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基础道德情景教育的研究[范文]
初中生基础道德情景教育的研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二十个字基本道德规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依据。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从少年儿童阶段起步。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一生的道德养成。我们常讲,远大的理想在少年阶段孕育,高尚的情操在少年阶段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少年阶段养成,生命的辉煌在少年阶段奠基,就是这个道理。二十个字基本道德规范对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和道德养成的规律,精心设计,创设情景,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引导他们按照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应该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发展。然而,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一方面在传统的道德模式下可把一些道德口号叫得震天响,而另一方面遇见真实的道德情景,又不能根据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行事。究其原因,是教育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受教育者道德实践锻炼,忽视了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只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因而,探索提高基础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必须以培养学生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会关心协调人际关系为切入口。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加深体验,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基础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情景教育的有效方法
对初中学生加强基础道德情景教育,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创设体验情景,培养责任感。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现在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育。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要通过创设深受学生喜爱的生动有趣的各种体验情景,使他们在求知、兴趣和探索等动力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融人体验教育之中,从而使枯燥的灌输、说教变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使深奥的教育内容变为无形的渗透和正向的激励,让他们在无痕迹的教育氛围下,达到心灵的感悟,使思想教育丰富的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具体人手,如果一个孩子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引导学生从小爱家,长大才能爱祖国这个大家。然而,爱意味着承担责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关心家庭和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我们通过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为他们倒杯水、拿双鞋、递毛巾等细小、具体的小事,让学生懂得自己在家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感受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形成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关心家庭的责任感。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
1.“在家有岗位”
要求每个同学在家要有每天做家务劳动的岗位,知道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在家务劳动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2.“学习家庭理财”
利用寒暑假,在家中向父母学习理财知识,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
同学们在征得父母和父母单位的同意后,跟随父母上一天班,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并作好记录,写成调查报告,进行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发言都说明,他们的爸爸妈妈虽然分工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通过“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的体验教育活动,学生加强了与父母的沟通和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责任和辛苦,从而更加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为了创造优美的环境,爸爸和其他叔叔、阿姨们一年到头扫地,打扫厕所,这是单调而枯燥的劳动,他们太辛苦了。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优美整洁舒适的环境,我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以后我要尊重所有扫地阿姨的劳动,不要把果皮纸屑杂物随手乱丢。变换一下位置,学生能体会到父母和阿姨们的辛苦和责任,就会理解他们,照顾他们,关心他们。
又如,在“争当城市绿化美容师”活动中,学生在校内护绿,到苏州河边宣传环保,整治环境;在捐资助残活动中,学生为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捐书办图书馆;关心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同学;为里弄孤老服务;在“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班长”、“今天我当家”的体验活动中,人人有岗位,人人对集体尽一份责任,多一份关心。我们经常表扬为集体尽责的同学。
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同学们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感得到了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通过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而内化的。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并使其在原来责任情景中积累的责任感迁移内化到新的情景中,把学生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感迁移到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现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来用知识和才华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二)创设体验情景,在实践中培养良好道德习惯
“知一情一意一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过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道德的基本构成因素。道德认知是道德养成的基础,道德认知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没有对客观事物的一定了解,就不可能有任何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以态度为核心的道德情感是道德养成的关键,道德情感是道德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道德情感解决的是“愿不愿”的问题;道德活动是人的内心的情意活动,离开了人的情意活动就无所谓道德。道德认知只有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才会产生道德动机,从而推动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内部支配力量,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道德意志解决的是“能不能”的问题。道德意志主要反映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力上,反映为道德能力、道德意志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形态,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除了需要道德动机的推动和道德意志的调节外,还需要一定的道德行为技能,它主要是通过练习或实践来掌握,通过多次重复和有意识的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而且十分稳定。因此,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1.精心组织优化道德接受环境
注重抓住教育契机,优化情景设计,精心组织是基础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例如,在申奥成功、世博会成功举办,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比如:
特别是在天宫一号升空后,我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政治课上新闻发布:“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在万众瞩目下圆满发射成功,整个发射过程近乎完美,全程电视直播,全画面显示,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水平的雄厚实力,国家领导人前来助威,航天人倍受鼓舞,我们航天人的自信和航天科技的扎实功底在这一刻出现在全世界的面前。航天科技水平代表了一个国际综合的国力,我们是继美、俄之后第个三个建造空间实验室的国家,如今俄罗斯已难以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美国也并非独立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而是在其他国家科技工作者的联合下完成的,所以天宫一号所蕴含的巨大意义对中国实力的提升将是不可估量的。以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发奋学习。
同学们开展了“我怎么为祖国作贡献”的专题讨论,利用少先队十分钟队会,深入社区里弄宣传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帮助里弄出专题黑板报。在国庆前夕,我们开展了“唱歌曲,学历史”的活动,利用每周一歌的时间,学会了几十首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在建党90周年生日之际,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观看《战上海》的电影;召开《铭记党的历史》主题队会;学习党的历史,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孙中山故居,铭记老一辈的谆谆教导;开展《党在我心中》的征文比赛,在升旗仪式上进行演讲。在初三的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自己家庭衣食住行的变化;从父母工作单位的变化;从自己家门口道路交通的变化;从上海城市面貌的变化;从上海浦东的变化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逐步了解社会,也使他们懂得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每次活动后,同学们还能通过写考察报告、写周记、召开主题班会、办手抄报、出壁报等形式交流思想,提高认识。亲身的体验,切实的感受,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2.积极引导学生完成长作业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课堂上重点讲清理论观点,然后积极引导学生去完成长作业.因为我觉得中学低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比如,讲到<爱护公共设施>时,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了长作业.同学们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同学们到校总务处了解每个月学校水电费开支的情况。同学们对全校浪费水电和损坏公物的现象作了调查:如做广播操、上体育课、上体锻课、到音乐教室、实验室、电脑房上课时,教室里空无一人,但经常是电灯、电扇、电脑都开着;上好厕所洗完手经常可以看到水龙头不关扬长而去;有的同学用脚踢门;„„同学们把调查到的情况有的写成调查报告,有的编成小品、哑剧,利用主题班会,自编、自演,进行自我教育。在活动中,他们懂得了爱护公物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个小公民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自我教育,班级设立了爱护公物监督员,对班级中损坏的公物大家会运用健康的集体舆论进行批评帮助。这一活动开展以后,学校的门窗、课桌椅损坏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自觉关灯关水龙头的情形。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集中一段时间开展了“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教育活动。大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的主要缺点,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为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拓宽奖励面,使改掉了坏习惯有明显进步的同学也有得到表扬、奖励的机会,我们开展了“班级之最”的评选,班级除表扬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同学以外,还设立了许多单项奖,如学习进步奖、纪律进步奖、广播操进步奖、文明礼貌奖、热爱劳动奖、助人为乐奖等等,采取同学自报、大家推荐、中队委员会审批的办法,最后 张榜并发小纪念品。这样做,容易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激发起他们对新的目标的追求。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早在l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记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了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在当代中学生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脱节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因而教育从“体验”人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学生不仅需要成人的引导,更需要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感受,没有了成人的依靠,才会想办法独立地解决问题,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对错,懂得自律,明白事理,最终将自律变成习惯。这种教育是一种务实的自我教育。
3.创设体验环境,学会关心协调人际关系
为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德要求、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以学会关心为主题,运用实践体验的方法,结合本年级、本班级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三月五日以讲雷锋故事,学雷锋事迹,像雷锋那样学习、生活为主题,开展学雷锋活动,到社区打扫卫生,到幼儿园为小朋友服务。三月八日,送给妈妈一件小礼物,致以节日的慰问;为女教师服务,让大家体验爱心,体验友善,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体验学会关心他人,热爱劳动者。
我们发动大家调查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最希望得到什么帮助,什么时候去帮助更适宜?我们能帮助他们做点什么?然后制订计划,作好准备。由团支部书记带队去退休教师孤老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对班级中学习困难、行为偏差的同学开展互帮互学结对子活动,又为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及孤儿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中秋送温暖活动。这些都是从认知到实践的亲身体验。
我们针对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情感,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使他们懂得,只有将自己融人集体,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我们还在同学中开展了“怎样选择朋友?”“当你和同学发生了矛盾该怎么处理?”“你的好朋友犯了错误你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建立纯洁的同学友谊?”“对异性同学应该怎样进行交往?”等问题的讨论,并进行专题演讲,使大家对友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努力做一个情感丰富而又高尚的人。
三、几点认识
通过初中生基础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我们觉得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
少年儿童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长期地共同努力。因此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不是短暂的,而必须长期坚持。学校德育室、年级组、班主任要共同参与设计系列教育活动,构成系统的德育工程网,只有经过一次次的教育活动,才会帮助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2.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要体现时代性。
我们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要体现时代的特征,紧扣时代的脉搏,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时代精神,否则就会使我们的教育缺少活力,失去生命力。我国加入“WT0”后,我们利用午会课的时间向同学介绍了中:国加入“WT0”长达l3年的谈判情况,中国人世的利弊,人世后对人才的需求等。由于这个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学们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要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开展的所有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活动的可操作性。如实行中队干部竞争上岗,学习自我管理,增加自我体验,培养队干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结合行为规范训练,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班主任”等活动,让大家体验班主任、当家人的辛苦和自豪,培养责任感,养成尊重他人、尊重劳动的美德;为帮助学生体验在家当一天家庭主妇,我们把烧大米饭和两菜一汤的程序印发给每一个同学,帮助学生学会一些生活自理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4.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要注意差异性。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的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等,因材施教。因此我们的教育活动一定要关注每个同学在生活中的角色,做到“人尽其才”,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教育,都有一定的收获。
第二篇: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自闭症在中国
1982年儿童精神病学家陶国泰教授首次正式在国内专业文献上报道4例自闭症.80年代中期以后,病例报道不断增多.1989年我国精神疾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正式将儿童孤独症列入疾病分类系统中.并且陆续有临床、病因、诊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 研究报告.2001年,孤独症首次被列入全国残疾儿童调查中;2006年,中国残联将孤独症正式划入精神残疾的类别;2009年全国首家公立自闭症学校正式招生.据媒体报道,我国的儿童自闭症人数超100万.但是因为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体系尚未建立,我国2/3的孤独症患儿往往要在两家或三家以上机构就诊,绝大部分需要跑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才能得到确诊.因此不难推测实际患病人数远不止100万.然而根据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大会数据表示,目前我国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队伍不足200人.正是因为儿童精神科医生的队伍严重不足,客观上导致了孤独症儿童确诊率小,漏诊率高.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一个极大的社会认识问题——群众不认识孤独症,医生不了解孤独症.自20世纪80年代自闭症康复引入我国以来,国内许多城市开始陆续建立了一系列以自闭症康复为主的训练机构,这些机构有的是政府出资兴办的,也有很多是民营机构,它们在推动自闭症儿童康复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
自闭症在国外
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肯纳医生命名自闭症以来,教育和心理学专家、学者对这一病症的研究从未停止,并且积极探索其病因、治疗手段、干预方法等,累计了大量的个案研究资料和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中国引入自闭症这一概念是从20世纪80年代,比美国起步就晚了40年,目前国内大众群体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存在很多误解甚至完全不知道的状态,但欣喜地是,随着有关电影、电视剧以及电视节目的播出,社会各界开始了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关心。
从对自闭症的研究来说,国外有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也有严格的专业资格认证,大学开设相关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先教育后特教,边学习、边工作、边研究,每年的国际会议上有关自闭症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促进了对自闭症研究的飞速发展,而我国目前更多的是学习和参考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加以应用。
对自闭症及其家庭的救助——以美国为例,无论是公立、民办公助还是民办干预机构或学校,患儿的教育、训练费用都是由政府支付的,为患儿家庭减轻沉重经济负担。另外,从患儿被诊断、接受早期干预、融入主流小学、中学,进入职业教育或者大学,一路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相应的专业团队在关注孩子的发展,解决家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三篇: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
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内容摘要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8号文件和第五次少代会的精神,了解上海市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发展的状况,本课题自编了“上海市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1000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爱国守法与正义责任、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诚实守信与合作互助、勤劳俭朴与传统美德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大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总体呈上升态势。关键词基础道德 调查 知行分离
一、引言今天,振兴道德的焦点都集中到少年儿童和学校,强化学校道德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素质、塑造少年儿童的人格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爱国责任、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俭朴以及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等基本要求和规范都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的其他各学科中,均注重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重于育人。数十年来,坚持道德教育对于学校育人工作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传统的德育与当代的社会发展、少年儿童成长体现出不适应性:德育的目标要求过高、德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在重智轻德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道德教育出现学科化、成人化、简单化倾向,将孩子们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容器,将我们认为正确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行为准则、情感意志等往他们的大脑里一味地灌输,这直接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的“知行分离”现象,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开展了对当今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来调控我们的观念和行动。在教育变革与发展中,强调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强调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强调道德评价的过程化和综合性,将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养成与生活的真实、社会的真实相融,在“行在知前,知行统一”的道德践行中“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获得道德发展。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问卷调查以全上海市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70份,其中有效问卷774份。随机访谈主要是针对统计结果中部分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是广大少年儿童的主流价值观,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访谈中,92%的少年儿童对国旗、国徽、国歌都表示认同,并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96%的少年儿童能从奥运赛场上升起的国旗、奏响的国歌声中感受到国旗、国徽、国歌的尊严,产生崇高的自豪感、荣誉感。82%的孩子能经常关心国家新闻大事,关心中国在世界中的事件、作用等。尤其在初中阶段,绝大多数少年儿童对改革开放成果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示肯定,78%的孩子经常关心“两会”等时势信息,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个代表”等理论表示关注,这一系列数据表示多数少年爱国正义,有着较高的爱国热情和信念,这将成为指引少年儿童成长进步的思想基础。在遵纪守法方面,上海的少年儿童普遍知道其重要性,并感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对个人学习成长极其重要。例如访谈中对法规“不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96%的学生表示知道,问卷中对于“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同学进入营业性网吧”的回答中,有58.5%的学生回答“没看到过”。学生除了要遵守国家法规和公共秩序以外,还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和纪律。在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就明文规定:“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因此不应该在课桌上乱涂乱画。调查显示,有59.6%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同学在课桌上乱涂乱画”。当看到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时,有35.5%的学生会“告诉老师”,另外有35.2%的学生会“上前去制止”,还有17.6%的学生会“绕开继续走”,11.7%的学生认为“不管我的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70%的学生都对不良现象采取了措施,要么告诉老师,要么当场制止,这反映出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制止不良的意识和正义感。但还有进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不良现象熟视无睹,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令人可喜的是广大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同时在日常行为与生活中普遍增强了规则意识。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德育与少先队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会文明与进步带来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在看到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发展主流的同时,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多元文化可能对主流价值观带来的冲击。调查表明:有45.8%的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信念尚比较模糊,这就需要我们要随时研究新情况,针对少年儿童的实际,不断提高理想教育的实效。这是道德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举止文明、讲究礼仪,少年儿童行为规范水平不断提高,好习惯养成仍需持之以恒多年来,教育系统与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学习礼仪,讲究规范,不断提高文明素养。自本世纪以来,上海教育部门在中小学与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行为规范学校的建设与评比工作。学校领导认真规划学校行为规范的培养工作,并将这项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相结合,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上海少先队组织发动广大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养成道德好习惯”实践活动,在归纳少先队员意见的基础上,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向全市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在老师、家长帮助下,队员们努力养成10个道德好习惯:微笑待人、每日为父母做件事、主动打招呼、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按规则办事、说了就要努力做、用好每一分钱、集体的事情一起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此举得到百万少先队员的积极响应。调查显示,87.3%的少年儿童对随地吐痰持否定态度,61%表示在公共汽车上应主动给老人让座,81%认同“应看红绿灯过马路”。在看到行为养成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同时应正视存在的问题。统计显示,在各项数据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足行为”或“不正确态度”选项,表明工作尚未到位。我们认为,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正内化为基本习惯与素养,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期望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三)知行分离现象依然存在,道德教育模式应及早走出“学科化”、“成人化”、“简单化”倾向的误区本次调查再次显示,少年儿童在道德养成过程中,知行分离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在一项关于对随地吐痰行为态度的调查显示,对“没有罚款人员时会随地吐痰”态度的选择比例,小学三—五年级组为6.1%,初中预备班—初一年级组为10.0%,初二—初三年级组为15.4%。从“知”的角度来看,年级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带来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这是可以确定的;但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带来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提高,这与我们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直接关系。在家庭责任方面,78.4%的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心;90%的学生能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的教导,但实际承担一定小家务的同学仅占40%。这其中家长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认为“孩子小,学习忙,不必做什么家务”,忽视实践体验是造成知行分离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承担社会文化价值维持与传递的功能,教师依据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大纲的规定,代表着社会,将这些社会文化价值有计划有系统地传递给儿童。而儿童似乎就是一个“生物受体”,被动地接受并组织这些由教师灌输的社会文化价值。似乎这样就能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就能使他们成为一个懂得与理解真、善、美的健全的人,就能教会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反应了。可以说,学校基础道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是造成知行分离的罪魁祸首。第一,道德教育存在“学科化”倾向。考察一个儿童是否获得了道德的发展,我们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文本的考试。对于这些考题的标准答案,实际上学生们早已熟记于心,文本上那些所谓的“案例”,就是平时在课堂中那些所学的翻版。学生只要做出一个“对”或“错”的判断,并将教师给出的“依据”套上去就行了。这时是,教师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学生是否会回避自己的真实感情。第二,道德教育存在“成人化”倾向。儿童需要的是通过活动、体验、群体间的交互认知上的冲突等外显行为,逐渐走向内化的认知。儿童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有着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的独特过程。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没有真正去关注儿童的这些特征,教师常常是从一个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替代”,即用成人的道德发展模式去替代儿童的道德教育。我们认为,让儿童先不接受那些所谓的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而先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起他们行为和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在这个情境中自由地、充分地交互和共享,并在不断的体验和冲突中调整、修正或改变原有的一些属于主观上的或是经验上的东西,逐渐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人格,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第三,道德教育存在“简单化”倾向。对道德教育的片面理解,造成了“道德判断唯一性”的误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儿童在同一事件判断上的同一性,因此“背条例”、“记答案”也就有了市场。在道德教育中,典型案例的运用比比皆是,他们大都来自名人、伟人或英雄,即便是一些所谓的普通人,也几乎被我们装扮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完人”,以为展现了这些典范,学生就会去学,就会获得道德的发展。但事实恰恰相反,榜样的力量可能是无穷的,但完人的作用肯定是无力的!当然,有时我们也会用一些所谓的反面案例来让儿童作“剖析”,可惜的是,我们所给的那些案例又太过直露,将一些不对的地方明白无误地展现在儿童的面前,这样的剖析有多大价值?
(四)少年儿童责任意识培养值得关注第一,在公共责任方面:近3成学生表现比较淡漠,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当问及你对“在听报告时有人在下面说话”的态度时,有24%的学生表示“就当没看见”,4.5%的学生表示“与他们一起讲”,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不良现象熟视无睹。在调查对“有同学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的态度时,约有20%的学生表示“不关我的事,只要我没做就行了”。在调查对“水龙头在漏水”的态度时,有23.5%的学生认为“又不是我弄坏的,不关我的事”。虽然大多数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公共责任感,但还有部分学生的公共责任观念淡薄,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第二,在家庭责任方面:认识和行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据调查,有78.4%的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心;有90%的学生能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的教导。但在生活中实际承担一定小家务的同学仅占40%。这其中家长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认为“孩子小,学习忙,不必做什么家务”,但不可否认当代少年儿童在知行统一上做得还不够。第三,在自我要求与约束方面: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81%的学生表示“应看信号灯过马路”,另有19%的学生认为“没有车”或“父母叫我过”时就可以不看信号灯过马路。在一项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态度调查中,小学三~五年级组、预备班~初一年级组、初二~初三年级组认为“偶尔一次,可以原谅”的比例分别为6.6%、16.4%、23.1%,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另一项对“试卷多加分数”的态度调查显示,三个年龄组认为“主动要求改过来”的比例分别为86.0%、57.7%和48.1%,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被问及“在知识竞赛前,你的一位竞争对手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这时你会怎样做”时,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应该告诉他正确答案”,而还有46%的学生分别选择“对他说我不会”(26.4%)、“随便说一个答案”(6.2%)和“不予理睬”(13.3%)。这些都说明少年儿童在遇到有关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就会失去原则,表现出波动。我们认为,少年儿童在责任意识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老师、家长好好反思。一是责任意识培养需要以理解与认同为基础。在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注重学生对道德结论“知”了多少,而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更忽视“做”得怎样。专家认为,道德养成的过程成人无法替代,只有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感受与体验,实实在在地去经历一个个道德的冲突,他们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观念,直至道德信念。二是责任意识培养需要成人做榜样。老师、家长都应该成为学生道德上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学会做人的榜样。尤其是在细微之处,更应自然地、真实地、持久地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三是责任意识培养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有关专家建议,全社会都应为少年儿童道德实践创造条件,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丑恶现象的打击,树立正面形象。要健全完善基础道德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真实;让德育充满情感与智慧。
四、对策及建议第一,加强学习,进一步开展对当代中小学生基础道德习惯养成的研究,切实加强对少年儿童基础道德教育的热点、难点和公民品性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对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作用,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重视强化道德体验和道德内化。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基础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开展相关课题立项,建立基础道德教育试验基地,以“项目制、基地群”上下联动。第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制法规建设。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文件贯彻落实,进一步开展地方法规立项,如《终身学习法》、《家庭教育法》等,为少年儿童基础道德教育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建议上海市少工委结合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颁发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研究少先队学科化工作,真正在少年儿童基础道德教育中体现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和优势。第三,改进基础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情境式、角色化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达到“教、学、做合一”,并强调“知行统一”,强调孩子的体验、感悟和“亲历”,强化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少先队活动优势,以假日小队、快乐中队创建为平台,以雏鹰争章、道德好习惯养成等为主要内容,让队员在“做中学”、“玩中学”、“在生活中学”。第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师心理问题调适研究,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减少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养成过程中的“师源性因素”的影响,强化教师及所有育人工作者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基础道德的效应。要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议市少工委开展关于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重视辅导员“辅德”、辅导员专业技能、辅导员与队员关系等研究,在建队育人中培育一支有思想、有活力、有实绩的少先队辅导员。进一步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的评选。第五,健全和完善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加强对网络媒体、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打击,树立正面形象,开展榜样教育,形成大教育合力。建议各级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学生品德的评价体系,开展成长档案袋等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的实践;建议少先队组织结合《素质教育成长手册》中的雏鹰争章记录,开展相关评价研究。
(杨江丁、刘峻、张信勇、薛璟)
领导点评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8号文件及全国五次少代会精神,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道德现状。唯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制定与采取贴近本地区实际的教育策略与措施。本课题组基于上述认识,本着儿童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四个方面对上海市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进行了调研,他们通过详实的数据与典型的案例揭示了少儿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来帮助教育者分析缘由,变革观念与行为,从而采用更为贴近儿童心灵的科学辅导方式,引领儿童道德实践与人格发展。
——上海市少先队名誉总辅导员 沈功玲
第四篇: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培养学生道德基础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培养学生道德基础
皋兰县石洞初中朱宗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少年儿童道德教育处于基础地位,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少年儿童,生长在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古今文化、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他们生理、心理的成熟期前移,必然要求道德的养成期也要提前。这样,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对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无数美德事例。如何使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故事,激励我们当代的少年儿童去效仿,去实践,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六个结合”:
一、把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地规范了学生的生活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对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能起很大作用,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加之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他们接受的心理也就发生了变化。其实,只要我们当有心人,充分利用古代美德教育资源,将之与“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如《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女儿经》等。这些古代教育诤言,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若能取其精华,摘抄诵念,必能引起学生兴趣。老师再加以引导,必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尊师孝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的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人们视孝亲尊贤为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当今人们的亲情观念淡薄了。对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说教和课本上的内容,更应列举一些实实在在的古代孝子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去领悟,如《董永的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都能十分吸引少年儿童。再授以“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等名言,效果一定十分明显。
三、把传统美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以德立世的行为准则。
我国从古至今,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增长,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我们除了应用身边的事例作活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外,还应搜集古代的少年遵纪守法的故事、传说,把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以德育人与以法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把传统美德教育与修身养性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约束、严于律己的品德。
修身养性,重要的是能自我约束,严于律己,取信于人,做诚实守信,从小立志的人。在这方面,我们既要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引导,还应用“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来启发,用“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去教育,把传统美德故事与现代美德故事融合,必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
五、把传统美德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的美德。
体验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如何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懂道德教育的积极实践,是增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积极探索。把传统美德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及学校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少年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在试验中体验,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六、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革命传统、国耻纪念活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我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多少次,被外邦欺侮,引起许多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奋起抗争。特别是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的国耻纪念日,都蕴藏着珍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应该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与这些教育活动的实践,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内外活动中,用祖国的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教育成就俩教育他们,使他们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
第五篇: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方法研究
《初 中 英 语 情 景 教 学 方 法 研 究》
课 题 研 究 实 施 方 案
凤 县 教 研 室
李素红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推行向纵深发展,我县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了更进一步落实好《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拟以《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方法研究》为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本轮课题研究。
二、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积极创设情景,以培养学生“能做某事”为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由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与交流,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目标
1、引导教师进一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反思教学行为,不断积累和提高对所教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其更具真实性,实用性,从而改变以往英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
2、培养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的能力,理解情景所传递的信息,从而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
3、通过情景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教师可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并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基本内容
1、研究对象: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
2、研究问题:面对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如何开展情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克服新教材由于容量大而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使英语学习成为生活实践中的工具。结合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分析研究初中英语教学的情景设计,使其更具真实性、实用性、生动性、活泼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成绩。
3、概念界说:
(1)初中:是实施中等义务教育的学段。
(2)英语教学:教师把有关英语方面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3)情景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
(4)初中英语情景教学的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教者的精心备课,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真实情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加强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成果借鉴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借鉴初中英语情景教学的经验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
深入学习《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研究所教学生学习状况和接受能力。积极思考,善于总结,不断创新。
3、经验总结法
结合实际教学,不断尝试各种有效的方法,善于总结积累、注重研究对比,探求科学、合理、有效的情境教学方法,以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从而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根据教学实际,通过听课、与师生交流等方式进行调研,制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方向及研究任务。确定实验学校、班级(凤州中学七年级4、5班)课题组成员及重点实验教师,拟订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2009年11月~~2010年7月)
1、教师做好课题实验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明确课题实验研究的中心内容,围绕情景教学这个中心,设计自己的堂课教学。其次,做好参与实验学生的登记造册工作,内容包括之前是否学过英语,家庭环境等情况;第三,自己参与实验的预期目标。
2、了解掌握学生目前英语学习基本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小测验、座谈会、个别交流等方式,从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具体了解目前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并进行分析,分类,结合课题,确定初期实验的基本思路。
3、研究教材,共同备课
根据实验课题研究方案要求,全面仔细阅读教材,集体备课。实验教师要以情景教学为中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要体现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4、定期研讨
期中检测后,上一节研讨课,根据期中检测成绩及授课情况,召开一次实验课题研讨会,对前期实验情况进行回顾,找出优点,分析不足,为后半期矫正课题实验思路提供依据。
(二)、(2010年8月~~2011年1月)
1、反思矫正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反思,同年级上实验研讨课,围绕课题研究,认真评课,从教法及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进行研讨,肯定成绩,分析产生不足的根源。
2、召开学生座谈会
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
3、成果延伸
通过课堂反复矫正、实践,多次反思,研讨,在研究成果方面与同年级教师达成共识,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组织同年级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同时将实验研究成果在组内小范围推广。
4、阶段性评价。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同年级非实验班进行教学效果对比,在全校上研讨课等形式,在本校英语教研组展评,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教研组内推广,并形成阶段性实验研究小结材料。
5、数据收集及实验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收集各种实验数据,做好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的记录,为课题结题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及验收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
1、实验总结。通过近两年时间的实验研究,总结实验成果。参与实验学校教师撰写论文,制作课件;教研员撰写本次研究结题报告,汇总论文集,课件集。
2、实验验收。接受教研室组织的鉴定研究结果验收。评选优秀论文、课件,通报表彰。
七、研究成果的形式
拟采用实验结题报告、论文及实验汇报课等形式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组研究机构 组
长:英语教研员
课题组成员:凤州初中七年级全体英语教师。实验班:凤州初中七年级(4)(5)班。实验教师:易巧玲
凤县教研室英语组
二○○九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