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时间:2019-05-13 21:1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011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011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第一篇:12011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首先,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第二,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

第三,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第四,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第五,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第六,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七,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中国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如原油)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使2010年10月CPI增速超预期。

第八,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

论关于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 通货膨胀 原因 措施

论文摘要: 本文从外汇储备过大、石油价格上升、食品价格上涨、居住价格高位攀升

等多方面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通货膨胀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莱得勒和帕金的理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它的特征表现于物价总水平持续并普遍上涨,而这个物价水平一般是通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CPI)来描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通货膨胀率界定在3%,在3% 以下就是“温和通胀”,而超过3%就是一个宏观经济过热的信号。

我国2007年1月到12月的CPI指数分别是2.20%、2.70%、3.30%、3.00%、3.40%、4.40%、5.60%、6.50%、6.20%、6.50%、6.90%、6.5%。从3月开始CPI 超过3%,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尽管货币财政部门多次进行宏观调控,但CPI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可以说,CPI的上涨,已使我们国家发生了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一)外汇储备太大,使货币的供给量增加

“由于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所有的外汇都必须由中央银行收购,而为了收购外汇,央行就必须额外发行基础货币。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达15,282.49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大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外国投资和人民币的升值有直接关系。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发布的2007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

”另外,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我国长期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2007 年上半年,中国经常性项目顺差达16 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二)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引发一系列产品成本上升

“据统计,中国2007年原油产量增长1.6%,达到1.8665亿吨。同时,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公布,中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较上年增长12.4%;2007年全年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较上年下降7.1%。2007年国际原油的平均价格是73美元/桶。2008年1月2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石油需求增加,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石油供应数量不确定,再加上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从2005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由于此次石油价格上涨多为期货价格,因此,其滞后影响也将主要在今后两年显现。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受此次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第三,作为一种基础能源,石油涉及的产业链比较长,其将以产业链的形式带动整个社会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而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三)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

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食品价格继续充当了目前CPI加速上涨的主力。

就肉禽方面来说,今年猪肉价格的上涨有三大原因,一是粮价尤其是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猪饲料价格的上涨。二是去年猪肉价格过低打击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三是南方高热病、蓝耳病疫情导致生猪供应减少。粮食方面来说,从国际方面看,粮食上涨主要是需求增长的原因,正常的食用需求增长倒还不是主要原因,制造生物燃料的需求“异军突起”才是主要原因;而之所以要用本来是供人食用的粮食去制造燃料,主要又是为了满足汽车特别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汽车那饥渴的胃口。国内方面来看,是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造成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从而抑制了粮食的供给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城镇低收人群体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粮食需求水平却呈刚性增长。粮食涨价的背后是解决农民增收,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

自2007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城市居民。作为低端消费者,城镇中等收入群体和农民在收入提高后将增加对粮食、肉禽蛋类等消费量,这将对粮食、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产生持续的拉动作用。

(四)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

2007年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提高2.1个百分点。虽然高房价没能直接统计进入CPI,但快速攀升的住房价格通过影响CPI中的居住价格,对CPI上涨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由于这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进城居住、就业,以及广大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进一步加强,从而使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逐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供给结构不合理,不但满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要的户型和中低档住房供应不足,而且由于近年来各地经济适用房规模不断受到挤压,作为住房保障的经济适用房也供应不足。加上城市中心建设用地日趋紧缺、社会对房地产价格短期持续上涨的预期以及涌如房地产业大量资本的投机活动等使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上升。

(五)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稳中有升,需求对CPI的拉动力在增强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另外,考虑到近几年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增长加快,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2007年需求拉动CPI上涨的压力,要比前两年大一些。

(六)节能减排任务加剧,国家有可能运用价格手段上调资源价格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但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指标。2007年6月4号,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各地政府对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调,特别是燃气、水、电等相关产品的价格及服务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

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农村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64928亿元,增长23.2%。

三、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

(一)采用涉及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的综合政策

汇率、利率及准备金率都是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紧缩银根的措施。采用涉及汇率、利率、准备金率“三箭齐发”的综合政策,可以较大幅度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从2007年3月18日到2007年12月21日,央行已经连续6次上调银行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提高到7.47%。从2007年1月15日到2007年12月25日,央行已经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时是0.5%,有时是1%,从9%上调到14.5%。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浮动幅度从原来的3‰扩大到5‰。

(二)采取以调整税率和减少国债发行为主要措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税收制度供给是国家所掌握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税收调控对于通货需求会起到自动稳定器和人为稳定器的作用。发行国债是为了平衡国家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和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等,改善税制和发行国债仍是目前比较可行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为了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一方面,要调整税率。如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将从现在的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2007年8月15日以后,利息税的适用税率由原来的20%调减到5%等。另一方面,减少国债的发行量。具体发行量的制定要考虑财政赤字的程度和在建国债项目的资金需求以及对农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经常性投入等。

(三)加大国家的价格管制

2007年CPI上涨比较快,国家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其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有必要加大国家的价格管制。进行价格管制一方面可以直接调控物价,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包括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行为。如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这次启动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主要是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然而,价格管制只是一个短时的控制物价上

涨的行为,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王风云.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 [J].价格月刊,2007,(7).6—8.“魏耀虎.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防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6).72—74.”“林德峰.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科技,2007,(1).14—15.”“潘静毅.中国通货膨胀形势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45—46.”毕仁飞.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6).44—44.

第二篇: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延续5—10年。四年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均采用了大量非常规刺激政策。这些政策或在短期内有阻止危机急剧下泻的作用,但亦有损害经济长期发展基础的副作用。如今,这些负面影响已开始显露

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消费拉动为基本特征。消费超出收入水平,形成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意味着低储蓄并导致过度借贷。过度借贷持续恶化便形成债务危机 在美国,次贷危机首先是私债危机。私债危机发生后,为了救助,美联储和财政部先后深度介入,致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大了数倍,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均创历史新高。于是,私债危机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私债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并发。

在欧洲,危机发生的路径有所不同。那里径直发生的是主权债务危机

如果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中国在未来5—10年中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这意味着,依赖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趋势已经显现

1作为投资主动力的住宅投资和地方项目投资或面临下滑

2受外部形势恶化影响,外需面临萎缩

尽管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形势高度不确定,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2010年底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1: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主要走市场化的路子

2中央和地方关系: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当下,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应当给予重视

3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的关系上,应通过发展资本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股权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三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匪夷所思的:

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无效率的。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另一方面,如果用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来衡量,中国却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

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工人的超低工资。

权力市场化是改变中国财富分配格局的起始点,也是理解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一把钥匙。

目前在中国社会中真正的富人,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私人企业家只是很少数;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着权力或直接、间接与权力有关的人。这也恰恰是人们对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强烈不满的主要原因。

当今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国几乎所有的所谓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实质就是向社会甩包袱,把改革的负担,改革的代价全都由加在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上。

有人感叹:我们失去了公平,却没有得到效率;我们失去了理想,却没有得到现实;我们失去了“鱼”,却没有得到“熊掌”。对中国来说,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现状。

第四篇:中国经济发展(中英文)(定稿)

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形势蒸蒸日上。紧跟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的各方各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完成了诸多造福百姓的巨大工程,例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等。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用水用电都更加方便快捷,出行选择也多种多样,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有学上,学校硬件设施更加优越,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也愈趋完善,他们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的老人都享有养老保险,再加上改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都能安享晚年。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政策牵动着世界的一呼一吸。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让世界为中国经济喝彩。

总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经济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wadays,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can see that our economics developed very quickly.We have made big economic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under the lead of our party.There are countless programs making benefits for common people, such as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We have easier access to water and electric power in daily life, and we have more choices when traveling.Every child can go to school and get an education in better school facilities.They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ir tuition fees with proper assistance.Old people have assurances no matter where he lives, and they can enjoy their life with the reformed social safety net.Peace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theme of world.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keeps on improving, and we mak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world economy.Joining in the WTO, our economic policies control the breath of world.Successfully holding the Olympic games and the world EXPO make the world give us more attention and respect.In a word,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s at an amazing speed and has made encouraging breakthroughs.I believe that the tomorrow of our economy will be brighter as long as we try our best effort.

第五篇: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国信观点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新趋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演进、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大以及“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因素正在悄然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目标提出了许多创造性和革新性的思路,这将引导和推动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

一、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速增长阶段

1979-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外需的高增长动力被弱化,同时经济依赖廉价丰富生产要素的高增长时代趋于结束,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拐点转折期,经过最近几年的调整转型,可以确认,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过去的高增长步入中速增长时期。过去30年增长约10%,2012年7.8%,2013年预计7.5%,未来一个时期将会维持6-8%的中速增长。

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人均GDP达到6000多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改善,结构的升级,增速减缓势在必行。在该阶段我们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问题,要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结构问题,必须放慢经济增速,释放经济社会的风险。

第二,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力度,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支持企业低成本扩张的低要素价格条件不复存在。

第三,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凸现。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中国经济已由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目前出口需求萎缩,消费需求徘徊不前,最终需求不足,大量的工业产品,一生产出来就变成了库存,企业连续亏损,只好降低速度压缩生产,市场需求不足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

二、新型城镇化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城乡割裂、城乡二元差距是中国经济的特有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迫在眉睫,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城市化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潜力。分流农民需要城市化,发展三产需要城市化,创造就业岗位需要城市化,提高多数人的劳动生产率需要城市化,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更需要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是要改变中国人的面貌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要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其一,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要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把农民先化成农民工,再将农民工化成市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在有些地区城镇化走偏路,主要是化土地,搞土地城镇化,搞房地产化,依旧把农民和市民、城乡进行分割。

其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改革,不是简单的城市投资建设。要更多的关注城市软环境、公共服务的建设,以改善人的生活条件、优化生存环境为宗旨,要统筹推进均等化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

其三,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一种高效的城市运营体系。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建设没有环境污染,没有交通拥堵,井然有序、运行高效的城市,总之是通过城市结构优化来提高它的综合承载力或者它的竞争力、吸引力。

今后的城镇化建设重点:一是在特大城市周围兴起一批小城市。美国洛杉矶、加拿大蒙特利尔周围都有70个以上小城市,中国不可避免的要走同样的道路,特大城市周围一定要建起一批小城市。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中部地区,兴起一批规模较大的新兴城市,以此为龙头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加速

和完善已有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城市功能建设。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搞好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

三、服务业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我国原有发展模式是“重二产、轻三产”,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45.3:44.6,第三产业占比虽然较十年前的32.3%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超过7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今世界,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和彼此合作的热点,发达经济体在寻求再工业化、再制造化的同时,继续保持服务业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也在弥补服务业发展的短板。服务业日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

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重大:

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稳增长、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许多工业产品产能过剩或供过于求,但服务产品却有许多领域供不应求,满足不了需求,一方面要提升商业流通业发展水平,扩大和引导商品消费,另一方面,要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提高服务业水平,让巨大的内需潜力得以释放,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

二是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传统服务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研发、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需要具有一技之长高素质劳动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信息化的部分新增就业也需要通过各种服务业来吸收。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推进“新四化”的实现。做强研发、设计、营销等服务环节,可以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开发新一代信息产品,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推动信息化、扩大信息消费;增强交通、环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是建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需要。

四是“松绑”服务业是推进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最大的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服务业要求放开服务业管制,要求依法依规为服务业发展“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

四、创新驱动和自主品牌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经济总量、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继续严重依赖外来技术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难免受制于人。要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创新驱动,在跟踪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要耐得住寂寞,用10年20年的时间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美国的页岩气开采研究用了40年的时间),最终拥有自己的品牌。

为鼓励技术创新,应把科研经费投入占企业产值比例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把科技发明成果转化率作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依据,为了给未来5-10年经济发展储备人才技术,政府可以设立国家创新基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基金以及重大项目创新研发基金,以支持中小企业、有增长潜力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我国自主品牌较少,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要提高企业的软实力、竞争力,一定要建立和培育自己原创产品的品牌。培育国内知名品牌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从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做起,探索创新适合中国特色的生产营销模式并加入最新科技元素,将自己最熟悉、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做精做大做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品牌切忌大而全什么都做,有些品牌企业成名后,房地产、计算机甚至制造业生产行业都要涉猎,结果哪方面都不突出,一旦市场竞争激烈、需求不足,必然没有立足之地。

五、体制改革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

过去我们很好利用了资源红利、人口红利、入世红利、房地产泡沫红利,现在这些红利在减退,要转变发展方式、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需要寻找新的红利和动力。全面推进新一轮的体制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改革可以创造并收获新的改革红利,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和着力点:

1、加快政府职能改革,建设透明、高效、服务型的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大幅度改革行政审批和监管的方式,把行政审批的过程尽量地科学化、专业化、透明化,而不是垄断在政府部门,将不必要审批的决策交给企业家。政府应从直接组织资源配臵,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转向负责社

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居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为企业维护透明、公正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提供高效的执法维权服务。

2、国有经济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应完全推向市场,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一视同仁,人员任免、薪酬待遇、经营管理完全市场化运作,脱离行政干预。严格执行破产退出制度,对资不抵债的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要及早破产退出。切实改变通过保破产企业的方式保产值规模、保就业、保稳定的思维定式,尽快转向保基本民生、保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保障房等方面。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是农民分享城镇化、现代化红利的最重要资本,必须依法严格保护。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征地程序,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应给予农民公平补偿,让农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六、保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

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的提出来,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重要的战略之举,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中国的生态问题十分严重。

首先,中国的资源严重不足。以人均计算,水资源、林业资源不到世界水平的1/3,矿产资源不到世界水平1/2,石油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1/10,天然气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1/20。但是我们对资源的利用十分粗放,有些资源的单位GDP消耗高出国外好几倍,甚至十几倍。中国农业生产中单位面积的化肥用量是世界水平3.6倍,是法国的6.2倍,是美国的3.5倍。

其次,由于资源的过分消耗,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一是三大湖、七大河污染严重,水质都在三类以下。二是食品及饮用水的污染,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隐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三是空气的污染。今年冬天,持续的雾霾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四是土壤的污染。土地污染来自化肥的不适当使用和企业排污,特别是深层排污。

快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环保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生命比GDP更重要。我们是后发展国家,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吸取先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面对资源紧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形势,将保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常态化发展是题中之一,环境升级和生态文明升级也是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标志。

本次政府部门机构调整,我国首次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积极推动资源环境保护的监测和防控工作。目前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建设不断增加,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污染物排放检测标准陆续出台,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惩戒力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关系,严格考核和奖惩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体现了政府倡导节能环保、清洁绿色经济发展的决心和理念。

(经济预测部祁京梅)

下载12011中国经济发展走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011中国经济发展走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浅谈“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009年岁末,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广东省考察时,强调企业要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出更大贡献。此前,中国商务部门不惜花重金在......

    习近平引领中国走向强盛

    习近平引领中国走向强盛 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习近平......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

    2000年10月30日 09:46 文正邦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对我国主要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婚姻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劳动......

    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有一句话我始终是拍相信的,几乎当成真理:只有深刻了解历史的人,方能了解现在,只有了解历史和现在的人,才能准确判断未来。我们不妨按此思路,分析一下中......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3

    “第九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公开课教案 陈友福 【课程标准】: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和中美关系改善并建立外交关系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

    2013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主持词(大全)

    “2013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主持词时间:2012年 11月20日 14:00 地点:蓝天大剧院 内容:“侨都一品 · 皇壁”2013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14:00—14:05主持人上台致辞,宣布活动开始,介绍与......

    中国梦——浅论中国经济发展5篇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

    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全)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的认识一、......