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反映农村邮政服务工作需加强
基层反映农村邮政服务工作需加强(青山)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农民自建房门牌号码不齐全甚至根本没有、邮政服务网点较少、邮政服务成本较高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农村邮政服务工作不完善,信件常被投递到村委会,农民收不到信、看不上报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给相对偏僻落后的农村,是目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基层建议:一是加强农村邮政网点建设,将邮政网点向行政村、村民小组、农户家中延伸,让农民享受邮政服务更加便利,二是对农村自建房进行门牌编号、装配信箱,使信件、报刊、相关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三是提升邮政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加强邮政人员自身队伍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邮政服务。四是拓展邮政服务业务,开展邮送种子、化肥、农药等业务,并在农村开办邮政金融业务、代办保险、代收各种费用等各项中间业务,为农民提供更广泛的优质服务。五是广泛在农村聘请代办员,降低邮政服务成本,可在本村聘请邮政代办员,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二篇:基层反映:农村文物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基层反映:农村文物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一是在广大农村,一些历史古建筑、文物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废弃,无人看管;有些旧址旧居产权归属公民个人,文物中的不动产产权归属混乱,绝大多数虽然归属在国家或集体,但是,具体占用者却不一定是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难以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二是文物保护经费缺口较大,基层队伍编制不足。一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人员竟然来自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下设立的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有些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地方领导注意力多集中在地方经济建设上,无力顾及文物的保护。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或文物保护部门对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控制性地带没有或难于划定。一些地方只重视纪念馆等文物本身的修缮和建设,不重视其周边控制性保护区的环境整治。
四是一些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革命文物,有可能较好地得到保护,但在名录以外的未核定或核定保护级别较低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则缺乏有效的保护。
五是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意识亟待加强,有关部门需加大宣传力度,对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需加强防范措施和打击力度。
六是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具体的办事人员在对烈士陵园、红色旧址、旧居的修缮、改造过程中,依法办事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或组织程序进行,致使革命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侵占。
为此,基层建议:
一是提高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上级领导精力到位、时间到位、责任到位,同时落实基层队伍编制到位、人员到位、预算到位。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下乡、进村、入户、到人。加强法制建设,加大依法保护文物的力度,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加大安全保护的力度。
三是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充分考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将其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新农村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名录的古建筑及民居,不可随意进行改造、拆建和破坏;社会各方要尊重法律赋予有关管理部门的权利,有关部门也应当依法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依照相关法律对革命文物进行保护。凡涉及重要革命遗迹的建设工程或改造、拆建工程,应履行报批手续方可开工。依照规划,许多农村老屋将会相继拆除。对散落在广大农
村老屋的红军标语可采取“揭取保护和原址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四是拓宽农村革命文物保护资金筹措渠道,打破对政府投入的单一依赖模式。
第三篇:基层反映农村丧事服务亟待加强监管
基层反映农村丧事服务亟待加强监管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丧事活动死灰复燃,丧事服务异军突起,成为活跃在广袤农村消费市场上一支“生力军”,其炙手可热的发展势头和方兴未艾的消费势头将丧事消费市场进一步拉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监管,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丧事旧习陋规重新抬头,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重新占领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与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主流,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大相违背。二是名目繁多的各种丧葬用品和丧事配套服务,更是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三是丧事服务收费监管乏力,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此,基层建议:一是加大丧事从简和“厚养轻葬”观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依托电视、电台、宣传车、宣传单、院坝会等媒体和平台,大倡移风易俗之风,大讲勤俭节约之利。二是市、区物价部门应就丧事服务的收费标准进行专题调研和测算,出台符合当地消费水准的统一收费标准,就提供的各项服务明码标价,增加收费的透明度。三是民政、工商、物价、城管等职能部门应明确分工,整合力量,加强监管,从严、从重打击制售宣传散播封建迷信葬品和漫天要价的暴利行为,净化社会空气,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第四篇:基层反映
基层反映当前疏浚河道成非法电鱼重灾区
基层反映当前村级组织换届后退职村干部安置出现三个新问题 基层调研发现新医改后基层医务人员招聘面临“三难” 基层建议推行中小学校直饮水工程保障学生饮水安全 基层反映当前坟墓迁移存在困难影响工程项目征迁进度 基层反映当前农村县道镇道两侧农户植绿行为存在三方面问题 基层反映当前“家庭医生”推广过程中存在三方面问题 基层反映当前嘉兴农村道路提升改造遇国土资源部政策瓶颈制约
基层反映当前洗车行业向农村公路沿线蔓延迅速
基层反映当前失土农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未能享受健康体检
第五篇:基层反映 文档
二是存在无序竞争。以“牧家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缺乏统一管理,重复开发,缺少特色开发少,同质化较重,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三是基础设施较差。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客源不足,勉强维持,甚至亏本。
四是服务质量较低。缺乏经营管理新观念,营销策略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质量低,经营业绩难以提升。
为此基层建议:一是规范管理,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点做好旅游产品的区域规划。确保旅游产品布局更加合理,规模逐步壮大,实现协调发展,避免因旅游产品的雷同和单一性而缺乏生命力。
二是抓宣传引导,激发牧民发展动力。“牧家乐”旅游发展的主体是牧民,只有充分调动牧民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推动其发展。采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培训推动等工作举措,充分宣传发展的重大意义,让更多的牧民群众了解、掌握、并主动参与到牧家乐的发展中来。
三是抓特色优势,打造旅游品牌。特色是发展旅游的生命线。要立足当地的旅游资源、民俗风情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尤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把发展旅游与当地丰富多样、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出地方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民族旅游品牌。
四是抓扶持引导,确保健康发展。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牧民主体的关系,既充分调动牧民的积极性,又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导;处理好共性要求与个性特色的关系,既体现旅游的共性,又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既避免一哄而起,又确保加快发展;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既充分调动农民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又要聘请专家进行策划和规划,制订标准,指导规范,确保乡村旅游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