学生动脑动手,传授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论述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引导,有效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通过教师威望调动学生主动性,老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平等交流

结合学校课程设置实践谈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设置包括:课程教学

内容体系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这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教学计划不能随意更改教学大纲的范围、深度、基本要求、课程规范,保证教学质量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结合实践谈如何选择现代教学媒体(论述)答:教学媒体分为传统和现代。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给高等学校的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学媒体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如何选择教学媒体由教学任务的需要来选择。遵循2个原则:目的性原则1)教学目的要定的切合实际2)教学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1)要考虑教学需要与媒体的功能及特点2)要使用能获得更好效果而又使用方便,价格低的媒体。1999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

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下载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问题论述题总结-心理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问题论述题总结-心理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总结)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与“现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

    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总结

    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为实际教学提高科学的理论指导。提高各种研......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四.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1)日常生活经验的证......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2011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 四、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p149 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p201(次) 训练学生尽可能地使用外部形式表征问一、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1、有......

    哈师大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论述: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心理效能 1、师生关系影响教育学的积极性 2、师生关系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 3、师生关系影响教学信息的传递 4、师生关系影响学生个性社会化......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合集)

    论述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1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

    2018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

    1.绪论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标准答案:A 2.个性心理特征不包括。 A、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